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克小說短篇
A. 《羅傑疑案》epub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羅傑疑案》([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yQfFG5su5SvG5tADuBcDg
書名:羅傑疑案
作者:[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
譯者:張江雲
豆瓣評分:8.9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6-5
頁數:306
內容簡介:
羅傑·艾克羅伊德是個知道得太多的人。
他知道他愛著的女人毒死了她的第一個丈夫。他知道有人在敲詐她——現在他知道她因服用過量葯物而自殺身亡。
晚班郵件很快就會讓他知道那個神秘的敲詐者是誰。但是羅傑沒能把信讀完就死了——他坐在書房裡被人用刀抹脖子……
作者簡介:
阿加莎·克里斯蒂被譽為舉世公認的偵探推理小說女王。她的著作英文版銷售量逾10億冊,而且還被譯成百餘種文字,銷售量亦逾10億冊。她一生創作了80偵深小說和短篇故事集,19部劇本,以及6部以瑪麗·維斯特麥考特的筆名出版的小說。著作數量之豐僅次於莎士比亞。
阿加莎·克里斯的第一部小說《斯泰爾斯庄園奇案》寫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戰時她擔任志願救護隊員。在這部小說中她塑造了一個可愛的小個子比利時偵探赫爾克里·波洛,成為繼福爾摩斯之後偵探小說中最愛讀者歡迎的偵探形象。1926年,阿加莎·克里斯蒂寫出了自己的成名作《羅傑疑案》(又譯作《羅傑·艾克羅伊德謀殺案》)。1952年她最著名的劇本《捕鼠器》被搬上舞台,此後連續上演,時間之長久,創下了世界戲劇史上空前的紀錄。
1971年,阿加莎·克里斯蒂獲得英國女王冊封的女爵士封號。1975年,英格麗·褒曼憑借根據阿加莎同名小說《東方快車謀殺案》改編的影片獲得了第三座奧斯卡獎杯。阿加莎數以億計的仰慕者中不乏顯赫的人物,其中包括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和法國總統戴高樂。
1976年,她以85歲高齡永別了熱愛她的人們。
B. 威廉·福克納的一生是怎樣的呢
威廉·福克納,1897年9月25日出身於南方密西西比州北部一個庄園主的家庭。曾祖父是庄園主,在南北戰爭中是南軍的上校;戰後,經營過銀行的鐵路,也寫過小說。他的父親開馬車行和金店。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在加拿大空軍中服役。戰後曾在大學肄業一年。1925年在新奧爾良結識著名的小說家舍伍德·安德森,在他的幫助下出版了第一部小說《士兵的報酬》(1926),寫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青年的痛苦與幻滅感。
第二部小說題為《蚊群》(1927),寫患有20年代「時代病」的藝術家和藝術愛好者。這兩部小說沒有引起注意。
1929年,威廉·福克納的第三部小說《薩托里斯》出版。這是以虛構的約克納帕塔法縣為背景的第一部小說,寫南方貴族地主有害的精神遺產對子孫的不良影響。這部小說被稱為「站在門檻上」的書,從它可以看出福克納日後的重要作品中將要出現的主調、題材、情緒與藝術手法。福克納自稱從此開始,他發現他的「家鄉那塊郵票般小小的地方倒也值得一寫,只怕一輩子也寫不完」。他一共寫了19部長篇小說和70多篇短篇小說,其中絕大多數以約克納帕塔法縣作為故事發生的地點,人們稱他的作品為「約克納帕塔法世系」。這部世系主要寫這個縣及傑弗遜鎮屬於不同社會階層的若幹家族的幾代人的故事,時間從美國獨立之前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出場的人物有600多人,其中主要的人物在他的長篇小說與短篇小說中交替出現。小說中的故事互相都有一些關系,每一部書既是一個獨立的故事,又是整個「世系」沖的一個組成部分。福克納寫第一部作品時,似乎對約克納帕塔法縣里所有的人和事,大致上已有輪廓。
1929年出版的《聲音與瘋狂》是福克納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書名出自莎士比亞的悲劇《麥克白》第5幕第5場麥克白的台詞:
「人生就像一個白痴講的故事,充滿了瘋狂的聲音,沒有意義。」
這部小說寫傑弗遜鎮的望族康普生家庭的沒落及其各個成員的遭遇與精神狀態。故事發生在上世紀末至本世紀20年代。全書分4個部分,由4個人物分別敘述故事。
第1部分是「班吉的部分」,通過康普生的小兒子白痴班吉的眼睛來反映周圍的世界。以朦朧的意識流的手法,使讀者體會到他失去姐姐凱蒂的關懷之後所感到的悲哀。
第2部分是「昆丁的部分」。昆丁是班吉的哥哥,哈佛大學學生。小說中通過他的現實生活,他的回憶、思考、夢囈與潛意識活動,繼續描繪凱蒂。昆丁對妹妹凱蒂的感情已經到了不正常的地步。凱蒂行為放盪、被丈夫遺棄等遭遇,使他受到沉重的打擊,精神崩潰,最後投河自盡。
第3部分是「傑生的部分」。傑生是凱蒂和昆丁的弟弟,是個實利主義者。由於凱蒂使他不能謀得銀行里的職位,他恨凱蒂和她的私生女小昆丁。作者通過傑生的大段獨白,把這個人物自私卑下的精神狀態作了淋漓盡致的刻畫。
第4部分是「迪爾西的部分」,所敘的事情發生在1928年的復活節。康普生家發現17歲的小昆丁跟一個流浪藝人私奔。康普生一家的自私自利、生活中沒有愛、遭受挫折和失敗,與基督臨死時告誡門徒的「你們要彼此相愛」形成強烈的對照。作者在這一部分里通過黑女傭迪爾西的描寫來補述小說中沒有交代清楚的情節。前面3個敘述者或是白痴,或是精神瀕於崩潰的人,或是偏執狂;迪爾西可以說是書中唯一健康的力量。她的忠心、忍耐、毅力與仁愛與前面3個敘述者的精神狀態恰成一個鮮明的對照,作者通過她體現了「人性的復活」的信念。
福克納在《聲音與瘋狂》中不但描繪了一個南方地主家庭的沒落,也刻畫了南方傳統價值標準的破產。凱蒂的墮落,意味著南方道德法規的失敗。班吉根本沒有思想的能力。昆丁喪失了行動的能力。傑生眼裡只看到錢,他乾脆拋棄了舊的價值標准。
1929至1936年是福克納創作力最為旺盛的時期,除了《聲音與瘋狂》,還寫了長篇小說《我彌留之際》(1930)、《八月之光》(1932)、《押沙龍,押沙龍》(1936)。《我彌留之際》的脈絡並不復雜。安斯·本德侖在妻子艾迪臨終時答應把她的遺體運回傑弗遜安葬。艾迪死後,一家人扶柩回故里,路上遇到種種磨難。屍體發臭,一個兒子想放火燒棺,被送進瘋人院。另一個兒子為了不讓棺木掉到水裡,被大車壓斷一條腿。經過6天跋涉,受盡折磨,終於到達傑弗遜。這部小說在藝術表現上作了大膽的試驗。全書共分59節,每一節是一個人物的內心獨白或「意識流」,出場的人物共有15個。每一節描寫與這次跋涉有關的一部分場景。這些人物所用的語言都是南方農民的生動的口語,但每人的口氣各不相同。小說通過人物的敘述、他的內心活動和別人的觀察這三種方法刻畫人物的性格,比一般採用第三人稱的寫法更為深入細致。
《八月之光》是福克納的一部描寫種族問題的小說。書中寫一個被社會遺棄的孤獨者如何受到嘲弄、虐待終於悲慘地死去,表明了福克納反對種族偏見與宗教偏見的態度。這部小說主人公是裘·克里斯默斯(字首J.C.與耶穌基督的相同),從小被送進育嬰堂。他5歲時,偶然窺見一個女保健員的隱私,女人怕他揭發,便向院長說他是黑白混血兒,他被趕出育嬰堂。以後白人社會不接受他,認為他是黑人;黑人也對他猜疑,怕他是白人派來的密探。他失去了「身份」,一系列悲慘的事由此發生,最後促使他殺死心愛的白種女人,並於星期五(耶穌受難日)主動接受白人對他的私刑處死。與這條線索同時進行的是菜娜·格魯夫的故事。她是亞拉巴馬州農村的姑娘,與情人相戀懷孕後遭到遺棄,徒步來到傑弗遜尋找情人,卻遇到拜倫·本奇。拜倫設法把她安頓下來,找人替她接生,還替她尋找情人。作者認為在萊娜與拜倫這樣沒有受到「文明」的污染的「原始人」身上,才有真正的人性。作者這種「歸真返樸」、唾棄資本主義文明的思想在以後的作品中有了進一步的發揮。
《押沙龍,押沙龍》是一部復雜、難懂的小說,描寫庄園主塞德潘一家的盛衰史。托馬斯·塞德潘於19世紀初來到傑弗遜鎮,率領20個黑奴開墾荒地,興建大宅。後生了一子一女。兒子亨利的朋友查爾斯其實是托馬斯與一黑白混血女人所生的兒子,與亨利的妹妹裘迪絲相愛並訂婚。托馬斯怕血統混雜,竭力反對,並唆使亨利將查爾斯打死,接著亨利逃亡,不知去向。托馬斯後與窮白人窩許·瓊斯的外孫女朱莉同居,因故被窩許·瓊斯殺死。亨利在外流浪,於衰朽之年悄然回家,重病在身。不久,大宅起火,夷為平地,全家都被燒死。
福克納通過托馬斯一家的盛衰,寫一個有罪孽的庄園主的「現世報」,也寫出了庄園制社會必然滅亡的命運。
在藝術手法上,《押沙龍,押沙龍》頗有特色。作者安排洛莎小姐與康普生2人敘述托馬斯·塞德潘的故事;又讓昆丁帶引讀者分析故事中出現的問題,使敘述出現了多種層次。作者既塑造了故事主要人物的形象,也刻畫了敘述者的面貌,3人的經歷、性格不同,所用的語言和敘述方法也各有特色。而且作者不把故事說得一覽無余,而是讓讀者來究真辨偽。這些使得這部小說具有撲朔迷離的神秘氣氛,閃爍著奇幻的光彩。
福克納後期最重要的作品是《村子》(1940)、《小鎮》(195)與《大宅》(1959)。這3部小說都寫弗萊姆·斯諾普斯及其周圍的人的故事,主題與情節有連貫性,因此合稱為「斯諾普斯三部曲」。其中以《村子》最為重要,在風格上,它與《押沙龍,押沙龍》恰好成為對照。《押沙龍,押沙龍》結構謹嚴,故事陰森可怖,使用伊麗莎白時期庄嚴的英語。而《村子》則是由許多個插曲組成的結構鬆散的喜劇般的故事,用的是美國現代南方的口語。
弗萊姆·斯諾普斯是福克納精心塑造的一個人物,他於1902年來到傑弗遜鎮附近威爾·凡納的雜貨鋪里做伙計,逐漸接管了店裡的賬目。接著他放高利貸,開鐵匠鋪,又與威爾·凡納已懷孕的女兒尤拉結婚,成了富戶。後來他把捕來的一群野馬假冒馴馬賣給當地居民,又把一塊地偽裝成埋有窖藏以高價出手,然後便離此而去傑弗遜。
