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出其不意的短篇小說

出其不意的短篇小說

發布時間: 2025-05-22 10:21:09

Ⅰ 歐亨利的《被剪亮的燈盞》表達的是什麼意思

《剪亮的燈盞》是歐·亨利的作品

大家應該對歐·亨利並不陌生,最耳熟能詳的是《麥琪的禮物》,歐亨利的短篇小說以結局出其不意,而又在情理之中聞名於世,被稱為「美國幽默生活的網路全書」,今天我要說的這篇小說正契合這一特點。小說講得是來自同鄉的兩個姑娘一起來到大城市工作,蘆在洗衣作坊里做作熨衣工,薪水足夠她衣食無憂並且還有盈餘買一些花哨好看的衣服來裝扮自己,她工作得簡單快樂,並且在洗衣作坊結識了作電工的忠厚善良的男朋友丹恩。而南希是一名商店售貨員,薪水微薄使得她只能節衣縮食。蘆勸南希放棄售貨員的工作和她一起在洗衣作坊工作,至少生活能夠寬裕一些,但是南希拒絕了,她寧願過著節儉的生活,在這里她可以見識很多好東西、接觸很多闊人,揣摩並模仿那些貴婦的言談舉止,她變得高傲又有情調,她能夠准確識別出前來購物的闊佬的經濟實力,希望能釣到一位有男子氣概的真正的百萬富翁。蘆對她的好朋友南希很忠實,她每次和丹恩出去玩,總會邀請南希一起,她們談論彼此的穿著和工作,而丹恩總是那個默默地負擔他們短暫娛樂的人。他們的生活就這樣持續著,直到一天晚上,南希去找蘆,正好看到從洗衣作坊出來的丹恩,神色古怪而緊張,從丹恩那裡南希了解到蘆在一個星期之前已經離開這里了,洗衣作坊的人看到她坐在一輛汽車里,大概是傍上了一個百萬富翁。丹恩故作輕松掏出來口袋裡的戲票,南希一向欽佩他的男子氣概,沒有拒絕,他們一起去看戲了。三個月後南希偶遇蘆,她完全是一位貴婦的裝扮,而南希依舊樸素,但蘆注意到她眼睛裡有比鑽石更明亮的東西,南希告訴蘆她馬上就要離開那家商店了,她找到了世上最好的獵物,她下個月就要跟丹恩結婚了,她想現在的蘆應該不會在意了。而這個穿著華麗皮大衣,帶著閃亮鑽石的女人聽到這個消息,伏在公園的鐵欄桿上傷心欲絕。 看完這個故事,思緒萬千,分條整理如下:1.人與人之間會互相影響,誰又能夠守護得住初心?故事的最後,南希和蘆過上了對方最初想要的生活。蘆一開始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有一個真心愛人,生活得快樂而滿足,但是南希在她心中種下了一個追求財富的種子,久而久之,生根發芽,直至最後她明白生命中最可貴之物時,卻也悔不當初。 2.在形形色色的生活中依舊保持清醒,才能傾聽到自己內心最真實的聲音。南希最初一心追求富貴,每天周旋於上流社會,接觸到許許多多的富人,最終她看清楚了財富背後的虛無,探尋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 3.我想,如果把《麥琪的禮物》以南希和丹恩的婚後生活的形式作為這個故事的續集也毫不違和――真愛無價。從結尾南希發光的眼睛和蘆的淚流滿面,也可以看出這正是作者所歌頌的。

Ⅱ <<最後的常青藤葉》》結尾有什麼特點,簡要分析

歐·亨利式的結尾。歐·亨利在短篇小說的藝術處理上最大的特點就是「小說的意外結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讀者眼看著情節似乎明明朝著一個方向發展,但結局往往來了個出其不意,其實文章之前就已經打好了伏筆,此時才讓讀者恍然大悟

