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言輕司馬浩宸小說
『壹』 何言情是什麼意思
摘要 所謂「言情」,就是「說愛情」,或者叫「講述愛情」,而言情小說,自然就是講述愛情的故事。
『貳』 古文觀止節選
(1)鄭伯克段於鄢:
初,鄭武公娶於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公弗許。
及庄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公曰:「無庸,將自及。」 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於廩延。子封曰:「可矣!厚將得眾。」公曰:「不義不昵,厚將崩。」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於鄢,公伐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書曰:「鄭伯克段於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
遂寘姜氏於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潁考叔為潁谷封人,聞之。有獻於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公曰:「爾有母遺,毉我獨無。」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
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遂為母子如初。
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庄公。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
(2)周鄭交質:
鄭武公、庄公為平王卿士。王貳於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王子狐為質於鄭,鄭公子忽為質於周。
王崩,周人將畀虢公政。 四月,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秋,又名成周之禾。周鄭交惡。
君子曰:「信不由中,質無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禮,雖無有質,誰能間之?苟有明信,澗溪沼沚之毛,蘋蘩蘊藻之菜,筐�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況君子結二國之信,行之以禮,又焉用質?風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葦泂酌,昭忠信也。」
(3)石 碏 諫 寵 州 吁:
衛庄公娶於齊東宮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無子,衛人所為賦碩人也。又娶於陳,曰厲媯。生孝伯,早死。其娣戴媯,生桓公,庄姜以為己子。
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寵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惡之。
石碏諫曰:「臣聞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於邪。驕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來,寵祿過也。將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猶未也,階之為禍。夫寵而不驕,驕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者,鮮矣。且夫賤妨貴,少陵長,遠間親,新間舊,小加大,淫破義,所謂六逆也。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也。去順效逆,所以速禍也。君人者,將禍是務去,而速之,無乃不可乎。」弗聽。
其子厚與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4)曹劌論戰: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遂入見。
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偏,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劌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5)齊桓公伐楚盟屈完:
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供,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
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供給?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師進,次於陘。
夏,楚子使屈完如師。師退,次於召陵。齊侯陳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齊侯曰:「豈不榖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榖同好何?」對曰:「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願也。」
齊侯曰:「以此眾戰,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對曰:「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
屈完及諸侯盟。
(6)宮之奇諫假道:
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玩,一之謂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公曰:「晉,吾宗也。豈害我哉?」對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從,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為文王卿士,勛在王室,藏於盟府。將虢是滅,何愛於虞?且虞能親於桓庄乎?其愛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為戮。不唯逼乎?親以寵逼,猶尚害之,況以國乎?」
公曰:「吾享祀豐絜,神必據我。」對曰:「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毉物。』如是,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馮依,將在德矣。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聽,許晉使。宮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臘矣!在此行也,晉不更舉矣。」
冬,晉滅虢。師還,館於虞,遂襲虞,滅之,執虞公。
(7)子魚論戰:
楚人伐宋以救鄭,宋公將戰。大司馬固諫曰:「天之棄商久矣!君將興之,弗可赦也已。」弗聽。
及楚人戰於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後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
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子魚曰:「君未知戰。�敵之人,隘而不列,天贊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者,皆吾敵也。雖及胡耇,獲則取之,何有於二毛?明恥教戰,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志,鼓仟可也。」
(8)介之推不言祿: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
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其母曰:「能如是乎?與女偕隱。」遂隱而死。
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9)燭之武退秦師: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泛南。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10)呂相絕秦
晉侯使呂相絕秦,曰:「昔逮我獻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天禍晉國,文公如齊,惠公如秦。無祿,獻公即世,穆公不忘舊德,俾我惠公,用能奉祀於晉;又不能成大勛,而為韓之師。亦悔於厥心,用集我文公,是穆之成也!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逾越險阻,征東之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諸秦,則亦既報舊德矣。
鄭人怒君之疆埸,我文公帥諸侯及秦圍鄭。秦大夫不詢於我寡君,擅及鄭盟,諸侯疾之,將致命於秦。文公恐懼,綏靖諸侯。秦師克還無害,則是我有大造於西也。
無祿,文公即世,穆為不弔,蔑死我君,寡我襄公,迭我崤地,奸絕我好,伐我保城。殄滅我費滑,散離我兄弟,撓亂我同盟,傾覆我國家,我襄公未忘君之舊勛,而懼社稷之隕,是以有崤之師。猶願赦罪於穆公,穆公弗聽,而即楚謀我。天誘其衷,成王隕命,穆公是以不克逞志於我。
穆、襄即世,康、靈即位。康公我之自出,又欲闕翦我公室,傾覆我社稷;帥我蝥賊,以來盪搖我邊疆,我是以有令狐之役。康猶不悛,入我河曲,伐我涑川,俘我王官,翦我羈馬,我是以有河曲之戰。東道之不通,則是康公絕我好也。
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領西望,曰:『庶撫我乎!』君亦不惠稱盟,利吾有狄難,入我河縣;焚我箕、郜;芟夷我農功;虔劉我邊陲;我是以有輔氏之聚。君亦悔禍之延,而欲徼福於先君獻、穆,使伯車來命我景公,曰:『吾與女,同好棄惡,復修舊德,以追念前勛。』言誓未就,景公即世,我寡君是以有令狐之會。君又不祥,背棄盟誓。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讎,而我之昏姻也。君來賜命曰:『吾與女伐狄。』寡君不敢顧昏姻,畏君之威而受命於使。君有二心於狄,曰:『晉將伐女。』狄應且憎,是用告我。楚人惡君之二三其德也,亦來告我曰:『秦背令狐之盟,而來求盟於我。昭告昊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曰:「余雖與晉出入,余唯利是視。」不糓惡其無成德,是用宣之,以懲不壹。』諸侯備聞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
寡人帥以聽命,唯好是求,君若惠顧諸侯,矜哀寡人而賜之盟,則寡人之願也。其承寧諸侯以退,豈敢徼亂?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其不能以諸侯退矣!敢盡布之執事,俾執事實圖利之。」
(11)駒支不屈於晉:
會於向,將執戎子駒支,范宣子親數諸朝,曰:「來,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離於瓜州,乃祖吾離被苫蓋,蒙荊棘,以來歸我先君。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與女剖分而食之。今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蓋言語漏泄,則職女之由。詰朝之事,爾無與焉,與將執女。」
對曰:「昔秦人負恃其眾,貪於土地,逐我諸戎。惠公蠲其大德,謂我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毋是翦棄,賜我南鄙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我諸戎除翦其荊棘,驅其狐狸豺狼,以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於今不貳。
昔文公與秦伐鄭,秦人竊與鄭盟而舍戍焉,於是乎有崤之師。晉御其上,戎亢其下,秦師不復,我諸戎實然。譬如捕鹿,晉人角之,諸戎掎之,與晉踣之。戎何以不免?自是以來,晉之百役,與我諸戎,相繼於時,以從執政,猶崤志也。豈敢離逖?今官之師旅,無乃實有所闕,以攜諸侯,而罪我諸戎。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言語不達,何惡之能為?不與於會,亦無瞢焉!」賦青蠅而退。
宣子辭焉。使即事於會,成愷悌也。
(12)子產告范宣子輕幣
范宣子為政,諸侯之幣重,鄭人病之。
二月,鄭伯如晉。子產寓書於子西,以告宣子,曰:「子為晉國,四鄰諸侯,不聞令德而聞重幣。僑也惑之。僑聞君子長國家者,非無賄之患,而無令名之難。夫諸侯之賄,聚於公室,則諸侯貳;若吾子賴之,則晉國貳。諸侯貳則晉國壞,晉國貳則子之家壞。何沒沒也?將焉用賄?
夫令名,德之輿也。德,國家之基也。有基無壞,無亦是務乎?有德則樂,樂則能久。詩雲:『樂只君子,邦家之基。』有令德也夫!『上帝臨女,無貳爾心。』有令名也夫!恕思以明德,則令名載而行之,是以遠至邇安。毋寧使人謂子,子實生我,而謂子浚我以生乎?象有齒以焚其身,賄也。」
宣子說,乃輕幣。
(13)晏子不死君難:
崔武子見棠姜而美之,遂取之。庄公通焉,崔子弒之。
晏子立於崔氏之門外,其人曰:「死乎?」曰:「獨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歸乎?」曰:「君死安歸?君民者,豈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豈為其口實?社稷是養。故君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若為己死而為己亡,非其私昵,誰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弒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將庸何歸?」
門啟而入,枕屍股而哭。興,三踴而出。人謂崔子必殺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14)子產論政寬猛:
鄭子產有疾。謂子大叔曰:「我死,子必為政。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故寬難。」疾數月而卒。
大叔為政,不忍猛而寬。鄭國多盜,取人於萑苻之澤。大叔悔之,曰:「吾早從夫子,不及此。」興徒兵以攻萑苻之盜,盡殺之,盜少止。
仲尼曰:「善哉!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
詩曰:『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施之以寬也。『毋從詭隨,以謹無良,式遏寇虐,慘不畏明。』糾之以猛也。『柔遠能邇,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競不絿,不剛不柔,布政優優,百祿是遒。』和之至也!」
及子產卒,仲尼聞之,出涕曰:「古之遺愛也。」
(15)召公諫厲王止謗
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目蒙〕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王弗聽,於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
(16)襄王不許請隧:
晉文公既定襄王於郟,王勞之以地。辭,請隧焉。王弗許,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規方千里,以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備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其餘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寧宇,以順及天地,無逢其災害。先王豈有賴焉?內官不過九御,外官不過九品,足以供給神禘而已,豈敢厭縱其耳目心腹,以亂網路。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以臨長百姓,而輕重布之,王何異之有?
