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訶夫短篇小說哪篇短
⑴ 契訶夫小說《苦惱》讀後感
導語:《苦惱》是俄國作家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創作的短篇小說,發表於1886年。小說寫的是一位名叫姚納的車夫,一心想跟別人談談他才死不久的兒子,減輕一些內心的傷痛,可幾次三番沒有人聽他的,結果他只好把滿腹心事向他的小馬訴說。下面是我為您准備的契訶夫小說《苦惱》讀後感,供您參閱。
契訶夫小說《苦惱》讀後感1
讀了契柯夫的《苦惱》之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生活的凄慘。
《苦惱》講述的是馬車夫約納在一個冬夜的拉車生活。約納的兒子這個星期在醫院死去,他老人家早已失去老伴,現在孤苦伶仃,悲痛麻木。他接待了幾批乘客,路上幾次想向乘客苦訴自己的苦惱與悲痛,但得到的卻是乘客催趕的責罵,因為人們嫌他心不在焉。夜深了,他回到大車店,但連喂馬的燕麥錢都沒賺到。黑暗,孤寂與悲痛又湧上心頭,天冷使他心更冷。他輕輕地撫摩著自己忠實的小母馬,把心裡話統統對它說了……馬車夫約納只是千萬生活在社會底層命運悲慘的人們中的一個。
這些人貧窮,沒有依靠,生活凄慘。他們不能享受生活,每天為了生計奔波。他們生活艱難,經常為下一頓飯的著落犯愁。這些人全力為生計勞動,心中的苦惱能向誰人傾訴呢?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他們,關心他們,幫助他們呢?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的是生活是我們常人難以想像的,而且他們比我們常人有更多的苦惱。其實,不管在哪個社會,無論繁榮還是落後,都有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而且他們的命運都是同樣悲慘的。
讀了《苦惱》以後,我想起了那些在街邊撿垃圾為生的老人。這些老人衣衫襤褸,駝著背,背著個沉重的大垃圾袋,夏天頂著烈日,冬天冒著寒風,終日在大街游盪。他們有時翻著臟兮兮的垃圾桶,找有沒有可賣錢的東西,有時尾隨著行人,撿他們扔下的易拉罐,包裝袋。這些老人可能是沒有子女的,也可能是失去子女的,也可能是被子女拋棄的,也可能是殘疾的,或者沒有多少學識的。他們沒有多少勞動力,所以只能過這種窮苦的生活,生活在社會最底層。還要遭人白眼和鄙視。他們長期生活壓抑,心中的苦惱向誰去述說?他們有人承受著失去子女的悲痛,有人承受著被子女拋棄的凄涼,有人承受著殘疾人的自卑,有人承受著「少壯不努力」的悔恨……
這些人都把各自的苦惱憋在心裡,他們找不到人訴苦,也沒有時間去傷春悲秋,因為慢下一步,下一頓飯又沒有著落了。《苦惱》中馬車夫約納的生活固然悲慘,但並不是只有他一個人苦惱。
契訶夫小說《苦惱》讀後感2
《苦惱》是契科夫小說創作中的一部重要代表作。評論家普遍認為,這篇寫於1886年的小說,標志著契科短篇小說主題從早期幽默諷刺風格走向更嚴肅深刻風格的重大轉變。
這篇小說講一個馬車夫經歷喪子之痛,卻無人可訴的內心孤獨。約納是個年老的馬車夫,他和他的瘦馬一整天都沒拉到生意。傍晚,終於有軍人坐上了他的馬車。他試探著和軍人訴說他兒子剛剛去世這件事,可軍人敷衍了幾句他,就睡著了。到站後,軍人走了,又坐上來三個小流氓。他們在馬車後座侃侃而談,約納的傾訴欲被再度勾起,他告訴他們說他兒子剛剛死了,三個小流氓也隨便敷衍了幾句,還不斷打趣約納,一路上嘻嘻哈哈。約納的車停在路上,他心裡堵得慌,想找人傾訴兒子去世的事情,他和一個掃地的僕役搭訕,希望他能聽自己說說心裡話。可僕役壓根沒功夫聽他的話。他趕著馬車回到大車店,馬車夫們睡地橫七豎八。他這才發現今天掙的錢實在少的可憐,連飯錢都沒掙回來。這時有個車夫爬起來找水喝,他想和這個人說說他的心事,剛說完他兒子死了,一回頭才發現那人早就睡著了。關於兒子的死,具體細節不斷折磨著他,他卻無人訴說。深夜,他來到院子里,一邊看著吃夜草的瘦馬,一邊情不自禁地開始向這匹馬訴說內心的悲傷……
從年初到現在,這篇小說讀了很多遍,每一次讀完心裡都隱隱堵得慌。也不由對契科夫更加崇敬,他對人內心真實情感的深刻洞見真是舉世罕見。小說寫的深邃而動人,延續了契科夫小說一貫的淡化情節的路子。通篇文字充斥著淡淡地憂傷,當結尾主人公不得不向瘦馬傾吐心事時,這種憂傷化為巨大的悲傷,把小說推向高潮。有一種直擊人心的震撼。
