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俗短篇小說
① 關於民風民俗的5-6個小故事 短文形式的 急急急!!
1、除夕
在很久以前,有個怪物,叫夕。和年一樣的個大、力氣大、眼觀四面耳聽八方,也和年一樣大年三十會出來。他每一步像地震一般,一張嘴可以吃下一頭牛,可是他並不怕紅燈籠、燈光和鼓聲,所以人們更拿它沒辦法,夕就作威作福。
於是人們給夕送去了好幾壇烈酒,把夕灌醉後,一個年輕人把它的頭砍下來了。誰知,夕的腦袋到哪裡,哪裡便起火,於是那個年輕人就抱住夕的腦袋跳進了黃河。一樣的人們為了紀念把這一天叫除夕。
2、過年
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的野獸"年"威脅。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斗爭了很多年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
於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裡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裡,"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 為了紀念這次勝利,每到冬天的這個時間,家家戶戶都貼紅紙對聯在門上,電燈籠,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煙花;夜裡,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賀道喜。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就成了過年。
3、元宵節
紀念平呂
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後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後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後殘暴而敢怒不敢言。呂後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
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襄耳中,劉襄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4、破五節
(農歷)正月初五,俗稱為「破五」節。這一天不準婦女串門,串門不吉利。《清裨類鈔》載:「正月初五日為破五,婦女不得出門。」這天各家都吃水餃,意為用水餃包起來,以求吉利。如今雖說人們對婦女串門不講究了,但這天吃餃子卻成了各家習慣。
5、清明習俗
清明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第五個節氣。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氣,並留下了很多有趣的習俗。在濟南保留至今的有「踏青」、「掃墓」、「盪鞦韆」、「插柳」與「植樹」。
② 莫泊桑的短篇小說是如何分類的各類有哪些主要作品
1、反映普法戰爭的:在這類題材的作品裡,莫泊桑揭露了普魯士侵略者的殘暴與野蠻;法國軍隊的無能,歌頌了法國人民不畏強暴反抗侵略者的愛國精神如《羊脂球》、《米隆老爹》、《兩個朋友》等。
2、描寫資產階級世俗生活,揭露資產階級道德墮落的,如《項鏈》、《戴家樓》,表現世人貪圖錢財而不注重親情的《我的叔叔於勒》,描寫小市民吝嗇的《雨傘》等。
3、反映勞動人民生活的貧困痛苦以及優秀品質的,如《西蒙的爸爸》、《一個女長工的故事》等。
表現形式:
莫泊桑是爐火純青的技藝的掌握者。他不拘成法,不恪守某種既定的規則,而是自由自在地運用各種方式與手法。在描述對象上,有時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有時是事件的某個片段,有時是某個圖景,有時是一段心理活動與精神狀態。
既有故事性強的,也有情節淡化的甚至根本沒有情節的,既有人物眾多的,也有人物單一的,甚至還有根本沒有人物的。在描述的時序上,有順敘,有倒敘,有插敘。
在描述的角度上,有客觀描述的,也有主觀描述的,有時描述者與事件保持了時空的距離,有時描述者則又是事件的參與者,有時描述者有明確的身份,有時則又身份不明。
在莫泊桑的短篇里,描述方法的多樣化與富於變化,無疑是他以前的短篇小說作家所未具備的。他大大豐富了短篇小說的描述方式,提高了敘述藝術的水平,為後來的短篇小說創作開辟了更為廣闊的道路。
③ 有沒有關於民俗的文章,短篇的,不要小說 最好是名家所作
劉一達的『』人蟲兒『』等可以看看……
④ 一個關於民俗民風的短片作文。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又過年了……除夕之夜,好熱鬧啊!人們忙得不亦樂乎,貼了對聯又掛年畫;噼里啪啦的鞭炮聲就像在鍋里炒芝麻似的接連不斷;「啪啪啪」的焰火聲就像天安門舉行盛大的慶祝會似的。它們穿過了大街小巷,穿過了高樓大廈,把漆黑的夜晚照得如同白晝,到處洋溢著喜氣洋洋的景象。盼呀盼,重要把春節給盼到了。那麼春節有什麼習俗呢?趕緊去找一找吧!「哇,好香啊!」我剛想走出去,卻被香味吸引了回來。一瞧,原來是奶奶在煮餛飩,我趕緊跑進廚房,問道:「奶奶。今天我們為什麼要吃餛飩?」奶奶說:「在除夕夜10點的時候都要吃餛飩,就叫「餃子」(交子)。慶祝新舊交替,子時來臨!還有,就是餛飩和「餛囤」諧音。浴室五穀豐登!」哦,我知道了,找到了一個習俗——「吃餃子」!走出家門,我看見了一條金龍在不斷翻滾,原來是舞龍大拜年呀!瞧,金色的巨龍在舞龍隊員手中不斷變換造型:滾龍、盤龍,龍身隨著龍頭起伏,搖頭擺尾漂亮極了!呵呵,這么重要的習俗,怎麼能忘記?又找到一個習俗——「舞龍」。捏糖人兒是民間傳統的絕技,已很少見了。這玩意兒不僅好看好玩,玩完後還能吃,一般小朋友見了都喜歡,因為平時見不到,一旦見著了就不肯走了,不是纏著大人買就是跑回去要錢,實在沒有錢了就眼巴巴的圍在一邊,手指含在嘴裡,盯著這糖人是怎麼變出來的。這時捏糖人的師傅用一個小鏟取出一點糖稀,放在沾滿滑石粉的手上揉搓,迅速捏出要做的人物大體形態,然後放在塗有滑石粉的木模里,再用力一吹,稍過一會兒打開木模,所要的糖人就出來了。晚上,原本寂靜的天空一下子明亮熱鬧了起來。一道道托尾巴的火光沖上了天空,轟鳴的響聲中,一朵朵絢麗、迷人的花兒盛開在夜幕中。四下里鞭炮聲此起彼伏、龍騰虎躍,令人興奮。一家人團聚在桌子旁吃著豐盛的晚餐。我們心中都盪出一份溫暖、甜美。在這紅紅火火的大年中,我們很開心的吃著、玩著、樂著
⑤ 你都看過哪些好看的古風短篇小說
我記得我看過在貼吧發了一個短篇同人的小說,那個小說很吸引我,因為故事裡的主人公都是我們在看過的很多電視劇裡面,特別受歡迎的角色。
我記得第一個是無情篇。無情是一個我特別喜歡的角色,也應該是一個很多痴迷武俠古裝的少女心中的白衣少年。
當然影視版的也有很多版本,讓我最喜歡的便是TVB版的少年四大名捕,林峰飾演的無情。
而那篇短篇小說就是以林峰版的無情和少年四大名捕為劇情開始展開的同人文。
這一世與往世不同,他們經歷了很多。張顯宗愛上了岳琦羅,岳琦羅告訴張顯宗,只要將顧千潯殺了她便可得到一個永生的身體,再也不用靠吸取別人的精氣為生了。張顯宗答應了,為了岳琦羅他可以做一切。其實活了千百年的顧千潯又怎麼會看不透他的心思呢?只不過是張顯宗想要得到的,她都會千方百計給他,哪怕是自己的生命。
這兩篇短篇的同人小說,讓我久久不能忘記。我想我之所以喜歡這兩篇的原因就是因為,它們所包含的都只是純粹的愛,這種愛是守護是無言。
在我們現在這個社會中有太多人把愛情給扭曲了,有時候我們真的應該看一看這樣的作品,盪滌一下我們的心靈,讓我們能夠明白愛的純粹。
⑥ 描寫鄉村習俗或者故事,象知青下鄉之類的書
梁曉聲《雪城》、《年輪》
陳忠實《白鹿原》
路遙《人生》《平凡的世界》
⑦ 誰知道關於民間風俗的文章啊!要老舍之類的名家寫的!