弗萊姆·斯諾普斯是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表,福克納對之役以最大的輕蔑。福克納筆下的地主也做了不少壞事,但他認為他們都是感情的奴隸,這是受「激情」的驅策。弗萊姆·斯諾普斯則是絕對地冷酷無情。他從不觸犯法律,像一架計算機那樣冷靜、精確地實現他的計劃。福克納不從正面描寫他,也不刻畫他的內心活動,而是用別的人物來襯托他。首先是他的妻子尤拉,她是「愛神」與「情慾」的化身,與冷酷無情的弗萊姆恰好是兩個極端。作為對照的還有郝斯頓,他為了一個心愛的女子吃盡了苦,結婚後她卻被公牛踢死。另一個對稱式的人物是明克·斯諾普斯。郝斯頓的公牛侵入明克的地界,他一怒之下殺死了郝斯頓,並毀屍滅跡。福克納認為他為「激情」所左右,至少證明他還有人性。第3個人物是拉波夫,他向尤拉求愛不成,險些犯罪,終於悵悵離去。第4個人物霍克也是感情的奴隸,他為了保護尤拉,單身打退了糾纏尤拉的一群人,自己也被打斷胳膊。尤拉為了謝恩而自願委身,霍克因此而再次折斷臂膊。第5個人物是白痴艾克·斯諾普斯,他愛上一頭母牛,把它從郝斯頓手中盜走。
以上5個故事有的很殘酷,有的表現出嚴重的病態,但都是痴情人的故事。弗萊姆看準他們的弱點,從他們身上榨走了財富。對比之下,弗萊姆更為可怕。
在結構上,《村子》分為4部分,一頭一尾寫弗萊姆,中間部分寫這些「感情的奴隸」,有聲有色。
《小鎮》是三部曲的第2部。作者的意圖是把弗萊姆與尤拉這兩個性格迥異的人放在更廣闊的社會中,看他們對周圍的人們會產生什麼影響。弗萊姆進入傑弗遜鎮後,利用尤拉的姿色,爬上銀行副董事長的職位,然後把尤拉逼死。
《大宅》的主線是明克·斯諾普斯的復仇。明克殺死郝斯頓,被判徒刑20年,他對堂兄弟弗萊姆沒有出面解救懷恨在心。而弗萊姆為了阻撓他出獄,設下圈套,引誘他假扮女人逃走,結果加重罪名,延長刑期20年。數十年的監獄生活結束後,明克馬上來到傑弗遜鎮,殺死了弗萊姆。故事另一根主線圍繞弗萊姆的女兒林達展開。林達離開傑弗遜來到紐約,成為進步人士,1936年曾去西班牙支援共和政府,於丈夫死後回到美國。她是美共黨員,曾受到聯邦調查局的調查。在明克打死弗萊姆時,林達也在場,她對父親毫無好感,等於是明克的同謀。
在《大宅》的前言中,福克納寫道,經過34年的寫作生涯,他總算懂得「人心以及它的復雜性」。福克納認為世人都是上帝創造的可憐的罪人,他們必然具有各種弱點。盡管他仍把弗萊姆看作最壞的惡棍,但他在《村子》里對弗萊姆的強烈憎恨,在《大宅》中已為另一種感情所代替。弗萊姆在即將被明克殺死時,已對一切都很冷淡,似乎他對生命已經疲倦。另外一方面,作者也並不把明克看成是報復私仇。在一定意義上,他反對的是命運,是在與逆境搏鬥,是反對使他這一類人一貧如洗、受苦受難的別一個階級,用書中的語言來說,是「他們」。「斯諾普斯三部曲」表明福克納能夠駕馭廣闊的時代畫面,作品氣象萬千。
《寓言》(1954)是福克納晚年的一部重要長篇小說,它的主題是反對帝國主義戰爭。書中的主人公為了爭取和平而被殺害,但又像基督那樣「復活」,他的精神仍在指引人們前進。
福克納還寫了許多中、短篇小說,其中也有不少重要的作品。如《老人》(1939)與《熊》(1942)。
《老人》寫一次密西西比河河水泛濫,監獄當局派一個囚徒劃船去搭救樹上的一個孕婦與屋頂上的一個男子。囚徒把孕婦接上了船,小船即被大水沖走。他與洪水和鱷魚搏鬥,最後又幫助孕婦登上一個小山去分娩。幾個星期以後,他帶了母子回來復命,監獄當局卻因為他逾期歸來而延長他的刑期。
《熊》是福克納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寫少年艾克·麥卡斯林通過打獵,從印第安人和黑人的混血兒山姆·法澤斯身上學習到許多優秀的品質,體會到原始森林是最純潔的,就連他的對手大熊也是高貴的。自由、勇敢、智慧、繁衍都與大森林緊密聯系在一起。而作為文明社會的象徵的他的祖父傳下的大庄園則是罪孽深重,賬本里充滿了黑奴的血與淚。艾克為了保持良心的潔白,放棄遺產,決心像耶穌的父親約瑟那樣,做一個自食其力的木匠。
福克納在西方文壇上被看作「現代的經典作家」。他的作品題材廣闊,他的「約克納帕塔法世系」及其他小說規模宏大,人物眾多,描寫了兩百年來美國南方社會的變遷和各種人物地位的浮沉及其精神面貌的變化。他是美國「南方文學」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筆下反映的種植園世家子弟精神上的苦悶,也正是現代西方不少知識分子普遍感到困惑的問題,例如如何對待從祖先因襲的罪惡的歷史負擔,如何保持自身良心的純潔,從何處能獲得精神上的出路等等。福克納對傳統、對物質主義的懷疑與否定引起了他們的共鳴,他們認為福克納表現出了「時代的精神」。
福克納在英、美及歐洲影響很大,在拉丁美洲、亞洲與非洲的文學界,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福克納的創作之所以受到如此廣泛的注意,不是沒有原因的,從許多方面看,他都是一個獨樹一幟的作家。從所反映的題材上看,福克納創造了一套「約克納帕塔法世系」。這套小說規模強大,人物更多,時代漫長,生動的描述了兩百年來美國南方社會的變遷,各階層人物地位的浮沉,各種類型人物精神面貌的變化。從表現人們的精神狀態看,福克納反復描寫的南方種植園主世家飄零子弟的精神苦悶,反映現代西方不少知識分子普遍感到苦悶的一些問題,從藝術表現手法上看,福克納也有很多獨創性。他嘗試各種「多角度」的手法,以增加作品的層次與逼真感;他運用「時序」顛倒的手法,藉以突出歷史與現實的因果聯系。此外,他還採取了「對位式結構」、「象徵隱喻」等藝術手段,企圖使他的作品像萬花筒一般繁復、雜亂並且引人入勝。在語言風格上,他想突破常規,試圖通過晦澀、朦朧、冗長、生硬的文體取得特殊的效果。
富克納1949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金、是美國被評論、研究的最多的一位作家。1951年獲得全國圖書獎,1955、1963年兩次獲普利策獎。此後,被國務院派往國外從事文化交流工作。1962年7月6日因病在家鄉牛津鎮逝世。
C. 阿加莎克里斯蒂有哪些著名作品
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 1890~1976),英國著名女偵探小說家、劇作家,三大推理文學宗師之一。
阿加莎·克里斯蒂是一名高產的作家,她的作品不僅局限於偵探小說,全部作品包括66部長篇推理小說,21部短篇或中篇小說選集,15個已上演或已發表的劇本,3個劇本集,6部以筆名瑪麗·維斯特麥考特發表的情感小說,2部以筆名阿加莎·克里斯蒂·馬洛溫發表的作品,1部自傳,2部詩集,2本與偵探俱樂部的會員作家們合寫的長篇推理小說。據吉尼斯世界紀錄統計,阿加莎·克里斯蒂是人類史上最暢銷的著書作家。而將所有形式的著作算入,只有聖經與威廉·莎士比亞的著作的總銷售量在她之上。至今其著作曾翻譯成超過103種語言,總銷突破20億本。
阿加莎·克里斯蒂開創了偵探小說的「鄉間別墅派」,即兇殺案發生在一個特定封閉的環境中,而兇手也是幾個特定關系人之一。歐美甚至日本很多偵探作品也是使用了這一模式。她始終以動機和分析人性,為讀者展現一個個特異怪誕的豐富心理世界,由此揭露人心之豐富,展現豐富多彩的人物性格,深層揭示曲折搖曳的人性迷宮。阿加莎·克里斯蒂著作數量之豐僅次於莎士比亞。因為她的推理小說,她也被稱為「推理女王」。代表作品有《東方快車謀殺案》和《尼羅河謀殺案》等。
D. 推薦好看的偵探推理小說
程小青 《霍桑探案集》(6冊)
群眾出版社,1997年
程小青是國內作家中的大師級人物,在民國時期創作了大量的霍桑探案,當時頗受追捧。霍桑系列不僅在謎團、推理方面出類拔萃,在人物、背景、作品主題上也很出色。時至今日,它們仍然魅力不減當年。本套書是建國後的修訂本,收錄長短篇作品73篇。
孫了紅 《俠客魯平》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1年
如果說程小青的霍桑是福爾摩斯的化身,那麼孫了紅的魯平就是亞森"羅平的化身。魯平是偵探也是俠盜,常常扶弱濟貧,受到大眾的愛戴。孫了紅的小說氣氛詭譎,筆法獨特,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藍瑪 「偵探桑楚系列」(5冊),作家出版社,1992年
「神探桑楚系列」(8冊),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2001年
藍瑪是當代中國偵探小說界的領軍人物。他創作的桑楚系列、歐光慈系列在情節、推理上比較令人滿意,是為數不多堅守本格推理的作家。
翼浦 《雷鳴探案系列》(6冊)
大眾文藝出版社,2003年
短篇集。翼浦本人曾經是邏輯學方面的老師,他塑造的雷鳴是一位儒雅的警探,以推理見長。
馮華 《如影隨形》
遠方出版社,2000年
這是馮華的警探普克系列的第一部,一炮走紅之後又連續創作了《迷離之花》等多部系列。小說推理性並不是很強,故事情節較為令人滿意。
師承燕 《不在現場的謀殺》(女刑警文靜偵破案卷)
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年
師承燕曾經在網路上發表多篇偵探小說,受到讀者的歡迎。本格謎團、邏輯推理是其作品的特色。
何家弘 《洪律師探案集》(2冊)
大眾文藝出版社,2003年
何家弘本人系法律系科班出身,不僅寫過多部法律著作,而且熱衷於寫推理小說,已有多部出版並獲獎。這個系列具有較多的法律特色,背景也較為可信。
曹正文 《紫色的誘惑》
浙江文藝出版社,1990年
中篇小說集,被作者本人稱為「中國第一部心理推理小說」,注重剖析犯罪心理。
湯保華 「司徒川系列」(《藍十字》、《「靈魂」盒》)
群眾出版社,1993年,1994年
中短篇小說集。警探司徒川這個人物的刻畫比較豐滿可信。作品也講求邏輯推理,故事性強,構思情節令人滿意。
