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說秋天
Ⅰ 描寫秋天的短文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又稱麥秋。秋高氣爽,與夏天太陽肆虐悶熱的天氣完全不同。寫秋天,可以寫秋天的收獲,秋天陽光的強弱程度,日照時間的長短,直射還是斜射,還可以寫秋天顏色的特點,寫秋風、秋雨等等。根據氣溫的不同,秋天可以分為初秋、仲秋和深秋。
秋天,是大地生育的時節。這時,大地產下了它豐碩的果實:沉甸甸的稻子,金黃色的麥穗、雪白的棉花、顆粒飽滿的花生、又大又紅的地瓜、紅彤彤的蘋果、桔紅色的桔子等等。各種五顏六色的菊花、牡丹、康乃馨、月季、桂花等在濃露之下閃耀著,一點兒沒有褪色。田野和園林的景色從來沒有像秋天這樣美,這樣令人心盪神搖。從高空往下看,初秋的大地真像一幅五彩繽紛的華麗地毯。付出一年辛勤勞動的人們,更是感覺到豐收的喜悅。
秋天,炎夏終於悄悄地溜走了,陽光照射大地的時間比夏天短了,不再從早上五六點一直照到傍晚六七點;陽光開始變得柔和溫順了,不再像炎夏時那樣怒氣沖沖披掛上陣,讓人望而生畏;秋天的陽光已經較為斜射,不像炎夏時那樣直射,因而溫度明顯降低了許多。
仲秋,雖然也是絢麗多彩的,但主要的色彩是金黃色的。在夏季,幾乎沒有一片落葉,幾乎沒有些微的黃色點綴在夏季的色澤中間,大地呈現的主色調是綠色。而仲秋,大自然則神奇地變幻著,一夜秋風起,人們竟覺察不出什麼時候大地的主色調變成了黃色,樹葉變得黃而稀疏,而不像夏天那樣綠而繁茂,草地也變成了金黃色,田野中是一片的金黃色,所以人們稱秋天為「金秋」。如果說大自然在春天曾經顯得俏麗、歡樂,像一個企望將來的女子,那末仲秋就似乎變得蒼老、鬱悒、溫柔,像一個追憶往事的金黃頭發的女子。法國作家莫泊桑在《一個諾曼底人》中把秋天的金色比作彷彿是日光融成了點滴從天上落到了茂密的樹叢里。
深秋的大自然界,留下的是一片凄涼的景象。農忙後的田野,一眼望去,光禿禿的。牲口垂頭喪氣地在來回走動。成群的麻雀不時從麥地里騰空而起,又像下雹子似地紛紛散落在滿是塵土的道路上。烏鴉在低空盤旋,突然,它絕望地叫了一聲飛走了。於是,一種惆悵的感覺會向你的心頭襲來,勾起你無限的愁緒。
蕭紅的《呼蘭河傳》雖然是自傳體性質的小說,但它的筆法卻是抒情散文的筆法,把她的家鄉呼蘭河描繪得如一幅水墨畫。她寫呼蘭河的秋天:秋末,後園里的大榆樹也落了葉子,園里荒涼了,沒什麼好玩的了。長在前院的蒿草,也都敗壞了而倒了下來;房後菜園里的各種秧棵,完全掛滿了白霜;老榆樹全身的葉子已經沒有多少了,可是,秋風還在搖動著它。天空是發灰的,雲彩也失了形狀,好像被洗過硯台的水盆,有深有淺,混沌沌的。這樣的雲彩,有時帶來了雨點,有時帶來了細雪。
初秋的風使人感到涼爽、舒適,那時候穿夏裝,更覺得痛快。而深秋的風,尤其是早晚的風,有時就使人不寒而慄了。秋天多細雨,一陣陣,密密麻麻的,下一場雨天氣的溫度就下降一點,大自然就在一陣陣風雨之中變換季節,弄得人們心神不定。
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中是這樣描繪秋色的:秋雨打著他們的臉。一堆堆深灰色的迷雲,低低地壓著大地。已經是深秋了。森林裡那一望無際的林木都已光禿,老樹陰郁地站著,讓褐色的苔掩住它身上的皺紋。無情的秋天剝下了它們美麗的衣裳,它們只好枯禿地站在那裡。這里,作家寫了秋雨、秋雲、秋天光禿禿的樹林。
深秋多濃霧、多霜,林木深處,鳥的叫聲也變得怯生生的了,彷彿感覺到冬天快來了。高峰上已經開始蓋上了初雪。我國漢朝的劉徹在有名的《秋風辭》中有兩句名句:「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三國時代魏·曹丕在《燕歌行》中寫道:「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這兩句名句都從風、雲寫起,寫出了秋天草木黃落,出現了霜,鴻雁南歸,十分簡潔地概括了秋景的特色。
Ⅱ 《激流三部曲》中《家》,《春》《秋》的故事簡介
巴金小說《家》
創作背景
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男,漢族,1904年11月生,四川成都人,無黨派,1921年於成都外語專門學校肄業。 巴金先生 圖
1927年至1929年赴法國留學。1929年回國後,從事文學創作。曾先後擔任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副主席。1977年至1983年任中國作協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
2003年3月在全國政協十屆一次會議上當選為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2003年11月,國務院授予巴金先生「人民作家」榮譽稱號。
