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吐溫短篇小說節選ppt
㈠ 世界文學名著典藏:馬克·吐溫中短篇小說內容簡介
《世界文學名著典藏:馬克?吐溫中短篇小說(全譯插圖本)》是一個全面且深入地介紹了美國著名小說家馬克?吐溫的作品集。馬克?吐溫以其獨特的美國口語風格開創了全新的文風,被譽為「美國文學中的林肯」和「美國文學之父」。他的作品,如《鍍金時代》、《湯姆?索亞歷險記》、《王子與貧兒》、《在密西西比河上》、《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以及《競選州長》、《百萬英鎊》、《神秘的陌生人》等,都是其經典之作,深受讀者喜愛。
馬克?吐溫的生平充滿了坎坷。他出生於1835年,父親是小鎮上的法官。但父親去世後,家庭陷入貧困,年僅12歲的他不得不放棄學業,外出獨立謀生。他先後從事過印刷所學徒、報童、排字工人、水手、輪船駕駛員和報館記者等工作,體驗了豐富的生活經歷。
馬克?吐溫的作品以其獨特的幽默和諷刺著稱,他對社會的批判和對人性的洞察,為讀者提供了深刻的思考空間。他的作品不僅具有文學價值,還蘊含了豐富的社會歷史信息,是了解美國社會變遷和人性深度的寶貴資源。
值得一提的是,馬克?吐溫出生那年,哈雷彗星劃過長空,他預言自己將隨這顆彗星而去。1910年4月19日,哈雷彗星再次返回,四天後,馬克?吐溫以94歲高齡離開了人世。他的離世不僅是一個時代的結束,也是文學史上的一個重大損失。
㈡ 馬克吐溫 狗的自述寫作背景及作品分析
《狗的自述》是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創作的短篇小說。
馬克·葉溫特別擅長用第一人稱寫作。在《狗的自述》中,他同樣讓一隻擬人化了的狗來充當故事的主人公「我」。
短篇小說《狗的自述》作於1903年,是作家的晚期作品。吐溫在他的晚年,由於個人生活上的不幸,對社會民主平等理想的破滅和個人經濟上的破產,使其原有的對人類的悲觀看法在晚年更加深化了。在寫作上表現為他將諷刺批判的對象由社會轉向整個人類。「該死的人類」是其晚期作品中的「口頭禪」,譴責人不如動物。「在整個生物界,人是獨一無二的具有惡意的東西。惡意是一切人的天性……單就這一點就使人類低於鼠類,低於蛔蟲,低於旋毛蟲。」《狗的自述》即是這種情緒下的產物。
吐溫在《狗的自述》中通篇都採用對比的寫作手法,以動物的善來揭露人性的惡。狗的種種優秀品質與人的種種卑劣品性形成鮮明對照:「我」樂於助「人」,而「人」卻對「我」恩將仇報;另外,母親的虛榮與「我」的謙卑形成對照;眾狗的「盲從」與「我」的「理智」形成對照等等。同時,作者還將事件發生的時間與事件本身作對比,通過二者之間的反差,給讀者以強烈的震撼。比如:在萬物枯死的冬天,「我」卻給了主人家的小娃娃以第二次生命;而在萬物復甦,一切都生機勃勃的春天,男主人卻殺死了「我」的小狗仔。[1]
吐溫在《狗的自述》中對情節的精心安排,使得小說環環相扣、緊湊精巧,同時也體現出他晚年對情節在故事發展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這些是我從網路上,摘錄下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㈢ 馬克吐溫《跳蛙》賞析
馬克·吐溫的短篇小說《卡拉維拉斯縣的著名跳蛙》是世界幽默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形象地勾勒出當時正在開發的美國西部地區的文化特徵,充分體現了馬克·吐溫幽默的創作風格。其幽默應用陌生化理論從該小說的語言、情節、敘事結構及象徵性意義分析。
陌生化就是通過一系列藝術加工和處理,有意識地使被感知對象變得困難,使它和讀者原有的體
驗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使意義的獲得變得艱澀,延長了讀者對形象的體驗過程。如《卡拉維拉縣的著名跳蛙》中要達到陌生化效果的,便是對其中人物和動物形象的描寫。關於陌生化的目的,什克洛夫斯基認為,「藝術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使人恢復對生活的感覺,就是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頭顯出石頭的質感。藝術的目的是要人感覺到事物,而不是僅僅知道事物。藝術的技巧就是使對象陌生,使形式變得困難,增加感覺的難度和時間的長度,因為感覺過程本身就是審美目的,必然設法延長」 。