這篇小說讓我想起魯迅的短篇小說《祝福》。祥林嫂和約納多像啊,同樣是經歷了喪子之痛,痛徹心扉,但他們又很不同,約納是無人可訴,祥林嫂念叨阿毛被狼叼走的事見人就說,成了魯鎮人人皆知的八卦舊聞。然而,他們的結局是如此相似,都是無人理睬,約納最後只能對自己的瘦馬講述,祥林嫂講了一遍遍之後,連最心軟的女人也聽煩了,棄她而去。一個人的的`悲傷不管多巨大,最後都不免淪為別人嘴裡無關痛癢的談資。有句話說「你以為的,那隻是你以為的」。套用這個句式,其實「你經歷的,那隻是你經歷的」、「你難過的,那隻是你難過的」……所以,我還是相信,人與人之間不可能真正相互理解,除非你走過和ta一模一樣的路。話說回來,即使走的路一樣,個人內心感受也未必一樣。更別提走不一樣的路了。是的,你的悲傷只屬於你自己。就像約納和祥林嫂的悲傷也只屬於他們各自一樣。快樂幸福可以共享,孤獨悲傷卻無法共擔。這是人性使然,沒什麼對錯之分。武志紅老師在一篇文章中談到,人活著的意義在於讓別人能聽到自己的「聲音」,並收到對方的反饋(大意如此)。如果人對著空氣講傷心事,恐怕只會更傷心。因為得不到任何回應。其實,約納和祥林嫂的悲傷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只是以不同形式出現罷了。
陶淵明有首詩把這種人性深處的孤獨寫地很透。他寫道: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這樣看來,還是古人站得高看得遠。哪怕天大的悲傷,幾十年後隨著肉身被黃土掩埋,什麼痛不痛苦的,一切都跟著黃土堆去見閻王他老人家了。
但是,我還是非常非常喜歡這篇小說。因為我深信,每個人心底深處,都隱藏著某種不能言說的痛。契科夫只是用他的慧眼發現了隱藏在人性深處的這個規律,並用他細膩的筆端把它寫了下來。僅這一點,就足夠偉大了。
⑵ 契訶夫的經典短篇《窩囊》,講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
以上故事改編自契訶夫著名短篇的《窩囊》。
契訶夫的短篇小說以短小精悍著稱,其塑造人物形象非常經典,比如我們熟知的《套中人》《變色龍》等,而且語言富有魅力,針砭時弊、寓意深遠。
小說敘事簡單,對白精彩,男主人與家庭女教師的精彩對話和細節描寫,深刻揭示了小人物的悲催命運,給我們理解小說提供了全新的視角。
小說將主與仆、強者與弱者之間的巨大反差呈現在了讀者面前,揭示了強權下小人物悲慘的生存狀況以及內心奴化的思維,怒其不爭啊。
其實,弱者的不幸,除了外在強權和體制的壓迫外,還在於弱者對自身人格的放棄。一個人若是放棄和迷失了自我,再救贖就很難了。
所以,人在任何時候,都不能軟弱,不能窩囊,不能放棄對自身人格和尊嚴的維護。不管怎樣,屬於自己的東西,都要努力地爭取。
大家認為是不是這樣? 歡迎討論~~
⑶ 小說:套中人的主要內容
套中人》作者簡介
契訶夫,19世紀末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情趣雋永、文筆犀利的幽默諷刺大師,短篇小說的巨匠,著名劇作家。他以卓越的諷刺幽默才華為世界文學人物畫廊中增添了兩個不朽的藝術形象。他的名言「簡潔是天才的姊妹」也成為後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銘。
他的小說短小精悍,簡練樸素,結構緊湊,情節生動,筆調幽默,語言明快,富於音樂節奏感,寓意深刻。他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具有典型意義的人和事,通過幽默可笑的情節進行藝術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來反映當時的俄國社會。其代表作《變色龍》、《套中人》堪稱俄國文學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藝術珍品,前者成為見風使舵、善於變相、投機鑽營者的代名詞;後者成為因循守舊、畏首畏尾、害怕變革者的符號象徵。
《套中人》內容簡介
世界經典文學名著系列。
契訶夫的小說是世界文學的瑰寶,他的名作《小公務員之死》《萬卡》《苦惱》《變色龍》等,被許多國家選為文學教材。他創作的典型人物「變色龍」「套中人」「寶貝兒」等,不僅豐富了文學人物的畫廊,也成了某類人物的代名詞和別號。
