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鯨魚故事短篇小說

鯨魚故事短篇小說

發布時間: 2025-08-14 03:27:40

㈠ 《白鯨》這本書講了什麼事,其中的精神是什麼

《白鯨》這本書講述了:
捕鯨船「裴廊德」號船長亞哈,在一次捕鯨過程中,被兇殘聰明的白鯨莫比·迪克咬掉了一條腿,因此他滿懷復仇之念,一心想追捕這條白鯨,竟至失去理性,變成一個獨斷獨行的偏執症狂。他的船幾乎兜遍了全世界經歷輾轉,終於與莫比·迪克遭遇。經過三天追蹤,他用魚叉擊中白鯨,但船被白鯨撞破,亞哈被魚叉上的繩子纏住,掉入海中。全船人落海,只有水手以實瑪利(《聖經》中人名,意為被遺棄的人)一人得救。

精神:
《白鯨》是一部融戲劇、冒險、哲理、研究於一體的鴻篇巨制。依託美國資本主義上升時期工業發達、物質進步的時代背景,作者將藝術視角伸向了艱辛險阻、財源豐厚的捕鯨業,以沉鬱瑰奇的筆觸講述了亞哈船長指揮下的「裴廓德號」捕鯨船遠航追殺白鯨最後與之同歸於盡的海洋歷險故事。在與現實生活的相互映照中,作者寓事於理、寄託深意,或講歷史、談宗教,或贊自然、論哲學,閑聊中透射深刻哲理,平敘中揭示人生真諦,不但為航海、鯨魚、捕鯨業的科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材料,而且展現了作家對人類文明和命運的獨特反思。

《白鯨》(Moby Dick)是19世紀美國最重要的小說家之一赫爾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 1819—1891)於1851年發表的一篇海洋題材的小說,小說描寫了亞哈船長為了追逐並殺死白鯨(實為白色抹香鯨)莫比·迪克,最終與白鯨同歸於盡的故事。故事營造了一種讓人置身海上航行、隨時遭遇各種危險甚至是死亡的氛圍,是作者的代表作。1956年06月27日發行的電影《白鯨記》,就是改編自這篇小說。
作者簡介:
赫爾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 1819年8月1日—1891年9月28日),19世紀美國最偉大的小說家、散文家和詩人之一,與納撒尼爾·霍桑齊名,著名小說有:《泰比》《奧穆》《瑪迪》(合稱《波里尼西亞三部曲》)、《雷德伯恩》、《白外套》、《白鯨》、《皮埃爾》、《騙子》、《水手比利·巴德》等,短篇小說集《廣場的故事》亦被譽為經典之作。梅爾維爾生前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在20世紀二十年代聲名鵲起,被普遍認為是美國文學的巔峰人物之一。英國作家毛姆認為他的《白鯨》是世界十大文學名著之一,其文學史地位更在馬克·吐溫等人之上。

㈡ 科普文,大劉除了《三體》之外還寫了些啥

三體,科幻小說王冠上的一顆璀璨寶石,中國科幻界里程碑式的著作。

章北海、羅輯、程心、韋德、雲天明,一個個鮮明、飽滿、令人過目不忘的角色,他們之間發生的故事、趣事,在三體圈子裡為人津津樂道。
大劉把幾乎能寫十本書的腦洞,都塞進《三體》這一本書中,劇情的精彩程度讓不論是科幻迷還是路人粉們都大呼過癮。
但如果提到大劉,我們只能想到《三體》這一本小說,那未免太小看這位作者了。
1999年,劉慈欣正式出道,發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說《鯨歌》,講述的是一個毒梟運用鯨魚運送毒品的故事,單單聽這個介紹可能有點索然無味,見多識廣的讀者可能已經在腦海里想像出了這么個鯨魚和毒梟之間的故事。
但大劉就是這么不走尋常路,機關算盡,毒梟躲過了所有可能的執法者,卻死在了另外幾個素不相識的違法者的手中。