彭祖貽 《天堂夢旅》(當代偵探推理小說文庫)
群眾出版社,1998年
公安作家中的代表人物。本書講述了一對來歷不明的老夫婦猝死在蓮花山莊的」情人坪」,於是由刑偵隊長黃宜軒和女警官鄭瓊等組成的偵破組進駐蓮花山莊。小說注重情感脈絡的把握,文學水平較高,但是推理、情節比較薄弱。
李迪 《傍晚敲門的女人》
華齡出版社,1997年
電器公司的總經理王少懷在他的養父家被人用銳器殺死,身體共挨了八刀,從傷口用力的程度足以判斷兇手對死者的仇恨。偵查圍繞死者的人際關系、生活作風等展開調查。當時據說引起較大轟動,以偵察員的第一人稱敘述,對人物心理、描寫較好,結局具有一定的意外性。
於洪笙 主編 《獨角獸文庫》第一輯(6冊)
大眾文藝出版社,2002年
中短篇為主。該套叢書,是全國首屆偵探小說大賽獲獎作家作品集。收入了1949-1998年期間,國內偵探小說之中精選的精品和代表性作品,包括傳統推理、公安小說、反特小說、少兒推理等各類型作品。
於洪笙 主編 《獨角獸文庫》第二輯(3冊)
長征出版社,2003年
中短篇為主。該套叢書,是全國第二屆偵探小說大賽的獲獎作品集。收入了1999-2000年期間,全國,包括台灣、香港,新創作偵探小說之中的精品和代表性作品。作品整體上具有時代感,可讀性較強。
任翔 選編 《少女的惡魔》
中國文聯出版社,2002年
此集是「20世紀中國偵探小說精選」的第一輯,收入1920-1949年發表的9篇中短篇偵探小說。包括程小青、孫了紅、陸澹安、俞天憤、張碧梧、趙苕狂等民國時期名家作品。由於這些作品結集較少,值得一看。
E. 跪求《小王子》電子版書籍免費網盤資源下載地址
《小王子》網路網盤免費資源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Vn-pQ9fIp6iT9BLXqqYX9Q
《小王子》是法國作家安托萬·德·聖·埃克蘇佩里於1942年寫成的著名兒童文學短篇小說。本書的主人公是來自外星球的小王子。書中以一位飛行員作為故事敘述者,講述了小王子從自己星球出發前往地球的過程中,所經歷的各種歷險。作者以小王子的孩子式的眼光,透視出成人的空虛、盲目,愚妄和死板教條,用淺顯天真的語言寫出了人類的孤獨寂寞、沒有根基隨風流浪的命運。同時,也表達出作者對金錢關系的批判,對真善美的謳歌。
F. 《普羅旺斯》是寫什麼的
找不到這本書,不過找到了作家的創作過程和別人的評價。
法國著名作家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
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生平
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1830年——1914年),法國著名作家。
1830年9月8日,米斯特拉出生於法國的一片叫做普羅旺斯的地區中的羅納河口梅萊尼鎮。父親是富有的土地所有者,娶了當地市長的女兒做第二位妻子。這次婚姻很幸福,米斯特拉就是他們的孩子。童年的米斯特拉深受母親寵愛,她喜歡給他講普羅旺斯的古老傳說。從父親那裡米斯特拉吸取了宗教的獻身精神,對禮儀的熱愛,以及對習俗的尊敬。這位未來的諾貝爾獎獲獎者盡自己所願去閱讀,特別是自然科學和盧梭的著作,並盡情享受周圍的自然環境。
米斯特拉8歲開始上學,13歲進阿維尼翁羅耶爾學院(該學院後來以他的名字重新命名)。在學院他受到一位叫約瑟夫·盧馬尼爾的助理教員的影響。那是一位十分虔誠信教的年輕人,他對抒情詩的興趣使這位學生的抱負轉向文學。米斯特拉後來從阿維尼翁轉學到了普羅旺斯地區艾克斯大學,並於1851年獲法律學位。他明白,自己的財富足以使他從事自己所願從事的工作。後來他放棄法律,從事詩歌創作,以促進普羅旺斯語言和傳統的復興。
從那以後,米斯特拉畢生都在推進自己的事業:用普羅旺斯語寫詩,出版雜志,組織民間舞蹈和節慶活動,建立文化中心,最後,在阿爾勒建立了他的博物館。與外界的接觸使他更加堅定相信,南部可能失去的比北部未來可能得到的要有價值得多。例如,當米斯特拉與一位加泰隆(分布居住在西班牙等地的居民)詩人於1867年訪問巴黎時,兩人對革命中的政治家極為厭惡,而寧肯保存自己保守的民間文化。回到普羅旺斯後,米斯特拉投身於一項迷人的事業:編纂一部保存所有南部方言的詞典。與此同時,米斯特拉的個人生活也趨於完滿,四十六歲時與瑪麗·麗維埃爾結婚,他和這位聰慧的女子生活得十分幸福。
晚年,米斯特拉因其成就而屢獲榮譽,包括1904年的諾貝爾獎,在此之前4次獲法蘭西學院獎。獲諾貝爾獎以後,米斯特拉的生活依然如故,致力於寫作和他心愛的博物館。1914年3月25日,他死於近84年前的出生地梅萊尼。
二、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的文學歷程:
米斯特拉作品的題材、背景、主題都源自普羅旺斯,這已成了評論界的老生常談。一塊在中世紀時失去了文學聲望和政治力量的地區,其鬥士在 19世紀卻如此重要,這可能有點令人驚奇。然而,米斯特拉努力重建普羅旺斯文學的意義在那個世紀里卻引起了人們的同情,該世紀以浪漫主義的鄉間文學和個人主義文學開始,以對工業社會毫無靈魂的無人格現象發出抗議告終。
米斯特拉文學生涯中第一個熱情的對象是盧梭,這完全合乎邏輯。因為盧梭堅持個人的獨立性,加上對自然的熱愛,這一浪漫主義特點對這位在鄉間愉快度過童年、思想深邃的孩子具有吸引力。在阿維尼翁,米斯特拉受古典作家特別是荷馬和維吉爾的啟發,他們在各自的史詩中使往昔的文化永垂青史。他也受到盧馬尼爾的有益影響,後者當時已經在用普羅旺斯語寫詩,後來成了米斯特拉的致力於復興普羅旺斯文化的文學小組成員之一。虔誠的盧馬尼爾讓這位才華橫溢的學生翻譯贊美詩,這項任務米斯特拉直到晚年方得以完成。18歲時,這位未來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寫出了第一首獨立創作的詩:一篇分成四小節的贊頌鄉村生活的作品。
米斯特拉1851年獲法律學位時已決心從事文學事業。由於既無經濟拮據之窘迫,又無父母期盼之壓力,他能從容不迫地修改作品以提高其藝術性,只有當他對每一行每一字都滿意後才將其出版。
米斯特拉與盧馬尼爾以及其他一些年輕詩人對普羅旺斯的共同激情導致了1852年出版《普羅旺斯》——一部普羅旺斯作家的作品集。大多數評論家都將該書出版日期視為那場獻身於保存普羅旺斯傳統的運動的開端。不過,該運動直到1854年才正式獲得這個名稱。當時,從阿維尼翁地區來的7位詩人組成了一個小組,名字取自一則古老的普羅旺斯故事,說是耶穌與7位法律博士辯論。盡管取名的含義不甚清楚,他們將自己稱作「博士」的意圖卻十分明顯。他們的格言「太陽使我歌唱」,意味著南方那片陽光明媚的大地激起了他們的詩情,就像它曾激發過行吟詩人(11—13世紀法國南部及義大利的詩人)一樣。當時的行吟詩人文化在中世紀為北方容不得任何異端的法國十字軍騎士所摧毀,新起的普羅旺斯詩人也覺得受到了巴黎的威脅;它那無情的官僚機器一心想在生活各方面強求統一。起初,這些詩人將自己的努力限於保住身邊這塊土地:普羅旺斯的語言和文學。後來,他們漸漸將興趣擴展到整個法國南部,就是羅馬時代被稱作「奧克語」的那塊地區。
米斯特拉在詩歌方面最初的主要成就是他花了七年時間寫成的一部七行體荷馬式史詩。與荷馬不同的是,米斯特拉贊揚農民的英雄主義,這種不同還清楚地反映在詩中人物求神庇佑時求的是基督教上帝,其子出生於鄉間,十分卑微。《米瑞伊》(1859年)說的是一位富裕農民的女兒,一位叫米瑞伊的十五歲漂亮姑娘愛上了一位窮苦編筐匠的兒子文森特,文森特遭到被姑娘拒絕的一位求愛者襲擊,被誤以為死了,爾後又神秘地復活,卻被米瑞伊的父母踢開。這時,米瑞伊決定逃往著名的三瑪麗教堂求助。米斯特拉詳細描述她如何一步一步越過卡馬格沼澤到達教堂。米瑞伊因中暑倒下,當文森特和她父母到達時她已奄奄一息,她的戀人絕望之餘決定隨她去天堂。
正因為米斯特拉明白能讀普羅旺斯語詩歌的人不多而又決心用這種語言寫作,所以他的每一首詩都有兩個版本,一是用普羅旺斯語創作的原本,一是法文譯本,不是他就是由他的一個朋友用當代法語寫成。他把《米瑞伊》帶到巴黎,准備交給阿爾封斯·德·拉馬丁,因為他將這部作品題獻給了這位浪漫主義詩人。米斯特拉用普羅旺斯語朗讀了開首幾行,拉馬丁聽了幾分鍾便宣布,法國出現了一位新的偉大詩人。很明顯,米斯特拉決不僅僅是他在獻辭中把自己說成的一個農夫。
《米瑞伊》在評論家和公眾中都大獲成功。這不僅從當時對他的贊揚可得明證,也可由這樣一個事實來說明:查理·古諾把它改編成歌劇,其後又被譯成各種語言,不斷激起熱情的反應,即使在米斯特拉去世後很久,這部作品還被認為是他最優秀的成就之一。
米斯特拉的下一部作品《卡蘭多》(1867年)也是七年勞動的成果。詩的背景是北部人對阿爾比教信徒的野蠻征伐,敘述的是卡蘭多的故事。卡蘭多像文森特一樣,愛上了地位高於自己的人,略有不同的是,卡蘭多的心上人是一位嫁給了一個土匪伯爵的貴族姑娘。同經典作品中的主人公一樣,卡蘭多完成了許多艱苦的工作,包括殺死那個邪惡的丈夫,最後得到了自己心愛的女子。盡管《卡蘭多》缺少米斯特拉第一首長詩那種吸引人的情感,它還是因富於詩情地描繪了普羅旺斯沿海風光而大受贊揚。
1874年,米斯特拉表現出他的組織才能,在阿維尼翁安排了一次極為成功的紀念彼特拉克的慶典。與此同時,他已將努力重心轉向抒情詩,並於 1875年出版了詩集《金色島嶼》。作品包括十四行詩、婚禮詩以及其他一些頌揚普羅旺斯傳說、自然美景和音樂般語言的短詩。在隨後幾年時間中,米斯特拉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寫一些這樣的抒情詩,並於1889年出版了這些詩的最後編定本。他對撰寫批評論文日益產生興趣,這些文章從理論上推進了普羅旺斯的文學事業,而他的詩則在實踐中表明了這種可能性。