契訶夫(1860——1904),俄國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大師,是最著名的世界中短篇小說家之一。他的作品,題材多樣,寓意深刻;風格樸素而簡練,幽默而生動,耐人尋味。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稱契訶夫為「無與倫比的藝術家」,說他的小說「寫作手法已經登峰造極」。
《套中人》賞析評論
提起契訶夫的短篇小說,自然很容易使人想起他筆下的「套中人」別里科夫。契訶夫在短短的篇幅里,以諷刺的手法,入木三分地刻畫出這一沙皇專制制度的忠實衛道士的典型形象。
作品開始時光從他的日常生活著手,描繪他在生活中一刻也離不開各種各樣的「套子」:晴天帶雨傘,耳朵塞棉花,把臉也躲藏在豎起的大衣領里。如果僅僅這樣,那麼只是孤僻可笑罷了,就讓他躲在角落裡吧;然而不止如此,他還要把思想臧在「套子」里,這個「套子」就是沙皇政府壓制人民自由的文告和法令,他老是一個勁地嚷著:「千萬別鬧出亂子啊!」如果僅僅是這樣,那就讓他自言自語吧,用不著理睬他。但是問題遠不止此。他還要用「套子」去湊別人的思想。更令人詫異的是大家看見他都害怕。就是這么一個古怪猥瑣的人,就把大家壓得透不過氣來,把整個中學轄制了足足十五年,而且全城都受他的轄制,弄得大家甚至不敢大聲說話,不敢寫信,不敢交朋友……總而言之,人們對這個神經質的、變態的套中人妥協讓步,可以說許多人也被迫不同程度地鑽進「套子」中去了。作者在這里向我們提出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別里科夫並不是達官貴人,他沒有顯赫的地位和權勢,而是一個普通的中學教員,他在生活中是無足輕重的人物。在作者的筆下,他不是作為單個的人,而是作為知識界和社會上的一種典型,是舊制度、舊秩序、舊思想的忠實維護者,人們害怕他,其實是被那黑暗污濁的政治空氣壓得喘不過氣來。當時的俄國,亞歷山大三世實行恐怖統治,在俄羅斯大地上警探密布,告密誣陷之風盛行,在社會上確實有許許多多的別里科夫式的人物。作品通過別里科夫這個人物將批判鋒芒直指扼殺一切生機的沙皇專制制度。
從藝術上著眼,小說最大的特色是諷刺手法的大量運用。首先以誇張的筆墨給別里科夫畫了一張惟紗惟肖的漫畫,顯得多麼迂腐和可笑。另外還運用巧妙的對比手法,以他荒謬絕倫的思想和他一本正經的語言構成一種對比,使人忍俊不禁。騎自行車,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在他眼裡卻變成了極為反常的事,他一本正經地指責道:如果教師騎自行車,那麼「學生就要倒過來用腦袋來走路了」。作品還不露痕跡地運用了反語和豐富的潛台詞,極其辛辣地嘲笑了別里科夫,作者寫道:「他躺在棺材裡,神情溫和、愉快,甚至高興,」瞧!這個「套中人」死了,反而倒有神采了!作者接著指出:原來他「彷彿是暗自慶幸自己終於裝進了一個套子里,從此再也不必出來了,是啊!他的理想實現了」。這是何等辛辣的諷刺!作者暗示我們,只有棺材,才是別里科夫應該去的地方,而且這也應當是一切「套中人」最好的歸宿。
小說的開頭與結尾也不能忽略。它們是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起了深化主題的作用。小說是從一月夜兩位打獵朋友的聊天開始的,他們本是海闊天空地閑聊,殊不知別里科夫的故事,引起了他們的感慨和深思。開始的輕松寧靜和別里科夫的故事的沉悶氣氛形成了一種反差,接著又引出了一段皎潔恬靜的月色的描繪。這又和別里科夫的故事形成一種反差;大自然是寧靜美好的。現實生活又是那麼黑暗污濁。於是在那個月夜裡,布爾金和伊凡·伊凡內奇浮想聯翩,想到生活中的種種套子。作品最後寫到伊凡·伊凡內奇再也不能入睡了,他站了起來,坐到門外,點上了煙斗。也許,他想到:再也不能照這樣生活下去了!小說的這個結尾耐人尋味。
《套中人》讀後感
契河夫是19世紀末俄國傑出的小說家、戲劇家。他的小說短小精悍,情節生動,筆調幽默,語言明快,寓意深刻。他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具有典型意義的人和事,通過幽默可笑的情節進行藝術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來反映當時的俄國社會。其代表作《套中人》極為深刻地揭示了那個社會對於人性的壓迫與戕害。「套中人」別里科夫既是那個黑暗社會的犧牲品,同時也是那個吞沒一切新鮮事物的黑暗環境的象徵。這是契訶夫對那個吃人社會提出的最為嚴厲的指控。