Ⅲ 讀書‖《女巫的麵包》歐·亨利的諷刺藝術,想像與現實之間的距離

歐·亨利的短篇小說《女巫的麵包》講的是一個四十歲的開麵包店的未婚小姐,單憑自己用心的觀察、主觀猜想以及自作聰明的行為方式,給對方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的同時,也使自己處於難堪的境地,窘不堪言。

其實,在大多時候,事實真的不是想像的那般,在想像與現實之間,往往有很大的距離。

歐·亨利的短篇,短而精湛,寓意深刻。細致入微的人物刻畫與精彩的情節鋪墊相得益彰,再加上出其不意的結局,幽默和諷刺的藝術效果便在不知不覺間抵達登峰造極的境界。

短小精悍,是歐·亨利短篇的一大特點。《女巫的麵包》在書中也就短短幾頁文字,品味起來卻如同視覺盛宴。

瑪莎小姐是故事的第一主人公,也是歐·亨利筆下鮮活的人物形象。故事開篇便指出她與別人相比的優勢之處。她有 存款、假牙、同情心 ,盡管別人的條件遠不如她,可唯獨她到四十歲仍是那個不被愛神眷顧的人。

然而,瑪莎小姐自己似乎卻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於是,她開始對那位她斷定的窮困潦倒的畫家想入非非。文中有許多細節描寫,特別是瑪莎小姐的心理活動尤其引人入勝。

首先,她從他手上的「 紅褐色污跡」、「外表整潔、待人禮貌」 來猜測他是一個畫家,而他 「那身衣服都磨損的很舊了,有的地方還縫補過」 ,並且每次來店裡 「他總買兩個陳麵包」, 則讓瑪莎小姐肯定他是個 「窮困潦倒的畫家」。 想像他是 「住在一個閣樓上畫畫」,「啃啃陳麵包,心裡想著瑪莎小姐店裡各式各樣好吃的東西」。

為了驗證自己的猜想,瑪莎小姐把一副畫從卧房裡搬出來。結果還真是那樣,瑪莎小姐 「為自己的計謀成功而大為高興」 。不過,當想到這么出色的畫家,一眼就判斷得出透視法,卻靠陳麵包過活時,瑪莎小姐在感慨之餘又異想天開: 一個天才要是有兩千塊錢存款、一爿麵包店和一顆富有同情的心做後盾,藝術和透視法會達到多麼輝煌的成就啊!

於是,在接下來的故事當中,瑪莎小姐繼續猜想、揣度,又加了一點自己的小詭計,從而使整個故事的諷刺效果達到極致。

這位「畫家」帶給我們的印象,大多來自瑪莎小姐的觀察和想像。直到故事最後,真相浮出水面,我們才知道他真正的來頭和身份。我們且來看這位瑪莎小姐眼中的「畫家」。

中年男子,戴眼鏡,蓄著修理得整整齊齊的棕色絡腮鬍子。 衣服磨損得很舊了,有的地方還縫補過,有的地方則皺皺巴巴得不成樣子。

最關鍵的, 新鮮麵包五分錢一個,陳麵包五分錢倆。他總買兩個陳麵包 。就更別說店裡那些「蛋糕、夾餡點心以及瑪莎做的美味可口的莎莉倫熱甜餅」了,他從來沒買過別的糕點。

這些無時不在給瑪莎小姐的猜測提供合情合理的依據。特別是後來,當他站在櫃台前看到瑪莎小姐特地擱在麵包架子上方的畫時,隨即對其進行了評論, 「夫人,您這幅畫真美!」 不過,在「畫家」眼裡,畫中 「那座宮殿畫得不大好,透視法用的不大真實」 。到這里,哪個讀者能忍心違背瑪莎小姐的心願,認為此人不是一個「畫家」呢?

更加令瑪莎小姐高興的,自那以後他每次來店裡,經常會和瑪莎小姐隔著櫃台聊會兒, 他似乎渴望聽到瑪莎小姐歡快的語調。 在瑪莎小姐的心裡,整個情態都在順風順水地朝著自己的願景往前發展,連讀者都情不自禁地和瑪莎小姐一起興奮起來,希望她的願望能夠迅速達成呢!

