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短篇小說
㈠ 王朔的成名作是哪部最幽默又哪部
王朔的成名作:《空中小姐》最幽默:《頑主》王朔(1958年—),男,1976年畢業於北京第四十四中,後進入中國人民海軍北海艦隊任衛生員。1980年退伍回京,進入北京醫葯公司葯品批發商店任業務員,1983年辭職靠寫作維生。1978年開始創作,先後發表了《玩的就是心跳》、《看上去很美》等中、長篇小說。出版有《王朔文集》《王朔自選集》等,後進入影視業,電視劇《渴望》和《編輯部的故事》都獲成功。1997年1月赴美,1997年7月回國,從事自由寫作。2007年出版新書《我的千歲寒》,收入了六篇文字。
個人簡介
王朔王朔,我國著名作家,編劇。1978年開始創作,先後發表了《玩的就是心跳》、《看上去很美》等中、長篇小說。出版有《王朔文集》《王朔自選集》等,他的早期小說詩歌文學作品都是以自己部隊「大雜院」的成長經歷為素材,後來的小說則形成特有風格,對白通俗化又充滿活力,敘述語言則戲謔、反諷為主,對權威話語和知識分子的精英立場都有嘲諷,後進入影視業,電視劇《渴望》和《編輯部的故事》都獲成功。2007年,王朔以500萬元的版稅收入,榮登「2007第二屆中國作家富豪榜」第6位,引發廣泛關注。
1976年中學畢業後,曾先後在海軍北海艦隊服役、在北京醫葯公司工作。
1978年開始創作。先後發表了《空中小姐》、《浮出海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玩主》、《千萬別把我當人》、《橡皮人》、《玩的就是心跳》、《我是你爸爸》、《看上去很美》等中、長篇小說,廣受讀者歡迎。[2]
出版有四卷本的《王朔文集》(華藝出版社1992年初版)和《王朔自選集》等,曾引起轟動,一時「洛陽紙貴」。他的早期作品都是以自己部隊「大雜院」的成長經歷為素材,寫過一些言情、偵探類的小說。後來的小說則形成特有風格,寫一群文化痞子,以游戲、頹廢為精神特徵,對白通俗化又充滿活力,敘述語言則戲謔、反諷為主,對權威話語和知識分子的精英立場都有嘲諷。
他的人物的「我是痞子我怕誰」和他自己「我是碼字的」的宣言一樣,成為一部分青年人的精神象徵。後進入影視業,由他策劃的電視連續劇《渴望》和《編輯部的故事》都獲成功。由他的小說改編成的電影電視劇也都很受歡迎,有明顯的商業炒作。
他的作品雖風靡一時,但評論界卻分歧很大,以至在八九十年代之交的中國文壇影壇出現了引人注目的「王朔現象」。
身體發育時適逢三年自然災害,受教育時趕上文化大革命,所謂全面營養不良.身無一技之長,只粗粗認得三五千字,正是那種志大才疏之輩,理當庸碌一生,做他人腳下之石;也是命不該絕,社會變革,偏安也難,為謀今後立世於一錐之地,故沉潭泛起,舞文弄墨。
人物經歷
折疊生活經歷
王朔,男,1958年,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祖籍遼寧岫岩,1976年畢業於北京四十四中學,後進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北海艦隊任衛生員.1980年退伍回京,進入北京醫葯公司葯品批發商店任業務員,1983年辭職靠寫作維生。1978年開始從事文學創作(短篇小說《等待》發表於當年《解放軍文藝》文學雜志第11期),自1984年初處女作中篇小說《空中小姐》發表在《當代》後,迄今已創作二十二個中篇小說、三個長篇小說,大約一百六十萬字,並創作了數十集電視劇。1997年1月赴美。1997年7月回國,從事自由寫作。
王朔 放浪之魅-搜狐新聞出生後不久,便隨著父母來到北京郊區的一個部隊大院落戶,大院里有各地的人,唯獨沒有北京人。王朔的理解是,可能那時北京參加革命的少。自我封閉的大院生活,使作為小毛孩子的王朔不知城裡還有居民,以為那裡除了商場就是公園。
上中學後,王朔搬進了城,朝陽門的城根下,他和北京的語言發生了直接的交流。在此之前,他對北京文化幾乎沒什麼認識,北京的語言對他來講是陌生的。由此可見,今天王朔的語言,跟「老北京」是沒有淵源關系的,那是和北京的語言交流後形成的一種獨具個性的語言,只能算新北京文化中的一支。「調侃」,成為王朔語言是最大特色。而調侃本身則是一種不硬也不軟的語言形式。這種語言形式與其說王朔是把它當成了工具,還不如說王朔把它當成了武器,作為一個普通的人,小時候所面臨的不是被尊重而是時時被侵犯。街頭的流氓,嚴肅的老師,專橫的父母都可以形成侵犯。你無力回擊這種侵犯。但你也一定要採取一種自我保護措施。王朔選擇了調侃,這樣既能化解對方造成的侮辱,又有保護自身尊嚴的功能。王朔成為人們眼中的披著文化外衣的「痞子流氓」。一種本能的反抗,和小孩調皮搗蛋差不多的把戲,卻惹得大人們生氣了。
