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著名短篇小說讀後感200字

著名短篇小說讀後感200字

發布時間: 2025-05-01 18:18:18

❶ 柴訶夫短篇小說集讀後感

契訶夫,這位世界文壇上罕見的藝術家,其小說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依然閃爍著獨特的藝術光芒。他的作品總是聚焦於平凡人物的日常生活,是一位現實主義大師。然而,契訶夫從不陷入日常生活瑣碎的「泥沼」。他善於細致觀察生活素材,然後進行精心挑選,並在創作過程中進行推測與組合,使平凡的現象中揭示出生活的本質。正是這種獨特的創作手法,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永恆的藝術魅力。

在這本短篇小說選中,我最喜歡的是《變色龍》、《釘子上》和《萬卡》。《變色龍》講述了沙皇俄國將軍家中的一條狗比平民百姓還要重要的故事。巡邏官奧楚美洛夫之流在有權勢者的家犬面前卑躬屈膝,卻對老百姓張牙舞爪。這面鏡子般的作品,不僅揭示了當時社會的不公,也在百餘年後,依然警示著人性中的「變色龍」特質,即表裡不一。

《萬卡》則是一個九歲童工的故事,講述了他學徒生活的艱辛,以及對祖父和家鄉的思念。盡管篇幅不長,但巧妙地將童工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交織在一起,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部作品與《苦惱》有異曲同工之妙,都展現了童年的純真與無奈。

短篇小說《釘子上》和《一個文官之死》同樣揭示了沙皇俄國官場上的醜陋:強者霸道、弱者屈服。切爾維亞科夫及其奴才們的心理狀態正是這種官場環境的產物。這些作品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當時沙皇俄國的官場險惡與蠻橫。

讀了這本小說選後,我不僅更加體會到當時沙皇俄國官場上的險惡與蠻橫,也看清了現實中的「變色龍」現象:那些人總是搖尾乞憐於強者,即使那強者並不善良。《契訶夫短篇小說選》給我帶來了許多啟示,讓我更加了解了沙皇俄國時代的社會風貌。

