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萊辛短篇小說

萊辛短篇小說

發布時間: 2022-05-28 06:26:04

❶ 多麗絲·萊辛短篇小說有哪些

多麗絲·萊辛在半個多世紀的漫長的創作生涯中,以多部鴻篇巨制而聞名於世,所得的獎項用萊辛自己的話說是:「得遍了歐洲所有的文學獎」。其實她的短篇小說也頗具特色,其中不乏名篇佳構。早期的短篇小說集《故事五篇》曾獲得1954年毛姆短篇小說獎。她的中短篇小說按體裁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非洲故事,以作者早年的非洲經歷為題材;另一類以當代歐洲特別是英國生活為背景。這里選譯的小說《一場不算嚴重的蝗災》即屬於前一類,而《穿過隧道》則屬於後一類。

《一場不算嚴重的蝗災》原載1955年2月26日出版的美國《紐約客》雜志,後收入短篇小說集《愛的習慣》(1957),是萊辛的短篇小說的代表作之一。萊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得第二天,《紐約客》即在其網站重新刊登了這篇小說。這篇作品曾被選入多種英文系教材。在我國,復旦大學巫漪雲教授主編的《高級英語》教材即選編了該篇。

故事中的女主人公瑪格麗特本是出生於約翰內斯堡的城裡姑娘,嫁給丈夫理查德後,搬到他父親史蒂芬的農場上,過起了農婦的生活。一場突如其來的蝗災把剛剛長出來的莊稼吃了精光,原來美麗如畫的鄉村轉瞬間變成了滿目瘡痍、面目全非的廢墟。用瑪格麗特的話說:這不是廢墟,那麼,什麼才算是廢墟呢?然而飽經滄桑的老史蒂芬和兒子理查德卻照吃照喝,非常樂觀。 「『本來可能會更嚴重的,』這就是他們說的話,『本來可能會嚴重得多的』。」題目《一場並不算嚴重的蝗災》和災難的嚴重程度形成強烈的反差,是諷刺?還是樂觀?恐怕一言難盡。多麗絲·萊辛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細膩,細致入微地描寫了南非美麗的鄉村景色,刻畫了女主人公那微妙的心理變化,可謂入木三分。

《穿過隧道》原載1955年8月2日出版的《紐約客》雜志,兩年後收入多麗絲·萊辛的短篇小說集《愛的習慣》。該篇小說說明萊辛的一個最普通的主題之一:一個人在試圖獲得完整的過程中面臨著對生活預先的假設。

十一歲的男主人公傑裡面臨著兩難的境地:既不是大人又不是小孩兒。有一年夏天他和母親去國外度假,遇到幾個比他大的男孩子在游泳。當他們游泳穿過一個狹窄的地下通道,游到大海中的一塊巨大的岩石的另一邊的時候,他覺得遭到了冷落和排斥。傑里找到了那個地下通道,並遊了過去,達到了自己的目標,盡管這意味著在水下待的時間太長就會被淹死。達到了這一目的,從某種形式上來說,他長大了,獲得了獨立,不再依靠母親了。
一場不算嚴重的蝗災

那一年,雨下得還算不賴;莊稼正需要雨水的時候,雨就來了,下得不大也不小——或者當男人們說,雨下得不賴的時候,瑪格麗特就是這么猜想的。在像天氣一類的問題上,她從來沒有自己的意見,因為即便要知道像天氣這么簡單的事情,也是需要經驗的,而瑪格麗特在約翰內斯堡出生,又在那裡長大,所以就沒有天氣的經驗。那些男人是她的丈夫理查德和他的父親老史蒂芬,老史蒂芬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這雨是毀滅性的還只是一般惹人煩的,他們兩個人會就這個問題一爭就是幾個鍾頭。瑪格麗特現在來這個農場已經三個年頭了。她還是鬧不明白,既然這些男人不管是說到天氣、土地還是政府,從來沒有說過一句好話,他們怎麼就不傾家盪產了呢。不過她漸漸地學會了這種語言。農民式的語言。她注意到,理查德和史蒂芬牢騷歸牢騷,但他們並不會傾家盪產。他們也不會很有錢,他們就那麼慢慢兒地溜跑著,日子過得還算舒適自在。

他們的莊稼是玉蜀黍。他們的農場有三千英畝,在一座座一直延伸到贊比西河[①]河谷的山樑上——那是一片地勢很高的乾燥的農田,整年風吹日曬,一到冬天就寒冷無比,塵土飛揚;不過眼下這幾個月天氣濕潤,連綿數英里是綠油油的葉子,一陣陣潮濕而柔和的熱浪帶著水汽。多美的景色啊!在天氣晴朗的日子裡,天空宛若輝煌壯麗的湛藍色的殿堂,山下是一層層的翠綠和一片一片空曠的鄉野大地,二十英里開外,在河流的對岸,一座座光禿禿的山巒直插雲霄。天空把她的眼刺得生疼。她不習慣。城裡的人是不大看天空的。所以,那天晚上理查德說:「政府發出預警說,要鬧蝗災了,從北方的滋生地下來。」她就本能地朝她周圍的樹上看看。蝗蟲,成群結隊蝗蟲——太可怕了!然而理查德和老頭子卻抬起眼,朝最近的山頂上望去。「我們有七年都沒鬧蝗災了,」一個說,另一個說:「它們是周期性的,鬧蝗蟲也是周期性的。」然後接著說:「我們這一季兒的莊稼算是完了!」

不過他們還是照常到農場去幹活,直到有一天,他們在路上回家午休時,老史蒂芬停了下來,抬起手指頭,指了指。「看,看哪!」他大喊:「它們在那兒!」

瑪格麗特聽見他的喊聲,跑了出來,和他們一起朝山上望去。僕人們也從廚房裡出來了。他們都站著,凝望著。在山的一層層岩石上空,是一帶鐵銹顏色的空氣。蝗蟲。它們到那裡了。

理查德立即沖廚師吼。老史蒂芬朝家童叫。廚師跑過去敲打那張掛在一條樹枝上的生銹的犁鏵,敲犁鏵是在危急的時刻,用來召集勞工的。家童朝商店跑去搜集罐頭盒——只要是金屬塊兒就行。整個農場上響起了「嘡嘡」的鑼聲,勞工們從場院里湧出來,指著山,激動地喊叫。他們很快就來到了家裡,理查德和老史蒂芬在向他們發布命令:快,快,快。

他們又跑著離開了,兩個白人和他們在一起,幾分鍾之後,瑪格麗特看到,農田四周都升起了煙火。政府的預警來的時候,每一塊耕地都預備好了一堆堆的柴草。有七塊耕地用柵欄圍了起來,那裡的玉蜀黍苗剛剛長出來,在濃厚的黑紅色籠罩下,形成一片翠綠色的紗,每一塊田地的四周都飄飄盪盪地升起了濃濃的煙雲。男人們在往火里扔濕葉子,這樣煙就又黑又嗆人。瑪格麗特在看那山巒。現在有一片長長的低垂的雲在移動,還是鐵銹的顏色,在她看的時候,這雲塊在向前、向外膨脹。電話鈴響個不停——鄰居們說,快,快,蝗蟲來到這兒了!老史密斯家的莊稼已經給吃成平地了。快,你趕快點火吧!當然了,盡管每個農民都希望蝗蟲能忽略掉他家的農場,接著去下一家,可是只有警告別人才是公平的;一個人做事要公平。連綿五十英里的鄉野里,到處是濃煙,從無數的火堆里升起。瑪格麗特在接電話,不接電話的空當里,就站著看蝗蟲。空氣在變黑——一種怪異的黑,因為太陽還在熾熱地照射著。這像是一場黑色的草原大火,當濃煙把空氣弄得很厚,陽光照下來是扭扭曲曲的——一種濃濃的熾熱的桔黃色。空氣也是壓抑的,有一種暴風雨般的沉重。略帶紅色的帷幕前面是蝗蟲的先頭部隊,後面是主力部隊,從濃黑的雲層里露出來,幾乎頂到太陽那裡去了。

