中國短篇小說讀後感
❶ 短篇小說讀後感 600字
愛的教育讀後感
一口氣讀了《愛的教育》這本書,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情、鄉國之戀……令我不由得被感動。這部處處洋溢著愛的小說,所蘊涵散發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無不訴說著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教育使愛在升華。
它讓我感動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對「愛」的一些思索。愛,是什麼?愛,如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它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恩里科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著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
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愛」是沒有限制的,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大到捐獻骨髓,獻血,幫助希望工程…… 雖然如同空氣般的愛有時會被「污染」、「稀釋」,甚至「消失」。但還有更多的人能感受到朴實的愛、深厚的愛。
我想《愛的教育》這本好的書將會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的人
❷ 1917-1949的中國短篇小說,讀後感。有誰寫了
那一次我哭了》
打開記憶的小窗,我想起了上個學期的一天,想起了那感動人心的一幕……
那天,我們學校請來了一個外地的教授,給我們講了一堂生動的感恩教育課。他在台上生動地講了許多關於感恩的事例,使同學們都深有感觸。隨後,他叫同學們上台去訴說埋在心底已久的肺腑之言。我以為不會有人上去的,可是結果卻使我始料未及。同學們都紛紛上了台。他們,想一股洪流,庄嚴而又無法阻擋地,走上了台。幾乎每個同學的眼眶都是濕潤的。他們在台上和自己的父母進行著心與心的對話,承認自己的過錯與表示以後要好好學習好好報答父母的決心……
也許是被這種氣氛感染了吧,我心頭微微一震,只覺得有一股洪流,從心底涌來,沖出了我的眼眶,我哭了。可是我沒有將淚水擦去,任它打濕我的臉龐,打醒我那顆不知感恩的心。
是啊!我怎麼能不知感恩呢?從我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哪樣不是父母的功勞啊!爸,媽,是你們,陪我走過不知多少個春夏秋冬。是你們,陪我走過道道坎坷,次次挫折。是你們,陪著我走出歧途,走向光明。在我受委屈的時候,是你們,丟下手中的工作,跑到我身邊安慰我,勸導我。在我作業沒完成,卻早已被疲憊催去睡覺的時候,是你們,陪伴著我寫完作業,知道夜深人靜。其實你們比我更累啊!在我病倒的時候,是你們,守在我的床邊無微不至地關懷著我,給我倒水喝,給我送來好吃的東西。在天氣忽然變冷的時候,是誰?又千里迢迢地給我送來衣服和手套?
爸爸,媽媽,你們給我的愛,是多麼的偉大呀!如甘霖,似雨露,滋潤著我。它如同陽光,永恆而溫暖;又似春雨,溫柔而細膩。它會穿透層層屏障,灑落到每一個有我的地方,每一個有我的日子;它會擁抱我的哭泣,我的歡笑;它會為我撐起一把傘,鋪成一條路,填平一切坎坷。
爸爸,媽媽,你們給我的愛,是多麼的無私呀!可我卻不知道感恩。請原諒我兒時的無知吧!從此我一定會好好學習,學會感恩,好好報答你們的!
滴水之恩必將湧泉相報。可是你們給我的,是整個海洋啊!
啊!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❸ 短篇小說讀後感 800字左右
以前讀過哦歐亨利的一篇精彩的短篇小說——《麥琪的禮物》,裡面刻畫了一位善良,淳樸,關愛丈夫的賢妻形象,讀後不禁感嘆歐君對女性美好心靈深刻的理解和恰到好處的把握。可最近讀的他幾篇關於關於的文章,好象變了味。比如《刎頸之交》里的傑塞普喜歡聽希克斯的甜言蜜語,對於另一個不善言談的追求者佩利斯,他非但不予以絲毫尊重,反而破口大罵。最後在與希克斯結婚時,還用掃帚打掉了他一隻耳朵。而《蘋果之謎》里的女主角被認為是女性的代表,周圍男士為了博取他一笑而煞費的苦心絲毫不能打動她的心,她只顧獨吞自己手中的蘋果。這些小說顯然是在批判女性的自私與野蠻。因此,我懷疑歐君在創作《麥琪的禮物》前,可能追求到了自己心愛的佳人,可不久佳人跟著有錢的老闆跑了,歐君氣急敗壞,憤筆創作《蘋果之謎》。若非如此,我只能認為他是個沒有個性思想的作家,想到一個有意思,結尾使人腦子發蒙的故事,就趕緊去發表,不顧它的中心如何,能換2兩酒的稿費最重要。
這次閱讀,再沒有過對歐亨利式小說結尾的大腦缺氧般的感動,這些小說的結尾大都平淡了很多。仔細想想也難怪,課上閱讀過的那幾篇都是老師精挑細選出來的絕對經典,品位過經典再讀這些中等貨,自然感覺平淡。如同一個沒吃過水果的人,有幸品嘗到幾個山裡紅,也會吟出「日啖紅果三百顆」之句,但若是個吃慣荔枝的嶺南人嘗到紅果,他一定會把它歸到乾果的行列。我想責任可能在我,應該遵循正確的閱讀規律,由淺入深的欣賞歐式作品吧。但是不是對於所有作家都應如此呢?