❷ 契科夫 《花匠頭目的故事》讀後感200字

契訶夫短篇小說《花匠頭目的故事》講了一個刑事案件的判例。一個大家公認的好人被發現死在峽谷里,究竟是誰殺害了他?誰又會去殺害這樣一個遠近聞名的大好人呢?後來,小說中這樣寫到:「人們看見一個多次受審而以生活放盪出名的無業遊民,在酒店裡拿出一個鼻煙盒和一塊懷表換酒喝,這兩樣東西原是醫師(那個被殺害的好人)的。大家紛紛揭發他,他慌了,胡謅出一篇明顯的謊話」。在這個流浪漢家裡,人們還搜查出一件帶血跡的襯衫和醫師用的柳葉刀。看來罪證確鑿,這個案子應該很清楚了。然而審判時法官還是非常為難,以致神志失常。審判長經過反復考慮,最後判被告無罪。他的理由是,用他自己的話講:「我不能設想,世界上居然有人敢於殺害我們的朋友和醫師!人不能墮落得這么深!」
看到這里,很多人感到氣憤和不解,簡直是「葫蘆僧判斷葫蘆案」。該案事實清楚,證據確鑿,法官為什麼作出這樣一個與人們的常識和感情完全背道而馳的荒唐透頂的判決?僅僅憑借「人不能墮落得這么深」這樣一個良好的主觀的願望,就可以不顧法律的尊嚴,不顧明擺著的事實,不顧民憤和民意,讓這個可能的罪犯逍遙法外嗎?因而,學生在討論這篇小說時,多數人認為小說揭露了法官的昏聵、法制的不明和法律的不公,批判和嘲諷了當時俄國社會是非不分、善惡顛倒的黑暗現實。
但是,這里有幾個地方值得推敲和思量。
審判長在作出了無罪判決之後,其他人的反應如何?小說中寫到——
「是的,這樣的人是沒有的。」別的法官同意道。
「對!」人群叫道,「放了他吧!」
兇手就此釋放,完全自由了。沒有一個人責備法官們審判不公。
如果說審判要考慮民意的話,那麼這樣的判決恰恰是得到民意認可的。這里根本沒有出現我們耳熟能詳的「民憤極大」、「不殺不足以平民憤」之類的喧囂。有人說,這正表現了當時俄國民眾的愚昧、落後和不覺悟,這是契訶夫常用的諷刺手法。關於這一點,我先不說。
就這個案子本身來說,有沒有可能醫師是自己失足摔下山崖致死的,也就是說有沒有可能那個所謂「無業遊民」根本不是兇手,根本就沒有發生過什麼兇殺案。同學們認為有這個可能性,但這個可能性很小,因為有大量的證據證明這個流浪漢殺害了醫師。現在的問題是,這些證據是否足以證明發生了兇殺呢?這里有沒有疑點和證據不足的情況呢?
我讓學生到文中去仔細尋找這些疑點和證據不足的地方。學生一開始找不到,甚至不願意去找。這一方面暴露了學生不重視細讀文本——這里有一個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的問題,我認為細讀文本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功夫。另一方面,學生可能主觀上不願意去尋找文中那些對那個流浪漢有利的證據。這是作者的高明之處,他一開始就誤導我們這是一起兇殺案,並且挑起我們內心的義憤,要給好人一個交代,要嚴懲兇手,要伸張正義,這些很有煽動性的正義呼聲又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話語,所以,我常常覺得契訶夫的小說是寫給中國人看的,而且是寫給今天的中國人看的。我們一開始就盼望著有一個兇手出現,這個「兇手」果然出現了,我們當然不會懷疑這個「兇手」的真實性,我們正迫切地希望「兇手」得到應有的懲罰呢。而現在這個兇手居然被證明是無罪的,也就是說根本就沒有兇手,我們能不失望嗎?我們為自己的義憤沒有得到發泄而憤憤不平了。當幾次碾壓的肇事司機被證明是由於緊張慌亂造成操作失誤而不是出於撞傷不如撞死的主觀惡意,我們是不是有幾分失望?當我們聽說「我爸是李剛」案以普通交通肇事案了結,我們是不是多少有點悵然?義憤常常模糊了我們的雙眼,正義感永遠是一種感覺,它不能代替法律。
法律是講證據的,它必須排除所有疑點才能作出公正的判決。小說中的這個案例有諸多疑點,比如,流浪漢可以直接去醫師家竊取財物,這很容易,小說中寫到醫師外出時從來不關門窗。比如他抵死不肯認罪,他完全可能剛好經過醫師摔死的地方,拿走了醫師的財物。但人們就是不相信他的話,認為他是「胡謅出一篇明顯的謊話」,而只看到醫生的物品在他身上,其實那件帶血的襯衫完全可能是他翻找醫師的財物時沾上了後者的血跡。這時的人們就是被義憤感挾持了的。好在他們還算清醒,「當心啊,可別弄錯。是啊,有的時候罪證也靠不住!」法官作出無罪判決,也是基於這個想法:不能只相信物,更要相信人。沒有人責備法官們審判不公,這些人不是不覺悟,而是一種高度覺悟,一種對人的信心,這種對人的信心,正像文中所說:「反正不會成為死的東西,一定會對他們產生多麼良好的影響。這種信心會在我們心中培養寬宏大量的感情,永遠促使我們熱愛和尊敬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這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在我們這兒,法官的判決可能要招徠憤怒的聲討,至少要「人肉」一下這個法官跟被告究竟是什麼關系。如果人肉的結果是法官與被告沒有任何關系,我們可能又要失望了。被告被判無罪,可見這個被告的後台有多硬,背景有多深,這是我們習慣性的想像。然而這一次我們又失望了:被告只是一個流浪漢。
我剛才說,契訶夫的小說是寫給今天的中國人看的,他知道我們的想法,所以他故意把被告設計成「一個多次受審而以生活放盪出名的無業遊民」,這樣的人會是好人嗎?這又是中國人的想像,這件可怕的事不是這個人乾的才怪呢?「無業遊民」、「閑雜人員」「不明真相的群眾」雲雲,這些在負面新聞中經常出現的詞語我們不會陌生吧,還有「沒有正當職業」之類的說法,這些帶有明顯主觀色彩的詞語、這些侮辱性的稱呼堂而皇之地出現在主流媒體的嚴肅報道中,它侮辱了誰?它侮辱了人!它侮辱了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這才是最要命的。

