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小說算名著嗎
⑴ 名著推薦 (救急啊!!!)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作者: 米蘭・昆德拉
讀的理由:
米蘭·昆德拉最負盛名的作品之一。小說描寫了托馬斯與特麗莎、薩麗娜之間的感情生活。但是,它絕不是一個男人和兩個女人的三角性愛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說,小說從「永恆輪回」的討論開始,把我們帶入了對一系列問題的思考中,比如,輕與重,比如,靈與肉,它帶領著我們思考——什麼才是人類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意蘊深遠,讀它,你能領悟到智慧的力量,但又絕不枯燥。
簡介 ······
最沉重的負擔壓迫著我們,讓我們屈服於它,把我們壓到地上。但在歷代的愛情詩中,女人總渴望承受一個男性身體的重量。於是,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相反,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那麼,到底選擇什麼?是重還是輕?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米蘭·昆德拉的代表作,也是一部意象繁復的書,其中裝載了多種涵義:被政治化了的社會內涵的揭示、人性考察、個人命運在特定歷史與政治語境下的呈現,以及對兩性關系本質上的探索等。昆德拉極其聰明地將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寫成一部非同凡響的小說——其中既有隱喻式的哲學思考,也有人的悲歡離合的生命歷程的展現。本文限於篇幅,將只涉及其中的兩性關系。
《芒果街上的小屋》
作者: 桑德拉·希斯內羅絲
讀的理由:
《芒果街上的小屋》是一本優美純凈的小書,一本「詩小說」,一個關於成長,關於在寫作中追求現實和精神家園的故事。
它由幾十個短篇組成,一個短篇講述一個人、一件事、一個夢、幾朵雲,幾棵樹、幾種感覺,語言清澈如流水,點綴著零落的韻腳和新奇的譬喻,如一首首長歌短調,各自成韻,又彼此鉤連,匯聚出一個清晰世界,各樣雜沓人生。
簡介 ······
埃斯佩朗莎,是西班牙語里的希望。生活在芝加哥拉美移民社區芒果街的女孩埃斯佩朗莎,生就對他人痛苦的同情心和對美的感覺力,她用清澈的眼打量周圍的世界,用詩一樣美麗稚嫩的語言講述成長、講述滄桑、講述生命的美好與不易,講述年輕的熱望和夢想。夢想有一所自己的房子,夢想在寫作中追尋自我,獲得自由和幫助別人的能力。
《時間旅行者的妻子》
作者: 奧德麗·尼芬格
讀的理由:
這是一曲高昂的愛的頌歌,是一程常人不可思議的浪漫之旅。這像是一本科幻小說,卻洋溢著濃濃的詩意。這像是一本愛情小說,卻飽含了信念與時空的哲理。
簡介 ······
《時間旅行者的妻子》是一個新穎的故事,它涉及到三個層面的連動:引人入勝的科幻概念、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畫,以及感人至深的愛情。全書交織貫穿了亨利和克萊爾不同角度的視野和敘述,傳神地表達出克萊爾那種總是被丟下後的思念,那種不尋常的生活方式,以及她對亨利超乎一切的愛;還有這個永遠不知道自己下一刻將身在何方的男人,他的恐懼,和他對來之不易的愛情的感激之意。
作者奧黛麗·尼芬格(Audrey Niffenegger)是一名視覺藝術家,也是芝加哥哥倫比亞學院書籍與紙藝中心的教授,她負責教導寫作、凸版印刷以及精美版書籍的製作。曾在芝加哥印花社畫廊展出個人藝術作品。《時間旅行者的妻子》是她的第一本小說。目前她居住在芝加哥。
此書電影版權已由布萊德·彼德(Brad Pitt)和詹妮佛·安尼斯頓(Jennifer Aniston)買下,布萊德·彼德也將出演書中的男主角亨利。影片由加斯·范桑特(Gus Van Sant)執導。導演加斯·范桑特兩年前正是以一部小成本、紀實題材的《大象》突襲了嘎納電影節,並最終摘下金棕櫚獎,震驚全球。
如果生命是一場旅行,亨利的旅程肯定比常人的更加迂迴,患有慢性時間錯位症的他,會不知不覺地游離在時間之間。他以為他在二十八歲時是第一次遇到二十歲的克萊爾,而克萊爾卻說:「我從小就認識你了」;和克萊爾結婚多年後,亨利又突然發現自己回到了童年,而這次遇見的卻是六歲的克萊爾。
因為那些不由自主的消失,亨利會親眼目睹幼小的自己一遍遍遭遇那些過往,而他卻只能旁觀、重復品味那些快樂、悲傷和痛苦。
可是在時間的正常旅途中行走的克萊爾呢?她被丈夫遠遠拋在後面,焦急地渴望著愛人能早日回到身邊。克萊爾雖然擁有時間,卻只能通過觸摸亨利,來觸摸時間。是什麼過濾著這一對戀人炙熱的愛意,又是什麼推動他們在復雜交錯的命運中勇敢地探索,終於讓時間在愛面前也變得微不足道了?
