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構短篇科幻小說
1. 科幻小說《流浪地球》
「地球在自轉」不等於「地球自己轉」,康德――拉普拉斯關於地球自轉動 力來源於地球內部的「星雲假說」誤導了地球科學。地球無故不會轉,它內部沒有動力!現地球之所以24小時自轉一周,是因為它在以每小時10萬多公里的速度繞日公轉,且途中遇到太陽風的側面推力,使高空產生等離子西風環流,高空西風又推動地面西風和向東涌的洋流,進而推動地球自西向東旋轉。
一、地球在自轉≠地球自己轉
今天人們所說的「地球自轉」,只是在描述地球自身繞日運行的姿態,它相對於太陽的位置而言,每24小時旋轉一周;相對於恆星的位置而言,每23小時56分旋轉一周,這是現行時間標量的依據,是太陽日和恆星日日長的由來,也是地球出現朝、晝、暮、夜的原因。「地球自轉」這一概念揭示的是「地球在自轉」這一自然現象。 其實,古希臘的費羅勞斯、海西塔斯等人早已提出過地球自轉的猜想,中國戰國時代《屍子》一書中就已有「天左舒,地右辟」的論述,而對這一自然現象的證實和它被人們所接受,則是在1543年哥白尼日心說提出之後。
然而,地球為什麼會自轉 自轉的原因是什麼 自轉的動力從哪裡獲得 為什麼選擇現在的方向、姿態、速度自轉 這些都是現代科學至今沒有解決的問題。它不是要求去重復說明「地球在自轉」這種已被證實的自然現象,而是要求弄清地球自轉現象背後的原因,要求弄清地球自轉的動力來源及其制約因素。
「地球自己轉」已經是在說明地球自轉的原因,它要肯定的是:地球自轉的動力在於「自己」,在於地球內部而不是外部,在於自身具有的內力而不是外力。否定「地球自己轉」並不是否定「地球在自轉」這一現象,而是否定地球內部有推動自己旋轉的動力,如同水磨旋轉的動力並不在於磨體內部一樣。故「地球在自轉」不等於「地球自己轉」,它們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若把兩者等同起來,便是一種「誤等」。
二、「誤等」誤導了分支科學
幾個世紀以來,人們似乎習慣於把「地球在自轉」的現象歸結為是地球自身的行為,並未更多地意識到這兩個概念的不同,也沒仔細質疑過「地球自己轉」的動力來源。一代代人大膽地在「地球自己轉」這一基礎上,開墾著一塊塊分支科學的園地,其中地質力學、大氣動力學等,把地球自轉所產生的角動量、慣性、科里奧利效應等,引為自身的力源;天體物理學用「地球自己轉」的原理,去解釋其它行星、天體的運動;哲學家們據此概括出「事物運動的動力都存在於事物內部」這樣的普遍規律;還有的分支學科運用這一原理「圓滿地」解釋過其它自然現象。在這樣的氣氛下,誰若撬「地球自己轉」這塊基石,難免會觸動一系列分支學科發生連鎖地震,科學界必群起而攻之。
問題是,由「誤等」誤導的這些科學分支已經走到非常困難的境地。如氣象學一直以為,風就是由於「地球自己轉」而產生緯向環流的,而金星243天才自轉一周,它卻有比地球更大的緯向風,又作何解釋 地質力學認為,山脈是地殼跟不上「地球自己轉」的轉速而向西滑動堆擠而成的,那麼金星自己幾乎不轉,它地表上兩條巨大的山系和大峽谷是怎麼來的 另外抱給你一個地球,把它放在太空同樣的軌道上,它會自轉嗎 到底地球自己轉還是不轉的問題,已經尖銳地提到現代科學的面前,無法迴避。
三、虛構的「星雲說」
科學並沒有做錯題,結論與事實不符的原因在於被康德――拉普拉斯星雲說所誤導。自哥白尼證實地球在自轉這一現象後,人們就開始探索地球自轉的動因。300年前的牛頓力學便精確地描述了地球的自轉及其進動,但牛頓並未從物理學上論及地球自轉的動力來源,而是簡單地把它歸因為上帝的「第一推動」。
1755年,康德在《宇宙發展史――根據牛頓定理試論整個宇宙的結構及其力學起源》一書中,虛構出一種「原始星雲」,地球在這種星雲的引力收縮中誕生,於是保留著收縮時所產生的旋轉慣性,從此永恆地按牛頓慣性定律旋轉,「地球自己轉」的動力是地球形成時與生俱來的,地球自轉的原因在於地球物質自身的引力,力源在地球內部,地核的旋轉角速度應大於地殼。 隨著拉普拉斯把這套虛構的假說數學化,康德―拉普拉斯星雲說誕生,「地球自己轉」被公認為是「地球在自轉」現象的原因,並成為戰勝上帝推動說的有力武器。
當然,瓊斯―捷費利斯的碰撞潮汐說、施米特的俘獲說、本納季的新災變說等,在地球旋轉慣性的最初來源問題上提出過不同看法和推導,但在地球自轉的力源問題上與康德並無兩樣,即地球內部一直保留著某種原始的旋轉慣性。這些假說的推論過程有一個共同特點,即第一大前提都是虛構的,沒有觀測和實驗的證據。
科學不能建立在無法實驗驗證的假說基礎之上,康德――拉普拉斯星雲假說是不可靠的,不能作為科學立論的基礎?鑾遙�檔濾�茉斕腦�夾竊聘�揪筒淮嬖凇H綣?0億年前有 原始星雲,50億光年遠處就不會有星光
傳來,因為星雲是不發光的。現既然有星光傳來,說 明那裡沒有星雲。同理,50億年後,那裡的人類看到咱們太陽的星光時,也說我們這里曾是 原始星雲,你信嗎?
