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科夫短篇小說集插圖
㈠ 可愛的契訶夫丨沙俄文學狠人往事
如果說中國是一隻孜孜不倦的東亞雄雞,那麼蒼莽的俄羅斯,就像一頭盤踞兩大洲的北方巨獸。這塊佔世界陸地面積八分之一的土地,伴隨極其惡劣的自然條件,孕育出了最驍勇好戰、驕傲冷漠的斯拉夫民族。
自從 1713 年,彼得大帝遷都聖彼得堡,向西方諸國學習之後,一直在人類文明史邊緣默默徘徊的小透明——俄國——突然像開了掛一般,各行各業厚積薄發,各個領域大放異彩:數學家、化學家、物理學家、音樂家、畫家、舞蹈家、戲劇家、電影導演……一輩輩頂尖大師噴涌而出,並迅速練成修羅級別的大魔王。
尤其是文學領域,19 世紀的沙皇俄國更是製造了史無前例大噴發——普希金、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訶夫、果戈里、屠格涅夫……這些層出不窮大師們泄洪般地產出了人類最深沉厚重、獨樹一幟的硬核文學,直到 8102 年的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在這些塵封的故事中咂摸出餘味。
就像納博科夫說的,「俄羅斯文學的便利之處就在於:一個幾乎沒有文學傳統的國家,只用了一個世紀的時間,便創造出了在藝術價值、影響范圍以及所有方面都足以與英國或是法國的光輝作品相提並論的文學,唯一的差距只在數量。
從 19 世紀到今天,那些被公認為最優秀的俄國文學,按一般印刷統計,大約只有 2 萬 3000 頁。顯然,無論法國還是英國文學,都不能被濃縮到這樣的程度。
為了品嘗這份文化精髓,我們將重回 19 世紀,追溯沙俄狠人們的奇聞軼事,和大師們一起,吹最凜冽的風、喝最熱辣的酒,揍最兇猛的熊、讀最深沉的戰斗民族文學。
今天是《沙俄文學狠人往事》系列的第一篇——可愛的契訶夫。
1
「他更像契訶夫」 ,這是波伏娃對魯迅的第一印象。
契訶夫(1860 - 1904)與魯迅(1881 - 1936),雖然他們生活年代相近,但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國度和文化中,然而,他們恰巧都棄醫從文,各自的小說也驚人地相像,甚至有人稱魯迅是「中國的契訶夫」。
契訶夫有一篇著名的作品《苦惱》,講述一個老車夫,總是想和人傾訴他失去兒子的痛苦,卻無人理會:
約納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兩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這成千上萬的人當中,有沒有一個人願意聽他傾訴衷曲呢?然而人群奔走不停,誰都沒有注意到他,更沒有注意到他的苦惱……那種苦惱是廣大無垠的。如果約納的胸膛裂開,那種苦惱滾滾地湧出來,那它彷彿就會淹沒全世界,可是話雖如此,它卻是人們看不見的。
故事的結尾,這個可憐的車夫只能把心酸講給一匹馬聽。
無獨有偶,魯迅筆下祥林嫂的苦惱也是無人可言說,「後來全鎮的人們幾乎都能背誦她的話,一聽到就煩厭得頭痛。」
這種寂寞當代人應該更懂:雖然身在一個沸騰的世界,但因為周圍的熱鬧才更顯孤獨,每個人都像一座孤島,這更使人絕望無助。
還記得中學語文課本里的終極宅男別里科夫嗎?
