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宗璞短篇小說
A. 馮宗璞的前期作品有什麼她的短篇小說什麼獲得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三生石》獲1977—1980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散文集《丁香結》獲全國優秀散文(集)獎。宗璞(女)(1928—)原名馮鍾璞,筆名還有綠蘩、任小哲等。祖籍河南省唐河縣,生於北京,著名哲學家馮友蘭之女。就讀清華大學附屬成志小學校。抗戰爆發,隨父赴昆明,就讀西南聯大附屬中學。1945年回北京。1946年入南開大學外文系,1948年轉入清華大學外文系,同年在《大公報》發表處女作《A.K.C》。1951年畢業分配在政務院宗教事務委員會工作。同年末調入中國文聯研究部。1956年至1958年在《文藝報》任外國文學的編輯。1957年出版童話集《尋月集》,同年發表短篇小說《紅豆》(《人民文學》1957年7期)引起文壇注目,在反右斗爭中遭到批判。1959年下放河北省農村。1960年調入《世界文學》編輯部。主要撰寫散文和小說。「文革」中被迫中斷創作,1978年重新發表作品。後調人北京外國文學研究所。主要作品有《宗璞散文小說選》,散文集《丁香結》,長篇小說《南渡記》,翻譯《繆塞詩選》(合譯)、《拉帕其尼的女兒》等。所作《弦上的夢》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三生石》獲1977—1980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散文集《丁香結》獲全國優秀散文(集)獎。她的作品多寫知識階層,文字優雅,富於學養,含蓄蘊藉。「文革」後的創作追求現代主義技巧的探索,注重心理描寫,具有超現實的荒誕和象徵,比如《我是誰》、《蝸居》、《泥沼中的頭顱》等,受到批評界的注意。主要作品:《紅豆》,《弦上的夢》,系列長篇《野葫蘆引》第一部《南渡記》、第二部《東藏記》,《東藏記》獲第六屆茅盾文學獎。 《東藏記》內容提要:《東藏記》是四卷本長篇小說《野葫蘆引》的第二卷,並可獨立成篇。這部作品以抗日戰爭時期昆明西南聯合大學的生活為背景,描寫孟樾一家和師生們艱苦的生活。對教授間亦雅亦俗的人情世態,對青年人朦朧純真的思想、情感,均施以委婉細致的筆墨,既有妙趣,又見真情。在閱讀中竟令人有如置身於《紅樓夢》的語境之中。生活情境和細節伏有大氣磅礴的布局。《東藏記》剛開始寫作,宗璞的視網膜脫落,手術後左眼僅有0.3的視力,右眼幾乎看不見,加之近年來頭暈頑疾使她勞累過度時會天旋地轉,左手時常麻木痙攣,已經無法閱讀和寫作。 不能寫就口述,由助手記完一段再念給她聽,一節完成放大到一號字體再列印出來給她看。難以想像宗璞就是在這樣艱難的情況下,歷時7年,一點一滴地完成了線索紛繁、人物眾多的《東藏記》。
B. 馮宗璞的代表作有什麼
馮宗璞的代表作有什麼
《鐵簫人語》《A.K.C》《尋月集》《紅豆》《宗璞散文小說選》《丁香結》《南渡記》《我是誰》《蝸居》《泥沼中的頭顱》《桃園女兒嫁窩谷》《不沉的湖》《後門》《知音》《野葫蘆引》 《紫藤蘿瀑布》。
宗璞,原名馮鍾璞,女,1928年出生,當代作家,常用筆名宗璞,筆名另有豐華、任小哲等。原籍河南省唐河縣,生於北京,著名哲學家馮友蘭之女。
C. 關於馮宗璞的文學常識
宗璞(1928—)女,祖籍河南南陽唐河,在北京出生,原名馮鍾璞,當代作家,筆名有任小哲、豐非等。畢業於清華大學外文系,退休於中國社會科學業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中國著名作家、著名哲學家馮友蘭之女,1928年7月生於北京,十歲時隨家庭南遷到昆明。上過南菁小學和西南聯大附中。1946年考入天津南開大學外文系,後轉人清華大學外文系,1951年畢業。曾在中國文聯、文藝報等單位工作。1960年調《世界文學》編輯部。「文革」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說《紅豆》、《桃園女兒嫁窩谷》、《不沉的湖》、《後門》、《知音》等,《紅豆》曾受到不應有的批判。