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說我的叔叔於勒
Ⅰ 我的叔叔於勒的作品賞析
小說中刻畫的幾個人物,都能給人以鮮明的印象。菲利普太太是個精細機敏,尖刻潑辣,虛榮心強的小市民的婦女,山於貧困,她一面極力節儉度日,勉強支撐門面;一面又經常遷怒於丈夫,說刻薄話發泄怨氣。菲利晉的性格,沒有菲利普太太那樣鋒芒畢露,比較軟弱老實,遇事容易慌張,隨機應變不如菲利普太太,但愛擺架子的習氣,似乎又有過之。他們兩人對待於勒的態度,或親或琉,或褒或貶,都是以金錢利害關系為轉移的,看後,令人覺得可卑、可厭、可憐、可笑。但他們並不使人覺得可恨,因為他們既不是陰謀狡咋的夕徒,也不是胡作非為的惡棍,只不過是拜金主義的可憐蟲而已。小兒子若瑟夫,在小說中是唯一同情於勒的人物,他對父母拒不認親的作法不以為然,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他卻無力改變於勒的處境,只能用給小費的方式,求得良心上的安慰。由此可見,於勒的命運,不取決於人們的心腸好壞,性格如何,而是由社會制度和占統治地位的統治階級的觀念所決定的。
這篇小說,通過菲利普一家對待於勒態度的前後變化,形象地展示了小資產階級愛虛榮、向上爬的卑俗心理,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下人和人的關系,是「赤裸裸的利害關系」,是「冷酷的現金交易」,反映了資本主義制度的黑暗和腐朽。
不過,這篇小說揭露批判人性的自私冷酷、極度虛榮的心理的時候,也反映了小人物的辛酸與無奈;同時,也通過寫約瑟夫對窮於勒的憐憫,表達了看重骨肉情意、同情貧弱者的思想感情。
於勒始終是菲利普一家孤懸海外的一個希望,是這個窮困家庭為自己設想出來聊以自慰的一個美好的夢想,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於勒象徵著社會底層小人物無奈人生中的灰色希望;是希望,但不可能實現,一經觸碰就化為虛無,這恰恰反映出小人物的悲哀和理想在現實面前不堪一擊,而這篇小說恰恰犀利而無情地揭示出了這種希望凋敝的過程。用虛榮之類的措辭來指責這個家庭是不合理的,一個卑微的家庭在深受貧窮折磨後仍然能夠對生活抱有體面的希望這是值得尊重的;至於在船上不與於勒相認,固然有其個人利害關系的計較,但仍然情有可原,菲利普夫婦看似無情的表現其實包含著生活的情非得已,「貧困的生活導致了美好人性的缺失。菲利普一家的天性還是善良的,但是當時的處境讓他們有了那樣的選擇」。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莫泊桑給予這家人更多的是悲憫而非批判。
莫泊桑在悲觀地描述社會現狀時,能反省自己,解剖自己,希望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希望找到生活中的亮色,希望能給讀者一些心靈上的溫暖,希望能救贖那漸行漸遠逐漸世俗化的靈魂。若瑟夫的形象正是這種矛盾思想的展示。
作者讓若瑟夫克制沖動平靜地喊出「先生」後,又讓他冒著被母親指責的危險多給了於勒十個銅子的小費。這些小費會讓母親心疼,但能讓若瑟夫的良知稍稍得以安慰,這也讓讀者在壓抑中輕輕鬆了一口氣。
Ⅱ 我的叔叔於勒故事梗概
故事梗概:
年輕時於勒大肆揮霍,人財兩空,被看成是流氓,落得掃地出門的地步。既至美洲,賺了小錢,兩年後又發了大財,成為大家的「福星」。菲利普一家渴盼有錢的於勒歸來。二姐也因此找到了未婚夫,一家人都很高興,出國到哲爾賽島的旅行,他們在船上卻見到一個酷似於勒的窮苦的賣牡蠣的人,菲利普先生在船長那裡得到了信息及驗證。