⑷ 契訶夫的小說有哪些
1、《凡卡》是俄國作家契訶夫創作的短篇小說,寫於1886年。這篇小說通過凡卡給爺爺寫信這件事,反映了沙皇統治下俄國社會中窮苦兒童的悲慘命運,揭露了當時社會制度的黑暗。
⑸ 請問大家,契訶夫有《兒童》這本小說嗎我百度不到。有一題作業不會做。
契訶夫的短篇小說《兒童》
寫了五個在賭博的孩子,刻意表現他們之間的不同。九歲的葛里夏「他打牌完全是為了錢」,「擔心贏不成的那分恐懼嫉妒」,「不容他安安靜靜地坐著」,「他局促不安,倒好象坐在刺草上似的。他一贏,就貪心地把錢抓過來」,而他的八歲的妹妹阿尼雅「也怕別人會贏,她的臉紅一陣白一陣」,但是她和她哥哥不一樣,她緊張地盯住別人,不是為了錢,「錢不錢,她倒不放在心上,對她說來,賭贏了,是面子問題」。另一個妹妹索尼雅又有不同之點:「她是為玩牌而玩牌」,她根本不關心輸贏的問題。「不管誰贏了,她總是拍手笑」。最小的弟弟阿遼沙的不同之處是既不貪錢,也不好面子,更不是一般地湊熱鬧。他在那裡與其說是為了玩牌,不如說是為了看人家起糾紛,「要是有人打人,或者罵人,他就十分高興」。 第五個孩子是廚娘的兒子安德烈,他的特點是迷迷糊糊,自己贏了也好,別人贏了也好,他都不關心,他一心注意的是這種牌戲的數學原理:「這世界上能有多少不同的數字呵,它們怎麼會算不錯?」
這種幾乎沒有任何戲劇性情節或心理病態的作品之所以動人,主要得力於契訶夫把五個孩子內心對於賭錢的不同看法放在綱領性的地位上。
膚淺的作家容易滿足於五個孩子外表的區別,但不能超越這種外表信息的差異。契訶夫之所以是巨匠,具有點鐵成金的才華,就在於輕松自如地把握了他們心靈深處的差異,外表的信息的差異只是一種索引。作家的任務並不是把這種區別絕對化。把人看得沒有任何共同點,會妨礙生活真諦的顯示。作家從尋求區別開始,並不停留在區別上,作家觀察的深刻還在於他最終還能發現這不同的心靈軌道在另一個層次上又屬於一個更大的共同軌道。用哲學的語言來說,作家的觀察的過程是從嚴格的特殊走向廣泛普遍性的過程。
⑹ 因無人願意聽他訴說,車夫只好向馬訴苦.請問小說名
契訶夫短篇小說《苦惱》賞析 作為短篇小說藝術大師的俄國作家契訶夫, 望?失去了親人,遭遇了不幸,不求別 的, 只要創作了一系列舉世公認的短篇小說佳作, 《苦 而 有個人肯聽自己說說這個不幸, 這是個起碼的願惱》堪稱是其中的一部經典,小說寫的是一位名 望,不是想讓兒子起死 回生, 況且他身居鬧市, 叫約納的車夫, 一心想跟別人談談他才死不久的 整天迎來送去, 可就是這么一個小小的、可憐的兒子,減輕一些內心的傷痛,可幾次三番沒有人 願望也 實現不了, 願望之小, 與實現願望的難度聽他的, 結果他只好把滿腹心事向他的小馬訴 之 大形成強烈反差, 更顯示出約納苦惱的厚重。 說。 這是個樸素平淡的故事, 但歷來很受推崇。 列夫?托爾斯泰認為它是第一流的小說;高 二、 《苦惱》的組織結構 爾基對約納的遭遇產生了強烈共鳴,稱贊它是一 部非常真實生動的作品,他在《我的大學》中寫 《苦惱》的層次非常清楚,寫了約納四 次道:當年他在麵包房工作的時候,傳來了他外祖 向他人傾訴,四次碰壁,最後只好走 進馬棚,對母去世的消息,他感到萬分憋悶,很想找個人講 馬訴說。契訶夫每寫完一次 約納的碰壁,接著便講他的外祖母,可是沒有人聽他講,他的這個心 寫他的苦惱,而每 次碰壁後,他的苦惱就隨之加願也就永遠埋在心底了。後來他讀了《苦惱》 , 深,在第 二次碰壁後, 加了一段抒情, 在第四次後悔當初沒想到把自己的悲哀講給老鼠聽, 當時 碰 壁後, 寫了約納想像中的第五次努力——向女麵包房裡老鼠是很多的①; 英國女作家卡特琳 ? 性傾訴,整個故事看似平鋪直敘,其實匠心獨曼斯菲爾德則認為: 「如果法國的全部短 篇小說 運。 都毀於一炬而這個短篇小說 《苦惱》 留存下來的 約納遇到的四類人及對他們的稱呼是軍 人話,我也不會感到可惜。
⑺ 契科夫《苦惱》作品賞析
藝術特色:
1、作品層次:
《苦惱》的層次非常清楚,寫了姚納四次向他人傾訴,四次碰壁,最後只好走進馬棚,對馬訴說。
契訶夫每寫完一次姚納的碰壁,接著便寫他的苦惱,而每次碰壁後,他的苦惱就隨之加深,在第二次碰壁後,加了一段抒情,在第四次碰壁後,寫了姚納想像中的第五次努力——向女性傾訴,整個故事看似平鋪直敘,其實匠心獨運。