只要出門,哪怕天氣很好,也總要穿上套鞋,帶著雨傘,而且一定穿上暖和的棉大衣。他的傘裝在套子里,懷表裝在套子里,削鉛筆的小折刀也裝在一個小套子里。……這個人永遠有一種難以克制的願望--把自己包在殼里,使他可以與世隔絕,不受外界的影響。
《套中人》插圖
他製造出的精神輻射,讓在他身邊的人渾身膈應。他充當官方的奴才,不光套著自己,也限制別人。現實生活令他終日惶惶不安,他總是贊揚過去,擁護一切舊傳統,因為他能躲在裡面逃避現實,一如他的思想不見天日。
這樣的人,活成了魯迅筆下的「孔乙己」,而契訶夫叫他「套中人」,放在今天就是揮舞鍵盤的道德衛士。
「……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孔乙己
「哎呀,千萬不要惹出什麼事端!」——別里科夫
「只有我一個人覺得 XX 很毀三觀嗎?」——鍵盤俠
契訶夫和魯迅就像兩把短促又鋒利的手術刀,精準狠厲地解剖了一個個大時代里的佛系又喪逼的小人物。
「小說中幾乎所有的人物都一樣困惑、迷惘,經濟狀況和傳統道德讓他們無處可逃:有些人放棄了希望,有些人聽天由命,幾乎所有的抗爭都無濟於事,尋求虛妄想像的安慰,或求助於曾毀滅他們的迷信。這些犧牲者的軟弱無力,半是縱容,半是順從自己的不幸。」
這話是波伏娃評價魯迅的,但把對象換成契訶夫也一樣成立。
更巧的是,他倆還都寫過一些「飛越瘋人院」式的狂妄之人。
魯迅的第一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中的主人公,是第一個喊出「禮教吃人」的瘋子。而《狂人日記》發表的 26 年前,契訶夫也構建了一個愁雲慘霧的《第六病室》,那裡關著幾個精神病患者和一個渾渾噩噩的倒霉醫生。
男主角格羅莫夫原本是個貴族出身的政府公務員,一天他看到一隊押解而過的犯人而深受刺激,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患上了被害妄想症:
晚上他在屋裡沒有點燈,夜裡也不睡覺,老想著他可能被捕,戴上手銬,關進監獄。他不知道自己有什麼過失,而且可以擔保他今後也絕不會去殺人、放火、偷盜。可是,無意中偶然犯下罪行難道不容易嗎?難道不會有人誣陷嗎?最後,難道法院不可能出錯嗎?
在彌漫著污濁的第六病室里,格羅莫夫突然一下明白:他一直就生活在沙俄這個巨大的監獄里,到處是陰森的鐵窗、殘酷的毒打,而且永遠無可逃遁。不是他瘋了,而是所有人都瘋了!他再也不能安然生活下去了,他每時每刻都感到被壓抑得透不過氣來。
根據《第六病室》改編的俄羅斯電影《Ragin》(2004)
於是他憤怒地叫喊:「開門!要不然我就把門砸碎!」
而主持這家醫院的拉京醫生,因為同情理解格羅莫夫也被當作瘋子抓了起來,關進第六病室,被迫害致死。
安德烈·葉菲梅奇躺下,屏住呼吸,惶恐不安地等著再一次挨打。就像有人拿一把尖刀,扎進他的肉體,在胸腔內和腹腔內轉動幾圈。他疼得直咬枕頭,磨牙。忽然間,在他一片混沌的腦子里,清晰地閃出一個可怕的難堪的念頭:此刻在月光下像鬼影般的這幾個人,幾十年來一定天天都忍受著這樣的疼痛。二十多年來他對此一無所知,而且也不想知道--怎麼能這樣呢?
這兩個瘋子,不幸之處就在於他們的思維過於活躍、意識太過超前,於是成了這個巨大、沉悶的套子里最堅決的破壞者。
根據《第六病室》改編的俄羅斯電影《Ragin》(2004)
後來,一個叫「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的年輕人讀了這部作品後,「覺得可怕極了」,覺得他「自己好像也被關在第六病室里了」。之後他帶領布爾什維克發動了十月革命,掀翻了整個國家的社會秩序,繼而影響了鄰國的命運,當然這是後話了。
2