總之,我的失望讓我對他的作品有了置疑。
歐君的小說寫作似乎在跟讀者玩戲法,讀者大都上了套,按照「平淡--平淡--平淡--震驚」的固定法則同他周旋,尋求閱讀最後一刻的刺激。但再有趣的游戲也有玩膩的一天,一個屁股上長著尾巴的醜女人不可能永遠給人驚奇之感。當讀者終有一天發現自己是個被耍的傻瓜時,會看清歐亨利的騙子身份。一篇成功的作品應當有整體上的成功。從開頭到結尾貫穿著深刻動人的詞語,蘊味十足的句子和作者獨到的思想。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斷獲得享受的作品才是成功的作品,才能經久不衰。就如同一位貌美如花,身材勻稱的女子即使不長出尾巴,也能使人銘記。仔細閱讀歐君的作品,你會發現過分追求結尾使他們失去了很多。在結尾以外的部分,他會在微不足道,與中心無關的瑣事上費大量筆墨,還會由一件小事引出許多西方小典故,他顯然不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文學底蘊,目的只有兩個:一是轉移讀者的注意力,防止讀者在故事中途就得知結局;二是增大文章的內容量(沒有內容的內容),使讀者的煩躁和失望達到極限,以使最後的一步棋發揮最大的感染作用。這樣費盡心思構設出來的作品整體藝術性會很低,人們可能永遠記得它,但不可能永遠稱贊它。
歐亨利的作品有幽默的特點,這得益於大量的比喻。但我認為這些比喻的含金量不高。〈藝術良心〉中有這樣一個句子:「如果我們隨和一些,不要裝腔作勢,不要離沙龍地區太遠,經常像鋼軌進口稅那樣引人注目,我們同那些百萬富翁交際是沒有困難的」。鋼軌進口稅在當時可能是美國的工人階級關注的熱門話題,歐君在自己最旁大的讀者群面前做這個比喻也許會博得一笑。但它除了幽默,還有什麼價值,「我們」和「鋼軌進口稅」居然能充當一個句子中的本喻體,我們中國的小學生恐怕也不會同意。想想魯老先生《葯》里的經典:「右邊是窮人的叢冢。兩面都已埋到層層迭迭,宛然闊人家裡祝壽時候的饅頭。」形似更意無窮,這才叫比喻。
歐亨利到不象個作家,更象個建築師。
❹ 著名短篇小說讀後感或賞析
《在鄉下》讀後感
讀了莫泊桑的《在鄉下》,感觸頗深。故事非常簡單,一位貴族婦女十幾年前在鄉下領養了一個孩子。而本該被領養的是與這個孩子年齡相仿的鄰居家的孩子。十幾年後當這個孩子衣著光鮮地返回家中見自己的生父母時,鄰家的那位兒子十分羨慕,責備自己的母親在當年沒有將自己送出去,而在夜裡出走。小說通過偶然因素帶給人物的命運帶來的變化,引發了對人性的拷問。
那位兒子只是見了被領養的夥伴衣著光鮮地回來探親,出於羨慕和妒忌,就忘了父母幾十年對自己的養育之恩,反過來責備父母是糊塗蟲和土包子,影響了自己的前程,並且賭氣離家出走。幾十年含辛茹苦的養育在這里抵不過華麗的服飾。親情抵不過金錢。難怪老婦人哭著說自己累死累活地養了兒子這么久,卻落得個如此下場。確實,當年父母捨不得將兒子送走是因為對孩子的感情太深而如今兒子卻反過來責備母親沒有送走自己,這難道不是一個巨大的諷刺嗎?作者通過這樣的情節反差,批判了當時人們的價值觀並且狠狠拷問了人們的良知。
縱觀現在,這種事情在現實中也屢見不鮮。為了一點的利益,與親生父母對簿公堂、甚至虐待父母的事情屢見報端。這些人應該好好地反省,喚醒自己的良知。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更何況是養育之恩呢?金錢、榮譽這一切的一切都乃身外之物。父母的養育之恩是無法用世俗之物品來衡量的。文章鞭撻了那些視金錢與榮譽勝過親情的人。而對於這種人,文章在最後也給出了答案。「他消失在黑夜裡。」這句話就暗示了這種人是不會有好下場的。
❺ 我急需一篇短篇小說讀後感(一千字左右),但要自己寫的,有重酬!!!