有人問王朔:「你寫作的目的是什麼?」「當然是為了名利了。」王朔答。王朔寫了社會邊緣上的人,以往,游手好閑為社會不允許,每個人的社會位置都非常明確,新時期以來,很多人生活在社會邊緣。過去中國的中產階級,依附在權力階層,由政府、軍隊、官吏中的一些人士構成,改革開放前,這些人在政治上有很強的優越感,經濟狀況又是中等偏上。而改革開放後,這個階層逐漸瓦解,他們中的很多人有巨大的失落感,經濟上的優越被私營者代了,政治上的優越感又很模糊,他們不願從事體力勞動,又沒受過太多的教育,社會位置急劇變化,青年中的佼佼者不再是他們,社會位置的提升和知識成正比了。初期是小商小販打腰提氣,現在是受過教育、有能力的人揚眉吐氣,每個作家不可能寫盡社會中的各色人等,只能寫熟悉的人,就像有些人熟悉農民、知識分子一樣,王朔對「邊緣人」的了解,使他的筆下都是這一群人。
王朔的母親是一名醫生,父親為解放軍政治學院教員,雖非是書香門第,但家境小康,他的家庭,正是北京典型的市民家庭(這種出身對與他以後在作品輕車熟路地描寫北京市井生活有極大補益)。王朔幼時所住的是一個軍區大院兒,孩子們每天所做的不過是分伙打仗一類的事情,但那個自由的時期給王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以後的中篇小說《動物兇猛》(曾改編為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寫的就是那時的感受。王朔少年時就讀於韶山中學,在學校並非一個頑劣的學生,甚至曾經懷著"匹夫有責"的信念參與了1976年的"四五"事件,在其中雖然算不上威武不屈的英雄人物,但也曾為此被關押了三個月時間。
1976年夏,王朔高中畢業後到山東參軍,在部隊中是一個普通的"操舵兵"、衛生員甚至幫廚。1978年在大學恢復招生的時候,王朔興起了報考文科的慾望,開始練習寫作文,期間偶然將習作投往《解放軍文藝》,居然中選,這便是他的處女作,短篇小說《等待》。《等待》是一篇時代印跡很濃並且頗為稚拙的小說,文筆還很學生腔。然而在1978年剛剛粉碎四人幫的當時,它無疑是清新可喜的,一投中的也顯示了王朔的創作潛力。
此後王朔又寫過幾篇部隊題材的作品,但反響均不大。其間他曾經試圖經商,不但沒賺到什麼錢,倒是體驗了許多被騙的心情。這一段致力賺錢的經歷,後來被記錄在《橡皮人》(曾被改編為電影《大喘氣》)等作品中。 經商不成,無所事事之中他又開始進行創作。商人的視角使他知道什麼東西適於出售,於是他挑選了在普通人眼中頗具神秘色彩的"空中小姐"為自己的描寫對象,果然,在《當代》上一投而中。 其自謂:「身體發育時適逢三年自然災害,受教育時趕上文化大革命,所謂全面營養不良.身無一技之長,只粗粗認得三五千字,正是那種志大才疏之輩,理當庸碌一生,做他人腳下之石;也是命不該絕,社會變革,偏安也難,為謀今後立世於一錐之地,故沉潭泛起,舞文弄墨。」90年代成為以飛揚跋扈的文字橫行文壇的痞子作家,一聲我是流氓我怕誰,直如當頭棒喝,劈手撕下所謂崇高的面紗,接下來幾乎全部的媒體都參與到這場轟轟烈烈的論戰中去,加上〈渴望〉〈編輯部的故事〉〈愛你沒商量〉〈過把癮〉等等電視劇改編的成功,王朔火遍了大江南北。隨著出書頻率降低,王朔開始有些沉寂,〈看上去很美〉〈美人贈我蒙汗葯〉似乎顯得有些江郎才盡,真正重新引起媒體關注的,是他的一本拍磚雜文集〈無知者無畏〉,裡面把金庸瓊瑤並列成「四大俗」,從而引起一場大規模的金王論戰,與以往不同,網路的參與使這場論戰迅速升級和白熱化,而無知者無畏,也跟當年「玩的就是心跳」「過把癮就死」等王朔名言一樣,成為年度熱門話語。
2007年出版新書《我的千歲寒》,收入了六篇文字。語言較以前有了新的突破,尤其是開篇《我的千歲寒》,文字簡潔,富有詩意,還被賦予了時態。最後一篇《唯物論史綱》談的是宇宙和物質,雖然有些常識性錯誤,但語言依然有著王朔式的霸氣。
2010年,與馮小剛合作參與電影《非誠勿擾2》劇本的創作,這距離王朔和馮小剛聯手編劇的《一聲嘆息》已經過去了10年,《非2》首映馮小剛稱與王朔合作是深水炸彈,王朔典型的京式幽默在續集中的發揮,不僅台詞金句頻出,更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情節設置。
