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有關滑冰的短篇小說

有關滑冰的短篇小說

發布時間: 2025-08-04 13:25:37

㈠ 著名作家

勒·班台萊耶夫(1908-),蘇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他寫過很多作品,其中魯迅先生就曾翻譯過他的小說《表》。
班台萊耶夫生於1908年,出身軍人家庭,在蘇聯內戰時期父母雙亡,成了孤兒,自此流落街頭,和小偷、流氓、騙子、流浪兒打交道,1921年進了流浪兒學校。1927年他根據這個學校的生活,寫了第一部作品《流浪兒共和國》,後來成為蘇聯的著名兒童文學作家。
國內翻譯出版他的作品很多,有《表·文件》、《蓬頭公雞》、《翹尾巴的火雞》、《大刷大洗》、《遼恩卡流浪記》、《卡爾盧什卡的戲法》等。

《表》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描寫了一個失去雙親、無家可歸的流浪兒彼奇卡,他為飢餓所迫,當了小偷,趁機騙取了一個醉漢的金錶。小說以金錶為線索,描述彼奇卡從偷表到自覺還表的生動曲折過程,深刻細膩地刻劃了彼奇卡的心理。

☆*****************************☆

蘇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瓦·麥德維傑夫早年在劇院當過演員,拍過電影,寫過電影劇本。在部隊服役時,他發現士兵總喜歡聚在樂觀向上、從不氣餒的人周圍。這種人常常能帶給周圍的人精神鼓舞,幫助他們面對艱難困苦。由於受到這種啟發,他創作出一個生機勃勃、充滿幻想的人物——巴蘭京。

《巴蘭京幻想曲》是一部有趣的童話。小學生巴蘭京為了逃避學習,想過幸福的麻雀、蝴蝶、雄蜂和螞蟻的生活,殊不知麻雀、蝴蝶、雄蜂和螞蟻都要為了生存而忙碌。最後巴蘭京意識到,他所憧憬的那種生活,無論在空中還是地上,都是不存在的。他從現實環境受到的教訓中醒悟過來,終於成為一個好學生。

☆*****************************☆

《苦兒流浪記》是一部享譽世界的兒童文學名著。全書以棄兒雷米的不平凡經歷為主線,為讀者展示了社會的黑暗面。雖然小雷米屢遭不幸,可他也遇見許多關心他、愛護他的人物,最後雷米終於成長為一個勇敢堅強的孩子。

本書的作者艾克多·馬洛(1830-1907)是十九世紀一位法國作家,一生寫了六十多部小說,大部分是給成年讀者寫的,有一些則是專門寫給少年兒童閱讀的,《苦兒流浪記》是其中最有名的一本,除此他還有兩本也很有名,一本叫《孤女尋親記》,另一本叫《一家團圓》。

☆*****************************☆

在西班牙語里「容凱」這個名詞,意味著熱愛勞動、堅韌不拔、能克服任何困難的人,阿根廷著名作家阿爾瓦羅·容凱(1893-19)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年輕時,曾參加進步作家和詩人的文學團體,以爭取阿根廷的美好將來為己任,長時期進行著不屈不撓的斗爭。
容凱的詩歌、戲劇、論文等作品,不僅在阿根廷享有盛名,而且受到世界各地讀者的歡迎。他熱愛兒童,為兒童創作了大量作品,在拉丁美洲,人民把他稱為阿根廷的兒童文學之父。從1924年發表了他的第一部作品《街頭詩集》後,他創作了大量優秀的兒童短篇小說。主要有:《紙船上》、《詭計》、《南方的孩子》、《沒有假期》、《豪哈》等,還發表了許多詩歌和劇本。他的作品大多描寫勞動人民家庭出身的孩子們的生活、思想、情操。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心理刻畫細膩深刻,充滿濃郁的兒童情趣,富有思想教益。

☆*****************************☆

《阿信坐在雲彩上》是一部幻想小說,以二年級小學生阿信為主人公,生動地描述了日本一個普通家庭的生活。作品基調明快,充滿幻想色彩、幽默感和濃郁的生活氣息。這本書寫於1944年,1958年介紹到我國,受到小讀者的歡迎。

石井桃子(1907-)日本作家、翻譯家、評論家,出生於琦玉縣浦和市。她在日本女子大學英文系畢業後,從事多年兒童文學編輯工作。也寫了很多兒童文學作品,翻譯了許多兒童文學名作。

☆*****************************☆

乾富子(1924-)生於東京,早在日本女子大學讀一年級時,接觸過宮澤賢治的作品,而有志於兒童文學,後對保育事業有興趣,中途退學,進京都平安女學院保育系,於1944年畢業,曾做過兩年保育員。她的作品有《小矮人奇遇》、《企鵝故事》、《北極的鹿》、《黑尾鷗的天空》、《暗谷的小矮人們》等書。她的作品曾獲得國際安徒生獎佳作獎、日本國內安徒生獎、野間兒童文學獎等,在日本兒童文學界有一定影響。

《小矮人奇遇》是一本現實與幻想結合的童話小說。寫一個小學生森山達夫,他的英國女教師回國時,委託他照管一對只有14公分高的小矮人。小矮人靠每天一杯牛奶生活,也會幹活。這對小矮人夫妻還生了一子一女。他們和森山一家度過了艱苦的戰爭歲月。後來,小矮人的子女結識了鴿子彌平等朋友,由此而出現一系列冒險又有趣的故事,情節生動感人。

☆*****************************☆

古田足日1927年生於日本愛嬡縣。他寫過幾十本書,有理論,有小說,有童話。曾獲得日本兒童文學作者協會獎。他的作品最著名的有《鼴鼠原野的夥伴們》《一年級大個子和二年級小個子》。其中《鼴鼠原野的夥伴們》被日本全國學校圖書館協議會選定為小學生的「必讀圖書」。

《鼴鼠原野的夥伴們》是一部非常富有兒童生活情趣的小說。四個小夥伴團結友愛、天真活潑、淘氣可愛,鼴鼠原野成了他們的自由天地。為了保衛這片屬於自己的世界不被成人改變,他們與大人展開了斗爭。可是孩子的力量仍然是薄弱的,鼴鼠原野最終被改建為居民區,留給孩子們的只有懷念。

☆*****************************☆

佐藤曉,1928年生於日本神奈川,關東學院工業專門學校建築科畢業。1959年出版此書後,一舉成名,獲得日本每日出版文化獎、日本兒童文學者協會新人獎、國際安徒生獎日本國內獎等多項大獎。隨即,佐藤曉創作了一系列的「小人系列」。1967年,幻想小說《奶奶的飛機》獲厚生大臣獎、野間兒童文藝獎。有《佐藤曉幻想小說全集》出版(16卷)。

《誰也不知道的小小國》發表於1959年,曾獲得日本國內安徒生兒童文學獎。本書是用第一人稱寫的,因此讀起來很親切,有趣。佐藤曉認為,任何人心中都有一個自己特有的世界,這是別人觀察不到的,只有自己知道。

