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1956年的英文短篇小說
『壹』 張愛玲簡介以及作品集。
人物生平1920年-1930年 1920年9月30日出生上海麥根路(今康定東路),取名張瑛。原籍河北豐潤。她是清末洋務派名臣李鴻章的曾外孫女。 1921年12月21日弟弟張子靜出生。其弟出生後被後母等人所摧殘。 1922年遷居天津。父親在津浦鐵路局任英文秘書。 1924年開始私塾教育,在讀詩背經的同時,就開始小說創作。如果說第一篇小說寫一個家庭悲劇,可以看出家庭環境對她的影響,那麼第二篇小說寫一個女郎失戀自殺的故事,則充分顯示了她的文學創造力。 1925年母親黃逸梵出洋留學。 1927年,7歲的張愛玲隨家回到上海,不久,母親回國,她又跟著母親學畫畫、鋼琴和英文。張愛玲對色彩、音符和文字都極為敏感,她曾在《天才夢》中說:「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目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 1928年由天津搬回上海讀《紅樓夢》《三國演義》。 1930年十歲時,母親堅持送張愛玲進學校讀書,為此同父親大吵一場。母女倆偷著跑到黃氏小學,張瑛正式取名張愛玲。 1931年-1940年 1931年秋就讀上海聖瑪利亞女校。 1932年聖瑪利亞女校校刊,刊載短篇小說處女作《不幸的她》。這是她在《鳳藻》上發表的第一篇,也是唯一的一篇小說。 1933聖瑪利亞女校校刊《鳳藻》,刊載第一篇散文《遲暮》。 1937年《國興》刊載小說《牛》《霸王別姬》及《讀書報告叄則》《若馨評》,《鳳藻》刊載《論卡通畫之前途》。夏天,畢業於聖瑪利亞女校;母親第二次出國歸來,張愛玲因躲避日寇炮火到母親家住,遭父親毒打。 1938年,舊歷年的前一天,逃出父親家,從此與父親家告別。同年,在困境中終於長成大姑娘的張愛玲再一次接受了命運的考驗:她雖然考取了英國的倫敦大學,卻因為戰事激烈無法前往。 1939年考進香港大學專攻文學。 1940年四月十六日,《西風》月刊三周年徵文揭曉,張愛玲的《我的天才夢》獲第十三名。 1941年-1950年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2 年香港淪陷,未畢業即回上海,給英文《泰晤士報》寫劇評、影評:《婆媳之間》《鴉片戰爭》《秋歌》《烏雲蓋月》《萬紫千紅》《燕迎春》《借銀燈》。也替德國人辦的英文雜志《二十世紀》寫《中國的生活與服裝(Chinese life and Fashions)》。 1943年《紫羅蘭》雜志連載中篇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 《雜志》月刊刊載《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傾城之戀》《金鎖記》 《萬象》月刊刊載《心經》《琉璃瓦》 《天地》月刊刊載《散戲》《封鎖》《公寓生活記趣》 《古今》月刊刊載《洋人看京戲及其他》《更衣記》 結識周瘦鵑、柯靈、蘇青、胡蘭成等。在當時的上海,張愛玲不僅是個有名的才女,更是著名的時尚中人。她穿的衣服都由自己親手設計,或由好友炎櫻設計,這些服裝在當時無論是樣式還是顏色都顯得很大膽,這也成為了當時上海報紙和圈內人士津津樂道的話題。張愛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個享樂主義者,又是一個對生活充滿悲劇感的人;她是名門之後,卻又常常宣稱自己是一個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在文章里同讀者 張愛玲拉家常,人情練達,但生活中卻始終與人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不讓外人窺測她的內心。這一切似乎都在預示著她後半生的凄涼結局。 1944年《萬象》月刊連載長篇小說《連環套》 《雜志》月刊刊載《必也正名乎》《紅玫瑰與白玫瑰》《殷寶灧送花樓會》《論寫作》《有女同車》《走!走到樓上去!》《說胡蘿卜》《詩與胡說》《寫什麼》《忘不了的畫》《等》《年青的時候》《花凋》《愛》 第一本短篇小說集《傳奇》由上海雜志社出版發行 《天地》雜志刊載《童言無忌》《造人》《打人》《私語》《中國人的宗教》《談跳舞》《道路以目》《燼餘錄》《談女人》 《小天地》雜志刊載《散戲》《炎櫻語錄》 《苦竹》月刊刊載《談音樂》《自己的文章》《桂花蒸 阿小悲秋》 1944年張愛玲與文化漢奸胡蘭成結婚,炎櫻作為證婚人。 