「文革」後,有短篇小說《弦上的夢》、中篇小說《三生石》,獲全國優秀中短篇小說獎。1981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宗璞小說散文選》。後來又抱病奮力創作反映中華民族知識分子命運的長篇小說《野葫蘆引》,其第一部《南渡記》已於1987年問世,獲得了好評。1948年開始發表作品,成名作為1957年的短篇小說《紅豆》。新時期她開始大量發表作品,代表作有短篇小說《弦上的夢》(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中篇《三生石》(獲第 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童話《總鰭魚的故事》(獲中國作家協會首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蝸居》《我是誰》等。1988年出版第一部長篇小說《南渡記》,1996年由華藝出版社出版四卷本《宗璞文集》。1994年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了《鐵簫人語》,其作品大多反映中華知識分子的生活。
D. 宗璞的代表作《很書》
宗璞(女)(1928—)原名馮鍾璞,筆名還有綠蘩、任小哲等。原籍河南省唐河,生於北京,著名哲學家馮友蘭之女。就讀清華大學附屬成志小學校。抗戰爆發,隨父赴昆明,就讀西南聯大附屬中學。1945年回北京。1946年入南開大學外文系,1948年轉入清華大學外文系,同年在《大公報》發表處女作《A.K.C》。1951年畢業分配在政務院宗教事務委員會工作。同年末調入中國文聯研究部。1956年至1958年在《文藝報》任外國文學的編輯。1957年出版童話集《尋月集》,同年發表短篇小說《紅豆》(《人民文學》1957年7期)引起文壇注目,在反右斗爭中遭到批判。1959年下放河北省農村。1960年調入《世界文學》編輯部。主要撰寫散文和小說。「文革」中被迫中斷創作,1978年重新發表作品。後調人北京外國文學研究所。主要作品有《宗璞散文小說選》,散文集《丁香結》,長篇小說《南渡記》,翻譯《繆塞詩選》(合譯)、《拉帕其尼的女兒》等。所作《弦上的夢》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三生石》獲1977—1980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散文集《丁香結》獲全國優秀散文(集)獎。她的作品多寫知識階層,文字優雅,富於學養,含蓄蘊藉。「文革」後的創作追求現代主義技巧的探索,注重心理描寫,具有超現實的荒誕和象徵,比如《我是誰》、《蝸居》、《泥沼中的頭顱》等,受到批評界的注意。
《A.K.C》、《尋月集》、《紅豆》、《宗璞散文小說選》、《丁香結》、《南渡記》、《我是誰》、《蝸居》、《泥沼中的頭顱》等
(2)宗璞,原名馮鍾璞。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之女,1928年生於北平,畢業於清華大學外文系,退體於中國社會科學業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既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學厚淵源,又得外國文化長期耳濡目染,她的作品蘊含東方傳統哲學文化和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相結合的精神內涵,具有獨特的藝術氣質和高雅格調。主要作品有小說《紅豆》、《 魯魯》《三生石》童話《尋月記》《花的話》《總鰭魚的故事》散文〈西湖漫筆〉〈奔落的雪原〉〈花朝節的紀念〉〈三松堂斷憶〉等,出版了多種小說散文童話選集。由〈南渡記〉〈東藏記〉〈西征記〉〈北歸記〉組成的四卷本長篇小說〈野葫蘆引〉,是宗璞創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3)宗璞的小說