☆*****************************☆

灰谷健次郎(1934-)日本作家、詩人,生於神戶市。1956年大阪工藝大學畢業,曾擔任小學教師及詩刊編輯。長篇小說《兔子的眼睛》1974年出版,1978年被選定為國際兒童年安徒生獎的特別優良作品。同年他又出版了《太陽之子》《孤獨的幼兒園》兩部長篇。

《兔子的眼睛》寫女教師小谷對一個有特殊個性孩子的尊重、理解,在培養他成長的過程中,師生間結成了真誠的友誼。作品感情細膩,生活氣息濃郁。

☆*****************************☆

角野榮子(1935-)生於日本東京,早稻田大學教育系英語科畢業,曾在出版社工作。1960年赴巴西二年,回國後開始創作童話。其作品在日本國內多次獲獎。

《送急件的魔女》是1985年出版的一部幻想小說,後由動漫大師宮崎駿改編為動畫電影《魔女宅急便》

☆*****************************☆

羅賓漢的故事大約產生於公元十四世紀以前,在英美等國,幾乎家喻戶曉,英語中有些諺語、典故就是出於這個故事。
羅賓漢是英國民間傳說流傳最廣的英雄人物,與我國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相似。

理查德·威文的《羅賓漢的故事》一書,是眾多寫羅賓漢的書中最為豐富的一本,全書共26章,通過一系列豪俠仗義的情節來刻畫這個形象鮮明的英雄。

☆*****************************☆

把深刻的古典文學通俗化,讓孩子們能分享人類藝術寶庫中的珍品,英國散文家查爾斯·蘭姆(1775-1834)和他的姐姐瑪麗·蘭姆(1764-1847)於1807年合寫了《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它在英國文學史上佔有一個獨特的位置。

這部作品的成功,首先是改寫者對莎劇的精湛研究,盡量將原著的語言精華糅合到故事中去。其次他們寫得一手好散文,並具有孩子的眼睛和孩子的心。

☆*****************************☆
約翰·羅斯金(1819-1900)是維多利亞時期最偉大的人物之一,興趣廣泛,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既是藝術家和藝術批評家,又是科學家、詩人、環保主義者和哲學家。他一生游歷四方,足跡遍布英倫諸島和歐洲大陸。他的主要作品包括:《金河王》、《近代畫家》、《建築的詩歌》、《建築的七盞明燈》、《威尼斯的石頭》、《佛羅倫薩的早晨》、《亞眠的聖經》、《時至今日》、《野橄欖之冠》、《芝麻與百合》、《空氣女王》、《十九世紀的暴風雲》、《繪圖要素》和《透視要素》等。羅斯金的作品語言優美,內容深刻,對甘地、托爾斯泰和普魯斯特有較大影響,普魯斯特甚至為了翻譯羅斯金的作品而下決心學習英語。

《金河王》是羅斯金在22歲時所寫,因為有一個小姑娘要他講故事,他就構思了這篇童話。書出版後,博得少年兒童的喜愛。

☆*****************************☆

詹姆斯·格林伍德(1833-1929)是英國作家。他的作品數量多,題材廣,大致有三類:一類寫英國水手在熱帶地方探險的;另一類寫趣味動物的;第三類也是最多的,是寫英國倫敦貧民窟居民悲慘生活的,其中最著名的是《流浪兒》。

由於《流浪兒》對社會的黑暗面揭露得太過深刻,因而被當時英國政府列為禁書。到1868年,才被介紹到俄國,並為兒童出版了節譯本。我國出版的《流浪兒》一書就是根據此譯本譯介的。

☆*****************************☆

《羊毛包的秘密》以偵破故事為線索,大量地描繪了當時的歷史環境,給讀者增添不少歷史知識。曾獲1951年卡耐基最佳兒童文學獎。

辛·瑪·哈納特(1893-1981)早年學習繪畫,曾出版過幾本圖畫書。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地位一落千丈。哈納特為消除這種情況在少年兒童心靈上投下的陰影,讓他們了解英國的歷史,恢復應有的民族自豪感,先後發表了《鍾聲的召喚》《火爐上的筆跡》《麒麟的負擔》《羊毛包的秘密》等兒童歷史小說。

☆*****************************☆

英國作家皮·皮原名丹尼斯·瓦京斯庇乞福,生於1905年。他做過十八年美術教師,後來從事專業寫作和繪畫。著有《灰矮人》《在歡快的小溪上順流而下》《荒野的孤獨者》等多種作品。

《灰矮人》塑造了四個甘冒風雨而勇於探索的小矮人,作品具有很大的鼓舞力量。它既似童話,又似小說,又似散文,又似詩歌,又似繪畫,形式新穎,值得借鑒。《灰矮人》曾獲卡耐基最佳兒童文學獎,始終暢銷不衰。

☆*****************************☆

菲莉帕·皮爾斯(1920-)出生於英國的一個鄉鎮,她的父親是一個磨坊主和糧食商。《大座鍾的秘密》所描繪的花園,就是菲莉帕·皮爾斯父親的磨坊花園。菲莉帕先後做過英國廣播電台廣播節目撰稿工作、報社編輯和兒童出版社編輯工作。《大座鍾的秘密》初版於1958年,當年獲卡耐基兒童文學獎。1960年國際青少年圖書委員會評獎團又授於這部作品以榮譽獎,推薦給世界各國。

《大座鍾的秘密》是一部關於「時間」的幻想小說,想像豐富,全書優美、動人而富有哲理。
暑假一開始,湯姆的弟弟患了麻疹,湯姆給打發到姨媽家裡去。姨媽家住在小城鎮的一幢舊公寓里,後面只有一個簡陋的小院子。湯姆半夜聽到樓下的古董大座鍾敲了十三下,他下樓走出後門,奇異的事情發生了——平時擺滿垃圾桶的後院變成了一座神秘的夏日花園……發他還在那個花園里結識了一個名叫哈蒂的小姑娘。從此湯姆天天半夜裡偷偷下樓到那個花園里去遊逛同時經歷了種種神秘莫測的事情……在這個神秘的花園里,湯姆既沒有腳印也沒有影子,還能穿牆而過……;他走出公寓老座鍾敲十三下,指針指在半夜,玩了好半天回到公寓里,老座鍾的時間比他離開時只過去了幾分鍾……;哈蒂有時跟他同年,有時比他小,有時又比他大;他爬上樹去,樹枝不會彎也不會斷;頭天花園里明明是草木繁茂的盛夏,下一天卻成了白雪皚皚的嚴冬,小河結了冰,還能滑冰;花園像個時隱時現時斷時續的幻境。
作者就這樣把我們帶進了一個神秘的幻境跟著湯姆一起為這些百思不解的問題去苦惱。去尋找答案。

☆*****************************☆

英國作家考林·達恩的長篇童話《動物遠征隊》敘述了一群野生動物為擺脫因人類亂砍亂伐而造成的生存困境,團結一致、齊心協力,遠征轉移投奔動物保護區的故事。故事採用擬人化的手法,根據各種動物的「物性」,賦予不同性格,塑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童話形象。