四、地球無故不會轉
還是抱給你一個地球,把它放在同樣的軌道上,它會不會轉呢 也許你認為,若不預先給它一個旋轉慣量,它就不會轉。那你可錯了,又在重復宇航時代初期的思路。 60年代,原蘇聯與美國曾向太空發射探測太陽輻射的人造衛星,讓鏡頭固定地對准太陽並繞太陽公轉,可出人意料的是,衛星在太空胡翻亂滾,鏡頭東搖西晃,根本無法給太陽拍照。衛星內部沒有康德式引力收縮,也沒預先給定一個旋轉慣量,衛星為何無故而轉呢 一次次失敗使科學家們對傳統的太空觀念產生了懷疑,太空除引力、磁力之外,必還有第三種力,不然,太空中的物體,包括地球,無故自己不會轉。
五、太空第三種力
70年代,太空探測發現太陽在刮「風」!即太陽表面的等離子體微粒流在向四面八方猛吹,在地球軌道附近實測平均風速約為450公里/秒,有時達到770公里/秒。微粒流中絕大多數是氫原子核,其次是氦核及少量其它元素的原子核。 這些帶電粒子流在地球軌道空間呼嘯而過,對阻攔它們前進的一切障礙都會給予一定沖力,它把太空探測器吹得左旋右轉,把彗星的氣體和塵埃從彗頭吹出,形成幾千萬公里長的彗發,把地球磁層吹變形,迎風面被擠壓在約8萬公里半徑之內,而避風面卻延長到200多萬公里之遙。
地球磁層實際就是地球磁場俘獲的等離子微粒圈層,由於它的屏蔽作用,高速撞來的太陽風質子流便停止在它的外沿,形成所謂「激波」。太陽風中每個氫原子核撞擊地球等離子圈層的力可由牛頓第二運動定律求得。
F=ma
一個氫原子核的質量m為1 .67×10 -27 公斤,a為它的加速度,a=(v-v 0)/t,如這個氫原子核撞向地球等離子層後,其速度v在1秒鍾內從460公里/秒變為0,那麼a就為460000米/秒 2,由此而知這個氫原子核作用於地球等離子圈層的力為7 68×10 -22 牛頓。 地球等離子圈層(磁層)半徑約31萬公里,其最大截面面積約3×10 21 厘米 2,已知地球軌道附近太陽風的密度約每厘米 3含5個氫原子核,那麼每1秒鍾內撞向地球等離子圈層的氫原子核數將為6 .9×10 29 個,由此可求出太陽風每秒鍾作用於地球等離子圈層的總推力為5. 3億牛頓。這個力相當於使5 3億噸的物體每秒鍾獲得1毫米的加速度,而整個地球等離子大氣的質量不超過6000噸,故向日面的等離子大氣完全在太陽風力的支配之中。因等離子體浮在地球大氣之上,大氣是等離子體的載體,太陽風對等離子圈層的這個壓力必然向下傳遞,使大氣圈層也產生相應的形變。 據氣象學對地球大氣的測定,地球大氣總重量約5300萬億噸,而背日面大氣通常比向日面大氣厚1/10。也就是說,背日面大氣比向日面大氣重530萬億噸?悸歉嚦盞拇篤�淺O」。�旨俁ㄋ�拇篤�芏戎幌嗟鋇塗沾篤�陌僂蚍種�唬�幢橙彰嫻拇篤�槐認蛉彰嫻拇篤�兀?.3億噸。如果太空沒有一個外力,大氣應該平衡地分布在地球質心的兩側,那麼這5. 3億噸的外力是從哪裡來的呢 顯然是太陽風力,是太陽風通過帶電粒子壓迫地球等離子層,而間接作用於地球大氣的結果。
太陽風是太空中的第三種力,像一隻看不見的巨掌推頂著地球,當然,由於地球的質量太大,它無法把地球推出軌道,但它恆久地作用於地球的一側,必然影響地球在太空的行走姿態,地球自轉必然與太陽風力有關。
六 5 .3億噸的無形負荷
如果地球靜止在太空,那麼太陽風的風力再大,其壓力F 1、F 2(如圖1――――本機無法貼圖)都平衡地作用在地球質心的兩側,它能把地球沿X軸方向向右推出,但無法把地球推轉。 事實上,地球並沒有停止在太空,而是以每小時10萬公里的高速繞著太陽公轉,對於一個運動著的天體來說,情況就不同了,太陽風的壓力偏在Y軸的左側,這就必然產生一個力矩。從理論上說,一個飄浮在太空的物體是沒有摩擦阻力的,只要有哪怕僅1公斤的力矩,也能扳動一個巨大天體的轉柄,因為1公斤的外力就已經打破了天體圍繞質心的平衡。