這讓人聯想到文學大師馬爾克斯的巨著《霍亂時期的愛情》,書中的男主人公歷經戰亂和瘟疫,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里,痴情等待他深受女子的感人故事。
《不存在的女兒》
作者: (美)愛德華茲
理由:
本書作者是美國女作家金·愛德華茲的長篇處女作。2006情牽歐美,2007感動華語世界,《紐約時報》第1暢銷書、《華盛頓郵報》第1暢銷書、《出版商周刊》第1暢銷書、《今日美國報》年度好書。這個夏天,你如何拒絕?!
簡介 ······
1964年,一個大風雪的夜晚,醫生戴維親自為妻子接生。一對雙胞胎降臨人間,其中的女孩卻患有先天性唐氏症。為了保護家人,或者保護自己,戴維欺騙妻子女兒已夭折。這個決定從此讓兩個家庭變了樣……人生旅途當中,我們或多或少會有這種經歷:在某個時刻,我們的某個決定,某個動作,當時自己並不能了解。很久以後,經過反復思量,才恍然大悟,終於明白自己當年的決定造成了怎樣的結果。
活著的兒子和「死去」的女兒;物質生活無虞,唯獨不能坦誠相對的夫妻,困苦艱辛但每一分秒都真誠勇敢的單親媽媽……保守秘密的人、被欺瞞的人、渴求父母關愛的孩子、因沒有子女而感到虛空難受的父母,漂泊流浪的人,居住定所的人,書中每個人與命運掙扎奮斗著,用力背起人生的苦難重擔……
《潛水鍾與蝴蝶》
作者: Jean-Dominique Bauby
讀的理由:(眾作家的評論)
——《紐約時報》 閱讀這篇最不尋常的故事,
我看到一個勇者內心的光明。他留給我們的最後禮物是無可比擬的。那是一則令人心碎卻又壯麗、庄嚴的證言,見證了人類精神的令人心疼的美。
——《死亡的臉》作者 許爾文·努蘭
這個故事,出自一名深沉空間的探索者,令人著迷。這些話語,出自一個禁錮在毫無知覺的肉體里的心靈,看不見絲毫自憐或傷感,令人心醉。這本書,令人不能忘懷。
——安卓·魏爾
一名稟賦獨特的作者,完成了這篇令人心碎的故事,痛苦轉化為創意,人類的絕望轉化為文字的奇跡。
——艾利·威索(作家)
在這本書里,鮑比在一個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旅行,沿途一路品嘗美味,向我們展示 「一個好象被泡在一桶甲醛里的人」,腦袋裡究竟在想些什麼。
——亞馬遜網站
閱讀這本書,再次愛上了生命……每個字都讓作者備極辛苦,這里的文字卻不是簡略如電報體的病床文章。它輕盈如最靈動的幽默、清醒如烹煮中的杏仁、活潑如年輕人第一次赴約的步履。
——艾德蒙·懷特(作家)
讓—多米尼克·鮑比非同尋常的故事,見證了人類想像力的豐沛,也見證了激發無限勇氣的堅韌意志。《潛水鍾與蝴蝶》勢將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甚至任何時代,最傑出的文字。
——辛西雅·歐琪克(作家)
簡介 ······
★2007戛納大獎電影《潛水鍾與蝴蝶》原著
★一個植物人用左眼皮「寫」的書
★世界頂級時尚雜志——法國《ELLE》總編輯精彩謝幕
讓—多米尼克·鮑比
1952年生,在巴黎求學。後任記者數年。
1991年,出任法國《ELLE》雜志總編輯。
1995年12月8日,突然腦中風。
1997年3月9日,去世。
我的肉體沉重如潛水鍾,但內心渴望像蝴蝶般自由飛翔,本來想死的我,只能靠想像與回憶活下去