☆*****************************☆

黎達(1899-1955),捷克人,生於布拉格,中學畢業後,從事兒童教育事業。後與法國出版家保羅·福謝結婚,移居巴黎,加入法國國籍。她在丈夫創設的「海狸爸爸編輯部」工作,還創辦了《動物故事叢書》,寫了八本動物故事。她寫的動物故事,事前都經過一番仔細的觀察,因此她的作品富有生活氣息,文筆流暢,富有詩意。國內出版過她的作品《黎達動物故事集》。

☆*****************************☆

喬伊·亞當森(1911-1980)出生於奧地利的維也納,她從小喜愛動物,1937年,她到東非肯亞旅行,被那裡的原始森林和珍禽異獸吸引住了,一留就是43年。1980年,喬伊·亞當森在觀察野生動物時,不幸遇難,享年69歲。

《野生的愛爾莎》中寫的小雌獅愛爾莎,是她與丈夫進行由野到馴,再由馴到野的科學實驗全過程。1960年在倫敦出版後,引起了轟動。全書內容真實,情節生動,感情細膩動人,還為我們展現了非洲原始叢林豐富多採的自然畫卷。

☆*****************************☆

薩爾蒂科夫-謝德林(1826-1889)是俄國的諷刺藝術家。1848年,他因為寫了中篇小說《莫名其妙的事》,被沙皇流放到維亞特卡。他的主要作品有《外省散記》《戈羅夫略夫老爺們》《一個城市的歷史》和《謝德林童話集》。

一般說來,童話是給孩子們讀的,但謝德林的童話卻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童話,它既是為孩子寫的,也是寫給成年人讀的。謝德林是善於創造的諷刺大師,童話這一文學形式到了他的手中,就成為他出色和絕妙的藝術創造。他寫童話開始於六十年代,最早的一篇是《一個莊稼漢養活兩個將軍的故事》,後又陸續創作出大量作品。國內出版過他的《謝德林童話集》,收入他一生寫成的三十二篇童話。

☆*****************************☆

薩·馬爾夏克(1887-1964)是蘇聯詩人。他寫詩,寫童話,寫劇本,寫文學論文,還翻譯國外書籍。馬爾夏克從小愛書。他自己說過,他四歲能做詩,到十一歲已經寫了幾首長詩,是個很有才能的作家。

《十二個月》是一個四幕七場的童話劇,是馬爾夏克根據一首斯拉夫民間敘事詩的主題寫成的。這個劇本參加獲得蘇聯國家文學獎金,並且得到了很高的國際聲譽。

☆*****************************☆

瓦西里·雅柯夫列維奇·愛羅先珂(1889-1952),俄國詩人,童話作家,寫有童話集三卷。他四歲時雙目失明。從1914年起,先後到日本、緬甸、印度等國學習和講課,1921年來中國講學,1923年回國後從事編譯和盲人教育工作。國內翻譯出版了他的《愛羅先珂童話集》《枯葉雜記》《桃色的雲》《幸福的船》等中譯本。

☆*****************************☆

阿爾卡蒂·彼得羅維奇·蓋達爾(1904-1941)是蘇聯作家。十四歲參加紅軍,後進軍校學習,十六歲升任團長。1923年,舊傷復發;1924年,奉命退役。從此,他放下槍,拿起筆。衛國戰爭開始,他重返前線。同年10月26日外出偵察時與德軍遭遇,突圍時不幸犧牲,年僅37歲。他一生為孩子們寫了十多部中、長篇小說,著有《鐵木兒和他的隊伍》《學校》《丘克和蓋克》《鼓手的遭遇》等作品。

《鐵木兒和他的隊伍》是蓋達爾的主要作品之一,於1940年發表,立刻受到蘇聯少年們的熱烈歡迎。它的主人公鐵木兒,也成為蘇聯少年們崇拜和學習的偶像。在作品發表後第二年爆發的衛國戰爭中,全蘇各地,出現了許多「鐵木兒小隊」,為軍烈屬做好事,極大地鼓舞了在前線殺敵的將士。

☆*****************************☆

約瑟夫·恰佩克是捷克的著名畫家與作家,生於一個醫生的家庭里,曾做過紡織工人和鐵匠的學徒,後來當上了《人民報》的編輯。他的弟弟卡雷爾·恰佩克是有影響的作家,他們之間有著多次合作,創作出許多動人的作品。在法西斯統治時期,他因創作了大量反法西斯的作品而被捕,勝利前夕,不幸病死在集中營。
《小狗小貓洗地板》是一部為低幼小朋友寫的系列童話,有九個故事。插圖也是約瑟夫·恰佩克自己作的。在捷克斯洛伐克出版後,即受到小讀者的熱烈歡迎。從作品裡不難看出,作者非常熟悉低幼兒童的生活,充滿對小朋友的親切感,插圖的別致和有趣,更增添了作品的魅力。

☆*****************************☆

埃列克·貝奈德克(1859-1929)是匈牙利兒童文學奠基人之一。他參加了1889年出版的匈牙利第一份兒童文學期刊《我的刊物》的創刊工作,以後又參加了多種兒童雜志的編輯工作。他的寫作生涯,是從當新聞記者開始的。《匈牙利童話與傳說》是他的巨著,全書共分五部,深受匈牙利兒童的歡迎。

☆*****************************☆

伊昂·克里昂加(1839-1889)是十九世紀中葉羅馬尼亞作家,他的作品被譯為三十多種文字,在全世界廣為流傳,人民稱他是歐洲最優秀的童話作家致意,和貝洛、格林兄弟、安徒生等童話大師相提並論。我國曾多次譯介過他的作品。

☆*****************************☆

牛蒡是一種野生植物,貪婪地吸取土壤中的水分和養料。騎在人民頭上的貪官污吏、地主和憲兵,比自然界的牛蒡更貪婪、更可惡。《荒原上的牛蒡》通過一個貧苦農民少年的經歷,反映了這個時期伯勒干荒原上廣大農民的艱苦生活和英勇斗爭,反映了反動政府和地主階級對農民的壓迫和剝削。

作者巴納伊特·伊斯特拉蒂(1884-1935)是羅馬尼亞作家。他的母親靠替別人洗衣服來維持生活,他自己在十二歲時便外出謀生,做過學徒、店員、堂倌、瓦工等,飽嘗了生活的艱苦。這為他後來的寫作,打下了牢固的生活基礎。
「我把這本書獻給羅馬尼亞人民,獻給被羅馬尼亞政府殺害的一萬一千名農民,獻給被炮火夷為平地的三個村莊:斯特尼列什蒂、波伊列什蒂和霍迪沃耶。這是政府在一九O七年三月犯下的罪行,至今仍未受到懲罰。
巴納伊特·伊斯特拉蒂 一九二八年三月」

☆*****************************☆

謝爾蓋·弗拉基米羅維奇·米哈爾科夫(1913)生於莫斯科,1928年他就開始在報刊上發表作品,經過長期刻苦的學習和摸索,米哈爾科夫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創作道路,寫出深受兒童喜愛的詩歌。國內出版過由任溶溶譯介的《謝·米哈爾科夫寓言詩》、《神氣活現的小兔子》。

