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北京的短篇小說
A. 城南舊事是一部什麼小說
1、小說簡介
《城南舊事》是著名掘鍵台灣女作家林海音最具影響力的成名作。本書以其以七歲到十三歲的生活為背景的一部自傳體短篇小說集,於1960年出版。全書通過作者英子童稚的雙眼對童年往事的回憶,講述了一段關於二、三十年代舊北京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對童年的懷念和對故鄉的思念。1983年上映的由導演吳貽弓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獲得了「中國電影金雞獎」等多項大獎,風靡海內外。
2、內容簡介
全書由《城南舊事》代序《憶兒時》、《惠安館》、《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兒》、《爸爸的花兒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入選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2課,題《爸爸的花兒落了》)咐散清(入選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九單元第一課,題《遲到》)(入選魯教版六年級下冊第八課,題《爸爸的花兒落了》)(入選滬教.七年級下冊第9課)、冬陽·童年·駱駝隊(為城南舊事的出版後記,選入新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6課)(選入西師版小學六年級下冊5課)六部分組成。
「可是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時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就這樣,我寫了一本《城南舊事》。」
它描寫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院里,住著英子溫暖的一家。它滿含著懷舊的基調,將其自身包含的多層次的情緒色彩,以一種自然的、不著痕跡的手段精細地表現出來。
3、社會影響
《城南舊事》一書既是作者童年生活的寫照,更是當年北京平民生活的寫真,也是她最具影響的作品。衡前曾被評選為亞洲周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城南舊事》為《百年百部中國兒童文學經典書系》之一,該書系既是有史以來中國原創兒童文學作品的集大成出版工程,也是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歷史價值的文化積累與傳承工程,又是將現代中國兒童文學精品重塑新生的推廣工程。
《城南舊事》是一代人的回憶,卻帶給世世代代人以感動與震撼,在進駐當當等圖書網店以來,備受讀者熱捧,好評頗多。
B. 《城南舊事》的內容寫在什麼年代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小說簡介
《城南舊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於1960年出版的以其七歲到十三歲的生活為背景的一部自傳體短篇小說集,也可視作她的代表作。 它描寫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著英子溫暖和睦的一家。《城南舊事》曾被評選為亞洲周刊 「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八十年代還被搬上銀幕,還獲得了「中國電影金雞獎」等多項大獎,感動了一代人。它滿含著懷舊的基調,將其自身包含的多層次的情緒色彩,以一種自然的、不著痕跡的手段精細地表現出來。書中的一切都是那樣有條不紊,緩緩的流水、緩緩的駝隊、緩緩而過的人群、緩緩而逝的歲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結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詩。 半個多世紀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隨著爸爸媽媽從台灣飄洋過海來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條胡同里。京華古都的城垛頹垣、殘陽駝鈴、鬧市僻巷……這一切都讓英子感到新奇,為之著迷。惠安館門前的瘋女子、遍體鞭痕的小夥伴妞兒、出沒在荒草叢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奶媽宋媽、沉痾染身而終眠地下的慈父……他們都曾和英子玩過、談笑過、一同生活過,他們的音容笑貌猶在,卻又都一一悄然離去。為何人世這般凄苦?不諳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卻又不得其解。 50多年過去,如今遠離北京的遊子,對這一切依然情意繾綣。那一縷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記憶里,永不消退。 