俄國文學大師們的普遍特點是詩性漫溢、吞吐風雲、精神力爆棚,敘述激情也是鋪天蓋地、澎湃千里。缺點就是不事剪裁,大部頭厚得能砸死人。相比之下,「世界短篇小說之王」契訶夫倒像是個異類。
短篇小說大師凱瑟琳·曼斯菲爾德說:「我願將莫泊桑的全部作品換取契訶夫的一個短篇小說。」
《變色龍》插圖
契訶夫一生創作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說。最可貴的是,他寫小人物,便就是小人物,而不同於其他俄國作家,無論多接地氣,終究自帶文藝腔,而契訶夫始終將自己放得很平。他那些對人性的、市民的、社會的庖丁解牛式的描寫,有種惡毒的幽默感:
如果你害怕孤獨,就不要結婚。
大學能培養一切,包括愚蠢。
這冰淇淋,簡直像用病人洗過澡的牛奶製造的。
有一位小姐,她的笑聲,簡直像是把她的全身浸在冷水裡。
「哦哦,我的寶貝的小膿庖啊,」未婚妻嬌聲嫩氣地說。
男的想了一會兒,很不舒服,就解除了婚約。
當喉嚨發干時,會有連大海也可以一飲而盡的氣概——這便是信仰;
等到喝的時候,至多隻能喝兩杯——這才是科學。
一個地主在吃飯的時候,得意洋洋地說:
「鄉間生活真是便宜的。——雞也是自己的,豬也是自己的。——生活真便宜啊。」
他曾經寫信給高爾基談論俄國人的民族性:「他們的心理狀態像狗一樣,如果你打它,它就哀嚎乞憐,鑽進狗窩;如果你親它,它就躺在地上,四腳朝天,搖尾獻媚,這樣的人群需要在既有秩序內接受長期的理性訓練,否則只會擁戴新的暴君。」
納博科夫評價契訶夫的幽默:如果你看不到它的可笑,你也就感受不到它的可悲,因為可笑與可悲是渾然一體的。
via cargocollective.com//leezakai
當契訶夫不講笑話的時候,他也是個無比細膩哀傷的作者,隨手就用文字撩撥起讀者滿腔的「意難平」。
我們從小學的課本中就知道了契訶夫的《凡卡》。
一個可憐孩子寫信,講他如何進城做了鞋匠的學徒,飽受剝削,無所依靠,懵懂的心裡尚存著一點對未來的微末期待,故事的結尾他寫下地址:
鄉下 爺爺收
讓這份天真的期待徹底落了空。
另一篇小說《獵人》的結尾,契訶夫寫「他已經消失在拐角,而她還踮起腳想去看看他的白色帽子」。只是截取生活中的某些場景,也讓人覺得無奈至極。
所有一切的人世的苦辛、幽默,懷慕與悲哀,契訶夫的小說里都有。
3
可能因為他」短篇小說之王「的名聲太大,大家似乎忘記了,契訶夫也是現代戲劇的開山鼻祖,而且戲劇上的耀眼成就絲毫不亞於文學。
據說契訶夫覺得,挪威劇作大師易卜生根本不懂戲劇。他說,生活中哪有那麼多激烈的波瀾啊?真正的生活,無非是喝茶、談天,時間日復一日地流逝,悲劇或喜劇,就在這乏善可陳里誕生。他戲劇里的主人公都是灰心喪氣的小人物,這些人物的特質如果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伊凡諾夫》里的台詞——「我的靈魂被一種惰力給麻痹了」。
契訶夫後期和偉大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合作,為後世貢獻了一系列卓越的戲劇:《海鷗》《三姊妹》《萬尼亞舅舅》和《櫻桃園》。
林兆華版《櫻桃園》劇照
值得一提的是《萬尼亞舅舅》。故事發生在俄羅斯的一個農庄。農莊主人、退休教授謝列勃里雅科夫帶著年輕貌美妻子葉蓮娜回到鄉下居住,他們的到來,激起了農庄管理者萬尼亞和鄉村醫生阿斯特洛夫內心的漣漪。視教授為偶像的萬尼亞,25 年來勤勤懇懇經營農庄,供養著教授一家,也將自己的青春和理想都寄託在教授身上。不料到頭來,他發現教授不過是個自私自利的蠢貨,怒火中燒的萬尼亞險些殺死教授。