瑪格麗特想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來幫上忙。她不知道。這時,老史蒂芬從地里走了上來。「我們完了,瑪格麗特,我們完了!」他說。「那些個要飯的主兒半個鍾頭兒就能把農場上的每一片葉子都吃光!可是現在才是半下午啊。咱們要是能弄出足夠多的煙,弄出足夠多的聲音,直到太陽落山,它們也許就會在別的地方落下來。」他接著說:「讓水壺一直燒著。干這活兒,口渴。」

所以,瑪格麗特就去廚房,往火里加煤,燒水。此刻,在廚房的鐵皮房頂上,她聽得見蝗蟲落到房頂上發出沉悶的怦怦的聲響,或是一隻蝗蟲順著鐵皮斜坡,擦著鐵皮「刺啦」一聲滑落下來。這才是頭一批。從下面的田地里,傳來上百個汽油桶和金屬塊兒的敲打聲,丁丁丁,當當當。瑪格麗特往一個汽油桶里灌水的時候,史蒂芬不耐煩地等著,一個桶里灌的是茶——是桔黃色的甜甜的熱茶,另一個汽油桶里灌的是水。趁這點時間,他告訴她,大約二十年前,他被蝗蟲大軍吃光了,吃得是傾家盪產。然後,他還在說話,就提起沉重的汽油桶,一隻手提一隻,用一個木頭架子在兩頭挑著,順著道路,慢慢地朝那些口渴的勞工們走過去。

到了這會兒,蝗蟲像是冰雹一樣落在廚房的屋頂上。聽起來像是一場猛烈的暴風雨。瑪格麗特朝外面看看,看見空中的蝗蟲遮天蔽日。她咬緊牙,朝著蝗蟲沖了過去;男人們能做什麼,她就能做什麼。頭頂上,空氣是厚重的——到處是蝗蟲。蝗蟲朝她撲打過來,她把它們扒拉開——這些沉重的、紅棕色的小東西,用那晶亮的珠子一樣的老人眼看著她,一邊用堅硬的、帶鋸齒的腿鉤住她。她惡心地摒住呼吸,又破門沖進了屋裡。屋裡則更像是在下大暴雨。鐵皮屋頂在發出回響,而地里傳來的敲打鐵器的喧響則像是打雷。她向外面望去,所有的樹都是怪怪的,靜靜的,上面粘著蝗蟲,枝丫都壓得貼到了地上。到處爬的都是蝗蟲,弄得大地似乎也在動,田地她是一點兒都看不清了,蝗蟲的大軍黑壓壓的一片。朝山上望去,就像是看傾盆大雨,甚至在她看的時候,猛地又沖來一群蝗蟲,把太陽的光線都遮住了。天多半像是黑夜,黑魆魆的一片。突然從灌木叢中傳來清脆的「咔啪」一聲響——一條樹枝折斷了。接著是另一條樹枝折斷了。一棵樹順著斜坡緩緩地傾斜下來,重重地摔到地上。從冰雹似的蝗蟲群中,沖出一個人來。還是要茶,還是要水。瑪格麗特給他們燒水,泡茶。她不停地往火里加煤,往罐子里灌水,現在是下午四點鍾了,蝗蟲在頭頂上蜂擁而至,橫掃過天空,已經有好幾個鍾頭了。

老史蒂芬又走上來了——每走一步腳下都「咔吃咔吃」響,都要踩死蝗蟲,他渾身上下粘的都是蝗蟲——他一邊咒罵,一邊用他那頂舊帽子朝空中撲打。走到門口,他突然停下來,飛快地拉掉那粘著的蝗蟲,把它們扔掉,接著急忙沖進免遭蝗蟲侵襲的客廳。

「所有的莊稼全都完蛋了。一點兒都沒剩下,」他說。

然而,鑼還在敲響,男人們還在喊叫,瑪格麗特問:「那,你們怎麼還在干呢?」

「主要的蝗群還沒有落下來。這些蝗蟲帶著很重的卵子。它們在尋找一個地方落下來產卵。我們要是能阻止主要的蝗群落到我們的農場上,一切就都好了。它們要是得到一個機會產卵,以後產的螞蚱就會把我們的所有莊稼吃個精光。」他從襯衣上摘下一隻跑散的蝗蟲,用他的大拇指指甲掐成兩段;蝗蟲身體裡面凝結著卵子。「想像一下,一繁殖就是幾百萬啊。你看見過螞蚱群大搖大擺地爬行的場面嗎?沒見過?唉,你算是幸運了。」

瑪格麗特心想,一群蝗蟲成蟲就夠糟糕了。外面,地上的光這會兒是一種淡淡的淺黃色,移動的陰影使光線暗淡下來;移動著的蝗蟲像雲塊似的忽而濃密,忽而稀疏,彷彿是暴風驟雨一樣。老史蒂芬說:「蝗蟲後面有風。那可不得了。」

「情況會很糟糕嗎?」瑪格麗特害怕地問。老人家語氣重重地說:「我們全完了。這一群也許會過去,可是它們已經開始了,就會從北方一群接一群地飛過來。然後就會有螞蚱。這一鬧恐怕就是三四年吶。」

瑪格麗特無助地坐了下來,心裡想,唉,要完,就完吧。現在怎麼辦?我們三個不得不回到城裡。然而剛想到這一點,她飛快地看了一眼老史蒂芬,老人家在這鄉下種了四十年地,有兩次弄得傾家盪產,但她知道,什麼東西都不可能使他去城裡當一個職員。她為他感到心痛;他一臉的倦容,由於操勞,從鼻子到嘴唇都留下了深深的皺紋。可憐的老人家。有一隻蝗蟲不知怎麼跑到他衣兜里了,他把蝗蟲舉起來,拿著蝗蟲的一隻腿。「你那些腿啊,真有勁兒,就像是鋼彈簧一樣,」他樂呵呵地對蝗蟲說。在過去幾個小時,他雖然一直在斗蝗蟲,踩蝗蟲,沖蝗蟲喊叫,把蝗蟲掃成一大堆一大堆的,然後放火燒掉,然而他卻把這一隻拿到門口,小心翼翼地扔了出去,讓它找它的同伴兒去,彷彿連它的一根頭發絲兒都不願意傷害似的。這使瑪格麗特感到很是安慰,她立刻感到高興了起來,高興得毫無道理。她想起來了,在過去的三年裡,男人們說,他們給徹底毀掉了,再也無法挽回了,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閨女,給我弄杯喝的,」史蒂芬接著說,他把一瓶威士忌放到他身邊。