這篇短篇小說里,有著明顯劉慈欣的印記,不屑於單純的開個腦洞講個故事,那樣未免太過平庸,一定是要在科幻的世界中,探索出人性的各種可能。
2002年,很多科幻迷的入坑之作,《朝聞道》。

朝聞道,夕可死矣。
這句中國人老祖宗的話,原本的意思是早上學習的一個道理,晚上就可以徹底否認它,強調了「道」的變化。
而在劉慈欣的筆下,這句話有了一種「新解」。(註:儒家也把這句話引申為殉道)
有這么個偉大的種族,它通過了一種近乎不可能的方式,獲得了這個宇宙的「真理」(大統一理論),而獲得這個真理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必須阻止這個宇宙的其它種族尋求真理。
為什麼?並不是愚蠢的「技術保密」,而是因為獲取真理的代價,是宇宙的毀滅。
所以,在地球人建造出了足以獲取真理的粒子加速器之後,偉大種族阻止了地球人。
想探求真理?不可能。
想知道真理?恩,我們不能向你們這種低級種族傳授知識,所以也不可能。
求知慾幾乎毀滅了地球所有的科學家,明明真理近在眼前,卻永遠都不能得到。
直到有一個天才的想法被提出。
「你把大統一理論的答案告訴我,然後殺了我。」
對於某些科學家來說,這是個劃算的買賣,因為就算窮其一生,可能也得不到這個問題的答案。於是,各個國家頂尖的科學家,走上了殉道之路......

㈢ 《海底兩萬里》簡介及作者簡介

1866年,在海上發現了一頭被認為是獨角鯨的大怪物。法國生物學家阿龍納斯應邀參加追捕。追捕過程中,阿龍納斯、他的僕人康塞爾和捕鯨叉手尼德•蘭三人,發現這怪物不是什麼獨角鯨,而是一艘構造奇妙的潛艇。

潛艇船長尼摩,是個不明國籍、自稱「跟整個人類斷絕了關系」的神秘人物,身材高大,神情自信、堅毅。尼摩邀請阿龍納斯參觀了這艘令人驚嘆的現代工業的傑作—一諾第留斯號;它利用海浪發電,供給船上熱、光、動力;它所需的一切都取自海洋。它是尼摩在大洋中的一個荒島上秘密建造起來的。

阿龍納斯及其同伴乘諾第留斯號,從太平洋出發,開始了海底探險旅行。透過潛艇玻璃窗,海洋把各種光怪陸離的景象展現在他們面前:應有盡有的海底植物,空中飛鳥般的各種魚類,以及到處皆是的形形色色的節肢動物、軟體動物……使人目不暇接。他們觀察著,研究著。

爾後,潛艇經歷了擱淺、土人圍攻等危險,安然駛向印度洋。這時發生了一件離奇的事。尼摩船長從海面上望見了什麼,突然充滿了憤怒和仇恨。他粗暴地把阿龍納斯及其同伴們禁閉在小房間里,並強迫他們人睡。翌日,阿龍納斯醒來,尼摩船長請他治療一個身受重傷的船員。

船員不治身死。尼摩船長哀痛地帶著送葬隊伍,把死者埋在海底光彩奪目、瑰麗無比的珊瑚樹林里。印度半島南端的錫蘭島在面前了。阿龍納斯接受尼摩船長的建議,步行到海底採珠場。忽然,有條巨鯊向採珠人撲來。尼摩船長手拿短刀,挺身跟鯊魚搏鬥。在尼摩船長被鯊魚的巨大軀體所壓倒,危在旦夕時,尼德•蘭迅速投出利叉,擊中鯊魚的心臟。

船長救起那個窮苦的採珠人,又從自己口袋裡取出一包珍珠送給他。由此,阿龍納斯感到在尼摩身上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他無比勇敢,二是他對人類的犧牲精神。看來,這個古怪的人還沒有完全斬斷他愛人類的感情。