一、她有自己的天地
——寧靜校園的一角
不知意味著有幸還是不幸,這位女作家始終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一高等學府幽靜的校園的一角。1928年7月26日,馮宗璞生於北京。水木清華的一石一水,燕園的濃蔭僻徑,從童年時代起迄於今,除了特殊的離亂,它們始終滋潤著、陶冶著宗璞的心靈。抗戰期間,北大、清華等學校避亂南遷,在昆明成立西南聯大。宗璞也隨父親馮友蘭在昆明鄉下住了很久,並就讀於西南聯大附中。
可以說,她始終都生活在中國高層的知識分子群中,與他們學業的專攻,崇高的操守,事業成就的歡欣,以及家國危亡的憂患深深地紐結在一起。宗璞本人五十年代初畢業於清華大學外文系。後來在中國文聯和中國作家協會等單位工作,得到不少文學界前輩的幫助。1960年以後,一直在外國文學研究所從事編輯和研究。而她生長的門第又是世代書香,父親、姑母等都是全國著名的學者。命運之神對她優厚有加,一下子便置她於中國最深厚的文化淵源之中。因此,人們不難看到她的創作和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知識階層的氣質、情操以及生活方式,或隱或現的,然而又是千絲萬縷的聯系。通過宗璞作品所展現的生活環境和人物內心世界,我們處處可以尋到中國哲學、中國文化藝術深遠的、潛在的、溶解性的影響,從而賦予它們特有的幽雅、淡泊、灑脫、內省的精神風貌。
她的創作如她的為人:真誠而嚴謹。她完全寫與自己特定的生活環境和特定的生活閱歷有關的人物事件,寫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她說過,「許多文字,都不只一次地出現在我的夢寐之中。」①加之宗璞自幼多病,因此,她不是一個多產作家。迄今出版的作品有中篇小說《三生石》(1981年,百花文藝出版社),《宗璞小說散文選》(1981年,北京出版社),散文集《丁香結》(1987年,百花文藝出版社),童話集《風廬童話》(1984年,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1986年再版),四卷本的長篇小說《野葫蘆引》第一卷《南渡記》(1988年,人民文學出版社)等;另郁宗璞代表作》(1987年,黃河文藝出版社);《宗璞》(中國當代作家選集;199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12月,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了《宗璞散文選集》。《弦上的夢》、《三生石》為全國獲獎之作。《丁香結》獲全國優秀散文集獎,另有譯作幾種。 ...
E. 著名女作家馮宗璞的著名中篇小說和散文集有
《三生石》 《丁香結》
F. 馮宗璞代表作
《紅豆》、《桃園女兒嫁窩谷》、《不沉的湖》、《後門》、《知音》、《弦上的夢》、《三生石》、《宗璞小說散文選》、《野葫蘆引》、《東藏記》、《南渡記》、《西征記》、《北歸記》《總鰭魚的故事》、《蝸居》、《我是誰》、《紫藤蘿瀑布》。
G. 馮宗璞的甚麽作品獲全國中篇優秀小說獎甚麽獲全國優秀散文獎速答,謝謝!
《三生石》獲1977—1980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散文集《丁香結》獲全國優秀散文(集)獎。
宗璞(女)(1928—)原名馮鍾璞,筆名還有綠蘩、任小哲等。祖籍河南省唐河縣,生於北京,著名哲學家馮友蘭之女。就讀清華大學附屬成志小學校。抗戰爆發,隨父赴昆明,就讀西南聯大附屬中學。1945年回北京。1946年入南開大學外文系,1948年轉入清華大學外文系,同年在《大公報》發表處女作《A.K.C》。1951年畢業分配在政務院宗教事務委員會工作。同年末調入中國文聯研究部。1956年至1958年在《文藝報》任外國文學的編輯。1957年出版童話集《尋月集》,同年發表短篇小說《紅豆》(《人民文學》1957年7期)引起文壇注目,在反右斗爭中遭到批判。1959年下放河北省農村。1960年調入《世界文學》編輯部。主要撰寫散文和小說。「文革」中被迫中斷創作,1978年重新發表作品。