與此同時,瑪格麗特想到,她的丈夫就在外頭,在滂沱大雨般的蝗蟲群中,當當當地敲著鑼,往火堆上扔樹葉,渾身上下都粘滿了蝗蟲。想到這兒她不寒而慄。「您怎麼能忍受讓它們碰到您呢?」她問史蒂芬。他不滿地看了她一眼。她就恰如其分地感到謙卑了,正像他們結過婚後,理查德帶她回到農場上時那樣感到謙卑一樣。當時史蒂芬頭一回仔仔細細地打量了一番她那城裡人的打扮——頭發是金色的,燙成波浪形,指甲尖尖的,染得鮮紅。現在,她完全是一個農民的妻子了,穿著朴實的鞋子和結實的裙子。說不定她最終甚至能讓蝗蟲落到她身上的。

灌下去幾杯威士忌後,老史蒂芬又回去戰鬥了,現在像是趟水一樣,在閃閃發光的棕色的蝗蟲的波浪中穿行。

五點鍾。再過一個鍾頭太陽就要落山了。那時蝗蟲就會落下來。頭頂上還是那麼厚厚的一層。樹木成了閃著棕色光芒的粗糙的大堆。

瑪格麗特哭了起來。整個情況都是那麼完全沒有希望。不是年成不好,就是蝗災;不是蝗災,就是蟲害或草原大火。總是有事兒。蝗蟲大軍那「唰唰」的響聲頗似暴風雨中的一座大森林。地面是看不到了,到處是閃著光芒的棕紅色的洶涌的波濤。大地像是被淹沒在蝗蟲里了,被可惡的棕色的洪水淹沒了。屋頂在蝗蟲的重壓之下,好像是要沉沒了一樣;門在蝗蟲的壓力之下,像是要退縮了;屋子裡像要灌滿蝗蟲了——天已經是那麼黑了。她透過窗戶看看天空。空氣更加稀薄,飄盪的烏雲間或露出些藍色的縫隙,那藍色的縫隙也是冷冷的,薄薄的;肯定是太陽就要落山了。透過蝗蟲的濃霧,她看見幾個人影走近了。先是老史蒂芬,勇敢地大步向前走著,接著是她的丈夫,疲憊不堪,面容憔悴的樣子,他們身後是僕人們。他們都在和蝗蟲一起爬行。鑼聲已經停了下來,瑪格麗特什麼都聽不到了,只聽得無數的翅膀「沙沙」地響個不停,。

兩個男人拍打掉蝗蟲,走進門來。

「哎,」理查德親親她的臉頰,說,「主要的蝗群已經過去了。」

「看在上帝的份兒上!」瑪格麗特憤憤不平,她半是哭,半是說:「這兒的情況糟糕透頂了,不是嗎?」因為盡管夜晚的空氣不再是濃濃的黑色,是清澈的藍色了,一群昆蟲在空中「嗖嗖」地上下翻飛,但別的一切東西——樹木、建築、叢林和大地——在涌動著的棕色的團塊下面,都沒有了。

「夜裡要是不下雨,把它們困在這里,」史蒂芬說,「要是不下雨,用水把它們壓下去的話,明天早上太陽一出來它們就走了。」

「我們一定會有一些螞蚱的,」理查德說,「不過不是主要蝗群。那也是了不得的。」

瑪格麗特自己警醒過來,擦擦眼睛,裝作沒有哭過的樣子,給他們端來一些晚餐,因為僕人們累得都走不動了。她打發他們去場院里休息了。

她端了晚飯後,坐著傾聽。她聽說,玉蜀黍一棵都沒有留下。一棵也沒有。蝗蟲一走,他們就要把栽植機弄出來了。他們必須重新開始。

瑪格麗特心裡想,如果整個農場上到處爬的都是螞蚱,播種又有什麼用呢?不過他們談論政府發的新手冊時,她還是聽著。手冊上講解如何戰勝螞蚱。外面必須一直有人,在農場上巡邏,觀察草叢中的動靜。當你發現一片螞蚱的時候——很小、很活潑的黑東西,像蟋蟀——就在這片螞蚱周圍挖個壕溝,或者使用政府提供的噴霧器對螞蚱噴灑農葯。政府要求,在這個全世界范圍內徹底消滅這種禍害的計劃中,每一位農民都要配合。總而言之,你必須從根源上鏟除蝗蟲。這些男人說話,就像是在計劃一場戰爭,瑪格麗特都聽呆了。

夜晚非常寧靜,除了偶爾能聽到樹枝折斷或者一棵樹訇然倒下的聲音,聽不到蝗蟲大軍在外面安營紮寨的跡象。

瑪格麗特睡在理查德旁邊的一張床上,她睡得很不好,而理查德睡得跟死去了一樣。早晨,她醒來就看到黃色的陽光照在對面的床上——清澈的陽光,偶爾有一塊陰影從中移動過去。她走到窗戶邊。老史蒂芬站在她前面。他站在那裡,站在外面,低頭凝視著那片叢林。她凝視著,感到大吃一驚——又感到著迷,這完全違背她的意願。因為每一棵樹,每一棵灌木,整個大地,彷彿都點燃起了淡淡的火焰。蝗蟲們在展開翅膀,抖掉夜晚落到身上的露珠。到處都微微閃耀著略帶紅色的金色的微光。

她走出去和老人家站在一起,小心翼翼地站在蝗蟲堆里。兩個人站著,看著。頭頂上,天空是藍色的——湛藍而澄澈。

「好美啊,」老史蒂芬滿意地說。

啊,瑪格麗特想,我們可能是毀了。我們可能要傾家盪產,但是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見過一大群蝗蟲在黎明時分展開翅膀的。

在遠處的山坡上,天空中出現了一片淡紅色的雲塊。雲塊加厚,散開。「它們往那裡走了,」老史蒂芬說,「蝗蟲的大部隊往那裡走了,往南走了。」

此刻,蝗蟲從樹上,從他們周圍的地上,在抖動翅膀。它們試一試翅膀,看看翅膀是否足夠干,這時候它們就像小飛機一樣在謹慎地移動,准備起飛。它們飛走了。一陣紅棕色的汽團從延綿幾英里的叢林里、從農田裡——從大地上升騰了起來。陽光又暗了下來。

粘滿蝗蟲的樹枝伸展開來,它們身上的重量減輕了,但是除了樹枝和樹幹上黑乎乎的骨架以外,什麼都沒有剩下。沒有綠色——一點兒綠色都沒有。他們整個早上都在看,他們三個人——理查德終於起床了——棕色的樹冠變薄,分裂,散開,向上飛去,和大部隊會合,現在,一片棕紅色的雲塊出現在南方的天空里。原先新種的嫩玉蜀黍苗曾給大地披上了一層綠紗,而今卻是光禿禿的一片。一幅劫後餘生的景象——沒有綠色,哪裡都沒有綠色。

到了中午,淡紅色的雲團飄走了。偶爾,只有一個蝗蟲蹦了下來。地上到處是死蝗蟲或是受傷的蝗蟲。那些非洲勞工們用樹枝把它們掃到一起,收到罐子里。

「瑪格麗特,吃過曬乾的蝗蟲嗎?」老史蒂芬問。「二十年前那一次,我破產了,就靠吃玉蜀黍飯和干蝗蟲過活,吃了仨月啊。蝗蟲還真算是不賴——很像是熏魚,你要是想想的話。」

可是瑪格麗特倒寧肯不去想。

吃過了中午飯,男人們去地里了。所有的莊稼都得重種。要是運氣還有點兒好的話,再來一群蝗蟲不要這樣子過來。不過他們希望不久能下場雨,這樣能長出一些嫩草來,要不那些牛就會餓死;農場上連一片草葉也沒有留下。至於瑪格麗特呢,她在試圖習慣要鬧三四年蝗災的想法。從現在開始,蝗蟲就像是天氣一樣了——隨時都會發生。她感覺就像是一場戰爭的倖存者;如果這滿目瘡痍、面目全非的鄉野不是廢墟——唉,那麼,什麼才算是廢墟呢?