從紅海到地中海,若走好望角,需繞行非洲一周。但尼摩船長沿著他所發現的一條阿拉伯海底通道潛行,不到二十分鍾,就通過蘇伊土地峽,到達地中海。

潛艇向康地島駛去。這時,又發生了一件蹊蹺事:隨著凌晨潛艇窗前一個潛水人的出現,尼摩船長從櫥內取出數百萬黃金,寫上地址,派人用小艇送走。這么多金子送到哪裡呢?阿龍納斯覺得,神秘的尼摩與陸地仍有某種聯系。

潛艇穿過桑多林島火山區海域的沸騰的水流,從直布羅陀海峽出來,駛到大西洋,停在維多灣海底。這里是1702年時的海軍戰場,當時給西班牙政府運送金銀的船隻在此沉沒,海底鋪滿了金銀珠寶。尼摩派出船員,把千百萬金銀裝進潛艇。阿龍納斯對這許多財富不能分給窮人表示惋惜。

在大西洋海底,阿龍納斯隨尼摩船長去做了一次新奇旅行;他們腳踩在沉沒了的大陸——一大西洋洲的一座山峰上,觀賞一座火山的海底噴火口噴出硫磺火石的奇景。眺望山腳下一座破壞了的城市—一整個沉沒水底的龐貝城。

然後,諾第留斯號大膽向南極進發,潛艇航行在成群的鯨魚中間。尼德•蘭要求追打鯨魚。尼摩部長不同意傷害這些善良無害的長須鯨。當海面上出現殘酷的大頭鯨向長須鯨進攻時,尼摩船長決定援救長須鯨。諾第留斯號用它那鋼制的沖角,直穿大頭鯨。經過一場惡斗,海上滿浮著大頭鯨的屍體。

穿過南極點後,潛艇又歷經冰山封路、章魚襲擊等險情,都是尼摩船長以驚人的冷靜和毅力,帶領船員戰勝了困難。最後,潛艇駛過被稱為風暴之王的大西洋暖流,來到了一艘法國愛國戰艦沉沒的地點。尼摩滿懷激情地講述了這艘「復仇號」戰艦的歷史。

當諾第留斯號慢慢回到海面上來時,便有爆炸聲發出:有艘戰艦正向諾第留斯號發動攻擊。尼摩船長決心把它擊沉。船長不願這艘戰艦的殘骸跟「復仇號」的光榮殘骸相混,他把戰艦引向東方。第二天,可怕的打擊開始了!

諾第留斯號故意讓敵人接近,再在推進器的強大推動下,用那厲害的沖角對准戰艦浮標線以下的薄弱部位,從它身上橫穿過去!瞬間,戰艦船殼裂開,繼而發生爆炸,迅速下沉。它的桅檣架滿擠著遇難人。然後,那黑沉沉的巨體沒入水中,跟它一起,這群死屍統統被強大無比的漩渦捲走……

在挪威沿岸一帶的危險海域中,阿龍納斯和尼德•蘭、康塞爾,乘坐小艇脫離了諾第留斯號,結束了這次穿過太平洋、印度洋、紅海、地中海、南北兩極海洋的海底兩萬里環球旅行。

原來尼摩船長本是印度的達卡王子。10歲時,他的父親把他送往歐洲去接受教育,准備將來接替王位。達卡王子天資聰明,從10歲到30歲,他積累了各方面的知識,在科學、文學和藝術領域更具有傑出的才華。1849年,達卡王子回到自己的祖國。他娶了一個印度的貴族女郎為妻。他們一共生了兩個孩子,夫妻倆非常喜愛他們。

和其他被奴役的印度人一樣,達卡王子是一位愛國者。他熱愛自己的祖國,仇恨奴役壓榨印度的英國殖民者。1857年,達卡王子組織了幾次大規模的反殖民抵抗運動。在每一次激烈的戰斗中,他總是身先士卒,站在戰斗的最前列。為此,達卡王子贏得了廣大印度人民的擁護和愛戴。