折疊創作經歷
1985年他與沈旭佳戀愛中,兩人合寫反映他們感情生活的《浮出海面》,發表在《當代》雜志第六期上。
1986年開始,王朔陸續發表《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橡皮人》、《頑主》等作品,名字開始被愈來愈多的人所熟悉,名聲漸漸從北京擴大到北方,進而遍及整個中國大陸。
1987年年初,王朔與沈旭佳結婚,次年女兒在北京三零一醫院出生。
1988年,米家山執導的《頑主》、夏鋼執導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黃建新執導的《輪回》以及葉大鷹執導的《大喘氣》這四部電影均由王朔的作品改編,王朔達到了他事業上的第一個高峰。這一年,被中國影視界稱為「王朔電影年」。《頑主》使葛優成名,獲得了金雞獎最佳男演員獎的提名。
1989年到1992年,王朔寫了《一點正經沒有》、《玩的就是心跳》、《千萬別把我當人》、《永失我愛》、《我是你爸爸》、《動物兇猛》、《許爺》、《過把癮就死》等中長篇小說。
1990年,由王朔和鄭曉龍策劃、李曉明編劇、北京電視藝術中心製作的50集電視連續劇《渴望》,創造了中國電視劇發展史上收視率的最高紀錄,被稱為中國電視劇史上歷史性的里程碑,它創下的轟動效應成為一個時代的神話。由《渴望》而生的「《渴望》熱」及「好人一生平安」等的社會文化現象,是1990年全中國人民文化生活中一片無法逾越的集體回憶。該劇亦獲得官方肯定,獲得第六屆「飛天獎」、第九屆「金鷹獎」長篇電視劇一等獎。
1991年,由王朔作為主要策劃與編劇、趙寶剛導演的中國大陸第一部電視情景喜劇——《編輯部的故事》上映,亦造成萬民空巷的轟動,這部電視劇後來被全國觀眾視作中國情景喜劇的開山鼻祖。無論從收視率,到社會文化影響力,甚至造星能力,迄今為止尚無同類風格的電視劇可以與之比肩。
1992年,華藝出版社出版四卷一套的《王朔文集》,開創在世作家出文集潮流之先河。甫一上市即造成全國熱銷。應王朔的要求,出版社對這套書實行版稅付酬制,這是中國大陸文革後第一次實行版稅付酬。王朔的要求客觀上為很多作家爭得了正當權益,蕭乾曾說:「王朔給中國作家松綁了。」
1992年之後,王朔的小說創作開始處於「癱瘓」狀態,與此相反,他的名字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影視作品中。
1994年,改編自王朔原著的8集電視劇連續劇《過把癮就死》,也成為當年夏天全國觀眾津津樂道的熱門話題。但電視劇的風靡帶來的影響似乎比小說本身更大,王志文和江珊也由此而家喻戶曉。同年,姜文把王朔小說《動物兇猛》改編成電影劇本,並作為導演拍成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一炮成名。該片的成功使姜文從青年演員蛻變為中國大陸最有天份與國際影響力的導演之一。該片獲第5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沃爾皮杯最佳男演員獎(銀獅獎)。第33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攝影, 最佳劇本改編。新加坡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寧靜成為西班牙聖賽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得主。美國《時代》周刊年度十大佳片評選「國際十大佳片第一名」。
2000年之後沉寂多年。2007年他大動作頻頻。其新小說《我的千歲寒》被倫敦書屋以每個字三美金的高價購買, 創下歷史上最高價365萬,是中國國內版稅的新高。此作一改以往幽默風格,以佛經作為材料。
2007年3月王朔接受記者采訪,他自己承認他過去因為心理疾病而吸過毒。他在采訪中也坦白他自己嫖過娼。他並且覺得那些在性產業中掙扎的性工作者「都是最好的人,都比那些小知識分子要好,內心要干凈得多、善良得多。」 另外在鳳凰衛視的訪談節目中,他展示了他的美國綠卡。
王朔在中國擁有眾多讀者,1990年代他的小說被大量翻拍成為電視劇、電影,如電視劇 《過把癮》改編自小說《過把癮就死》,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改編自小說《動物兇猛》,電影《看上去很美》改編自同名小說,電影《冤家父子》改編自《我是你爸爸》。還參與和主導了眾多有著廣泛影響力的著名影視作品的編劇和策劃,包括《北京人在紐約》、《編輯部的故事》、《海馬歌舞廳》、《我愛我家》、《頑主》、《甲方乙方》、《一聲嘆息》、《我愛你》、《夢想照進現實》、《非誠勿擾2:不省心》等。
