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與不來短篇小說
A. 求契訶夫《農民》內容概括
《農民》是契科夫寫於1897年的一部反映當時俄國農民生活的中篇小說。講述了在莫斯科某旅館打工的平民尼古拉突患重病,無法繼續打工維生,只得攜帶妻女投奔故鄉父母家的故事。然而,家鄉的衰敗和家庭的極度貧困讓他們始料未及。
再加上鄉村愚昧落後的民風,到處是一派死氣沉沉,大家族三代男男女女混居一處,烏煙瘴氣,令人窒息。尼古拉一家三口沒錢出走,不得不一天天在絕望中苦熬。故事結尾,尼古拉病死了。妻子奧莉加帶著女兒薩沙毅然決然地離開故鄉,重新踏上了去往莫斯科的遙遠路途。
農民,創作於1897年,屬於契訶夫的晚期作品,極其真實地描述了農民在19世紀80、90年代極度貧困的生活現狀,表現了他對農民悲慘命運的關心同情。
(1)來與不來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作品賞析
小說短小精悍,簡練樸素,結構緊湊,情節生動,筆調幽默,語言明快,寓意深刻,富於音樂節奏感。他善於通過幽默可笑的情節進行藝術概括,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具有典型意義的人和事,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來反映當時的俄國社會。
作者簡介
契訶夫(1860—1904),俄國作家,1860年1月29日生於羅斯托夫省塔甘羅格市。1879年進入莫斯科醫科大學醫學系,1884年畢業後在茲威尼哥羅德等地行醫,廣泛接觸平民和了解生活,這對他的文學創作有良好影響。
B. 半夜雞叫課文
課文內容
晚上,天已很黑,地里走出了累得晃晃盪盪的人群,這是給做活的伙計們。
有的在唉聲嘆氣地說:「困死我了!」有的罵起來:「那公雞真他媽的怪,每天晚上,才睡著,它就叫了。老——他也有那個窮精神,雞一叫他就非喊咱們上山不可。到山上干半天,天也不亮。」
有的說:「人家有錢,雞也向他,這真是命好呀。」有的說:「什麼命好命歹,為什麼以前雞不叫的早,現在就叫的早呢?這里邊一定有鬼。看,我非把那個公雞給打死不可。」大家你一言,我—語的走回家去。為了多睡點覺,伙計們回去一吃完飯就躺下了,有的抽煙,有的說話。
玉寶這幾天拉肚子,躺下不大時間,就起來去大便;回來時到牛圈去看牛槽有沒有草,想再給牛添點草就快點回去睡覺。正在這時,他見一個傢伙手拿長木棍,輕手輕腳地走到雞窩邊,晚上又沒有月亮,也看不見臉面。
玉寶心想:「怕是來偷雞的,喊吧。」又想:「不,這人一定家中沒有辦法了才來偷雞,我要喊了,不就坑了他了嗎?我不吱聲,偷有錢人的雞是應當的,把雞都偷走,就不用啼明了,我們還多睡點覺呢。」正想著,又見那人伸起脖子,象用手捂住了鼻子。
玉寶很擔心的想:「小心點呀!叫周扒皮聽見,把你抓起來就壞了。」玉寶看看牛槽里還有草,想早點回去睡覺,又怕驚動了偷雞的人。心想:「我要出去,把他嚇跑了,他不是白來一趟嗎?不,不驚動他,我在這看看,是誰來偷雞。」
玉寶就蹲下,要看個偷的熱鬧。誰知好半天沒動靜,倒聽到偷雞的學公雞啼起明來。玉寶正在納悶,只見那人又奔牛圈走來。玉寶忙起來藏到草屋子裡。正好那人走到牛槽邊,劃了一根洋火,看看槽里有沒有草。
玉寶就著火光一看:「啊!原來是周扒皮,半夜三更什麼雞叫,原來都是老傢伙搞的鬼!」周扒皮這一啼明不要緊,籠里雞叫喚起來,全屯的雞也都叫喚起來。
玉寶憋著一肚子氣沒敢吱聲,又聽到周扒皮破著喉嚨喊:「還不起來給我上山幹活去?雞都叫了!」說完就回家睡覺去了。玉寶走回屋一看,伙計們都氣呼呼地說:「他媽的,早也不叫,晚也不叫,才躺下就叫了。
這個雞真不叫雞!」劉打頭的問:「不叫雞叫什麼?」「叫催命鬼唄。我看這樣干,再干幾天就得累死。」有的說:「我才睡……」有的說:「我躺下,一袋煙還沒抽完呢。」
玉寶心想:他們還不知道這是周扒皮搞的鬼呢,就坐下說:「咱們可省事了,連衣服還沒脫下來。快走吧,我有一個笑話對你們講。」大家忙問:「玉寶,有什麼笑話?你快說。」「不,我現在不說,等到路上再說。」