世界頂級時尚雜志——法國《ELLE》總編輯讓—多米尼克?鮑比,1995年12月8日突發腦中風,陷入深度昏迷。20天後,他蘇醒過來時,發現自己已經喪失了所有的運動功能,不能動,不能吃,不能說話,甚至不能呼吸,全身能動的只有左眼皮,這成為他聯繫世界的唯一通道。鮑比的身體就像被困在重重的潛水鍾里,無法自主,無法動彈,但他的心靈如同輕盈的蝴蝶一樣自由飛翔。
當友人念到某個需要的字母時,他眼皮眨一下,這樣寫下一個詞、一句話,寫下過去生活的回憶,寫下當下生活的感受,寫下關於活著、關於死亡、關於愛的思索,甚至寫信給他所有的朋友……寫下這本書。
1997年3月9日,本書法文版出版兩天,鮑比去世。
讀本書,只知道此書寫作的經歷——用左眼皮一下一下地選擇需要的字母,然後拼成一個次,然後成為一個句子,一個個句子,成段,成章,成書……便足夠。 當身體僅僅剩下左眼皮還能眨動時,我們如何讓生命依然豐滿?
瓦爾登湖
作者: (美)亨利.梭羅
讀的理由:
本書內也有許多篇頁是形象描繪,優美細致,像湖水的純潔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綠;有一些篇頁說理透徹,十分精闢,有啟發性。這是一百多年以前的書,至今還未失去它的意義。在自晝的繁忙生活中,我有時讀它還讀不進去,似乎我異常喜歡的這本書忽然又不那麼可愛可喜了,似乎覺得它什麼好處也沒有,甚至弄得將信將疑起來。可是黃昏以後,心情漸漸的寂寞和恬靜下來,再讀此書,則忽然又頗有味,而看的就是白天看不出好處辨不出味道的章節,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心肺,動我衷腸。到了夜深人靜,萬籟無聲之時,這《瓦爾登湖》毫不晦澀,清澄見底,吟誦之下,不禁為之神往了。
簡介 ······
對於《瓦爾登湖》,不須多說什麼,只是還要重復一下,這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其分析生活,批判習俗,有獨到處。自然頗有一些難懂的地方,作者自己也說過,「請原諒我說話晦澀,」例如那失去的獵犬,粟色馬和斑鳩的寓言,愛默生的弟弟愛德華問過他是什麼意思。他反問:「你沒有失去嗎?」卻再也沒有回答了。有的評論家說,梭羅失去過一個艾倫(斑鳩),一個約翰(獵犬),可能還失去了一個拉爾夫(栗色馬)。誰個又能不失卻什麼呢?
《凱爾特的薄暮》
作者: (愛爾蘭)W.B.葉芝
讀的理由:
本書是葉芝的代表作之一,這是一部特殊的作品。之所以說它特殊,原因有二:第一,這是詩人葉芝以詩歌的筆法寫出,卻又並非詩集的作品。第二,這是詩人用來表達他對愛爾蘭永恆的熱愛的一部重要作品。實際上,這是一部葉芝飽含著詩人的激情整理出的一部優美的愛爾蘭神話傳說集。詩人浸淫在愛爾蘭文化中多年,對於愛爾蘭傳說中的仙女等等魔幻力量的存在深信不疑,這種浪漫信仰給他的詩歌創作增添了特殊光彩。為了回報愛爾蘭民族文化這個提供給他以無限靈感的美的母體,葉芝用詩人的筆觸,記錄下他喜愛的凱爾特風土人情。本書集結了或綿延數頁,或寥寥幾句的鄉人閑談和神話傳說,風格和形式有點類似我國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不過,與《聊齋》不同的是,本書更多的是強調詩人本人對於魔幻世界的思索與感激。
簡介。。。。。
這是一部反映了作者早期的典型創作特徵的作品。它的內容包羅萬象:鬼怪、仙人、幽默故事和鄉間傳說層出不窮;它的文體更可謂雜而不亂:時而是一段關於生命和死亡的嚴肅探討,時而是一段農人放肆地講出的荒誕不經的故事,之間穿插著葉芝的詩歌片段。全書筆法自由輕松至極,行文充滿想像力,張揚一種神秘浪漫的美感以及對淳樸思想的熱愛。