《神氣活現的小兔子》發表於1952年,我國著名翻譯家任溶溶於1954年把它譯介到國內。童話劇通過兔子小神氣前後不同的行為和遭遇,諷刺了那種自私自利的行為,歌頌了集體主義的精神。全劇規模不大,角色不多,人物形象和對話卻很生動,富於兒童情趣,特別適合於低年紀同學觀看。

☆*****************************☆

歐·湯·西頓(1860-1946)出生於英國,後於1866年全家移居到加拿大,他起初學自然科學,後來到法國學寫生畫。他迷戀大自然,回到加拿大後,在草原地區住了很久,對動物的生活作了詳細的觀察。後來他根據這些素材創作出許多動物故事,還親自為自己的作品畫插圖。他的動物故事有一個特點,就是很忠實於動物的生理特徵和生活習性。這些特徵,主要不是從教科書中來的,而是從草原、森林中親眼目睹來的,所以是活生生的。他是主張生態保護的,所以他對各種動物不免抱有某種感情,這在他的作品中不時地有所流露。即使他為自己的作品集所起的書名,也反映了這一點:《我所熟悉的動物》《動物英雄》等。

《狼王洛波》是西頓動物故事中最出名的一篇。它向讀者展現了大草原上一隻強壯出眾,既殘暴又機靈的狼。同時,通過故事,提供了草原環境、動物習性、捕獵技巧等方面知識。

☆*****************************☆

《紐約少年》是一本充滿喜劇性歷險故事的書,已被譯為十多種文字出版。最初,這本書命運不佳,大受冷落,幾乎被扔入廢紙堆中。多年之後,才變為暢銷書。作家自認為是他的得意之作,書中人物「赫比」是他最為偏愛的人物形象。全書自然流暢,詼諧風趣,故事情節環環相扣,人物形象既平常真實,又富於傳奇色彩。

赫爾曼·沃克(1915-)生於紐約市,父母是俄裔猶太移民。他是美國知名小說家和戲劇家。作品曾獲普利策圖書獎,其中《戰爭風雲》和《戰爭與回憶》深受我國讀者喜愛。

☆*****************************☆

伊恩·塞拉利爾(1912-)是英國頗享盛名的兒童文學作家,生於倫敦,曾獲牛津大學碩士學位。他當過學校校長,熟悉兒童的心理和語言。他的作品很多,重要的有:《尋寶記》《飛行歷險》《銀劍》《船長和海盜》《勇士貝爾烏夫》等。以思想健康、情節曲折、懸念豐富和文筆生動而見長。

《銀劍》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描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波蘭有姐弟三人,由於法西斯的迫害,和父母失去聯系。在流浪兒瓊的幫助下,他們從華沙出發,穿越德國全境,去瑞士尋找親人。一路上,他們跋山涉水,風餐露宿,機智勇敢,不畏艱難。

☆*****************************☆

伯納德·阿什利(1935-)出生於英國倫敦。多年從事初等教育工作,先後擔任過多所學校校長。他經常為各家教育雜志撰寫短篇小說和文章,發表過多部兒童文學。《牆頭上的特里》是他最為成功的一部。

《牆頭上的特里》描寫的是倫敦少年法庭審理的一起少年偷竊案始末,從家庭、學校、社會與孩子成長的必然聯繫上,向讀者展現了當代英國城市少年兒童生活的一個側面,尖銳地觸及了少年犯罪這一重大社會問題。

☆*****************************☆

福爾克·泰格特霍夫(1954-)奧地利當代最著名的童話大師。中學畢業後「錯誤地上了大學,攻讀醫學和教育學」(本人語)1977年前往西班牙,在風光旖旎的伊維薩島上住了一年,通過密切接觸大自然,萌生了創作童話的強烈沖動。之後,他在德國生活了兩年,研究童話理論,並開始創作。1979年他25歲生日那一天,他的第一部童話集《美麗的龍》問世,從此一發而不可收,至今已出版童話集約30部。1996年11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引進出版他的童話選集《美麗的龍》,共精選五十二則泰格特霍夫的童話佳作。

☆*****************************☆

季爾·布雷喬夫(1934-)是俄羅斯當代著名兒童科幻小說家。他所塑造的人物—未來世界的小女孩阿麗薩,出現在十部以上的中篇小說里,活躍在銀幕和熒屏上,已為廣大讀者和觀眾,尤其是少年兒童所熟知和喜愛。

☆*****************************☆

㈡ 契訶夫 所寫的《玩笑》想表達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玩笑》實際上是以政治為背景,通過主人公路德維克及其友人的愛情經歷和人生旅程,揭示出歷史的荒謬,試圖探尋什麼是「玩笑」和「忘卻」,這是「一首關於靈與肉分裂的傷感的二重奏」。

《玩笑》所包含的劫掠和毀滅遠遠超出了政治和觀念的范疇。這是一種比專制遠遠廣闊的毀滅,比人們所謂的現代「幻滅」要激進得多,因為他倒空了這些物質里的一切思想與存在,毀滅了所有的價值,扭曲了所有的標准,拆毀了所有的涵義,毀滅之後所留下的只有空白、幻影和混沌。

在毀滅的名義下,一切生存都會變得微不足道,歷史永遠只是英雄的劍鞘下卑微的塵灰,當滑稽的事實最終為世人所欣然接受,那將是世界給予人類的一個最大的「玩笑」。歷史就是這樣無情地與人們開著玩笑,並且它不用為這個玩笑所帶來的結果付任何責任。

昆德拉的小說力圖展示的存在,就是用可能性去和一次性的生命相抗爭的存在。不論人們做什麼,不管多麼的清晰和謹慎,存在、事物、包括自己的真實都無可挽回地與自己錯過。當人們以為抓到它的時候,

它已經換了地點,換了面孔,走到了它的反面,只在自己手間留下了它變了形的外表,有時可怕、有時怪誕。這種存在形式不是現實的「具體存在」,而是一種尚未實現的可能性,因而顯得更加虛無、可怕。

(2)有關滑冰的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1、創作背景

昆德拉在三十歲左右寫出第一個短篇小說後,他確信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從此走上了小說創作之路。1967年,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玩笑》在捷克出版。

2、作品影響

在昆德拉創作的眾多經典小說作品中,1965年完稿的《玩笑》無疑具有特殊的意義。該作是昆德拉小說創作的處女作,出版後隨即為他贏得了世界聲譽,也引發了學界的廣泛關注。

《玩笑》出版後獲得巨大成功,連出三版,印數驚人,每次都在幾天內售罄。作者在捷克當代文壇上的重要地位從此確定。但好景不長。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後,《玩笑》被列為禁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玩笑