不過,男人們吃晚飯時胃口還是很好。

「本來可能會更嚴重的,」這就是他們說的話,「本來可能會嚴重得多的。」

這是《外國文藝》上的,應該比較權威

❷ 戈特霍爾德·埃夫萊姆·萊辛的生平

戈特霍爾德·埃夫萊姆·萊辛生於德國上勞齊茨地區的卡門茨(Kamenz)。他和18世紀的許多其他德意志作家一樣出身於一個新教牧師家庭。他的父親是卡門茨的大教堂的首席牧師及神學作品的作者:約翰·戈特弗里德·萊辛(Johann Gottfried Lessing),母親是尤斯蒂娜·薩洛姆(Justine Salome),娘家姓費勒(Feller),是丈夫上級的女兒。萊辛在父母的十二個孩子中排行第三。
1737年到1741年,他就讀於卡門茨的拉丁語學校,後來在邁森(Meißen)的聖·阿夫拉貴族學校學習。1746年9月起,他開始了在萊比錫大學的神學學習。
很快萊辛就開始從事更世俗化的活動,學習跳舞、擊劍和騎術,並對戲劇產生了興趣。他在《自然研究者》雜志和表兄弟繆利烏斯(Christlob Mylius)出版的《激發靈魂的快樂》上發表了第一批詩歌、寓言和詩體短篇小說。因為自己的和為劇院人員擔保的債務問題,萊辛不得不為躲避債權人於1748年夏天離開了萊比錫。他在維滕貝格(Wittenberg)停留了短時間,想在那裡學醫。1748年11月,他來到柏林。
萊辛不到20歲就決定從事自由作家的職業。他同繆利烏斯一起出版了《歷史論文和戲劇評論》雜志,此外他撰寫書評、詩歌、劇本(《猶太人》、《懷疑論者》),進行翻譯工作,從1751年起,他還為《柏林特許報》工作。
由於父親的壓力,也由於跟當時身處弗里德里希二世宮廷的伏爾泰的一場帶來嚴重後果的糾紛——萊辛以印刷原張的形式讓朋友接觸了伏爾泰尚未獻給國王的著作《路易十四時代》——1751年底,萊辛動身返回維滕貝格,以結束他在那裡的學業。1752年4月他獲得哲學碩士學位。
從1752年11月起,萊辛又來到柏林。他翻譯伏爾泰和弗里德里希二世的作品,並開始了他雄心勃勃的戲劇圖書館項目(從未完成),它應該以非常規的方式提供古往今來所有民族的批判性的戲劇史。1753年到1755年他出版了分成6部分的作品集,1755年春季創作了《薩拉·薩姆遜小姐》。
盡管有著文學方面的聲譽,萊辛一直尋求著一份穩定的工作。1755年10月他前往萊比錫。他接受了富商溫克勒(Christian Gottfried Winkler)的建議,作為後者的陪同做一次4年之久的環游歐洲的旅行。1756年5月,他們離開萊比錫,僅僅在8月份,他們在阿姆斯特丹受到7年戰爭爆發的驚嚇,不得不返回。回到被普魯士佔領的萊比錫後,萊辛很快與普魯士少校、作家克萊斯特(Ewald Christian von Kleist)締結了親密的友誼。
1758年萊辛返回柏林,寫下了第一批涉及當時的文學的信件,1759年他出版了獨幕劇《菲羅塔斯》。
1761年到1765年是一段令人驚訝的時間。萊辛在布雷斯勞擔任了普魯士將軍陶恩欽(Tauentzien)的行政秘書。擺脫了一切經濟問題,萊辛過著不受拘束的藝術家生活,沉湎於賭癮中。1763年他才在給父親的信中寫道:「我已經因為這種無意義的生活浪費了三年時間,現在是我走上正軌的時候了。」
1765年5月,他回到柏林,重新從事——並不是毫無困難地——文學工作。1766年他出版了一部內容豐富的作品:美學論著《拉奧孔》,它首先對青年一代產生了重大的影響。1767年出版了《明娜·馮·巴恩赫姆》。
1766年萊辛成為王室圖書館館員的願望破滅之後,他潛心於參與籌備中的漢堡國家劇院的工作。他滿懷激情地計劃使國家劇院成為一個國家文化機構。1769年的復活節,此項目因為資金問題和舞台文學顧問萊辛與其他兩個負責人的許可權之爭而以失敗告終。
1769年9月萊辛接受不倫瑞克宮廷的邀請,成了著名的沃爾芬比特爾(Wolfenbüttel)大公圖書館館員。
他在沃爾芬比特爾的前幾年文學創作並不豐富,只在1771年出版了《愛米麗雅·迦洛蒂》,此外,在1774年到1778年他出版了《未署名者片斷》,這部作品後來讓他牽連進和漢堡主教歌策(Johann Melchior Goeze)的激烈的神學方面的論戰。
1775年到1776年他取道萊比錫和德累斯頓,到達維也納。從維也納出發,他陪伴不倫瑞克的萊奧波德(Leopold)親王前往義大利,這次旅行途經米蘭、威尼斯、佛羅倫薩、科西嘉島、熱那亞、都靈、羅馬和那不勒斯,似乎沒有給陪同親王的萊辛留下什麼印象。
他回來後,跟1771年就和他訂婚的商人遺孀埃娃·柯尼希(Eva König)結了婚。但他並沒有獲得生活幸福。1777年12月,他出生不久的兒子夭折了,兩周後,他的妻子也去世了。
由於在漢堡的不快經歷,他拒絕了參與曼海姆籌建中的國家劇院的工作。在沃爾芬比特爾,他越來越多地研究神學問題。1778年他出版了《論人類的教育》,1780年全部完成,此外他出版了針對保守的漢堡主教而作的《反對歌策》的論文,它維護了理性的權利,並對宗教進行了審視性的批判。
1778年,詩劇《智者納旦》作為這次論戰的延續問世。
最遲在1780年,萊辛的健康迅速惡化,他抱怨注意力渙散、視力減退、憂鬱症和病態的疲倦。1781年2月15日他造訪不倫瑞克時去世,時年52歲。
思想萊辛是一個涉獵廣泛的作家、思想家和批評家。作為德國啟蒙運動的領導性的代表人物,他是思考市民的自我意識的先驅者。他的理論及批評作品以經常被運用的滑稽、諷刺的風格與准確的論證而獨樹一幟。他作品中的對白的修辭風格符合他的意圖,即一直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事物,也從爭論對手的論據中尋找真理的蹤跡。對他而言,真理永遠不是可以為人掌握的、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是一個不斷接近真理的過程。
萊辛很早就對戲劇產生了興趣,不論是在他的以戲劇為主題的理論、批評文章中,還是在他作為作家親自創作的作品中,他都努力為發展一種德意志的新的市民戲劇作出貢獻。他反對佔有統治地位的戈特歇德(Johann Christoph Gottsched)和他的弟子的文學理論。他特別批評把法國戲劇作為榜樣來模仿,他支持對亞里士多德的古典主義的原則作出反思和借鑒莎士比亞的作品。萊辛是在德國創立莎士比亞評論的第一人。他和許多戲劇團體合作。
在漢堡,萊辛嘗試和其他人一起建設一所德意志的國家劇院(直到1769年)。現在,他的作品被視為後來發展起來的德國市民戲劇的樣板。《薩拉·薩姆遜小姐》和《愛米麗雅·迦洛蒂》被當成最早的市民悲劇,《明娜·馮·巴恩赫姆》是許多古典主義的德國戲劇的榜樣。《智者納旦》是第一部探討世界觀的觀念劇。他的理論著作《拉奧孔》和《漢堡劇評》為討論美學和文學理論的原則制定了標准。
在他的宗教哲學的作品中,萊辛維護了虔誠的基督徒的思想自由。他反對對上帝的啟示的信仰,反對通過佔有統治地位的保守的學術觀點完全遵從《聖經》。與保守的觀點相反,作為啟蒙運動的產兒,他相信一種「理性的基督教」,它可以自行導向信仰的精神實質。他相信人類的理性(受到批評和異議的激發)可以不需要神的啟示自行發展。為了激起一場針對「完全的對信仰的依賴」的公眾討論,萊辛在1774年到1778年出版了7部《未署名者片斷》,它們導致了所謂的「片斷爭論」。萊辛在這次爭論中的主要論敵是漢堡主教歌策,針對歌策,萊辛寫了一些文章,包括11份《反對歌策》。
此外,萊辛還多次參與了與占統治地位的學術觀點的代言人的論戰,支持對其它世界性的宗教的寬容。他也以劇作的形式(在《智者納旦》中)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因為他後來的理論作品被禁止出版。在《論人類的教育》中,他系統性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自由精神(在戲劇方面反對法國戲劇的榜樣性的支配地位,在宗教方面反對教會的教條)是貫穿萊辛一生的主線。因此,他參與了把奮發向上的市民階級從貴族的管制
下解放出來的活動。作為作家,他也一直追求不依附於人,但是他的過一種自由作家的生活的理想由於經濟條件所迫很難實現。