曾獲1982年義大利國際但丁獎、1983年法國榮譽軍團勛章、1985年美國文學藝術研究院名譽外國院士稱號、1990年蘇聯人民友誼勛章。
1999年6月9日,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以8315號小行星發現者的身份向國際小行星中心申報,經國際天文聯合會下屬的小天體命名委員會的批准,該小行星被命名為「巴金星」,這是一項崇高的國際性永久榮譽。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
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巴金是一位有熱情、有進步思想、有獨特藝術風格的文學巨匠之一。1928年,旅居法國的巴金在巴黎完成了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說《滅亡》,此後,他陸續創作了一系列在現代文學史上具有卓越影響的長篇小說和中、短篇小說。
30年代是巴金小說創作的第一個高峰期。這期間,他先後完成的長篇小說有《死去的太陽》、《海底夢》、《砂丁》、《春天裡的秋天》、《雪》(即《萌芽》)、《新生》、「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在這些作品中,「激流三部曲」代表了他此時創作的最高成就。30年代,巴金還創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說,其中短篇小說集有《復仇》、《光明》、《電椅》、《抹布》、《將軍》、《沉默》、《神·鬼·人》、《沉落》、《發的故事》等。巴金的短篇小說題材非常廣泛,涉及的生活面也很寬。它們廣泛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傾訴了民眾的呼聲;有些作品還表現了外國人民的生活。 抗戰期間,巴金主要在後方從事文化界的抗日救亡工作。40年代,他的小說創作出現了第二個高峰期。這期間,他創作的有重要影響的小說有「抗戰三部曲」《火》及《憩園》、《第四病室》、《寒夜》等,另外還有70多篇短篇小說。其中《寒夜》是巴金於40年代創作的最有成就的作品,它標志著作者寫作技巧的進一步成熟。 《家》是巴金30年代創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從1931年問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輝和動人的藝術魅力吸引著廣大讀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佔有著重要的地位。
主要情節與主題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是他長篇系列小說《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中最成功的一部,也是現代文學中描寫封建大家族興衰史的優秀長篇。它深刻揭示了封建專制主義和封建家族制度的特徵、弊端和罪惡,指出了它必然滅亡的命運,是抨擊封建專制制度的一座豐碑。
《家》中的故事發生於「五四」前後,當時中國社會正處於一個風起雲涌、激烈動盪的歷史轉折時期。背景是中國當時還很封閉的內地——四川成都。那裡有一個官僚地主階級的大家族——高公館,公館中除了老太爺,還有五房分支。小說主要以長房中的三兄弟:覺新、覺民、覺慧的故事為經,以各房以及親戚中的各種人物為緯,描繪出一幅大家族生活的畫面,集中展現了封建大家族生活的典型形態,也真實地記錄了一個封建大家族衰落、敗壞以至最後崩潰的歷史過程。新文學問世以來,以揭露舊家庭舊禮教為題材的創作很多,但以長篇系列小說的形式和如此浩大的規模,對封建家族在現代逐步走向崩潰過程做系統深入描寫的,《家》以及《春》《秋》還是第一次,在現代文學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小說寫了覺新、覺民、覺慧兄弟三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寫了幾對年輕人——覺新與錢梅芬、李瑞珏,覺民與琴,覺慧與鳴鳳之間的戀愛、婚姻糾葛,寫了他們不同的遭遇;寫了學生請願,覺慧被關禁閉,兵變驚亂,鳴鳳、梅芬、瑞珏相繼慘死,覺民逃婚,覺慧出走……通過這些故事,作家批判的鋒芒不僅指向舊禮教,更指向作為封建統治核心的專制主義,其所描述的戀愛婚姻悲劇的真正意義,也不只是主張自由戀愛,而是喚醒青年「人」的意識,啟迪與號召他們與封建家庭決裂。