㈢ 六年級課文窮人的資料

《窮人》,中篇小說,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1821~1881)第一部作品,作於1845年。,描寫年老貧窮的小官吏傑渥式庚同情受地主迫害的孤女瓦爾瓦拉,為了幫助她,自己搬到貧民窟,省吃儉用。後來,傑渥式庚越來越貧困,瓦爾瓦拉走投無路,只好嫁給地主為妾。一出版即轟動文壇,受到讀者的普遍贊揚,文學批評家別林斯基稱之為「社會小說的第一次嘗試」。
小說真實地反映了窮人的痛苦生活,揭示了窮人的性格以及他們所受的種種委屈。 《窮人》,短篇小說,俄國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著。講的是漁夫和妻子桑娜,在鄰居西蒙死後,主動收養她的兩個孩子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沙俄專制制度統治下的社會現實,表現了桑娜和漁夫勤勞、善良,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小說用朴實、准確的語言,恰如其分地表達了真情實感,讀來使人深受感動。
《窮人》一文的寫作年代,正是俄國歷史上階級矛盾空前激化的時期。封建農奴制一步步地崩潰瓦解,廣大人民對沙皇專制的反抗斗爭日趨高漲,逐漸形成了俄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高潮。在這個時期,貴族、資產階級吮吸人民的血汗,生活奢華而道德墮落;廣大勞動人民生活極端貧困,然而他們的道德情操卻高尚淳樸。《窮人》這篇小說,真實地反映了這一歷史時期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和他們的高尚品德。
〖《窮人》全文 〗
漁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爐旁補一張破帆,屋外寒風呼嘯,洶涌澎湃的海浪拍擊著海岸,濺起一陣陣浪花,海上正起著風暴,外面又黑又冷,在這間漁家的小屋裡卻溫暖而舒適,地掃得乾乾凈凈,爐子里的火還沒有熄,食具在擱板上閃閃發亮,在掛著白色帳子的床上,五個孩子正在海風呼嘯聲中安靜地睡著,丈夫清早駕著小船出海,這時候還沒有回來,桑娜聽著波濤的轟鳴和狂風的怒吼,感到心驚肉跳。
古老的鍾嘶啞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終不見丈夫回來。桑娜沉思著:丈夫不顧惜身體,冒著寒冷和風暴出去打魚,她自己也從早到晚地幹活,可是還只能勉強填飽肚子。孩子們沒有鞋穿,不論冬夏都光著腳跑來跑去,吃的是黑麵包,菜只有魚。不過,感謝上帝,孩子們都還健康,沒有什麼可抱怨的,桑娜傾聽著風暴的聲音,「他現在在哪兒?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開開恩吧!」她一面自言自語,一面畫著十字。
睡覺還早,桑娜站起身來,把一塊很厚的圍巾包在頭上,點亮馬燈,走出門去。她想看看燈塔上的燈是不是亮著,丈夫的小船能不能望見,可是海面上什麼也看不見,風掀起她的圍巾,卷著被刮斷的什麼東西敲打著鄰居小屋的門,桑娜想起了她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個生病的女鄰居。「她病了,沒有一個人照顧她啊!」桑娜一邊想,一邊敲了敲門,她側著耳朵聽,沒有人答應。
「寡婦的日子真難啊!」桑娜站在門口想,「孩子雖然不算多——只有兩個,可是全靠她一個人張羅,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婦的日子真難過啊,進去看看吧!」
桑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門,仍舊沒有人答應。
「喂,西蒙!」桑娜喊了一聲,心想,莫不是出什麼事了?她猛地推開門。
屋子裡沒有生爐子,又潮濕又陰冷,桑娜舉起馬燈,想看看病人在什麼地方,首先投入眼簾的是對著門放著的一張床,床上仰面躺著她的女鄰居。她一動不動,只有死人才是這副模樣。桑娜把馬燈舉得更近些,不錯,是西蒙。她頭往後仰著,冰冷發青的臉上顯出死的寧靜,一隻蒼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麼東西似的,從稻草鋪上垂下來。就在這死去的母親旁邊,睡著兩個很小的孩子,都是卷頭發,胖臉蛋,身上蓋著舊衣服,蜷縮著身子,兩個淺黃頭發的小腦袋緊緊地靠在一起。顯然,母親在臨死的時候,拿自己的衣服蓋在他們身上,還用舊頭巾包住他們的小腳。孩子的呼吸均勻而平靜,他們睡得又香又甜。
桑娜用頭巾裹住睡著的孩子,把他們抱回家裡。她的心跳得很厲害,她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但是她覺得非這樣做不可。
回到家裡,她把這兩個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讓他們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連忙把帳子拉好。她臉色蒼白,神情激動。她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說什麼呢?這是鬧著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為什麼把他們抱過來啊?……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
門吱嘎一聲,彷彿有人進來了,桑娜一驚,從椅子上站起來,
「不,沒有人,上帝,我為什麼要這樣做……如今叫我怎麼對他說呢……」桑娜沉思著,久久地坐在床前。
門突然開了,一股清新的海風沖進屋子,魁梧黧黑的漁夫拖著濕淋淋的撕破了的漁網,一邊走進來,一邊說:「嘿,我回來了,桑娜。」
「哦,是你」桑娜站起來,不敢抬起眼睛看他。
「瞧,這樣的夜晚,真可怕。」
「是啊是啊,天氣壞透了,哦,魚打得怎麼樣?」
「糟糕,真糟糕,什麼也沒有打到,還把網給撕破了,倒霉,倒霉,天氣可真厲害,我簡直記不起幾時有過這樣的夜晚了,還談得上什麼打魚,感謝上帝,總算活著回來啦……我不在,你在家裡做些什麼呢?」
漁夫說著,把網拖進屋裡,坐在爐子旁邊。
「我?」桑娜臉色發白,說:「我嘛……縫縫補補……風吼得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擔心呢。」
「是啊是啊」丈夫喃喃地說,「這天氣真是活見鬼,可是你有什麼辦法呢?」
兩個人沉默了一陣。
「你知道嗎?」桑娜說,「咱們的鄰居西蒙死了。」
「哦,什麼時候?」
「我也不知道她什麼時候死的,大概是昨天,唉,她死得好慘哪,兩個孩子都在她身邊,睡著了。他們那麼小……一個還不會說話,另一個剛會爬……」桑娜沉默了。
漁夫皺起眉,他的臉色變得嚴肅,憂慮。「恩,是個問題」他搔搔後腦勺說:「恩,你看怎麼辦?得把他們抱來,同死人呆在一起怎麼行?哦,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快去,別等他們醒來。」
但桑娜坐著一動不動。
「你怎麼啦,不願意嗎?你怎麼啦,桑娜?」
「你瞧,他們在這里啦」桑娜拉開了帳子。
〖《窮人》寫作主旨〗
1.表現沙俄時代窮人的窮困和悲慘。除了題目,全文沒有一個「窮」字,但窮人「窮」到什麼地步,讀者卻能從文中感受得十分真切。課文開頭描寫了故事發生的環境: 又黑又冷的深夜,波濤轟鳴,狂風怒吼,海上正起著風暴,桑娜的丈夫為了一家七口人的生活,竟然冒著危險出海打魚,清早出去,深夜未歸;桑娜自己也從早到晚地幹活,還只能勉強填飽肚子。可見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多麼艱難。再看西蒙一家,丈夫已死了,在這個寒冷的夜晚,她也悲慘地病死在稻草鋪的床上。屋裡又潮濕又陰冷,兩個無依無靠的孩子熟睡在死去的母親旁邊。作者展示了一幅西蒙死去的悲慘畫面:母親臨死的痛苦與孩子睡眠的甜美,母親的慈愛與孩子的無知。這一切構成了鮮明的對比,強烈地感染著讀者。這些描述,包含作者的感情,使讀者深切地感受到窮人的悲慘命運。
2.贊頌窮人富於同情、熱心助人的美德。小說里沒有一句直接贊美的話,然而窮人的高尚品質卻被表現得感人肺腑。收養孤兒,本來就是一件感人的事,而作者把收養孤兒這件事安排在一個孩子多、生活已經十分艱難的窮人桑娜家裡,這就感人至深了。桑娜抱回兩個孤兒以後,作者細致地描寫了她緊張、擔憂,甚至後悔的復雜心理活動。造成桑娜內心矛盾的客觀原因,就是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艱難,而收養兩個孤兒,無異於在極為沉重的生活壓力上,再增加一個包袱。然而最後桑娜夫婦還是做出了收養孤兒的決定。作者在敘述這個故事時,沒有拔高人物,而是植根於現實的土壤,真實地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桑娜夫婦沒有說一句豪言壯語,然而他們那種善良、淳樸的美好心靈,卻深深地感染著讀者。
贊揚了桑娜和漁夫勤勞、善良的高尚品質。
《窮人》主要描寫了漁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管自己家境 貧困毅然收養了已故鄰居兩個孤兒這件事,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要寫這些呢,從中可以分析出作者的寫作目的是:反映沙俄時代漁民的悲慘生活和窮人寧可自己吃苦,也要互相幫助的高尚品質。