今天降禍災於周室,餘一人僅亦守府,又不佞以勤叔父,而班先王之大物,以賞私德。其叔父實應且憎,以非餘一人。餘一人豈敢有愛,先民有言曰:『改玉改行。』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創制天下,自顯庸也,而縮取備物以鎮撫百姓。餘一人其流辟於裔土,何辭之與有?若猶是姬姓也,尚將列為公侯,以復先王之職,大物其未可改也。叔父其懋昭明德,物將自至,余何敢以私勞變前之大章,以忝天下。其若先王與百姓何?何政令之為也?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余安能知之?」
文公遂不敢請,受地而還。
(17)敬姜論勞逸:
公父文伯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績,文伯曰:「以�之家而主猶績,懼乾季孫之怒也。其以�為不能事主乎?」其母嘆曰:「魯其亡乎?使僮子備官而未之聞耶?居,吾語女。昔聖王之處民也,擇瘠土而處之,勞其民而用之,故長王天下。夫民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惡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義,勞也。
是故天子大采朝日,與三公九卿祖識地德,日中考政,與百官之政事。師尹惟旅牧相,宣序民事。少採夕月,與大史司載,糾虔天刑。日入,監九御,使潔奉禘郊之粢盛,而後即安。諸侯朝修天子之業命,晝考其國職,夕省其典刑,夜儆百工,使無慆淫,而後即安。卿大夫朝考其職,晝講其庶政,夕序其業,夜庀其家事,而後即安。士朝受業,晝而講貫,夕而習復,夜而計過,無憾,而後即安。自庶人以下,明而動,晦而休,無日以怠。王後親織玄紞;公侯之夫人,加之以紘綖。卿之內子為大帶,命婦成祭服,列士之妻加之以朝服。自庶士以下,皆衣其夫。社而賦事,蒸而獻功,男女效績,愆則有辟,古之制也。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先王之訓也。自上以下,誰敢淫心舍力?
今我寡也,爾又在下位,朝夕處事,猶恐忘先人之業。況有怠惰,其何以避辟?吾冀而朝夕修我,曰:『必無廢先人。』爾今曰:『胡不自安?』以是承君之官,余懼穆伯之絕祀也。」
仲尼聞之曰:「弟子志之,季氏之婦不淫矣!」
(18)勾踐復國:
越王勾踐棲於會稽之上,乃號令於三軍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大夫種進對曰:「臣聞之,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夫雖無四方之憂,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譬如蓑笠,時雨既至必求之。今君既棲於會稽之上,然後乃求謀臣,無乃後乎?」勾踐曰∶「苟得聞子大夫之言,何後之有?」執其手而與之謀。
遂使之行成於吳曰:「寡君勾踐乏無所使,使其下臣種,不敢徹聲聞於天王,私於下執事曰:寡君之師徒,不足以辱君矣,願以金玉子女賂君之辱,請勾踐女女於王,大夫女女於大夫,士女女於士,越國之寶器畢從;寡君率越國之眾,以從君之師徒,惟君左右之。若以越國之罪為不可赦也,將焚宗廟,系妻孥,沈金玉於江;有帶甲五千人,將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帶甲萬人事君也,無乃即傷君王之所愛乎?與其殺是人也,寧其得此國也,其孰利乎?」
夫差將欲聽,與之成。子胥諫曰:「不可!夫吳之與越也,仇讎敵戰之國也,三江環之,民無所移,有吳則無越,有越則無吳,君將不可改於是矣。員聞之:『陸人居陸,水人居水。』夫上黨之國,我攻而勝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車;夫越國,吾攻而勝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滅之。失此利也,雖悔之,必無及已。」
越人飾美女八人,納之太宰〔喜否〕,曰:「子苟赦越國罪,又有美於此者將進之。」太宰〔喜否〕諫曰:「〔喜否〕聞古之伐國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與之成而去之。
勾踐說於國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又與大國執讎,以暴露百姓之骨於中原,此則寡人之罪也,寡人請更。」於是葬死者,問傷者,養生者,吊有憂,賀有喜,送往者,迎來者,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然後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於吳,其身親為夫差前馬。
勾踐之地,南至於句無,北至於御兒,東至於鄞,西至於姑蔑,廣運百里。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寡人聞古之賢君,四方之民歸之,若水之歸下也。 今寡人不能,將帥二、三子夫婦以蕃。」令壯者無取老婦,令老者無娶壯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將免者以告,公令醫守之。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生三人,公與之母;生二人,公與之餼。當室者死,三年釋其政;支子死,三月釋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婦、疾疹、貧病者,納宦其子。其達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而摩厲之於義。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勾踐載稻與脂於舟以行,國之孺子之游者,無不哺也,無不歠也,必問其名。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織則不衣。十年不收於國,民俱有三年之食。
國之父兄請曰:「昔者,夫差恥吾君於諸侯之國;今越國亦節矣,請報之!」勾踐辭曰:「昔者之戰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與知恥?請姑無庸戰!」父兄又請曰:「越四封之內,親吾君也,猶父母也,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讎,其有敢不盡力者乎?請復戰!」勾踐既許之,乃致其眾而誓之,曰:「寡人聞古之賢君,不患其眾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不患其行之少恥也,而患其眾之不足也。今寡人將助天滅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進旅退。進則思賞,退則思刑;如此,則有常賞;進不用命,退則無恥,如此,則有常刑。」果行,國人皆勸: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婦勉其夫,曰:「孰是吾君也,而可無死乎?」是故敗吳於囿,又敗之於沒,又郊敗之。
夫差行成,曰:「寡之師徒,不足以辱君矣,請以金玉子女賂君之辱!」勾踐對曰:「昔天以越與吳,而吳不受命;今天以吳予越,越可以無聽天之命而聽君之令乎?吾請達王甬、句東,吾與君為二君乎!」夫差對曰;「寡人禮先壹飯矣,君若不忘周室而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願也。君若曰;『吾將殘汝社稷,滅汝宗廟。』寡人請死,余何面目以視於天下乎?越君其次也!」遂滅吳。此篇非古文觀止所選,電子版初稿錄入,姑從之。校以四部叢刊和四
部備要本國語及汪遠孫《考異》,異文多依叢刊,不一一註明。
(19)宋人及楚人平:
外平不書,此何以書?大其平乎己也。何大乎其平乎己?