大家忙披好衣服,扛著鋤頭上山。在路上,大夥又問玉寶:「什麼笑話?你快說。」玉寶笑了笑,瞪起小黑眼珠說:「叔叔,你們再別罵雞,那不能怨雞,是怨人呀。」
大家奇怪地問:「怎麼回事?」玉寶就把周扒皮學雞啼明的事全告訴了叔叔們。劉打頭的一聽這話,氣得直瞪著眼說:「今天晚上不幹了,到地頭去睡覺去。」大家都同意。
看著空中不明的星星,走到了地頭,放下鋤頭,打火抽了一袋煙,倒在地上就呼呼地睡了。人困的多厲害呀,那麼大的露水,濕了他們的衣服,全都不知道。
這個學雞叫,是他們老周家起家的法寶呀。從周扒皮的老祖太爺子起,就有人說周家有這一手,一直傳到周扒皮這一輩。這樣,到三遍地快鏟完時,把伙計們累跑了,他們就得著了,到秋天便一點糧也不給呀。
伙計們躺在地頭上,正睡得甜蜜,忽然覺著身上疼,大家「哎呀」一聲就爬起來,看看太陽出來有一人高了,周扒皮拿著棍,正狠狠地挨著個兒的打呢,把伙計們打得全都爬起來了。周扒皮瞪著眼說:「你們吃我的飯,掙我的糧,就這樣給我幹活?活不幹,到這里來睡覺,今天上午不把這一塊地給我鏟完,就別想吃飯。」回頭對牛倌說:「把飯給我擔回去。」
原來周扒皮起得早,見伙計們還沒回家吃飯,他想:「伙計們還一定給我趕活呢,我何不叫人把飯給他們送去,叫他們在山上吃了,省得來回走耽誤工夫,好多給我鏟點地。」
他就到街上,把屯裡放牛的老李頭找來,給他擔著飯,向山上送。誰想一到山上,見伙計們在那睡覺,一點活也沒給他干,氣得他飯也不給伙計們吃,又叫老李頭給他再擔回去。老李頭走後,他又罵了一氣才走。
伙計們見周扒皮又打又罵,連飯都不給吃,有的氣得堅決不幹這個活了;有的要回去找他算賬;有的當時就要回家。玉寶笑著忙拉住他們說:「叔叔,我看你們不要走。我有一個辦法:咱們大家出出氣,把那老小子打一頓就好了。」
有人說:「玉寶,你這孩子傻了怎的?人家有錢有勢力,兒子又當保長,現在是咱們的二朝廷,我們敢動人家一下子嗎?」「叔叔,我沒傻,我看你們真糊塗,他每天夜裡不讓咱們睡覺,他可能想把咱們累死吧,我常聽周叔叔講故事說:『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咱們『這般如此』的教訓他一頓不好嗎?」
大家一聽,都哈哈大笑起來說:「好好,就這樣辦。」劉打頭的笑道:「這小傢伙真有好辦法。」晌午回家吃飯時,周扒皮還罵呢,大家也沒說什麼,就過去了。
過了兩三天,伙計們把棒子全准備好了。吃完晚飯,把燈熄了,叫玉寶在門後偷著看。等了有一個多鍾頭的工夫,周扒皮躡手躡腳,剛到雞屋門口,玉寶喊了聲:「有賊!」伙計們拿著棒子都跑出來,把老周扒皮捺倒就打起來。
周扒皮說:「別打呀,是我。」伙計們說:「打的就是你。看你再來不來偷雞!」玉寶跑到院子中間喊:「保長呀,快起來,有賊啦,我們抓著一個賊!」這一喊不要緊,鬼子軍官正在西廂房裡睡,聽見了喊聲,他帶了兩個護兵,拿著手槍就跑出來,邊跑邊喊:「毛賊一個也不要,統統打死。」
正好保長這天晚上沒有在家,他老婆和淘氣在屋裡聽見了,就嚇得忙喊:「快別打了呀,……」下面的話還沒說出來呢,見子軍官「噠噠!」照著老周扒皮就是兩槍,周扒皮「哎呀」了一聲說:「是我!」一頭就鑽進了雞窩里,嚇得拉了一褲兜子屎。鬼子軍官趕上一步又要開槍。
保長老婆光著上身,提著褲子慌慌張張地跑出來說:「他是老東家。」鬼子才住了手。伙計們忙圍上說:「老東家從來也沒到雞窩門口來過,為什麼今天深更半夜的來抓雞呢。快拿燈來看看。」淘氣從屋裡拿出燈來一看,啊!這兩槍正打在老周扒皮的大腿上,直流血。
周扒皮好象大山上的野雞一樣,顧頭不顧腚了,他頭伸在雞窩里,好象要吃雞屎的樣子。大家把他拉出來一看,滿臉全是雞屎,坐在那裡抱著腿直叫喚。伙計們高興得也不好笑出來。劉打頭的說:「我們都當是賊呢,搞了半天是老東家。你為什麼半夜來抓雞呢?」鬼子軍官也笑著問。
老周扒皮哭嘰嘰的聲音說:「別提啦,我在家睡個二二呼呼的,也不知什麼東西把我拉來了。」大家忙說:「看這多危險。也可能鬧鬼吧!以後可得多注意!」說完,大家把他抬到屋裡,鬼子軍官和大家一看,好象骨頭也打壞了,大煙囪忙叫劉打頭的派人快快找醫生。
老周扒皮倒霉喪氣,一肚子的話說不出來。伙計們出了氣,解了恨,都高興地說:「要是叫鬼子一槍把他打死才好呢。」
拓展資料:
半夜雞叫(雞鳴狗盜)一般指突發不祥事件或不好的事件。源自《史記·孟嘗君列傳》周末戰國時期,齊國孟嘗君田文,即將被捕時逃亡,夜半至函谷關。按規定,晨雞報曉則開關。便命隨從中善於口技者學雞叫,果然順利出關。函谷關位於河南省之西北。此典故 與成語 歷朝歷代廣為流傳,日本《枕草子》亦有引述及相關記載。
C. 2014年度優秀小說獲得特等獎的是短篇小說《夜色》,全文如下:夜黑風高,荒郊野嶺,小木屋裡。此文是
夜黑風高,荒郊野嶺,小木屋裡。
男:「來了?」
女:「來了。」
男:「來?」
女:「來!」
男:「來了么?」
女:「還沒來!」
男:「還沒來?」
女:「來了!」
女:「還來不?」
男:「不來了,來不了了。」
意思比較H。
D. 凡卡的大結局是什麼
《凡卡》大結局:凡卡出去看爺爺來了沒有,卻突然被撞住了,立刻躺在了血泊之中,撞住他的人正是那個喝的醉醺醺的郵差,他騎著那匹馬,非但沒有扶起凡卡救治,開說了一句:「窮小子 你該死。」手中還拿著凡卡寫給爺爺的信,把那封信撕得一條一條的,凡卡用最後的力氣摸了摸那封信的碎片,放在自己的胸口,死了。
《凡卡》是俄國作家契訶夫創作的短篇小說,寫於1886年。文章按寫信的過程記敘。開始敘述聖誕節前夜凡卡趁老闆、老闆娘和伙計們到教堂做禮拜的機會,偷偷地給爺爺寫信;接著,通過寫信向慈祥的爺爺傾訴自己在鞋鋪當學徒遭受的令人難以忍受的悲慘生活,再三哀求爺爺帶他離開這兒,回到鄉下去生活,並回憶了與爺爺在一起生活情景。
這篇小說通過凡卡給爺爺寫信這件事,反映了沙皇統治下俄國社會中窮苦兒童的悲慘命運,揭露了當時社會制度的黑暗。
(4)來與不來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凡卡》是契訶夫於1886年寫的。當時沙皇統治的社會十分黑暗,無數破產了的農民被迫流入城市謀生,他們深受剝削,甚至連兒童也不能倖免。契訶夫家的小雜貨店裡有兩個小學徒,就常受他父親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學徒生活,也同情小學徒的不幸命運。
小說的開篇是一個陳述句,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整篇故事沒有波瀾起伏的情節,也沒有華麗耀眼的主人公,通篇都是借凡卡之口,通過描寫凡卡給鄉下的爺爺寫信這個過程,從凡卡的視角出發去審視這個世界。從敘述中我們得知小凡卡因為不小心睡著遭到了老闆的毒打;看到了凡卡被老闆娘用黃瓜狠狠地戳了臉;還看到了那些伙計慫恿凡卡去偷老闆的黃瓜而餓肚子的場景。
為了把情節表現得真實感人,作者在藝術上進行了周密細致的構思,因為凡卡是一個才九歲的孩子,所以作者把書信和敘事互相穿插起來,使兩者水乳交融,真切動人。假如這篇小說完全採用書信體,凡卡的悲慘境況,他對家鄉生活的懷念,以及他的希望,全部由他用信寫出來,那麼這封信就要寫得很長,很有條理,這就令人難以相信,一個九歲的孩子會有這么大的本領。
何況他還沒有條件享受正規的文化教養,只不過他的母親在老爺家裡做女僕時小姐沒事做才教他讀書寫字,他現在才能拿起筆來給爺爺寫信,而要這樣一個小孩寫出那種有條有理的信就更是不可能的了。
該作品以獨特的視角,精湛的寫作手法集中反映了帝俄時期社會下層民眾的悲慘生活。作者通過對小凡卡生活的一些細節的描寫,揭示了沙皇等級制度的殘暴與冷酷,同時也引發了讀者對小主人公凡卡的同情。
E. 年度最佳短篇言情小說
2015年度最佳短篇小說:《來》
夜黑風高,荒郊野嶺,小木屋裡。
男:「來了?
」女:「來了。」
男:「來?」
女:「來!」
男:「來了么?」
女:「還沒來!」
男:「還沒來?」
女:「來了!」
女:「還來不?」
男:「不來了,來不了了。
獲獎評語:文字通俗簡練,信息量卻豐滿厚實,充分體現了中國語言的精深奧妙!
F. 馮鍾璞是誰,他的著作有哪些
宗璞