英國殖民者對他恨之入骨,千方百計想殺害他。為了躲避敵人,他不得不逃離祖國。然而他的妻子和兒女,卻被敵人殘酷的殺害了。達卡王子對敵人充滿仇恨,他帶著自己剩餘的財產和忠於他的一群夥伴,在某一天忽然失蹤了。

從此,世界上再也沒有達卡王子。他已經對人類的一切產生厭惡,對文明世界的一切不公平充滿敵意。他發誓永遠不再回到自己的祖國。他要在人們無法追蹤他的地方,在海洋的深處,建立自己永久的棲身之地。

達卡王子在太平洋的一個荒島上建立了一個造船廠。憑借雄厚的經濟實力和超人的智慧,他親自設計建造了一艘舉世無雙的潛水艇。在這之後,他一把火燒掉了這個荒島。他用海水中的鈉,這樣一種獨特的發明——達卡王子預言人類以後將會實現——製造出了萬能的電力。有了電力,他的潛水艇就有了永不枯竭的動力。

海洋深處埋藏著取之不盡的寶藏,為他的所有活動提供了充足的財源和物資。從此,他自稱尼摩船長,他把他的潛艇命名為諾第留斯號(又譯,鸚鵡螺號),神不知鬼不覺地將它隱藏在海洋深處。

作者儒勒·凡爾納是19世紀法國著名的科幻小說和冒險小說作家,被譽為「現代科學幻想小說之父」,曾寫過《海底兩萬里》、《格蘭特船長的兒女》、《地心游記》、《八十天環游地球》等著名科幻小說,其一生信仰科學,是少見的科學作家。

1828年2月8日,凡爾納生於南特,1848年赴巴黎學習法律,寫過短篇小說和劇本。1863年起,他開始發表科學幻想冒險小說,以總名稱為《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奇異的漫遊》一舉成名。代表作為三部曲 《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里》、《神秘島》。

凡爾納總共創作了六十六部長篇小說或短篇小說集,還有幾個劇本,一冊《法國地理》和一部六卷本的《偉大的旅行家和偉大的旅行史》。主要作品還有《氣球上的星期五》、《地心游記》、《機器島》、《漂逝的半島》、《八十天環游地球》等20多部長篇科幻歷險小說。

凡爾納自幼酷愛科學,又喜歡幻想,但他在大學學的卻為法律。原本他也是打算畢業後當律師的,後因為偶然結識著名文學家大仲馬,在後者的鼓勵下,轉而走向文學創作之路。

(3)鯨魚故事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凡爾納的故事生動幽默,妙語橫生,又能激發人們尤其是青少年熱愛科學、嚮往探險的熱情,所以一百多年來,一直受到世界各地讀者的歡迎。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料表明,凡爾納是世界上被翻譯的作品最多的十大名家之一。

凡爾納是一個非常優秀的通俗小說作家,有一種能夠把自己的幻覺變得能夠觸摸的本領,其感覺是全方位的,從平淡的文學中傳達出某種人類的熱情。但凡爾納的小說中人物除了少數幾個外都是一模一樣的,他似乎塑造不出更重要的人物,人物都是臉譜化的簡單的好人壞人,沒有什麼心理活動。

從其作品人物性別單一化上還可看出他對女人的偏見,隱隱流露出深受其苦的心態。此外凡爾納的作品中充滿了明顯的社會傾向,是一個愛國者(法國人最好)、民族解放主義者(支持被壓迫民族斗爭),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無政府主義者(從某些作品中表現出無秩序者),最後還是一個銀河帝國主義者(有締造宇宙帝國的慾望)。

凡爾納的作品裡充滿了知識,但他本人卻是一名宇宙神秘主義者,對世界有一種神秘的崇拜。在他的小說中,有時候思考問題不夠深刻,主題也常常重復。

但總的來說,凡爾納的嘗試仍然是偉大的。他寫的雖然都是平凡小事,但讀後仍使我們激動不已。正如1884年教皇在接見凡爾納時曾說:「我並不是不知道您的作品的科學價值,但我最珍重的卻是它們的純潔、道德價值和精神力量。」