關於王朔及其作品的爭議,自從其1990年代初其成名後至今就一直沒有間斷過,甚至被稱為「文壇惡評家」,又有部分人稱其作品為「痞子文學」,另一方面也有人稱王朔是「新京派」的代表人物(相對的傳統京派指老舍等人)。
1993年,王蒙在《讀書》雜志上發表《躲避崇高》一文,確認了王朔在所謂正統文學批評領域所獲得的現象級地位(「他和他的夥伴們的『玩文學』恰恰是對橫眉立目、高踞人上的救世文學的一種反動。」「他撕破了一些偽崇高的假面。而且他的語言鮮活上口,絕對地大白話,絕對地沒有洋八股黨八股與書生氣。」)。
在公開的文字或場合中,王朔對許多名人有言詞激烈的批評,包括齊白石、舒乙、金庸、張藝謀、李敖、於丹、小布希、陳水扁、吳征、余秋雨等。
㈡ 《陽光燦爛的日子》講了什麼如何評價
《陽光燦爛的日子》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70年代初的北京,大人們忙著「鬧革命」,學校停課,某軍隊大院里一幫十五六歲的男孩子們整日沉溺於打架,鬧事,馬小軍就是其中之一。他有一個嗜好是用萬能鑰匙偷開別人家的鎖,經常趁白天大部分家中無人的時候,開鎖溜進別人家中,玩夠了再走,並自鳴得意地告訴別人沒有他打不開的鎖,而且他也從沒被人發現過。 一天,馬小軍又進了一戶人家,看到一張女孩子的泳裝照片。他立刻被這個笑容燦爛、渾身透著青春朝氣的不知名的女孩所吸引。通過院里小孩們的「頭兒」劉憶苦,馬小軍竟然認識了他在照片上所看到的女孩米蘭。比照片上還要好看的米蘭立刻成為馬小軍的夢中情人,可米蘭根本不拿他當大孩子看,而是喜歡劉憶苦。馬小軍氣得找茬兒跟劉憶苦打了一架。馬小軍的父親對他成天與別人混在一起玩鬧非常生氣,罵小軍不好好學習,並狠狠打了他一頓,但父母們並沒有時間認真管他們,孩子們仍然繼續混在一起。就這樣,在那個特殊的時期,孩子們在混沌中長大了…
本片根據王朔的小說《動物兇猛》改編,是著名演員姜文的導演處女作。作品對文革時期青少年的生活狀態和青春期的困惑有著極為真實的描繪,使用了當時在中國較為新鮮的一些超現實手法,反映了那個年代青少年的暴力和朦朧的愛情。電影對原著中的某些殘酷情節進行了修改,並增強了人物之間情感的描寫,試圖更為逼真的描畫出青春和暴力的幼稚與無知,這種幼稚和無知恰好就是那個時代的特徵。更具有深意的是,影片通過正在成長中的青少年的幼稚和無知反映出當時整個國家和社會都處於一種無知和暴力的狀態,用對青少年故事的描畫,展示了一個時代和一個國家的混亂與成長。
中國導演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堪稱是94年度全世界令人贊絕的、至今仍渴望觀看的影片之一。它是一部從內容到形式都全新的中國電影,它的出現標志著中國電影跨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㈢ 可否請大家把余華、蘇童、莫言、王朔推薦的各10篇...
余華:影響我的10部短篇小說 新世界出版社新近出版了由當前最具實力的四位小說家余華、莫言、王朔、蘇童聯手推出的「影響我的10部短篇小說」。四位作家以一流小說家的洞察力和領悟力,選出了他們苦讀和苦練數十年對自己創作影響最大的小說。讀者可從中看到作家與作家間的心有靈犀或神合貌離,選家與選家之間的大相徑庭或不謀而合,由此對這4位作家的個人文學特色有了更進一步了解。 幾位作家在各自書前「序」里,對自己所選的每一篇作品都進行了非常深刻而又感性的分析,本報從中摘錄部分內容,以饗讀者。 余華:溫暖的旅程 《青魚》(杜克司奈斯)、《在流放地》(卡夫卡)、《伊豆的歌女》(川端康成)、《南方》(博爾赫斯)、《傻瓜吉姆佩爾》(辛格)、《孔乙己》(魯迅)、《禮拜二午睡時刻》(馬爾克斯)、《河的第三條岸》(羅薩)、《海上扁舟》(史蒂芬·克萊恩)、《鳥》(布魯諾·舒爾茨) 我經常將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名字放在一起,並不是他們應該在一起,而是出於我個人的習慣。我難以忘記1980年冬天最初讀到《伊豆的歌女》時的情景,當時我20歲,我是在浙江寧波靠近甬江的一間昏暗的公寓里與川端康成相遇。