只是,故事脈絡並沒能一味按照人們的意願——特別是瑪莎小姐的意願往下發展。 「這可只是白日夢,瑪莎小姐。」 書中這樣一句話,便已經埋下伏筆。

出乎意料的結局,是歐·亨利作品的一大特點。乍看下,故事分明是沿著正常的軌跡順應著人們的心願往下發展,卻在結局處筆鋒忽轉,給人以出其不意的驚異之感。待真相浮出水面,深刻的寓意以及對人們的警醒赫然在目。

首先,愛情不是靠臆想。 瑪莎小姐多情而敏感,又富有同情心。她誤以為因自己的條件和好心,「藝術家」也同樣對她有好感,不曾想,卻是自己的主觀猜測害了自己,更害了設計師布盧姆伯格。搞不清狀況,異想天開,真是好心辦壞事、害人又害己啊!

其次,自作多情要不得。 當瑪莎小姐驗證了自己的猜想,並一定程度上得到「藝術家」的回應時,她便開始在他面前注重自己的形象和打扮,在衣著和外貌上下功夫。而當事與願違,她的「畫家」對她怒目而視時,她之前的自作多情、柔情善感是多麼愚蠢而可笑啊!

然後,永遠不要自作聰明,自以為是。 聰明而自信的瑪莎小姐,在這里可犯了一個大錯誤。她是那麼的肯定「畫家」是在有穿堂風的閣樓上邊畫畫邊肯乾麵包,不曾想這麵包會有其他截然不同的用途。當那抽著煙斗的小夥子把真相告訴瑪莎小姐的那一刻,她的自作聰明、亂施同情心,令人何等得尷尬和羞愧啊!

當讀完故事,在強烈的視覺和情感沖擊下,我們不免去思考,題目當中的「女巫」指的是誰。是瑪莎小姐嗎?

其實,當氣憤填膺的設計師揮動著拳頭沖著瑪莎小姐罵罵咧咧時,我們很難不為瑪莎小姐感到難過。盡管她的愚蠢之舉毀了布盧姆伯格三個月的心血,但她的出發點畢竟是好的。事情壞就壞在瑪莎小姐的貌似頑固的主觀臆想。類似於我們常說的「腦子進水了」。

「女巫」或許自打一開始就盤亘在瑪莎小姐的腦海當中了吧。 它似乎在施展著一種迷幻人心的魔咒,驅使著瑪莎小姐一步步走向錯誤的深淵。而現實則睜大著雙眼窺視著滑稽的一幕。諷刺無處不在。

瑪莎小姐一是渴望愛情,二是富有同情心。當她遇到「畫家」,他的彬彬有禮和整潔外表,以及優雅的氣質吸引了她。同時,她又同情他的處境,眼看著他 「開始瘦了,精神也有點頹唐」 ,既心疼他又不敢輕易冒犯。當她終於抓住機會,往麵包里夾了厚厚的黃油後,各種小心思便在心中翻滾, 「他會不高興嗎?當然不會吧。食物並不代表語言。」「他吃的時候會不會想到那隻抹黃油的手呢?他會不會 …… 」

只是,瑪莎小姐無論如何都沒能想到這 「小詭計」 換來的是「藝術家」揮舞著的拳頭, 「居然沖著瑪莎小姐!」 還有他的惡言相向, 「你是個愛管閑事的老貓!」 所有的這一切,無不充滿著尖銳的諷刺。

我們寧願相信都是女巫在作怪,可憐的瑪莎小姐!