姚納遇到的四類人及對他們的稱呼是軍人(老爺)、三位年輕人(老爺)、僕人(老哥)、年輕車夫(老弟),這四類人的先後順序不是隨意安排的,而是按照地位從高到低的順序,姚納在最後一次碰壁後,他在想像中向「娘兒們」傾訴,從排列順序看,排在牲口(小馬)的前面,可見當時俄羅斯婦女地位的低下。
奇怪的是:當姚納向軍人和三位尋歡作樂的年輕人傾訴時,這兩類人雖不耐煩,卻還敷衍一句:「他是害什麼病死的?」「大家都要死的」,而當他去向僕人和年輕車夫訴說時,前者讓他走開,後者一言不發倒頭便睡。
如果說,被姚納稱之為老爺的軍人和三位年輕人,決不會花時間去聽一個窮車夫的訴苦,這里存在社會地位的隔膜;而當姚納去向和他同階層的僕人和年輕車夫訴說時,他們竟連敷衍的話也懶得說,這的確發人深省。
2、語言風格
小說只有短短的4000多字,但是卻內容豐富,這與作者精煉、簡約的語言風格是分不開的。
首先作者用詞簡單、精確、凝練,在環境描寫與人物描寫等方面選用的詞語朴實無華、又簡潔精煉、寓意卻又十分豐富;
其次作者在選用句子方面,尤其是對話方面,短句多、不完全句多,句子結構簡單、短小精悍,顯示出了語言簡潔的特點,再次作者在描寫時還運用了一些修辭格,收到了簡單、精煉、形象、生動的修辭效果。
另外《苦惱》中還大量運用了省略號,這些省略號的運用也使語言含蓄、凝練,產生空靈之美。
契訶夫與其他一些俄國作家不同,他筆下的人物對話極其精煉,毫無冗長和羅嗦之感。人物對話不僅符合特定環境下和場合里人物的性格邏輯,而且能恰當地映射出人物此時此景的內心活動。
三個青年的對話顯示出他們尋歡作樂、玩世不恭的性格,姚納挨了他們一巴掌還說:「嘻嘻!……好有興致的幾位老爺……」內心正轉著這樣的念頭:他們有興趣和他打著玩,大概也有興趣聽他談談兒子。
同時,姚納的對話也反映了他老實巴交、逆來順受的性格和急於傾訴內心愁苦的心情。這對刻畫馬車夫的性格特徵和深層心理狀態起了很大作用。
3、描寫手法
契科夫在《苦惱》中也採用了現實主義客觀描寫手法,他強調作者在創作中的客觀態度,但絲毫不反對作品應有的傾向性,這種傾向性,不是廉價的說教,不是硬塞給讀者,而是把鮮明的傾向絲毫不露行跡地融入對現實生活的客觀描述中,他認為傾向性是作者主觀思想在作品中的自然而然的流露,這種流露越隱蔽越好。
全文通篇沒有作者主觀的說教,但讀者卻從作者抑鬱的描述中,看到人間的冷酷和世態炎涼。這正是契科夫「態度越是客觀,所產生的印象就越有力」的現實主義的成功體現。在這篇小說中作者對於冷如冰霜的社會的揭露,真實入木三分,令人叫絕。
《苦惱》它強烈刺激著讀者的不是別的,乃是驚人的真實及由此因此的深深思考。
(7)契訶夫短篇小說哪篇短擴展閱讀:
《苦惱》創作背景:
19世紀80年代,俄國正處於沙皇統治下的黑暗時期。70年代興起的民粹派「到民間去」的運動,由於無視資本主義發展的事實,得不到農民的支持而最終失敗了。
進入80年代後,他們轉而採取暗殺手段來推翻專制制度。雖然他們成功地刺殺了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但亞歷山大三世即位後,便開始了更加殘酷的血腥鎮壓,革命者成批地被絞死和流放,知識分子中出現了普遍的絕望情緒,喪失了以往的那種革命信念和斗爭精神。窒息的政治空氣也使許多人變得麻木、冷漠,充滿了庸俗的市儈習氣。
契訶夫的青少年時代是在貧困中度過的,因此他對下層人民生活的苦難和不幸深有體會。19世紀80年代初他開始了創作生涯,到寫作《苦惱》時,社會責任感已經日益增強,民族傾向也更加鮮明。
19世紀沙皇俄國統治下的俄國社會,沙皇的專制統治使得當時社會中的人等級制度分明,人與人之間關系麻木冷漠。處在上層社會的人積累了大量的物質財富,而處在下層的如馬車夫姚納·波塔波夫則生活困苦,掙扎在生存的邊緣,貧富差距十分明顯。
⑻ 契訶夫的短篇小說有哪些
一、《「黃鼠狼」 霍爾與卡里內奇》
我以獵人的身份訪問瑞茲德林縣,在曠野里結識了小地主鮑盧台金。他邀請我到他那裡過夜,因為路遠,我們先步行到了「黃鼠狼」霍爾的家,但霍爾進城去了。於是由他十五歲的小兒子瓦夏駕車送我們回鮑盧台金家過夜。
第二天,鮑盧台金被迫進城跟鄰居皮丘可夫打官司去了。於是我一個人出外打獵,傍晚前我返回途中,有意順便來到霍爾的家。我在霍爾的柴草房裡住了三天,與他多次長談,了解了許多情況,學到了許多東西。第四天傍晚,鮑盧台金派卡里內奇來接我,於是我跟霍爾依依告別。