宗璞(1928—)女,原名馮鍾璞,筆名有任小哲、豐非等。畢業於清華大學外文系,退休於中國社會科學業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中國著名作家、著名哲學家馮友蘭之女,1928年7月生於北京,十歲時隨家庭南遷到昆明。上過南菁小學和西南聯大附中。1946年考入天津南開大學外文系,後轉人清華大學外文系,1951年畢業。曾在中國文聯、文藝報等單位工作。1960年調《世界文學》編輯部。「文革」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說《紅豆》《桃園女兒嫁窩谷》《不沉的湖》《後門》《知音》等,《紅豆》曾受到不應有的批判。「文革」後,有短篇小說《弦上的夢》、中篇小說《三生石》,獲全國優秀中短篇小說獎。1981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宗璞小說散文選》。後來又抱病奮力創作反映中華民族知識分子命運的長篇小說《野葫蘆引》,其第一部《南渡記》已於1987年問世,獲得了好評。1948年開始發表作品,成名作為1957年的短篇小說《紅豆》。新時期她開始大量發表作品,代表作有短篇小說《弦上的夢》(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中篇《三生石》(獲第 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童話《總鰭魚的故事》(獲中國作家協會首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蝸居》、《我是誰》等。1988年出版第一部長篇小說《南渡記》,1996年由華藝出版社出版四卷本《宗璞文集》。近年來又抱病創作反映中華民族知識分子命運的系列長篇小說《野葫蘆引》。1994年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了《鐵簫人語》
宗璞吸取了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之精粹,學養深厚,氣韻獨特。她的小說,刻意求新,語言明麗而含蓄,流暢而有餘韻,頗具特色。她的散文情深意長,雋永如水
宗璞在病中苦耕,歷時7年,《南渡記》的第二部《東藏記》終於面世。計劃中尚有《兩征記》、《北歸記》,是總書名為《野葫蘆引》的多卷長篇系列。
宗璞以她細密從容的敘述方式,建立起優美溫婉的語言風格。眾多的人物命運和世相心態,在看似平淡的生活情境和細節中緩緩展開,伏有大氣磅礴的布局。宗璞筆下的戰爭沒有刀光劍影,卻烙刻了深重的精神創痕,並具有一種柔性的書卷氣息。那種浸入骨髓的文化質感,在閱讀中竟令人有如置身於《紅樓夢》的語境之中。讀《東藏記》這樣雋永而精緻的小說,真是受益又享受。還有《紫藤蘿瀑布》
主要作品:
《紅豆》,《桃園女兒嫁窩谷》,《不沉的湖》,《後門》,《知音》,《弦上的夢》,《三生石》,《宗璞小說散文選》,《野葫蘆引》:《東藏記》、《南渡記》、《兩征記》、《北歸記》,《總鰭魚的故事》,《蝸居》,《我是誰》,《紫藤蘿瀑布》
宗璞的人生之路和校園情結(侯宇燕)
宗璞走過的是怎樣的一條人生之路呢?翻開作家的履歷,撲面而來的是一股與其作品中那股淡雅韻味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書香之氣。宗璞的經歷,與大多數作家不同。她不像師陀、田濤等老一輩作家,是從中國的底層社會一步步艱難地爬到了知識的殿堂;她也不像巴金、謝冰瑩,從舊的地主家庭中游離出來,流入城市,形成瞿秋白所說的一代「薄海民(bohemian);她更不像新時期涌現出的一大批知青出身的作家,在自己的青年甚至少年時代就離開書本,離開家人,在貧窮、愚昧與困惑中探索人生的價值。甚至生長於「文革」之後的一代年輕人,也很少有像她這樣得天獨厚的學養根基。她是一株冰清玉潔的蘭花,有幸在遠離貧困與骯臟的凈土中發芽,成長,就象夏洛蒂所言,擁有一個「沒有污點的,飲之不盡,令人神清氣爽的清泉」般的純凈記憶。她的生活環境,基本上限於高等學府和高等學術研究機構,由於自小在和諧淳厚文雅的學術氣氛中得到熏陶,因而奠定了一生的做人與做文准則。她確實擁有一個令人羨慕的童年時代。這大概就是為什麼宗璞的作品中總有一種別人學不來的大家之氣,沖和之態,甚至一種率真潔白的「學生腔」的原因所在吧。