當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親自出演《萬尼亞舅舅》時,試圖從台下劇作家的嘴裡套出一些解讀人物的密碼,可契訶夫只說了一句:「記住,他系的是一條絲絨領帶!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萬尼亞舅舅》中扮演鄉村醫生(1899 年)
《萬尼亞舅舅》是一部非常反類型的戲劇,劇中人物沒有長篇的獨白,也少正面的情感沖突,甚至都分辨不出誰是英雄或者悲劇主角,有的只是低微卑怯的人物和曖昧糾葛的情感。
真正的主旨是偶像的破滅,一個全人類都逃不出的精神困境。
高爾基在看過《萬尼亞舅舅》後,給素不相識的契訶夫寫信:「我哭了,哭得像個女人,盡管我遠不是個有善德的人。回到家裡,惘然若失,被您的戲揉皺了,給您寫了封長信,但又撕掉了……我看著這些劇中人物,感覺好像有一把很鈍的鋸子在來回鋸我。」
契訶夫死後 100 多年,他的戲劇不斷被搬上多個國家的舞台或大銀幕上,台詞也翻譯得相當貼近生活,無論用哪種語言、哪種文化,都能走近它。
蘇聯版《萬尼亞舅舅》(1971)
英國版《萬尼亞舅舅》(1991)
澳大利亞版《萬尼亞舅舅》(2012)
北京人藝版《萬尼亞舅舅》(2015)
4
世界三大短篇小說之王,命都不太長。
莫泊桑 43 歲,歐亨利 48 歲,契訶夫 44 歲,他們都有著超卓的幽默感,但就像所有的喜劇大師一樣,私下都不快樂。那些直指人心的諷刺,都是以自己為祭品的。契訶夫晚年的文風,肉眼可見地陰郁頓挫起來,也許是因為他再也無法強顏歡笑了。假如他再多活十年二十年,文學成就可能會遠遠超過托爾斯泰和陀斯妥耶夫斯基。
1884 年,契訶夫從莫斯科大學醫學系畢業,原准備當一名醫生。在農村居住時期,他經常給農民免費看病。由於家境困難,契訶夫從 20 歲起就開始為刊物寫些短小的幽默段子,即使這樣,生活也經常捉襟見肘。多年來,契訶夫的人際交往,就是找親朋好友借錢。
感受一下大作家借錢時的話術:
我還沒有結婚,沒有子女。生活頗不容易。多半夏天就會有錢了。啊,但願如此!
千真萬確:一個小錢也沒有!我還沒學會借債,那是一種極大的麻煩事!
除了這種流行病以外,我還等待另外一種流行病,這種病是一定會傳布到我的庄園來的。那就是缺錢。
我又生病,又心境憂郁,簡直不像話。鋼筆從我手裡掉下去,我根本沒法寫作。
請您給我寄錢來。我沒有錢了,而且似乎也沒有地方可以拿錢。
……我囊空如洗,連出門的路費也沒有了。……唉!我不會到您那兒去了。我是用低沉陰郁的聲調說這句話的。
沒有錢用,但又懶得去掙錢,請您給我寄一些錢來吧!我決不食言:我只懶到 5 月份,從 6 月 1 日起我就坐下來寫作。
我希望來年春天我會有一大筆錢。我是根據迷信來判斷的:沒有錢就是快有錢了。
錢老是沒有,而且不會很快就有,真要命。
這樣說來,我欠一千零四個盧布。……我急於償清最後這點債務,因為我打算在您那兒再借新債。
高爾基曾說,「每一個來到安東·契訶夫身邊的人,會不由自主地感到自己希望變得更單純,更真實,更是他自己。」
畢竟,這位作家當年縱橫文化圈的法寶,擁有一件最有力的武器——可愛。
人家年輕的時候長這樣,沙俄文壇第一美男子好吧? ↓
契訶夫曾被問到英國和土耳其的戰爭:「您看好哪邊贏?」「那我就……希望……打得好的贏吧。」
曾說過:當今俄國有兩座不可企及的高峰,厄爾布魯士山頂峰和我。
契訶夫曾瘋狂贊美初戀情人米齊諾娃,「愛您愛到忘我、愛到發瘋」,「你把我迷得神魂顛倒。你現在即便說,二加二等於五,我也會相信你是對的」。
後來米齊諾娃選擇與契訶夫的好友、大畫家列維坦戀愛,契訶夫創作了小說《跳來跳去的女人》。
1886 年,列維坦給契訶夫畫的肖像
1896 年,契科夫的戲劇《海鷗》首演失敗,在信中傷心地寫:「劇場里充滿了敵意,空氣因為憎惡而膨脹,而我,依據物理學的原理,像炸彈一樣,飛離了彼得堡。」