而那位「畫家」也真是可惡。不是他一直在暗地裡配合著瑪莎小姐嗎?最起碼,給人一種順水推舟的感覺。 在他那裡,與其說瑪莎小姐就是破壞他作品的女巫,倒不如說他和瑪莎小姐友好的相處、愉快的交談,慫恿著那股魔力在瑪莎小姐心中就勢作怪。

他是受害者,瑪莎小姐又何嘗不是呢?他損失的是心血,是榮譽,而瑪莎損失的則是自信,是自尊。留存於瑪莎心中的,想必是持久揮之不去的黑暗陰影,特別是對於像她這樣的大齡女而言。

一個小小的、滿含真情的善意舉動,換來的卻是對愛情長久的懷疑和恐懼,這樣的代價似乎大了些。

不過,這也正是歐·亨利作品的精彩之處。一部好的作品,它帶給讀者的當然不僅限於娛樂和消遣,更重要的是寓教於樂,點醒夢中人。

Ⅳ 《華而不實》:你的虛榮,終將以悲劇收尾

一個人越是顯擺什麼,就越缺什麼。

《華而不實》是歐亨利的短篇小說,延續了他一貫的出其不意的寫作風格,講述了一個年輕人因為虛榮錯過了原本應有緣分的故事,用出人意料的反轉結局表達了人生的荒誕。

小說的主角是22歲的錢德勒,在一家建築事務所里工作,工作務實,收入穩定。然而,他嚮往上流社會富有的生活。他每星期會在十八塊的酬勞里留出一塊錢,只為湊滿十周後,用來體驗一晚上流社會的生活,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從每七十個沉悶的夜扮謹晚擷取一個愉快的晚上,對錢德勒來說,是終古常新的幸福源泉。

在這樣一個晚上,他偶遇了讓他心動的姑娘——瑪麗安,並約對方一起吃飯。或許是被身邊富人的氣氛所感染,讓他產生了一種自己真是富人的錯覺。他一直在瑪麗安面前吹噓著,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用華而不實的謊言,給瑪麗安虛構了自己富人的身份,富人的生活方式。

倘若他能夠保持平時的態度,坦然的說出自己的工作和身份,也許這段緣分便能繼續下去,因為瑪麗安是真正的富人,見慣了無所事事的花花公子。她喜歡的是踏踏實實的人,有志氣有追求的人。這樣一個浪漫的童話故事,巧合的偶遇,因為一個虛榮的謊言,失去了本該有的美好結局。 

著名的大文豪托爾斯泰就曾經說過:「沒有虛榮心的人生幾乎是不可能的。」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項鏈》中的女主人公,便是因貪圖一時的虛榮而賠上了自己寶貴的青春的悲劇典型。

然而,現實生活中的我們,也都擺脫不了追求榮譽的慾望,或多或少都有虛榮心,只不過表現形式不同而已。比如,在穿著打扮、車房等方面互相攀比雀圓,不考慮經濟條件是否允許;在知識學問上不懂裝懂,顯擺自己;愛廳歲基好面子,只想表達自己而聽不得別人的批評等,這些都是虛榮心作祟的表現。

虛榮的本質是自卑。一個人的虛榮心和他的愚蠢程度是相等的。虛榮心越強的人就越在乎自己在別人眼裡的形象,總會去掩飾自己的缺點和弱項來表現得和別人一樣優越。他們不會去想辦法提升自己,他們最在乎的是表面文章,而最終的結果可能會越遮越丑,讓自己進一步丟失了尊嚴。正如「華而不實」這個詞語的內涵,虛榮會開花,但不會結果。

這讓我想起《歡樂頌》里的樊勝美,她總是擺出一副傲嬌的樣子,穿著名牌衣服,背著奢侈品包包(盡管是山寨版),假裝自己有房,有著高薪工作,全力塑造白富美的美好形象。為了這個偽裝,她承擔了不切合自身實際的花銷,編造了一個又一個謊言。

虛榮心很難說是一種惡行,但一切惡行都圍繞虛榮心而生,都不過是滿足虛榮心的手段。」虛榮本身沒有錯,它是人的天性,每個人都有被肯定、被贊美的強烈願望,這無可厚非,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激發我們為了理想生活而努力的鬥志。可是,任何偽裝、謊言,在時間面前,終會落敗。如果人一旦被虛榮心奴役,雙眼就會被蒙蔽,慢慢地迷失自己,並終將以悲劇收尾。

幸福是養自己心的,不是養人家眼的。我們畢竟是為自己而活,而非為別人而活,用虛榮換取快樂實屬愚蠢。灑脫點,豁達點,放下貪念,放下虛榮,擁抱充實豐盈的人生!