不但發財的夢想化為烏有,進入上流社會的美夢成為泡影,眼下二女兒的婚事也岌岌可危。最後全家不動聲色地改乘聖瑪洛船回來,以免再次碰上於勒回來吃他們。最後再也沒見過他。
主題思想:這篇小說展示了於勒從窮到富、再到窮的升沉過程,描述菲利普夫婦對於勒態度的幾度變化,揭露批判資本主義社會金錢勢力統治下小資產階級的自私冷酷、極度虛榮的心理,也反映了在這種社會制度下小人物的辛酸與無奈;同時,也通過寫若瑟夫(文中的」我」)對窮於勒的憐憫,表達了看重骨肉情意、同情貧弱者的思想感情。
(2)短篇小說我的叔叔於勒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我的叔叔於勒》最初發表於1883年8月7日《高盧人日報》,隨後被收入短篇小說集《羊脂球》。 19世紀80年代,正是法國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階段發展的時期。普法戰爭以後,法國出現了延續二十年的農業危機,工業技術發展緩慢,工業危機也時起時伏。
財政寡頭為了轉嫁危機,一方面向國外大量投資,加緊侵略殖民地;另一方面,在國內加緊盤剝勞動人民,使小資產階級大量貧困破產,一部分不甘心破產的小資產階級成員,紛紛踏上了漂洋過海的險途,企望在美洲、亞洲甚至非洲闖出一條大發橫財的生路,夢想著有朝一日腰纏萬貫榮歸故里。
同時,在文化思想上更加緊用資產階級腐朽墮落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腐蝕毒害廣大群眾。這篇小說所報寫的小資產階級日益貧閑的境遇和他們海外發財的幻想以及拜金主義的人和人的關系都清晰地反映著時代的面目。
Ⅲ 我的叔叔於勒講了什麼
《我的叔叔於勒》,法國著名的短篇小說巨匠莫泊桑最著名的小說名篇之一。這篇文章主要通過「我」一家人在去哲賽爾島途中,巧遇於勒經過,刻劃了菲利普夫婦在發現富於勒變成窮於勒的時候的不同表現和心理,揭示並諷刺了在階級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變態情形。
Ⅳ 我的叔叔於勒原文
一個白鬍子窮老頭兒向我們乞求施捨。我的同伴約瑟夫·達弗朗舍竟給了他一個五法郎的銀幣。我覺得有點驚奇。他於是對我說:
這個可憐的人使我想起一段往事,這段往事我一直念念不能忘懷。下面我就來講給您聽。
我的家庭原籍勒阿弗爾,並不是有錢人家,也就是勉強度日罷了。我的父親做事,很晚才從辦公室回來,掙的錢不多。我有兩個姐姐。
我的母親對我們的拮據生活感到非常痛苦,她常常找出一些尖酸刻薄的話,一些含蓄、惡毒的責備話發泄在我的父親身上。這個可憐人這時候總做出一個手勢,叫我看了心裡十分難過。他總是張開了手摸一下額頭,好像要抹去根本不存在的汗珠,並且總是一句話也不回答。我體會到他那種無可奈何的痛苦。那時家裡樣樣都要節省;有人請吃飯是從來不敢答應的,以免回請;買日用品也是常常買減價的日用品和店鋪里鋪底的存貨。姐姐們自己做衣服,買十五個銅子一米的花邊時還常常要在價錢上爭論半天。我們日常吃的是肉湯和用各種方式做的牛肉。據說這又衛生又富於營養,不過我還是喜歡吃別的東西。
我要是丟了鈕子或是撕破了褲子,那就要狠狠地挨一頓罵。
可是每星期日我們都要衣冠整齊地到防波堤上去散步。我的父親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套著手套,讓我母親挽著胳膊;我的母親打扮得五顏六色,好像節日懸萬國旗的海船。姐姐們總是最先打扮整齊,等待著出發的命令;可是到了最後一刻,總會在一家之主的禮服上發現一塊忘記擦掉的污跡,於是趕快用舊布蘸了汽油來把它擦掉。
於是我的父親頭上依舊頂著大禮帽,只穿著背心,露著兩只襯衫袖管,等著這道手續做完;在這時候,我的母親架上她的近視眼鏡,脫下了手套,免得弄臟它,忙得個不亦樂乎。