《凱爾特的薄暮》是搜集自愛爾蘭斯萊戈和戈爾韋兩地的神話、傳說合集,是作者在愛爾蘭西北沿海村莊采風,和當地的各色人物交友聊天,並對這些談話筆記稍加整理,加上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感悟編寫而成的。也可以視為一部文筆優美的散文集,其內容涉及天地神鬼,充滿各種有趣的奇談怪論,有點類似我國的《聊齋志異》,或者《閱微草堂筆記》。
《可愛的骨頭》
作者: 艾麗斯・西伯德
讀的理由:
2002年6月.她的小說處女作《可愛的骨頭》出版,一經上市就擊敗了富有號召力的暢銷書作家,榮登冠軍寶座。書評界更是一片贊吧。此書在《紐約時報》排行榜上高居榜首近三十周、連續在榜七十餘周,兩年來暢銷不衰,被美國「每月讀書會」選為推薦書,並獲「美國年度最佳小說」獎,入選「英國年度好書大獎」,在法國《讀書》雜志評出的「2003年二十本最佳圖書」中名列第二。目前該書以英、法、日、中等多種版本風靡名國,銷量已突破五百萬冊,由此書改編的電影亦將由《指環王》導演彼特·傑克遜執導
簡介 ······
一個十四歲的女孩遭一名連環殺人的歹徒奸殺並碎屍,這樣一樁案件如果見諸美國媒體,或許已然引不起聳人聽聞的效果。若是以之為素材敷衍成一部小說,可能會是一個以情節取勝的警探偵破故事。但女作家艾麗斯・西伯德卻獨辟蹊徑,傾注了誠摯的深情,抒發出一曲催人淚下的親情之歌。
作為父母愛情首次結晶的蘇茜,天資雖不如妹妹琳茜聰慧,卻是一個乖女孩。她幫爸爸業余做玻璃瓶中的帆船工藝品,從中體會到父親對祖父的懷念;在為媽媽拍攝瞬間快照時,理解了媽媽受過高等教育卻不得不充當家庭主婦的郁悶心情;她與小她一歲的妹妹有著難分難舍的手足之情;在小弟巴克利病危之時,挺身而出送他到醫院急救;她甚至能和嗜酒貪杯、性情有些浮華的外婆做知心的交流。
但就是這樣一個可愛的小女孩卻橫遭歹徒蹂躪,死後還被肢解,只有一截臂肘被人們發現。
沙蒙一家遭此慘禍,立即就崩潰了。父親傑克精神恍惚,屢為警方提供可疑線索遭拒之後,在一次夜間去捉嫌犯時被誤傷致殘;母親艾比蓋爾無法忍受失女之痛,竟和探長苟且,然後離家出走;妹妹在哀傷之中一夜成人,不顧性命之憂去兇犯家竊取證據;年僅四歲的小弟在得知長姐已死之後,成長中心靈受到創傷;外婆義無反顧地來女婿家操持家務,以她的樂觀豁達為這個家庭注入活力。而街坊四鄰和學校師生更是自發地組織了一個追思儀式,大家悼念亡者,更為了安慰親人。
在將近十年的時間里,蘇茜原先的同學先後從大學畢業,走上各自的生活道路。連她的家人似乎也淡忘了家中失去的這名成員,盡管由於她的遭難給家庭帶來的不幸和悲哀始終籠罩著全家,揮之不去。……父親一次突發心臟病,母親聞訊匆匆趕回,與家人相見難免一番尷尬;父親從醫院回到家中,全家人再次團聚。在一旁偷看的蘇茜的魂靈,這時意識到:一個家庭,猶如人的周身骨骼,即使有一塊破損了,缺失了,但骨架終會長全,作為缺損部分的她,固然依戀這個家庭,大家也都在憶念中感到遺憾,但全家經歷了這場災難與悲痛之後,終於融溶和合。《可愛的骨頭》的書名,點出的正是這一主題。
或許是有感於當前美國的家庭危機,近年來頗有些美國作家致力於家庭題材的小說創作,不過多以青年和中年的婚戀為骨幹故事,因此更像是言情小說。
---------------------------------------------------------------
弄的好辛苦`~一個一個找的哦~給個辛苦分吧HO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