後調人北京外國文學研究所。主要作品有《宗璞散文小說選》,散文集《丁香結》,長篇小說《南渡記》,翻譯《繆塞詩選》(合譯)、《拉帕其尼的女兒》等。所作《弦上的夢》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三生石》獲1977—1980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散文集《丁香結》獲全國優秀散文(集)獎。她的作品多寫知識階層,文字優雅,富於學養,含蓄蘊藉。「文革」後的創作追求現代主義技巧的探索,注重心理描寫,具有超現實的荒誕和象徵,比如《我是誰》、《蝸居》、《泥沼中的頭顱》等,受到批評界的注意。主要作品:《紅豆》,《弦上的夢》,系列長篇《野葫蘆引》第一部《南渡記》、第二部《東藏記》,《東藏記》獲第六屆茅盾文學獎。
《東藏記》內容提要:《東藏記》是四卷本長篇小說《野葫蘆引》的第二卷,並可獨立成篇。這部作品以抗日戰爭時期昆明西南聯合大學的生活為背景,描寫孟樾一家和師生們艱苦的生活。對教授間亦雅亦俗的人情世態,對青年人朦朧純真的思想、情感,均施以委婉細致的筆墨,既有妙趣,又見真情。在閱讀中竟令人有如置身於《紅樓夢》的語境之中。生活情境和細節伏有大氣磅礴的布局。《東藏記》剛開始寫作,宗璞的視網膜脫落,手術後左眼僅有0.3的視力,右眼幾乎看不見,加之近年來頭暈頑疾使她勞累過度時會天旋地轉,左手時常麻木痙攣,已經無法閱讀和寫作。
不能寫就口述,由助手記完一段再念給她聽,一節完成放大到一號字體再列印出來給她看。難以想像宗璞就是在這樣艱難的情況下,歷時7年,一點一滴地完成了線索紛繁、人物眾多的《東藏記》。
H. 馮宗璞2018年其作品什麼獲得第三局施耐庵文學獎七,我想提問
宗璞《北歸記》
2018年10月,宗璞的《北歸記》獲得第三屆施耐庵文學獎。
宗璞,原名馮鍾璞,女,當代作家,常用筆名宗璞,筆名另有豐華、任小哲等。原籍河南省唐河縣,生於北京,著名哲學家馮友蘭之女。曾就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從事小說與散文創作。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說《紅豆》《弦上的夢》,系列長篇小說《野葫蘆引》和散文《紫藤蘿瀑布》等。有著作:《三生石》《我是誰》。
施耐庵文學獎,是以世界著名作家《水滸傳》作者施耐庵先生的名字設立的文學獎。該獎旨在鼓勵當代漢語長篇敘事藝術的深度探索與發展,推動漢語長篇敘事的創新與繁榮,進一步提升漢語長篇敘事作品的世界地位。從2011年開始,每兩年評選一次。在海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力和權威性。
I. 《廢墟的召喚》寫作背景
教師簡介寫作時代背景: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侵入北京,闖進圓明園。他們把園內凡是能拿走的東西,統統掠走,拿不動的,就用大車或牲口搬運。實在運不走的,就任意破壞、毀掉。為了銷毀罪證,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軍奉命在園內放火。大火連燒三天,煙雲籠罩整個北京城。我國這一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就這樣被化為灰燼。 就是這樣一座享有「人間天堂」美稱的萬園之園卻於1860年化為一片灰燼。 在十九世紀的這場大火中,圓明園所有的輝煌所有的驕傲來不及哀鳴一下,就被吞沒了。他的身體被分成零碎的一點一點,運到了外國的博物館。圓明園雖然現在常年沉睡著,但是,他卻留給我們——圓明園是中華民族永遠的傷口,代表著一段屈辱的歷史。女作家宗璞憑吊圓明園這片廢墟的時候寫下了自己的感受和深沉的思考。「召喚」什麼意思呢?召喚什麼? 二、作者簡介 宗璞,原名馮宗璞,祖籍河南唐河,1928年生於北京。是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之女,幼承家學,就讀清華大學附屬成志小學校。