❸ 關於現代知識女性如何走出困境——簡析多麗絲·萊辛的《19號房間》

多麗絲.萊辛(DorisLessing1919~)於1962年發表了《19號房間》(ToRoomNineteen)。後被收錄在美國出版的萊辛短篇小說選《一個男人和兩個女人》。在這篇小說中她用了心理分析的細膩手法表達了蘇珊這位知識女性的生活困境,使讀者感受到強烈的感染,也反映出

❹ 多麗絲萊辛的文字風格,究竟是怎樣的呢

萊辛筆耕五十多年,是位多產作家,風格層出不窮,她既寫人的生計處境,也寫動物的生計之道;既寫成人雜亂而多變的陰暗內心,也寫兒童的粗野。其風格多變,思維深邃,觀念鋒利,見解新穎,特別有創造力。除了長篇小說,還有詩篇、散文、劇本、短篇小說等。


❺ 多麗絲·萊辛寫的關於貓的小說有哪些

最有名的只有《特別的貓》很不錯的書,另外她還寫了一些短篇也是關於貓的

❻ 多麗絲·萊辛是誰

多麗絲·萊辛(Doris Lessing,1919年10月22日-2013年11月17日),筆名簡·薩默斯,英國女作家,代表作有《金色筆記》等,被譽為繼伍爾芙之後最偉大的女性作家,並幾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以及多個世界級文學獎項。
在2007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將2007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授予這位英國女作家。她是迄今為止獲獎時最年長的女性諾貝爾獲獎者。此外,她是歷來第三十四位女性諾貝爾獎得主,第十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2013年11月17日,英國女作家、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多麗絲·萊辛17日去世,享年94歲。
早年
多麗絲·萊辛1919年10月22日出生於伊朗,原姓泰勒。父母是英
多麗絲·萊辛
國人。 在萊辛5歲的時候,她那嚮往田園生活的父親帶著妻兒移居到南羅德西亞(現辛巴威),在一個農場工作。然而農場生活對於多麗絲的父親絕非天堂,不過卻是萊辛幻想的家園。年幼的多麗絲是一個「神經質」的女孩,在學校里,愛幻想的她盡了最大的努力才沒有白白浪費更多的時間。
16歲時她開始工作,先後當過電話接線員、保姆、速記員等等。她青年時期積極投身反對殖民主義的左翼政治運動,曾一度參加共產黨。萊辛曾兩次結婚並離異,共有3個孩子。 在非洲早年的艱苦生活中,十九世紀小說大師如狄更斯、吉卜齡、史湯達爾、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成為萊辛最重要的精神伴侶,也為她的文學生涯奠定厚實基礎。

開始創作
1939年,萊辛和法蘭克·
多麗絲·萊辛
惠斯頓結婚,生了一男一女,這段婚姻維持了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萊辛對政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作為馬克思主義者開始投身反殖民主義的左翼政治運動。 1945年,她與德國共產黨人戈特弗利·萊辛結婚,生下兒子彼德,但兩人的婚姻關系也只是維持了4年。
1949年她攜幼子移居英國,當時兩手空空,囊中如洗,全部家當是皮包中的一部小說草稿。該書不久以《野草在歌唱》(1950年)為題出版,使萊辛一舉成名。它以黑人男僕殺死家境桔據、心態失衡的白人女主人的案件為題材,側重心理刻畫,表現了非洲殖民地的種族壓迫與種族矛盾。此後萊辛陸續發表了五部曲:《暴力的孩子們》——即《瑪莎·奎斯特》(1952年)、《良緣》(1954)、《風暴的餘波》(1958年)、《被陸地圍住的》(1965年)以及《四門之城》(1969年),以誠實細膩的筆觸和頗有印象主義色彩的寫實風格,展示了一位在羅得西亞長大的白人青年婦女的人生求索。