1945年:《雜志》月刊連載《創世紀》《姑姑語錄》《留情》《蘇青張愛玲對談記》《吉利》《浪子與善女人》 《小天地》月刊刊載《氣短情長及其他》 《天地》月刊刊載《卷首玉照及其他》《雙聲》《我看蘇青》 《傾城之戀》在上海公演 1947年:《大家》月刊刊載《華麗緣》《多少恨》 《傳奇》(增訂本)由上海山河圖書公司出版。 與電影導演桑弧合作從事影劇活動,寫出三部電影劇本《太太萬歲》《不了情》《哀樂中年》(與桑弧合編) 與胡蘭成離婚 1948年以梁京為筆名在上海《亦報》連載《十八春》(後改名「半生緣」) 1949年上海解放後,以梁京筆名在上海《亦報》上發表小說 1950年七月參加上海第一屆文學藝術界代表大會 1951年-1960年 1951年十一月《十八春》由上海《亦報》社出版單行本。十一月四日至次年一月二十四日,《小艾》(中篇小說)在《亦報》第三版發表。 1952年赴香港,向香港大學申請復學獲准。赴港後,在美國駐香港新聞處工作。寫電影劇本《小兒女》《南北喜相逢》。翻譯《老人與海》《愛默森選集》《美國七大小說》(部分)。 1954年《秧歌》《赤地之戀》在《今日世界》連載,後在香港出版英文本及中 張愛玲著作文本。 《傳奇》改名「張愛玲短篇小說集」,在香港由天風出版社出版。 今日世界出版社刊行譯作《無頭騎士》。 1955年秋天乘「克利夫蘭總統號」離港赴美。 與好友炎櫻同去拜訪胡適。 1956年得Edward Mac Dowell Colony的寫作獎金。 8月,36歲的張愛玲與65歲的賴雅結婚。 1957年母親在英國病逝。 1958年為香港電懋電影公司編《情場如戰場》、《桃花運》、《人才兩得》等劇本。 1960年成為美國公民。 1961年-1970年 1961年張愛玲為了搜集寫作材料,自美飛台轉港。這是張愛玲唯一的台灣行,後來寫入英文散文題目是《重回前方》。十一月到港後為電懋電影公司趕寫了兩個劇本,其中之一是一九六一年極為賣座的《南北和》續集《南北一家親》。在台灣旅行期間,丈夫賴雅在美中風癱瘓,此後對張愛玲的生活和精神都是相當沉重的負擔。 1962年回美國華盛頓與丈夫重聚。 1966年香港《星島晚報》連載長篇小說《怨女》(根據《金鎖記》改編)。 《怨女》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1967年賴雅以七十六歲高齡去世。 獲邀任美國紐約雷德克里芙學校駐校作家。 著手英譯清代長篇小說《海上花列傳》。 1968年《秧歌》《張愛玲短篇小說集》《流言》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皇冠》雜志、香港《星島晚報》連載《半生緣》。 1969年《半生緣》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皇冠》雜志發表《紅樓夢末完》。 轉入學術研究,任職加州柏克萊大學「中國研究中心」。 1971年-1980年 1972年自「中國研究中心」離職。 1973年定居洛杉磯。 《幼獅文藝》刊載《初評紅樓夢》。 1974年《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刊載《談看書》《<談看書>後記》。 1975年完成英譯《海上花列傳》。 《皇冠》雜志刊載《二詳紅樓夢》。 1976年《張看》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聯合報》刊載《三詳紅樓夢》《<張看>自序》。 1977年《紅樓夢魘》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1979年《中國時報》社刊載《色,戒》。 1981年-1990年 1981年《海上花列傳》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1983年《惘然記》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幼獅文藝》刊載《初評紅樓夢》。 張愛玲1984年《聯合文學》刊載電影劇本《小兒女》《南北喜相逢》。 