庄王圍宋,軍有七日之糧爾;盡此不勝,將去而歸爾。於是使司馬子反乘堙而窺宋城,宋華元亦乘堙而出見之。司馬子反曰:「子之國如何?」華元曰:「憊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司馬子反曰:「嘻!甚矣憊!雖然,吾聞之也,圍者柑馬而秣之,使肥者應客,是何子之情也?」華元曰:「吾聞之,君子見人之厄,則矜之;小人見人之厄,則幸之。吾見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於子也。」司馬子反曰:「諾,勉之矣!吾軍亦有七日之糧爾,盡此不勝,將去而歸爾。」揖而去之。
反於庄王。庄王曰:「何如?」司馬子反曰:「憊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庄王曰:「嘻!甚矣憊!雖然,吾今取此,然後而歸爾。」司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軍有七日之糧爾。」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視之,子曷為告之。」司馬子反曰:「以區區之宋,猶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無乎?是以告之也。」庄王曰:「諾,舍而止。雖然,吾猶取此,然後歸爾。」司馬子反曰:「然則君請處於此,臣請歸爾。」庄王曰:「子去我而歸,吾孰與處於此?吾亦從子而歸爾。」引師而去之。
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此皆大夫也。其稱人何?貶。曷為貶?平者在下也。
(20)虞師晉師滅夏陽:
非國而曰滅,重夏陽也。虞無師,其曰師何也?以其先晉,不可以不言師也。其先晉何也?為主乎滅夏陽也。夏陽者,虞、虢之塞邑也,滅夏陽而虞、虢舉矣。
虞之為主乎滅夏陽何也?晉獻公欲伐虢,荀息曰:「君何不以屈產之乘,垂棘之璧,而借道乎虞也?」公曰:「此晉國之寶也!如受吾幣,而不借吾道,則如之何?」荀息曰:「此小國之所以事大國也。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幣。如受吾幣而借吾道,則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廄而置之外廄也。」
公曰:「宮之奇存焉,必不使受之也。」荀息曰:「宮之奇之為人也,達心而懦,又少長於君。達心則其言略,懦則不能強諫,少長於君,則君輕之。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國之後,此中知以上乃能慮之。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公遂借道而伐虢。
宮之奇諫曰:「晉國之使者,其辭卑而幣重,必不便於虞。」虞公弗聽,遂受其幣而借之道。宮之奇又諫曰:「語曰:『唇亡則齒寒.』其斯之謂與!」挈其妻子以奔曹。
獻公亡虢,五年,而後舉虞。荀息牽馬操璧而前曰:「璧則猶是也,而馬齒加長矣。」
『叄』 我要寫一部古代小說。誰能幫我想一想有哪些宮,編的也行。還要一些人物的名字。
宮殿
關雎宮,承乾宮,翊坤宮,永福宮,麟趾宮,永壽宮,怡春宮,永春宮,緋煙宮,忘憂宮,華清宮,華陽宮,彝斕宮,儀瀛宮,毓
秀宮,碧霄宮,怡景宮,瑤華宮,冰泉宮,幻蝶宮,長樂宮,棠梨宮,柔福宮,靈犀宮,聚荷宮,戀雲宮,鳳寰宮,流華宮,宸佑宮,雍華宮,雪陽宮,欣然宮,雩
曉宮,頤華宮,百合宮,邀月宮,懿祥宮,星輝宮,傾雲宮,悅仙宮,聽竹宮,鍾粹宮,館娃宮,紫煙宮,永寧宮,綴霞宮,未央宮,秋闌宮,昭純宮,華羽宮,蓬
萊宮,翔鳳宮,百花宮,鸞鳴宮,蘭陵宮,長信宮,衍慶宮,鳳鸞宮
夕顏殿,瑤光殿,蕊珠殿,明瑟殿,怡和殿,交泰殿,南薰殿,斕月殿,傾櫻殿,椒香殿,同心殿,清心殿,絳雲殿,紫夢殿,凝霜殿,漪蘭殿,霽月殿,椒房殿,
傾顏殿,儀元殿,棲鸞殿,玉芙殿,麗正殿,瑤仙殿,璟瑄殿,槿櫻殿,悠然殿,飛鴻殿,雅嵐殿,驚鴻殿,嵐欣殿,怡月殿,凌波殿,逸韻殿,惜顏殿,華音殿,
曦雨殿,惠竹殿,憶雲殿,惜雲殿,綺夢殿,寒香殿,觀海殿,錦瑟殿,昭陽殿,念雲殿,蕙蘭殿,朝暉殿,傾香殿,合歡殿
醉霞閣,幽香閣,雲煙閣,連玥閣,凝香閣,希宜閣,行雲閣,歸燕閣,萱若閣,隱月閣,思凰閣,冰清閣,聽風閣,婉荷閣,百花閣,福熙閣,清芷閣,印月閣,
雪嫣閣,天舞閣,靈妍閣,懿祥閣,清韻閣,雪舞閣,曼音閣,望春閣,雅歆閣
秋水閣,旖霞閣,凝翠閣,絳紫閣,紫月閣,憐星閣,清秋閣,瀾月閣,纖羽閣,夢海閣,樂羽閣,清音閣,流霜閣,浣蓮閣,棲雁閣,綺春閣,枕霞閣,出雲閣,
逸纖閣,瑤花閣,飛羽閣,紫霞閣,明月閣,思雨閣
夢竹軒,紫蝶軒,鏡月軒,漓雨軒,霽影軒,聽雨軒,繪雅軒,縈碧軒,漱玉軒,紫竹軒,渡月軒,淑景軒,綠綺軒,宜雨軒,夢幽軒,蘭若軒,錦華軒,絳雪軒,
悅蝶軒,伊芙軒,問月軒,飛雪軒,映月軒,翩若軒,攬月軒,知語軒,竹意軒,靜雪軒,流韻軒,棲雲軒,靜怡軒,芙蓉軒,怡月軒,馨語軒,幽蘭軒
夢蘭軒, 流盈軒
聽雪堂,朱雀堂,睦元堂,墨韻堂,錦畫堂
汀蘭水榭,清芷榭,沉香榭,琉瓔水榭,怡蓉水榭
忘月居,雪晗居,思懿居,秋水居,馨怡居,錦瑟居,錦墨居,泠雪居,落梅居,陶然居
凝香齋,紫薇齋,知畫齋,鏡春齋,雲夢齋
瀟湘館,太平館,長春館,留春館
怡紅苑,上林苑,茗湘苑,蘅蕪苑,清漪苑
弄玉小築,漪瀾小築,玉清小築,夢馨小築
一些好聽的女孩名字範例:
雅靜(優雅文靜)
夢潔(一個夢幻般的女孩,心地善良,純潔)
夢璐(如夢幻般的女孩,璐,諧音露,露字為日月結合的靈之美.智慧且不誇張)
惠茜(賢惠,茜只是名字好聽)
漫妮(生活浪漫,妮是對女孩的稱呼,沒什麼意義)
語嫣 (嫣:美好鮮艷 )
桑榆(出自唐?王勃《滕王閣序》:「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倩雪(即前雪,也就是雪天出生的可愛公主啦)
香怡(香氣怡人)
靈芸(在古代,有一個叫薛靈芸的少女,長得容華絕世,貌賽貂禪,他被當時的皇帝曹丕看中,欲召她進宮做寵妃,願您的女兒也象她一樣美麗,雙手靈巧)
倩雪(即前雪,也就是雪天出生的可愛公主啦)
玉珍(象玉一般美麗,珍珠一樣令人喜愛)
茹雪(茹,諧音如;全名意思是想雪一般純潔,善良)
正梅(為人正直,能承受各種打擊)
美琳(美麗,善良,活潑)
歡馨(快樂,與家人生活得非常溫馨)
優璇(優,各個方面都很優秀;璇,像美玉一樣美麗,受人歡迎)
雨嘉(雨,純潔;嘉,優秀)
婭楠(婭,諧音雅,文雅;楠只是名字好聽)
明美(明白事理,長得標志美麗,有著花容月貌)
可馨(一個美麗的可人兒。能與家人生活得非常溫馨)
惠茜(賢惠,茜只是名字好聽)
漫妮(生活浪漫,妮是對女孩的稱呼,沒什麼意義)
香茹(香,死後留香百世,茹,沒什麼大意義)
月嬋(比貂禪還漂亮美麗,比月光還溫柔)
嫦曦(像嫦娥一樣有著絕世美麗容貌,像晨曦一樣朝氣蓬勃,有精神)
靜香(文靜,象明朝時期的香妃一樣美麗,文雅,貞烈)
夢潔(一個夢幻般的女孩,心地善良,純潔)
凌薇(氣勢、朝氣都凌人,薇,祝她將來成為一代名人)
美蓮(美麗如蓮花一樣,還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質)
雅靜(優雅文靜)
雪麗(美麗如雪)
依娜(有伊人風采,娜一般指姑娘美麗,婀娜多姿嘛)
雅芙(文雅,如出水芙蓉一般)
雨婷(溫柔,聰明,漂亮)
怡香(香氣怡人)
珺瑤 珺:美玉 瑤:美玉
夢瑤 瑤:美玉
婉婷(婉寓意「和順、溫和」「婷「寓意「美好」)
睿婕 (意思是聰明的女孩)
雅琳( 以「雅」入名,寓意「超脫、優雅」)
靜琪(安靜又乖巧的女孩)
彥妮 彥:古時候指有才學有德行的人 妮:指女孩子
馨蕊 馨:香氣
靜宸 宸:古代君王的代稱
雪慧 冰雪聰慧
淑穎 賢淑,聰穎
樂姍 姍:女子走路時婀娜的樣子
玥怡 怡:心曠神怡
芸熙 熙:光明
鈺彤 鈺:美玉 彤:紅色
璟雯 璟:玉的光彩 雯:色彩斑斕的雲,多用於人名
天瑜 瑜:美玉
婧琪 婧:女子有才 琪:美玉
夢瑤 瑤:美玉
靜宸 宸:古代君王的代稱
詩琪 (詩情畫意;美玉)
美萱 萱:一種忘憂的草
雪雁 (在雪花中飛舞的飛雁)
煜婷 (照耀;亭亭玉立)
笑怡 怡:心曠神怡
優璇(優,各個方面都很優秀;璇,像美玉一樣美麗,受人歡迎)
雨嘉(雨,純潔;嘉,優秀)
婭楠(婭,諧音雅,文雅;楠只是名字好聽)
雨婷(溫柔,聰明,漂亮)
玥婷 玥: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珠 婷:美好