在作者看來,覺慧與婢女鳴鳳的戀愛悲劇,覺新與錢梅芬、李瑞珏之間的婚姻悲劇,其根源都在於他們追求幸福愛情、婚姻的願望與封建禮教以及封建專制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是舊的家族所代表的專制制度,扼殺了他們的幸福和生命。巴金寫這部小說,目的在於他要以筆為武器,對這個「垂死的制度」,喊出「我控訴」: 我寫《家》的時候,我彷彿在跟一些人一同受苦,一同在魔爪下面掙扎。我陪著那些可愛的年輕生命歡笑,也陪著他們哀哭。我一個字一個字地寫下去,我好像在挖開我的記憶的墳墓,我又看見了過去使我的心靈激動的一切。在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我就常常被逼著目睹一些可愛的年輕生命橫遭摧殘,以至於得到悲慘的結局。那個時候我的心由於愛憐而痛苦,但同時它又充滿詛咒。我有過覺慧在他的死去的表姊(梅)的靈前所起的那種感情,我甚至說過覺慧在他哥哥面前所說的話:「讓他們來做一次犧牲品吧。」一直到我在1931年年底寫完了《家》,我對於不合理的封建大家庭制度的憤恨才有機會傾吐出來。所以我在1937年寫的一篇「代序」中大膽地說:「我來向這個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I』accuse(我控訴)。」我還說,封建大家庭制度必然崩潰的這個信念鼓舞我寫這部封建大家庭的歷史,寫這一個正在崩潰中的地主階級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歡離合的故事。我把這個故事叫做《激流三部曲》,《家》之後還有兩個續篇:《春》和《秋》。 (選自《和讀者談談〈家〉》,《巴金研究資料》上卷,海峽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
第五單元家族的記憶《家》我不要單給我們的家族寫一部特殊的歷史。我所寫的應該是一般的資產階級家庭的歷史。這裡面的主人公應該是我們在那些家庭里常常見到的。我要寫這種家庭怎樣必然地走上崩潰的路,逼近它自己親手掘成的墓穴。我要寫包含在那裡面的傾軋、斗爭和悲劇。我要寫一些可愛的青年的生命怎樣在那裡面受苦、掙扎而終於不免滅亡。我最後還要寫一個叛徒,一個幼稚的然而大膽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託在他的身上,要他給我們帶進來一點新鮮空氣,在那舊家庭裡面我們是悶得緩不過氣來了。 (選自巴金《關於〈家〉十版改訂本代序——給我的一個表哥》)
巴金是在五四運動的直接影響下成長起來的,正像他自己後來所回憶的那樣,當時「我如飢似渴地搶購各種新文化運動的刊物,一句一行地吞下去,到處寫信要求人給我指一條明確的出路,只要能推翻舊的,建設新的,就是赴湯蹈火,我也甘願……我們是五四運動的產兒,是被五四運動的年輕英雄們所喚醒、所教育的一代人。」可以說,是「五四」給了他一雙看世界的眼睛。而他自己的家族故事則為他提供了一個有聲有色的背景和一個豐實的材料庫。正是通過講述這樣一個「小社會」在1919—1924年間的故事,巴金錶達了他作為一個「五四運動的產兒」的不無矛盾的社會觀和文化觀。
一方面,小說描寫了高家四代人的生活,並將他們設置為新舊兩大陣營。一邊是以高老太爺、馮樂山、高克明、周伯濤以及高克安、高克定為代表的老一輩統治者,他們專橫顢頇,虛偽頑固,是儒家倫理道德的化身以及小說中所有不幸的製造者,而以高覺民、高覺慧為代表的年輕一代則以叛逆者的形象構成與父(祖)輩的尖銳對立: 他(覺慧)把祖父的瘦長的身子注意地看了好幾眼。忽然一個奇怪的思想來到他的腦子里。他覺得躺在他面前的並不是他的祖父,這只是整整一代人的代表。他知道他們,這祖孫兩代,是永遠不能夠了解的。但是他奇怪在這個瘦長的身體裡面究竟藏著什麼東西,會使他們在一處談話不像祖父和孫兒,而像兩個敵人。
這一場景成為小說中人物關系的一個頗有意味的象徵。人生道路與價值觀念的不同自然是二者之間最大的分歧,但在小說中,道德風貌的高下被認為是區分兩代人的最大標志。接受「五四」新思想的年輕一代代表著正義、良知,而老一代則代表著虛偽無恥和殘忍邪惡,二者善惡分明。小說中總是立足於年輕人的敘述視角將這一理念詮釋得淋漓盡致。這些都鮮明地體現了作者立足於「五四」新文化、全面批判和否定封建家族 制度以及傳統的儒家思想觀念的價值立場。由這種立場出發,小說猛烈地抨擊「巫師捉鬼」和「血光之災」的封建迷信,對喪禮和婚禮繁瑣的風俗也大加嘲諷,斥之為「滑稽」。「從情緒上來說,這部小說是一張控訴狀,寫出了舊家庭制度的一切罪惡,如愛情的不自由、個性的壓抑、禮教的殘忍、長者的絕對權威和衛道者的無恥。」見羅成琰、閻真《儒家文化與20世紀中國文學》,《文學評論》2000年第1期。而配合著這種情緒,小說採用了一種相當感情化和色彩化的語言,書中人物常常以情感誇飾的直白句如「我痛苦……我控訴……」來形容他們的心理狀態,表達他們的個人心緒,從而使這種個人宣洩變成一種社會抗議行為。而所有其他復雜的人生情緒都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從歷史角度來看,這一種情感化色彩化的語言形態是在激進的反傳統反專制的30年代文化心態下形成的,但同時它又成為這一種文化心態能夠延續和發展的基本載體。」見許子東《巴金與「青年革命心態」》,載《當代小說閱讀筆記》,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35頁。