輝煌時期
1962年她完成了一般被公認是她的代表作的《金色筆記》, 奠定了
《金色筆記》
她在西方文壇的地位。
萊辛出版兩卷回憶錄,敘述其從童年到50年代的生活。人們曾認為,她接下的書該是回憶錄的第三部分,內容將寫到60年代。恰好相反,她卻用小說手法描寫這段生活,並取名《最甜蜜的夢》(The Sweetest Dream)。她在這本書里,通過講弗蘭西斯和其前夫約翰尼的故事,探討「婦女如何在60年代轉錯方向」。「我不喜歡60年代,」萊辛說,「我不喜歡女性那時的所說所為,比如像她們吹噓和多少男人睡過覺。」她將婦女解放歸功於技術而非女權主義。她認為,避孕葯片和省時設備,比如洗碗器,作用要比意識形態更大。
大約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萊辛對當代心理學及伊斯蘭神秘主義思想的興趣在作品中時有體現,但她仍然關注重大的社會問題。進入1970年代之後,風格與題材屢次轉變。 70年代中,她撰寫了有關個人精神崩潰的《簡述下地獄》(1971年),及討論人類文明前途的《倖存者回憶錄》(1974年)。《天黑前的夏天》(1973年),講述一位中年家庭主婦的精神危機。
此後她另闢蹊徑,推出一系列總名為《南船座中的老人星:檔案》的所謂「太空小說」。之後她從浪漫主義出發,探索超越理性與自我的領域,寫下多部「內在空間」小說。後來又深受伊斯蘭教神秘主義教派「蘇菲派」的影響,並將筆鋒轉向科幻小說。 《什卡斯塔》(1979年)、《第三、四、五區域間的聯姻》(1980年)、《天狼星試驗》(1981年)、《八號行星代表的產生》(1982年)等科幻小說,寫出了對人類歷史和命運的思考與憂慮。
萊辛是一位多產作家,除了長篇小說以外,還著有詩歌、散文、劇本,短篇小說中也有不少佳作。像《簡·薩默斯日記》(1984年)和《好恐怖分子》(1985年)一類作品,就題材和風格而言,似是對作者早期寫實方法的一種回歸。
1993年5月,時年75歲的萊辛開始了她僅有的一次訪華,同行的還有英國作家德拉布爾及其丈夫——英國皇家文學學會主席邁克爾·霍爾洛伊德。從5月2日到15日,萊辛先後訪問了北京、西安、上海和廣州四個城市。 萊辛應邀以文化交流為題,在上海社會科學院英國文學研究中心發表講話。萊辛嚴肅地指出:東西方文化交流要有所選擇,取長補短,不要盲目跟風。如今在西方出現了一代「文明的野蠻人」。
她2007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時已經88歲,是文學獎
多麗絲·萊辛獲諾貝爾獎
開設以來年齡最大的獲獎者,也是第11位獲得該獎項的女作家。然而,萊辛本人似乎對授獎辭並不十分認同。10月11日,諾貝爾評獎委員會新聞主編亞當·史密斯打電話采訪萊辛,詢問她對於授獎辭有何感想,萊辛回答道:「您瞧,我真不明白當他們寫評語時腦子里在想些什麼。我的意思是說,他們面對著令人吃驚的一大堆五花八門作品。要確切地加以概括,是相當困難的。您想是嗎?」
2008年,她在《泰晤士報》「1945年以來最偉大的英國作家」排行榜上列,第五位。

逝世
英國女作家、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多麗絲·萊辛,2013年11月17日去世,享年94歲。她的出版商哈珀·柯林斯出版社宣布,多麗絲·萊辛於周日凌晨平靜地離世。出於隱私方面的考慮,她的家屬並未透露她去世的原因。 「多麗絲·萊辛是我們這一時代的偉大作家之一,」哈珀·柯林斯公司英國負責人查理·雷德梅因接受《衛報》采訪時說,「她是一個很有吸引力的作家,有智慧,有熱情,為了自己的信仰敢於戰斗。」

作品年表

作品名稱

原文名

年份

《野草在歌唱》

The Grass is Singing

1950

《這原是老酋長的國度》

This Was the Old Chief's Country

1951

《短篇小說五篇》

Five short stories

1953

《暴力的孩子們》

Children of Violence Series

1952-1969

《金色筆記》

The Golden Notebook

1962

《特別的貓》

Particularly Cats

1967

《簡述地獄之行》

Briefing for a Descent into Hell

1971

《黑暗前的夏天》

The Summer Before the Dark

1973

《倖存者回憶錄》

Memoirs of a Survivor

1974

《希卡斯塔》

Shikasta

1979

《第三、四、五區域間的聯姻》

The Marriages Between Zones Three, Four and Five

1980

《天狼星試驗》

The Sirian Experiments

1980

《第八號行星代表的產生》

The Making of the Representative for Planet 8

1982

《第五個孩子》

The Fifth Child

1988

《又來了,愛情》

Love, Again

1996

《貓語錄:大帥貓的晚年》

The Old Age of El Magnifico

2000

寫作特點編輯
萊辛筆耕五十多年,是位多產作家,花樣層出不窮,有
多麗絲·萊辛
前期的批判寫實,也有中期的心理分析和蘇菲主義迷思,更有晚期的「內太空」探索——而她就是執拗,不願意稱之為「科幻小說」。她既寫人的生存處境,也寫動物(尤其是貓)的生存之道;既寫成人復雜而多變的陰暗內心,也寫兒童的醜陋與野蠻。其風格獨特多變,思想深邃,觀點銳利,見解新穎,極具創造力。除了長篇小說,還著有詩歌、散文、劇本、短篇小說等。
萊辛小說的主題和風格,大致上可分為四類。
第一類是以非洲殖民地生活為背景,以爭取民族獨立、自由平等為題材的作品,採用傳統現實主義敘事手法,包括長篇小說《野草在歌唱》,短篇小說《非洲故事集之一:這是老酋長的國度》、《短篇小說五篇》、《非洲故事集之二:陽光灑在他們腳下》以及散文集《回家》等。
第二類以現代婦女所面臨的困境和她們尋求自身解放的道路為題材,在藝術形式技巧上大膽實驗,並且試圖揭示人物心理活動的更深層次。此類作品包括著名五部曲《暴力的孩子們》,膾炙人口的《金色筆記》以及表現中老年家庭主婦悲慘命運的《黑暗前的夏天》。 在漫長的創作生涯中,萊辛偏愛描寫婚姻破裂的女人,確切地說,是描寫因為失去丈夫而生活支離破碎的女人。她的作品有的帶有半自傳色彩,描寫她在非洲的經歷,有的著重刻畫人和動物的生存之道,還有一些帶有心理分析和科幻色彩。 諾貝爾文學獎把萊辛作為一個女性主義的先鋒戰士來獎賞,可這對於萊辛來說卻是一個莫大的諷刺。 萊辛本人說過:「我在六十年代不是一位積極的女權主義者,從來不是。我從來不喜歡女權運動,因為我認為這項運動的基礎太意識形態化。」——萊辛似乎不太樂意被定型為「女性主義作家」。
第三類,是用寓言、幻想形式來顯示人類所面臨的危機,並且預言世界的未來,包括長篇小說《簡述地獄之行》、《倖存者的回憶》、系列小說《南船星系中的老人星座:檔案》。
第四類,萊辛又回到現實主義敘事風格,然而文風更為簡潔,每部小說針
《又來了,愛情》
對一個社會現實問題,小說的結構和風格由題材來決定。小說《簡·索默斯日記》寫獨身婦女的困境,《好恐怖分子》寫環境保護主義者的斗爭,《第5個孩子》寫一個怪誕而令人震驚的青少年暴力故事。散文集《風兒吹走了我們的話》支持阿富汗民族獨立斗爭。《又來了,愛情》寫老年人的感情糾葛。在萊辛心目中,愛情是矛盾的對立統一,是追求復歸整體的人生基本權利。然而,有些人卻非常不幸地被剝奪了這最基本的人權。為了維護這最基本的權利,萊辛站在人道主義立場,發出了極其痛切的呼籲。