次日,我離開了鮑盧台金先生好客的家。
二、《獵人葉爾摩萊與磨房主妻子》
我帶著獵人葉爾摩萊,傍晚在樹林里狩獵。他們想在附近一個磨房裡過夜。磨房主怕引起火災,所以拒絕了他們的請求,但最後還是安排他們住在距離磨房一百步遠的一個四面敞開的小棚里。
後來,磨房主叫他妻子阿麗娜出來招待這兩位不速之客。原來阿麗娜是一個地主太太的貼身丫頭,由於要求與地主老爺的貼身男僕結婚而被攆到鄉下,是磨房主花錢為她贖的身。
三、《從草莓泉水到伯爵管家》
在初秋八月一個炎熱的日子,我帶著獵犬來到伊斯塔河畔打獵。由於炎熱難熬,來到附近聞名的草莓甘泉,痛飲了清涼的泉水,見到了我早就認識的那兩個農民。一個叫斯交布希卡,是「二溜子」,他現在寄住在給主人管菜園的米托洛方的菜園。另一個叫米哈伊洛薩魏里甫「塗蠻」。
「塗蠻」曾經是已故伯爵彼得伊里奇家的管家,在伯爵生前就已放歸為自由人,他現在七十左右,如今寄住在縣城裡一個得癆病的旅店老闆那裡。從他口裡,讀者知道那個伯爵的故事。伯爵生前風光了一陣子,但他因此傾家盪產,死於旅館的客房裡。老人對自己的主人至今有好感,懷念多於埋怨。
四、《縣醫奇緣》
縣城的醫生應邀下鄉,去離城四十多里遠的一個女地主寡婦家,為她的一個女兒治病。在治病過程中,兩人產生了感情。姑娘很感激醫生,醫生為姑娘的美貌所吸引。
但不幸的是,由於農村醫療條件差,離城雖只有四十多里,但道路泥濘,進城買葯,來回一次需要幾天,姑娘一病不起,折騰幾天幾夜後一命嗚呼。臨死前姑娘勇敢地向醫生表白愛情。愛情就這樣不了了之。在醫生心裡留下了終生的遺憾和永久的記憶。
五、《我鄰村的地主拉其洛夫》
小地主拉其洛夫至多五十來歲,他年富力強,步履輕快,為人慷慨,待人和善。拉其洛夫曾在陸軍步兵團服役了十來年,還到過土耳其。
他不僅當過兵,打過仗,參加過俄、土戰爭;而且負過傷,住過院,幾乎送了命。他見多識廣,談吐自由,但性情內向。他結過婚,但三年後妻子因難產病故。現在他和妻子的妹妹奧麗佳雙方有意,最後他帶著姑娘離家出走,拋下了他的母親和家。這事件在省里引起了轟動。
六、《富農奧夫謝尼科夫》
富農奧夫謝尼科夫講述了一批地主貴族,大的和小的,好的壞的,老式的和新式的,開明的和吝嗇的,俄國土生土長的,外國後來的,各種類型都有,其中包括我的外公和外婆。
七、《李郭甫村外蘆葦盪遇險》
我和獵人葉爾摩萊到距離李郭甫村十里的蘆葦盪里撐船打野鴨遇險的故事。
他們先遇到華而不實的獵人符拉基米爾,他是地主家一個解除了奴隸身分的僕人。
然後又找到看管一個破木船的漁夫、綽號干樹枝的老人舒喬克。舒喬克蓬頭垢面、破衣爛裳、光著雙腳,一看就是辭退了的地主家僕,年紀六十歲左右。他先後為地主貴族老爺當過仆從、廚子、車夫,現在是漁夫。我們四人就是坐著他那隻破舊不堪的平底木板船在蘆葦盪打獵的。
八、《河灣草地上的五個小孩兒》
我因為貪戀打獵晚歸,回家途中迷了路,後來只好跟五個小孩兒在河灣大草地的篝火旁邊過夜,我假裝睡著了,聽到了孩子們談話。關於家神、美人魚的迷信和神話,以及當地發生過的一些傳說。
九、《來自美奇河畔的侏儒卡西楊》
我打獵歸來,坐在馬車上,一路顛簸。在路上碰到出殯的隊伍,為了避開,車夫趕馬向前,結果車軸壞了。為了買新的車軸,我們來到了只有六戶窮苦農民的移民新村,我見到了來自美奇河畔的侏儒卡西楊,由他陪同到了伐木場買車軸和打鳥。
我們在伐木場度過了後半天,返回新村前見到了十三、四歲的小姑娘小安娜。最後回到家裡,天已大黑。
十、《田莊管家》
這不是一般的地主家裡的管家,他的兒子當村長,他自己被主人委派掌管庄園,天高皇帝遠,他在庄園當家做主、發號施令。此人聰明能幹,地主老爺喜歡他和賞識他,但當地農民怕他、恨他,罵他是吃人的惡狗。
十一、《田莊管理處》
一個綿綿細雨的秋天,我打獵歸來,為了找一個避雨的地方,經一個看守窩棚的老人指點,來到安尼耶沃村洛司涅科娃夫人的田莊管理處,被管理處的主要負責人安排在隔壁的房間里睡覺、休息。我後來透過間壁的空隙看見和聽見管理處發生的一切,特別是主要負責人的所說、所為。
十二、《護林神》
傍晚我一人駕著輕便馬車打獵歸來,離家還有十六里,天氣突變,狂風暴雨,電閃雷鳴,拉車的母馬陷在泥濘中拔不出腿。就在這艱難的時刻,看林人皮留克幫我走出困境,把我拉到他家。
天晴後,皮留克准備送我回家,但此時聽見有人偷砍樹木,於是皮留克到樹林一舉擒獲了那個農民,帶回家中,經我的幫助,皮留克終於放了這個貧困可憐的農民。然後他送我出了樹林,分手告別。
十三、《兩個地主》