他形容彼得堡的天氣,「真要命,大家乘雪橇,可是沒有雪。這不是天氣,而是一種什麼手淫。」
他曾經和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互送簽名照,並告白:「我非常非常感動,我深深地向您表示感謝。送上一張照片,一本書,如果我擁有太陽,我也會把太陽送給您的。」
契訶夫書桌上的柴可夫斯基簽名照
很多女人被他迷得暈頭轉向,甚至包括托爾斯泰的女兒。契訶夫最著名的迷妹,是作家麗季雅·阿列克謝耶芙娜·阿維洛娃,有丈夫,有孩子,卻愛了契訶夫一輩子。她送給契訶夫一個書形表墜,上面刻著數字,按數字找到契訶夫的一本書的某頁某行,就可以看到這樣的句子:「假如你什麼時候需要我的生命,就來把它拿去好了。」
他曾經擔心結婚會妨礙工作:「我的家庭人口眾多,我這個寫作的人好比一隻蝦跟別的蝦同裝在一個筐里:擠得很。……我不打算結婚。我希望我現在是一個禿頂的小老頭,在一個講究的書房裡挨著一張大桌子坐著。」
於是他 41 歲才結婚,婚後給妻子熱情地寫信:「再見,我的孩子!吻你,我要把你拋上去,再把你接住,再粗魯地讓你在空中翻轉,再把你抱住,再把你拋出去,再把你抱住,親吻我的女演員。」
契訶夫和妻子
1901 年,他拜訪托爾斯泰之前,為穿一條什麼樣的褲子苦惱了一個小時。
他在給妻子信里寫:我害怕托爾斯泰死去。如果他死去,我的生活會出現一個大的空洞……我愛他甚於愛任何人。
1900 年,契訶夫和托爾斯泰在雅爾塔
他生命中的最後一封信寫於 1904 年 6 月,結尾還在為「這邊的德國女人穿戴沒有格調」而感到沮喪。
他遺囑的結語是 :幫助窮人,愛護母親,全家和睦。
我所寫的一切,過五至十年就會被遺忘。但是,我鋪就的道路,將會完整地保留下去,不受損毀,這是我唯一的功勞。 ——契訶夫
隨說幾句契訶夫:他不願講笑話時,張佳瑋,知乎
可愛的契訶夫,童道明
契訶夫書信集
㈡ 契訶夫短篇小說全集的目錄
第一卷
1880——1882 致博學鄰人書勃里內斯耶傑內村安東沙·契洪特向人口統計身份卡提供的補充問題女東家在長、中篇小說之類的作品裡最常見的是什麼?縱犬捕狼多餘的勝利故事貪心不足,一無所得詼諧廣告和聲明安東沙·契洪特提供有生命的商品獻蛤費·費·波普多格洛貴族女中學生娜晶卡的假期作業瘋子數學家出的習題遲開的花獻給尼·伊·柯羅包夫好爸爸忘記啦!!演說與小皮帶兒我的紀念日充滿問號和驚嘆號的一生飛災非常可怕的事情,或恐怖的一夜有結局的獨卷長篇小說自白或奧麗雅、任尼雅、左雅(一封信)不如意的拜訪為幾只小蘋果迎接春天議論兩場亂子結婚之前《鬧鍾》雜志的日歷1882年3月至4月嗚呼,安寧閑適的生活!按美國方式綠沙嘴不長的長篇小說男爵藝術家們的妻子詳自葡萄牙文「已經有過幽會,只是」好心的朋友聖彼得節通訊記者報復幾種氣質的人據科學上的最新結論鄉醫們體驗 心理小品在車廂里無可挽回的事輕松喜劇式的事件關於生活的哲理定義游藝沙龍飛島 茹里·幾爾納安·契諾特譯迫不得已的騙子新年胡謅審訊一件令人厭惡的事類似長篇小說的作品男女算卦人新年前夕的小景安東沙·契主辦的廣告社六月二十九日 一向擊不中目標的獵人的故事哈哈鏡聖誕節的故事雜燴詩意和平庸三個中選哪一個?一個陳舊但又永遠新奇的故事兩部羅曼史雜燴信和電報他和她托萊多的罪人譯自西班牙文集市第二卷