有:《端午的鴨蛋》、《長河》、《五猖會》、《受戒》、《邊城》等。
1、《端午的鴨蛋》
《端午的鴨蛋》是當代作家汪曾祺於1981年創作的一篇散文。文章記敘了作者家鄉端午節的一些風俗,著重介紹了家鄉咸鴨蛋的特色,流露出對兒時生活的懷念,表達出了對兒時生活以及童真童趣的懷想,對故鄉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全文布局清晰,各情節環環相扣,一絲不亂,語言閑適自由,趣味盎然,充滿生活情趣。
2、《長河》
內容簡介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湖南沅水流域上游有一條支流叫辰河,辰河的中部小口岸是呂家坪,呂家坪上住著當地商會的會長,還駐扎著保安隊。河下游約四里一個小土坡叫「楓樹坳」,坳上有個滕姓祠堂。
祠堂前後有十幾株老楓木樹,祠堂前老楓樹下,擺攤子坐坳的,是個弄船老水手。楓木坳對河蘿卜溪有一大片桔子園,園主滕長順有兩個兒子三個女兒,小女兒夭夭最漂亮,外號「黑中俏」。那一年,桔子又豐收了,桔子樹上結滿了碩大的果子。
老水手從攤子前來往的過客那裡聽說「新生活」就要來臨,這種「新生活」在他看來似乎不是什麼好事情,於是他有了一點「杞憂」。他過河告訴長順,然而長順非常坦然並不以為意。呂家坪上的會長也從辰溪縣歸來的伙計那裡聽說「新生活」就要來了。
其實,「新生活」並不會這么快就來臨,但是,保安隊長來了。他在會長那裡收下了每年的保安費,同時還帶走了會長預先開好的收據。為了答謝各方人情,會長在長順處買下了一船桔子,長順家包括夭夭在內開始摘桔子,老水手滿滿也過來幫忙。
保安隊長同樣看中了長順的桔子,但是他採取了訛詐的手段,飽經世事的長順沒有中計,隊長生氣了,幸好會長從中調停,才算平息。這一卷的最後寫的是社戲,桔子豐收了,為敬謝神靈長順請來浦市戲班子來唱了幾天戲,人神同樂好不熱鬧,一切似乎還是和原來一樣。
3、《五猖會》
《五猖會》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6年創作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此文匠心獨運,開篇就為參加賽會蓄勢,先寫童年看賽會,然後寫《陶庵夢憶》里的熱鬧賽會,接著寫自己見過的比較隆盛的賽會,這些都在為寫五猖會做鋪墊。
然而,接著轉寫父親要求「我」背書,「我」失望、郁悶之極,最後終於背書成功,得以去看五猖會,而作者並沒寫五猖會的盛況;表達了作者強烈譴責封建強權教育對孩子天性的扼殺。
4、《受戒》
文革結束後,中斷小說創作多年的汪曾祺重新提筆寫小說,這一階段他的小說基本上以早年間在故鄉高郵的生活為創作素材汪曾祺少年時為躲戰火隨父、祖在鄉間小廟住過半年多,當時有一戶趙姓人家住在廟的附近。
經過40多年的人生積累,年過六旬的他回憶起當時的那段生活經歷,感到像小英子那樣的農村女孩的感情是健康、美好、富有詩意的,於是產生了創作沖動,決定要把那種美好的情感和生活樣態寫出來。
除了和尚廟、庵趙庄中諸人都有生活原型外,他還把祖母擅長剪花樣的生活細節嫁接到了小說人物趙大娘身上。
《受戒》完成後,由於自知作品的題材、風格不合於當時的文學主流,所以汪曾祺一開始並不奢望發表,只給朋友和同事看過初稿。1980年7月,北京文化局系統召開黨員幹部座談會,會上楊毓珉偶爾談到了《受戒》,說小說寫得很美但恐難以發表。
在場的《北京文藝》負責人李清泉聽後很感興趣,遂問汪曾祺要稿子。8月,汪曾祺把定稿轉給李清泉並附了一份短柬,提到發表它是要有一些膽量的。
盡管剛剛撥亂反正,人們對「極左」思潮還心有餘悸,但李清泉力排異議,於《北京文學》第10期(從該期起《北京文藝》更名為《北京文學》)上發表了《受戒》。