讀《城南舊事》,心頭會漾起一絲絲的溫暖,因為已經很少看見這樣精緻的東西,因為她不刻意表達什麼,只一幅場景一幅場景地從容描繪一個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說它自己。那樣地不疾不徐,溫厚淳和,那樣地純凈淡泊,彌久恆馨,那樣地滿是人間煙火味,卻無半點追名逐利心。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林海音(1918—2001), 原名林含英, 於1918年3月18日生於日本大阪,原籍台灣苗栗縣頭份鎮,作家。父母曾在日本經商,出生後不久回到台灣,當時台灣已被日本帝國主義侵佔,她的父親不甘在日寇鐵蹄下生活,舉家遷往北平居住,曾就讀北京城南廠甸小學、春明女子中學、北京新聞專科學校。擔任「世界日報」實習記者,與筆名何凡的作家夏承楹結婚,1948年8月同丈夫帶著三個孩子回到故鄉台灣,任《國語日報》編輯。1953年主編《聯合報》副刊,開始文藝創作,並兼任《文星》雜志編輯和世界新聞學校教員。1967年創辦《純文學雜志》,以後又經營純文學出版社。以小說《城南舊事》(1960年)聞名,是關於林海音童年在北京生活的五則小故事,曾改編成電影。 林海音的創作是豐富的。她已出版了18本書。散文集《窗》(與何凡合作)、《兩地》《作客美國》《芸窗夜讀》《剪影話文壇》《一家之主》《家住書坊邊》,散文小說合集《冬青樹》,短篇小說集《燭心》《婚姻的故事》《城南舊事》《綠藻與鹹蛋》,長篇小說《春風》《曉雲》《孟珠的旅程》,廣播劇集《薇薇的周記》,另外有《林海音自選集》《林海音童話集》,編選《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此外,還有許多文學評論、散文等,散見於台灣報刊。其中,《竊讀記》被選為中學六年級上冊課文。城南舊事的序:《冬陽·童年·駱駝隊》被選入五年級下冊課文。《爸爸的花兒落了》被選入初一下冊課本。 相關作品介紹: 小說:《曉雲》、《英子的鄉戀》、《生命的風鈴》、《城南舊事》、《英子的心》、《冬青樹》、《瓊君》、《金鯉魚的百襇裙》、《蟹殼黃》、《血的故事》,散文:《秋遊獅頭山》、《 吹簫的人》、《悼鍾理和先生》、《念遠方的沉櫻》、《虎坊橋》、《文華閣剪發記》、《舊時三女子》、《冬陽· 童年· 駱駝隊》、《 騎毛驢兒逛白雲觀》、《我的童玩》、《北平漫筆》、《絹笠町憶往》、《竊讀記》。 代表作:《城南舊事》。 林海音2001年12月1日因中風、肺炎、敗血症病發在台北振興醫院病逝,享年83歲。 她的《爸爸的花兒落了》刊登在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下冊中。
編輯本段小說評價
林海音被大家所共知的作品是描寫舊北京社會風貌的小說《城南舊事》,它曾被搬上電影銀幕而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影片通過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寫了當時北京形形色色和許許多多的人和事。通過看似狹小的描寫,卻反映了當時北京的整個歷史面貌,有極強的社會意義。 林海音在《城南舊事》「後記」里說:「這幾年來,我陸續的完成了本書的這幾篇。它們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寫著它們的時候,人物卻不斷涌現在我的眼前,斜著嘴笑的蘭姨娘,騎著小驢回老家的宋媽,不理我們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椿樹胡同的瘋女人,井邊的小伴侶,藏在草堆里的小偷。」僅從這個簡單的人物羅列里就不難看出,作者雖然是書香門第出身的知識分子,但她小說里的人物卻不局限於這個狹小的范圍之內。她關心廣大的社會,擅長描寫形形色色的社會眾生相。她小說里的人物大都是市民階層的群相,而中心人物則是各種各樣的婦女。她致力於刻畫中國婦女的勤勞、賢達、溫柔、善良的美德,更擅於表現她們心靈的桎梏和命運的悲劇。誇張一點說,她的每一篇小說都離不開婦女的悲劇。有人對此評價說:「她的寫作大都是針對婦女問題。但她往往能從世界性婦女問題的症結,來思考今日台灣婦女的特殊遭遇,深度已達到超越女性的界限。如果把林海音看作老一輩女作家的靈魂性人物,那麼可以說,由於時代潮流的限制,她們只擁有較少反叛性,她們的控訴和抗議是溫和與微弱的。」 林海音的小說內容大抵是童年回憶中的「城南舊事」,小說中或深或淺含有自傳的痕跡。但是它的境地並不是窄狹的,如同一切有成就的作家那樣,她的小說是以小見大,從《城南舊事》可以窺見時代風雲。因此,她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認識價值和社會意義,對台灣文壇也有一定的影響。
C. 老舍的哪些作品是寫北京的
1、《想北平》
《想北平》寫於1936年,作者當時不在北京。那時,日本帝國主義已經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喪權辱國的《何梅協定》的簽訂,適應日本侵略需要「冀察政務委員會」的成立,都說明華北危急,北京危急。
作者作為一個熱愛北京的愛國知識分子,憂心如焚,想念家鄉,寫下這篇抒發自己情感的散文。
通過北平與巴黎的對比,深深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眷戀之情。本文於2004年入選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高中語文必修一教科書。