宗璞童年所生活的大學校園中,教授的生活條件是極其優越的,絕無今日「腦體倒掛」之虞。生活的舒裕與地位的高貴,使得鑽研學業的教授們能比較專心於書本的研究(當然抗戰開始後又有了不同),他們的子弟也能在一個相對單純、明凈的天地中獲得比同齡孩子更好的教育,得到更多的文化滋養。當然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也使得他們過分地單純,書卷氣過於濃厚,在今後的人生歷程中則免不了要經受更多的磨難與挫折。我手頭正好有一本1990年出版的《清華校友通訊》,不妨拿來,隨便擷取幾段,為宗璞筆下的清遠世界作一個更詳盡的注腳。宗璞的同輩人,著名文史專家虞振鏞的女兒,西南聯大1943年學生虞佩曹在《水木清華——童年的回憶》中曾飽含深情地描寫了清華校園在自己童年眼中的平靜與清雅,以及清華人文景觀的優越與獨特。她說「那時清華只有附小(即馮友蘭提到的宗璞就讀的成志小學)及附設的幼稚園。馬約翰是我們的校長。……後來由蔡順理夫人教,她本人也是留美學生。」在這樣條件下成長的孩子,的確有常人不及之處。而當時孩子們生活的環境又是怎樣的呢?「水木清華的工字廳……裡面典雅、陰涼,有一股楠木香味,單身教授吳宓、葉企孫先生曾在裡面有過住所。」「我們住的南院是一個四周由房屋圍繞著的大院……西式住宅一號是趙元任先生家……」。這種耳濡目染的文化氣韻,在一點一滴中已深深地滲入了孩子們的靈魂之中。宗璞《南渡記》中所寫的方壺小院,不就是這種充滿清遠文化氣息的精英薈萃之地嗎?法國現代派女作家納塔麗·薩馬特說:「文學所描寫的,永遠只能是某種看不見的,每個作家所嚮往的——他獨自一人感覺的現實。」作品中的生活、人物可以虛構,然而意境卻總是忠誠地反映出一個具有敏感稟賦的作者童年時對周圍景物的特殊感覺以及這種感受對其終生造成的影響。宗璞在一系列作品中所表現出的那種特有的意境之美,正如同一縷輕煙,又好似一絲馨香,著意體會時捉摸不出,只有親身體會過這種生活的人,才能從那似乎非常平淡的描寫中領略到作家實際極其濃厚的感情,那種對童年精神生活的無限追憶與留戀。這種非過來人不能寫出亦不能讀出的愛,正是宗璞「校園情結」的真諦所在。
(《這方園地中的馮家山水》,《文學評論》1997年第2期)
宗璞的書房(名人書齋)
永遠的大家閨秀。凡是見過著名女作家宗璞的人,都會這樣覺得,無論初識還是熟知。
4月6日下午,記者來到北京大學燕南園57號院三松堂。如想像中,房間高闊,雖無奢華,卻更古雅。
77歲的女作家一頭華發益顯慈心睿智,一身便裝不掩滿腹詩書。記者隨女作家走木地板,穿細走廊,牆邊書櫥中裝滿各類書籍。書房不大,北面書櫃中,多是女作家自己寫的書;西面放電腦桌;南窗微微開著,可見窗外的丁香已綠,寫字台上的傳真機,不時響起;東面牆上掛著先父國學大師馮友蘭先生為愛女錄寫的對聯:高山流水詩千首,明月清風酒一船。
宗璞老師落坐在電腦桌旁平時寫作的轉椅上。「雖然現在身體不好,但我很努力。」女作家平靜地說。原來老人幾次手術後視力下降,每天上午寫作都是口述,要靠別人幫忙打字,現在幫忙的是北京大學中文系的一位四年級女生。
記者得知,宗璞老師正在抓緊《野葫蘆引》4部長篇小說中的第三部《西征記》的寫作,前兩部《南渡記》《東藏記》已分別於1988年、2001年出版。《野葫蘆引》是寫抗日戰爭期間北校南遷全過程中前輩學人的風貌,尤其是寫在民族危亡的大關節上知識分子的操守。「我要把那段歷史真實地留下來。」女作家平靜的語調透出一種堅定。
-----------------------------------------------------------------------------------------
紫藤蘿瀑布
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
從未見過開得這樣盛的藤蘿,只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只是深深淺淺的紫,彷彿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紫色的大條幅上,泛著點點銀光,就像迸濺的水花。仔細看時,才知道那時每一朵紫花中最淺淡的部分,在和陽光互相挑逗。