讀了《駱駝祥子》這本書後,我從中了解到了在當時混亂的社會里,人們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這部小說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為背景,以人力車夫祥子的坎坷悲慘生活遭遇為主要情節,深刻揭露了舊中國的黑暗,控訴了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小說主要講了一個洋車夫的苦難史,描繪了舊社會如何把一個正直,好強,好體面,自食其力的洋車夫從肉體到靈魂加以毀滅的過程。駱駝祥子善良淳樸,對生活具有駱駝一般的積極和堅韌精神,他的唯一願望就是買一輛自己的車來拉,做一個獨立的勞動著。後來,經過3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錢換來了一輛嶄新的洋車,但是沒過多久,卻被大兵搶走,接著反動政府的偵探又騙去了他所有的積蓄,虎妞對他那種推脫不開的「愛情」又給他身心都帶來磨難。用虎妞的錢買了一輛車,很快,又不得不賣掉以料理虎妞的喪事。他的這一願望在經過多次挫折後,終於完全破滅。他所喜愛的小福子的自殺,熄滅了他心中最後一朵希望的火花,他喪失了對於生活的任何乞求和信心,從上進好強而淪為自甘墮落。這個悲劇有力地揭露舊社會把人變成鬼的罪行。深刻地揭示了生產這個悲劇的原因。這個故事,反映了北平當時勞動人民的生活,命運與遭遇。祥子本是一個對生活充滿希望的人,他熱愛生活,熱愛北平,但系列的挫折使他恨透了整個世界!
我彷彿看到了天橋、鼓樓、白塔,是牌樓、街道、小巷,是車廠、大雜院和熙熙攘攘的人群,這就是幾十年前的老北京,但是這兒沒有絲毫田園詩一般的快樂, 而是祥子的那雙大腳馬不停蹄地跑過大街,穿過小巷,烈日下,雨雪中處處有他艱難的身影。兵匪的鞭子,楊先生的盤剝,劉四爺的臭罵,孫偵探的明搶,洋大夫的冷漠,這是一座千真萬確的地獄!最後虎妞慘死了,小福子上吊了,老馬頭倒斃在街頭,祥子也終於窮途潦倒,逐漸消失在一座城門洞里……這就是一二十年代北京底層廣大勞動大眾的生活,這逼真的描寫讓我體會到了人力車夫們不可逾越的悲慘命運,讓我深刻地認識了「地獄究竟是什麼樣子」。
祥子的悲劇,是他所置身的社會生活環境的產物。小說通過祥子周圍人物及人際關系的描寫,真實地展現了那個黑暗社會的生活面目,展現了軍閥、特務、車廠主們的丑惡面目,以及由他們織成的統治之網對祥子們的壓迫與被壓迫關系的一種變形反映。
整部小說語言生動,文筆剛勁有力,刻畫出了一個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堪稱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小說里充斥著的悲涼發人深省,故事離奇感人。所以家喻戶曉,已譯成各種語言流傳多國,在世界文壇都有極重要的影響。這部小說里所說的事情,的確離我們現在有幾十年了,並且也肯定有藝術加工,但文學總是來源於生活的,是千千萬萬百姓生活中的一曲。通過它,我們至少可以知道:社會曾是那麼的黑暗,希望曾是那麼的渺茫,因為它畢竟就發生在不久前的中國,發生在這雄雞病危的年代。
現在的社會穩定,經濟也在不斷發展。作為青少年,有書讀,而且到處都有人維護著,鼓勵著。所以我們不能辜負新中國對我們的期望。至少,我們要學習駱駝祥子奮發向上的精神。
❻ 短篇小說,優美散文,歷史故事的讀後感
莫泊桑所寫的小說反映了當時社會人性的冷漠、刻薄,社會思想的不成熟、不公平,對底層勞動人民的蔑視剖析,反映了當時人虛榮驕傲的人性弱點,從中讓我們得到了這些啟示。
在讀《西蒙的爸爸》時,我深刻的感到當時人封建思想的濃重,西蒙雖是個小孩可卻承受了外界對他「強大」的壓力——說他沒有爸爸,小小的身軀哪經受的住那樣唾沫星子的狂轟亂炸,他的心漸漸扭曲讓他有了跳河的想,也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一名身材高的工人菲利普來到了他的身邊,給他了力量並答應做他的爸爸,這讓西蒙的臉上又重回了往常微笑。這篇文章讓我深刻了解當時西蒙母親與西蒙兩人在當時的鎮上受盡別人的冷嘲熱諷,受盡別人白眼那種痛苦而又掙扎的心情,西蒙在學校又受盡同學嘲笑,被同學毆打,只因為他沒有爸爸。就算一個父親去世的孩子在西蒙面前也得意洋洋的說;」我的爸爸在墓地里」。這一句句的生硬的話語把西蒙的心深深刺痛了,可世上也有善良的人——菲利普,他讓這個小家庭擺脫厄運的纏繞,讓他們的臉上重回快樂。