1987年《余韻》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1988年《續集》《表姨細姨及其他》《談吃與畫餅充飢》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1990年台北《聯合報》副刊二月九日刊載《草爐餅》。 1991年-1995年 1991年《張愛玲全集》典藏版:《秧歌》《赤地之戀》《流言》《怨女》《傾城之戀》《第一爐香》《半生緣》《張看》《紅樓夢魘》《海上花開》《海上花落》《惘然記》《續集》《余韻》,由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1992年《愛默森選集》由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張愛玲文集》(四卷本)由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 《張愛玲評傳》由花山文藝出版社出版。 1993三年完成《對照記》。 《聯合文學》刊載電影劇本《一曲難忘》。 1994年《對照記》由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1995年9月8日逝世於洛杉磯公寓,當時身邊沒有一個人,恰逢中國的團圓節日---「中秋節」,享年七十五歲。 9月19日林式同遵照張愛玲遺願,將遺體在洛杉磯惠捷爾市玫瑰崗墓園火化。 9月30日張愛玲的生忌,林式同與數位文友將她的骨灰撒在太平洋。
『貳』 張愛玲的所有作品
中短篇小說 《霸王別姬》《 鴻鸞禧 》《色.戒 》《創世紀》《 花凋》
《傾城之戀》《 多少恨》《金鎖記》《 殷寶灧送花樓會》 等
《沉香屑-第一爐香》《 留情 》《相見歡 》《紅玫瑰與白玫瑰 》《琉璃瓦 》
〈沉香屑-第二爐香〉〈 封鎖〉〈 茉莉香片 〉〈心經 〉〈桂花蒸 》
《年青的時候 》《五四遺事/英文版》《 散 戲》《 不幸的她》(處女作)
長篇小說 《連環套 》《怨女 》《十八春》《 小艾》 《秧歌》
《赤地之戀》
散文隨筆 《都市的人生(散文集)》 《太太萬歲》題記 《紅樓夢魘》自序 《張看》自序 《惘然記》序
(國語本)《海上花》譯後記 《海上花》的幾個問題 《被窩》《 秋雨》《 讀書報告四則》
《 牧羊者素描》《 心願》《 華麗緣》《 表姨細姨及其他 「嗄?」?》
《 愛 》《憶胡適之》《 海上花列傳序 》
其它《 海上舊夢-人物畫集》《 張愛玲語錄 》《 紅樓夢魘(全本合集)NEW 》
http://www.white-collar.net/01-author/z/03-zhang-al/zhang_ailing.htm
張愛玲作品典藏全集目錄
新浪讀書
卷一:長篇小說
半生緣
卷二:長篇小說
怨女
卷三:散文(39-47年作品)(1)
童言無忌
自己的文章
燼余錄
到底是上海人
道路以目
更衣記
愛
談女人
走!走到樓上去
洋人看京戲及其他
說胡蘿卜
炎櫻語錄
寫什麼
造人
打人
詩與胡說
有女同車
私語
忘不了的畫
談跳舞
談音樂
卷四:散文(39-47年作品)(2)
公寓生活記趣
夜營的喇叭
必也正名乎
借銀燈
銀宮就學記
存稿
雨傘下
談畫
自序
姑姑語錄
論寫作
天才夢
代序
中國人的宗教
《卷首玉照》及其他
雙聲
氣短情長及其他
我看蘇青
華麗緣
中國的日夜
附記
卷五:散文(52年以後作品)(1)對照記
對照記——看老照相簿
羅蘭觀感
被窩
關於《傾城之戀》的老實話
《嘎?》?
草爐餅
笑紋
卷六:散文(52年以後作品)(2)
自序
關於《笑聲淚痕》
羊毛出在羊身上——談色,戒
表姨細姨及其他
談吃與畫餅充飢
惘然記
憶胡適之
談看書
談看書後記
自序
再版自序
卷七:中短篇小說(43年作品)
金鎖記
傾城之戀
茉莉香片
第一爐香
第二爐香
封鎖
散戲
卷八:中短篇小說(44年作品)
琉璃瓦
心經
桂花蒸 阿小悲秋
年輕的時候
花凋
紅玫瑰與白玫瑰
連環套
卷九:中短篇小說(45年以後作品)
等
殷寶灧送花樓會
小艾
創世紀
留情
鴻鶯喜
多少恨
浮花浪蕊
相見歡
卷十:文學評論 《紅樓夢魘》
卷十一:譯注《海上花開》
卷十二:譯注《海上花落》
卷十三:譯作《愛默森選集》
卷十四:劇作暨小說增補/張愛玲年表《情場如戰場》
五四遺事——羅文韜三美團圓
色,戒
個人最喜歡金鎖記和傾城之戀
因為書里的語言可以一句一句的讀,
美麗而且穿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