芸萱 萱:一種忘憂的草
馨彤 馨:香氣 彤:紅色
沛玲(精神充沛,小巧玲瓏)
語嫣 (嫣:美好鮮艷 )
凌菲 (菲:草木的香氣很濃 )
羽馨 (羽緞;溫馨)
靖瑤 (靖:平安 瑤:美玉 )
瑾萱 (瑾:美玉 萱:傳說中一種忘憂的草 )
漫妮(生活浪漫,妮是對女孩的稱呼,沒什麼意義)
靈芸(在古代,有一個叫薛靈芸的少女,長得容華絕世,貌賽貂禪,他被當時的皇帝曹丕看中,欲召她進宮做寵妃,願您的女兒也象她一樣美麗,雙手靈巧)
欣妍(開心愉快,妍是美麗)
玉珍(象玉一般美麗,珍珠一樣令人喜愛)
茹雪(茹,諧音如;全名意思是想雪一般純潔,善良)
正梅(為人正直,能承受各種打擊)
美琳(美麗,善良,活潑)
歡馨(快樂,與家人生活得非常溫馨)
優璇(優,各個方面都很優秀;璇,像美玉一樣美麗,受人歡迎)
雨嘉(雨,純潔;嘉,優秀)
婭楠(婭,諧音雅,文雅;楠只是名字好聽)
明美(明白事理,長得標志美麗,有著花容月貌)
可馨(與家人生活得非常溫馨)
惠茜(賢惠,茜只是名字好聽)
漫妮(生活浪漫,妮是對女孩的稱呼,沒什麼意義)
香茹(香,死後留香百世,茹,沒什麼大意義)
月嬋(比貂禪還漂亮美麗,比月光還溫柔)
嫦曦(像嫦娥一樣有著絕世美麗容貌,像晨曦一樣朝氣蓬勃,有精神)
靜香(文靜,象明朝時期的香妃一樣美麗,文雅,貞烈)
夢潔(一個夢幻般的女孩,心地善良,純潔)
凌薇(氣勢、朝氣都凌人,薇,祝她將來成為一代名人)
美蓮(美麗如蓮花一樣,還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質)
雅靜(優雅文靜)
雪麗(美麗如雪)
韻寒(即蘊涵)
莉姿(具有公主或王後的一切風度與姿色)
夢璐(如夢幻般的女孩,璐,諧音露,露字為日月結合的靈之美.智慧且不誇張)
沛玲(精神充沛,小巧玲瓏)
欣妍(開心愉快,妍是美麗)
曼玉(曼妙身材,婷婷玉立)
歆瑤( 歆:心悅,歡愉 瑤:美玉 )
凌菲 (菲:草木的香氣很濃 )
靖瑤 (靖:平安 瑤:美玉 )
瑾萱 (瑾:美玉 萱:傳說中一種忘憂的草 )
佑怡( 怡:好心情 )
一些好聽的男孩名字範例:
辰逸 (讓人覺得很舒服的名字,且和「沉毅」「誠意」二詞同音)
浩宇 (胸懷猶如宇宙,浩瀚無窮)
瑾瑜 (出自成語---握瑾懷瑜,比喻擁有美好的品德)
皓軒 (意為:光明磊落,氣宇軒昂)
擎蒼 (頂天立地,男兒本色)(出自宋代詩人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左牽黃,右擎蒼...」)
擎宇(不喜歡上面的哪個還可以選這個,意思相同)
致遠 (出自諸葛亮的《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燁磊 (光明磊落)
晟睿(「晟」是光明、興盛的意思;「睿」是智慧的意思)
文博(文采飛揚,博學多才)
天佑(生來就有上天庇佑的孩子)
英傑(英俊傑出)
致遠 (出自諸葛亮的《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俊馳(出自成語:俊才星馳)
雨澤 (恩惠像雨一樣多)
燁磊 (光明磊落)
偉奇(偉大、神奇)
晟睿(「晟」是光明、興盛的意思,讀shèng;「睿」是智慧的意思)
文博(文采飛揚,博學多才)
天佑(生來就有上天庇佑的孩子)
文昊(昊的字意是:廣大無邊)
修潔(修:形容身材修長高大,潔:整潔)
黎昕 (黎:黎明 昕:明亮的樣子 )
遠航(好男兒,就放他去遠航吧)
旭堯 (旭:旭日 堯:上古時期的賢明君主,後泛指聖人 )
聖傑 (聖:崇高 傑:傑出 )
俊楠 (俊:英俊 楠:堅固 )
鴻濤 (鴻:旺盛,興盛 )
偉祺 (偉:偉大 祺 :吉祥 )
榮軒 (軒:氣度不凡 )
越澤 (澤:廣博的水源)
浩宇 (胸懷猶如宇宙,浩瀚無窮)
瑾瑜 (出自成語――握瑾懷瑜,比喻擁有美好的品德)
皓軒 (意為:光明磊落,氣宇軒昂)
擎蒼 (頂天立地,男兒本色)(出自宋代詩人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左牽黃,右擎蒼…」)
擎宇(意思同上)
志澤 (澤:廣域的水源 )
子軒 (軒:氣度不凡 )
睿淵 (睿智;學識淵博)
弘文 (弘揚;文:文學家)
哲瀚 (擁有廣大的學問)
雨澤 (恩惠)
楷瑞 (楷:楷模;瑞:吉祥)
建輝 (建造輝煌成就)
晉鵬( 晉:進也,本義,上進 鵬:比喻前程遠大 )
天磊 (磊:眾石累積 )
紹輝( 紹:繼承 輝:光輝 )
浩南 (浩:浩大 )
澤洋 (廣闊的海洋 )
鑫磊 (鑫:財富 )
鵬煊 (煊:光明,讀xuān )
博文 (文韜武略,博大精深 )
昊強 (昊:蒼天,蒼穹 )
越澤 (越過廣闊的水源 )
旭堯 (旭:旭日 堯:為傳說中上古的賢明君主,後泛指聖人)
偉宸 (宸:古代君王的代稱 )
志澤 (澤:廣域的水源 )
博超 (博:博大 超:超越 )
君浩 (君:君子 浩:浩大 )
子騫 (騫:高舉,飛起 )
鵬濤 (鵬:比喻氣勢雄偉 )
炎彬 (炎:燃燒 彬:形容文雅 )
鶴軒 (鶴:閑雲野鶴 軒:氣度不凡 )
偉澤 (偉:偉大 澤:廣域的水源)
越彬 (彬:形容文雅 )
風華 (風華正茂 )
靖琪 (靖:平安 琪:美玉 )
明輝 (輝:光明 )
偉誠 (偉:偉大 誠:誠實 )
明軒 (軒:氣度不凡 )
紹輝 (輝:輝煌 )
健柏((柏:松柏,是長壽的象徵。「健柏」就是健康長壽的意思)
英傑(英俊傑出)
修傑(修:形容身材修長高大)
志澤 (澤:廣域的水源 )
弘文 (弘揚,文:文學家)
峻熙 (峻:高大威猛;熙:前途一片光明)
嘉懿 (嘉:美好;懿:美好)
煜城 (照耀城市)
懿軒 (懿:美好;軒:氣宇軒昂)
燁偉 (燁:光耀)
苑博 (博:博學)
鵬濤 (鵬:比喻氣勢雄偉)
炎彬 (炎:燃燒 彬:形容文雅)
鶴軒 (鶴:閑雲野鶴 軒:氣度不凡)
偉澤 (偉:偉大 澤:廣域的水源)
君昊 (君:君子 昊:蒼天,蒼穹)
熠彤 (熠:光耀 彤:紅色)
鴻煊 (鴻:大也 煊:光明)
博濤 (博:博學)
苑傑 (傑:傑出)
黎昕 (昕:明亮的樣子)
燁霖 (燁:光明)
晉鵬 (晉:進也,本義,上進 鵬:比喻前程遠大 )
燁華 (燁:光耀)
煜祺 (煜:照耀 祺:吉祥)
智宸 (智:智慧 宸:古代君王的代稱)
正豪 (豪:豪氣)
昊然 (昊:蒼天,蒼穹)
明傑 (明智,傑出)
立誠 (誠:誠實)
立軒 (軒:氣度不凡)
立輝 (輝:輝煌)
峻熙 (峻:高大威猛;熙:前途一片光明)
嘉懿 (嘉:美好;懿:美好)
煜城 (照耀城市)
懿軒 (懿:美好;軒:氣宇軒昂)
燁華 燁:光耀
煜祺 煜:照耀 祺:吉祥
智宸 智:智慧 宸:古代君王的代稱
正豪 豪:豪氣
昊然 昊:蒼天,蒼穹
志澤 (澤:廣域的水源 )
明傑 明智 傑出
弘文 (弘揚;文:文學家)
燁偉 燁:光耀
苑博 博:博學
鵬濤 鵬:比喻氣勢雄偉
炎彬 炎:燃燒 彬:形容文雅
鶴軒 鶴:閑雲野鶴 軒:氣度不凡
偉澤 偉:偉大 澤:廣域的水源
君昊 君:君子 昊:蒼天,蒼穹
熠彤 熠:光耀 彤:紅色
鴻煊 鴻:大也 煊:光明
博濤 博:博學
苑傑 傑:傑出
黎昕 昕:明亮的樣子
燁霖 燁:光明
哲瀚 (擁有廣大的學問)
雨澤 (恩惠)
楷瑞 (楷:楷模;瑞:吉祥)
建輝 (建造輝煌成就)
致遠 (出自諸葛亮的《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俊馳(出自成語:俊才星馳)
雨澤 (恩惠像雨一樣多)
燁磊 (光明磊落)
國豪(國人因它而自豪)
偉奇(偉大、神奇)
文博(文采飛揚,博學多才)
天佑(生來就有上天庇佑的孩子)
- 中華所有的姓氏
趙 錢 孫 李 周 吳 鄭 王 馮 陳 褚 衛
蔣 沈 韓 楊 朱 秦 尤 許 何 呂 施 張
孔 曹 嚴 華 金 魏 陶 姜 戚 謝 鄒 喻
柏 水 竇 章 雲 蘇 潘 葛 奚 范 彭 郎
魯 韋 昌 馬 苗 鳳 花 方 俞 任 袁 柳
酆 鮑 史 唐 費 廉 岑 薛 雷 賀 倪 湯
滕 殷 羅 畢 郝 鄔 安 常 樂 於 時 傅
皮 卞 齊 康 伍 余 元 卜 顧 孟 平 黃
和 穆 蕭 尹 姚 邵 湛 汪 祁 毛 禹 狄
米 貝 明 臧 計 伏 成 戴 談 宋 茅 龐
熊 紀 舒 屈 項 祝 董 梁 杜 阮 藍 閔
席 季 麻 強 賈 路 婁 危 江 童 顏 郭
梅 盛 林 刁 鍾 徐 邱 駱 高 夏 蔡 田
樊 胡 凌 霍 虞 萬 支 柯 昝 管 盧 莫
經 房 裘 繆 干 解 應 宗 丁 宣 賁 鄧
