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文本分析的短篇小說
A. 女性小說中的女性命運(悲劇或幸福)要有文本分析的外國中國都可
《穆斯林的葬禮》霍達,中國作家
我前幾天剛看完,要是說文本分析的話,就是寫了兩代人的故事吧,寫了新中國之後那些年回族人民在北京的生活,上一代人的恩怨,造就了新月——樂觀向上、美麗聰慧的女孩子的悲劇。其中有最純潔的夢想、最凄美的愛情、最痛楚的命運。
推薦你看一下吧,真的很好。
《卡門》梅里美,法國現實主義作家
是一部短篇小說,我大概幾個小時就看完了,寫的是生性無拘無束的吉卜賽女郎卡門走私的經歷。其中有幾段感情波折,最後卡門被約瑟殺死。
我挺喜歡卡門那種性格,豪放,追求自由,有話直說(但是她愛騙人)
有時間看一下吧,挺短的
《簡愛》夏洛蒂·勃朗特,英國作家
這個應該很熟悉了吧 = = 什麼學生必讀書目,是一部有自傳色彩的小說
至於女性自尊、堅強之類的話我就不說了,我說一下我的看法
我覺得簡·愛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比如她在孤兒院時學了很多東西,比如法語,再後來都派上用場了,這也說明一個人在什麼時候都要努力,因為你不會知道此時的一個無心之舉會對未來產生多大的影響。
《簡·愛》的結局我是很喜歡的,因為如果是以往看過的中國小說中,總是愛情中的一個人得了疾病、殘疾之類的,就會為了另一個人而放棄,希望對方找到一個更好的人。但是這里的羅切斯特不一樣,他知道簡深愛著他,他也愛著簡,所以沒有那麼多愚蠢的廢話,兩個人就是在一起了。最打動我的地方就是羅切斯特對著天空喊了三聲「簡」,而遠在哥哥家的簡卻彷彿聽到了這吶喊,去找羅切斯特,看到他雙目失明的樣子,那段描寫真的很打動人,是任何電影都演不出來的。
我沒在網路上復制小說簡介,因為這些都是我看過的,給你的是我自己的看法和建議,如果你感興趣可以自己查一下,但是我覺得那樣知道結局就沒有懸念了,還是自己從頭看下去比較好~
有時間看一下吧~
B. 為奴隸的母親賞析
《為奴隸的母親》情節單純集中,層次清楚,完整謹嚴;語言樸素流暢,通俗易懂;人物個性較為鮮明;富有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
《為奴隸的母親》為現代作家柔石創作的一部短篇小說,原載於1930年3月1日《萌芽》第1卷第3期。
《為奴隸的母親》寫作為奴隸和母親的春寶娘,她勤勞、朴實、善良,被丈夫典與秀才為妻,她為了丈夫和兒子的生存,忍辱負重,去作地主傳宗接代的工具,雖然她也曾對秀才家吃穿不愁的生活感到過滿足和留戀,但到底不忘丈夫,典期滿後終又歸家重過困苦的生活。
(2)適合文本分析的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澳門大學講座教授楊義《中國現代小說史(二卷)》 :《為奴隸的母親》以濃重沉痛的筆墨,寫出了在貧困和陋俗的夾攻下,貞操可以典當,神聖的母愛感情也因之被毀滅的社會歷史荒謬性,從而以出色的藝術表現力升華出一種嚴峻警拔的既是社會的,又是心靈的雙重悲劇境界來。
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藍棣之《柔石〈為奴隸的母親〉》:這篇小說有兩重結構。在顯在結構中,是一個奴隸母親屈辱的非人的故事,是階級的壓迫與掠奪。
而在潛在結構里,是一個特殊的愛情故事...…是按照舊社會里農村地主與多少有些感情的小妾關系模式來描寫的,...…潛在結構並沒有加深顯在結構的意義,而是顛覆和瓦解了它。
當代作家徐繼東《沉寂鄉土的痛——從兩性生存的悲劇意識解讀〈為奴隸的母親〉》:《為奴隸的母親》展示在傳統封建的文化背景下,浙東鄉村相對封閉與沉寂的生存狀態,以對男性人格的矮化與女性自我意識的喪失的分析,揭示文化負累是造成作品人物悲劇命運的重要成因以及作家獨特的悲劇意識與文化思考。
聊城大學教授劉東方《一本現代主義文學文本——〈為奴隸的母親〉解讀》:柔石的短篇小說《為奴隸的母親》內質上是一部現代主義文學的文本,從創作主體來看,柔石是左翼作家中的「現代派」。
就主題而言,《為奴隸的母親》透視了人生存在的困境,具有存在主義哲學的思想內蘊;從文體的角度考察,《為奴隸的母親》具有現代敘事方式的特徵。
C. 《沙之書》在哪些方面顯示出了博爾赫斯非凡的藝術想像力結合文本分析。
在博爾赫斯的小說中,隱藏在虛構故事中反復出現的主題往往是時間和永恆,存在的荒謬,個性的磨滅以及人對自身價值的探究和對絕對真理的無望追求。
小說往往通過幻想,運用象徵手法表達這些主題。在他四五十年代的作品中經常出現迷宮、鏡子、圓等意象。而在短篇小說《沙之書》中,那本虛構的「沙之書」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象徵著無窮無盡。
(3)適合文本分析的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沙之書》之所以能夠在讀者心中產生巨大的震撼力,主要在於它用平凡無奇、樸素無華的形式包裝了一個高度幻想化的故事,換句話說,在於它用高度可信的敘事技巧成功地講述了一個徹頭徹尾的謊言。
在這里,謊言並非貶義,因為按照博爾赫斯的後輩、秘魯作家巴爾加斯· 略薩的說法,所有的小說都是在撒謊,但高超的小說絕不是「一種廉價的虛構,一種無足輕重的魔術」,而是令謊言真實得能夠「填補生活不夠充足所留下的空白」,這種空白或許是「對現世和來世的不斷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