米斯特拉的另一首敘事詩《耐爾托》直到1884年才出現,它又一次以動盪不安的中世紀為背景。這在米斯特拉看來具有特殊意義,因為普羅旺斯正是在這段時間淪入敵人手中的。《耐爾托》的故事所發生的歷史時期是阿維尼翁教皇統治的最後幾周,敘事主幹仍是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基督教愛情故事。不過對立面不是一位管束嚴厲的父親也不是佔有欲十足的丈夫,而是魔鬼本身,一位父親允諾將女兒的靈魂交給他。塵世的一位戀人,即教皇的外甥,將她誘拐出了修道院。此時似乎魔鬼要獲勝了。可在詩的末尾,善良佔了上風,主人公悔過,魔鬼消失,純化了的戀人進入天國。
米斯特拉一邊創作抒情詩、敘事詩,同時又在為一本匯聚南部所有方言的詞典搜集資料。經過二十年的努力,一部嶄新的普羅旺斯語詞典於1876年問世。這部被人稱為「菲利伯立格寶庫」的詞典並未將詞語隨意收集起來,而是集中精力將在法國南部使用的方言融合成一種新的普羅旺斯語。由於這部詞典的出版,諾貝爾獎授獎辭將他對語文學的貢獻與他對詩歌藝術的貢獻相提並論。
《約娜皇後》(1890年)是米斯特拉寫作的唯一一部詩體悲劇。故事還是以阿維尼翁教皇統治時代為背景,當時的那波里皇後約娜無可避免地卷進了兩個教皇間的斗爭,結果遭到廢黜,最後被殺害。這部作品不太成功,但不久米斯特拉就出版了他最後一部史詩,這部作品被認為是僅次於《米瑞伊》的最優秀作品。《羅納河之歌》(1897年)由十二段無韻詩組成,故事隨著普羅旺斯旅行的人的足跡展開。不過這一次的背景是順羅納河而下的一條木筏。同他早期作品一樣,兩個地位不同的人相愛了:一個是水手的女兒,自認為是河神的孩子;另一個是奧蘭治親王,他的社會地位十分顯赫。與《米瑞伊》和《耐爾托》一樣,詩以戀人的死亡告終。不過在米斯特拉最後這部史詩中,摧毀戀人的是機器時代:木筏撞上了羅納河上第一艘汽船,戀人雙雙溺死。
米斯特拉於1904年獲諾貝爾獎後,人們一致贊揚他是一位早已享譽的作家。然而,在生命的最後十年中,米斯特拉出版了他第三部最偉大的作品《米斯特拉回憶錄》(1906年),去世前兩年還出版了他抒情詩的最後一個集子《橄欖枝葉》(1912年)。1926年到1930年間還出版了他的幾部短篇小說。
米斯特拉的生活和工作透著一種寧靜。他年輕時就找到了穩定的目標、個人價值、語言之美和人類之愛的力量,以及高於一切的神聖之愛。他也找到了自己的職責:復興一個為暴君所摧毀的文化。盡管他所希望復興的語言今天已很少有人使用,差不多所有讀他作品的人都得依靠法文譯本,盡管他的名字已不像他在世時那麼重要,評論家們仍繼續贊揚他是一位藝術家,他將普羅旺斯的風情和精神融入自己的詩作,其優美無與倫比。
三、1904年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辭——瑞典學院常務秘書C·D·威爾遜:
經常聽到這么一種說法,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者應是那些盛年的作家,因為此時正值他們創作發展的巔峰,其目的在於使他們免於物質生活上的困難,以確保他們擁有一個完全獨立自主的環境。
但與此同時,諾貝爾基金會又規定只有具備重大價值,並以豐富的經驗作為其扎實基礎的作品才符合獲獎條件。因此,在那些大器晚成的作家與那些年輕的天才之間進行選擇時,可以不存在任何猶豫。評審委員會無權僅因年邁的緣故而忽視一個在歐洲富有聲望,而且仍然具有活力的作家。一個老作家的作品,通常被證實是有獨特和青春的活力的。瑞典學院已將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蒙森和比昂松,以表達對他們的敬意,雖然他們兩人都已經過了全盛時期。在今年的諾貝爾獎提名候選人之中,學院仍然注意到一些已獲有聲望的文壇老將,希望能重新表示對一位世界文學天才的高度尊敬。
瑞典學院特別考慮到兩位作家,這兩位都值得獲得完整的諾貝爾獎。兩者不僅僅在詩藝上已登峰造極,並且在人生的旅途上亦是如此。他們一位74歲,另一位則年輕兩歲,因此本學院認為不需要去花費時間爭論他們彼此價值的大小,因為他們的優點是可以等量齊觀的。雖然根據不同的觀點,本學院只頒發了一年獎金的半額分別給予他們,如果有人覺得這份獎的物質價值會削減兩位桂冠獲得者的榮譽的話,那麼本學院希望公開說明這一特殊情況,認定這兩位獲獎的任何一位都相當於獨得此獎。
本學院把其中一份的獎金頒給了詩人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在他清新的詩篇靈感中,這位值得尊敬的老人仍比我們這個時代多數的詩人要來得年輕。他的主要詩作之一《羅納河之歌》出版於1897年,當普羅旺斯的詩人們在1904年5月31日,慶祝他們建立費利布里熱協會50周年紀念時,米斯特拉吟唱了一首抒情詩,在神韻和活力上,絲毫不亞於他先前的作品。
米斯特拉生於1830年9月8日,位於梅萊尼附近的美阿諾村介於阿威儂和亞耳之間,他就生長在這一秀麗的自然環境和淳樸的鄉民中間,因而從小就對農人的田間作業十分熟稔。他的父親是個出色的農民,熱愛他的信仰和先人遺留的習俗。他的母親以歌謠和出生地的傳統養育孩子的心靈。
當他在阿維尼翁學院求學時,這位年輕人閱讀了荷馬和維吉爾的作品,這些作品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受到了他的一位教授、詩人魯馬尼耶的鼓勵,從而深深地愛上了普羅旺斯語。
接照父親的願望,米斯特拉在埃克斯大學普羅旺斯學院取得了法學學位。此後,他有了自由選擇職業的機會,他很快作出了決定。他熱衷於寫他的詩,以鄉野的方言來描繪普羅旺斯的美麗,他是第一個把這種方言提升到文學語言的人。
他的第一次嘗試是關於鄉村生活的一首長詩,後來發表在題為《普羅旺斯人》的詩集中(1852年)。此後,他又花了整整7年時間,寫出了奠定他世界聲譽的敘事長詩《米蕾伊》 (1859年)。
該詩的情節非常簡單,由於父親的極力反對,一位善良而迷人的農家姑娘無法與她所深深相愛的窮小夥子結婚,在絕望中她逃離了老家;前往羅納河三角洲卡瑪格島上供奉三聖瑪麗亞的教堂求援。作者以迷人的方式來描寫年輕人的愛情,用巨匠的手筆敘述米蕾伊如何通過科羅多平原,如何在酷熱的卡瑪格中暑,如何掙扎著來到聖龕所在的教堂內最後死去。就在那兒,三聖瑪麗亞在她臨終前的一刻向她顯了靈。
這部作品的價值並不在於它的主題,或是它的想像力,不論米蕾伊的姿態多麼吸引人,其中的藝術魅力乃在於對故事枝節的連接貫穿手法,如同我們眼前呈現出整個普羅旺斯的風光、記憶、古老風俗及其居民日常生活的描繪。米斯特拉說他只為牧人和莊稼漢歌唱,他用荷馬式的單純手法這樣做了,他實在是偉大的荷馬的弟子,但決非是奴才般的模仿,有充分的證據可以顯示他擁有個人獨特的描寫技巧。那種神話般的黃金時代氣息使他的描寫顯得生機勃勃。有誰能忘得了他為卡馬爾格所作的描繪呢?萬馬奔騰疾馳,馬鬃在風中飄揚,他們似乎被海神尼普頓的三叉戟所馴服,現在又從海神的馬車中釋放出來。如果你將它們從喜愛的海濱草原遷移到別處,它們最終將會從那兒逃脫,甚至經過好幾年的遠離後,還會回到這片著名的草原來,重新聆聽海濤的聲音,用它們的愉快嘶鳴致意。
這首詩的韻律美妙和諧,藝術性的組合十分成功。米斯特拉描繪的源泉並非心理學,而是自然,這位詩人對待他自己純潔得像自然的孩子,讓其他的詩人們也來傾聽人類靈魂深處的呼喊吧!米蕾伊是一朵半開的玫瑰,在朝陽的輝映下熠熠放光。這是一部富有獨創精神的作品,它的成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它不單是辛勤努力的果實。
這首長詩從一發表起就受到人們的熱烈歡迎。它使拉馬丁為之傾倒,他寫道:「一位偉大的詩人誕生了!」他把米斯特拉的詩與愛琴海提洛島上流浪詩人的作品相提並論,他離群索居,只有對普羅旺斯的甜蜜回憶。拉馬丁還用維吉爾的話來比喻米斯特拉:「你是真正的馬塞盧斯!」
《米蕾伊》出版7年後,米斯特拉又出版了一部同樣份量的作品《卡朗達爾》(1867年),雖然有人說這本詩集的情節欠真實,幻想色彩過於濃厚,但它在描述方面的感染力比起《米蕾伊》來毫不遜色。有誰會懷疑人在歷經磨練之後而變得崇高的那種偉大理想? 《米蕾伊》頌揚了農民的生活,而《卡朗達爾》描繪的則是大海和叢林,展現了一幅碧波粼粼和林濤滾滾的動人景象,反映了漁民的生活真實。
米斯特拉不僅是位敘事詩人,還是一位偉大的抒情詩人。他的詩《黃金群島》(1876年)中包含了一些美妙的詩章,掩卷冥想,阿科勒之鼓、垂死的割草者,落日余輝下的盧曼尼的城堡。以及對吟行詩人時代的回憶,這些動人的景象令人難以忘懷。此外還有一些美麗和神秘的詩篇似乎適合在黃昏的微光下低聲吟誦。
米斯特拉在其他抒情詩中極力堅持新普羅旺斯語獨立存在的權力,他對各種蔑視和污辱都予以有力的回擊。
《內爾托》(1884年)是一首以短篇故事形式寫成的詩,從中讀者可以欣賞到許多美麗的詩篇。但相比之下,敘事詩《羅納河之歌》顯得更為深刻,這首詩出自一位67歲詩人之手,但讀起來仍使人感到它充滿了蓬勃的生機。詩中描繪了羅納河流域的許多瑰麗景色,顯得清新動人。那位高傲而又熱忱的阿波羅船長,認為一個人必須是水手才會懂得如何祈禱,這是個多有趣的人物啊!還有船長的女兒安格拉,她的幻想來源於古老的傳說,有一天晚上,在月光搖曳的羅納河的水波中,她幻想自己遇見了河神羅達。她彷彿在月光下流淌和閃爍著的河邊觸摸到河神的身體。
簡而言之,米斯特拉的作品猶如一座高大不朽的紀念碑,為他所鍾愛的普羅旺斯贏得了榮耀。
對於米斯特拉來說,今年是值得慶賀的一年,因為50年前在聖埃斯德爾節那一天,他與6位文學界友人共同創建了「普羅旺斯詩人協會」。他們的目標非常明確,那就是復興普羅旺斯語言。從聖雷米到亞耳斯,從奧蘭奇到馬地格,以及整個羅納河流域,都將把普羅旺斯語作為一種新的文學語言,就像早期的佛羅倫薩的方言被用來作為義大利語的基礎一樣。正如賈斯頓·帕里斯和高斯威茲所說的,這個復興運動一點也不違反時代潮流,它並不是在尋求古老的普羅旺斯的復甦,而是在人們所通用的方言基礎上企圖創立一種為世人所懂得的國家語言。普羅旺斯詩人們的這種努力並未因運動的成功而有所鬆懈,米斯特拉為了編纂他的巨著《費利伯立格詞庫》(1878年——1886年),他整整花費了20多年光陰,披肝瀝膽,耗盡心血。這部巨作不僅紀錄了普羅旺斯方言的寶藏,並為奧克語建立起一座不朽的豐碑。