全家很隆重地上路了。姐姐們挽著胳膊走在最前面。她們已經到了出嫁的年齡,所以常帶她們出來叫城裡人看看。我依在我母親的左邊,我父親在她的右首。我現在還記得我可憐的雙親在星期日散步時候那種正言厲色、舉止莊重、鄭重其事的神氣。他們挺直了腰,伸直了腿,邁著沉著的步伐向前走著,就彷彿他們的態度舉止關系著一樁極端重要的大事。
每個星期日,只要一看見那些從遼遠的陌生地方回來的大海船開進港口,我的父親總要說他那句從不變更的話: 「唉!如果於勒就在這條船上,那會多麼叫人驚喜呀!」
我父親的弟弟於勒叔叔是全家惟一的希望,而在這以前曾經是全家的禍害。我從小就聽家裡人談論這位叔叔,我對他已是那樣熟悉,大概一見面就能立刻認出他來。他動身到美洲去以前的生活,連細枝末節我都完全知道,雖然家裡人談起他這一段生活總是壓低了聲音。
據說他當初行為很不端正,就是說他曾經揮霍過一些錢財,這在窮人的家庭里是罪惡當中最大的一種。在有錢人的家裡,一個人吃喝玩樂無非算是糊塗荒唐。大家笑嘻嘻地稱呼他一聲花花公子。在生活困難的家庭里,一個人要是逼得父母動老本兒,那他就是一個壞蛋,一個流氓,一個無賴了。
雖然事情是一樣的事情,這樣區別開來還是對的,因為行為的好壞,只有結果能夠決定。
總之,於勒叔叔把自己應得的那部分遺產吃得一干二凈之後,還大大減少了我父親所指望的那一部分。
按照當時的慣例,他被送上一隻從勒阿弗爾開往紐約的商船,到美洲去了。
一到了那裡,我這位於勒叔叔就做上了不知什麼買賣,不久就寫信來說他賺了點錢,並且希望能夠賠償我父親的損失。這封信在我的家庭里引起了極大的震動。於勒,大家都認為分文不值的於勒,一下子成了正直好人,有良心的人,達夫朗什家的好子弟,跟所有達夫朗什家的子弟一樣公正無欺了。
有一位船長又告訴我們,說他已租了一所大店鋪,做著一樁很大的買賣。
兩年後又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說:
我親愛的菲利普,我給你寫這封信是免得你擔心我的健康,我身體很好。買賣也好。明天我就動身到南美去作一次長期旅行,也許要好幾年不給你寫信。如果真的不給你寫信,你也不必擔心。我發了財就會回勒阿弗爾的。我希望為期不會太遠,那時我們就可以一起快活地過日子了……
這封信成了我們家裡的福音書。一有機會就要拿出來念,見人就拿出來給他看。
果然,十年之內於勒叔叔沒有再來過信,可是我父親的希望卻在與日俱增;我的母親也常常這樣說:
「只要這個好心的於勒一回來,我們的境況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個有辦法的人!」
於是每個星期日,一看見大輪船向上空噴著蜿蜒如蛇的黑煙,從天邊駛過來的時候,我父親總是重復說他那句永不變更的話:
「唉!如果於勒就在這條船上,那會多麼叫人驚喜呀!」
簡直就像是馬上可以看見他手裡揮著手帕叫喊: 「喂!菲利普!」
叔叔回國這樁事十拿九穩,大家擬定了上千種計劃,甚至於計劃到要用這位叔叔的錢在安古維爾附近置一所別墅。我不敢肯定我的父親是不是已經就這件事進行過商談。
我的大姐那時二十八歲,二姐二十六歲。她們還沒有結婚,全家都為這件事十分發愁。
後來終於有一個看中二姐的人上門來了。他是一個公務員,沒有什麼錢,但是誠實可靠。我總認為這個年輕人下決心求婚,不再遲疑,完全是因為有一天晚上我們給他看了於勒叔叔的信的緣故。
我們家趕忙答應了他的請求,並且決定婚禮之後全家都到哲爾塞島去小游一次。
哲爾塞島是窮人們最理想的遊玩地點,路並不遠;乘小輪船渡過海,便到了外國的土地上,因為這個小島是屬於英國的。因此,一個法國人只要航行兩個鍾頭,就可以到一個鄰國去看看這個民族,並且研究一下在大不列顛國旗覆蓋下的這個島上的風俗。