「窮」字是貫穿全文的線索,然而正是因為「窮」,才更能顯示出窮人的高尚品質。文章中運用多種形式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直接描寫法、幻覺描寫法、景物襯托法,表現了桑娜崇高的品德。課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可以分為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講述了在海上起風暴的夜晚,桑娜焦急地等待著出海捕魚的丈夫歸來。第二段(3—11自然段)講述了桑娜看望生病的西蒙,發現西蒙死了,便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的家。第三段(12—結束)講述漁夫出海歸來,聽說西蒙死了,主動提出收養西蒙的孩子。
窮人續
原來你早就把他們抱回來了!」「想不到我會先你一步吧。」他倆會心地笑了。
第二天,桑娜把黑麵包擺上桌,把孩子們抱了起來。漁夫已經出去打魚了。西蒙的兩個孩子一起來就哭著要吃東西,桑娜忙把分了一大半給他們,其餘的留給自己的孩子。西蒙的孩子笑了,而自己的孩子卻因為沒吃飽而大哭。其實,桑娜和丈夫為了七個孩子,都沒有吃上。這時,外面颳起了大風,海面捲起了巨浪。桑娜剛出門,就被風颳得睜不開眼睛,她退回屋裡,陷入沉思,丈夫每天都出生入死地同海浪搏鬥,自己也得手腳不閑著,才能勉強填飽肚子,現在又添了兩個孩子,該怎麼辦呀?這時,丈夫回來了,只見他渾身濕淋淋的,網又破了。
「怎麼,網又破了?」桑娜問。「是呀,丈夫嘟噥著,上次那風也不見得比今天的大,真嚇死人。」桑娜擔心地說:「我也嚇死了,剛想出去看你,就被風颳了回來。」
一連幾天海上都刮著狂風,漁夫只好獃在家裡發愣。桑娜驚恐不安地想:家裡只剩下一餐的黑麵包了,丈夫又不去打魚,我該怎麼對他說呢?上帝呀,我該怎麼辦?又到吃晚飯的時候了,漁夫問桑娜:「晚餐准備好了嗎」「沒有,」桑娜支支唔唔地說,「准備好了"不,還沒,家裡快沒黑麵包了。」漁夫一聽,一下子站了起來。桑娜嚇了一跳,以為丈夫要揍她。但丈夫很快又平靜下來,他問桑娜:「家裡還有幾塊黑麵包?」
桑娜說:「還有七塊,有兩個人要餓肚子。」「那麼,」漁夫說,「我決定讓西蒙的兩個孩子..」「不!」桑娜叫到,「不要再說了,我求你讓西蒙的兩個孩子吃吧!我寧願自己不吃。」「我想你誤會了。」漁夫說,「我的意見是我們節食,讓西蒙的孩子吃飽。」桑娜一聽,笑了:「想不到我們再一次不謀而合。」
就這樣過了幾天,天氣漸暖,漁夫又出去打魚了。俗話說「善惡終有報,只要時機到。」漁夫今天打了個「大滿貫」,漁夫回家興奮地說:「桑娜,嘿,你快過來看呀,我打了這么多魚!明天你去換些黑麵包回來。」「太好了!」桑娜滿臉喜色,「這幾天,孩子沒東西吃常哭。」
就這樣迷迷糊糊地過了一年,又過年了。以前,桑娜家過年總能吃上一頓「烤全魚」。而今年,桑娜一籌莫展。雖然,丈夫每天都能打到魚,可畢竟增加了兩個孩子,所有的魚都拿去換黑麵包了。
桑娜決定給孩子們一個驚喜,可怎麼給呢?她想:最好莫過於豬肉了,可又買不起。孩子們那麼懂事,撿到的貝殼,凡是有珍珠的都換了黑麵包。她忽然閃過一個念頭——賣血。看來只好去賣血了,唉,可丈夫不會答應呀,唉,到底該不該去?終於,她走向了醫院。她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這樣做,可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晚上,她帶回了一片豬肉。
漁夫問:「這豬肉是哪兒來的?」桑娜低頭不語,她不敢抬起頭正視丈夫。漁夫見她這個樣子,臉色又是那麼蒼白,明白了一切。「你去抽血了?」「是的,我不能讓孩子們這樣過年。」漁夫激動地望著她,說:「你不能再這樣了,你會病倒的,總會有辦法的,」桑娜低頭不語。
就在這天晚上,孩子們高喊著:「吃肉嘍!吃肉嘍!」桑娜與丈夫在一旁含著眼淚,看著他們吃完最後一塊。
可憐的桑娜呀!那些孩子哪裡知道,那片肉是他們的母親的鮮血換來的!尤其是西蒙的孩子,他們雖然不是桑娜親生,可桑娜對他們卻比親身兒子還要親。七個孩子,全靠漁夫和桑娜張羅,能受得了嗎?
快到西蒙的忌日了,桑娜准備為西蒙上墳。這幾個月,家裡已買得起豬肉,因為前幾個月西蒙的兒子在海邊發現了一隻大烏龜,便叫來桑娜捉住了。恰好一位商人路過,花五磅買下了。漁夫用它開了一個小魚鋪,生活還可以。
到了西蒙的墳地,桑娜與丈夫激動不已,他們祈禱著:「西蒙啊!你的兩個孩子很健康,也很快樂,你就安息吧。我們不算有錢,可我們很幸福,只有幸福才是最富有的「喂,桑娜,把供品拿回去吧,孩子們肯定餓了。」「好吧,那你呢?也快來,別太傷心了。」
又過了幾年,孩子們都長成精神抖擻的小伙。他們都有所成就。
**********************
「你瞧,他們在這里啦。」桑娜拉開了帳子。
「呵,你怎麼跟我想的一樣啊!」漁夫的嘴角露出了難得的一笑,而後又消失在了消瘦的臉上,剛剛散去的陰雲又聚在了漁夫的眉頭。桑娜也頓時嘆了口氣: 「唉……是啊,我們以後的日子就難過了,該怎麼辦呢?」「又多了兩個孩子,以後,我就得多打打魚了。」漁夫關上了帳子,沉沒了片刻:唉,最近老天爺就是作怪,多打點魚也難啊,該怎麼辦呢?「不如我也去找點事做……」桑娜好似看透了丈夫的心思。「你一個女人家的,能做些什麼呢?」漁夫還是無奈地搖搖頭。「我去幫別人補衣服啊,洗被子啊,也弄點錢來填飽肚子,總不能讓你一個人來承擔吧!」漁夫欣慰地笑笑,會意地點點頭:「那好吧,我們一起來維持這個家吧。」但漁夫還是不放心:妻子還要照顧幾個孩子,如果去外面做事,會耽誤孩子們的……桑娜也沖漁夫笑笑後,又低下頭,思忖著:我平時要為這幾個孩子忙個不停,還要縫補丈夫的破帆,哪還有什麼時間去……
「哇,哇……」孩子急促的哭聲打斷了桑娜的沉思,漁夫連忙又拉開帳子,抱起了那個孩子。「恩,孩子讓我來抱吧。」桑娜將孩子摟在懷里,嘴裡還哼著搖籃曲。「乖乖,別哭了。」孩子聽到桑娜親切的聲音,睜開朦朧的睡眼,望著桑娜那母親般慈祥的臉龐,孩子頓時破涕為笑。兩只小手也盡力地將桑娜抱住,還啞啞地說:「媽媽,媽媽。」