許多科學家都坦言自己受到了凡爾納的啟迪才走上科學探索之路的。潛水艇的發明者西蒙·萊克在他的自傳中的第一句話是「儒勒·凡爾納是我一生事業的總指導」;海軍少將伯德在飛越北極後說凡爾納是他的領路人;氣球及深海探險家皮卡德、無線電的發明者馬克尼都一致認為凡爾納是啟發他們發明的人。

㈣ 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9課課後練習「小練筆「鯨的自述怎麼寫

鯨的自述 :

大家好,我來自浩瀚的海洋,我的名字叫鯨。

我的體形非常大,比大象還要大得多,我們最大的鯨約有幾百多噸重,最小的也有兩千公斤重。我的嘴很大,能容下幾千公斤重的大肥豬。我的眼睛大大的,鼻孔長在腦袋頂上,樣子很可愛。

我的體形很像魚,所以許多人都叫我鯨魚。其實我並不屬於魚類,而是屬於哺乳動物類。我是胎生的,我幼小的時候,是靠吃母鯨的奶長大的,這個特徵說明了我們鯨是哺乳動物。

我們鯨的種類很多,有藍鯨、虎鯨等,總的來說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有須無齒的須鯨,一類是有齒無須的齒鯨。我跟你們人類一樣用肺呼吸,這也說明了我是哺乳動物。過一了段時間,我們就會浮到海面上,把體內的水從鼻孔噴出來,就像花園里的噴水池一樣。

如今,我們鯨的種類越來越少,大多數都已滅絕了,那都是因為你們人類捕殺我們和海洋環境污染而使我們鯨的數量急劇減少。幸好有自然保護區的人們,我們鯨才有一個安寧的家。人類啊!救救我們吧,只要你們不捕殺我們,不污染海洋,我們鯨就能安定下來。

㈤ 《我們騎鯨而去》:逃往「理想化世界」的背後

大概是小說家群體本身的藝術氣息所致,從許多作家作品裡都可以窺見其「烏托邦」情結。

村上春樹在《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里虛構了一個由獨角獸承載的時間盡頭的理想世界,最近讀過的80後作家的短篇小說集《鳥藏》里有一篇《直到大地深處》,男主人公在小區違規擴展地下室,從此地上的房間被擱置、落灰,地下室反而成為他整日蝸居生活的地方。梭羅經典作品《瓦爾登湖》呈現了一個離群索居、擁抱純粹大自然的簡朴生活。

同樣,孫頻在《我們騎鯨而去》中也把環境設定在荒島,頗有「避世」「逃離」之意。但孫頻在采訪中也提到,這並不是傳統的「荒島文學」,小說里的孤島雖與現代社會隔絕,水、電、現代通訊方式等一切現代物質基礎卻都沒有被剝奪。這其實是很有意思的一個點,這種設定在讀過這本書之後,方能察覺其深意。

小說講述了三個原本陌生的、在世俗生活不得意的人來到孤島後的生活,以三個人的生活為主文本,穿插莎士比亞的戲劇為副文本,虛實對照,互為映襯,給小說增添了藝術性,也使小說更隱喻且富有延展力。

三個人當中,老周是藝術人生的代表,王文蘭則堅守物質生活的法則,老周的木偶劇和莎士比亞戲劇其實是他向「我」拉開自己理解,或者說自己願意相信的世界,而王文蘭對物質則永不滿足。我則更像一個旁觀者,中性、普通、平凡,和芸芸眾生一樣。

貫穿小說始終,作者似乎都在引導著我們去思考這樣的問題:從繁雜的現實世界逃向一個更理想化的世界,但人真的在這個世界中獲得純粹了嗎?我們最後應該去往何方?哪裡才是我們最終的歸宿?