郁 單 杭 洪 包 諸 左 石 崔 吉 鈕 龔
程 嵇 邢 滑 裴 陸 榮 翁 荀 羊 於 惠
甄 麴 家 封 芮 羿 儲 靳 汲 邴 糜 松
井 段 富 巫 烏 焦 巴 弓 牧 隗 山 谷
車 侯 宓 蓬 全 郗 班 仰 秋 仲 伊 宮
寧 仇 欒 暴 甘 鈄 歷 戎 祖 武 符 劉
景 詹 束 龍 葉 幸 司 韶 郜 黎 薊 溥
印 宿 白 懷 蒲 邰 從 鄂 索 咸 籍 賴
卓 藺 屠 蒙 池 喬 陽 郁 胥 能 蒼 雙
聞 莘 黨 翟 譚 貢 勞 逄 姬 申 扶 堵
冉 宰 酈 雍 卻 璩 桑 桂 濮 牛 壽 通
邊 扈 燕 冀 僪 浦 尚 農 溫 別 庄 晏
柴 瞿 閻 充 慕 連 茹 習 宦 艾 魚 容
向 古 易 慎 戈 廖 庾 終 暨 居 衡 步
都 耿 滿 弘 匡 國 文 寇 廣 祿 闕 東
歐 殳 沃 利 蔚 越 夔 隆 師 鞏 厙 聶
晁 勾 敖 融 冷 訾 辛 闞 那 簡 饒 空
曾 毋 沙 乜 養 鞠 須 豐 巢 關 蒯 相
查 後 荊 紅 游 竺 權 逮 盍 益 桓 公
萬俟 司馬 上官 歐陽 夏侯 諸葛 聞人 東方 赫連 皇甫 尉遲 公羊
澹臺 公冶 宗政 濮陽 淳於 單於 太叔 申屠 公孫 仲孫 軒轅 令狐
鍾離 宇文 長孫 慕容 司徒 司空 召 有 舜 葉赫那拉 叢 岳
寸 貳 皇 僑 彤 竭 端 赫 實 甫 集 象
翠 狂 辟 典 良 函 芒 苦 其 京 中 夕
之 章佳 那拉 冠 賓 香 果 依爾根覺羅 依爾覺羅 薩嘛喇 赫舍里 額爾德特
薩克達 鈕祜祿 他塔喇 喜塔臘 訥殷富察 葉赫那蘭 庫雅喇 瓜爾佳 舒穆祿 愛新覺羅 索綽絡 納喇
烏雅 范姜 碧魯 張廖 張簡 圖門 太史 公叔 烏孫 完顏 馬佳 佟佳
富察 費莫 蹇 稱 諾 來 多 繁 戊 朴 回 毓
稅 葷 靖 緒 愈 碩 牢 買 但 巧 枚 撒
泰 秘 亥 紹 以 壬 森 齋 釋 奕 姒 朋
求 羽 用 占 真 穰 翦 閭 漆 貴 代 貫
旁 崇 棟 告 休 褒 諫 銳 皋 閎 在 歧
禾 示 是 委 釗 頻 嬴 呼 大 威 昂 律
冒 保 系 抄 定 化 萊 校 么 抗 禰 綦
悟 宏 功 庚 務 敏 捷 拱 兆 丑 丙 暢
苟 隨 類 卯 俟 友 答 乙 允 甲 留 尾
佼 玄 乘 裔 延 植 環 矯 賽 昔 侍 度
曠 遇 偶 前 由 咎 塞 斂 受 瀧 襲 釁
叔 聖 御 夫 仆 鎮 藩 邸 府 掌 首 員
焉 戲 可 智 爾 憑 悉 進 篤 厚 仁 業
肇 資 合 仍 九 衷 哀 刑 俎 仵 圭 夷
徭 蠻 汗 孛 乾 帖 罕 洛 淦 洋 邶 鄲
郯 邗 邛 劍 虢 隋 蒿 茆 菅 萇 樹 桐
鎖 鍾 機 盤 鐸 斛 玉 線 針 箕 庹 繩
磨 蕢 瓮 弭 刀 疏 牽 渾 惲 勢 世 仝
同 蟻 止 戢 睢 冼 種 塗 肖 己 泣 潛
卷 脫 謬 蹉 赧 浮 頓 說 次 錯 念 夙
斯 完 丹 表 聊 源 姓 吾 尋 展 出 不
戶 閉 才 無 書 學 愚 本 性 雪 霜 煙
寒 少 字 橋 板 斐 獨 千 詩 嘉 揚 善
揭 祈 析 赤 紫 青 柔 剛 奇 拜 佛 陀
彌 阿 素 長 僧 隱 仙 雋 宇 祭 酒 淡
塔 琦 閃 始 星 南 天 接 波 碧 速 禚
騰 潮 鏡 似 澄 潭 謇 縱 渠 奈 風 春
濯 沐 茂 英 蘭 檀 藤 枝 檢 生 折 登
駒 騎 貊 虎 肥 鹿 雀 野 禽 飛 節 宜
鮮 粟 栗 豆 帛 官 布 衣 藏 寶 鈔 銀
門 盈 慶 喜 及 普 建 營 巨 望 希 道
載 聲 漫 犁 力 貿 勤 革 改 興 亓 睦
修 信 閩 北 守 堅 勇 漢 練 尉 士 旅
五 令 將 旗 軍 行 奉 敬 恭 儀 母 堂
丘 義 禮 慈 孝 理 倫 卿 問 永 輝 位
讓 堯 依 猶 介 承 市 所 苑 杞 劇 第
零 諶 招 續 達 忻 六 鄞 戰 遲 候 宛
勵 粘 薩 鄺 覃 辜 初 樓 城 區 局 台
原 考 媯 納 泉 老 清 德 卑 過 麥 曲
竹 百 福 言 第五 佟 愛 年 笪 譙 哈 墨
南宮 賞 伯 佴 佘 牟 商 西門 東門 左丘 梁丘 琴
後 況 亢 緱 帥 微生 羊舌 海 歸 呼延 南門 東郭
百里 欽 鄢 汝 法 閆 楚 晉 穀梁 宰父 夾谷 拓跋
壤駟 樂正 漆雕 公西 巫馬 端木 顓孫 子車 督 仉 司寇 亓官
鮮於 鍾離 蓋 逯 庫 郟 逢 陰 薄 厲 稽 閭丘
公良 段干 開 光 操 瑞 眭 泥 運 摩 偉 鐵
迮
『肆』 官鴻:我不太喜歡拿錯劇本這種說法,有何言外之意
一、官鴻這番話的言外之意是想給大眾傳遞男女平等的思想。官鴻在社交平台上發表了他對於“新劇男女主拿錯劇本”言論的看法,他表示自己不太喜歡拿錯劇本這種說法,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都不應該被輕易下定義。官鴻這番話的言外之意也是想給大眾傳遞男女平等的思想,我們應該要用更加開明的眼光看待性別差異,大家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在官鴻和張藝上聯袂出演的新劇《玉昭令》 中,我們可以看到男主角在關鍵時刻總被性格勇敢堅強的女主角所拯救,這樣的劇情讓不少觀眾感嘆“男女主角拿錯劇本”。而官鴻在看到這一類的評價後,在個人社交平台上寫出了他個人的見解。官鴻表示,他不太喜歡拿錯劇本這種說法。女生可以表現得強大,也可以表現得溫柔,男性和女性都不該被社會大眾所輕易地下定義。官鴻這番話的言外之意是想給大眾傳遞男女平等的思想,他不希望人們總以刻板的性別印象去看待男性和女性。如今,社會上有越來越多的人為了爭取性別平權而發聲。他們也和官鴻一樣,認為所有的男性和女性都不應該被人戴著有色眼鏡所看待,大家在面對不公平對待時,也應該勇敢地說出自己心中的想法,爭取自己應有的權利。
官鴻發表在社交媒體上的這番話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思,不少人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過去對待男女性別差異的觀點是否存在落後性,並且學著用先進的眼光看待性別平等觀念。
『伍』 宋史記事本末卷37王安石變法措施
王安石變法
仁宗嘉佑五年(庚子、一零六零)五月,召王安石為三司使支判官。
安石,臨川人,
好讀書,善屬文。曾鞏攜其所撰以示歐陽修,修為之延譽;擢進士上第,授淮南判官。
故事,秩滿,許獻文求試館職,安石獨不求試,調知鄞縣。起堤堰,決陂塘,為水陸之
利。貸榖與民,出息以償,俾新陳相易,邑人便之。尋通判舒州。文彥博薦安石恬退,
乞不次進用,以激奔競之風。召試館職,不就。歐陽修薦為諫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辭。
修以其須祿養,復言於朝,用為群牧判官,
又辭。懇求外補,知常州,移提點江西刑獄。
與周敦頤相遇,語連數日夜,安石退而精思,至忘寢食。先是,館閣之命屢下,安石輒
辭不起,
士大夫謂其無意於世,
恨不識其面;
朝廷每欲授之美官,
唯患其不就也。
及是,
為度支判官,聞者莫不喜悅。安石果於自用,於是上『萬言書』
,大葯以為:
『今天下之
財力日以困窮,風俗日以衰微,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
其意而已。法其意,則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傾駭天下之耳目,囂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
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自古治世末,未嘗以
財不足為患也,患在治財無其道耳。在位之人才既不足用,而閭巷草野之間亦少可用之
才,社稷之託,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為常,而無一旦之憂乎!願監苟且因循之
弊,明詔大臣,為之以漸,期合於萬世之變。臣之所稱,流俗之所不講,而議者以為迂
闊而熟爛者也。
』上覽而置之。
呂祖謙曰:安石變法之蘊,亦略見於此書。特其學不用於嘉祐,而盡用於熙寧,世
道升降之機,蓋有在也。
時有詔,舍人院無得申請改除文字,安石爭之曰:
『審如是,則舍人不得復行其職,
而一聽大臣所為。今大臣之弱者不敢為陛下守法,而強著則挾上旨以造令,諫官御史無
敢逆其意者,臣實懼焉!