發表於1865年的《跳蛙》是馬克·吐溫的成名作,講述的是關於美國西部的一位嗜賭如命者斯邁利的故事。為了和人打賭,他特地訓練了一隻跳蛙,逢人便押賭比賽。一天,他遇見了一個陌生人。像往常一樣,斯邁利又執意要打賭比賽。陌生人趁他出去找另一隻比賽用的青蛙時,將射小鳥的鉛彈粒灌進了跳蛙的肚子里,結果斯邁利輸掉了比賽。故事通過一位喋喋不休的老人講出,夾雜著美國西部的俚語和語法,故事在展開過程中,也透露出美國拓荒時代的生活場景。
《卡拉維拉縣的著名跳蛙》屬於馬克吐溫早期短篇小說作品。作品的創作素材取自馬克吐溫在西部旅行時聽到的賭徒軼事。在這個故事中,馬克吐溫形象地展示了當時正在開發的美國西部地區的特殊風情,可以說他的小說表現出純粹的美國氣質,標志著地道的美國本土文學的發展,因而他被美國著名評論家H.L門肯稱為「真正的美國文學之父」。
㈣ 馬克吐溫的作品有哪些
馬克·吐溫的作品包括《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湯姆·索亞歷險記》、《赤道旅行記》、《苦行記》、《競選州長》、《案中案》、《卡縣名蛙》、《百萬英鎊》、《三萬元遺產》、《王子與乞丐》、《鍍金時代》、《傻瓜威爾遜》、《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等,這些作品在美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苦行記》是馬克·吐溫的半自傳體著作,講述了他1861年至1866年在美國西部的冒險經歷。《競選州長》是馬克·吐溫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描繪了「我」在競選過程中遭遇的種種不實指責。
《卡縣名蛙》的故事靈感源自美國西部的賭博軼事,馬克·吐溫對其進行了改編,使得「跳蛙」故事廣為人知。《百萬英鎊》是馬克·吐溫的一篇中短篇小說,講述了一個貧窮的年輕人亨利·亞當斯在倫敦的奇妙經歷。
馬克·吐溫的作品深受世界各地讀者的喜愛,他的文筆幽默風趣,深刻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象。《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通過一個少年的成長歷程,展現了他的智慧和勇氣,成為美國文學的經典之作。
《湯姆·索亞歷險記》通過湯姆的故事,展現了美國社會的種種矛盾和沖突,以及人們對於自由的渴望。《赤道旅行記》則記錄了馬克·吐溫的環球旅行見聞,內容豐富多樣。
《競選州長》不僅是一部諷刺小說,還揭示了當時美國政治的黑暗面。《卡縣名蛙》中的「跳蛙」成為了美國文化的一部分,深受人們喜愛。
《百萬英鎊》通過亨利的奇遇,探討了財富與人性的關系,引發了讀者對於社會現實的思考。馬克·吐溫的作品不僅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還對後世作家產生了深遠影響。
㈤ 百萬英鎊:馬克·吐溫中短篇小說選內容簡介
馬克·吐溫,美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的一位傑出作家,其聲譽主要源於經典長篇小說《湯姆·索亞歷險記》和《哈克貝利·芬歷險記》。然而,真正體現他獨特藝術風格和對社會深刻洞察的作品,是他的中短篇小說。在這些作品中,吐溫以其非凡的想像力,運用幽默、戲謔甚至離奇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純真、朴實的小人物,通過辛辣的諷刺和批判,揭示了社會中的種種問題和惡行,他被譽為「黑色幽默」文學的先驅。
本集《百萬英鎊:馬克·吐溫中短篇小說選(插圖本)》精選了他眾多傑作,如《卡拉維拉斯縣馳名的跳蛙》、《競選州長》、《百萬英鎊》、《我最近辭職的事實經過》、《三萬元的遺產》以及《敗壞了赫德萊堡的人》等,都是其短篇小說中的巔峰之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加利福尼亞人》這篇小說,它是最早引入我國的馬克·吐溫小說,1906年發表在《綉像小說》第七十期,原名為《山家奇遇》,系由日文轉譯。令人驚訝的是,翻譯者吳禱在吐溫仍在世時就選譯了這篇小說,這無疑顯示了他獨特的審美眼光和文學敏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