哲爾塞島的旅行成了我們朝思暮想、時時刻刻盼望、等待的一件事了。
我們終於動身了。我現在想起來還像是昨天剛發生的事:輪船靠著格朗維爾碼頭生火待發;我的父親慌慌張張地監視著我們的三個包袱搬上船;我的母親不放心地挽著我那未嫁姐姐的胳膊。自從二姐出嫁後,我的大姐就像一窩雞里剩下的一隻小雞一樣有點丟魂失魄;在我們後邊是那對新婚夫婦,他們總落在後面,使我常常要回過頭去看看。
汽笛響了。我們已經上了船,輪船離開了防波堤,在風平浪靜,像綠色大理石桌面一樣平坦的海上駛向遠處。我們看著海岸向後退去,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們一樣,感到快活而驕傲。
我的父親高高挺著藏在禮服裡面的肚子,這件禮服,家裡人在當天早上仔細地擦掉了所有的污跡,此刻在他四周散布著出門日子裡必有的汽油味;我一聞到這股氣味,就知道星期日到了。
我的父親忽然看見兩位先生在請兩位打扮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蠣。一個衣服襤褸的年老水手拿小刀撬開牡蠣,遞給了兩位先生,再由他們傳給兩位太太。他們的吃法也很文雅,一方精緻的手帕托著蠣殼,把嘴稍稍向前伸著,免得弄臟了衣服;然後嘴很快地微微一動就把汁水喝了進去,蠣殼就扔在海里。
在行駛著的海船上吃牡蠣,這件文雅的事毫無疑問打動了我父親的心。他認為這是雅緻高級的好派頭兒,於是他走到我母親和兩位姐姐身邊問道:
「你們要不要我請你們吃牡蠣?」
我的母親有點遲疑不決,她怕花錢;但是兩位姐姐馬上表示贊成。於是我的母親很不痛快地說:
「我怕傷胃,你買給孩子們吃好了,可別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
然後轉過身對著我,她又說:
「至於約瑟夫,他用不著吃了,別把小孩子慣壞了。」
我只好留在我母親身邊,心裡覺得這種不同的待遇很不公道。我一直望著我的父親,看見他鄭重其事地帶著兩個女兒和女婿向那個衣服襤褸的老水手走去。
先前的那兩位太太已經走開,我父親就教給姐姐怎樣吃才不至於讓汁水灑出來,他甚至要吃一個做做樣子給她們看。他剛一試著模仿那兩位太太,就立刻把牡蠣的汁水全濺在他的禮服上,於是我聽見我的母親嘟囔著說:
「何苦來!老老實實待一會兒多好!」
不過我的父親突然間好像不安起來;他向旁邊走了幾步,瞪著眼看著擠在賣牡蠣的身邊的女兒女婿,突然他向我們走了回來。他的臉色似乎十分蒼白,眼神也跟尋常不一樣。他低聲對我母親說:
「真奇怪!這個賣牡蠣的怎麼這樣像於勒!」
我的母親有點莫名其妙,就問:
「哪個於勒?」
我的父親說:
「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現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會以為就是他哩。」
我的母親也怕起來了,她結結巴巴地說:
「你瘋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為什麼這樣胡說八道?」
可是我的父親還是放不下心,他說:
「克拉麗絲,你去看看吧!最好還是你去把事情弄個清楚,你親眼去看看。」
她站起身來去找她兩個女兒。我也端詳了一下那個人。他又老又臟,滿臉都是皺紋,眼睛始終不離開他手裡乾的活兒。
我的母親回來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說:
「我看就是他。去跟船長打聽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別叫這個小子又回來纏上咱們!」
我的父親趕緊去了,我這次可跟著他走了。我心裡感到異常激動。