』語皆侵執政,執政者不悅。會以母喪,遂去職。
英宗治平四年(丁未、一零六七)閏三月癸卯,以王安石知江寧府。終英宗之世,
安石被召未嘗起,韓維、呂公著兄弟更稱揚之。神宗在潁邸,維為記室,每講說見稱,
輒曰:
『此非維之說,維之友王安石之說也。
』維遷庶子,又薦安石自代,帝由是想見其
人。及即位,召之,安石不至。帝謂輔臣曰:
『安石歷先帝朝,召不赴,或以為不恭,
今又不至,果病邪?有所要邪?』曾公亮曰:
『安石真輔相材,
必不欺罔。
』吳奎曰:
『臣
嘗與安石同領群牧,見其護前自用,所為迂闊,萬一用之,必紊綱紀。
』帝不聽,乃有
江寧之命。眾謂安石必辭,及詔至,即起視事。
九月,以王安石為翰林學士,時,宰相韓琦執政三朝,或言其專,曾公亮因力薦王
安石,覬以間琦。琦求去益力,帝不得已,從之,以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入對,帝泣
曰:
『侍中必欲去,今日已降制矣。然卿去誰可屬國者?王安石何如?』琦對曰:
『安石
為翰林學士則有餘,處輔弼之位則不可。
』帝不答。
神宗熙寧元年(戊申、一零六八)夏四月己巳,王安石始至京師,時受翰林學士之
命已七越月矣。詔安石越次入對。帝問為治所先,安石對曰:
『擇術為先。
』帝曰:
『唐
太宗何如?』曰:
『陛下當法堯舜,何以太宗為哉!堯舜之道至簡而不煩,至要而不迂,
至易而不難,但末世學者不能通知,以為高不可及耳。
』帝曰:
『卿可謂則難於君,朕自
視眇躬,恐無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輔朕,庶同躋此道!
』一日講席,群臣退,帝留安石
坐,曰:
『有欲與卿從容議論者。
』因言:
『唐太宗逼得魏徵,漢昭烈必得諸葛亮,然後
可以有為,二子誠不世出之人也。
』安石曰:
『鼻息誠能為堯舜,則必有皋夔稷契;誠能
為高宗,則必有傅說。彼二子皆有道者所羞,何足道哉!以天下之大,人民之眾,百年
承平,學者不為不多,然嘗患無人可以助治者,以陛下擇術未明,推誠未至,雖有皋、
夔、稷、契、傅說之賢,亦將為小人所蔽,卷懷而去耳。
』帝曰:
『何世無小人,雖堯舜
之時,不能無四凶。
』安石曰:
『惟能辨四凶而誅之,此其所以為堯舜也,若使四凶得肆
其讒慝,則皋、夔、稷、契亦安肯茍食其祿以終身乎!
』
冬十一月,郊。執政以河朔旱情,國用不足,乞南郊勿賜金帛。詔學士議。司馬光
曰:
『救災節用,當自貴近始,可聽也。
』王安石曰:
『常袞辭堂饌,時以為袞自知不能,
當辭職,不當辭祿。且國用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財者故也。
』光曰:
『善理財者,不過頭
會箕斂耳。
』安石曰:
『不然,善理財者,不加賦而國用足。
』光曰:
『天下安有此理?天
地所生財貨百物,不在民,則在官,彼設法奪民,其害乃甚於加賦。此蓋桑弘羊欺武帝
之言,司馬遷書之以見其不明耳。
』爭議不已。帝曰:
『朕意與光同,然姑以不允答之。
』
會安石草制,引常袞事責兩府,兩府不敢復辭。
二年(己酉、一零六九)春二月庚子,以王安石參知政事。初,帝欲用安石,曾公
亮力薦之,
唐介言安石難大任,
帝曰:
『
文學不可任邪?經術不可任邪?吏事不可任邪?』
介對曰:
『安石好學而泥古,故議論迂闊,
若使為政,必多所變更。
』介退,謂曾公亮曰:
『安石果大用,天下必困擾。諸公當自知之。
』帝問侍讀孫固曰:
『安石可相否?』固對
曰:
『安石文行甚高,處侍從獻納之職可矣。宰相自有度,安石狷狹少容。必欲求賢相,
呂公著、司馬光、韓維其人也。
』帝不以為然,竟以安石參知政事,謂之曰:
『人皆不能
知卿,以卿但知經術,不曉世務。
』安石對曰:
『經術正所以經世務。
』
帝曰:
『卿所設施,
以何為先?』安石對曰:
『末世風俗,賢者不得行道,不肖者得行無道,賤者不得行禮,
貴者得行無禮。變風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
』帝深納之。
甲子,議行新法,王安石言:
『周置泉府之官,以榷制兼並,均濟貧乏,變通天下
之財,後世唯桑弘羊、劉晏粗合此意。學者不能推明先王法意,更以為忍住不當與民爭
利。今欲理財,則當修泉府之法,以收利權。
』安石乃復言:
『人材難得,亦難知。今使
十人理財,其中容有一二敗事,則異論乘之而起。堯與群臣共擇一人治水,尚不能無敗
事,況所擇而使非一人,豈能無失!要當計利害多少,不為異論所惑。
』帝曰:
『有一人
敗事而遂廢所圖,此所以少成事也。
』乃立制置三司條例司,掌經畫邦計,議變舊法,
以通天下之利,命陳升之、王安石領其事。初,泉人呂惠卿,自真州推官秩滿入都,與
安石論經義多合,遂定交。因言於帝曰:
『惠卿之賢,雖前世儒者未易比也。學先王之
道而能用者,獨惠卿而已。
』遂以惠卿及蘇轍並為檢詳文字,事無大小,安石必與惠卿
謀之。凡所建請章奏,多惠卿筆也。又以章惇為三司條例官,曾布檢正中書五房公事。
凡有奏請,朝臣以為不便者,布必上疏條析,以堅帝意,使專任安石,以威脅眾,俾毋
敢言。由是安石信任布,亞於惠卿。而農田、水利、青田、均輸、保甲、免役、市易、
保馬、方田諸役,相繼並興,
號為新法,頒行天下。
安石與劉恕友善,欲引置三司條例,
恕以不習金谷為辭,且曰:
『天子方屬公以大政,宜弘張堯舜之道以佐明主,不應以利
為先。
』安石曰:
『利以和義,善用之,堯舜之道也。
』時爭新法,廟堂諸大臣議論多不
協,安石曰:
『公輩坐不讀書耳。
』趙抃曰:
『君言失矣,皋、夔、稷、契之時,何書可
讀?』安石不應。
夏四月丁巳,從三司條例司之請,譴劉彜、謝卿材、侯叔獻、程顥、盧秉、王汝翼、
曾伉、王廣廉八人行諸路,察農田、水利、賦役。蘇轍言:
「役人之不可不用鄉戶,猶
官吏之不可不用士人也。有田以為生,故無逃亡之憂,朴魯而少詐,故無欺嫚之患。今
乃舍此不用,竊恐掌財者必有盜用之奸,捕盜者必有竄逸之弊。唐楊炎為兩稅,取大歷
十四年應當賦斂之數以定兩稅之額,
則租調與庸既兼之矣。
今兩稅如舊,
奈何復取庸錢!
且品官之家復役已久,蓋古者國子俊造,將用其才者,皆復其身;胥史賤吏,既用於官
者,皆復其家。聖人舊法,良有深意,奈何至於官戶而又將役之耶!
」不聽。
六月丁巳,罷御史中丞呂誨。王安石既執政,士大夫多以為得人,呂誨獨言其不通
時事,大用之則非所宜。將入對,學士司馬光亦將詣經筵,相遇並行。光密問今日所言
何事,誨曰:
「袖中彈文,乃新參也。
」光愕然曰:
「眾喜得人,奈何論之?」誨曰:
「君
實亦為是言邪!安石雖有時名,然好執偏見,輕信奸回,喜人佞己,聽其言則美,施於
用則疏,置諸宰輔,天下必受其禍。且上新即位,所與圖治者,二三執政而已,茍非其
人,將敗國事。此乃心腹之疾,顧可緩耶!
」上疏言:
「大奸似忠,大詐似信。安石外示
樸野,中藏巧詐,驕蹇慢上,陰賊害物。誠恐陛下悅其才辯,久而倚毘,大奸得路,群
陰匯進,則賢者盡去,亂由是生。臣究安石之跡,固無遠略,唯務改作,立異於人,徒
文言而飾非,將罔上而欺下。臣竊憂之,誤天下蒼生,必斯人也。
」疏奏,帝方眷注安
石,還其章疏,誨遂求去,安石亦求去。帝謂曾公亮曰:
「若出誨,恐安石不自安。
」安
石曰:
「臣以身許國,陛下處之有義,臣何敢以形跡自嫌,茍為去就。
」
乃出誨,知鄧州。
誨既斥,安石益自用。光由是服誨之先見,自以為不及也。
秋七月辛巳,立淮、浙、江、湖六路均輸法。條例司言:
「諸路上供,歲有常數,
年豐可以多致而不能贏余,年歉難於供億而不敢不足,遠方有倍徙之輸,中都有半價之
鬻,徒使富商大賈乘公私之急,以擅輕重斂散之權。今江、浙、荊、淮發運使實總六路
賦入,宜假以錢貨,資其用度,凡上供之物,皆得徙貴就賤,因近易遠,預知在京倉庫
所當辦者,得以便宜蓄買,而制其有無。庶幾國用可足,民財不匱。
」詔以發運使薛向
領均輸平準,專行於六路,賜內藏錢五百萬緡,上供米三百萬石。時議者慮其為擾,多
言非便,帝不聽。薛向既董其事,乃請設置官屬,從之。蘇轍言:
「今先設官置吏,薄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1下載券 3人已下載
下載
還剩17頁未讀,繼續閱讀
書廩祿,為費已厚,非良不售,非賄不行,是官買之價,比民必貴,及其賣也,弊復如
前。此錢一出,恐不可復。縱使其間薄有所獲,而征商之額所損必多矣。
」帝方惑於王
安石,不納其言。然均輸法亦迄不能就。
八月,
罷知諫院范純仁。
純仁奏言:
「王安石變祖宗法度,
掊克財利,
民心不寧。
《書》
曰:
『怨豈在明,不見是圖。
』願陛下圖不見之怨。
」帝曰:
「何謂不見之怨?」對曰:
「杜
牧所謂
『不敢言而敢怒』
者是也。
」
帝曰:
「卿善論事宜,
為朕條陳古今治亂可為監戒者。
」
遂作《尚書解》以進,曰:
「其言皆堯舜禹湯文武之事也,治天下無以易此。願深究而
力行之!