5、《邊城》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排名第二位,僅次於魯迅的《吶喊》。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純愛故事,展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由於《邊城》的美學藝術,《邊城》這部小說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
《邊城》成書於1931年,那正是沈從文愛情事業雙豐收的季節。1931年社會雖然動盪不安,但總體上還是稍顯和平,這個時候中國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著人性的本質,沈從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
於是,他希望通過自己對湘西的印象,描寫了一個近似於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給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條明路。人間尚有純潔自然的愛,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⑧ 《俗世奇人》的故事簡介
內容概括:
天津衛是天津的古稱,當年,它既是水陸交通要道,也是世人矚目的開放城市。所以,在天津生活的人,「不強活不成,一強就生出各樣空前絕後的人物」。他們有的現身於上流社會,有的混跡在市井民間,都是「俗世」中人;然而他們又不是普通人,他們所做的事情令人匪夷所思,是「俗世」中的「奇人」。
他們中間既有憑著一把釣竿把魚釣絕的大回,也有隻認牙不認人的牙醫華大夫;既有專會溜須拍馬的「死鳥 」賀道台,也有摳團鞋泥就能捏出人像的「泥人張」。這些「俗世奇人」,在作家馮驥才獨到的眼裡、幽默的筆下,個個生動有趣,活靈活現。
《俗世奇人》共有18篇作品,每篇記述一個奇人趣事,各自獨立。內容雖互不相關,但「讀起來正好是天津本土的『集體性格』」。
(8)風俗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晚清光緒年間,天津衛本是水陸碼頭,居民五方雜居,性格迥然相區別,然而,燕趙之地,血氣剛烈;水鹹土鹽,風俗習慣強悍。近一百多年來,列舉所有中華大災大難,沒有一個不首當其沖,於是產生出各種怪異人物,既然在顯赫上層,另外在市井民間。作者聽的很多,長記在心,所以,作者隨想隨記,描繪了解放以前出現的社會風土人情;每個人一篇,各不相關,最後寫成一書,名為《俗世奇人》。
作者簡介
馮驥才,男,浙江寧波人,1942年生於天津。中國當代作家、畫家和文化學者。在文學上為文革後崛起的「傷痕文學」代表作家。一九八五年後以「文化反思小說」對文壇產生深遠影響。
馮驥才兼為畫家,出版過多種大型畫集,並在中國各大城市和奧地利、新加坡、日本、美國等國舉辦個人畫展。他以其中西貫通的繪畫技巧與含蓄深遠的文學意境,被評論界稱為「現代文人畫的代表」。
⑨ 描寫少數名族風俗人情的,以一隻鷹在天空盤旋,一個壯漢騎馬去石屋裡面吃飯,最後鷹消失了。一部小說
這是一篇短篇小說。
記得是阿城的小說《峽谷》。
⑩ 誰能告訴我一個短篇的民間故事
中國的四大民間故事是指: 牛郎織女 孟姜女 白蛇傳 梁山伯與祝英台
中國四大民間故事一:梁山伯與祝英台
從前有個姓祝的地主,人稱祝員外,他的女兒祝英台不僅美麗大方,而且非常的聰明好學。但由於古時候女子不能進學堂讀書,祝英台只好日日倚在窗欄上,望著大街上身背著書箱來來往往的讀書人,心裡羨慕極了!難道女子只能在家裡綉花嗎?為什麼我不能去上學?她突然反問自己:對啊!我為什麼就不能上學呢?