五年之後,也是在冬天,也是在水邊,在浙江海鹽一間臨河的屋子裡,我讀到了卡夫卡。謝天謝地,我沒有同時讀到他們。當時我年輕無知,如果文學風格上的對抗過於激烈,會使我的閱讀不知所措和難以承受。在我看來,川端康成是文學里無限柔軟的象徵,卡夫卡是文學里極端鋒利的象徵;川端康成敘述中的凝視縮短了心靈抵達事物的距離,卡夫卡敘述中的切割擴大了這樣的距離;川端康成是肉體的迷宮,卡夫卡是內心的地獄。我們的文學接受了這樣兩份絕然不同的遺囑,同時也暗示了文學的廣闊有時候也存在於某些隱藏的一致性之中。川端康成曾經這樣描述一位母親凝視死去女兒時的感受:「女兒的臉生平第一次化妝,真像是一位出嫁的新娘。」類似起死回生的例子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同樣可以找到。《鄉村醫生》中的醫生檢查到患者身上潰爛的傷口時,他看到了一朵玫瑰紅色的花朵。 這是我最初體驗到的閱讀,生在死之後出現,花朵生長在潰爛的傷口上。 據我所知,魯迅和博爾赫斯是我們文學里思維清晰和思維敏捷的象徵,前者猶如山脈隆出地表,後者則像是河流陷入了進去,這兩個人都指出了思維的一目瞭然,同時也展示了思維存在的兩個不同方式。一個是文學里令人戰栗的白晝,另一個是文學里使人不安的夜晚;前者是戰士,後者是夢想家。這里選擇的《孔乙己》和《南方》,都是敘述上惜墨如金的典範,都是文學中精瘦如骨的形象。在《孔乙己》里,魯迅省略了孔乙已最初幾次來到酒店的描述,當孔乙己的腿被打斷後,魯迅才開始寫他是如何走來的。這是一個偉大作家的責任,當孔乙己雙腿健全時,可以忽視他來到的方式,然而當他腿斷了,就不能迴避。於是,我們讀到了文學敘述中的絕唱。「忽然間聽得一個聲音,『溫一碗酒。』這聲音雖然極低,卻很耳熟。看時又全沒有人。站起來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櫃台下對了門檻坐著。」先是聲音傳來,然後才見著人,這樣的敘述已經不同凡響,當「我溫了酒,端出去,放在門檻上」,孔乙己摸出四文大錢後,令人戰栗的描述出現了,魯迅只用了短短一句話,「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是用這手走來的。」 (摘自《溫暖的旅程》,余華文。) 蘇童:枕邊的輝煌 《威克菲爾德》(霍桑)、《萬卡》(契訶夫)、《羊脂球》(莫泊桑)、《傻瓜金佩爾》(辛格)、《紀念艾米莉的一朵玫瑰》(福克納)、《阿拉比》(喬伊斯)、《第三者》(博爾赫斯)、(鴻鸞禧)(張愛玲)、《聖誕節憶舊》(卡波特)、《馬轡頭》(卡佛)。 談及短篇小說,古今中外都有大師在此領域留下不朽的聲音。有時候我覺得童話作家的原始動機是為孩子們上床入睡而寫作,而短篇小說就像針對成年人的夜間故事,最好是在燈下讀,最好是每天入睡前讀一篇,玩味三五分鍾,或者被感動,或者會心一笑,或者悵悵然的,如有骨鯁在喉,如果讀出來這樣的味道,說明這短暫的閱讀時間都沒有浪費,培養這樣的習慣使一天的生活始於平庸而終止於輝煌,多麼好! 當然前提是有那麼多好的短篇可以放在枕邊。 張愛玲是這個選集里唯一的一位漢語作家,需要澄清的是我並不認為她是在國產短篇小說創作中唯一青史留名者,我選《鴻鸞禧》,是因為這篇作品極具中國文學的腔調,簡約的白話,處處精妙挑剔,一個比喻,都像李白吟詩一般煞費苦心。就像此篇中兩個待字閨中的小姑子二喬和四美,她們為哥嫂的婚禮精心挑選行頭,但張愛玲說,雖然各人都認為在婚禮中是最吃重的角色,但「對於二喬和四美,(新娘子)玉清是銀幕上最後映出的雪白的『完』字,而她們則是精彩的下期佳片預告。」張愛玲小說最厲害的就是這樣那樣聰明機智的比喻,我一直覺得這樣的作品是標准中國造的東西,比詩歌隨意,比白話嚴謹,在靠近小說的過程中成為了小說。…… (摘自《枕邊的輝煌》,蘇童文。) 莫言:鎖孔里的房間 《燈塔看守人》(顯克微支)、《南方高速公路》(科爾塔薩爾)、《死者》(喬伊斯)、《普魯斯軍官》(勞倫斯)、《巨翅老人》(馬爾克斯)、《公道》(福克納)、《白凈草原》(屠格涅夫)、《鄉村醫生》(卡夫卡)、《桑孩兒》(水上勉)、《鑄劍》(魯迅) 我想一個好的短篇小說,應該是一個作家成熟後的產物。閱讀這樣一個短篇小說,可以感受到這個作家的獨特性。就像通過一個細小的鎖孔可以看到整個的房間,就像提取一個綿羊身體上的細胞,可以克隆出一匹綿羊。我想一個作家的成熟,應該是指一個作家形成了自己的風格,而所謂的風格,應該是一個作傢具有了自己的獨特的、不混淆於他人的敘述腔調。