這樣一種情節模式正是現實生活的矛盾在文學中的反映。《家》所誕生的時代,正是古老的中華民族在內憂外患、落後挨打的形勢下尋求自強自立、重建文明的時期。但是自鴉片戰爭以來,洋務運動對富國強兵的追求,維新變法改革制度文化的努力,皆相繼歸於失敗。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幾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但卻流於形式,中國社會陷入更加混亂失序的局面。造成這種情形的原因,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們看來,在於中國自身,正是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傳統阻礙著中華民族走向強盛。中國要想擺脫落後的命運,必須與這個傳統徹底決裂。而這種決裂只有通過對傳統的全盤否定和極力醜化才能實現。因此,在他們的筆下,傳統成了罪魁、元兇、魔鬼、食人者。「啟蒙思想家們幾乎一開始就被安置在替辛亥革命補理論課,為民主共和制所象徵的意識形態尋找價值合法性的角色位置上。」見許紀霖、陳達凱《中國現代化史》第321頁。但是一個民族的歷史傳統是不可能輕易消失的,它必然會與新興力量產生尖銳的對立和沖突。而社會現實中的矛盾往往會轉彎抹角地凝結為意識形態領域的對立觀念,意識形態中的對立觀念又勢必表現為作品形式結構上的特點。《家》中父子對立的結構模式正是現實中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之間矛盾的具象化,而小說中子一代的出走與封建家長的死亡、封建大家族的崩潰,正是對這一矛盾的想像態解決。
《家》這種講述家族故事的模式在啟蒙主義話語中非常典型,它對後來的家族小說創作起了極強的示範作用。對傳統家族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批判和徹底否定也成為這類小說一個持久而強大的主題。像端木蕻良的《科爾沁旗草原》、路翎的《財主底兒女們》、茅盾的《霜葉紅似二月花》都是如此,而《家》中父子對立的結構模式也被或多或少地繼承下來。
《激流三部曲》之二《春》
覺慧逃出家庭後獲得了自由,但家中的悲劇還在一幕幕上演。覺新兄弟的繼母周氏的娘家人來到成都,要為覺新的表妹蕙完婚。蕙是聰明美麗的女孩,卻被頑固的父親許給荒淫的鄭家的孫少爺鄭國光,大家都替她惋惜,覺新在她身上看到梅與珏的影子,卻無力幫助。這時,覺新的愛子海兒不幸病死,他對生活更加沒有了信心。覺民與琴則積極參加學生運動,並鼓勵家中的弟妹走出家庭。
三房的淑英被父親許給陳家的第二個兒子,她極力想掙脫不幸的命運,甚至想過效仿鳴鳳去死,覺民與琴決心幫助她脫離家庭,去上海找覺慧。蕙完婚後過著不幸的生活,很快就患病,因為婆家不肯請西醫耽誤了醫治,默默地死去。蕙的死再次刺激了覺新,也使他開始支持覺民等人的計劃。最終,淑英在覺民等人的幫助下,被護送到了上海。在《春》的結尾,覺新等人收到她從上海的來信,信中傾吐了她獲得自由後的幸福。
《春》寫了一個女孩如何鼓起勇氣走出家門,它無疑給了許多年輕人以叛逆的勇氣,巴金因此也成了許多想要叛離家庭的年輕人的「咨詢對象」,在眾多的咨詢者中,有一個女孩寄給他一張照片並約他見面談談。一見面,這個女孩就談起自己守舊的父親,並表示想脫離家庭。巴金誠懇地勸說女孩不要沖動,認為年輕人羽翼未豐前不宜輕易地踏入復雜的社會。此後,這個女孩遇到麻煩時,常常找他傾訴。她就是蕭珊,後來成為巴金的妻子。
《秋》-《激流三部曲》之三(巴金) 故事梗概 蕙的靈柩停在廟中已經一年多,她的丈夫忙著續弦,根本沒想到要讓她入土為安。在覺新與覺民的「威脅」下,蕙才得到存身之地。她糊塗的父親又將兒子枚推入火坑,枚才17歲,就有了肺病的跡象,父親周伯濤不願承認兒子有病,卻忙著給他娶了馮家的小姐為妻,兩人感情不錯,但妻子脾氣很大,枚夾在她與長輩間受氣,婚後不久就因病去世,留下新婚的妻子和她腹中的胎兒。 三房的克明在女兒跑後有所悔悟。兩個弟弟卻想賣掉公館分家,兒子又不爭氣,克明在郁悶中丟下懷孕的妻子去世。淑英的丫頭翠環敬佩覺新為人,三太太決定將她給覺新。 高公館賣掉了,高家四分五裂,在覺新給覺慧與淑英的信中,他寫到各房的情況。四房五房繼續著荒誕的生活,幾個堂弟依然頑劣成性。三房與他們住得很近,保持著親密關系。他自己娶了翠環並將她當作妻子看待,至於覺民與琴,也按他們的意願舉行了新式婚禮並即將出外工作。