人物評價
2007年10月22日,住在倫敦西郊的多麗絲·萊辛迎來88歲壽辰。這註定是個不同尋常的生日——十幾天前,她獲得了2007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瑞典文學院在頒獎詞中,稱萊辛是"that epicist of the female experience,who with scepticism,fire and visionary power has subjected a divided civilisation to scrutiny"(「女性經驗的史詩作者,以其懷疑的態度、激情和遠見,清楚地剖析了一個分裂的文化」)。
媒體上發表的各種評價貶褒不一。美國批評家哈羅德·布魯姆對美聯社記者說:「萊辛過去15年的作品不具可讀性,是第四流科幻小說」。義大利作家翁貝托·埃科接受《泰晤士報》采訪時認為,萊辛「絕對配獲得此獎」。英國作家A·S·拜厄特對《衛報》記者表示,萊辛是極少數天才的文學預言家之一,她預見的很多問題,後來的確成為現實。《紐約時報》發表評論說,此次萊辛獲獎「是對文學原點的一次真正回歸」。
小說家費伊·韋爾登(Fay Weldon)仍稱自己為女權主義者,她1999年的小說《大女人》(Big Women),描繪的就是一個70年代的女出版人。她不同意「60年代的運動轉錯了方向」,但也認同萊辛的一些說法。「1960年代的運動沒錯。在那之前,男人對女人可惡至極,」她說,「但是轉變太大了。我對某些女人對男人的說話方式感到吃驚。」戴維·托馬斯(David Thomas)的書《無罪》(No Guilty),為今日男人辯護而寫。他同意萊辛所說「婦女讓女權主義的政治日程給搞得分散了精力」。他也贊同她指責今日婦女過於粗魯。「婦女能說出男人不敢對女人說的話。男人應該停止對自己身為男人而道歉。」他說。
文學評論家樊星:多麗絲·萊辛是一位高產且多變的作家。
多麗絲·萊辛
萊辛旺盛的創作活力令人驚嘆,這是諾貝爾文學獎所鼓勵的,也是她能獲獎的原因。」
中國旅英女作家虹影:說:「多麗絲·萊辛在英國文學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甚至與英國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芙並駕齊驅,同時在西方國家英文寫作中占據重要位置......人物個性鮮明的多產作家多麗絲·萊辛是當代英國文壇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廣泛涉及殖民主義、女性主義、種族隔離等社會和政治熱點問題,曾多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以及多個世界級文學獎項,她的作品思想深邃,極具挑戰性。」

人物思想

寫作思想
萊辛認為,小說應該是反映社會緊迫問題的政治性文學形式,作家的任務是提出問題,啟發讀者去思考。她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給讀者以暴風雨般的文學震盪。萊辛是一位不倦的求索者,她以畢生時間和精力,去思考種族矛盾、兩性關系、美蘇爭霸、原子戰爭、環境污染、科學危機、青年暴力、老人權利等等社會緊迫問題。她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思考的結晶。

哲學思想
關於萊辛作品的哲學思想及其小說形式聯系的評論,試圖探討她的生命哲學理念及其小說形式的關系,對萊辛提出的漩渦與噴泉、「雙性同體的人」和「大家人物」、流動的時間、比喻的世界和蘇菲主義進行了精闢的分析。

女權主義
要辯證地思考問題。萊辛認為,男性與女性,是矛盾的對立與統一。因此她在《金色筆記》序言中說:「人們相互之間都可以在對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因為他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引起思考,相互促成各自的行動」。也正因為如此,安娜在嘗到「自由女性」滋味之後,反而再想找個男人重組家庭,向對立統一的整體復歸。但是,在一個四分五裂的時代,整體性已經消失,她已

多麗絲·萊辛
無從復歸。這不僅是安娜的悲劇、女性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劇。這不僅是女性危機,也是整體性社會危機。然而,女權主義者們卻不懂得矛盾對立的男女雙方應該互補整合的道理。她們片面強調兩性的矛盾對立,敵視和打擊男性。萊辛認為,女權主義已經演變成一種偏執的教條,無謂地浪費了女性的寶貴潛力。萊辛認為,在自我封閉、相互隔絕狀態中,男女均有各自缺陷,他們必須相互溝通、結為一體,方能臻於完善。在相互隔絕狀態中,第一世界與第三世界也各自面對自身缺陷與生存困境,只有通過文化交流,相互溝通,互補互利,才能合作共贏。當然,交流合作必須以平等互利為原則,絕不能以一方為中心,而迫使另一方被邊緣化。萊辛認為,危機的根源,在於自我封閉以及交往過程中強勢一方的自我中心主義。

❼ 萊辛的短篇小說《屋頂麗人》表現了怎樣的現代男女關系處境

小說《屋頂麗人》發表於1963年,講的是在六月炎熱的倫敦,三個維修工在屋頂工作時,無意中發現對面屋頂上穿著比基尼曬日光浴的女人。他們對她吹口哨,跺腳,又大聲喊叫,可是對面的女人始終不理睬他們。小說中讓人難以忍受的赤日炎炎的天氣似乎暗示著男女角色間緊張的關系,而作家萊辛對男性角色無意中表現出的同情之心也含蓄表達了她理想中男女兩性關系的狀態。
在小說《屋頂麗人》中,萊辛就含蓄表達了對相對弱勢的男性角色的同情。在她看來,男女兩性關系不是一方駕馭另一方或互相敵對,而應是一種平等、和諧的關系。

❽ 多麗絲·萊辛的寫作特點

萊辛筆耕五十多年,是位多產作家,花樣層出不窮,有前期的批判寫實,也有中期的心理分析和蘇菲主義迷思,更有晚期的「內太空」探索——而她就是執拗,不願意稱之為「科幻小說」。她既寫人的生存處境,也寫動物(尤其是貓)的生存之道;既寫成人復雜而多變的陰暗內心,也寫兒童的醜陋與野蠻。其風格獨特多變,思想深邃,觀點銳利,見解新穎,極具創造力。除了長篇小說,還著有詩歌、散文、劇本、短篇小說等。
萊辛小說的主題和風格,大致上可分為四類。
第一類是以非洲殖民地生活為背景,以爭取民族獨立、自由平等為題材的作品,採用傳統現實主義敘事手法,包括長篇小說《野草在歌唱》,短篇小說《非洲故事集之一:這是老酋長的國度》、《短篇小說五篇》、《非洲故事集之二:陽光灑在他們腳下》以及散文集《回家》等。
第二類以現代婦女所面臨的困境和她們尋求自身解放的道路為題材,在藝術形式技巧上大膽實驗,並且試圖揭示人物心理活動的更深層次。此類作品包括著名五部曲《暴力的孩子們》,膾炙人口的《金色筆記》以及表現中老年家庭主婦悲慘命運的《黑暗前的夏天》。 在漫長的創作生涯中,萊辛偏愛描寫婚姻破裂的女人,確切地說,是描寫因為失去丈夫而生活支離破碎的女人。她的作品有的帶有半自傳色彩,描寫她在非洲的經歷,有的著重刻畫人和動物的生存之道,還有一些帶有心理分析和科幻色彩。 諾貝爾文學獎把萊辛作為一個女性主義的先鋒戰士來獎賞,可這對於萊辛來說卻是一個莫大的諷刺。 萊辛本人說過:「我在六十年代不是一位積極的女權主義者,從來不是。我從來不喜歡女權運動,因為我認為這項運動的基礎太意識形態化。」——萊辛似乎不太樂意被定型為「女性主義作家」。
第三類,是用寓言、幻想形式來顯示人類所面臨的危機,並且預言世界的未來,包括長篇小說《簡述地獄之行》、《倖存者的回憶》、系列小說《南船星系中的老人星座:檔案》。
第四類,萊辛又回到現實主義敘事風格,然而文風更為簡潔,每部小說針對一個社會現實問題,小說的結構和風格由題材來決定。小說《簡·索默斯日記》寫獨身婦女的困境,《好恐怖分子》寫環境保護主義者的斗爭,《第5個孩子》寫一個怪誕而令人震驚的青少年暴力故事。散文集《風兒吹走了我們的話》支持阿富汗民族獨立斗爭。《又來了,愛情》寫老年人的感情糾葛。在萊辛心目中,愛情是矛盾的對立統一,是追求復歸整體的人生基本權利。然而,有些人卻非常不幸地被剝奪了這最基本的人權。為了維護這最基本的權利,萊辛站在人道主義立場,發出了極其痛切的呼籲。