孩子的哭聲,吵醒了另外五個孩子,他們都嚷著要吃飯,一個個的肚子都「呱呱」只叫,漁夫趕緊站起身,不顧打魚後的疲憊,到廚房裡拿來一個拳頭大的黑麵包,幾條炸糊了的小貓魚。「來,把他們吃了吧。」漁夫說後,孩子們爭先恐後地向前擁,兩只小手胡亂地抓起魚就往嘴裡送,桑娜和漁夫還把自己省下的一的麵包留給了西蒙的兩個孩子。看著孩子們這可愛的樣子,他們倆都忍俊不禁地笑了,笑得是這么的歡快這么的甜蜜。
對了,西蒙還在隔壁屋子裡呢!桑娜想到這里,連忙告訴漁夫:「丈夫,西蒙還在……」「哦,對了,我們去把她海葬了吧,真是怪可憐的。」漁夫猛然想起,與桑娜提著馬燈走到了隔壁屋了。「啊,她真可憐啊!」漁夫悲嘆著,和桑娜一起,我破席子將西蒙冰冷的身體裹著,用繩子捆好了,把她拉到了海邊,一齊扔了下去。漁夫和桑娜遙望那捲破席子慢慢被海水浸蝕,都陷入深思。
這時,一輪紅日冉冉從地平線上升起,漁夫說:「不好了,我得早點去打魚了,便向著屋裡走去,桑娜望著漁夫的背影,再次沉思起來……
**************************
自從桑娜家收養了西蒙的兩個孩子後,他們的日子就越來越難熬了。桑娜整天忙個不停,既要照顧七個孩子的生活,又要打掃家庭衛生,稍有空閑就在家裡給孩子門縫補衣服,給丈夫修補撕破了的魚網。桑娜頭上的白發多起來了,皺紋也悄悄地爬上了額角。他很擔心這個家什麼時候會崩潰。
漁夫為了維持這個家庭的生活,他總是冒著危險拼著命起早貪黑的去打魚。老天爺好像要故意考驗一下這個漁夫家庭,一連幾天,漁夫打魚都是收獲甚微,漁夫和桑娜眼看著家裡快要揭不開鍋了,但他們寧願自己忍飢挨餓,也不讓孩子門受委屈。桑娜尤其對西蒙的兩個孩子特別關心。
時間一天天過去了,終日勞累的漁夫終於累倒了。家裡沒錢看病,漁夫就只能在家拖著,可病情越來越重。著可急壞了桑娜,他一邊向鄰居借錢求醫,一邊照料丈夫和孩子。在這最危難地時刻,漁民村上的漁民都十分同情漁夫家,他們都伸出了援助之手,這家湊一點錢,那家送來幾條魚,幫助漁夫一家度過了難關。
一晃幾年過去了,桑娜的七個孩子也漸漸長大了,他們都很懂事,也十分體貼、孝敬父母。孩子門有的幫助父母出海去大魚,有的幫助父母上街去賣魚。西蒙的兩個孩子也很勤快,總是幫著桑娜掃地、收拾家務,學著修補魚網。漁夫和桑娜的苦日子總算熬到了頭。一家勤勤懇懇,每到年底都能有所積余。那些曾進經幫助過桑娜的鄰居們看到他們漸漸有了好轉,都為漁夫和桑娜感到高興。漁夫和桑娜也始終不忘那些幫助過他們的鄰居,常常給那些窮苦的鄰居們送魚、送菜。
在這並不富裕的漁民村裡,漁夫和桑娜關心貧苦、樂於助人的品德得到漁民們的頌揚。
**********
桑娜與漁夫領養了女鄰居西蒙的2個孩子之後,生活便更艱苦了。每天,漁夫都要出門打足夠的魚回來;而桑娜便每天都要照顧7個孩子的吃穿住行,雖然孩子們都很懂事,很吃苦,很聽話,但桑娜還是得操勞,每天都累得力倦神疲。就這樣,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桑娜與漁夫也一天一天地窮了下來。終於,在一個寒冷交加的早晨,他們被迫將房子賣掉,帶了一些魚和7個孩子四處流浪。
一日,他們來到了一個大城市裡。一路上,天陰沉沉的,沒有一個人幫助他們,他們已經筋疲力盡,面黃肌瘦了。於是,他們挨家挨戶地行乞,甚至沒有一個人可真是慘不忍睹。就在這時,一個手斷腿瘸白發蒼蒼的老人一瘸一拐地緩緩地走了過來:「好心人啊,施捨施捨吧,救救我這個可憐地老人吧!」桑娜不禁流起了淚來,對漁夫說:「丈夫,看這個老人飢餓無比的樣子,把我們只剩下不多的糌粑給他吧!」丈夫沉思片刻後同意了桑娜的決定。桑娜轉過頭來,對老人說,「來吧,我們只有3個饅頭了,你拿去吧!」老人連忙點頭,連聲道謝,就急匆匆地走了。♨
之後幾天里,他們沒有衣服穿,更加沒有食物。他們想只要有食物,只要能吃,就已經滿足了。就這樣,他們一家人挨餓挨凍了三天三夜,終於在一個下雪的早晨,桑娜和丈夫昏倒在地,他們的7個孩子趴在一旁痛哭……
桑娜與漁夫醒了過來,首先看見的的是那天向他們乞討的那個老人和一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原來,老人是一富翁,想找一個心地善良的管家,於是,便裝成手腳不靈便的窮人去乞討,結果便碰到了他們。就這樣,桑娜當上了富翁的管家,一家人過上了開開心心,幸福無比的生活……
【作者簡介】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Лев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1910) 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最偉大的文學家,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學作品在世界文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以及自傳體小說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它作品還有《一個地主的早晨》《哥薩克》《塞瓦斯托波爾故事集》等。他也創作了大量童話。他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創作,登上了當時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高峰。他還以自己有力的筆觸和卓越的藝術技巧辛勤創作了「世界文學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寧稱頌為具有「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的「天才藝術家」。
托爾斯泰思想中充滿著矛盾,這種矛盾正是俄國社會錯綜復雜的矛盾的反映,是一個富有正義感的貴族知識分子在尋求新生活中,清醒與軟弱、奮斗與彷徨、呼喊與苦悶的生動寫照。托爾斯泰的作品縱然其中有反動的和空想的東西,但仍不失為世界進步人類的驕傲,他已被公認是全世界的文學泰斗。列夫·托爾斯泰被列寧稱為「俄國革命的鏡子」