Ⅲ 故都的秋原文
故都的秋 作者郁達夫
秋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並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一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渾渾沌沌地過去,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秋並不是名花,也並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餘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台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鍾聲。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
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秋蟬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裡的家蟲。
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雲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咬著煙管,在雨後的斜橋影里,上橋頭樹底下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閑的聲調,微嘆著互答著說:「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
「可不是么?一層秋雨一層涼啦!」
北方人念陣字,總老像是層字,平平仄仄起來,這念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
北方的果樹,到秋來,也是一種奇景。第一是棗子樹;屋角,牆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的長大起來。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
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就要起來了,北方便是塵沙灰土的世界,只有這棗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Golden Days。
有些批評家說,中國的文人學士,尤其是詩人,都帶著很濃厚的頹廢色彩,所以中國的詩文里,頌贊秋的文字特別的多。
但外國的詩人,又何嘗不然?我雖則外國詩文念得不多,也不想開出賬來,做一篇秋的詩歌散文鈔,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詩人的集子,或各國的詩文的Anthology來,總能夠看到許多關於秋的歌頌與悲啼。各著名的大詩人的長篇田園詩或四季詩里,也總以關於秋的部分,寫得最出色而最有味。
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於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不單是詩人,就是被關閉在牢獄里的囚犯,到了秋來,我想也一定會感到一種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於人,何嘗有國別,更何嘗有人種階級的區別呢?
不過在中國,文字里有一個「秋士」的成語,讀本里又有著很普遍的歐陽子的《秋聲》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等,就覺得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系特別深了。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的。
南國之秋,當然是也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乾,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郁達夫生平簡介