米斯特拉早已得到了各種榮譽,法蘭西學院曾4次頒獎予他,由於他編纂了《普羅旺斯年鑒》,法國學會向他頒發了10000法郎的雷諾獎金。哈勒和波尼大學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他的一些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著名法國作曲家C·F·古諾還將《米蕾伊》改編成歌劇搬上了舞台。
米斯特拉曾贈給「普羅旺斯詩人協會」這樣一句箴言:「太陽使我歌唱!」事實上,他的詩已把普羅旺斯的陽光撒播在許多國家裡,甚至在北方的國度中,也給許多心靈帶來了歡樂。
理想主義是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對獲獎作家的企求,米斯特拉以他傑出的藝術理想主義,匯集健康繁榮於一身,為了復興和發展故鄉的精神遺產,它的語言、它的文學而窮心皓首,終生奉獻而不悔。像這樣的詩人世上並不多見吧?
……
四、評論界對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獲諾貝爾獎的反應:
早在1901年,一群德國學者就組織了一場運動,為米斯特拉爭取諾貝爾文學獎。據傳,當年的獲獎者肯定是他了。的確,在評委會宣布普呂多姆為獲獎人時,米斯特拉早已收到好幾封向他借錢的信。盡管他在1902年和1903年又兩次獲得提名,還是兩次落選,而他的敘事詩早已日益為大眾喜愛。米斯特拉畢生都是抵抗文化集權主義的勇士,倡導鄉土的簡朴,這不僅越來越吸引著浪漫主義文學的專家們,也吸引著普通大眾。
因此,當米斯特拉於1904年獲獎時,人們覺得驚奇的只是他怎麼同一個名聲遠不如他的作家共同獲獎。米斯特拉的朋友們公開嘲笑了為這次共同獲獎尋找出的膚淺理由,即大多數人都不懂普羅旺斯語。一位評論家,理查德·阿爾丁頓指出,米斯特拉的詩已譯成法語,上述借口不能成立。
評論米斯特拉獲獎的文章一般都是通篇的贊揚祝賀,說他的成就是一位普羅旺斯史詩作者和普羅旺斯復興的領袖的成就。然而在公眾眼裡,對米斯特拉獲獎的真正興趣卻在於他處置那筆獎金的決定。《紐約時報》(12月31日)上一篇標題為「詩人的人類學博物館」的文章宣布,米斯特拉有意將這筆獎金捐給他在1899年創建的普羅旺斯風情博物館。
由於米斯特拉的獲獎,旅遊指南都將該博物館收入其中。事實上,這位獲獎者是被文學研究者們尋出的。而正如他所希望的,一位普羅旺斯詩人獲獎這一事實本身就不斷地將游覽者吸引到他所熱愛的這片鄉間土地上,並表明這個地區的傳統與文學具有重要意義。
G. 艾克多馬洛寫了多少部作品有哪些
斯泰爾斯的神秘案件(斯泰爾斯庄園奇案) 1920 The Mysterious Affair at Style 暗藏殺機(年輕冒險家) 1922 The Secret Adversary 高爾夫球場的疑雲 1923 Murder on the Links 褐衣男子 1924 The Man in the Brown Suit 首相綁架案(短篇) 1924 Poirot Investigates 名苑獵凶(煙囪大廈之謎) 1925 The Secret of Chimneys 羅傑.艾克羅伊德謀殺案(羅傑疑案) 1926 The Murder of Roger Ackroyd 四大魔頭(四巨頭) 1927 The Big Four 藍色特快上的秘密 1928 P The Mystery of the Blue Train 七面鍾之謎 1929 The Seven Dials Myster 犯罪團伙(短篇) 1929 Partners in Crime 神秘的奎恩先生(短篇) 1930 The Mysterious Mr. Quin 寓所迷案 1930 The Murder at the Vicarage 斯塔福特疑案(神秘的西塔福特) 1931 The Sittaford Mystery / Murder at Hazelmoor 懸崖山莊奇案(海濱古宅疑雲、古屋疑雲) 1932 Peril at End House 死亡草(短篇) 1932 The Thirteen Problems / The Tuesday Club Murders 死亡之犬(短篇) 1933 The Hound of Death 人性記錄(埃奇威爾爵士之死、不祥的宴會) 1933 Lord Edgware Dies / Thirteen at Dinner 東方快車謀殺案 1934 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 / Murder on the Calais Coach 金色的機遇(短篇) 1934 The Listerdale Mystery 驚險的浪漫(短篇) 1934 Parker Pyne Investigates / Mr. Parker Pyne Detective 懸崖上的謀殺 1934 Why Didnapos;t They Ask Evans? / The Boomerang Clue (?) 三幕悲劇 1935 Three Act Tragedy / Murder in Three Acts 雲中奇案 1935 Death in the Clouds / Death in the Air ABC謀殺案 1936 The ABC Murders 牌中牌(底牌) 1936 Cards on the Table 古墓之謎(美索布達米亞謀殺案) 1936 Murder in Mesopotamia 啞證人(沉默的證人) 1937 Dumb Witness / Poirot Loses a Client 尼羅河上的慘案(尼羅河謀殺案) 1937 Death on the Nile 幽巷謀殺案(短篇) 1937 Murder in the Mews / Dead Manapos;s Mirror 死亡約會 1938 Appointment with Death 波洛聖誕探案記 1938 Hercule Poirotapos;s Christmas
H. 著名作家
勒·班台萊耶夫(1908-),蘇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他寫過很多作品,其中魯迅先生就曾翻譯過他的小說《表》。
班台萊耶夫生於1908年,出身軍人家庭,在蘇聯內戰時期父母雙亡,成了孤兒,自此流落街頭,和小偷、流氓、騙子、流浪兒打交道,1921年進了流浪兒學校。1927年他根據這個學校的生活,寫了第一部作品《流浪兒共和國》,後來成為蘇聯的著名兒童文學作家。
國內翻譯出版他的作品很多,有《表·文件》、《蓬頭公雞》、《翹尾巴的火雞》、《大刷大洗》、《遼恩卡流浪記》、《卡爾盧什卡的戲法》等。
《表》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描寫了一個失去雙親、無家可歸的流浪兒彼奇卡,他為飢餓所迫,當了小偷,趁機騙取了一個醉漢的金錶。小說以金錶為線索,描述彼奇卡從偷表到自覺還表的生動曲折過程,深刻細膩地刻劃了彼奇卡的心理。
☆*****************************☆
蘇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瓦·麥德維傑夫早年在劇院當過演員,拍過電影,寫過電影劇本。在部隊服役時,他發現士兵總喜歡聚在樂觀向上、從不氣餒的人周圍。這種人常常能帶給周圍的人精神鼓舞,幫助他們面對艱難困苦。由於受到這種啟發,他創作出一個生機勃勃、充滿幻想的人物——巴蘭京。
《巴蘭京幻想曲》是一部有趣的童話。小學生巴蘭京為了逃避學習,想過幸福的麻雀、蝴蝶、雄蜂和螞蟻的生活,殊不知麻雀、蝴蝶、雄蜂和螞蟻都要為了生存而忙碌。最後巴蘭京意識到,他所憧憬的那種生活,無論在空中還是地上,都是不存在的。他從現實環境受到的教訓中醒悟過來,終於成為一個好學生。
☆*****************************☆
《苦兒流浪記》是一部享譽世界的兒童文學名著。全書以棄兒雷米的不平凡經歷為主線,為讀者展示了社會的黑暗面。雖然小雷米屢遭不幸,可他也遇見許多關心他、愛護他的人物,最後雷米終於成長為一個勇敢堅強的孩子。
本書的作者艾克多·馬洛(1830-1907)是十九世紀一位法國作家,一生寫了六十多部小說,大部分是給成年讀者寫的,有一些則是專門寫給少年兒童閱讀的,《苦兒流浪記》是其中最有名的一本,除此他還有兩本也很有名,一本叫《孤女尋親記》,另一本叫《一家團圓》。
☆*****************************☆
在西班牙語里「容凱」這個名詞,意味著熱愛勞動、堅韌不拔、能克服任何困難的人,阿根廷著名作家阿爾瓦羅·容凱(1893-19)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年輕時,曾參加進步作家和詩人的文學團體,以爭取阿根廷的美好將來為己任,長時期進行著不屈不撓的斗爭。
容凱的詩歌、戲劇、論文等作品,不僅在阿根廷享有盛名,而且受到世界各地讀者的歡迎。他熱愛兒童,為兒童創作了大量作品,在拉丁美洲,人民把他稱為阿根廷的兒童文學之父。從1924年發表了他的第一部作品《街頭詩集》後,他創作了大量優秀的兒童短篇小說。主要有:《紙船上》、《詭計》、《南方的孩子》、《沒有假期》、《豪哈》等,還發表了許多詩歌和劇本。他的作品大多描寫勞動人民家庭出身的孩子們的生活、思想、情操。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心理刻畫細膩深刻,充滿濃郁的兒童情趣,富有思想教益。
☆*****************************☆
《阿信坐在雲彩上》是一部幻想小說,以二年級小學生阿信為主人公,生動地描述了日本一個普通家庭的生活。作品基調明快,充滿幻想色彩、幽默感和濃郁的生活氣息。這本書寫於1944年,1958年介紹到我國,受到小讀者的歡迎。
石井桃子(1907-)日本作家、翻譯家、評論家,出生於琦玉縣浦和市。她在日本女子大學英文系畢業後,從事多年兒童文學編輯工作。也寫了很多兒童文學作品,翻譯了許多兒童文學名作。