抗戰爆發,隨父赴昆明,就讀西南聯大附屬中學。1945年回北京。1946年入南開大學外文系,1948年轉入清華大學外文系,先後在中國文聯、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紅豆》,《弦上的夢》,系列長篇《野葫蘆引》第一部《南渡記》、第二部《東藏記》,《東藏記》獲第六屆茅盾文學獎。 宗璞出生於書香門第,深受中外文化的熏陶,有良好的文化素養的,她的父親是現代哲學家馮友蘭。她的文風素以典雅著稱於文壇,作者自言:「我自己在寫作時遵循兩個字,一曰『誠』,二曰『雅』。」《廢墟的召喚》是作者寫於1979年的散文力作,充分體現了她的真摯情感和語言美感。她憑吊這片廢墟的時候有著自己的特有的感受和深沉的思考。1979年時值黨的改革開放的號角如春雷般在神州大地回響,時代正呼喚著改革和振興。 該文章轉自[阿獃語文網]: http://www.edo.com/ziyuan1/uploadfile/0801/2007122761123.asp
J. 關於宗璞的作品簡介
宗璞簡介
宗璞(1928—),原名馮鍾璞,祖籍河南唐河,生於北京。乃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之女,幼承家學,抗戰勝利次年入南開大學外文系,後曾就職於中國文聯及編輯部工作。又多年從事外國文學研究,吸取了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之精粹,學養深厚,氣韻獨特。
主要作品
短篇小說《紅豆》、《弦上的夢》;中篇小說《三生石》;童話《總鰭魚的故事》、《蝸居》、《我是誰》;長篇小說《南渡記》(《野葫蘆引》之一)、《東藏記》(《野葫蘆引》之二);四卷本《宗璞文集》。
永遠的大家閨秀
○ 佚 名
永遠的大家閨秀。凡是見過著名女作家宗璞的人,都會這樣覺得,無論初識還是熟知。
78歲的女作家一頭華發益顯慈心睿智,一身便裝不掩滿腹詩書。來訪者隨女作家走木地板,穿細走廊,牆邊書櫥中裝滿各類書籍。書房不大,北面書櫃中,多是女作家自己寫的書;西面放電腦桌;南窗微微開著,可見窗外的丁香已綠,寫字台上的傳真機,不時響起;東面牆上掛著先父國學大師馮友蘭先生為愛女錄寫的對聯:高山流水詩千首,明月清風酒一船。
宗璞落坐在電腦桌旁平時寫作的轉椅上。「雖然現在身體不好,但我很努力。」女作家平靜地說。原來老人幾次手術後視力下降,每天上午寫作都是口述,要靠別人幫忙打字。
據悉,宗璞正在抓緊《野葫蘆引》四部長篇小說中的第三部《西征記》的寫作,前兩部《南渡記》《東藏記》已分別於1988年、2001年出版。《野葫蘆引》是寫抗日戰爭期間北校南遷全過程中前輩學人的風貌,尤其是寫在民族危亡的大關節上知識分子的操守。「我要把那段歷史真實地留下來。」女作家平靜的語調透出一種堅定。
「人道是錦心綉口,怎知我從來病骨難承受。兵戈沸處同國憂。覆雨翻雲,不甘低首,托破缽隨緣走。悠悠!造幾座海市蜃樓,飲幾杯糊塗酒。痴心腸要在葫蘆里裝宇宙,只且將一支禿筆長相守。」這首散曲是宗璞先生自述生平的游戲之作,但字里行間透露出的卻是她創作的艱辛與執著。
宗璞在嘉定看病時,聽她慢慢地向醫生敘述自己的病情,真的覺得這句「從來病骨難承受」並非虛言。因為從小體弱多病,宗璞做過各種各樣的手術,因而得了個外號:挨千刀的。《東藏記》的寫作開始不久,她的視網膜脫落,經過手術幸未失明,但是左眼僅有0.3的視力,右眼幾乎看不見東西,說是「准盲人」實在不為過。近年來,相依為命的老伴去世,宗璞的頭暈頑疾更加重了,勞累過度時會天旋地轉,加上左手時常麻木痙攣,她已經無法長時間閱讀和用筆寫作。
雖然身體的頑疾帶來的是許多的不適和不便,但並沒有阻止宗璞對寫作的熱愛。她戲稱自己是「三餘作家」,因為多年來她的寫作只能在業余、事余和病餘進行。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她的作品幾乎篇篇是同疾病斗爭所得。不能執筆寫就口述,由助手記完一段再念給她聽,一節完成再列印出來給宗璞看,當然,字型大小也必須放大到一號。難以想像宗璞先生就是在這樣艱難的情況下一點一滴地完成了線索紛繁、人物眾多的《東藏記》。她說自己「像一隻螞蟻,很小的螞蟻,認真努力地在搬沙,銜一粒,再銜一粒,終於堆起一座小沙丘」。