〖TPK1,+63mm。85mm,BP#〗
〖TS(〗〖JZ〗〖HT5」H〗圖〓1〖HT〗〖TS)〗
由於太陽風粒子流的質點運動方向與地球公轉軌道的角度接近90°,而且恆久地作用在向日面一側,故可設太陽風的合力作用在C點,且壓力為5 3億噸,而C點的物質隨O點沿Y軸高速前進時,這個橫向壓力就成為C點縱向前進時的摩擦阻力,相當於左半球被一個氣體剎車瓦包住或外加了一個5 3億噸的無形負荷。同水面滾動 的氣球一樣,球皮與水面的接觸點就是滾動摩
擦點,相當於C點。 一旦C點附近出現一個摩擦阻力,就會使左半球作減速運動,無阻力的右半球仍在慣性作 用下按原速沿Y軸運動。假如右半球的慣性力集中在A點、方向與Y軸相
同、力F剛好為5.3億牛頓,力臂r取地球赤道半徑的一半,即取3189公里,A點力矩M便由下式可得:
M=r×F
=3189000米×5 .3億牛頓
=1 .7×10 15 米?牛頓
這個力矩M使A點總是快於地球公轉前進的平均速度,導致地球繞地軸O點作逆時針圓周運動,即從北極看,自西向東旋轉。
七、旋轉的等離子風輪
數數夏夜的流星,也許有人會問,哪來這么多石塊向地球大氣層墜落呢 其實,地球所行走的空間除有無數石塊、冰塊、沙粒、塵埃之外,還有大量游離的等離子氣團飄浮在太空。人在馬路上疾行,會感到有風拂面,這個迎面風是由於人向前行走產生的,且叫它「行走風」。地球在太空高速「行走」,太空中的游離氣團也會迎面而來,產生地球的行走風,地球行走風與Y軸平行,但方向相反,同太陽風相互垂直,共同作用於地球,見圖2。
〖TPK2,+69mm。90mm,BP#〗
〖TS(〗〖JZ〗〖HT5」H〗圖〓2〖HT〗〖TS)〗
行走風對地球最外層的等離子氣體圈層形成一定壓力,把D區的大氣向B區壓、導致OD一面的 氣層薄,OB一邊的氣層厚,即OB>OD。 太陽風對地球最外氣層形成更大的壓力,
把C區的大氣向E區壓,導致OC一面的氣層比OE一面的薄,即OE>OC。 比較這兩股風力對地球等離子風輪的影響,太陽風的風速是450公里/秒,而行走風的風速才29 .8公里/秒,行走風比太陽風的風速小十幾倍。另外,行走風只是偶然地、局部地、一陣陣地碰向地球的外層大氣,而太陽風則是恆久地、全面地、連續地作用於地球,故太陽風是推動地球風輪的主力。
由於太陽風的壓力更大,它對地球氣輪的運動起決定作用。因CD區的大氣受力面積要比CB區小,故太陽風作用於CB區的壓力要比CD區大。地球質心兩邊的力臂長短不一,OB>OD,兩側受力失衡,故地球氣輪出現逆時針旋轉的趨勢。 由於靠近B點的等離子離地心遠,地心引力小,故更易被太陽風吹向A區,而一旦CB區的大氣向BA區擠壓,A區大氣就會在重力作用下向AE段運動,OBAE一區的大氣壓力就大於ODE區,大氣向D區移動,DC段的大氣又向CB段填充,整個地球氣輪開始旋轉,成為地球的等離子風輪。
八、風輪裹著地球轉
即使太陽風有5 .3億噸的壓力,也還不到地球質量的萬億分之一,直接用該力來說明地球這個巨大剛體的旋轉,顯然是無稽之談。前面把太陽風力作為扭動地球轉柄的外力矩,只是一種設定。事實上,太陽風力不可能直接作用於地球剛體,它通過風輪和水輪間接地把力傳遞給地球,最終導致地球自轉。 隨著等離子層高度的降低,等離子體比重增大,大氣密度增高,到50~500公里高度內,基本上全是高空稀薄大氣層了。這一稀薄大氣層是等離子層的載體,等離子西風風輪的旋轉,必然粘滯它作同向環流。實測證明,50公里以上的稀薄大氣層,全部由西向東作緯向環流。它已是計算導彈彈道的一個重要因子,即「高空西風因子」,它的平均風速約900米/秒,但由於大氣非常稀薄,它的風是急而無力的。
50公里以下的低空大氣是高空稀薄大氣的載體,高空西風因子又粘滯低空大氣作全球性西風環流,這樣便啟動了整個地球的風輪。風力由外圈向內圈傳遞,形成包圍整個地球的西風系統,地球懸浮在旋轉著的風輪中,風輪裹著地球同它一起自西向東旋轉,如圖3所示。