當今的社會我想與莫泊桑筆下的社會也差不多吧!也有欺凌弱小、專橫跋扈之人,也有富有愛心體諒他人的人。在去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後,民眾自發的捐款捐物活動接連不斷,這一次重大地震把我們中國人的心緊緊的連在了一起,讓我們看到患難見真情,團結讓我成為可以抵禦一切困難的萬里長城。
真善美是世界上永恆不變的美德,莫泊桑所寫的每一篇都沒離開過它,他希望世界上的人都有美好的品德。
在我們所學過的《項鏈》中,描繪的是一個愛慕虛榮的女人——瑪蒂爾德。女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她有了華麗的衣服後又想要珠寶首飾來引人注目。當時也就是這樣的社會,社會中的女人只要憑相貌就能找個好人家一生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她們的資本就是長相,可瑪蒂爾德是個例外。莫泊桑花了很大的篇幅寫瑪蒂爾德為了能在宴會上吸引眾人的眼球,在宴會之前精心的打扮,她對贊揚的渴望,對進入上流社會的嚮往,都是為了與後文瑪蒂爾德丟了項鏈之後一改以往性格,變得勤勞、善良、節儉、樸素形成強烈的對比,並提出個人觀點贊揚瑪蒂爾德敢於承擔、堅毅的品格,對她以前總有不切實際的想法表示否定。從瑪蒂爾德這個小人物映射出當時社會風氣的墮落,人們只是尋求物質上的滿足而在精神上去是低下的。
讀了莫泊桑的文章讓我更認真的審視自己和這個社會,去掉人性的貪念,雖然這很難,但去掉一點去掉一點,這個社會會變得更加和諧。
❼ 找短篇小說讀後感
中國歷史上以詩歌散文為文學正宗,認為小說是「史之餘」,是紀錄「街談巷語」「道聽途說」的,因此不大重視,其傳播流行也受了影響。但即使這樣,中國古代小說,尤其是短篇小說,總量還是很大的。
中國古代短篇小說的典型體現在唐傳奇,宋元話本,明清擬話本等體裁形式上。我最近看了一些這類作品,感覺唯美動人,令人久久不能釋懷。其中印象最深的有唐傳奇《鶯鶯傳》《霍小玉傳》;明清擬話本《杜十娘怒沉百寶箱》《香玉》等。
唐代詩人元稹所作的傳奇《鶯鶯傳》,流傳很廣,被後世文學家、戲劇家廣為改編。和戲劇名著《西廂記》團圓結局不同的是,作為《西廂記》故事藍本的《鶯鶯傳》寫的卻是張生對崔鶯鶯「始亂終棄」的愛情悲劇。崔鶯鶯是個長在深閨是貴族少女,美貌端莊,聰明靈秀。深受傳統教育的她,恪守閨范,一開始是很矜持的。及後來被張生打動,又一往情深,這在她寫給在長安的張生的一封長書裡面表達的淋漓盡致,這封信寫的是字字脈脈、句句幽幽。後來張生以鶯鶯「美人禍水」為由,把她拋棄,以示自己為「善補過者」。崔鶯鶯另嫁人。張生路過鶯鶯家門,想見見她。鶯鶯沒有見他,只寫了首詩給他:「棄置今何道,當時且自親。還將舊時意,憐取眼前人」。
故事寫了鶯鶯的美貌聰慧和痴情,還有被負心人張生拋棄的不幸。作者元稹是贊賞張生能覺醒,「善補過」的,但千載之下的我們,相信都是會譴責虛偽負心的張生的。這個故事文字精緻,篇句優美,雖歷盡千年依然光彩照人。
唐代蔣防的《霍小玉傳》,也是千古流傳。故事梗概是:隴西李益和霍王之女現為娼妓的霍小玉交好,彼此海誓山盟,非娶不嫁,如漆似膠,如是者兩年。李益往外地做官,送別的時候,霍小玉說,我不奢望將來能嫁你,只想在你30歲娶妻之前能和你再相歡數年,然後出家,就滿足了雲雲。後來李益聘定了豪門盧氏,就把小玉拋在了腦後。小玉相思成疾,遂至不起,多方打聽李益的消息而不可得。後一豪士感於小玉痴情李益無義,將李益帶到霍家。小玉乍見之下,愛恨交織,痛苦不已,臨終前對李益說:「我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負心若此。韶顏稚齒,飲恨而終。慈母在堂,不能供養。綺羅弦管,從此永休。征痛黃泉,皆君所致。李君李君,今當永訣!我死之後,必為厲鬼。使君妻妾,終日不安!」後來李益果然和妻妾不和,整日疑神疑鬼,虐待妻妾,醋壇子之種種,不一而足。難道真的霍小玉泉下怨氣不消?