船長是個大高個兒,瘦瘦的,蓄著長長的頰須,他正在駕駛台上散步,那不可一世的神氣,就彷彿他指揮的是一艘開往印度的大郵船。
我的父親客客氣氣地和他搭上了話,一面恭維一面打聽與他職業上有關的事情,例如:澤西是否重要?有何出產?人口多少?風俗習慣如何?土地性質如何?等等。
不知道內情的人還以為他們談論的至少是美利堅合眾國哩。
後來終於談到我們搭乘的這只船「快速號」,接著又談到船員。最後我的父親才有點局促不安地問:
「您船上有一個賣牡蠣的,看上去倒很有趣。您知道點兒這個人的底細嗎?」
船長最後對這番談話感到不耐煩了,他冷冷地回答:
「他是個法國老流浪漢,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帶回國。據說他在勒阿弗爾還有親戚,不過他不願回去找他們,因為他欠著他們錢。他叫於勒……姓達爾芒什,或者是達爾旺什,總之是跟這差不多的那麼一個姓。聽說他在那邊曾經一度闊綽過,可是您看他今天落魄到了什麼地步。」
我的父親臉色煞白,兩眼呆直,嗓子發哽地說:
「啊!啊!好……很好……我並不感到奇怪……謝謝您,船長。」
他說完就走了,船長困惑不解地望著他走遠了。
他回到我母親身旁,神色是那麼張皇,母親趕緊對他說:
「你先坐下吧!別叫他們看出來。」
他一屁股就坐在長凳上,嘴裡結結巴巴地說道:
「是他,真是他!」
然後他就問:
「咱們怎麼辦呢?……」
我母親馬上回答:
「應該把孩子們領開。約瑟夫既然已經全知道了,就讓他去把他們找回來。千萬要留心,別叫咱們女婿起疑心。」
我的父親好像嚇傻了,低聲嘟噥著:
「真是飛來橫禍!」
我的母親突然大發雷霆,說:
「我早就知道這個賊不會有出息,早晚會再來纏上我們!倒好像一個達夫朗什家裡的人還能讓人抱什麼希望似的!」
我父親用手抹了一下額頭,正如平常受到太太責備時那樣。
我母親接著又說:
「把錢交給約瑟夫,叫他趕快去把牡蠣錢付清。已經夠倒霉的了,要是再被這個討飯的認出來,在這船上可就有熱鬧看了。咱們到船那頭去,注意別叫那人挨近我們!」
她站了起來,他們在給了我一個五法郎的銀幣以後,就走了。
我的兩個姐姐等著父親不來,正在納悶。我說媽媽有點暈船,隨即問那個賣牡蠣的:
「應該付您多少錢,先生?」
我真想喊他:「我的叔叔。」
他回答:
「兩個半法郎。」
我把五法郎的銀幣給了他,他把找頭遞回給我。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隻滿是皺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臉,那是一張貧困衰老的臉,滿面愁容,疲憊不堪。我心裡默念道:
「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
我給了他半個法郎的小費,他趕緊謝我:
「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輕先生!」
說話的聲調是窮人接到施捨時的聲調。我心想他在那邊一定要過飯。
兩個姐姐看我這么慷慨,覺得奇怪,仔細地端詳著我。
等我把兩法郎交給我父親,母親詫異起來,問:
「吃了三個法郎?……這不可能。」
我用堅定的口氣宣布:
「我給了半個法郎的小費。」
我的母親嚇了一跳,瞪著眼睛望著我說:
「你簡直是瘋了!拿半個法郎給這個人,給這個無賴!……」
她沒有再往下說,因為我的父親望望女婿對她使了個眼色。
後來大家都不再說話。
在我們面前,天邊遠遠地彷彿有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里鑽出來。那就是哲爾塞島了。
我們回來的時候改乘聖瑪洛號船,以免再遇見他。我的母親一肚子心事,愁得了不得。
此後我再也沒見過我父親的弟弟!