地球表面70%是海洋,海洋是地球的水圈,是大氣的主要載體,大氣西風環流必然會吹動粘滯洋面作同向環流。事實上,地球上的洋流全是由風力所支配的,如環南極西風漂流,便在常年西風吹動下永不停歇地自西向東涌流。如果地球上沒 有陸
地,那麼,海水就會在西風系統驅趕下作全球性緯向環流。 海水向東涌流,當然會粘滯海底、推涌海岸向東旋轉。地球最大水域中的太平洋西風洋流便每時每刻都在把科迪勒拉山系向東推涌,這條全球最長的海岸山系便成為地球的最大轉柄。太陽風就這樣通過風輪、水輪抓住了地球這個剛體的轉柄,地球就這樣被一級一級地推動著自西向東旋轉。
〖TPK3,+64mm。82mm,BP#〗
〖TS(〗〖JZ〗〖HT5」H〗圖〓3〖HT〗〖TS)〗
九、地球轉速公式
當地球被啟動、加速、旋轉起來之後,若速度得不到控制,它必然會像超速飛輪那樣崩裂,而現在地球的轉速是怎樣被控制的呢 地球自轉的力源既然來自「兩風」,而行走風的風力取決於地球公轉速度,那麼太陽風力和地球繞日公轉的速度就決定著地球自轉的速度,也就是說,地球自轉的速度V與太陽風力F和公轉速度U的積成正比。
V=F×U
如果V>F?U,那就必須減速,如果V<F?U,就必須加速,這樣才能維持自轉速度與「兩風」力矩的平衡。而「兩風」並不直接把力傳給地球,它們對地球自轉速度的控制,仍然是通過西風和洋流來執行的。
〖TPK4,+70mm。58mm,BP#〗
〖TS(〗〖JZ〗〖HT5」H〗圖〓4〖HT〗〖TS)〗
圖4說明,南、北中緯地區的西風及西流大於地轉線速度,西風和西流把地球往東推,欲給地球加速。而赤道區的西風和西流流速小於地轉線速度,成為「負西風」。這如同順風行駛的汽車,車速超過風速後,順風便轉化為逆風一樣。現赤道地面的東風帶就是「負西風」轉化而來的,太平洋、大西洋的赤道東風洋流也是由「負西流」轉化而來的,赤道東風和赤道東風洋流把地球向西推涌,欲使地球減速。
如果人為地給地球加速,那就會遇到赤道東風和赤道東風洋流的更大阻力。如果使地球轉 慢,那又會遇到南北兩條西風帶及其西風洋流的更大推力。地球就在這南北兩道推
力和一條赤道拉力中尋求平衡,使自轉的速度保持在「兩推一拉」的合力之中。地球的轉速在風輪和水輪的直接控制之下,它不能隨意選擇或改變自己的轉速。
十、「風吹地轉說」
太陽風推動地球自轉的立論,完全建立在已觀測的證據基礎之上,它能完滿地解釋大氣、海洋、地質等學科所面臨的疑難,真實地反映地球運動的狀態。?然而,冥王星不轉,天王星睡著轉,金星反轉,水星慢轉,這些行星自轉現象如何解釋呢?地球又為什麼會公轉?公轉速度又如何控制?……這些問題不解決,地球自轉的動因仍然無法落錘。可慶幸的是,70年代以來卓有成效的行星探測,已經為解決這些問題積累了大量觀測數據,這些資料會促使人們去重新評判當代行星起源的假說。下篇將對這些問題逐一提述,它將消除我們對「太陽風造成地球旋轉」原理的任何懷疑。
現把這一原理歸納如下:地球自轉的動力來源於外部,是太陽風和行走風的合力啟動了地球的風輪和水輪,地球在風輪和水輪直接驅動下自西向東旋轉。地球自己不能轉,也不能不轉,怎樣轉,轉快轉慢,都取決於外部各圈層的矢量和合力,這就是「地球在自轉」現象的真正原因。為與「地球自 己轉」的理論相區別,我把它簡要地稱為「風吹地轉說」。
2. 庫爾特·馮內古特的作品簡介
《貓的搖籃》(1963)是黑色幽默的代表作之一。其背景是個虛構的島國「山洛倫佐」。此國的統治者是宗教領袖博克儂和政治領袖、暴君麥克凱布,他們兩人表面上勢不兩立,實際上互相利用,根本目的是要把社會推入巨大的恐怖之中。書中到處都有自相矛盾、違反學理的幽默,如博克儂填寫表格時,在「業余活動」一欄里填寫的是「活著」,而在「主要職業」下面填寫的卻是「死亡」。