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郁達夫(1896.12.7~1945.8.29) 原名郁文,字達夫,浙江富陽人,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
郁達夫通三門外語,分別為日語、英語、德語。
1896年12月7日出生於浙江富陽滿洲弄(今達夫弄)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幼年貧困的生活促使發憤讀書,成績斐然。1911年起開始創作舊體詩,並向報刊投稿。1912年考入之江大學預科,因參加學潮被校方開除。1914年7月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後開始嘗試小說創作。
1919年入東京帝國大學經濟學部。1921年6月,與郭沫若、成仿吾、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在東京醞釀成立了新文學團體創造社。7月,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沉淪》問世,在當時產生很大影響。
1922年3月,自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後歸國。
5月,主編的《創造季刊》創刊號出版。7月,小說《春風沉醉的晚上》發表。1923年至1926年間先後在北京大學、武昌師大、廣東大學任教。1926年底返滬後主持創造社出版部工作,主編《創造月刊》、《洪水》半月刊,發表了《小說淪》、《戲劇論》等大量文藝論著。
(3)短篇小說秋天擴展閱讀
人物評價
中國前文聯主席夏衍:達夫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者,愛國是他畢生的精神支柱。
政務活動家胡愈之:在中國文學史上,將永遠銘刻著郁達夫的名字,在中國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紀念碑上,也將永遠銘刻著郁達夫烈士的名字。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國際知名文化研究學者李歐梵:與郭沫若所代表的叛逆、反抗、英雄式的「普羅米修斯型」浪漫主義者相比,郁達夫可說是消極感傷的「維特型」的代表,《沉淪》中的主人公,可以說正好符合這一類型人物的特質——「多情和神經質」、「憂郁成疾和宿命論者」。
Ⅳ 舒克申的短篇小說有哪些、急、急、急
.舒克申是蘇聯當代著名作家、卓越的電影劇作家、導演和演員,是一位集多方面才能於一身的藝術天才。從一九五八年發表作品到一九七四年的猝然逝世為止,在不到二十年的創作生涯里,舒克申共創作了兩部長篇小說、三部中篇小說和一百一十六部
舒克申是蘇聯當代著名作家、卓越的電影劇作家、導演和演員,是一位集多方面才能於一身的藝術天才。從一九五八年發表作品到一九七四年的碎然逝世為止,在不到二十年的創作生涯里,舒克申共創作了兩部長篇小說、三部中篇小說和一百一十六部短篇小說。無論在廣大人民群眾中,還
《鄉村居民》小說集《那裡,在遠方》短篇小說集《鄉親們》短篇小說集《性格》長篇小說《我來給你們自由》
望採納~
Ⅳ 描寫秋天的書籍
1.
《秋天的況味》
作者:林語堂
本書節選了語堂先生的部分小品,分為四個單元進行編輯,即「智慧人生」、「透視社會」、「中西文化」、「讀書作文」。「智慧人生」是林語堂獨標自我的窗口,在這里,我們可以目睹語堂先生日常燕居的情狀;「透視社會」是林語堂深味人間的一面鏡子,在這里,我們可以見識語堂先生「 寄沉痛於幽閑」的功夫;「中西文化」是林語堂縱橫東西文化的舞台,在這里,我們可以發見語堂先生洞幽燭微,精闢睿智的辯才;「讀書作文」是林語堂縱論文道的,在這里,我們可以領略語堂先生舉重若輕,逸筆論文的能耐。
2.
《秋天的懷念》
作者:史鐵生
《秋天的懷念》選入作者從1979年至今發表的短篇小說、散文、隨筆等23篇。作者作品眾多,《秋天的懷念》所選文章主要是圍繞著作者對殘疾的認識、對生命意義的探討和對人道、對愛的理解這些主題展開的。史鐵生的散文感人至深,隨筆深邃雋永,小說情感充沛真摯。
3.
《心煙·秋天的情緒》
作者:舒婷
舒婷是朦朧詩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與北島、顧城齊名。本書共分七輯,皆以詩一般語言描繪作者自己的所見所聞.
4.
《故都的秋》
作者:郁達夫
他的歡樂,他的愛情,他的理想他的夢,即使散落人間,依然風流傳世。郁達夫,20世紀華語文學最具影響力的文學家,感情濃厚的浪漫主義作家、詩人。本書收錄了他最經典、最具代表性的小說、散文和自傳作品,不僅包括《沉淪》《遲桂花》《 春風沉醉的晚上》《故都的秋》等名篇,還精心挑選了最能體現郁達夫語言風格、思想內涵和浪漫主義情懷的一些篇目。這些都是民國最美、最文藝、最具影響力作品之一。
5.