2、《北京的春節》
《北京的春節》是老舍1951年創作的一篇散文,發表在當年的《新觀察》雜志的第一卷第二期。當時正值新中國成立不久,作者剛從美國回來就寫了《我熱愛新北京》,從下水道、清潔、燈和水三方面談了北京的變化。差不多同時他寫了《北京的春節》這一篇文章。
文中描繪了一幅幅老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表現了春節的隆重與熱鬧,展現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美好,同時對比新舊社會的春節,突出了新社會移風易俗、春節過得歡樂而健康,表達了作者對新中國、新社會的贊美。
(3)關於北京的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因為老捨生於陰歷立春,父母為他取名「慶春」,大概含有慶賀春來、前景美好之意。上學後,自己更名為舒舍予,含有「舍棄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老舍的一生,總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藝界當之無愧的「勞動模範」。1966年,由於受到文化大革命運動中惡毒的攻擊和迫害,老舍被逼無奈之下含冤自沉於北京太平湖。
2017年9月,中國現代文學長篇小說經典《四世同堂》由東方出版中心出版上市。這是該作自發表以來第一次以完整版形式出版。
老舍是「京味小說」的源頭,是北京文化孕育了老舍的創作,而老舍筆下的市民世界又最能體現北京文化的人文景觀,甚至成為一種文化史象徵。老舍的小說有序和完整的構建了一個藝術上的「北平世界」,同時小說中的小吃、建築和語言都是現如今挖掘和開拓北京文化的重要源泉。
老舍的《茶館》、《龍須溝》奠定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獨特的風格,創立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劇學派。《龍須溝》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劇學派建立的奠基之作,劇本為演出建立了一個現實主義的,形象鮮明的,強調從生活中塑造一個鮮明形象的基礎。
這對我國的話劇事業和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成長起到了一個最基礎的關鍵作用,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風格,被北京人藝的導演、演員所繼承並沿用至今。
在創作題材的角度看老舍的文藝影響,從老舍的創作經歷可以看到,從最初的《老張的哲學》、《二馬》和《趙子曰》就以北京的生活和北京人在海外的生活為題材,到後來重新回到北京的市民生活題材的《離婚》、《牛天賜傳》,再到他的代表作《駱駝祥子》、《四世同堂》,以及《我這一輩子》和《月牙兒》、《柳家大院》等中短篇小說,他最有特點和藝術成就的作品都與北京這座城市有關。
D. 《城南舊事》 的故事背景和時代背景還有作者的資料
故事背景
《城南舊事》是林海音以其7歲到13歲的生活為背景創作的。在台灣被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期間,林海音一家不甘在日寇鐵蹄下生活,舉家遷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長大。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於作者心頭。
時代背景
作者因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時的那些景色和人物,於是把它們寫了下來,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這是林海音寫這本小說的初衷。
作者簡介
林海音, 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台灣作家。 生於日本大阪,原籍台灣苗栗縣頭份鎮。被稱為「台灣文學的祖母級人物」,1998年榮獲「終身成就獎」。
(4)關於北京的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城南舊事》一書既是作者童年生活的寫照,更是當年北京平民生活的寫真,也是她最具影響的作品。曾被評選為亞洲周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1999年列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和北京圖書大廈聯合發起選出的「百年百種優秀中國文學圖書」書單。
《城南舊事》為《百年百部中國兒童文學經典書系》之一,該書系既是有史以來中國原創兒童文學作品的集大成出版工程,也是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歷史價值的文化積累與傳承工程,又是將現代中國兒童文學精品重塑新生的推廣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