☆*****************************☆
乾富子(1924-)生於東京,早在日本女子大學讀一年級時,接觸過宮澤賢治的作品,而有志於兒童文學,後對保育事業有興趣,中途退學,進京都平安女學院保育系,於1944年畢業,曾做過兩年保育員。她的作品有《小矮人奇遇》、《企鵝故事》、《北極的鹿》、《黑尾鷗的天空》、《暗谷的小矮人們》等書。她的作品曾獲得國際安徒生獎佳作獎、日本國內安徒生獎、野間兒童文學獎等,在日本兒童文學界有一定影響。
《小矮人奇遇》是一本現實與幻想結合的童話小說。寫一個小學生森山達夫,他的英國女教師回國時,委託他照管一對只有14公分高的小矮人。小矮人靠每天一杯牛奶生活,也會幹活。這對小矮人夫妻還生了一子一女。他們和森山一家度過了艱苦的戰爭歲月。後來,小矮人的子女結識了鴿子彌平等朋友,由此而出現一系列冒險又有趣的故事,情節生動感人。
☆*****************************☆
古田足日1927年生於日本愛嬡縣。他寫過幾十本書,有理論,有小說,有童話。曾獲得日本兒童文學作者協會獎。他的作品最著名的有《鼴鼠原野的夥伴們》《一年級大個子和二年級小個子》。其中《鼴鼠原野的夥伴們》被日本全國學校圖書館協議會選定為小學生的「必讀圖書」。
《鼴鼠原野的夥伴們》是一部非常富有兒童生活情趣的小說。四個小夥伴團結友愛、天真活潑、淘氣可愛,鼴鼠原野成了他們的自由天地。為了保衛這片屬於自己的世界不被成人改變,他們與大人展開了斗爭。可是孩子的力量仍然是薄弱的,鼴鼠原野最終被改建為居民區,留給孩子們的只有懷念。
☆*****************************☆
佐藤曉,1928年生於日本神奈川,關東學院工業專門學校建築科畢業。1959年出版此書後,一舉成名,獲得日本每日出版文化獎、日本兒童文學者協會新人獎、國際安徒生獎日本國內獎等多項大獎。隨即,佐藤曉創作了一系列的「小人系列」。1967年,幻想小說《奶奶的飛機》獲厚生大臣獎、野間兒童文藝獎。有《佐藤曉幻想小說全集》出版(16卷)。
《誰也不知道的小小國》發表於1959年,曾獲得日本國內安徒生兒童文學獎。本書是用第一人稱寫的,因此讀起來很親切,有趣。佐藤曉認為,任何人心中都有一個自己特有的世界,這是別人觀察不到的,只有自己知道。
☆*****************************☆
灰谷健次郎(1934-)日本作家、詩人,生於神戶市。1956年大阪工藝大學畢業,曾擔任小學教師及詩刊編輯。長篇小說《兔子的眼睛》1974年出版,1978年被選定為國際兒童年安徒生獎的特別優良作品。同年他又出版了《太陽之子》《孤獨的幼兒園》兩部長篇。
《兔子的眼睛》寫女教師小谷對一個有特殊個性孩子的尊重、理解,在培養他成長的過程中,師生間結成了真誠的友誼。作品感情細膩,生活氣息濃郁。
☆*****************************☆
角野榮子(1935-)生於日本東京,早稻田大學教育系英語科畢業,曾在出版社工作。1960年赴巴西二年,回國後開始創作童話。其作品在日本國內多次獲獎。
《送急件的魔女》是1985年出版的一部幻想小說,後由動漫大師宮崎駿改編為動畫電影《魔女宅急便》
☆*****************************☆
羅賓漢的故事大約產生於公元十四世紀以前,在英美等國,幾乎家喻戶曉,英語中有些諺語、典故就是出於這個故事。
羅賓漢是英國民間傳說流傳最廣的英雄人物,與我國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相似。
理查德·威文的《羅賓漢的故事》一書,是眾多寫羅賓漢的書中最為豐富的一本,全書共26章,通過一系列豪俠仗義的情節來刻畫這個形象鮮明的英雄。
☆*****************************☆
把深刻的古典文學通俗化,讓孩子們能分享人類藝術寶庫中的珍品,英國散文家查爾斯·蘭姆(1775-1834)和他的姐姐瑪麗·蘭姆(1764-1847)於1807年合寫了《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它在英國文學史上佔有一個獨特的位置。
這部作品的成功,首先是改寫者對莎劇的精湛研究,盡量將原著的語言精華糅合到故事中去。其次他們寫得一手好散文,並具有孩子的眼睛和孩子的心。
☆*****************************☆
約翰·羅斯金(1819-1900)是維多利亞時期最偉大的人物之一,興趣廣泛,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既是藝術家和藝術批評家,又是科學家、詩人、環保主義者和哲學家。他一生游歷四方,足跡遍布英倫諸島和歐洲大陸。他的主要作品包括:《金河王》、《近代畫家》、《建築的詩歌》、《建築的七盞明燈》、《威尼斯的石頭》、《佛羅倫薩的早晨》、《亞眠的聖經》、《時至今日》、《野橄欖之冠》、《芝麻與百合》、《空氣女王》、《十九世紀的暴風雲》、《繪圖要素》和《透視要素》等。羅斯金的作品語言優美,內容深刻,對甘地、托爾斯泰和普魯斯特有較大影響,普魯斯特甚至為了翻譯羅斯金的作品而下決心學習英語。
《金河王》是羅斯金在22歲時所寫,因為有一個小姑娘要他講故事,他就構思了這篇童話。書出版後,博得少年兒童的喜愛。
☆*****************************☆
詹姆斯·格林伍德(1833-1929)是英國作家。他的作品數量多,題材廣,大致有三類:一類寫英國水手在熱帶地方探險的;另一類寫趣味動物的;第三類也是最多的,是寫英國倫敦貧民窟居民悲慘生活的,其中最著名的是《流浪兒》。
由於《流浪兒》對社會的黑暗面揭露得太過深刻,因而被當時英國政府列為禁書。到1868年,才被介紹到俄國,並為兒童出版了節譯本。我國出版的《流浪兒》一書就是根據此譯本譯介的。
☆*****************************☆
《羊毛包的秘密》以偵破故事為線索,大量地描繪了當時的歷史環境,給讀者增添不少歷史知識。曾獲1951年卡耐基最佳兒童文學獎。
辛·瑪·哈納特(1893-1981)早年學習繪畫,曾出版過幾本圖畫書。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地位一落千丈。哈納特為消除這種情況在少年兒童心靈上投下的陰影,讓他們了解英國的歷史,恢復應有的民族自豪感,先後發表了《鍾聲的召喚》《火爐上的筆跡》《麒麟的負擔》《羊毛包的秘密》等兒童歷史小說。
☆*****************************☆
英國作家皮·皮原名丹尼斯·瓦京斯庇乞福,生於1905年。他做過十八年美術教師,後來從事專業寫作和繪畫。著有《灰矮人》《在歡快的小溪上順流而下》《荒野的孤獨者》等多種作品。
《灰矮人》塑造了四個甘冒風雨而勇於探索的小矮人,作品具有很大的鼓舞力量。它既似童話,又似小說,又似散文,又似詩歌,又似繪畫,形式新穎,值得借鑒。《灰矮人》曾獲卡耐基最佳兒童文學獎,始終暢銷不衰。
☆*****************************☆
菲莉帕·皮爾斯(1920-)出生於英國的一個鄉鎮,她的父親是一個磨坊主和糧食商。《大座鍾的秘密》所描繪的花園,就是菲莉帕·皮爾斯父親的磨坊花園。菲莉帕先後做過英國廣播電台廣播節目撰稿工作、報社編輯和兒童出版社編輯工作。《大座鍾的秘密》初版於1958年,當年獲卡耐基兒童文學獎。1960年國際青少年圖書委員會評獎團又授於這部作品以榮譽獎,推薦給世界各國。
《大座鍾的秘密》是一部關於「時間」的幻想小說,想像豐富,全書優美、動人而富有哲理。
暑假一開始,湯姆的弟弟患了麻疹,湯姆給打發到姨媽家裡去。姨媽家住在小城鎮的一幢舊公寓里,後面只有一個簡陋的小院子。湯姆半夜聽到樓下的古董大座鍾敲了十三下,他下樓走出後門,奇異的事情發生了——平時擺滿垃圾桶的後院變成了一座神秘的夏日花園……發他還在那個花園里結識了一個名叫哈蒂的小姑娘。從此湯姆天天半夜裡偷偷下樓到那個花園里去遊逛同時經歷了種種神秘莫測的事情……在這個神秘的花園里,湯姆既沒有腳印也沒有影子,還能穿牆而過……;他走出公寓老座鍾敲十三下,指針指在半夜,玩了好半天回到公寓里,老座鍾的時間比他離開時只過去了幾分鍾……;哈蒂有時跟他同年,有時比他小,有時又比他大;他爬上樹去,樹枝不會彎也不會斷;頭天花園里明明是草木繁茂的盛夏,下一天卻成了白雪皚皚的嚴冬,小河結了冰,還能滑冰;花園像個時隱時現時斷時續的幻境。
作者就這樣把我們帶進了一個神秘的幻境跟著湯姆一起為這些百思不解的問題去苦惱。去尋找答案。
☆*****************************☆
英國作家考林·達恩的長篇童話《動物遠征隊》敘述了一群野生動物為擺脫因人類亂砍亂伐而造成的生存困境,團結一致、齊心協力,遠征轉移投奔動物保護區的故事。故事採用擬人化的手法,根據各種動物的「物性」,賦予不同性格,塑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童話形象。
☆*****************************☆
黎達(1899-1955),捷克人,生於布拉格,中學畢業後,從事兒童教育事業。後與法國出版家保羅·福謝結婚,移居巴黎,加入法國國籍。她在丈夫創設的「海狸爸爸編輯部」工作,還創辦了《動物故事叢書》,寫了八本動物故事。她寫的動物故事,事前都經過一番仔細的觀察,因此她的作品富有生活氣息,文筆流暢,富有詩意。國內出版過她的作品《黎達動物故事集》。
☆*****************************☆
喬伊·亞當森(1911-1980)出生於奧地利的維也納,她從小喜愛動物,1937年,她到東非肯亞旅行,被那裡的原始森林和珍禽異獸吸引住了,一留就是43年。1980年,喬伊·亞當森在觀察野生動物時,不幸遇難,享年69歲。
《野生的愛爾莎》中寫的小雌獅愛爾莎,是她與丈夫進行由野到馴,再由馴到野的科學實驗全過程。1960年在倫敦出版後,引起了轟動。全書內容真實,情節生動,感情細膩動人,還為我們展現了非洲原始叢林豐富多採的自然畫卷。
☆*****************************☆