想到這兒,祝英台趕緊回到房間,鼓起勇氣向父母要求:「爹,娘,我要到杭州去讀書。我可以穿男人的衣服,扮成男人的樣子,一定不讓別人認出來,你們就答應我吧!」祝員外夫婦開始不同意,但經不住英台撒嬌哀求,只好答應了。
第二天一清早,天剛蒙蒙亮,祝英台就和丫鬟扮成男裝,辭別父母,帶著書箱,興高采烈地出發去杭州了。
到了學堂的第一天,祝英台遇見了一個叫梁山伯的男同學,學問出眾,人品也十分優秀。她想:這么好的人,要是能天天在一起,一定會學到很多東西,也一定會很開心的。而梁山伯也覺得與她很投緣,有一種一見如故的感覺。於是,他們常常一起詩呀文呀談得情投意合,冷呀熱呀相互關心體貼,促膝並肩,兩小無猜。後來,兩人結拜為兄弟,更是時時刻刻,形影不離。
春去秋來,一晃三年過去了,學年期滿,該是打點行裝、拜別老師、返回家鄉的時候了。同窗共燭整三載,祝英台已經深深愛上了她的梁兄,而梁山伯雖不知祝英台是女生,但也對她十分傾慕。他倆戀戀不舍地分了手,回到家後,都日夜思念著對方。幾個月後,梁山伯前往祝家拜訪,結果令他又驚又喜。原來這時,他見到的祝英台,已不再是那個清秀的小書生,而是一位年輕美貌的大姑娘。再見的那一刻,他們都明白了彼此之間的感情,早已是心心相印。
此後,梁山伯請人到祝家去求親。可祝員外哪會看得上這窮書生呢,他早已把女兒許配給了有錢人家的少爺馬公子。梁山伯頓覺萬念俱灰,一病不起,沒多久就死去了。
聽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一直在與父母抗爭以反對包辦婚姻的祝英台反而突然變得異常鎮靜。她套上紅衣紅裙,走進了迎親的花轎。迎親的隊伍一路敲鑼打鼓,好不熱鬧!路過梁山伯的墳前時,忽然間飛沙走石,花轎不得不停了下來。只見祝英台走出轎來,脫去紅裝,一身素服,緩緩地走到墳前,跪下來放聲大哭,霎時間風雨飄搖,雷聲大作,「轟」的一聲,墳墓裂開了,祝英台似乎又見到了她的梁兄那溫柔的面龐,她微笑著縱身跳了進去。接著又是一聲巨響,墳墓合上了。這時風消雲散,雨過天晴,各種野花在風中輕柔地搖曳,一對美麗的蝴蝶從墳頭飛出來,在陽光下自由地翩翩起舞
中國四大民間故事二:白蛇傳
清明時分,西湖岸邊花紅柳綠,斷橋上面遊人如梭,真是好一幅春光明媚的美麗畫面。突然,從西湖底悄悄升上來兩個如花似玉的姑娘,怎麼回事?人怎麼會從水裡升出來呢?原來,她們是兩條修煉成了人形的蛇精,雖然如此,但她們並無害人之心,只因羨慕世間的多彩人生,才一個化名叫白素貞,一個化名叫小青,來到西湖邊遊玩。
偏偏老天爺忽然發起脾氣來,霎時間下起了傾盆大雨,白素貞和小青被淋得無處藏身,正發愁呢,突然只覺頭頂多了一把傘,轉身一看,只見一位溫文爾雅、白凈秀氣的年輕書生撐著傘在為她們遮雨。白素貞和這小書生四目相交,都不約而同地紅了紅臉,相互產生了愛慕之情。小青看在眼裡,忙說:「多謝!請問客官尊姓大名。」那小書生道:「我叫許仙,就住在這斷橋邊。」白素貞和小青也趕忙作了自我介紹。從此,他們三人常常見面,白素貞和許仙的感情越來越好,過了不久,他們就結為夫妻,並開了一間「保和堂」葯店,小日子過得可美了!