這個獨特的腔調,並不僅僅指語言,而是指他習慣選擇的故事類型、他處理這個故事的方式、他敘述這個故事時運用的形式等等全部因素所營造出的那樣一種獨特的氛圍。這種氛圍或者像煙熏火燎的小酒館,或者像燭光閃爍的咖啡屋,或者像吵吵嚷嚷的四川茶館,或者像音樂繚繞的五星級飯店,或者像一條高速公路,像一個馬車店,像一艘江輪,像一個候車室,像一個桑那浴室……總之是應該與眾不同。即便讓兩個成熟作家講述同一個故事,營造出的氛圍也決不會相同。 第一次從家兄的語文課本上讀到魯迅的《鑄劍》時,我還是一個比較純潔的少年。讀完了這篇小說,我感到渾身發冷,心裡滿是驚悚。那猶如一塊冷鐵的黑衣人宴之敖者、身穿青衣的眉間尺、下巴上撅著一撮花白鬍子的國王,還有那個蒸氣繚繞灼熱逼人的金鼎、那柄純青透明的寶劍、那三顆在金鼎的沸水裡唱歌跳舞追逐啄咬的人頭,都在我的腦海里活靈活現。我在橋梁工地上給鐵匠師傅拉風箱當學徒時,看到鋼鐵在爐火中由紅變白、由白變青,就聯想到那柄純青透明的寶劍。後來我到公社屠宰組里當小伙計,看到湯鍋里翻滾著的豬頭,就聯想到了那三顆追逐啄咬的人頭。一旦進入了這種聯想,我就感到現實生活離我很遠,我在我想像出的黑衣人的歌唱聲中忘乎所以,我經常不由自主地大聲歌唱:阿呼嗚呼兮嗚呼嗚呼——前面是魯迅的原文;後邊是我的創造——嗚哩哇啦嘻哩嗎呼。長大之後,重讀過多少次《鑄劍》已經記不清了,但每讀一次,都有新的感受,漸漸地我將黑衣人與魯迅混為一體,而我從小就將自己幻想成身穿青衣的眉間尺,我知道我成不了眉間尺,因為我是個怕死的懦夫,不可能像眉間尺那樣因為黑衣人的一言之諾就將自己的腦袋砍下來。…… (摘自《鎖孔里的房間》,莫言文。) 王朔:他們曾使我空虛 《鶯鶯傳》(元稹)、《白娘子永鎮雷鋒塔》(馮夢龍)、《驛站長》(普希金)、《獻給愛絲美的故事》(塞林格)、《憂國》(三島由紀夫)、《沒有毛發的墨西哥人》(毛姆)、《刎頸之交》(歐·亨利)、《關於猶大的三種說法》(博爾赫斯)、《採薇》(魯迅)、《他們不是你丈夫》(雷蒙德·卡佛) 基本上,當我空虛的時候,想要加倍空虛,我就讀小說。在沒有流行音樂安慰我們的時代,小說差不多是引導我脫離現實,耽於幻想的唯一東西,總能滿足我精神上自我撫摩的願望,不跟人在一起也不驚慌。我的情感發育是通過小說完成的,那使我接觸到了另一個世界,一個個瞬間超越了平凡的生活。總的來說,我讀小說不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尋找教義,獲得人生哲理指南什麼的,正相反,是為了使自己更悲觀。美好的東西在小說中往往被輕易毀滅,看得多了,便也懷疑現實。日常生活很平淡,心碎的體驗一般來自閱讀,習慣了,也覺得是難得的享受,又安全,進而覺得快樂是一種膚淺的情緒,尤其見不得那些宏大輝煌標榜勝利成功的敘事,覺得大都是胡扯,自欺欺人,哪個人不是拚命掙扎,誰要你來激勵?我不想變成畜生,很大程度上要靠優美小說保護我的人性,使我在衣食無憂一帆風順中也有機會心情暗淡,絕望,眼淚汪汪,一想起自己就覺得比別人善良,敏感,多情以及深沉。很多時候,我還以為從小說中能發現人生的真相。 這就是我的閱讀趣味,從小說中汲取墮落的勇氣和抗拒生活的力量。話說的有點大,似乎又拿小說當先生當武器了,其實也不過是一個密友,需要了,找人家聊聊,不需要了,也很久想不起來打個電話。 這里選的十個短篇小說都是曾令我有所感的。識者可以看出我的偏好,也無非是殤情和調侃兩類,《鶯鶯傳》《白娘子永鎮雷峰塔》《驛站長》《獻給愛絲美的故事》《憂國》可算殤情,《沒有毛發的墨西哥人》《刎頸之交》《關於猶大的三種說法》《採薇》《他們不是你丈夫》大都是調侃,卡佛略微正經一點,博爾赫斯玩的比較深。 (摘自《他們曾使我空虛》,王朔文。)
㈣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王朔) 讀後感
《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小說讀後感
《空中小姐》《永失我愛》《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是我最喜歡的王朔的三篇短篇小說
樸素的語言,錯綜復雜的情感,感人至深的故事,詼諧的表達方式。如果說當我讀初中時還不能夠完全體驗作者當時的感受,而當過了而立之年再次閱讀時,一種隱隱的心痛的感覺會在剎那間油然而生,在心底激起層層浪花,讓你情不自禁的點燃一支煙,在冉冉升騰起來的煙霧里追憶起那些即抽象又真實的過往,那些已經失去的或正在失去的人,那些縱使在你功成名就之後也不能忘卻的懷念