這又是一個負心郎痴心女子的故事。作者以極大的同情心寫霍小玉的悲慘命運,明確的鄙視、譴責李益的薄情負心,愛憎十分分明。故事中霍小玉發下毒願,寫盡了她心中的絕望、痛苦和怨恨。
摘自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的《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也是不朽名篇。這是馮夢龍再加工的故事。據記載,杜十娘的故事是發生在明萬曆年間的真實事件。宋懋澄的《負心儂傳》就寫的是這一故事。馮夢龍在其基礎之上再創作可這篇小說,將文言改寫成揉進淺近精練文言的白話小說,豐富了情節,增加了柳遇春等人物。故事中最動人的就是杜十娘一邊將珠寶投江,一邊控訴的情景:「......妾櫝中有玉,恨郎眼中無珠。......妾不負郎君,郎君自負妾耳!」
杜十娘風塵多年,閱人當無數,竟將終身託付給這等樣人,我殊不可解。杜十娘是十分精明的,這從故事中就可以看出。她抓住鴇母說話的漏洞使得李甲能以較少的銀子為自己贖身;並且她預料到鴇母的無情,預先將財物藏於別處......可是就是這么精明的杜十娘,卻錯將終身委於無能懦弱膽小自私的李甲,令人感慨不已。杜十娘是千古少見的烈女子、奇女子,當李甲將其賣於孫富時,她沒有求李甲回心轉意,也沒有認命,而是以一死決絕的表明對這個世界的絕望。這樣好的女子,竟不能得到幸福的歸宿,難道僅僅是當時社會的原因嗎?
《香玉》出自清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寫的是一個黃姓書生與白牡丹花神真心相戀的故事。黃生與牡丹花神香玉相戀,和耐冬樹神絳雪相友。牡丹花神是一位多情的女子,被黃生的題詩打動;牡丹花樹被掘後,感黃生之情又生;及至黃生所化之牡丹被斫,又「憔悴死」。耐冬樹神是一位頗有義骨的女子。黃生實實一個情種。見到不知名女子就留題詩;牡丹被掘後,悵惋賦詩,臨穴憑吊;死後化為一株「不花牡丹」,與牡丹花神不離不棄。「不花牡丹」黃生被斫後,白牡丹「憔悴死」,耐冬樹「亦死」。
這個故事寫盡了人間所沒有的至情至義,寄託了很多人的理想。蒲松齡感慨知己之難得:「情之至者,鬼神可通。花以鬼從,而人以魂寄,非其結於情者深耶?」該故事文字精妙凝練,情節奇巧,算得上古典小說愛情題材中的上乘之作。
(未經作者同意,不得用於任何紙媒體,網路轉載請註明作者和出處!)