這里春紅已謝,沒有賞花的人群,也沒有蜂圍蝶陣。有的就是這一樹閃光的、盛開的藤蘿。花朵兒一串挨著一串,一朵接著一朵,彼此推著擠著,好不活潑熱鬧!
「我在開花!」它們在笑。
「我在開花!」它們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開、下面的待放 。顏色便上淺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澱下來了,沉澱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開的花就像是一個小小的張滿了的帆,帆下帶著尖底的艙,船艙鼓鼓的;就像一個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綻放似的。那裡裝的什麼仙露瓊漿?我湊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沒有摘。我沒有摘花的習慣。我只是佇立凝望,覺得這一條紫藤蘿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緩緩流過。流著流著,它帶走了這些時一直壓在我心上的焦慮和悲痛,那是關於生死謎、手足情的。我沉浸在這繁密的花朵的光輝中,別的一切暫時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寧靜和生的喜悅。
這里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芳香,香氣似乎也是淡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忽然記起十多年前家門外也曾有過一大株紫藤蘿,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從來都稀落,東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掛在樹梢,好像在試探什麼。後來索性連那稀零的花串也沒有了。園中別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種了果樹。那時的說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麼必然關系。我曾遺憾地想:這里再也看不見藤蘿花了。
過了這么多年,藤蘿又開花了,而且開得這樣盛,這樣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壯的盤虯卧龍般的枝幹,不斷地流著,流著,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我撫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艙,那裡滿裝生命的酒釀,它張滿了帆,在這閃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萬花種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組成了萬花燦爛的流動的瀑布。
在這前紫色的光輝和前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覺加快了腳步。
1982年5月6日
詞語解釋:
終極:最後,最終 。
迸濺:向四外濺 。
凝望:目不轉睛的看,注目遠望。
伶仃:(1)孤單,沒有依靠 。(2)瘦弱 。
稀零:稀稀疏疏,出現得少 。
忍俊不禁:忍不住笑。
仙露瓊漿:比喻美酒。
蝶圍蝶陣 :這里形容蝴蝶蜜蜂數量的很多。
望採納
謝謝😉😉😉
G. 宗璞的短篇小說
短篇小說《紅豆》《桃園女兒嫁窩谷》《不沉的湖》《後門》《知音》等,《紅豆》《弦上的夢》、