是燃燒著的慾望的火焰?抑或是愧疚的淚水?作者用了一個很巧妙的標題,而正是這個標題令人耳目一新,使得作品基本上成功了一半
在改革開放的80年代初期,新生事物以摧枯拉朽之勢改變著人們的觀念:傳統與現代,保守與開放,判逆與因循守舊都在展開激烈的斗爭,剛剛走出文革陰影的一代年青人迷惘而困惑著,特別是那些曾經有過優越感的「革命後代」不得不面臨著轉業後無所事事的局面,終日過著頹廢的生活,在頹廢中燃燒著的是慾望的火焰
張明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革命家」的後代,而吳迪與胡亦就是與傳統抗爭的美麗的知識女青年
但相比吳迪相比,胡亦卻是幸福的!這其中起關鍵作用的便是主人公張明的變化,是人性本惡到人性本善的回歸!
吳迪因張明而自殺身亡,他的死深深的觸動了張明,決心棄惡揚善,洗心革命,改頭換面
當他在保釋期間再次碰到與吳迪驚人相似的女孩子時,很自然的喚起了他強烈的要保護她的意識
胡亦的相遇以及與她之間對話充滿了吳迪的影子。她們看同樣深奧的文學理論著作,她們同樣是英語系的學生,把書看的同樣飛快,原因也是同樣的「看不懂唄,就看的快」,以及在形容天邊的雲朵時也是用同樣的句子「那塊雲象馬克思,那塊象海盜,象嗎?你說象嗎?」。這樣驚人的相似不得不讓張明對胡亦產生重新的思考。
海水最終熄滅了瘋狂的火焰,蒼天在上,無邊無際悔過的淚水(海水)終於匯聚成了承載著揚帆起航的船奔向了遠方!
㈤ 誰能告訴我王朔的生平和他當年發表的作品
王朔
作家簡介:
1958年生人,家居北京市區。母親是一名醫生,父親為解放軍政治學院教員,雖非是書香門第,但家境小康,他的家庭,正是北京典型的市民家庭(這種出身對與他以後在作品輕車熟路地描寫北京市井生活有極大補益)。王朔幼時所住的是一個軍區大院兒,孩子們每天所做的不過是分伙打仗一類的事情,但那個自由的時期給王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以後的中篇小說《動物兇猛》(曾改編為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寫的就是那時的感受。王朔少年時就讀於韶山中學,在學校並非一個頑劣的學生,甚至曾經懷著"匹夫有責"的信念參與了1976年的"四五"事件,在其中雖然算不上威武不屈的英雄人物,但也曾為此被關押了三個月時間。
1976年夏,王朔高中畢業後到山東參軍,像在《動物兇猛》中他所記述的那樣,他渴望戰爭,希望成為英雄。然而在部隊中他並沒有成為一名叱吒一時的風雲人物,他只是一個普通的"操舵兵"、衛生員甚至幫廚。1978年在大學恢復招生的時候,王朔興起了報考文科的慾望,於是開始練習寫作文,期間偶然將習作投往《解放軍文藝》,居然中選,這便是他的處女作,短篇小說《等待》。《等待》是一篇時代印跡很濃並且頗為稚拙的小說,文筆還很學生腔。然而在1978年剛剛粉碎四人幫的當時,它無疑是清新可喜的,而且它的一投中的,也分明顯示了王朔的創作潛力。
此後王朔又寫過幾篇部隊題材的作品,但反響均不大。其間他曾經試圖經商,但似乎流年不利,不但沒賺到什麼錢,倒是體驗了許多被騙的心情。這一段致力賺錢的經歷,後來被記錄在《橡皮人》(曾被改編為電影《大喘氣》)和《許爺》等作品中。
經商不成,無所事事之中他又開始進行創作。商人的視角使他知道什麼東西適於出售,於是他挑選了在普通人眼中頗具神秘色彩的"空中小姐"為自己的描寫對象,果然,在《當代》上一投而中。
--------------------------------------------------------------------------------
作品目錄:
·作者自序
純情卷
·永失我愛 ·空中小姐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動物兇猛
·浮出海面 ·過把癮就死
矯情卷
·懵然無知 ·劉慧芳
·無人喝采 ·人莫予毒
·我是你爸爸
諧謔卷
·編輯部的故事-修改後發表 ·誰比誰傻多少
·痴人 ·枉然不供
·頑主 ·你不是一個俗人
·一點正經沒有-頑主續篇 ·千萬別把我當人
摯情卷
·我是狼 ·給我頂住
·許爺 ·橡皮人
·玩得就是心跳
其他作品
·看上去很美 ·無知者無畏
·美人贈我蒙汗葯
㈥ 王朔無人喝彩結局是什麼意思
對現實社會的諷刺。
一、簡介