」帝切於求治,多延見疏遜小臣,
咨訪闕失。純仁言:
「小人之言,聽之若可采,
行之必有累。
蓋知小忘大,
貪近昧遠,
願加深察!
」
及薛向行均輸法於六路,
純仁言:
「臣
嘗親奉德音,欲修先王補助之政,今乃效桑弘羊行均輸之法,而使小人掊克生靈,斂怨
基禍。安石以富國強兵之術啟迪上心,欲求近功,忘其舊學,尚法令則稱商鞅,言財利
則背孟軻,鄙老成為因循,棄公論為流俗,異己者為不肖,合意者為賢人。劉琦、錢顗
等一言,便蒙降黜。在延之臣方大半趨附,陛下又從而驅之,其將何所不至!道遠者理
當馴致,事大者不可速成,人才不可急求,積弊不可頓革;倘欲事功急就,必為憸佞所
乘。宜速還言者而退安石,答中外之望。
」留章不下,純仁力求去,不許。未幾,罷諫
職,改判國子監。純仁去意愈確,
安石使諭之曰:
「毋輕去,已議除知制誥矣。
」純仁曰:
「此言何為至於我哉!言不用,萬鍾非所顧也。
」雖錄所上章申中書。安石大怒,乞加
重貶,帝曰:
「彼無罪,故與一善地。
」命知河中府,尋徙成都轉運使。以新法不便,戒
州縣未得遽行。安石怒其沮格,以事左遷,知和州。
壬戌,貶判刑部劉述等六人。初,知登州許遵上州獄,有婦謀殺夫,傷而未死,及
按問,遂自承。法,因犯殺傷而自首者,得免所因之罪,請從減論。帝命司馬光與王安
石議。安石以遵言為是,光謂:
「因他罪殺傷者,他罪得首原,豈可以謀與殺分為兩事,
而謂謀為所因,
得以首原乎?」
帝方意向安石,
而文彥博、
富弼等多主光議,
逾年不決。
至是,詔從安石議,凡謀殺已傷,按問自首者,罪減一等,著為令。侍御史知雜事兼判
刑部劉述等封還其詔,執奏不已。安石白帝,詔開封府推官王克臣劾述罪。述遂率侍御
史劉琦、錢顗共上疏曰:
「安石執政以來,未逾數月,中外囂然。陛下置安石政府,必
欲致時如唐、虞,而反操管、商權詐之術,與陳升之合謀,侵三司利權,取為己功,開
局設官,分行天下,驚駭物聽。去年因許遵妄議按問自首之法,安石任偏見而立新議,
陛下不察而從之,遂害天下大公。先朝所立制度,自宜世守勿失,乃事事更張,廢而不
用。奸詐專權之人,豈宜處之廟堂以亂國紀!願罷逐以慰天下。曾公亮避畏安石,陰自
結援以固寵;趙抃則括囊拱手,但務依違,皆宜斥免。
」疏上,安石奏先貶琦監處州監
酒務,顗監忂州監稅殿中侍御史孫昌齡始以附安石的進,顗將出台,罵昌齡而去,於是
昌齡亦言王克臣阿奉當權,欺蔽聰明,逐黜昌齡通判蘄州。安石欲置述於獄,司馬光、
范純仁爭之,乃貶知江州。同判刑部丁諷、審刑院詳議官王師元皆以附述忤安石,諷貶
通判復州,師元貶監安州稅。
罷條例司檢詳文字蘇轍。轍與呂惠卿論多不合,會遣八使於四方求遺利,中外知其
必迎合生事而不敢言,轍以書抵王安石力陳其不可。安石怒,欲加之罪,陳升之止之,
乃以轍為河南府推官。
九月丁卯,行青苗法。初,陝西轉運使李參以部內多戍兵而糧儲不足,令民自隱度
麥粟之贏,先貸以錢,俟谷熟還官,號青苗錢。經數年,廩有餘糧。至是,條例司請:
「以諸路常平、廣惠倉錢谷,依陝西青苗錢例,民願預借者給之,令出息二分,隨夏、
秋稅輸納,願輸錢者從其便。如遇災傷,許展至豐熟日納。非惟足以待凶荒之患,民既
受貸,則兼並之家不得乘新陳不接以邀倍息。又常平、廣惠之物,收藏積滯,必待年儉
物貴,然後出糶,所及者不過城市游手之人。今通一路有無,貴發賤斂,以廣蓄積,平
物價,使農人有以赴時趨事,而兼並不得乘其急。凡此皆以為民,而公家無所利其入,
是亦先王散惠興利,以為耕斂補助之意也。欲量諸路錢谷多寡,分遣官提舉,每州選通
判幕職官一員,
典干轉移出納。
仍先自河北、
京東、
淮南三路施行,
俟有緒,
推之諸路。
」
詔曰:
「可。
」乃出內褲緡錢百萬,糴河北常平粟,而常平、廣惠倉之法遂變為青苗矣。
初,王安石既與呂惠卿議定,出示蘇轍等,
曰:
「此青苗法也,有不便,以告勿疑。
」
轍曰:
「以錢貸民,本以救民,然出納之際,吏緣為奸,雖有法不能禁。錢入民手,雖
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納錢,雖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則恐鞭笞必用,州縣之事煩矣。唐劉
晏掌國計,未嘗有所假貸,而四方豐凶貴賤,知之未嘗逾時。有賤必糴,有貴必糶,以
此四方無甚貴無甚賤之病。今此法見在,而患不修,公誠能有意於民,舉而行之,則晏
之功課立俟也。
」安石曰:
「君言誠有理,當徐思之。
」由是逾月不言青苗。會京東轉運
使王廣淵言:
「春農事興,而民苦乏,兼並之家得以乘其急要利。乞留本道錢帛五十萬,
貸之貧民,歲可獲息二十五萬。
」從之。其事與青苗法合,安石始以為可用,召廣淵至
京師,與之議,於是決意行焉。
壬辰,王安石薦呂惠卿為太子中允、崇政殿說書。司馬光諫曰:
「惠卿憸巧,非佳
士。
使安石負謗於中外者,
皆其所為也。
」
帝言:
「安石不好官職,
自奉甚薄,
可謂賢者。
」
光曰:
「安石誠賢,但性不曉事而愎,此其所短也。又不當信任呂惠卿,惠卿真姦邪,
而為安石謀主,安石為之力行,故天下並指為姦邪也。近者進擢不次,大不厭眾心。
」
帝曰:
「惠卿進對明辨,亦似美才。
」光對曰:
「惠卿誠文學辨慧,然用心不正,願陛下
徐察之。江充、李訓若無才,何以動人主?」帝默然。光又貽書安石曰:
「諂諛之士於
公今日誠有順適之快;一旦失勢,將必賣公自售矣!
」安石不悅。
帝嘗御邇英閣聽講,光講曹參代蕭何。帝曰:
「漢常守蕭何之法不變,可乎?」光
對曰:
「寧獨漢也,使三代之君守禹、湯、文、武之法,雖至今存可也。漢武取高帝約
束紛更之,盜賊半天下。元帝改孝宣之政,漢業遂衰。由此言之,祖宗之法不可變也。
」
惠卿言:
「先王之法,有一年一變者,正月始和,布法象魏是也;有五年一變者,巡守
考制度是也;有三十年一變者,刑罰世輕世重是也。光言非是,其意以風朝廷耳。
」帝
問光,光對曰:
「布法象魏,布書法也。諸侯變禮易樂者,王巡守則誅之,不自變也。
書廩祿,為費已厚,非良不售,非賄不行,是官買之價,比民必貴,及其賣也,弊復如
『陸』 求論語中」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一句的理解稿
子貢向孔子請問君子之道。孔子說:先去實踐自己想要說的話,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後才把它說出來。
本章有兩個明顯的重點:一是「言」,另一是「行」;以及一個隱藏的重點:「義」。
就「言」的角度來看則有三個須注意的地方:
1.簡單地說,本章之意就是君子要先做才說,也可用慎言二字來概括。
2.本章屬於「兩端四角」啟發式教學。慎言不過是成為君子的條件之一,並非僅僅做到慎言即為君子。
3.慎言也就是訒,愛之於言即為訒,訒也是構成仁的眾德之一。
顏淵篇,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矣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司馬牛向孔子請問仁。孔子說:行仁的人講話十分謹慎。司馬牛又問:講話謹慎就能算是仁了嗎?孔子說:這可是很難做到的,一般人講話是很難做到十分謹慎的)。「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另有一解:因為知道要實踐自己每一句話是很難的,所以講話一定得要謹慎。此章亦屬於「兩端四角」啟發式教學,指明了訒也是構成仁的眾德之一。
論語之中亦有其它三章言及慎言是成為君子的條件之一:
學而篇,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孔子說:君子不會致力於飲食及居住環境上追求安飽,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謹慎地說話,又能主動地向志向行為高尚的人請求教導指正,這樣就可以稱得上是好學的人了)。此章先前已有詳細討論,請參見《論語今解·學而第一》0014。
里仁篇,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孔子說:君子必須要能謹慎地說話,而勤勉地做事)。
憲問篇,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孔子說:君子以說得多做得少為恥辱)。
論語之中另有幾章也有慎言的意思。里仁篇,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前賢說話時,不會輕易出口。這是因為他們以自己來不及做到所說的話為恥)。憲問篇,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孔子說:隨便開口又不覺慚愧的,做起來一定不容易)。
就「行」的角度來看,雖然為政篇本章主要在陳述「慎言」的重要,但是「行」則是做為「言」的取捨標准:能做到的才說它,做不到的就不要說。所以「行」也是本章重點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以前多次提及仁與其中的眾德,系以義為指導節制的原則。合於義指導節制的德,才是美德;合於義指導節制的仁,才是真正的仁。因此言與慎言也應當符合義的要求,才能成為君子所須的美德。而這里所謂「能做到的才說它,做不到的就不要說」也正是一種義的表現。
事實上論語中對於行的強調也不少:
除前述兩章外,還有學而篇,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里仁篇,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除慎言之外兼提及「行」(「敏於事」、「敏於行」)。尚有以下兩章應予注意一下:憲問篇,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孔子說:有德之人一定能說出有價值、有道理的話,但是能說出有價值、有道理的話的人,卻不一定為有德之人)。有德之人之所以有言,是來自於德的體驗與實踐,這種體驗與實踐也一定含有行的成份。陽貨篇,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說:我不想再說話了。子貢問:老師如果不再說話了,那我等學生要憑借什麼來繼續得到教誨呢?孔子回答說:你可曾聽見天說過了什麼話嗎?四季不是還是照樣地運行?萬物照樣地生長嗎?天到底說過了什麼話嗎)?這章主旨應在說明:下學何以能上達。但也有點強調除了言詞之外,行為的觀察甚至可能更為重要。
至於「義」的方面,除了前段所言「能做到的才說它,做不到的就不要說」也是一種義的表現之外,論語之中也有一些章節談論到慎言和義的關系:
為政篇,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子張向孔子請問如何才可以求得官位俸給。孔子說:一方面盡量多聽看各種言論,把有疑問的放在一旁,只謹慎地說那些自己有把握的,如此比較不會引起別人的責難;另一方面則盡量多觀察各種行為,把有不妥的放在一旁,只謹慎地做那些自己有把握的,如此自己比較不會後悔。講話很少引來責難,做事又少有後悔,官位俸給自然就不是問題了)。在此章里我們可以看出:知(多聞、多見)也是慎言甚至是慎行的基礎之一。而以前也曾提過義的基始即是知,在知(多聞、多見)之後,經過篩選才形成慎言慎行的標准。這個篩選的機制在此雖未言明,但是應該不難看出就是義;而這整個過程(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多見闕殆,慎行其餘)也還是一個義的表現。
季氏篇,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孔子說:侍奉君子時,有三種容易犯的過失:在不該說話的時候說了話,就是過於急躁;在應該說話的時候不說話,就是有所隱瞞;沒有注意君子的神色反應之下便輕易開口,那就像盲者一般瞎了眼)。此章指出除了行之外,時機也是言的標准,而這三種不同時機的選擇不也正是義嗎?