薩爾蒂科夫-謝德林(1826-1889)是俄國的諷刺藝術家。1848年,他因為寫了中篇小說《莫名其妙的事》,被沙皇流放到維亞特卡。他的主要作品有《外省散記》《戈羅夫略夫老爺們》《一個城市的歷史》和《謝德林童話集》。
一般說來,童話是給孩子們讀的,但謝德林的童話卻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童話,它既是為孩子寫的,也是寫給成年人讀的。謝德林是善於創造的諷刺大師,童話這一文學形式到了他的手中,就成為他出色和絕妙的藝術創造。他寫童話開始於六十年代,最早的一篇是《一個莊稼漢養活兩個將軍的故事》,後又陸續創作出大量作品。國內出版過他的《謝德林童話集》,收入他一生寫成的三十二篇童話。
☆*****************************☆
薩·馬爾夏克(1887-1964)是蘇聯詩人。他寫詩,寫童話,寫劇本,寫文學論文,還翻譯國外書籍。馬爾夏克從小愛書。他自己說過,他四歲能做詩,到十一歲已經寫了幾首長詩,是個很有才能的作家。
《十二個月》是一個四幕七場的童話劇,是馬爾夏克根據一首斯拉夫民間敘事詩的主題寫成的。這個劇本參加獲得蘇聯國家文學獎金,並且得到了很高的國際聲譽。
☆*****************************☆
瓦西里·雅柯夫列維奇·愛羅先珂(1889-1952),俄國詩人,童話作家,寫有童話集三卷。他四歲時雙目失明。從1914年起,先後到日本、緬甸、印度等國學習和講課,1921年來中國講學,1923年回國後從事編譯和盲人教育工作。國內翻譯出版了他的《愛羅先珂童話集》《枯葉雜記》《桃色的雲》《幸福的船》等中譯本。
☆*****************************☆
阿爾卡蒂·彼得羅維奇·蓋達爾(1904-1941)是蘇聯作家。十四歲參加紅軍,後進軍校學習,十六歲升任團長。1923年,舊傷復發;1924年,奉命退役。從此,他放下槍,拿起筆。衛國戰爭開始,他重返前線。同年10月26日外出偵察時與德軍遭遇,突圍時不幸犧牲,年僅37歲。他一生為孩子們寫了十多部中、長篇小說,著有《鐵木兒和他的隊伍》《學校》《丘克和蓋克》《鼓手的遭遇》等作品。
《鐵木兒和他的隊伍》是蓋達爾的主要作品之一,於1940年發表,立刻受到蘇聯少年們的熱烈歡迎。它的主人公鐵木兒,也成為蘇聯少年們崇拜和學習的偶像。在作品發表後第二年爆發的衛國戰爭中,全蘇各地,出現了許多「鐵木兒小隊」,為軍烈屬做好事,極大地鼓舞了在前線殺敵的將士。
☆*****************************☆
約瑟夫·恰佩克是捷克的著名畫家與作家,生於一個醫生的家庭里,曾做過紡織工人和鐵匠的學徒,後來當上了《人民報》的編輯。他的弟弟卡雷爾·恰佩克是有影響的作家,他們之間有著多次合作,創作出許多動人的作品。在法西斯統治時期,他因創作了大量反法西斯的作品而被捕,勝利前夕,不幸病死在集中營。
《小狗小貓洗地板》是一部為低幼小朋友寫的系列童話,有九個故事。插圖也是約瑟夫·恰佩克自己作的。在捷克斯洛伐克出版後,即受到小讀者的熱烈歡迎。從作品裡不難看出,作者非常熟悉低幼兒童的生活,充滿對小朋友的親切感,插圖的別致和有趣,更增添了作品的魅力。
☆*****************************☆
埃列克·貝奈德克(1859-1929)是匈牙利兒童文學奠基人之一。他參加了1889年出版的匈牙利第一份兒童文學期刊《我的刊物》的創刊工作,以後又參加了多種兒童雜志的編輯工作。他的寫作生涯,是從當新聞記者開始的。《匈牙利童話與傳說》是他的巨著,全書共分五部,深受匈牙利兒童的歡迎。
☆*****************************☆
伊昂·克里昂加(1839-1889)是十九世紀中葉羅馬尼亞作家,他的作品被譯為三十多種文字,在全世界廣為流傳,人民稱他是歐洲最優秀的童話作家致意,和貝洛、格林兄弟、安徒生等童話大師相提並論。我國曾多次譯介過他的作品。
☆*****************************☆
牛蒡是一種野生植物,貪婪地吸取土壤中的水分和養料。騎在人民頭上的貪官污吏、地主和憲兵,比自然界的牛蒡更貪婪、更可惡。《荒原上的牛蒡》通過一個貧苦農民少年的經歷,反映了這個時期伯勒干荒原上廣大農民的艱苦生活和英勇斗爭,反映了反動政府和地主階級對農民的壓迫和剝削。
作者巴納伊特·伊斯特拉蒂(1884-1935)是羅馬尼亞作家。他的母親靠替別人洗衣服來維持生活,他自己在十二歲時便外出謀生,做過學徒、店員、堂倌、瓦工等,飽嘗了生活的艱苦。這為他後來的寫作,打下了牢固的生活基礎。
「我把這本書獻給羅馬尼亞人民,獻給被羅馬尼亞政府殺害的一萬一千名農民,獻給被炮火夷為平地的三個村莊:斯特尼列什蒂、波伊列什蒂和霍迪沃耶。這是政府在一九O七年三月犯下的罪行,至今仍未受到懲罰。
巴納伊特·伊斯特拉蒂 一九二八年三月」
☆*****************************☆
謝爾蓋·弗拉基米羅維奇·米哈爾科夫(1913)生於莫斯科,1928年他就開始在報刊上發表作品,經過長期刻苦的學習和摸索,米哈爾科夫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創作道路,寫出深受兒童喜愛的詩歌。國內出版過由任溶溶譯介的《謝·米哈爾科夫寓言詩》、《神氣活現的小兔子》。
《神氣活現的小兔子》發表於1952年,我國著名翻譯家任溶溶於1954年把它譯介到國內。童話劇通過兔子小神氣前後不同的行為和遭遇,諷刺了那種自私自利的行為,歌頌了集體主義的精神。全劇規模不大,角色不多,人物形象和對話卻很生動,富於兒童情趣,特別適合於低年紀同學觀看。
☆*****************************☆
歐·湯·西頓(1860-1946)出生於英國,後於1866年全家移居到加拿大,他起初學自然科學,後來到法國學寫生畫。他迷戀大自然,回到加拿大後,在草原地區住了很久,對動物的生活作了詳細的觀察。後來他根據這些素材創作出許多動物故事,還親自為自己的作品畫插圖。他的動物故事有一個特點,就是很忠實於動物的生理特徵和生活習性。這些特徵,主要不是從教科書中來的,而是從草原、森林中親眼目睹來的,所以是活生生的。他是主張生態保護的,所以他對各種動物不免抱有某種感情,這在他的作品中不時地有所流露。即使他為自己的作品集所起的書名,也反映了這一點:《我所熟悉的動物》《動物英雄》等。
《狼王洛波》是西頓動物故事中最出名的一篇。它向讀者展現了大草原上一隻強壯出眾,既殘暴又機靈的狼。同時,通過故事,提供了草原環境、動物習性、捕獵技巧等方面知識。
☆*****************************☆
《紐約少年》是一本充滿喜劇性歷險故事的書,已被譯為十多種文字出版。最初,這本書命運不佳,大受冷落,幾乎被扔入廢紙堆中。多年之後,才變為暢銷書。作家自認為是他的得意之作,書中人物「赫比」是他最為偏愛的人物形象。全書自然流暢,詼諧風趣,故事情節環環相扣,人物形象既平常真實,又富於傳奇色彩。
赫爾曼·沃克(1915-)生於紐約市,父母是俄裔猶太移民。他是美國知名小說家和戲劇家。作品曾獲普利策圖書獎,其中《戰爭風雲》和《戰爭與回憶》深受我國讀者喜愛。
☆*****************************☆
伊恩·塞拉利爾(1912-)是英國頗享盛名的兒童文學作家,生於倫敦,曾獲牛津大學碩士學位。他當過學校校長,熟悉兒童的心理和語言。他的作品很多,重要的有:《尋寶記》《飛行歷險》《銀劍》《船長和海盜》《勇士貝爾烏夫》等。以思想健康、情節曲折、懸念豐富和文筆生動而見長。
《銀劍》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描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波蘭有姐弟三人,由於法西斯的迫害,和父母失去聯系。在流浪兒瓊的幫助下,他們從華沙出發,穿越德國全境,去瑞士尋找親人。一路上,他們跋山涉水,風餐露宿,機智勇敢,不畏艱難。
☆*****************************☆
伯納德·阿什利(1935-)出生於英國倫敦。多年從事初等教育工作,先後擔任過多所學校校長。他經常為各家教育雜志撰寫短篇小說和文章,發表過多部兒童文學。《牆頭上的特里》是他最為成功的一部。
《牆頭上的特里》描寫的是倫敦少年法庭審理的一起少年偷竊案始末,從家庭、學校、社會與孩子成長的必然聯繫上,向讀者展現了當代英國城市少年兒童生活的一個側面,尖銳地觸及了少年犯罪這一重大社會問題。
☆*****************************☆
福爾克·泰格特霍夫(1954-)奧地利當代最著名的童話大師。中學畢業後「錯誤地上了大學,攻讀醫學和教育學」(本人語)1977年前往西班牙,在風光旖旎的伊維薩島上住了一年,通過密切接觸大自然,萌生了創作童話的強烈沖動。之後,他在德國生活了兩年,研究童話理論,並開始創作。1979年他25歲生日那一天,他的第一部童話集《美麗的龍》問世,從此一發而不可收,至今已出版童話集約30部。1996年11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引進出版他的童話選集《美麗的龍》,共精選五十二則泰格特霍夫的童話佳作。
☆*****************************☆
季爾·布雷喬夫(1934-)是俄羅斯當代著名兒童科幻小說家。他所塑造的人物—未來世界的小女孩阿麗薩,出現在十部以上的中篇小說里,活躍在銀幕和熒屏上,已為廣大讀者和觀眾,尤其是少年兒童所熟知和喜愛。
☆*****************************☆
I. 推理小說家阿科斯克里斯蒂一生共寫了多少小說
阿婆的全部作品包括66部長篇推理小說,21部短篇或中篇小說選集,15個已上演或已發表的劇本,3個劇本集,6部以筆名瑪麗·維斯特麥考特發表的情感小說,2部以筆名阿加莎·克里斯蒂·馬洛溫發表的作品(包括記錄異域生活的回憶錄1部,宗教題材的兒童讀物1部),1部自傳,2部詩集,2本與偵探俱樂部的會員作家們合寫的長篇推理小說(2本共3部) 真是奇才啊!