講的是兩個不同的地主。一個是退伍的將軍(從當勤務官升到少將,但從未打過戰),所以當地主後,始終不減昔日的派頭。一個是土生土長、從未在外面任職的、閉目塞聽、孤陋寡聞的地主。
十四、《列別姜市場買馬記》
我由於貪戀打獵,不知不覺來到了列別姜,於是下榻於當地一個大的旅館,然後去馬市場買了兩匹馬。回旅館吃完午飯,看公爵和退伍中尉打完檯球,然後又去馬販子家買馬,但由於公爵的到來而沒有成交。
最後我在另外一家買了一匹,但到家後發現自己上當受騙:原來這是一匹瘸腿的病馬,賣馬的是一個信誓旦旦的老式地主。
十五、《達吉雅娜鮑里莎夫娜及其侄子》
寫了達吉雅娜鮑里莎夫娜的為人以及她收養與培養侄兒的故事。但這位侄兒學畫沒有成功,白花了她的錢和心血。達吉雅娜鮑里莎夫娜,出生貧窮的地主世家,她的祖輩幾代都是窮地主;她現在五十來歲,很早就守寡;她沒有多少文化,但很聰明;她為人善良,思想自由。她是我這樣的青年人敬愛的老媽媽。
十六、《俄羅斯人之死》
作者先後寫了五個俄羅斯人的死,他們的死因和臨死時的心態,以及周圍人的反應,特別是我的思索和感慨。
第一個死的是伐木場上被伐倒的大樹壓傷致死的包工頭馬克西莫。
第二個死的是在地主家幹活兒的一個農民,他在穀物乾燥房被大火燒得半死,被人拉出了來後不久就死在自己的炕上。
第三個死的是一個患疝氣的磨房主,小腸疝氣這病本來好治,但他耽誤了治療,不治而死。
第四個死的是我大學時的同學阿威尼爾索洛哥烏莫夫。他大學未畢業,無家可歸,為生活所迫,帶著肺病在地主家當家庭教師,不久就死在他家裡。
第五個死的是一個地主老太婆,她是病死的,死得也很平靜,臨死前還從枕頭底下拿一個盧布想支付牧師的禱告費。
十七、《酒店賽歌》
寫的是兩個歌手在郭洛托夫卡村一個孤零零的酒店賽歌的具體過程。
郭洛托夫卡村位於山坡上,那裡有一個小酒店,店老闆尼古拉伊萬雷奇是個機靈聰明而有影響的人物。在七月的一個炎熱的夏日,我路經此地,進酒店歇腳避暑,正當兩個歌手在三個聽眾兼裁判的鼓動下准備賽歌。賽歌結束,我離開了酒店。
十八、《小地主卡拉塔也夫的愛情故事》
不到三十歲的卡拉塔也夫愛上了離他家三十多里一個財主和女地主老太婆的丫鬟瑪特遼娜,瑪特遼娜一個美麗善良的姑娘。他願意出五百盧布為她贖身,但遭到老太婆的拒絕,並因此把她遣送到一個草原村子吃苦受累、挨罵受氣。
後來,在一天夜裡,勇敢的卡拉塔也夫駕車把可憐的瑪特遼娜帶回到自己家,從此兩人過著甜蜜的生活。但好景不長,由於他們的疏忽大意,他們竟駕雪橇車經過女地主家,偏偏在路上正面碰上了老太婆的馬車。
事情敗露,女地主狀告他們,並窮追猛打,糾纏不休。最後瑪特遼娜決定自首,此後就石沉大海,緲無音訊。
由於這件事,小地主卡拉塔也夫負債累累,變賣家產,遠走莫斯科謀事。在莫斯科一年,差事還沒有著落。他決心不回家鄉,而是要死在莫斯科。
十九、《幽會》
寫我在埋伏地偷看和偷聽一對青年情侶離別前最後一次幽會的情景。
男方是一個闊少爺寵愛的仆從,女方是一個年輕的農家姑娘(一個苦命、可憐的孤兒)。男方的感情不深,在離別前表現冷漠,而女方的感情真摯熱烈。
二十、《希格雷縣的哈姆萊特》
一次打獵的旅行中,我得到鄰村一個小地主的邀請,去他家赴宴。宴會之後,大家又回到客廳打牌。我勉強等到了晚上,吩咐自己的車夫在明天早晨五點鍾套好馬車,便去就寢。那天晚上,我和他睡一間房,兩人都睡不著。於是就開始交談,他對我敞開心懷,打開了話匣,講了自己悲劇性的經歷。
(8)契訶夫短篇小說哪篇短擴展閱讀:
1、作者: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
俄文名:Иван Сергеевич Тургенев,1818-1883,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被認為是最早享有國際聲望和最早被歐美國家所重視的俄羅斯作家,也是最早被中國人所了解的俄羅斯作家之一。
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從1915年第一期開始連載屠格涅夫的《春潮》,1916年又連載了他的另外一部小說《初戀》,後來,巴金翻譯了《處女地》,麗尼翻譯了他的《貴族之家》和《前夜》,豐子愷翻譯了《獵人筆記》等,直到現在,他的作品仍不斷在中國被翻譯出版。
2、《獵人筆記》創作背景:
《獵人筆記》是19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問世的。這時正是俄國解放運動從貴族革命向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過渡的時期,是俄國社會生活處在大轉變的歷史時期。這一時期,俄國專制制度腐朽的本質更加暴露出來了,農奴制度的危機更加加深了。
從20年代起,俄國的農奴制度就進入了危機階段,並且,這種危機在不斷地加深著。資本主義在俄國逐漸地發展起來了。它猛烈地沖擊著農奴制度,使農奴制度的經濟逐漸解體了。應該說,農奴制經濟的解體,是農奴制危機的根本原因。同時,農民反對農奴制度的斗爭也在不斷地加強著。
據統計,從1826年到1850年,農民騷動達到了576次。此外,這時平民知識分子的革命家,正在逐漸代替著貴族革命家,參加革命運動的進步力量擴大了。屠格涅夫正是在俄國解放運動的深刻影響下創作了《獵人筆記》。
參考資料:網路-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
參考資料:網路-獵人筆記
⑼ 一篇短篇外國小說,不知道有誰看過
是俄國作家契訶夫的短篇小說《窩囊》
窩囊
--------------------------------------------------------------------------------
作者:契訶夫
日前,我把孩子們的家庭女教師尤麗婭·瓦西里耶夫娜請到我的書房裡,需要清一下帳。
「請坐,尤麗婭·瓦西里耶夫娜!」我對她說,「我們來結算一下。您無疑需要錢用,可是您這么拘禮,自己是不會討的……好吧,小姐,以前我跟您講定月薪三十盧布……」
「四十……」
「不,三十……我這兒記著呢……我付給家庭女教師的薪水向來都是三十盧布……好吧,小姐,您來了兩個月……」
「兩個月零五天……」
「不,整整兩個月……我這兒記著呢。這么說,我該付您六十盧布……得扣除九個禮拜天……要知道每逢禮拜天您不給科利亞上課,只休息不幹活……再加上三個節假日……」
尤麗婭·瓦西里耶夫娜漲紅了臉,開始拉扯衣服上的皺邊,可是……她一言不發。
「再加三個節假日……因此要扣除十二盧布……科利亞病了四天,沒有上課……您只給瓦莉婭一人上課……有三天您牙痛,我妻子允許您下午不上課……十二加七等於十九。扣除後還剩……嗯哼,四十一盧布。對嗎?」
尤麗婭·瓦西里耶夫娜的左眼紅了,含著淚水。她的下巴開始顫動,她神經質地乾咳起來,呼哧著鼻子,可是--她一言不發。
「除夕晚上,您打碎了一隻茶杯和一個茶碟。扣除兩盧布……那茶杯很貴重,是祖傳的,不過……算了吧,上帝保佑您!我們哪能一點不受損失呢?後來,小姐,由於您照看不周,科利亞爬到樹上,把上衣撕破了……該扣除十盧布……有一個使女,也因為您照看不周,偷走了瓦莉婭的一雙皮鞋。您樣樣事情都得照看好才是。您是拿薪水的,因此,這么說,還得扣除五盧布……一月十號,您在我這兒拿了十盧布……」
「我沒拿!」尤麗婭·瓦西里耶夫娜小聲說。
「可是我這兒記著呢!」
「哦,那就……好吧。」
「四十一減二十六--餘十四……」
現在她的兩隻眼睛都淚汪汪的了……她那長長的好看的小鼻子上冒出了汗珠。可憐的姑娘!
「我只拿過一回……」她用顫抖的聲音說,「我在您太太那兒拿過三盧布……此外我再沒有拿過……」
「是嗎?您瞧瞧,這筆錢我可沒有記上!十四再減三,餘十一……好吧,這是給您的錢,寶貝兒!喏,接著:三盧布,三盧布,三盧布,一盧布,一盧布。請收下,小姐!」
我把十一盧布遞給她……她接過錢去,手指哆哆嗦嗦地把票子塞進衣袋裡。
「麥西①,」她小聲說。
--------
①法語「謝謝」的音譯。
我跳起來,開始在房間里快步走著。我氣憤之極。
「您為什麼要『麥西,?」我問。
「您給了錢……」
「可是要知道,是我剋扣了您,見鬼,是我搶了您!要知道是我侵吞了您的錢財!您為什麼還要『麥西』?」
「在別的地方,人家根本不付我錢……」
「不付錢?這毫不奇怪!好了,剛才我是跟您開玩笑,給您上了殘酷的一課……您那八十盧布我如數付您!錢都放在信封里了!可是人難道能這樣軟弱?您干嗎不提出抗議?為什麼一言不發?在這個世界上,難道人不應該以牙還牙嗎?做人難道能這么窩囊?」
她苦笑了,但我看到,她臉上的表情分明是:「能這樣的。」
我請求她原諒這殘酷的一課,把八十盧布全給了她,這使她大為驚喜。她膽怯地說了一聲「麥西」,走了出去……我望著她的背影,不禁想道:在這個世界上,做一個強者可真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