1883-1884 喬裝打扮者勝者的得意退休的十四品官講的故事會計助理日記摘錄商紳之女羅曼史二位一體有見識的看院子的人完全像爺爺保護人喜事未婚夫是山羊還是壞蛋?時代的特徵報刊讀者的想法傻瓜一個單身漢講的故事小事二則在郵局裡被拒絕的愛情譯自西班牙文難定標題的故事一名官吏之死女法律學家圖書簡介哥哥他明白了!某少女日記摘錄惟一的辦法 關於彼得堡信用合作社一案善人真正的實話在海上水手的故事誇大狂病例請《醫師報》注意一次庭審可惡的孩子站長黑夜裡神秘莫測的性格進入俄語並已通用的三千外來詞中傷自 白施巧計的人混亂的廣告兒童讀物在催眠術表演會上閑談悲劇演員在客廳里她走了無畏和無可非議的勇士們嫁妝聖誕之夜在理發鋪里柳樹品德高尚的小酒館老闆家道衰敗者的悲歌考 試兩位非常聰明的人的對話現代禱告辭冠軍錄阿爾比昂的女兒自由主義者新年故事在釘子上盜賊簡明人體解剖學1883舊年的遺囑律師的愛情故事陳述筆錄一張紙復活節紀事瑞典火柴破案小說勛章優炮兵准尉克羅科季洛夫閑談的高論空話,空話,空話庇護1884年與人類簽訂的合同感恩的人 心理素描二十六日記摘抄查詢七萬五齣主意丈母娘——辯護律師昔日的奴隸瑪麗亞·伊萬諾夫娜問題和答案我的娜娜我的官銜和封號年輕人十字一名古典中學生的故事傻女人,或退役大尉並不存在的輕松喜劇之一場景喜劇演員沒有偏見的女人愛情故事小吃 愉快的回憶沙拉醬不幹凈的悲劇演員和患麻風病的劇作家忠心的保衛者在費城召開的自然科學家代表大會學術性文章秋天恐怖、可怕、可惡、絕望的悲劇很多幕,很多場收藏品貓在馬車上永動機一頭公羊和一位小姐一年一次莫斯科的特魯布廣場上女人的報復「仁慈的老爺們」生活中的一個小插曲小事幾則新病和老處方馬車夫軟弱的人夜鶯的紀念演出評論文胖子和瘦子補習教師蘿卜 譯自兒語代表或:苔絲苔蒙諾夫如何損失二十五盧布的故事感恩的德國人打獵冤家路窄英雄夫人我的妙語雋言啊,女人呀,女人熱愛自己祖國的人我是怎樣喜結良緣的小故事在阿姆斯特丹俄國展廳獲鐵質獎章之參展者名單第三卷
1884-1885 在痼疾病患者與老人收容所里庸人先生們兩幕劇審判前夜被告的故事牡蠣招牌將軍光臨的婚禮最新尺牘可愛的自由派談戲小品民族特徵摘自一位天真的俄羅斯地理協會會員的筆記在病榻旁恐怖之夜惟利是圖的婚姻 共分兩卷的長篇小說難題不久前的景象第四卷
1885 心理變態者戲劇小品蒙隴睡意尼諾奇卡愛情故事在異國家庭生活小竅門琴師玩世不恭者貴重的狗作家公火雞一場小誤會大提琴手和長笛手戲劇小品吹過了頭醫治酒狂症的辦法有意結婚者須知密件失業第五卷
第七卷
第八卷
㈢ 契柯夫的短篇小說
契訶夫短篇頃凱小說:《胖子和瘦子》(1883)、《小公務員之死》(1883)、《苦惱》(1886)、《凡卡》(1886),《變色龍》《普里希別葉夫中士》(1885)》《裝在套子里的人》 契訶夫是一位風格獨特的短篇小說家。列夫·托爾斯泰說:契訶夫是一個「無與倫比的藝術家」。本書精選了《變色龍》、《萬卡》、《套中人》、《一個文官的死》等14部短篇小說。 《一個文官的死》展示了沙皇俄國的官褲乎碰場:強者倨傲專橫,弱者唯唯諾諾。蛆蟲般的切爾維亞科夫及其奴才心理正是這種官場生活的產物。《變色龍》是契訶夫送給世人的一面鏡子,讀者不難在百餘年後的一些「現代人」身上看到「變色龍」的影子。《嫁妝》則揭示了又一種怪誕的社會現胡談象:物貴於人。奇卡瑪索娃的女兒瑪涅奇卡行將出嫁,母女倆縫制了許多衣服,但瑪涅奇卡不幸離開人世,她的孤苦伶仃、身穿喪服的老母仍在一個勁兒地縫制和置辦「嫁妝」。貧乏的生活,空虛的心靈…… 契訶夫小說集封面
[1]
㈣ 契訶夫短片小說精選:胖子和瘦子,1000讀後感
讀契訶夫的短篇小說《胖子和瘦子》,我們目睹了兩幅鮮明的畫面:第一幅,瘦子在火車站與多年未見的老友胖子重逢,他帶著他的瘦弱妻子和一隻眼睛眯著的兒子。瘦子熱情洋溢地向胖子介紹自己的家庭和現狀,整個場景洋溢著親切、熱烈的氣氛,充滿了明朗和清麗的基調,給人以迷人的感覺。第二幅畫面則是,胖子自陳已晉升為三等文官並佩戴了兩枚星章。這一消息令剛剛晉升為科長的瘦子感到震驚,他感到尷尬和慚愧,但很快轉為佩服和奉承,直至胖子感到不適,扭身告別。這里的氣氛緊張、拘謹,色調陰沉,給人以壓抑感。