代表作有短篇小說《弦上的夢》(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紫藤蘿瀑布》入選人教版語文初一教材。
宗璞
宗璞(1928—)女,原名馮鍾璞,筆名有任小哲、豐非等,畢業於清華大學外文系,退休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著名哲學家馮友蘭之女,自幼生長於清華園,吸取了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之精粹,學養深厚,氣韻獨特。她的小說,刻意求新,語言明麗而含蓄,流暢而有餘韻,頗具特色。她的散文情深意長,雋永如水。
1928年7月生於北京。十歲時隨家庭南遷到昆明,上過南菁小學和西南聯大附中。1946年考入天津南開大學外文系,後轉人清華大學外文系,1951年畢業。曾在中國文聯、文藝報等單位工作。1960年調《世界文學》編輯部。「文革」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說《紅豆》《桃園女兒嫁窩谷》《不沉的湖》《後門》《知音》等,《紅豆》曾受到不應有的批判。「文革」後,有短篇小說《弦上的夢》、中篇小說《三生石》,獲全國優秀中短篇小說獎。1981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宗璞小說散文選》。後來又抱病奮力創作反映中華民族知識分子命運的長篇小說《野葫蘆引》,其第一部《南渡記》已於1987年問世,獲得了好評。1948年開始發表作品,成名作為1957年的短篇小說《紅豆》。新時期她開始大量發表作品,代表作有短篇小說《弦上的夢》(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中篇《三生石》(獲第 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童話《總 鰭魚的故事》(獲中國作家協會首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蝸居》、《我是誰》等。1988年出版第一部長篇小說《南渡記》,1996年由華藝出版社出版四卷本《宗璞文集》。近年來又抱病創作反映中華民族知識分子命運的系列長篇小說《野葫蘆引》。
宗璞的人生之路和校園情結(侯宇燕)
宗璞走過的是怎樣的一條人生之路呢?翻開作家的履歷,撲面而來的是一股與其作品中那股淡雅韻味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書香之氣。宗璞的經歷,與大多數作家不同。她不像師陀、田濤等老一輩作家,是從中國的底層社會一步步艱難地爬到了知識的殿堂;她也不像巴金、謝冰瑩,從舊的地主家庭中游離出來,流入城市,形成瞿秋白所說的一代「薄海民」(bohemian);她更不像新時期涌現出的一大批知青出身的作家,在自己的青年甚至少年時代就離開書本,離開家人,在貧窮、愚昧與困惑中探索人生的價值。甚至生長於「文革」之後的一代年輕人,也很少有像她這樣得天獨厚的學養根基。她是一株冰清玉潔的蘭花,有幸在遠離貧困與骯臟的凈土中發芽,成長,就象夏洛蒂所言,擁有一個「沒有污點的,飲之不盡,令人神清氣爽的清泉」般的純凈記憶。她的生活環境,基本上限於高等學府和高等學術研究機構,由於自小在和諧淳厚文雅的學術氣氛中得到熏陶,因而奠定了一生的做人與做文准則。她確實擁有一個令人羨慕的童年時代。這大概就是為什麼宗璞的作品中總有一種別人學不來的大家之氣,沖和之態,甚至一種率真潔白的「學生腔」的原因所在吧。
