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勤的短篇小說
❶ 《項鏈》內容簡介
《項鏈》是法國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說。講述的是瑪蒂爾德女士的故事。瑪蒂爾德年輕時總是夢想自己步入社會上流,擁有珠光寶氣。而成年後仍舊一無所有,她嫁給了一個只會一味討她歡喜的低級文員做丈夫。
一天丈夫爭取到了供職教育部舉辦晚會的一封請柬。在機會面前,瑪蒂爾德卻因沒有服飾十分懊惱。丈夫把節儉下買來福槍的錢給她買了華麗的晚裝,但她還是想要珠寶首飾。因為沒有錢,丈夫讓她找她的朋友佛來思節女士借點兒首飾。她有幸借到了最眩目的寶石項鏈,也的確令她占盡晚會的風頭,不料隨後項鏈就丟了。
瑪蒂爾德和丈夫傾家盪產的拿出積蓄並借債湊夠三萬六千法郎買來新項鏈還給她的朋友佛來思節女士。隨後數年裡,她和丈夫勤儉節約,辛苦勞作償清債務。瑪蒂爾德在極樂公園偶遇讓娜女士,並告訴了她項鏈丟失後買新項鏈奉還的事情。讓娜女士非常驚異的說原來的項鏈只是價值五百法郎的贗品。
(1)辛勤的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在19世紀80年代的法國,資本主義惡性發展,大資產階級當權,對人民巧取豪奪,政府中貪污風行,社會上道德淪喪,資產階級驕奢淫逸的糜爛生活和惟利是圖的道德觀念影響到整個社會,追求享樂追求虛榮,成為一種惡劣的社會風氣。
這種社會風氣在小資產階級當中同樣盛行。由於這個階級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地位極不穩定,他們總想擺脫這種處境,躋身於上流行列。但是,只有少數人獲得成功,而大多數在資本主義的競爭中落入更悲慘的遭遇。
❷ 有誰看過薩特的《惡心》,能否說一下內容梗概
內容梗概:在書中設定主人公得了一種病症,並指出這種病症是每個人都可能得的,因此羅根了有時處在不適狀態中而犯「惡心」,我們也可能犯「惡心」。羅根丁在搏鬥,他企圖擺脫他的真實存在,與過去的一個或某些藝術品、甚至一段爵士音樂(someofthesedays這段時光的一瞬)來認同,去達到某種自由。這就是薩特在此書中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存在與自由」。
作者簡介:讓-保羅·薩特是20世紀法國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存在主義的鼻祖。1905年出生於法國巴黎一個海軍軍官的家庭,1924年,以優異成績考人巴黎高等師范學院,專攻哲學。二戰結束後不久,薩特和梅洛·龐蒂、阿隆、波伏娃創辦了《現代》雜志,這份雜志成為存在主義的重要論壇。從此,薩特辭去教職,成為一位職業作家,活躍在法國和世界政治、文化舞台上,直到1980年逝世。
惡心》是本世紀最重要的小說之一,它總結並體現了薩特的生活和思想,因而是作
家小說創作的最高成就。這部短小精幹但思想上極有挑戰意味的小說以日記的形式寫成,主人公安東納·洛根丁是一個孤獨的學者,他為了撰寫一個18世紀默默無聞但令人難以捉摸的貴族的傳記,來到了凄涼的布威爾城。洛根丁對生活中微乎其微的偶然性的發現引發了一場生存危機,於是他決定以小說寫作來逃避這場危機。他要寫一部小說去深深觸動讀者,迫使他們去獲取他自己已經取得的解脫意識。�
《惡心》很可能就是洛根丁期望寫成的那部書。這就使作品成了一部自我創造的小說,一部敘述自己的誕生、頌揚藝術的威力並補償生存之平庸的小說。正是薩特後來對這種可能性的蔑視,才使他在50年代否定自己的早期作品,並完全放棄了小說的創作。當薩特30多歲還是位不知名的哲學教師時,就寫出了一些很有影響的小說,對讀者在個人與社會的本質問題上的自我陶醉提出了懷疑。薩特幾年間辛勤創作的短篇小說集《牆》於1939年出版。作為短篇小說集標題的《牆》這篇小說,以西班牙內戰期間一名等候處決的共和派死囚的口吻,用第一人稱寫成,它是許多同類小說中的典型:將某個單個的人置於一個摧毀其堅定信念的環境之中。小說集的另一個出色的中篇小說《領袖的童年》,縱覽了一個偽善者的一生,描寫他如何由一個年輕時的惡棍變成了一個暴戾的顯貴人物。
�繼《牆》受到普遍好評之後,薩特又雄心勃勃地開始創作另一部關於自由的小說,並准備以《路西弗》為標題。後來發展成一部系列小說,取名為《自由之路》。薩特計劃在1945年至1949年間完成的這個四部曲,實際上只完成了前三部,此後便放棄了小說創作。書中的主人公哲學教授瑪第厄·特拉呂被認為是洛根丁的延伸,他由熱衷於藝術上的解脫,繼而發展到積極地投身於現實世界,以社會責任為己任。《自由之路》的第一部《理性時代》(1945),通過復雜的情節和眾多的人物,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法國的精神狀態,但重點卻描繪瑪第厄和他的情婦瑪賽兒如何支配他們的自由:她是否應當流產,他是否要與她結婚。�
三部曲的第二部《延緩》(1945)又增加了一些人物,包括一些歷史人物如張伯倫、達拉第和希特勒等。這一部在技巧上更富有創造性,全書共8章,給人們描繪了一幅1938年9月里一共8天時間內法國全貌的絕妙圖畫。小說通過一系列突然的時間轉換和同時發生的事件,展示了一個與未來割斷聯系並因此而迷茫不安的社會。
在不很成功的續集《心靈之死》(1949)里,各種各樣的人物都經歷了1940年6月的戰爭大災難。與此同時,薩特小說中明顯的政治和哲學色彩變得越來越重。後來,他決定用比文學創作更直接的方式表現自己的哲學和政治觀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薩特影響很大,改變了他對自己作為一個作家的看法。戰爭使他認識到,寫作是一項社會活動;同時也給他提供了一個以寫作實現團結目的的機會。薩特作為劇作家是從德國戰俘營中開始的,當時他創作並演出了描寫秘密抵抗力量的劇本《巴理奧納》(1940)。
獲釋後,在德國佔領下的巴黎,出於當時實際情況的需要,薩特寫了許多劇本,展現了處在危險環境中的人——正如當時德國法西斯鐵蹄下的法國人民一樣,他們需要理智地去實現自由。《蒼蠅》(1943)再現了希臘神話中的一個故事。主人公俄瑞斯忒斯對是否應向埃癸斯托斯復仇而猶豫不決。埃癸斯托斯曾謀殺了主人公的父親阿伽門農國王,篡奪了王位,而今正厚顏無恥地躺在死去國王的床上和俄瑞斯忒斯的母親同床。《蒼蠅》雖然通過了德國的檢查,但對法國的觀眾來講,這部劇很明顯是作家向他們發出的號召,喚醒人們為擺脫外強奴役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薩特在德國佔領時的另一部劇作《間隔》(1944),是他最傑出也是上演次數最多的劇本。劇中故事發生在地獄一個幽僻的房間里,三個人物開始接受懲罰——無休無止沒有盡頭的懲罰,每一個人竭力從精神上折磨另外兩個人,反過來每個人又受他人的折磨。正如其中一個人在少有的清醒時刻所說,「他人,就是地獄。」他們三人墮入薩特式的地獄都是罪有應得,因為當他們可以選擇實際上是個人生活的行為時,都選擇了一個不真實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