當一切重新來過

小說中的孤島對於三個主人公來說是時間的重新開始、歷史的起點,一切社會關系、規章秩序、人情倫理等等都在那裡清零重啟。「我」以為「從頭來過」一切都會好起來、一切都會有所改變,這何嘗不是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的想法,仍記得2020年年末,知乎熱榜上有一個問題「如果能重啟2020,你願意嗎?」高贊回答幾乎都是基於「我願意」。然而小說中的「我」,到最後卻發現,就連三個人的簡單關系中也能衍生出權力、猜忌……孤島生活發展下去,也不能免於成為世俗社會的縮影。甚至,處在這種縮影中,「我」還會因為社交的缺乏而產生無可救葯的孤獨和恐懼,可笑的是,當初「我」就是為了躲避人際交往而選擇來到這里。也就是說,「我」在這所謂的「世外桃源」既沒有得到想要的,又失去了本擁有的。

「我」最終回到現實世界,因為,即使在失去了歷史、時間、人際關系等現代社會特徵的荒島上,即使一切從頭再來,也不可避免會重蹈覆轍,秩序、關系、歷史、技術、經濟會重新構建。其實,這就是人性使然。無論去到哪裡,只要人性不變,人類的所作所為及其產生的影響,都只能是輪回又輪回,換湯不換葯。

老周和王文蘭呢?一個終於無法忍受人性暴露出的丑惡,「騎鯨而去」消失不見。另一個堅守物質世界的法則,卻因久居封閉之處與外隔離,終被當下社會拋棄。

我們逃避得了環境,卻逃避不了內心,「人性的枷鎖」始終沉重套在身上。況且,我們甚至連環境都難以逃脫,環境也並非我們意識中那麼「不堪」,當代社會給我們提供了遠優於過去的衣食住行、豐富多樣的娛樂方式,當代人卻常常懷念過去「車、馬、郵件都很慢」的生活,懷念過去人性的淳樸。

懷念過去沒有錯,但一昧厚古薄今,又何嘗不是一種充滿「惡意」的天真。懷舊並意味著當下社會的倒退,很顯然歷史是呈上升趨勢的,一些不合時宜的「懷念」,正是人性中貪婪、懦弱的側面反映,如同那句「人間不值得」,多少人享受著富足優渥的生活時得了便宜還賣乖。人生從來有失有得,盡管在得遠大於失的時候,許多人卻一邊理所當然享受所得,一邊揪住失去的不放,感慨今非昔比,頗有「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之意。

「異化」的人性?

我們常常說環境塑造人性,但真的是所謂的「現代性」異化了人性嗎?過去人與人之間果真是我們以為的那樣淳樸、善良、單純嗎?我們常常看到現代化帶來的復雜而虛偽的人際關系,但忽略了重要的一點,「關系」只是表現,「現代化」只是環境,環境的變化帶來表現的變化,如風吹起浪,風平則浪靜,人的本性如茫茫大海,大海深處究竟發生了什麼、還是一成不變,我們無從知曉。

不僅如此,我們還常常以「現代社會人情淡薄」「當下時代自私腐朽」「環境使然」為萬能借口,掩蓋自身的空虛、不安、無能、迷茫。向前懷戀也好,向後憧憬也好,彷彿只要對當下環境保持永不滿足和永遠斥責的態度,便可心安理得咀嚼自身的失敗、惡意和苦楚。

韓國著名導演李滄東的「綠色三部曲」也對人性進行了深刻的探討,在其中的《薄荷糖》里,男主看似為社會環境逼迫走向人生悲劇,其悲劇人生實則很大程度上是由自身的軟弱,及潛在暴虐傾向所致。在電影《金福南殺人事件始末》的評論中,眾多網友將女二號的冷漠歸咎於都市社會對人的異化,但出現越來越多的觀眾呼籲「不應該讓都市社會為個人的軟弱和自私背鍋。」女二生活的首爾與女主福南生活的野蠻落後的小島相比,已經是天堂一般的生活,但善良的福南卻在二人的朋友關系中一直扮演著付出、遷就、守護的角色。

我們口口聲聲追求人本身的純粹,而我們所鄙厭的「社會環境的復雜混沌」,卻恰恰是我們人本性的復雜混沌所致。其實,並不是環境異化了人,而是人異化了環境。不是環境復雜扭曲了人,而是人扭曲復雜了環境。這何嘗不是一種諷刺?