今後您還會看見我有時候要拿一個五法郎的銀幣給要飯的,其緣故就在於此。
開端:盼望於勒
發展:發現於勒
高潮:證實於勒
結局:躲避於勒
2、思考:
①情節從什麼地方開端?這時菲利普夫婦對於勒的態度如何?
②於勒去美洲後,故事情節有了怎樣的發展?菲利普夫婦對於勒的態度有什麼變化?
③船上巧遇是高潮。菲利普夫婦突然見到於勒,態度又有怎樣的變化?
1、 是那個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婦怕女婿知道了於勒的情況,於婚事不利。
2、 是於勒的為人造成的。如果於勒是一個品德很好的人,則菲利普夫婦不會如此。
3、 是於勒貧窮造成的。如果於勒此時很富有,菲利普夫婦一定和他相認。
4、 是菲利普夫婦經濟不富裕造成的。如果他們很有錢,就會認下於勒。
5、 是菲利普夫婦的虛榮心造成的。如果他們不是那麼好面子,則結局不會如此。
6、 是菲利普夫婦的思想意識造成的。在他們的頭腦中只認識錢。
7、 是菲利普夫婦的「嫌貧愛富」造成的。當於勒窮時他們又趕又攆,而對他富時,則是盼。
8、 是那個社會制度造成的。在資本主義社會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是金錢關系。
明確:直接原因菲利普夫婦只認識錢而於勒又淪落為窮人,其根本原因是:那個金錢至上的社會制度。
Ⅳ 我的叔叔於勒主要內容
法國·莫泊桑《我的叔叔於勒》這篇文章主要寫「我」一家人在去哲爾賽島途中,巧遇於勒經過,刻畫了菲利普夫婦在發現富於勒變成窮於勒的時候的不同表現和心理,通過菲利普夫婦對待於勒的不同態度揭示並諷刺了在階級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疏遠情形。
內容簡介:
年輕時於勒大肆揮霍,人財兩空,被看成是流氓,落得掃地出,門的地步。既至美洲,賺了小錢,兩年後又發了大財,成為大家的「福星」。
菲利普一家渴盼有錢的於勒歸來,二姐也因此找到了未婚夫,一家人都很高興,出國到哲爾賽島的旅行,他們在船上卻見到一個酷似於勒的窮苦的賣牡蠣的人,菲利普先生在船長那裡得到了信息及驗證。
不但發財的夢想化為烏有,進入上流社會的美夢成為泡影,眼下二女兒的婚事也岌岌可危。最後全家不動聲色地改乘聖瑪洛船回來,以免再次碰上於勒回來吃他們。最後再也沒見過他。
(5)短篇小說我的叔叔於勒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我的叔叔於勒》最初發表於1883年8月7日《高盧人日報》,隨後被收入短篇小說集《羊脂球》。19世紀80年代,正是法國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階段發展的時期。普法戰爭以後,法國出現了延續二十年的農業危機,工業技術發展緩慢,工業危機也時起時伏。
財政寡頭為了轉嫁危機,一方面向國外大量投資,加緊侵略殖民地;另一方面,在國內加緊盤剝勞動人民,使小資產階級大量貧困破產,一部分不甘心破產的小資產階級成員,紛紛踏上了漂洋過海的險途,企望在美洲、亞洲甚至非洲闖出一條大發橫財的生路,夢想著有朝一日腰纏萬貫榮歸故里。
同時,在文化思想上更加緊用資產階級腐朽墮落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腐蝕毒害廣大群眾。這篇小說所報寫的小資產階級日益貧閑的境遇和他們海外發財的幻想以及拜金主義的人和人的關系都清晰地反映著時代的面目。
文章簡介:
小說中刻畫的幾個人物,都能給人以鮮明的印象。菲利普太太是個精細機敏,尖刻潑辣,虛榮心強的小市民的婦女,山於貧困,她一面極力節儉度日,勉強支撐門面;一面又經常遷怒於丈夫,說刻薄話發泄怨氣。