❾ Doris Leeing 作品<暴力的孩子們>內容梗概。

88歲高齡的英國著名女作家多麗絲·萊辛10月11日獲得2007年度諾貝爾文學獎。10月14日,萊辛代表作《金色筆記》中文版譯者之一、紹興文理學院人文學院教授陳才宇表示,萊辛與著名作家司湯達、巴爾扎克一樣是位現實主義作家,她的系列作品生動描述了一群人的生活情狀,其中《金色筆記》更是一部史詩性作品。對於《金色筆記》萬花筒般繁瑣的結構,陳才宇建議讀者打破文章原有排列順序跳躍閱讀。

早期題材多涉及種族問題

據了解,多麗絲·萊辛1919年出生於波斯(今伊朗)境內,六歲時隨家人遷到英國在非洲的殖民地南羅得西亞(現屬辛巴威)的一個農場生活,並在那裡度過了大部分童年和青年時光。陳才宇稱,由於早年在非洲生活多年,萊辛早期作品常以種族問題為題材,她的處女作《青草低吟》(又譯《野草在歌唱》)就描述了一名女性白人農場僱主和黑人傭人的關系,揭露了非洲殖民地的種族壓迫和種族矛盾。此後,萊辛陸續發表了《暴力的孩子們》五部曲,以誠實而冷靜的筆觸記述了一名在非洲長大的白人青年婦女的人生求索。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研究員、萊辛作品研究者之一黃梅說,《暴力的孩子們》描寫的故事情節與萊辛本人的生活軌跡有平行之處。據黃梅介紹,進入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後,萊辛對心理學及伊斯蘭神秘主義思想的強烈興趣開始在作品中體現出來,表現在《簡述地獄之行》《黑暗前的夏天》等作品中。後來她又推出一系列總名為《南船座中的老人星:檔案》的所謂「太空小說」,以科幻小說的形式寫出了對人類歷史和命運的思考。此外,萊辛的創作題材還涉及種族矛盾、兩性關系、美蘇冷戰、原子戰爭、環境污染、科學危機和青年暴力等問題。

關於《金色筆記》 內容服務形式的範例

在萊辛廣泛而龐雜的作品中,代表作《金色筆記》堪稱鴻篇巨制。《金色筆記》中文版譯者陳才宇說,作品打破了萊辛以往按照時序敘事的傳統寫作方法,由一個故事、五本筆記構成。故事題為「自由女性」,女主角為安娜。萊辛將故事分為五節,每節中依次插入黑、紅、黃、藍四種筆記,分別記錄著女作家安娜過去的非洲經歷、與政治生活相關的事件和體驗。在第四節和第五節之間出現了一個獨立的金色筆記。這樣一種結構導致小說的內容退居第二位,成為形式的註解和佐證。

這樣的結構也給讀者帶來了閱讀障礙。陳才宇建議讀者打破原有排列跳躍閱讀,比如跳過其他內容,把紅色筆記連起來閱讀,再照此看其他顏色的筆記。如果光從語言上看,《金色筆記》似乎很平淡,所用的語言是日常口語,淺顯而明快。對此,陳才宇說:「萊辛的作品顯然不以故事取勝,而是以厚重的思想、巨大的智慧征服讀者,那些嗜好閱讀離奇的愛情故事或冒險故事的讀者一定會很失望。有人也許還會覺得它不堪卒讀,因為它像一個大拼盤,把黑色幽默、意識流等各種小說技巧混合在一起。」

陳才宇認為,萊辛作品的魅力在於淺顯文字背後隱藏的深邃意義,作者貌似混亂無序的結構其實是她精心設計的一份小說主旨示意圖,即它描述出了外情與內情兩個層面的狀態———外情是指整個世界的混亂與四分五裂,內情是指主人公安娜迷亂的、失重的靈魂。「萊辛並沒有標新立異、故弄玄虛。她的藝術嘗試是講究分寸的,有理有據的,在實踐中也是可以操作的。」

關於中短篇 節奏明快敘述充滿張力

除了長篇,萊辛還著有詩歌、散文、劇本和中短篇小說等,其中不乏佳作。

據了解,萊辛早期短篇小說集《故事五篇》曾獲得1954年毛姆短篇小說獎。萊辛的中短篇小說按題材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非洲故事,以作者早年的非洲經驗為素材;另一類以當代歐洲特別是英國生活為背景,收錄在短篇小說集《另外那個女人》中的作品全都屬於後一類。

《另外那個女人》的編者之一黃梅是國內最早關注並研究萊辛作品的專家之一。萊辛的長篇小說敘述冗長,她更喜歡萊辛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說,「這些小說節奏明快,敘述充滿張力,讀起來頗為流暢。」黃梅認為,萊辛的中短篇寫作「縮微」地體現了她作為一個嚴肅的作家在題材、主題和風格上的追求和探索,與她的長篇作品有密切的關聯。「從寫作方法上看,絕大多數中短篇是寫實的,如《噴泉池中的寶物》,是相當完美的傳統故事,性格鮮明的人物躍然紙上,情節的發展一波三折。」

❿ 多麗絲·萊辛的作品年表

作品名稱 原文名 年份 《野草在歌唱》 The Grass is Singing 1950 《這原是老酋長的國度》 This Was the Old Chief's Country 1951 《短篇小說五篇》 Five short stories 1953 《暴力的孩子們》 Children of Violence Series 1952-1969 《金色筆記》 The Golden Notebook 1962 《特別的貓》 Particularly Cats 1967 《簡述地獄之行》 Briefing for a Descent into Hell 1971 《黑暗前的夏天》 The Summer Before the Dark 1973 《倖存者回憶錄》 Memoirs of a Survivor 1974 《希卡斯塔》 Shikasta 1979 《第三、四、五區域間的聯姻》 The Marriages Between Zones Three, Four and Five 1980 《天狼星試驗》 The Sirian Experiments 1980 《第八號行星代表的產生》 The Making of the Representative for Planet 8 1982 《第五個孩子》 The Fifth Child 1988 《又來了,愛情》 Love, Again 1996 《貓語錄:大帥貓的晚年》 The Old Age of El Magnifico 2000

熱點內容
好看的小說古代言情小說 發布:2025-08-07 13:16:57 瀏覽:483
2016年經典完本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8-07 13:08:53 瀏覽:244
言情小說吧小說封面尺寸 發布:2025-08-07 13:02:35 瀏覽:602
小說我的女神總裁 發布:2025-08-07 13:02:34 瀏覽:336
都市十三小說免費閱讀全文 發布:2025-08-07 12:57:46 瀏覽:547
好看的現代言情完結小說文筆好 發布:2025-08-07 12:57:34 瀏覽:943
短篇的超級虐小說 發布:2025-08-07 12:55:18 瀏覽:870
總裁的隱婚新娘小說琉璃 發布:2025-08-07 12:52:16 瀏覽:119
熱武器戰爭類網游小說 發布:2025-08-07 12:50:28 瀏覽:378
重生西方領主小說 發布:2025-08-07 12:27:55 瀏覽: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