❽ 任何短篇小說的讀後感
魯迅孔乙己讀後感
讀魯迅點的孔乙己,一遍又一遍,我只感到苦澀又悵然。在舊時代的中國,一個無法走上仕途的舊知識分子的命運註定是悲哀的。他們滿腦子的之乎者也,肩不能抗,手不能提,除了讀書,什麼也做不了,他們似乎只能走上聽天由命,自生自滅的道路。我深深地為他們感到悲哀,他們本沒有錯,卻被封建制度給荼毒了一生。孔乙己這個喜歡穿長衫的讀書人,他在乎自己的尊嚴,也在維護者自己的尊嚴,雖然只是一件破舊的長衫。然而,最後連尊嚴也被生生奪去了。到最後我只感到深深的同情與哀憫。孔乙己本也是那樣善良的讀書人啊,卻最終生死人不知了。
現如今的我們,社會的環境畢竟是不同了,也勉強稱得上是知識分子,只是有些人卻自己把自己的尊嚴給丟掉了,而在新社會里不僅丟了尊嚴,更丟了靈魂的人,又有多少呢?
❾ 短篇小說讀後感500字左右
荀子是戰國末葉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也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與孔子、孟子一起,被稱為是先秦儒學最重要的三個人物。荀子本名況,又號荀卿(漢代人避漢宣帝諱,改稱孫卿),趙國人,生卒年代已經無考,大約在公元前298-公元前238年間。根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他五十歲來到齊國,曾在齊襄王的稷下學宮講學,三為祭酒,後因被讒,到了楚國,被春申君用為蘭陵令。春申君死後被廢,失官家居逝世,葬在蘭陵。
荀子的思想資料主要保存在《荀子》一書中。起初,荀子的作品以單篇流傳,有三百二十三篇,西漢劉向校書的時候,將其整理校訂,編輯成書,定為三十二篇,十二卷,當時稱為《孫卿新書》。後來唐人楊驚為其作注,將其編為二十卷,才更名為《荀子》。這就是今天所看見的《荀子》。關於這本書的寫作,據劉向《敘錄》記載應該是苟子晚年在蘭陵時寫的。「孫卿卒不用於世,老於蘭陵,疾濁世之政,亡國亂君相屬,不遂大道而營乎巫祝,信機祥。鄙儒小拘如莊周等,又滑稽亂俗。於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興壞序列,著數萬言而卒」。但其實《荀子》一書,並非全部出自苟子本人。
本書以中華書局新編諸子集成本,清人王先謙《荀子集解》為底本,在注釋翻譯過程中,參考了前人和時賢的大量集解注釋及翻譯的著作,由於體例的限制,恕不一一註明。苟子其書,錯訛難解之處頗多,脫誤不可讀處時或有之,本書在注釋和翻譯過程中,參閱、斟酌了諸家之說,盡量擇其善者而從之,個別窒礙難通之處,不敢強解,則闕如。《王制》篇由張玉亮執筆,由我修改潤色。筆者學力有限,在注釋和翻譯方面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不當或錯訛之處,凡此,尚祈讀者批評指正。
作者簡介勸學
此為《荀子》開篇之作,主旨在勸勉人努力學習。文章使用了大量比喻,說明後天努力和學習的重要性,指出學習貴在鍥而不舍、長期積累,用心專一,無所旁顧。需要注意的是,苟子之學,以禮為歸,他所論的學,並非我們今天所指的一般性學習的概念,而是指為士、為君子、為聖人之學。他特別強調學習之根本目的是為了積善成德,培養道德操守,涵育君子人格,所以他所說的學習方法就是誦讀《詩》、《書》、《禮》、《樂》、《春秋》等儒家經典,並接近賢師益友。這也是貫穿在他全書中的一個觀點。文章詞藻豐富、比喻繁多,是《苟子》書中最美麗的篇章,也是最膾炙人口的篇章。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鞣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譯文:
君子說:學習是不能停止的。靛青從藍草中提取·卻比藍草的顏色更青。冰由水凝結而成,卻比水更寒冷。筆直的木材,合乎墨線的要求,如果把它煨烤,就可以彎成車輪·彎曲的程度能夠合乎圓的標准了,這樣即使再暴曬,木材也不會再變直,原因就在於被加工過了。所以,木材經過墨線量過才能取直,刀劍經過磨礪才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每天多多反省自己,就會聰明智慧,行為沒有過錯了。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日:「嗟爾君子,無恆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
譯文:
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親臨深澗,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遺教,就不知道學問有多麼博大。吳國、越國、東夷、北貉之人,剛生下來啼哭的聲音都是一樣的,長大後風俗習慣卻各不相同,就是教育使他們如此的。《詩經》上說:「唉,君子啊,不要老是想著安逸。恭謹地對待你的本職,愛好正直之道。神明聽到這一切,就會賜給你巨大的幸福。」精神修養沒有比受道的教化更大的,福分沒有比無災無禍更長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