群島中的孤島

人生在世的孤獨感在小說中也有強烈體現。孫頻強調「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然而孫頻在小說中打造主人公生活的孤島時,卻並沒有舍棄現代的一些通訊設備和科技,作者為何如此設計?答案很簡單,因為人已經心在孤島。這和當下便捷的通訊方式並沒有帶來人心靈上的親近相照應,這種設計,如同佛家所言,免於「著相」。

人性的普遍性中蘊含著個體性。人是孤獨的社會性動物,哪怕人與人之間的悲喜往往並不相通,也需要有人陪在身邊說說話,能夠忍受離群索居生活的畢竟是極少數人。有時候我們並不奢求他人感同身受、深刻理解自己,與他人的交往往往只是自我宣洩的出口,看似可有可無,實則很大程度上構成支撐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三島由紀夫在《天人五衰》中寫本多與老友慶子晚年時的對話,兩人各自只顧傾吐自身見解,互相並不在意對方說了些什麼,而兩人的友誼竟是靠這種互不契合的交流奇跡般地融洽。再如正常的戀人之間,男方向女友聊世界盃、軍事、政治、電競,女方和男友聊化妝品、美食、旅遊、電影,世上哪有那麼多靈魂伴侶,不過是對方談到感興趣話題時自己有一定傾聽的耐心和禮貌,再不濟也能「嗯嗯對啊是呀是呀」敷衍幾句,靈魂共振太過奢侈,一個傾述的出口,一個傾聽的伴侶,往往足矣。

或許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但這種孤島一定是群島中的孤島,或者說,群島中的島,相互獨立,亦相互依存。

最後不得不說,小說的名字我個人十分喜愛。蘇童寫過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短篇小說《告訴他們,我乘白鶴去了》,白鶴與鯨魚,還有村上春樹筆下的獨角獸,往往都隱喻著高潔、逍遙和死亡。

「我們騎鯨而去」,「我們」最後都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哪怕與當初所想大相徑庭,但已不再苦惱糾結。杜甫曾寫過「若逢李白騎鯨魚」,有一種傳說是李白騎鯨魚溺水而死,在這部小說里,鯨魚代表著生命的自由與歡暢,這個意象,正如孫頻在采訪中所說,生與死是一體的,逃離與歸來是一體的,高潔與自在是一體的。既出世又入世,既生活在這個快節奏的物質時代,又能保持內心的理想與高潔——這是孫頻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我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這種理想化境界,它不純粹,它無法純粹,卻在復雜與矛盾中達到了一種平衡。

比起一昧逃亡,不如我們騎鯨而去。

熱點內容
主角都市重生做主播的小說 發布:2025-08-14 04:42:33 瀏覽:56
霸道總裁民政局離婚小說 發布:2025-08-14 04:41:00 瀏覽:21
特種兵在都市楊洛有聲小說在線 發布:2025-08-14 04:41:00 瀏覽:852
短篇小說故事兒童 發布:2025-08-14 04:14:48 瀏覽:440
異能重生網路小說 發布:2025-08-14 04:14:38 瀏覽:144
婚寵男主是總裁小說下載 發布:2025-08-14 03:57:19 瀏覽:775
鬼瞳之探索小說最新章節免費閱讀 發布:2025-08-14 03:57:14 瀏覽:810
經典的懸疑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8-14 03:50:14 瀏覽:348
小說重生之逆天盜聖 發布:2025-08-14 03:49:27 瀏覽:515
向真真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8-14 03:41:43 瀏覽: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