分享別人的,但是現實社會需要反思。讓自己時刻清醒。

Ⅳ 暗黑下的沉思—— 乙一《動物園》讀書札記

有幸加入【TWG Tea Club】讀書會,得以共讀很多好書奇書,收獲良多。本期分享的是《動物園》,來自日本有「鬼才」之稱的乙一,出生於1978年的日本福岡,乙一是日本文壇新一代「驚悚小說精英」。

《動物園》由11部短篇小說組成的合集。

驚悚,殘酷,慘烈,寒意,不安,閱讀體驗並不舒服,需要較強的心理才能承受。

但當讀完後,被其離奇的情節,反轉的結局所震撼,又深為欽佩作者構思之精妙。

暫且針對這11個短篇作一個簡單的歸類:

家庭親子類:

1.《小飾與陽子》被寵愛的與被虐待的同卵雙胞胎,她們會有怎樣的人生結局?

2.《遠離的夫婦》起初有些詭異,一家三口,孩子能看見能聽見父親與母親,而父母親卻互相看不見聽不見。真相是什麼?

3.《在即將墜落的飛機中》:母親只教過孩子考進T大的生存方式 ,但對於一個考了五次T大都落榜的少年,只有死路一條?

4.《寒冷森林中的小白屋》生活中馬廄中,還被毀了容。童年悲慘的孩子會有怎樣暗黑的童話夢?

5.《從前,在太陽西沉的公園里》:那沙堆中的女屍或許只是因為年少的孤寂而產生的一個可怕的夢境?

犯罪推理類:

6.《動物園》:男主每天都收到一張女友的照片,從鮮活到一天天腐敗。女友被警方宣告失蹤,男主每天到處尋覓。兇手是誰?(可謂一部犯罪心理學小說,是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罪與罰》的精簡版。)

7.《衣櫥》:弟弟離奇不見了,家人開始互相猜疑,真相是什麼?

8.《把血液找出來》:一個因車禍失去痛感的父親被人用刀砍傷,流血不止。死前卻露出神秘的微笑。他發現了什麼?

9.《七個房間》:這是一個死亡游戲。姐弟倆莫名其妙被擄進密室,只有一個小水溝。七間屋子,另外六間各有一個女人,殺魔王每天只送一次水與麵包,每天都會肢解一個女子。姐弟倆能活著逃出來嗎?

人類終極命運:

10.《神的咒語》:「如果世界是沒有的所謂的他人,只有自己一人,那該有多輕松啊。」一個被鄙視被孤立的孩子,一個總想表現良好討好他人的孩子,一個聲音有魔力的孩子,在操縱其他人的生死後,他真能夠獲得永恆的寧靜?生活永遠是矛盾的。

11.《向陽之詩》:當你是世界上最後一個擁有感情的生命,這個世界已經沒有人與你告別,這是一件多麼絕望的事情?(這本書讓人想到尤瓦爾·赫拉利《未來簡史》智人失去控制的情形。)

跳出書中怪異的故事情節,作為一名業余文學愛好者,嘗試審視作者短篇小說的技巧,可謂爐火純青。例如,開頭一句很抓人,吸引人看下去,情節離奇有張力,人物性格詭異鮮明,結局總是出其不意,小說要表達的意義卻觸人深思。

1、開頭很吸引人,有種魔力吸引讀下去

舉兩個例子:

《小飾與陽子》:「媽媽要殺我的話,她會怎麼下手呢?」

《七個房間》:「在那間房裡醒來的時候,我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非常害怕。」

2.過程很有張力,極富畫面感

《小飾與陽子》中兩個雙胞胎,一個光鮮靚麗,一個衣衫襤褸。

《七個房間》中弟弟在小水溝中爬來爬去。

《遠離的夫婦》中的孩子,能看見爸爸媽媽,可爸媽卻互相看不見。

在此不再詳述,只有親自看過才能體會。

有據為證,雖為短篇小說,卻被拍成電影。日本拍成電影有部驚悚懸疑推理片《繼續活下去的五個故事》,取自5個非常精彩燒腦過癮的小故事(《小飾與陽子》+《七個房間》+《遠離的夫婦》+《向陽之詩》+《動物園》)。

3.結局反轉很意外

《小飾與陽子》:"阿姨驚訝地叫出了聲——穿著一身臟衣服,和我一模一樣的那張臉正貼在地面上。"讓人不寒而慄!結局前的一個逆轉,開啟了另一種幸福的新章。「只要緊緊握住口袋裡的鑰匙,就有一股力量湧上心胸口,好,我怎麼樣都活得下去。」

《遠離的夫婦》:結局原來一切都是我的想像,父母都是真實存在的,我也是真實存在的,只是長期父母用我做傳話筒與對方爭吵,讓幼小的我產生了心理陰影。結局用孩子的犧牲換來父母的和平,多麼痛的領悟!縱使真相大白,哀傷的事實已成定局。

《七個房間》:面對死亡一天天逼近,該如何選擇?姐姐很智慧,設計在被殺的那天,讓弟弟成功出逃,並挽救了其餘六人。

《寒冷森林中的小白屋》:冷白色屍體堆積的房子,映襯著遭遇悲慘童年的主人公內心沒有一絲的溫暖。但是紅發小姑娘卻是他心中唯一的一絲暖意。最終發現自己傷害了卻是自己恩人的子女,情感一再崩潰,回歸他的馬廄。

《神的咒語》:結局發現,原來我將這個聲音的魔力不僅改變了他人,也用在自己身上。主角不僅自欺,也巧妙地誤導了讀者。看了兩遍才看懂,原來一切都是虛空。這樣的結局讓人想到一部很有意思的電影《無姓之人》(Mr. Nobody)。電影花了相當大篇幅講述男主遇到紅、藍、黃三個女孩的各種人生可能,哪一個是真的,哪一個是假?但可能男主都是不存在的。

《把血液找出來》:失去痛覺的人,擁有成功的企業,一個貪財的妻子,兩個無用的孩子。兒子與妻子之間為了爭奪家產設計謀殺。最後企業家臨死之前露出的微笑,因為知道誰是兇手,發現兒子沒那麼無用,讓人心酸。

作為一名文學愛好者,再嘗試比對一下長篇小說與短篇小說的異同。

一部成功的小說,核心是要有個好故事。而長篇小說但僅有個好故事還遠遠不夠,最為關鍵的是要立起一個人物。例如人們耳熟能詳的,國內作品中林黛玉、薛寶釵等,海外作品中的郝思嘉、簡愛、茶花女、包法利夫人、苔絲等經典文學形象。

而短篇小說,更側重情節取勝。來看看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的作品:契訶夫的《變色龍》、莫泊桑的《項鏈》、歐·亨利《麥琪的禮物》等,對於其中的故事情節,我們都耳熟能詳,但小說中的人物卻未必能記住。

第一次讀這類題材的小說,總體來說很是震撼,別具一格,又隱隱作痛。

一部小說,若僅僅是玩技巧,也就是當個故事,消遣一下時光。但讀完乙一的作品,掩卷深思,乙一傳遞給讀者的,有原生家庭的逆反,有對手足情誼的渴望,有對人性的涼薄的冷笑,有對愛與自由的追尋,有對人類終極命運的思考,內容飽滿,擲地有聲。作者用有些殘酷的、極端的手法來表現,讓人在極度的痛中獲得領悟,令人無法忘懷,這或許正是乙一作品的魔力。

