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蟄存早期短篇小說集
『壹』 施蟄存的《春陽》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春陽》的主要內容是為舊式婚姻犧牲了青春的中年鄉鎮富婆嬋阿姨,在春天的陽光和商業大都會氣息的誘發下,萌動的一次註定要失敗的性愛心理。上海的畸形繁榮與周邊鄉鎮崑山的保守,城鄉文化的二無碰撞,由此女人的心理得到了深刻反映。
《春陽》是一個短篇小說,收入施蟄存的1933年出版的小說集《善女人行品》,施蟄存在序言中指出,集中作品是完全研究女人心理及行為的小說。
(1)施蟄存早期短篇小說集擴展閱讀:
《春陽》這篇小說的精彩之處,還在於作者沒有用男性的他者視角去客觀陳述嬋阿姨來上海的一天,作者緊貼嬋阿姨的內心,看她內心泛起陣陣情慾的漣漪,以嬋阿姨之眼打量繁華上海,以嬋阿姨之心感受復雜人性,藝術地還原筆下人物的愛恨喜怒,賦予嬋阿姨個體的自由意志與正常的人性訴求,也藝術地還原嬋阿姨遭受打擊之後,自覺回歸宗法約束的過程。
『貳』 施蟄存的人物經歷
1905年12月3日生於浙江杭州水亭址(水亭子)。
1913年隨家遷居江蘇松江(現屬上海市)。
1922年考入杭州之江大學。
1923年入上海大學,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江干集》自費刊印,撰《蘋華室詩見》首次以施蟄存署名。
1926年轉入震旦大學法文特別班,與同學戴望舒、劉吶鷗等創辦《瓔珞》旬刊。
1927年回松江任中學教員。翻譯愛爾蘭詩人葉芝的詩和奧地利作家顯尼志勒的《倍爾達· 迦蘭夫人》。
1928年後任上海第一線書店和水沫書店編輯,與戴望舒等合編《文學工場》、《無軌列車》,發表《妮儂》、《雨》等小說、新詩。
1930年與戴望舒等編《新文藝》月刊,刊載《鳩摩羅什》、《鳳陽女》、《阿秀》、《花》等小說,心理小說《將軍底頭》。
1932年主編大型文學月刊《現代》,發表《創刊宣言》、小說《殘秋的下弦月》、散發《無相庵隨筆》等。短篇小說集《李師師》出版。
1935年應聘上海雜志公司,與阿英合編《中國文學珍本叢書》。主編《文飯小品》六期,編纂《晚明二十家小品》,譯德國小說家格萊賽《一九〇二級》,譯美國里德《今日之藝術》出版。
1939年任教雲南大學,編撰《中國文學史》、《散文源流》等教材。
1943年任教廈門大學,開設《史記》專題課,編撰《史記旁札》等教材。
1952年入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任教授,參加中國作家協會。
1954年《軛下》新版於北京作家出版社。
1961年編撰《後漢書征碑錄》、《蠻書征碑錄》。
1963年編撰《雲間詞人姓氏錄》、《三國志征碑錄》、《隋書征碑錄》、《魏書征碑錄》、《北山樓碑跋》。
1964年編撰《雲間碑錄》等,續撰《北山樓碑跋》,輯錄《金石遺聞》、《宋金元詞十遺》。
1974年撰作《浮生雜詠》,續撰《北山樓詞話》。
1978年撰著《唐詩百話》,續撰《北山樓詞話》。
1980年主編《百花洲文庫》,譯法國象徵派詩人龐維爾、達爾尚、馬拉爾美、孟代思、韓波散文詩編為《法國散文詩十篇》。
2001年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施蟄存文集·文學創作篇》第二、三卷,《北山散文集》,以及《唐詩百話》、《北山談藝錄續編》。
2002年《施蟄存日記》由文匯出版社出版。
2003年11月19日病逝於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