《冠軍早餐》(1973)——以虛構的科幻作家Kilgore的許多荒誕的短篇小說和他的遭遇,對人類的生存狀態進行冷嘲熱諷,但在戲謔中充滿著作家嚴肅的真誠。以後現代主義的創作手法著稱,描寫了作者本人「進入小說干涉結局「的場景。全書充滿著馮內古特的個人風格,堪稱該風格的代表作。
《囚鳥》(1979)——以一個人的遭遇串起美國20世紀中期各個重大事件,包括麥卡錫主義、水門事件等,揭露美國社會的黑暗一面。
《五號屠場》(1969)——黑色幽默的類科幻作品,以二次世界大戰中遭盟軍轟炸的德國城市Dresdon的慘狀擬題,在社會上引起爭議,曾多次遭禁。後來成為黑色幽默的反戰作品中的經典。
《時震》(1997)——本人聲稱該書為封筆之作。寫的是時間突然倒回了十年,而所有人不得不把這十年裡發生的事情一模一樣的再做一遍。作品中充滿著後現代寫作手法與辛辣的黑色幽默,《冠軍早餐》中的Kilgore再次在這里出現,以他的短篇小說為作者「代言」。
《沒有國家的人》(2006)——作家最後的一部作品。以散文,評論方式總結了一生的創作歷程和人生感悟。
3. 《喂-出來!》課文原文
《喂——出來》日本著名短篇小說家星新一作品之一。本文是一篇科幻微小說。文章設想地球上突然出現了一個無底洞,它可以容納人類製造的一切垃圾,使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沒有了後顧之憂。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喂-出來!》課文原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喂-出來!》課文原文
一場台風過後,晴空萬里。
在離城市不遠的近郊,有一個村莊遭到了台風的破壞。不過,損失還不太嚴重,僅僅是村外山腳下那座小小的廟被台風連根端跑了,並沒有傷什麼人。
第二天早晨,村裡人知道了這件事以後便紛紛議論起來。
「那座廟是哪個朝代留下來的呀?」
「誰知道呀,正是年代很久了。」
「必須趕快重新建造一座新的廟。」
正當大家你一言我一語他說著的時候,有幾個人神色慌張地跑了過來。
「不得了,闖大禍啦!」
「什麼事?就在附近嗎?」
「不,還要過去一點,就在那邊。」
這時候,有一個人忽然失色驚叫起來:
「喂,快來看呀。這個洞究竟是怎麼回事呀?」
大家跑過去一看,地面上果真有一個洞,直徑大約在一米左右。人們探著頭向裡面瞧了瞧,可是洞里黑咕隆咚的什麼也看不見。然而,人們卻有一種深不可測的感覺,這個洞似乎是一直通向地球中心的。
有一個人懷疑他說:「該不是狐狸洞吧?」
一個年輕人對著洞里使勁地大叫了一聲。
「喂——出來!」
可是,並沒有任何回聲從洞底下傳上來。於是,他就在附近撿了一塊小石頭准備要扔進洞里去。
一位膽小怕事的老年人顫巍巍地擺著雙手,要想勸阻年輕人別這么干。
「這可千萬不能扔下去呀,說不定會受到什麼可怕的懲罰的。」
但是,年輕人早就搶先一步,把石頭扔進了洞里。然而,洞底下仍然沒有任何回聲傳上來。
村裡人砍來了許多樹枝,用繩子一道一道地纏繞著做成了柵欄,把這個洞圍了起來。然後,他們就暫時先回到村莊里去了。
「接下來該怎麼辦呢?」
「還是在這個洞上面按照原來的樣子建造一座廟吧。」
大家七嘴八舌地商量著,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一天就這樣過去了。消息靈通的報社記者們很快就打聽到了這件事,爭先恐後地開著小汽車趕來了。不一會兒,科學家和學者也都聞風而了來。並且,每個人都顯示出一副極其淵博、無所不知的神色,鎮定自若地朝洞里張望著。隨後,陸陸續續地又來了一大群看熱鬧的人。有的人反反復復地打量著這個洞,眼睛裡露出貪婪的目光,心裡不住地盤算著:是否可以從中牟取什麼利潤,要不要趁早出高價買下這個洞的專利權?派出所的警察們寸步不離地守衛在洞口周圍,以防有人不慎跌落下去。