通過這兩幅截然不同的畫面,契訶夫描繪了19世紀末俄國社會的世俗畫卷,深刻揭示了人物內心的丑惡和世俗心態。作品中,瘦子是作者著力批判的對象。作者並未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而是將瘦子置於中心,運用對比、誇張和襯托等手法來刻畫他的性格。
首先,作者通過瘦子言行的前後對比,突顯了他趨炎附勢、拍馬屁的世俗心態。瘦子初見胖子時熱情洋溢,稱呼他為「老朋友」「米莎」,情感真摯。但當聽到胖子的高升,他的態度立刻轉變,語言變得謹慎,語氣也完全不同,甚至身體姿態都顯得謙卑。
其次,作者用誇張的手法描寫瘦子的外貌和神態,以突出他對權勢的崇拜和奉承。瘦子的身材瘦削,加之他對胖子的反應,讀者可以感受到他的經濟困境和對權力的渴望。
最後,通過瘦子妻子和兒子的陪襯,進一步豐富了瘦子的形象。他們的奴性心態與瘦子相互映襯,揭示了這種心態的普遍性。
作者的真正目的是通過瘦子的形象,反射出當時俄國社會的現實,批判那個時代的不合理社會制度。通過對人物內心的揭露,契訶夫的作品不僅是對個體的諷刺,更是對整個時代的深刻反思。
㈤ 契訶夫寫的小說
【契訶夫作品】
契訶夫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說:如《胖子和瘦子》(1883)、《小職員之死》(1883)、《苦惱》(1886)、《凡卡》(1886),主要再現「小人物」的不幸和軟弱、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瑣。而在《變色龍》及《普里希別葉夫中士》(1885)中,作者揭露了忠實維護專制暴政的奴才及其專橫跋扈、暴戾恣睢的丑惡嘴臉,揭示出黑暗時代的反動精神特徵。1890年,他到政治犯人流放地庫頁島考察後,創作出表現重大社會課題的作品,如《第六病室》(1892),猛烈抨擊沙皇專制暴政;《帶閣樓的房子》(1896),揭露了沙俄社會對人的青春、才能、幸福的毀滅。他的小說短小精悍,簡練樸素,結構緊湊,情節生動,筆調幽默,語言明快,寓意深刻。他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具有典型意義的人和事,通過幽默可笑的情節進行藝術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來反映當時的俄國社會。其代表作《變色龍》《裝在套子里的人》,前者成為見風使舵、善於變相、投機鑽營者的代名詞;後者成為因循守舊、畏首畏尾、害怕變革者的符號象徵。
契訶夫創作後期轉向戲劇:主要作品有《伊凡諾夫》(1887)、戲劇《海鷗》(1896)、《萬尼亞舅舅》(1896)、《三姊妹》(1901)、《櫻桃園》(1903),這些作品反映了俄國1905年大革命前夕知識分子的苦悶和追求,大都取材於中等階級的小人物。其劇作含有濃郁的抒情味和豐富的潛台詞,令人回味無窮。
《柳樹》 《代表》 《胖子和瘦子》
《在催眠術表演會上》 《壞孩子》 (《小職員之死》《變色龍》(被選入語文書九年級下冊)《我的「她」》
《撥蘿卜》(仿童話) 《假面》 《牡蠣》 《必要的前奏》
《未婚夫和爸爸》 《小人物》 《預謀犯》 《相識的男人》
《普里希別耶夫中士》 《哀傷》 《苦惱》 《美妙的結局》
《卡什坦卡的故事》 《捉弄》 《歌女》 《在釘子上》
《跳來跳去的女人》 《演說家》 《凡卡》 《外科手術》
《脖子上的安娜》 《乞丐》 《彩票》 《名貴的狗》
《帶閣樓的房子》 《出事》 《打賭》 《在流放地》
《夜鶯演唱會》 《農民》 《套中人》 《第六病室》
出自:http://..com/question/90480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