Ⅵ the open window by Saki 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急啊!!!!

the open window by Saki 即《敞開的窗戶》,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一幅社會諷刺畫。在一個典型的社交場合,在場的三個人說著客套話,卻各自想著各自的心思。姑姑在焦急地等待丈夫歸來,小姑娘在想著如何捉弄無聊的客人,客人在自顧自沉浸在對自己病體的自怨自艾中。

作者想要表達再現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歐洲社會生活,反映了上層社會的種種陳腐庸俗與愚蠢淺陋,無情諷刺了現實的政治狀況。

在《敞開的窗戶》這篇小說中,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帶有一定的異化隔膜的成分。姐姐不了解弟弟的真實需要,客人除了姓名和地址對主人的情況一無所知,甚至是在小姑娘和賽普頓太太之間也存在著不理解。維拉和她的姑姑關系是近是遠,小說並沒有做出朋確的介紹。

不過顯然賽普頓太太並不了解侄女有如此高妙的編故事的能力。如果她能多了解一些維拉,當弗蘭姆頓嚇得從屋子裡狂奔出去的時候,她就應該能夠判斷一定是小姑娘在背後搗鬼,用惡作劇把客人嚇跑了。

(6)出其不意的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敞開著的窗戶之解讀

1、嘲諷之鬼故事

小說中的嘲諷首先體現在其對哥特式鬼故事的顛覆性戲仿。在薩基生活的時代,鬼故事是英國文學中非常受普通讀者歡迎的類別。

作家通過對懸念的鋪墊,對恐怖場景的精心刻畫,對鬼魂、僵屍、墳墓等元素的引入,製造出了迷離奇幻的效果,深深吸引了讀者的注意力,讓他們體驗到了恐怖、驚奇、詭異的多重心理感受。在小說中,維拉就很好地利用了這些流行鬼故事的基本敘述手法。

2、嘲諷之二:繁文縟節

小說的嘲諷不僅體現在對鬼故事的調侃,更體現在對當時英國社會繁文縟節的諷刺。作者薩基本身出身英國上層社會,小的時候母親早亡,父親在大英帝國的東南亞殖民地任職,他便交由兩位姑姑撫養。

兩位姑母自詡出身高貴,重視禮儀,實則為人虛偽,缺乏愛心和同情心。對她們來說,活著是給別人看的。舉止得體,禮貌周到,小孩子懂規矩,這比正直的靈魂、同情心、愛和寬容等更重要。薩基在她們的監護下,渡過了缺乏親情呵護的枯燥呆板的童年。正因為這樣的境遇,使薩基痛恨英國上層社會裝腔作勢的禮儀。

在作品中,薩基不遺餘力地批判這些禮儀的空洞性,而這一點在《敞開的窗戶》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展示。

熱點內容
穿越重生小說種田 發布:2025-05-22 13:15:30 瀏覽:258
重生小甜妻小說慕初晨 發布:2025-05-22 13:10:24 瀏覽:478
網游裝備製造師小說 發布:2025-05-22 12:53:00 瀏覽:337
日輕插圖小說 發布:2025-05-22 12:51:28 瀏覽:821
主角有小游戲系統的小說 發布:2025-05-22 12:49:02 瀏覽:828
比較好看的網路小說改編的動畫 發布:2025-05-22 12:40:32 瀏覽:132
因公主即將出嫁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5-22 12:38:58 瀏覽:682
末世重生小說女強文 發布:2025-05-22 12:23:51 瀏覽:915
都市修煉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5-22 12:05:15 瀏覽:446
輕小說怎麼描寫 發布:2025-05-22 11:44:45 瀏覽: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