一位新聞記者拿來一根很長的細繩子,把只秤砣縛在一端,小心翼翼地往下放,漸漸地,繩子一尺一尺地放了下去。可是,等到繩子全部放完之後卻拉不上來了。他叫了兩三個人過來幫忙。大家齊心協力地使勁一拉,繩子居然在洞里的什麼地方斷掉了。一位手裡拿著照相機的記者見到了這番情形,一聲不響地解掉了扎在自己腰裡的那條結實的粗繩子。
有一位學者叫人從研究所里搬來了一台大功率的擴音機,准備對洞底傳上來的回聲作頻率分析。可是,他把擴音機擺弄了好久,各種各樣的聲音都試過了,卻連半點回聲也沒聽到。這位學者感到挺納悶。他苦苦地思索著,這究竟是什麼道理。然而,在眾目睽睽之下決不能就此作罷,遭人恥笑。他把擴音機緊靠住洞口,把音量開到最大限度,震耳欲聾的聲音源源不斷地從擴音機里傳了出來,經久不息。如果是在地面上的話,數十公里以外的人都可以聽到這種聲音。可是,這個洞卻來者不拒,把所有的聲音都一古腦兒地吞了下去。
學者不禁心裡有些發虛了,他裝著鎮定自若、胸有成竹的樣子關掉了擴音機,用不容置疑的口氣吩咐道:「趕快把它填掉!」
雖說事情還沒弄清楚,但還是趕快處理掉為妙,免得堂堂學者當眾出醜。
難道就這么草草收場了?周圍那些看熱鬧的人都覺得有點兒可惜。但也沒有辦法,看來只好掃興而歸了。正在這時候,有一個人滿頭大汗地從人堆里擠了出來,大聲地提議道:「請把這個洞讓給我吧。我來給你們填。」
他就是起先打算出高價買下這個洞的專利權的那個投機商人。
可是,這個村莊里的村長卻不同意。
「你願意給我們填掉這個洞固然是件好事情,可是這個洞卻不能給你。因為我們必須在這上面建造一座廟。」
「請放心,我馬上就給你們建造一座更加出色的廟,並且還附帶一個廣場,怎麼樣?」
村長還沒來得及回答,村民們就異口同聲地叫了起來。「這是真的嗎?要是造在離我們村莊更近一點的地方就好了。」
「一個洞有什麼稀奇的,現在就送給你吧。」
於是,這筆買賣就拍板成交了。當然,村長也只好對此表示同意了。
這位收買專利權的商人按照合同實行了自己的諾言。在離村莊更近的地方,一座小小的廟建造起來了,並且還附帶建造了一個廣場。
在這一年的秋收季節,這位專利權所有者創辦了一家新奇的「填洞公司」。在這個洞的附近造起了一所小房子,門上桂著一塊小小的招牌。
接著,這位專利權所有者就叫他的夥伴們在城裡到處奔走,用各種方法進行宣傳。
「本公司有一個絕妙的深不可測的洞。據學者們估計,其深度至少在五千米以上。這是容納原子能反應堆的核廢料等危險物品的最好的場所。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不久,政府有關部門發給了營業許可證。許多原子能發電公司都爭先恐後地前來簽訂合同。剛開始時,村裡人都有點擔心,生怕會出什麼事情。可是,「填洞公司」派人對他們進行說明,這是一個非常保險的洞,即使過上幾千年也絕不會對地面上產生什麼危害。此外,村民們還可以從中得到好處呢。大家明白了這一點以後也就放心了。並且,從城裡通到這個村莊的現代化高速公路也很快地建成通車了。
卡車在公路上賓士著,源源不斷地運來了許多鉛做的大箱子。箱蓋在這個洞的上方自動地打開,原子能反應堆的廢料就傾瀉到這個洞里。
外交部和國防部把那些用不著的機密文件連同保險櫃一塊兒扔了進去。隨車前來執行監督任務的政府官員們,很輕松地談論著打高爾夫球的事情,而那些職位較低的工作人員,則一邊扔著各種文件,一邊談論著彈球房的事情。
看上去,這個洞似乎永遠也填不滿似的。大家都一致認為,這是一個深不可測的無底洞,並且,也許越往深處洞的直徑越大吧。「填洞公司」的經營規模一點一點地擴大了起來。
在大學里做傳染病實驗的那些動物的屍體被運來,並且其中還夾雜著不少無人認領的流浪者的屍體。有關方面制定了一個計劃,准備鋪設大量的管道,以便把城市裡的廢物和污水全都排放到這個洞里去。這個辦法要比向海洋排污高明多了。