由於「保和堂」治好了很多很多疑難病症,而且給窮人看病配葯還分文不收,所以葯店的生意越來越紅火,遠近來找白素貞治病的人越來越多,人們將白素貞親切地稱為白娘子。可是,「保和堂」的興隆、許仙和白娘子的幸福生活卻惹惱了一個人,誰呢?那就是金山寺的法海和尚。因為人們的病都被白娘子治好了,到金山寺燒香求菩薩的人就少多了,香火不旺,法海和尚自然就高興不起來了。這天,他又來到「保和堂」前,看到白娘子正在給人治病,不禁心內妒火中燒,再定睛一瞧,哎呀!原來這白娘子不是凡人,而是條白蛇變的!
法海雖有點小法術,但他的心術卻不正。看出了白娘子的身份後,他就整日想拆散許仙白娘子夫婦、搞垮「保和堂」。於是,他偷偷把許仙叫到寺中,對他說:「你娘子是蛇精變的,你快點和她分手吧,不然,她會吃掉你的!」許仙一聽,非常氣憤,他想:我娘子心地善良,對我的情意比海還深。就算她是蛇精,也不會害我,何況她如今已有了身孕,我怎能離棄她呢!法海見許仙不上他的當,惱羞成怒,便把許仙關在了寺里。
「保和堂」里,白娘子正焦急地等待許仙回來。一天、兩天,左等、右等,白娘子心急如焚。終於打聽到原來許仙被金山寺的法海和尚給「留」住了,白娘子趕緊帶著小青來到金山寺,苦苦哀求,請法海放回許仙。法海見了白娘子,一陣冷笑,說道:「大膽妖蛇,我勸你還是快點離開人間,否則別怪我不客氣了!」白娘子見法海拒不放人,無奈,只得拔下頭上的金釵,迎風一搖,掀起滔滔大浪,向金山寺直逼過去。法海眼見水漫金山寺,連忙脫下袈裟,變成一道長堤,攔在寺門外。大水漲一尺,長堤就高一尺,大水漲一丈,長堤就高一丈,任憑波浪再大,也漫不過去。再加上白娘子有孕在身,實在斗不過法海,後來,法海使出欺詐的手法,將白娘子收進金缽,壓在了雷峰塔下,把許仙和白娘子這對恩愛夫妻活生生地拆散了。
小青逃離金山寺後,數十載深山練功,最終打敗了法海,將他逼進了螃蟹腹中,救出了白娘子,從此,她和許仙以及他們的孩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再也不分離了。
中國四大民間故事三:牛郎織女
牛郎只有一頭老牛、一張犁,他每天剛亮就下地耕田,回家後還要自己做飯洗衣,日子過得十分辛苦。誰料有一天,奇跡發生了!牛郎幹完活回到家,一進家門,就看見屋子裡被打掃得乾乾凈凈,衣服被洗得清清爽爽,桌子上還擺著熱騰騰、香噴噴的飯菜。牛郎吃驚得瞪大了眼睛,心想:這是怎麼回事?神仙下凡了嗎?不管了,先吃飯吧。
此後,一連幾天,天天如此,牛郎耐不住性子了,他一定要弄個水落石出。這天,牛郎象往常一樣,一大早就出了門,其實,他走了幾步就轉身回來了,沒進家門,而是找了個隱蔽的地方躲了起來,偷偷地觀察著。果然,沒過多久,來了一位美若天仙的姑娘,一進門就忙著收拾屋子、做飯,甭提多勤勞了!牛郎實在忍不住了,站了出來道:「姑娘,請問你為什麼要來幫我做家務呢?」那姑娘吃了一驚,臉紅了,小聲說道:「我叫織女,看你日子過得辛苦,就來幫幫你。」牛郎聽得心花怒放,趕忙接著說:「那你就留下來吧,我們同甘共苦,一起用雙手建設幸福的生活!」織女紅著臉點了點頭,他們就此結為夫妻,男耕女織,生活得很美滿。
過了幾年,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過得開心極了。一天,突然間天空烏雲密布,狂風大作,雷電交加,織女不見了,兩個孩子哭個不停,牛郎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正著急時,烏雲又突然全散了,天氣又變得風和日麗,織女也回到了家中,但她的臉上卻滿是愁雲。只見她輕輕地拉住牛郎,又把兩個孩子攬入懷中,說道:「其實我不是凡人,而是王母娘娘的外孫女,現在,天宮來人要把我接回去了,你們自己多多保重!」說罷,淚如雨下,騰雲而去。
牛郎摟著兩個年幼的孩子,欲哭無淚,獃獃地站了半天。不行,我不能讓妻子就這樣離我而去,我不能讓孩子就這樣失去母親,我要去找她,我一定要把織女找回來!這時,那頭老牛突然開口了:「別難過!你把我殺了,把我的皮披上,再編兩個籮筐裝著兩個孩子,就可以上天宮去找織女了。」牛郎說什麼也不願意這樣對待這個陪伴了自己數十年的夥伴,但拗不過它,又沒有別的辦法,只得忍著痛、含著淚照它的話去做了。