王朔,1958年8月23日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祖籍遼寧省鞍山市岫岩滿族自治縣,中國當代作家、編劇。
1965—1969年,在北京翠微小學讀書。1976年,從北京市第四十四中學畢業。1977年,進入解放軍海軍。1978年,發表處女作短篇小說《等待》。
1983年,開始嘗試經商。1984年,發表了中篇小說《空中小姐》。1986年,發表中篇小說《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1987年,發表中篇小說《頑主》。1991年,發表長篇小說《我是你爸爸》;同年,策劃與編輯的喜劇《編輯部的故事》上映。
二、經歷
1992年,發表中篇小說《過把癮就死》。1993年,由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無人喝彩》上映。1994年,參與創辦好夢影視創作公司、時事文化咨詢公司。
1997年,改編自《你不是一個俗人》的喜劇電影《甲方乙方》上映。2006年,改編自同名小說的電影《看上去很美》上映。2010年,合作參與電影《非誠勿擾2》。2013年,參與電影《私人訂制》的編劇創作。
㈦ 推薦張艾玲.王小波.王朔的經典作品.急..
值得讀的王小波的書有《未來世界》 、思維的樂趣》 、時代三部曲》包括《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三部小說集、《我的精神家園》 、《沉默的大多數》 、《黑鐵時代》、《地久天長》 。
張愛玲的有:《牛》《霸王別姬》、《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心經》、《封鎖》、《琉璃瓦》、《年青的時候》、《花凋》、《殷寶灧送花樓會》、《等》、《桂花蒸阿小悲秋》、《留情》、《鴻鸞禧》、《相見歡》、《色戒》、《五四遺事》、《沉香屑第一爐香》、《傾城之戀》、《金鎖記》、《紅玫瑰與白玫瑰》、《連環套》、《創世紀》、《多少恨》、《小艾》。還有她的散文,這里就不一一說出來了,把她的主要文集講出來就是了, 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說合集《張看》、中短篇小說集《傳奇》、中篇小說《傾城之戀》、長篇小說《半生緣》、《赤地之戀》。
王朔的有:
純情卷
《永失我愛》
《空中小姐》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動物兇猛》
《浮出海面》
《過把癮就死》
矯情卷
《懵然無知》
《劉慧芳》
《無人喝彩》
《人莫予毒》
《我是你爸爸》
諧謔卷
《編輯部的故事》
《誰比誰傻多少》
《痴人》
《枉然不供》
《頑主》
《你不是一個俗人》
《一點正經沒有》
《千萬別把我當人》
摯情卷
《我是狼》
《給我頂住》
《許爺》
《橡皮人》
《玩得就是心跳》
其他卷
《看上去很美》
《無知者無畏》
《美人贈我蒙汗葯》
《新狂人日記》
《和我們的女兒談話》
㈧ 頑主下載(txt電子書)王朔作品
《頑主》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OWnDq7aSjMZ3DvD_Pi-oNA
本書是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叢書《王朔文集》中的一部,裡面收集了《頑主》等5部短篇小說。
㈨ 王朔 寫過什麼短篇小說
太多了
你如果有閱讀他的文章的興趣的話
推薦你看永失我愛
單立人偵探系列(人莫予毒)
無人喝彩
劉慧芳
至於我是你爸爸 就有點長了
現在知道王朔的人越來愈少 加油啊
㈩ 求~王朔小說《看上去很美》
《看上去很美》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5oZqNh-CIMzLfmiovMm0wg
王朔,1958年出生,1976年畢業於北京第四十四中,後進入呵呵呵呵民海軍北海艦隊任衛生員.1980年退伍回京,進入北京醫葯公司葯品批發商店任業務員,1983年辭職靠寫作維生。1978年開始從事文學創作,自84年初處女中篇小說《空中小姐》發表在《當代》後,迄今已創作二十二個中篇小說、三個長篇小說,大約一百六十萬字,並創作了數十集電視劇。1997年1月赴美。1997年7月回國,從事自由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