《田園之秋》
作者:陳冠學
《田園之秋》文筆優美,字字珠璣,用心靈細膩感應宇宙的躍動,筆鋒常帶摯愛土地的熱情。
以《瓦爾登湖》式的質朴文字,譜寫出一曲光輝燦爛的田園牧歌,將南台灣田野間的如詩秋色呈現在讀者面前。他是農夫,是詩人,是哲學家,更是坐擁山野寶庫的生活家。無論是夜雨下的閑讀, 還是農事家事雜務事,都在文字中透露出與萬物同在、和諧共處的清明智慧,體現出一種獨到的生活美學和哲學。
Ⅵ 關於秋天的書籍有哪些
關於秋天的書籍
01《故都的秋》
作者:郁達夫
推薦理由
他的歡樂,他的愛情,他的理想他的夢,即使散落人間,依然風流傳世。郁達夫,20世紀華語文學最具影響力的文學家,感情濃厚的浪漫主義作家、詩人。本書收錄了他最經典、最具代表性的小說、散文和自傳作品,不僅包括《沉淪》《遲桂花》《 春風沉醉的晚上》《故都的秋》等名篇,還精心挑選了最能體現郁達夫語言風格、思想內涵和浪漫主義情懷的一些篇目。這些都是民國最美、最文藝、最具影響力作品之一。
02《馬約卡之秋》
作者:彼得·凱爾
推薦理由
在第一個豐收的季節,作者一家收獲的豈止是賣都賣不完的橘子和杏仁,他們能如此迅速地把自己融入到當地的生活當中,不僅與左鄰右舍心心相印,還通過一個超級豪華的英國人私人派對結識形形色色的「新殖民主義者」。
如果說,作者還在盡擺一個蘇格蘭人的臭架子,他的妻兒則已經在這個天堂一般的島嶼過上夢想中的生活。他們被純粹而質朴的風土人情迷住,為享不盡的美食折腰,為宜人的氣候而身心舒展。一切都順理成章,連離開的大兒子森迪也重新回歸這個家庭。不過且慢,盡管一家人提前享受了收成和幸福,但與馬約卡人的鬥智斗勇不僅繼續,而且勝利的曙光初現。
03《秋天的懷念》
作者:史鐵生
推薦理由
《秋天的懷念》選入作者從1979年至今發表的短篇小說、散文、隨筆等23篇。作者作品眾多,《秋天的懷念》所選文章主要是圍繞著作者對殘疾的認識、對生命意義的探討和對人道、對愛的理解這些主題展開的。史鐵生的散文感人至深,隨筆深邃雋永,小說情感充沛真摯。
Ⅶ 描寫秋天的書有哪些
秋天死於冬季趙玫 著/2006-01-01/四川文藝出版社
秋天的養生湯水周承俊著/2011-09-01/人民出版社
在這本「秋天的養生湯水」中,養生烹飪老師周承俊利用這個季節盛產的蔬果,如芡實、蓮藕、山葯、百合、蓮子、銀耳、水梨、甘蔗,搭配上能滋陰養肺的食材,像黑白木耳、麥冬、白蟲草、枸杞、西洋蔘、山...
品味秋天的色彩:藍版曲紅顏 編/2004-05-01/格致出版社
春去秋來,四時之景變換,最易引發作者流露真性情。因此詠四季之名篇也代代迭出,在文學史上佔有相當的篇幅,於是這套《回歸經典四季書系》就這樣自然而然地誕生了。
經典名著里的秋天古愛英主編,戈豐編寫,崔中田繪/2007-01-01/海燕出版社
這是一套別開生面的書,你無論是在暖風吹醒花瓣的春天,還是在深夜乘涼數著星星的夏天,無論你是在果香彌漫的秋天,還是雪花迷眼的冬天,你都可以在這套書里翻一頁頁賞心怡情的畫面,讀一段段拍案稀奇
秋天的走向胡炎 著/2010-05-01/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中國小小說名家檔案》由100名小小說作家一人一冊單行本(共100冊)組成,麒麟書香出品,尚振山(東方)先生總策劃,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出版。 本書為其中一冊《秋天的走向》
秋天的況味:林語堂散文集精讀
林語堂 原著,馬玉文,孫彧 編注/2007-08-01/東方出版中心
本書節選了語堂先生的部分小品,分為四個單元進行編輯,即「智慧人生」、「透視社會」、「中西文化」、「讀書作文」。「智慧人生」是林語堂獨標自我的窗口,在這里,我們可以目睹語堂先生日常燕居的情
《秋天的火車夢里來》安武林等主編/2011-05-01/光明日報出版社
慢閱讀,是一種閱讀姿態,如果,能變成一種閱讀習慣,那麼,孩子的一生會受用無窮。
秋天的懷念 史鐵生 著/2011-05-01/華夏出版社
《秋天的懷念》選入作者從1979年至今發表的短篇小說、散文、隨筆等23篇。作者作品眾多,《秋天的懷念》所選文章主要是圍繞著作者對殘疾的認識、對生命意義的探討和對人道、對愛的理解這些主題展開的。.
Ⅷ 和秋天有關的文學作品
路遙有一篇文章是關於秋天的,短篇小說,《黃葉在秋風中飄落》,有關於人生的部分。
Ⅸ 關於秋天的書有什麼
秋天死於冬季趙玫著/2006-01-01/四川文藝出版社
秋天的養生湯水周承俊著/2011-09-01/人民出版社
在這本「秋天的養生湯水」中,養生烹飪老師周承俊利用這個季節盛產的蔬果,如芡實、蓮藕、山葯、百合、蓮子、銀耳、水梨、甘蔗,搭配上能滋陰養肺的食材,像黑白木耳、麥冬、白蟲草、枸杞、西洋蔘、山...