1920 《斯泰爾斯庄園奇案》/《斯泰爾斯的神秘案件》 The Mysterious Affair at Styles 1923《高爾夫球場命案》/《高爾夫球場的疑雲》/《高爾夫球場上的謀殺案》 Murder on the Links 1926《羅傑疑案》/《羅傑·艾克羅伊德謀殺案》/《羅傑·亞克洛伊命案》/《迷霧》/《謎情記》 The Murder of Roger Ackroyd 1927《四魔頭》/《四巨頭》/《四大魔頭》The Big Four 1928《藍色列車之謎》/《藍色特快上的秘密》The Mystery of the Blue Train 1932《懸崖山莊奇案》/《海濱古宅險情》/《古屋疑雲》/《懸崖山莊的奇案》 Peril at End House 1933《人性記錄》/《埃奇威爾爵士之死》/《不祥的宴會》 Lord Edgware Dies / Thirteen at Dinner 1934《東方快車謀殺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 / Murder in the Calais Coach 1935 《三幕悲劇》 Three-Act Tragedy / Murder in Three Acts 1935《雲中命案》/《雲中奇案》 Death in the Clouds / Death in the Air 1936《ABC謀殺案》 The ABC Murders 1936《古墓之謎》 Murder in Mesopotamia 1936 《底牌》/《牌中牌》Cards on the Table 1937《沉默的證人》/《啞證人》/《無言的證人》 Dumb Witness / Poirot Loses a Client 1937《尼羅河上的慘案》 Death on the Nile 1938《死亡約會》 Appointment with Death 1938《波洛聖誕探案記》/《聖誕奇案》Hercule Poirot's Christmas / Murder for Christmas-A Holliday for Murder 1940《柏棺》/《H庄園的一次午餐》Sad Cypress 1940 《牙醫謀殺案》 One,Two,Buckle My Shoe / The Patriotic Murders-An Overdose of death 1941 《陽光下的罪惡》Evil Under the Sun 1943《啤酒謀殺案》 Five Little Pigs / Murder in Retrospect 1946《空谷幽魂》/《空幻之屋》 The Hollow / Murder After Hours 1948《遺產風波》/《漲潮時節》/《致命遺產》Taken at the Flood / There is a Tide 1952《清潔女工之死》 Mrs. McGinty's Dead 1953《葬禮之後》 After the Funeral / Funerals Are Fatal 1955《外國學生宿舍謀殺案》/《國際學舍謀殺案》/《山核桃大街謀殺案》Hickory Dickory Dock / Hickory Dickory Death 1956《死人的殿堂》/《古宅迷蹤》 Dead Man's Folly 1959《鴿群中的貓》/《校園疑雲》 Cat Among the Pigeons 1963《怪鍾疑案》 The Clocks 1966《公寓女郎》 Third Girl 1969《萬聖節前夜的謀殺案》 Hallowe'en Party 1972 《舊罪的陰影》/《大象的證詞》 Elephants Can Remember 1975《帷幕》/《幕後兇手》Curtain - Poirot's Last Case
1924《首相綁架案》/《波羅探案集》Poirot Investigates 收錄了波洛和黑斯廷斯為主角的11個短篇探案小說。 1937《幽巷謀殺案》 Murder in the Mews / Dead Man's Mirro 收錄了波洛的4個中篇探案小說。 1947《赫爾克里的豐功偉績》/《大偵探十二奇案》The Labours of Hercules 收錄了波洛的12大奇案。 1960《雪地上的女屍》 The Adventure of the Christmas Pudding 收錄了6個探案故事,波洛的和馬普爾的。 1974 《蒙面女人》Poirot's Early Stories 收錄了波洛的18個短篇探案小說 2.以 馬普爾小姐 為主角 14部 1930 《寓所謎案》 The Murder at the Vicarage 1942 《藏書室女屍之謎》The Body in the Library 1943《魔手》/《平靜小鎮里的罪惡》 The Moving Finger 1950《謀殺啟事》 A Murder Is Announced 1952《借鏡殺人》/《庄園謎案》They Do It with Mirrors / Murder with Mirrors 1953《黑麥奇案》 A Pocket Full of Rye 1957《命案目睹記》 4.50 from Paddington / What Mrs. McGillicuddy Saw 1962《破鏡謀殺案》/《遲來的報復》 The Mirror Crack'd from Side to side / The Mirror Crack'd 1964《加勒比海之謎》 A Caribbean Mystery 1965《伯特倫旅館之謎》 At Bertram's Hotel 1971《復仇女神》 Nemesis 1976《沉睡的謀殺案》/《神秘的別墅》 Sleeping Murder 小說集 1932《死亡草》The Thirteen Problems / The Tuesday Club Murders 收錄了馬普爾小姐的13個探案故事集。 1979《馬普爾小姐探案》 Miss Marple's Final Cases 收錄了馬普爾小姐的6個故事和2個靈異故事。
1925 《名苑獵凶》/《煙囪大廈的秘密》The Secret of Chimneys 1929《七面鍾之謎》/《七鍾面之謎》 The Seven Dials Mystery 1944《零時》/《走向決定性的時刻》 Towards Zero
1924 《褐衣男子》The Man in the Brown Suit 1930《神秘的奎恩先生》 The Mysterious Mr. Quin 1931 《斯塔福特疑案》/《神秘的西塔福特》 The Sittaford Mystery / Murder at Hazelmoor 1934 《懸崖上的謀殺》 Why Didn't They Ask Evans? / The Boomerang Clue 1939《殺人不難》 Murder Is Easy / Easy to Kill 1939《無人生還》/《十個印第安小人》/《孤島奇案》 And Then There Were None / Ten Little Indians/Niggers 1945《死亡終局》 Death Comes as the End 1945 《死的懷念》/《閃光的氰化物》Sparkling Cyanide / Remembered Death 1949《怪屋》/《畸形屋》 Crooked House 1950 《捕鼠器》 舞台劇 1951《他們來到巴格達》 They Came to Baghdad 1954《地獄之旅》/《目的地不明》 Destination Unknown / So Many Steps to Death 1958《奉命謀殺》/《無妄之災》 Ordeal by Innocence 1961《白馬酒店》 The Pale Horse 1967 《長夜》/《無盡長夜》/《此夜綿綿》Endless Night 1970《天涯過客》 Passenger to Frankfurt
1933《死亡之犬》 The Hound of Death 收錄了12個具有神秘、靈異色彩的探案故事。 1934 《金色的機遇》The Listerdale Mystery 收錄了12個沒有名偵探的輕松浪漫故事集。 1934《驚險的浪漫》 Parker Pyne Investigates / Mr. Parker Pyne Detective 阿加莎筆下另一偵探帕克·派恩的華麗探案集,波洛老搭檔奧利弗夫人和秘書李蒙小姐此時都被派恩先生聘用。 1991 《神秘的第三者》 Problem at Pollensa Bay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短篇小說數量眾多,其中有一些僅在美國被編入過選集,而始終未在英國出版。為了彌補這個缺憾,英國的出版公司於1992年推出了《神秘的第三者》。此書是一部收錄了8篇阿加莎的短篇小說集。這本書里不僅有偵探小說,還有懸念小說以及情感小說。
其他作品
1.劇本集 1978《The Mousetrap and Other Plays》/ 美國,Dodd Mead
1993《The Mousetrap and Selected Plays》/ 英國,Collins
1993 《Witness for the Prosecution and Selected Plays》/ 英國,Collins
2.以筆名瑪麗·維斯特麥考特發表的情感小說 1930《巨人的麵包》Giant's Bread 1934 《未完成的肖像畫》Unfinished Portrait 1944 《春日離別》Absent in the Spring 1948《玫瑰與紫杉》The Rose and the Yew Tree 1952《母女情深》A Daughter's a Daughter 1956 《重擔》The Burden 3.以筆名阿加莎·克里斯蒂·馬洛溫發表的作品 1946 《情牽敘利亞》Come, Tell Me How You Live 1965 《伯利恆之星》Star over Bethlehem 4.自傳 《阿加莎·克里斯蒂自傳》 5.詩集 1924 《夢幻之路》The Road of Dreams 1973《詩集》(上、下卷)Poems 6.與Detective Club的會員作家們合寫的長篇推理小說 1983《屏風背後》Behind the Screen (寫於1930年,與The Scoop合集出版) 1983《獨家新聞》The Scoop (寫於1931年,與Behind the Screen合集出版) 1931《漂浮的上將》The Floating Admiral (寫於1931年)
順便說一句,如果你看過人文出版的《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秘密筆記》,就知道她的筆記中有兩篇沒有發布,分別是《制伏惡犬克爾柏洛斯》和《狗球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