憲問篇,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在適當的時後才說話,所以別人不討厭他說話)。此章與上一章相似,也是指出時機的選擇(也就是義)也是言的標准之一。
衛靈公篇,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孔子說: 一群人整天相處相處在一起,說的盡是些不合宜的話,又喜歡賣弄小聰明,像這樣的人實在很難走上人生正途)。此章是一個反面的例子,說明了言如果不能合義可能會帶來的害處。
經由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到的結論如下:知、行與時機,經過義的篩選,形成了言的標准,在此標准之下所的言即是訒(慎言),而這樣的訒(確定的才講、做得到的才講、時機對了才講)即是構成仁的美德之一,也是君子應俱備的一種條件。
『柒』 司馬光為何寧願絕嗣也不納妾他有何難言之隱
眾所周知,提到北宋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一個詞語就是“富有”,它的富有遠遠超過了唐朝盛期,所以北宋的官員的工資待遇也是非常高的,就拿一個大家比較熟悉的來說:包拯。看過電視的人自然會給他鍍一層傳奇色彩,但是在真正的歷史上,他在宋朝並不能算是一個非常大的官職,但是人家一年的工資還是相當的高,甚至在現代買套房都是很輕而易舉的事情。所以北宋士大夫的生活也更是豐富多彩,很多家裡都是妻妾成群,歌姬無數。但是有一個人就非常的特殊了——司馬光,他一生只娶了一個人,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說我還是更傾向於他不近女色,忠於一人。
張夫人見此失敗以後又給他重新安排了一個,但是最後都是以失敗告終,最後只好放棄了給他納妾,兩人過繼了司馬康為孩子,延續了香火。
至於其中的原因歷史也並沒有指出來,不管是他不近女色還是另有隱情,我個人還是更相信是他們之間忠貞不渝的愛情。
『捌』 何言所幸txt全集下載
何言所幸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玖』 古文翻譯
原文:
夏後伯啟與有扈戰於甘澤而不勝。六卿請復之,夏後伯啟曰:「不可。吾地不淺,吾民不寡,戰而不勝,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於是乎處不重席食不貳味琴瑟不張,鍾鼓不修,子女不飭,親親長長,尊賢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譯文:
夏後伯啟和有扈在甘澤大戰而沒有取得勝利。大臣們要求再戰,夏後伯啟說:「不可以,我的領地不小,我的人民不少,但是卻作戰不能取得勝利,這是(因為)我德行淺薄,教化不好(的緣故)。」於是坐卧時不用多重席子,吃飯時不吃幾種菜餚,不彈琴瑟,不設鍾鼓之娛,親近親屬,敬愛長輩,尊敬賢人,任用能人。滿一年有扈氏就歸順了。
所以想要戰勝別人,就一定要先戰勝自己。想要評定別人,一定要先評定自己。想要了解別人,一定要先了解自己。
古文翻譯是指將文言文、古詩詞等古代語言翻譯成現代常用語。其中古文翻譯分為直譯和意譯。
關於直譯:
所謂直譯,是指緊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詞和句子進行對等翻譯的方法。它要求忠實於原文,一絲不苟,確切表達原意。例如:
原文:樊遲請 學 稼,子曰:「吾不如老農。」
譯文:樊遲請求學種莊稼。孔子道:「我不如老農。」
上面的譯文緊扣原文,字詞落實,句法結構基本上與原文對等。
但對直譯不能作簡單化的理解。由於古今漢語在文字、詞彙、語法等方面的差異,今譯時對原文作一些適當的調整或增補詞語也是必要的。例如:
原文: 逐 之 ,三周華不注 。(《齊晉鞌之戰》)
譯文:〔晉軍〕追趕齊軍,圍著華不注山繞了三圈。
譯文在「追趕」前補上了省略的主語「晉軍」,按照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把狀語「三」調整為補語。如果拘泥於原文,譯成「追趕他們,三圈圍繞華不注山」,就不符合「達」的要求。
關於意譯:
所謂意譯,是指在透徹理解原文內容的基礎上,為體現原作神韻風貌而進行整體翻譯的今譯方法。這種方法多用來翻譯詩歌。例如
原文
凌余陳兮躐余行,
左驂殪兮右刃傷。
霾兩輪兮縶四馬,
援玉枹兮擊鳴鼓。
天時墜兮威靈怒,
嚴殺盡兮棄原野。(《楚辭·九歌·國殤》)
譯文
陣勢沖破亂了行,
車上四馬,一死一受傷。
埋了兩車輪,不解馬頭韁,
擂得戰鼓咚咚響。
天昏地黑,鬼哭神號,
片甲不留,死在疆場上。(郭沫若《屈原賦今譯》)
由上面的譯文可以看出,意譯不強求字、詞、句的對等,而著重從整體上表達原作的內容,力求體現原作的風采神韻,譯法比直譯靈活自由。但對學習文言文來說,應該堅持用直譯的方法作今譯練習,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提高閱讀文言文的水平。
古文今譯常見的錯誤有以下幾種:
1.因不了解字詞含義造成的誤譯
由於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詞的本義和引申義、古義與今義、單音詞與復音詞等字詞問題而造成的誤譯,在文言文今譯的錯誤中占很大比重。例如:
(1) 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齊桓晉文之事》)
(2)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出師表》)
「愛」字在古代有兩個常用義項,一是親愛義,古今相同;一是吝惜義,今已消失。例(1)中的「愛」字正是吝惜義。「吾何愛一牛」應譯為「我怎麼會吝惜一頭牛」,如果不明古義,就會誤譯為「我怎麼會疼愛一頭牛」。例(2)的「卑鄙」是個片語。「卑」是卑下,指身份低微;「鄙」是鄙陋,指知識淺薄。可譯為「地位低下,見識淺陋」。如果把這個片語理解為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就誤譯成道德品質惡劣的意思了。
2.因不了解語法修辭造成的誤譯
這類錯誤也很多。例如:
(1)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孟子·盡心上》)
(2)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狼》)
例(1)「小」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如果不理解,就會譯為無法理解的「小了魯國」。這句應譯為「孔子登上東山而覺得魯國變小了」。例(2)的「犬」是名詞用作狀語,不理解就會誤譯為「其中一條狗坐在前面」。
3.因不了解古代生活與典章制度而誤譯
缺乏古代文化常識,不了解古代社會生活,也會造成誤譯。例如:
(1) 故有所覽,輒省記。通籍後,俸去書來,落落大滿。(袁枚《黃生借書說》)
(2)董生舉進士,連不得志於有司。(韓愈《送董邵南序》)
例(1)的「通籍」,意思是做官。古代中進士取得做官資格稱「通籍」,意為朝廷中有了名籍。不了解就會誤譯為「精通書籍」。例(2)的「舉進士」是「被推舉參加進士科考試」。如果不了解唐代的科舉制度,就會誤譯為「中了進士」。
不認真閱讀、分析原文,是產生誤譯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想准確通順地翻譯古文,最重要的是結合上下文准確地理解每一個詞。
以上雖然列了一些常見錯誤,不過從考試的角度說,這樣的問題不常遇到。所以,重點還是要放在掌握古文翻譯方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