品味秋天的色彩:藍版曲紅顏編/2004-05-01/格致出版社
春去秋來,四時之景變換,最易引發作者流露真性情。因此詠四季之名篇也代代迭出,在文學史上佔有相當的篇幅,於是這套《回歸經典四季書系》就這樣自然而然地誕生了。
經典名著里的秋天古愛英主編,戈豐編寫,崔中田繪/2007-01-01/海燕出版社
這是一套別開生面的書,你無論是在暖風吹醒花瓣的春天,還是在深夜乘涼數著星星的夏天,無論你是在果香彌漫的秋天,還是雪花迷眼的冬天,你都可以在這套書里翻一頁頁賞心怡情的畫面,讀一段段拍案稀奇
秋天的走向胡炎著/2010-05-01/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中國小小說名家檔案》由100名小小說作家一人一冊單行本(共100冊)組成,麒麟書香出品,尚振山(東方)先生總策劃,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出版。本書為其中一冊《秋天的走向》
秋天的況味:林語堂散文集精讀
(29條評論)
林語堂原著,馬玉文,孫彧編注/2007-08-01/東方出版中心
本書節選了語堂先生的部分小品,分為四個單元進行編輯,即「智慧人生」、「透視社會」、「中西文化」、「讀書作文」。「智慧人生」是林語堂獨標自我的窗口,在這里,我們可以目睹語堂先生日常燕居的情
《秋天的火車夢里來》安武林等主編/2011-05-01/光明日報出版社
慢閱讀,是一種閱讀姿態,如果,能變成一種閱讀習慣,那麼,孩子的一生會受用無窮。
秋天的懷念史鐵生著/2011-05-01/華夏出版社
《秋天的懷念》選入作者從1979年至今發表的短篇小說、散文、隨筆等23篇。作者作品眾多,《秋天的懷念》所選文章主要是圍繞著作者對殘疾的認識、對生命意義的探討和對人道、對愛的理解這些主題展開的。.
Ⅹ 描寫秋天的文學作品有哪些
秋天死於冬季趙玫著/2006-01-01/四川文藝出版社
秋天的養生湯水周承俊著/2011-09-01/人民出版社
在這本「秋天的養生湯水」中,養生烹飪老師周承俊利用這個季節盛產的蔬果,如芡實、蓮藕、山葯、百合、蓮子、銀耳、水梨、甘蔗,搭配上能滋陰養肺的食材,像黑白木耳、麥冬、白蟲草、枸杞、西洋蔘、山...
品味秋天的色彩:藍版曲紅顏編/2004-05-01/格致出版社
春去秋來,四時之景變換,最易引發作者流露真性情。因此詠四季之名篇也代代迭出,在文學史上佔有相當的篇幅,於是這套《回歸經典四季書系》就這樣自然而然地誕生了。
經典名著里的秋天古愛英主編,戈豐編寫,崔中田繪/2007-01-01/海燕出版社
這是一套別開生面的書,你無論是在暖風吹醒花瓣的春天,還是在深夜乘涼數著星星的夏天,無論你是在果香彌漫的秋天,還是雪花迷眼的冬天,你都可以在這套書里翻一頁頁賞心怡情的畫面,讀一段段拍案稀奇
秋天的走向胡炎著/2010-05-01/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中國小小說名家檔案》由100名小小說作家一人一冊單行本(共100冊)組成,麒麟書香出品,尚振山(東方)先生總策劃,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出版。本書為其中一冊《秋天的走向》
秋天的況味:林語堂散文集精讀
林語堂原著,馬玉文,孫彧編注/2007-08-01/東方出版中心
本書節選了語堂先生的部分小品,分為四個單元進行編輯,即「智慧人生」、「透視社會」、「中西文化」、「讀書作文」。「智慧人生」是林語堂獨標自我的窗口,在這里,我們可以目睹語堂先生日常燕居的情
《秋天的火車夢里來》安武林等主編/2011-05-01/光明日報出版社
慢閱讀,是一種閱讀姿態,如果,能變成一種閱讀習慣,那麼,孩子的一生會受用無窮。
秋天的懷念史鐵生著/2011-05-01/華夏出版社
《秋天的懷念》選入作者從1979年至今發表的短篇小說、散文、隨筆等23篇。作者作品眾多,《秋天的懷念》所選文章主要是圍繞著作者對殘疾的認識、對生命意義的探討和對人道、對愛的理解這些主題展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