如此重病纏身,何以還要對寫作不離不棄?宗璞先生也承認:「我寫得很苦,實在很不瀟灑。但即使寫得淚流滿面,內心總有一種創造的快樂。」但是,她說:「讀小說是件樂事,寫小說可是件苦事。不過苦樂也難截然分開。沒有人寫,讀什麼呢?下輩子選擇職業,我還是要干這一行。」
宗璞先生從父親身上承繼的不僅僅是日後文學創作的積淀,更是一種堅韌執著的寫作精神。馮友蘭先生開始寫《中國哲學史新編》時已80多歲,年老多病,起先還能自己寫,以後就只能口述,在助手的幫助下用他最後十年的生命完成了《中國哲學史新編》七卷本。薪盡火傳,這脈脈文心在曾經長期侍奉左右的宗璞的精神中一脈相承。在母親、父親、丈夫,這些生命中最親的人一一西去時,宗璞依舊繼續著自己的寫作和生活。她選擇了父親的書房做書房。當年馮友蘭失去目力聽力後,就是坐在這個房間里慢慢地寫著的。而如今,宗璞也在這間書房裡,長年抱病寫寫停停,迎接著生命長河中的一波又一波。她說:「我坐在父親的書房裡,看著窗外高高的樹,在這里,准盲人馮友蘭曾坐了三十三年;無論是否會成為盲人,我也會這樣坐下去。」
宗璞先生說,寫《野葫蘆引》是來自於一種留住一段不被歪曲的歷史記憶的使命感。年少時隨父兄輩南遷,這段銘心刻骨的親身體驗成為了她創作《野葫蘆引》的豐富素材。早在上世紀50年代,她就想寫一部長篇小說來刻畫出西南聯大師生們身受亡國之痛、流離之苦,卻依然以國家民族的命運為己任的精神品格,但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未能動筆,不過小說的人物已在她心裡經過了千錘百煉。經過15年的心血澆灌,兩個「野葫蘆」——《南渡記》與《東藏記》終於「長熟」了。
那天,她帶著這兩個耗盡心血「培育」的「葫蘆」來到復旦大學,聽滬上一些作家、評論家的點評。整整三個小時,病人宗璞帶著助聽器,如石佛般靜坐,傾聽各位的高論。
宗璞認為:「歷史是個『啞巴』,靠別人來說話。人本來就不知道歷史是怎麼回事,只知道寫的歷史。我寫的這些東西是有『史』的性質,但裡面還是有很多錯綜復雜的我不知道的東西,那就真是『葫蘆里不知賣的什麼葯』了。還是把人生看作一個『野葫蘆』好,太清楚是不行,也做不到。」「我還不能說這是個野葫蘆,只能說是一個引子,引你去看人生的世態。」一句話道出了書名的來由,其實,小說最初名為《雙城鴻雪記》。
《野葫蘆引》由《南渡記》、《東藏記》、《西征記》、《北歸記》4卷本長篇小說組成,如今,《西征記》的寫作已經開始。宗璞先生說:「接下來的寫作還有許多難題,我知道說要克服這些難題是在說大話,我深知自己的能力越來越小,但我還是會去做。」
李子雲曾借用古人的「蘭氣息,玉精神」六字來評論宗璞,可謂傳神。雖然,時代潮流的變幻也呈現於宗璞不同時期的創作當中。但是,宗璞的文字似乎永遠與時下的流行無關,堅持著自己純凈優美的本色——它的聲音似乎很遙遠,與時代格格不入,但真正閱讀時,心靈又不由得被它左右,時代反而離得遠了。這也許正是她的獨特魅力之所在。宗璞很認同自己是「本色作家」的說法。她說,我寫作品時,不是自己給自己規定一個什麼原則,只是很自然的,我要寫我自己想寫的東西,不寫授命或勉強圖解的作品。
和宗璞先生打過交道的編輯都知道,如果有什麼命題作文請她寫,就很難約到稿子。但如果是她自己送來發表的,無一例外地都是能上副刊頭條的好文章。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細膩敏銳的內心世界的呈現、優雅嚴謹的文字,以及對於知識分子人格的持續關注,使得宗璞的作品有著當代作家少有的一貫品格。
俗話說「文如其人」。宗璞先生本人也是一個與流俗相去甚遠的人,話不多,卻自有一番「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氣度。獲得茅盾文學獎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殊榮,但宗璞先生卻平靜地說:「獲獎當然是讓人高興的事,但那是對過去工作的一種評價,也是一種鼓勵。過去的已經過去了,前面還有許多沒有做的事,那才是更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