宗璞童年所生活的大學校園中,教授的生活條件是極其優越的,絕無今日「腦體倒掛」之虞。生活的舒裕與地位的高貴,使得鑽研學業的教授們能比較專心於書本的研究(當然抗戰開始後又有了不同),他們的子弟也能在一個相對單純、明凈的天地中獲得比同齡孩子更好的教育,得到更多的文化滋養。當然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也使得他們過分地單純,書卷氣過於濃厚,在今後的人生歷程中則免不了要經受更多的磨難與挫折。我手頭正好有一本1990年出版的《清華校友通訊》,不妨拿來,隨便擷取幾段,為宗璞筆下的清遠世界作一個更詳盡的注腳。宗璞的同輩人,著名文史專家虞振鏞的女兒,西南聯大1943年學生虞佩曹在《水木清華——童年的回憶》中曾飽含深情地描寫了清華校園在自己童年眼中的平靜與清雅,以及清華人文景觀的優越與獨特。她說「那時清華只有附小(即馮友蘭提到的宗璞就讀的成志小學)及附設的幼稚園。馬約翰是我們的校長。……後來由蔡順理夫人教,她本人也是留美學生。」在這樣條件下成長的孩子,的確有常人不及之處。而當時孩子們生活的環境又是怎樣的呢?「水木清華的工字廳……裡面典雅、陰涼,有一股楠木香味,單身教授吳宓、葉企孫先生曾在裡面有過住所。」「我們住的南院是一個四周由房屋圍繞著的大院……西式住宅一號是趙元任先生家……」。這種耳濡目染的文化氣韻,在一點一滴中已深深地滲入了孩子們的靈魂之中。宗璞《南渡記》中所寫的方壺小院,不就是這種充滿清遠文化氣息的精英薈萃之地嗎?法國現代派女作家納塔麗·薩馬特說:「文學所描寫的,永遠只能是某種看不見的,每個作家所嚮往的——他獨自一人感覺的現實。」作品中的生活、人物可以虛構,然而意境卻總是忠誠地反映出一個具有敏感稟賦的作者童年時對周圍景物的特殊感覺以及這種感受對其終生造成的影響。宗璞在一系列作品中所表現出的那種特有的意境之美,正如同一縷輕煙,又好似一絲馨香,著意體會時捉摸不出,只有親身體會過這種生活的人,才能從那似乎非常平淡的描寫中領略到作家實際極其濃厚的感情,那種對童年精神生活的無限追憶與留戀。這種非過來人不能寫出亦不能讀出的愛,正是宗璞「校園情結」的真諦所在。
(《這方園地中的馮家山水》,《文學評論》1997年第2期)
宗璞的書房(名人書齋)
永遠的大家閨秀。凡是見過著名女作家宗璞的人,都會這樣覺得,無論初識還是熟知。
4月6日下午,記者來到北京大學燕南園57號院三松堂。如想像中,房間高闊,雖無奢華,卻更古雅。
77歲的女作家一頭華發益顯慈心睿智,一身便裝不掩滿腹詩書。記者隨女作家走木地板,穿細走廊,牆邊書櫥中裝滿各類書籍。書房不大,北面書櫃中,多是女作家自己寫的書;西面放電腦桌;南窗微微開著,可見窗外的丁香已綠,寫字台上的傳真機,不時響起;東面牆上掛著先父國學大師馮友蘭先生為愛女錄寫的對聯:高山流水詩千首,明月清風酒一船。
宗璞老師落坐在電腦桌旁平時寫作的轉椅上。「雖然現在身體不好,但我很努力。」女作家平靜地說。原來老人幾次手術後視力下降,每天上午寫作都是口述,要靠別人幫忙打字,現在幫忙的是北京大學中文系的一位四年級女生。
記者得知,宗璞老師正在抓緊《野葫蘆引》4部長篇小說中的第三部《西征記》的寫作,前兩部《南渡記》《東藏記》已分別於1988年、2001年出版。《野葫蘆引》是寫抗日戰爭期間北校南遷全過程中前輩學人的風貌,尤其是寫在民族危亡的大關節上知識分子的操守。「我要把那段歷史真實地留下來。」女作家平靜的語調透出一種堅定。
宗璞老師所寫作品《紫藤蘿瀑布》入選人教版語文初一教材。
宗璞換著有《哭小弟》。
H. 求破鏡不重圓的短篇言情小說
印象最深的是《我在回憶里等你》,很虐啊,挽回不了的愛;《主治醫師》,算是青梅竹馬的吧,彼此了解彼此相愛的兩人卻因為一方心靈的「出軌」走向絕境,女主決絕地放棄了這份愛,投向了另一個愛她的人的懷抱,換來的卻同樣是傷害,最後男女主貌似也沒有復合,算是破鏡不重圓吧;《重生之離婚前夕》,巨慘又巨堅強的女主,因為陰謀仇恨被陷害,不得已與愛人分開嫁了一個人渣老公,意外重生後堅強了很多,前男友(男主)一直深愛她,但發現女主的悲慘生活是自己父母造成的之後十分痛苦,反正女主與丈夫肯定是破鏡不重圓的,與男主的感情復合之路也是萬分糾結;《江湖不像話》,這個很有些台式風,輕松搞笑類的,女主與趙家大少爺訂婚,大少爺不願娶她,離家出走了,她只有嫁給了二少爺。婚後一直恪敬守禮,但一直被丈夫嫌棄。偶然機會她遇到了離家出走的大少爺,兩人慢慢有了感情,結果二少爺發現自己居然愛上了她,後來就是糾結的三人關系了,最後當然是二少爺挽回不了他的妻子了···先就這幾篇了,現在破鏡不重圓的小說好難找啊,這幾篇還不錯的,祝閱讀愉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