到了天宮,王母娘娘不願認牛郎這個人間的外孫女婿,不讓織女出來見他,而是找來七個蒙著面、高矮胖瘦一模一樣的女子,對牛郎說:「你認吧,認對了就讓你們見面。」牛郎一看傻了眼,懷中兩個孩子卻歡蹦亂跳地奔向自己的媽媽,原來,母子之間的血親是什麼也無法阻隔的!
王母娘娘沒辦法了,但她還是不甘心織女再回到人間,於是就下令把織女帶走。牛郎急了,牽著兩個孩子趕緊追上去。他們跑著跑著,累了也不肯停歇,跌倒了再爬起來,眼看著就快追上了,王母娘娘情急之下拔出頭上的金簪一劃,在他們中間劃出了一道寬寬的銀河。從此,牛郎和織女只能站在銀河的兩端,遙遙相望。而到了每年農歷的七月初七,回有成千上萬的喜鵲飛來,在銀河上架起一座長長的鵲橋,讓牛郎織女一家再次團聚。
中國四大民間故事四:孟姜女哭長城
秦朝時候,有個善良美麗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務,突然發現葡萄架下藏了一個人,嚇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見那個人連連擺手,懇求道:「別喊別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來逃難的。」原來這時秦始皇為了造長城,正到處抓人做勞工,已經餓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來,見他知書達理,眉清目秀,對他產生了愛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歡上了孟姜女。他倆兒心心相印,徵得了父母的同意後,就准備結為夫妻。
成親那天,孟家張燈結綵,賓客滿堂,一派喜氣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漸漸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聽見雞飛狗叫,隨後闖進來一隊惡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說,用鐵鏈一鎖,硬把范喜良抓到長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變成了一場空,孟姜女悲憤交加,日夜思念著丈夫。她想:我與其坐在家裡干著急,還不如自己到長城去找他。對!就這么辦!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裝,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經歷了多少風霜雨雪,跋涉過多少險山惡水,孟姜女沒有喊過一聲苦,沒有掉過一滴淚,終於,憑著頑強的毅力,憑著對丈夫深深的愛,她到達了長城。這時的長城已經是由一個個工地組成的一道很長很長的城牆了,孟姜女一個工地一個工地地找過來,卻始終不見丈夫的蹤影。最後,她鼓起勇氣,向一隊正要上工的民工詢問:「你們這兒有個范喜良嗎?」民工說:「有這么個人,新來的。」孟姜女一聽,甭提多開心了!她連忙再問:「他在哪兒呢?」民工說:「已經死了,屍首都已經填了城腳了!」
猛地聽到這個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靂一般,孟姜女只覺眼前一黑,一陣心酸,大哭起來。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連天地都感動了。天越來越陰沉,風越來越猛烈,只聽「嘩啦」一聲,一段長城被哭倒了,露出來的正是范喜良的屍首,孟姜女的眼淚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臉上。她終於見到了自己心愛的丈夫,但他卻再也看不到她了,因為他已經被殘暴的秦始皇害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