㈣ 《遲暮》的主要內容

《遲暮》的主要內容是作者在夢幻與真實的邊緣徘徊著、猶疑著、掙扎著,她不肯相信現實的真實,一如不能相信夢幻的虛幻。然而,青春的夢幻正在一點點地消褪,只剩下真實。

《遲暮》原文:

多事的東風,又冉冉地來到了人間,桃花支不住紅艷的酡顏而醉倚在封姨的臂彎里,柳絲趁著這風力,俯下了腰肢,搔著行人的頭發,成團的柳絮,好像春神足下墜下來的一朵朵輕雲,結了隊兒,模仿著二月間漫天舞出輕清的雪,飛入了處處簾櫳。

細草芊芊的綠茵上,沾濡了清明的酒氣,遺下了遊人的屐痕車跡。一切都興奮到了極點,大概有些狂亂了吧?——在這繽紛繁華目不暇接的春天!

只有一個孤獨的影子,她,倚在欄幹上;她的眼,才從青春之夢里醒過來的眼還帶著些朦朧睡意,望著這發狂似的世界,茫然地像不解這人生的謎。

她是時代的落伍者了,在青年的溫馨的世界中,她在無形中已被擯棄了,她再沒有這種資格,這種心情,來追隨那些站立時代前面的人們了!在甜夢初醒的時候,她所有的惟有空虛,悵慣;悵惘自己的黃金時代的遺失。

咳!蒼蒼者天,既已給與人們的生命,賦與人們創造社會的青紅,怎麼又吝嗇地只給我們僅僅十餘年最可貴的稍縱即逝的創造時代呢?這樣看起來,反而是朝生暮死的蝴蝶為可羨了。

它們在短短的一春里盡情的酣足的在花間飛舞,一旦春盡花殘,便爽爽快快的殉著春光化去,好像它們一生只是為了酣舞與享樂而來的,倒要痛快些。像人類呢,青春如流水一般的長逝之後,數十載風雨綿綿的灰色生活又將怎樣度過?

她,不自覺地已經墜入了暮年人的園地里,當一種暗示發現時,使人如何的難堪!而且,電影似的人生,又怎樣能掙扎?尤其是她,十年前痛恨老年人的她!她曾經在海外壯游,在崇山峻嶺上長嘯,在凍港內滑冰,在廠座里高談。

但現在呢?往事悠悠,當年的豪舉都如煙雲一般霏霏然的消散,尋不著一點的痕跡,她也以惟有付之一嘆,青年的容顏,盛氣,都漸漸的消磨去。她怕見舊時的摯友。她改變了容貌,氣質,無非添加他們或她們的驚異和竊議罷了。

為了躲避,才來到這幽僻的一隅,而花,鳥,風,日,還要逗引她愁煩。她開始詛咒這逼人太甚的春光了…… 燈光綠黯黯的,更顯出夜半的蒼涼。在暗室的一隅,發出一聲聲凄切凝重的磬聲,和著輕輕的喃喃的模模糊糊誦經聲,「黃卷青燈,美人遲暮,千古一轍」。

她心裡千回百轉的想接著,一滴冷的淚珠流到嘴唇上,封住了想說話又說不出的顫動著的口。

(4)有關滑冰的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作者人物生平:

張愛玲,上海出世,生於1920年9月19日(張愛玲的美國綠卡、美國結婚證、死亡證上寫的出生日期均為9月30日。學校注冊文件可能有誤)。中國籍,家居地址上海市赫德路195號愛丁頓公寓51號,香港監護人李開第,入學注冊於1939年8月28日。

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一幢沒落貴族府邸。張愛玲家世顯赫,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父親張廷重(張志沂)屬於遺少型的少爺,母親黃逸梵(黃素瓊)是新式女性。

1923年,父親在津浦鐵路局謀得一英文秘書職位,父母和姑姑張茂淵由上海搬到天津。

1924年,開始私塾教育,母親與姑姑奔赴歐洲游學,張愛玲由姨奶奶看管。

1927年,在私塾讀詩背經的同時,開始寫小說。第一部小說寫一個家庭悲劇,第二部小說是關於一個女郎失戀自殺的故事,還寫過一篇類似烏托邦的小說《快樂村》。

1928年,父親帶著張愛玲姐弟由天津回到上海。開始學習繪畫,英文和鋼琴,並開始讀《三國演義》《西遊記》《七俠五義》等古典文學作品。

1930年,在母親的堅持下進美國教會辦的黃氏小學插班讀六年級,同時改名為張愛玲(改自其英文名:Eileen)。同年父母協議離婚,張愛玲隨父親生活。

1931年,在小學寫了第一部具有完整情節的小說,在同學中傳閱。同年秋,進入上海聖瑪利亞女校就讀。

1932年,首次發布短篇小說《不幸的她》刊載於聖瑪利亞女校校刊《鳳藻》總第12期,並不時有讀書評論等文章見於校外的《國光》等報紙雜志。

1933年,在聖瑪利亞女校校刊《鳳藻》上發表第一篇散文《遲暮》,並開始與父親學寫舊詩。隨後陸續發表了《秋雨》《牛》《霸王別姬》《論卡通畫之前途》等文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遲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張愛玲

熱點內容
少女都市小說姐妹上學 發布:2025-08-04 15:36:16 瀏覽:200
世界著名短篇小說讀後感 發布:2025-08-04 15:31:22 瀏覽:913
游戲改編的科幻小說 發布:2025-08-04 15:20:04 瀏覽:267
網路小說寫手前景 發布:2025-08-04 15:05:38 瀏覽:302
都市婚戀家庭現實小說 發布:2025-08-04 15:04:43 瀏覽:713
好看的靈異言情現代時空小說 發布:2025-08-04 14:52:53 瀏覽:530
凰妃九千歲小說芙魚免費觀看 發布:2025-08-04 14:38:44 瀏覽:933
小說帶刀結局是什麼 發布:2025-08-04 14:25:11 瀏覽:284
阿賴耶在游戲小說中的意思 發布:2025-08-04 14:20:33 瀏覽:131
言情小說我哭的淚流滿面 發布:2025-08-04 14:20:30 瀏覽: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