這個洞使得生活在城市裡的居民們感到了極大的欣慰。最近一個時期以來,由於人們只顧拚命地擴大生產規模,從而給城市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公害。可是,要想治理這些公害卻相當困難,無論是誰都感到很棘手。並且,人們都只願意在生產性企業或商業公司工作,誰也不願意天天和各種各樣的垃圾打交道。然而,現在人們都認為,這個社會問題將由這個洞來逐步地加以妥善解決。
訂了婚的姑娘們都把從前的那些日記本丟進了這個洞里。還有的人把從前同戀人一起拍的照片扔進了洞里,然後又心安理得地開始了新的戀愛。
警察把那些偽造得極其巧妙的假鈔票沒收來以後,也統統交給這個洞處理,從此便可萬無一失了。而犯罪分子們則把各種犯罪證據都悄悄地扔進了洞里,以為這樣就能逍遙法外了。
不管是扔進去什麼東西,這個慷慨大方的洞全部一視同仁,照收不誤。這個洞任勞任怨地給整個城市洗刷著各種骯臟的東西。漸漸地,海洋和天空又變成了美麗的蔚藍色,遠遠地看上去就像是透明的玻璃一樣。
在這瓦藍瓦藍的天空下面,新建造的高樓大廈就像雨後春筍一般接連不斷地豎了起來。
有一天,一位工人爬在一幢正在施工的大樓頂上工作,他鉚完了一顆鉚釘之後,便放下工具稍微休息一會兒。忽然,他聽到頭頂上傳來了奇怪的叫聲。
「喂——出來!」
然而,他抬起頭來朝天上看了看,卻什麼也沒有,睛空萬里,清澈如洗。他以為是剛才幹得有點頭暈了,產生了什麼錯覺。接著,正在他恢復到剛才的姿勢,要好好地休息一會兒的時候,從剛才發出聲音的那個方向飛過來一塊石頭,在他面前一掠而過,往地面上掉了下去。
可是,他只顧眯著眼睛得意洋洋地眺望著遠處的地平線。啊,我們的城市變得越來越美好啦!
當然,那塊微不足道的小石頭根本就沒引起他的絲毫注意。
拓展
八年級下冊《喂——出來》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微型小說和科幻小說的有關常識
2.理解本文的主旨和合理想像的.寫作手法
3.養成聯想和想像的習慣,培養和發展創新能力
4.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學重難點:
理解本文的主旨和合理想像的寫作手法
教學方法:
提問討論法、質疑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圖片導入
(美景圖片——破壞環境圖片——自然災害圖片)
二、標題設疑
1、誰在喊?對誰喊?喊什麼出來?出來的會是什麼?(作者想像思維的展開)
三、作者簡介
星新一(1926——1997)
堪稱日本科幻界的一個奇才。以1000多篇精巧別致、富於哲思的超短篇小說享譽世界,被尊為「日本微型小說的鼻祖」。
星新一生於東京的一個科學世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那年,他進入東京大學攻讀農業化學,畢業後在該大學的研究生院研究微生物學。1956年為逃避生意上的失意加入飛碟研究會。
在科幻方面,代表作有《惡魔天國》(短篇集)、《人造美人》(短篇集)、《聲網》(長篇)和《夢魔的標靶》(長篇)。
星新一的寫作特點:
坎坷多艱的經歷使星新一具備了一種對弱肉強食、爾虞我詐的資本主義社會的敏銳的洞察力,寫出了許多異彩紛呈、從各個角度反映社會現實的微型小說。
星新一擅長於用白描的手法對作品主人公作浮雕式的刻畫,讓人物在對話和行動中自然而然地展示其性格。他的微型小說之所以能給人以面目一新的感覺,不僅在於語言上簡潔洗煉,詳略得當,而且跟他把有分量的「秤砣」壓在作品結尾是分不開的。
四、科幻小說知多少?