菲利普的性格,沒有菲利普太太那樣鋒芒畢露,比較軟弱老實,遇事容易慌張,隨機應變不如菲利普太太,但愛擺架子的習氣,似乎又有過之。他們兩人對待於勒的態度,或親或琉,或褒或貶,都是以金錢利害關系為轉移的,看後,令人覺得可卑、可厭、可憐、可笑。
但他們並不使人覺得可恨,因為他們既不是陰謀狡咋的夕徒,也不是胡作非為的惡棍,只不過是拜金主義的可憐蟲而已。
小兒子若瑟夫,在小說中是唯一同情於勒的人物,他對父母拒不認親的作法不以為然,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他卻無力改變於勒的處境,只能用給小費的方式,求得良心上的安慰。
由此可見,於勒的命運,不取決於人們的心腸好壞,性格如何,而是由社會制度和占統治地位的統治階級的觀念所決定的。
這篇小說,通過菲利普一家對待於勒態度的前後變化,形象地展示了小資產階級愛虛榮、向上爬的卑俗心理,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下人和人的關系,是「赤裸裸的利害關系」,是「冷酷的現金交易」,反映了資本主義制度的黑暗和腐朽。
作者簡介:
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1850~1893)法國作家。1850年8月5日生於法國西北部諾曼底省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1870年到巴黎攻讀法學,適逢普法戰爭爆發,遂應證入伍。
退伍後,先後在海軍部和教育部任職。19世紀70年代是他文學創作的重要准備階段,他的舅父和母親的好友、作家福樓拜是他的文學導師。莫泊桑的文學成就以短篇小說最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美稱。
他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斷,以小見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實。他的短篇小說側重摹寫人情世態,構思布局別具匠心,細節描寫、人物語言和故事結尾均有獨到之處。
除了《羊脂球》(1880)這一短篇文庫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還創作了包括《一家人》(1881)、《我的叔叔於勒》(1883)、《米隆老爹》(1883)、《兩個朋友》(1883)、《項鏈》(1884)等在內的一大批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短篇佳作。
Ⅵ 我的叔叔於勒如何分段
我的叔叔於勒全文可以分為四個部分,具體如下:
第一部分(1-4自然段):菲利普一家人盼望於勒。
第二部分(5-19自然段)。誇贊於勒。作者用對比手法概括介紹了於勒去美洲前後不同的情況和菲利普夫婦對他由「恐怖」轉為「希望」的心理變化。
第三部分(20-47自然段):巧遇於勒。面對已淪為窮水手的弟弟於勒,菲利普夫婦的態度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第四部分(48-49)自然段):故事的結局。躲避於勒。
《我的叔叔於勒》這篇小說展示了於勒從窮到富、再到窮的升沉過程,描述菲利普夫婦對於勒態度的幾度變化,揭露批判資本主義社會金錢勢力統治下小資產階級的自私冷酷、極度虛榮的心理。
也反映了在這種社會制度下小人物的辛酸與無奈;同時,也通過寫若瑟夫對窮於勒的憐憫,表達了看重骨肉情意、同情貧弱者的思想感情。
(6)短篇小說我的叔叔於勒擴展閱讀
作者簡介:
《我的叔叔於勒》是法國作家莫泊桑創作的短篇小說。莫泊桑(1850~1893)法國作家。莫泊桑的文學成就以短篇小說最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美稱。他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斷,以小見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實。
他的代表作有《羊脂球》(1880)、《一家人》(1881)、《我的叔叔於勒》(1883)、《米隆老爹》(1883)、《兩個朋友》(1883)、《項鏈》等。
創作背景:
《我的叔叔於勒》最初發表於1883年8月7日《高盧人日報》,隨後被收入短篇小說集《羊脂球》。
19世紀80年代,正是法國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階段發展的時期。普法戰爭以後,法國出現了延續二十年的農業危機,工業技術發展緩慢,工業危機也時起時伏。財政寡頭為了轉嫁危機,一方面向國外大量投資,加緊侵略殖民地;
另一方面,在國內加緊盤剝勞動人民,使小資產階級大量貧困破產,一部分不甘心破產的小資產階級成員,紛紛踏上了漂洋過海的險途,企望在美洲、亞洲甚至非洲闖出一條大發橫財的生路,夢想著有朝一日腰纏萬貫榮歸故里。
同時,在文化思想上更加緊用資產階級腐朽墮落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腐蝕毒害廣大群眾。這篇小說所報寫的小資產階級日益貧閑的境遇和他們海外發財的幻想以及拜金主義的人和人的關系都清晰地反映著時代的面目。
Ⅶ 莫泊桑的短篇小說《我的叔叔於勒》裡面,於勒這個人真實存在嗎
有原型
《我的叔叔於勒》,法國著名的短篇小說巨匠莫泊桑最著名的小說名篇之一。這篇文章主要通過「我」一家人在去哲賽爾島途中,巧遇於勒經過,刻畫了菲利普夫婦在發現富於勒變成窮於勒的時候的不同表現和心理,揭示並諷刺了在階級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變態情形
Ⅷ 《我的叔叔於勒》的故事梗概是什麼啊
《我的叔叔於勒》是法國著名的短篇小說巨匠莫泊桑最著名的小說名篇之一。
這篇小說主要寫「我」一家人在去哲爾賽島途中,巧遇於勒經過,刻畫了菲利普夫婦在發現富於勒變成窮於勒的時候的不同表現和心理,通過菲利普夫婦對待於勒的不同態度揭示並諷刺了在階級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疏遠情形。
故事梗概是:
年輕時於勒大肆揮霍,人財兩空,被看成是流氓,落得掃地出門的地步。既至美洲,
賺了小錢,兩年後又發了大財,成為大家的「福星」。菲利普一家渴盼有錢的於勒歸來.二姐也因此找到了未婚夫,一家人都很高興,出國到哲爾賽島的旅行,他們
在船上卻見到一個酷似於勒的窮苦的賣牡蠣的人,菲利普先生在船長那裡得到了信息及驗證.不但發財的夢想化為烏有,進入上流社會的美夢成為泡影,眼下二女兒
的婚事也岌岌可危。最後全家不動聲色地改乘聖瑪洛船回來,以免再次碰上於勒回來吃他們。最後再也沒見過他。
Ⅸ 《我的叔叔於勒》這篇文章是出自《羊脂球》嗎
《我的叔叔於勒》是法國作家莫泊桑創作的短篇小說。《我的叔叔於勒》最初發表於1883年8月7日《高盧人日報》,這段時間是不屬於《羊脂球》的。
隨後被收入短篇小說集《羊脂球》,莫泊桑有一篇短篇小說叫《羊脂球》,也有一部短篇小說集叫《羊脂球》。而短篇小說《羊脂球》、《我的叔叔於勒》、《菲菲小姐》等都收藏於短篇小說集《羊脂球》中。所以說《我的叔叔於勒》這篇文章也可以是出自《羊脂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