什麼是科幻小說?用幻想的形式,表現人類在未來世界的物質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學技術遠景,其內容交織著科學事實和預見、想像。
第一部科幻小說是什麼?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
科幻小說之父是誰?法國作家凡爾納(代表作《海底兩萬里》)
你知道哪些科幻小說作家?高士其(中國)
五、請給加點的字注音
哂笑( Shn )牟取(móu)棘手(jí)鉚釘(mo)貪婪(lán)履行( lǚ)
六、積累詞語
哂笑:譏笑。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經有通盤考慮。
眾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視著。
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結論。
逍遙法外:指犯了法的人沒有受到法律的制裁,仍自由自在。
雨後春筍:春天下雨後竹筍長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而不斷出現。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裡很坦然。
不容置疑:不許有什麼懷疑,指真實可信。
一視同仁:同樣看待,不分厚薄。
七、整體感知
1、復述故事:
復述提示:廟塌-洞現-洞深-叫聲-小石頭-柵欄-各色人的反應-商人買下-倒入各種廢品-叫聲-小石頭(教師提示:這些情節都是作者豐富奇特的想像體現。想像世界是虛幻的,虛幻的多數情節卻又是根據現實生活加以想像的,所以聯翩而至的情節顯得合乎情理,自然而然。)
2、小說的情節:
起因:台風卷跑了村裡的小廟,留下了一個深不可測的洞。
發展:圍繞洞,各色人物的表演,洞成了人們丟棄廢物的垃圾桶。具體而言:
1、村裡人探洞;2、村外人探洞;3、建填洞公司;4、洞成了垃圾桶。
高潮:洞容納了所有的垃圾。
結局:城市的環境變美了,但忽然傳來了奇怪的叫聲,一會兒又飛來了一塊小石頭。
八、問題探究
問題1:作者為什麼幻想出那麼一個深不可測的洞?
小說:課文中深深的無底洞有什麼用場?人們將城市中的所有垃圾不加處理地填入深洞。
現實:人們是怎樣處理城市中的垃圾?直接排放到海洋里和大氣層里。
問題2:人們對待以「填洞」的形式來處理環境問題的方法的反應是怎樣的?
小說:村民由「擔心」轉為「放心」,以至最後從洞中飛出聲音和石頭後,也沒能引起人們的注意。
現實:漠視環境污染、圍湖造田、亂砍亂伐等。
問題3:這深不可測的洞最初給社會環境帶來些什麼?
小說:、現實:
一片美麗的景色、欣欣向榮的景象
問題4:這深不可測的洞最終給社會環境帶來了些什麼?
小說:「喂-出來」奇怪的叫聲之後,一塊小小石頭也飛回來了。
現實:洪災、乾旱、沙塵暴、湖面乾涸、全球氣溫升高等等。
5、思考:作品會有一個怎樣的結局?
(想一想,在結尾,那奇怪叫聲以及小石頭是從哪裡來的?天上掉下那塊石頭後又會怎樣?)
可以感知,作者的意思是說,不顧環境污染,漠視環境污染,苟且偷安,終究要自食其果。破壞大自然,必遭到大自然的報復。
6、小說主旨的研讀探究(你認同哪一個?)
提出了人類與自身生存環境的問題。
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復雜性。
闡釋了人對大自然的破壞總要遭到大自然的懲罰這一道理。
還有……
九、研讀思考
1、作者幻想那麼一個深不可測的洞有什麼作用?
用幻想的無底洞諷刺了人們的幻想。
2、課文第42段「開始,村時的人有點擔心,生怕會出什麼事情」,為什麼人們的擔心未能阻止荒唐的行為?
因為商人為利益驅動,而人們又為自己的眼前利益驅使,所以不能做出明智的決斷。
3、課文第47自然段的內容反映了人們一種什麼心態?
反映了現代社會中人們只顧追求現代化的享受,而忽略了對由此而造成的嚴重污染的治理的一種得過且過的心態。
4、小說為什麼用」喂,出來」這題目?
環境污染的因素不斷積累,到時就會造成嚴重的公害.世上什麼事情都是這樣,不斷積累,量變到質變,結果就出來了.
★本答案讓你聯想到什麼?
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啟示:負面的事做不得,小錯誤要及時糾正,正面的事情要堅持不懈的做下去.
十、體驗反思
故事是虛構的,這是科幻小說的特點,但存在著現實基礎。這個無底洞最終又吐出了人類填入的種種垃圾,說明了自己做的禍害,最終要由自己承受的道理。試舉出現實生活中的例子說說。
十一、布置作業
十二、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