❸ 草房子讀後感200字

《草房子》是中國作家魯迅所著的一篇短篇小說,通過對一個貧苦農村家庭的描寫,展現了中國農村社會的貧困和落後狀況,以及農民對生存環境的無奈和抗爭。

小說中的主人公是一個農村家庭的婦女,她生活在一個又臟又小的草房子里。她的丈夫是個無能的人,整天沉溺於賭博和酒精,懶散的生活態度讓他的妻子痛苦不堪。婦女為了養活丈夫和兩個孩子,不得不忍辱負重,出外打工。然而,無論她怎麼辛苦努力,家裡的生活條件依然非常艱苦。

讀完《草房子》,我為這個婦女的堅強和無私深深打動。她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卻有著非凡的韌性和勇氣,為了家庭的生計不斷奔波勞碌。她的丈夫雖然無能又不負責任,但她卻從來沒有放棄對他的希望和關懷。她一直默默承受著生活的磨難,努力為家庭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

通過這個故事,魯迅揭示了中國農村社會的困境和農民的貧困。在那個時代,農村的生活條件極其惡劣,農民缺乏教育和就業機會,陷入了將來無望的困境。婦女在家務勞動和外出打工之間來回奔波,仍然難以改變貧困的現狀。這種社會現實讓人深感痛心,也讓人對社會的不公平產生了思考。

《草房子》是一部充滿人道主義精神的作品,通過對一個普通農村婦女的描寫,展現了她的堅強和無私,以及社會對農民的不公正待遇。讀完這篇小說,我深深地反思了社會的不公平和對農民的忽視。我希望有更多的人關注和關心農村的貧困問題,努力為農民爭取更好的生活條件,讓每個人都能享受到公平和正義。

❹ 汪曾祺短篇小說《受戒》讀後感5篇

《受戒》描寫了小和尚明海與農家女小英子之間天真無邪的朦朧愛情,蘊含著對生活、對人生的熱愛,洋溢著人性和人情的歡歌。下面是我整理的關於《受戒》的讀後感,歡迎閱讀參考。

受戒讀後感(一)

文章開篇就用緩慢的文筆描述了一個獨特的世外桃源,與其說獨特更不如說荒誕。庵趙庄的人們太寬容了,在他們心中,和尚就是一個普通的職業,像是郎中,書生,當鋪,商人之類的職業,沒有區別。和尚可以喝酒吃肉,可以還俗,可以近女色,唱淫歌,可以賭博打牌。

和尚不用守清規還是和尚嗎?——這樣光怪陸離的生活,和人生的苦澀全然無關,完全不符合中國人傳統的觀念。

再說小英子一家,趙大伯是田場上樣樣精通的好把式,不僅脾氣好,身體也結實的像一顆榆樹;趙大媽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僅家鄉菜做得可口,而且剪的花樣子也是眾家嫁閨女的稀罕物;兩個寶貝女兒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靜,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潑,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鵲。由此村莊獨特的幸福生活可見一斑。

汪曾祺淡淡的文筆描述了這樣一個地方,沒有苦澀,沒有勾心鬥角,可以不包容一切原始慾望的世外桃源。荸薺庵里,二師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還把他老婆接來避暑納涼;三師父更是人不僅漂亮,有一手「飛鐃」的絕活,甚至每場法事之後,村裡就會有大姑娘或小媳婦驀然失蹤。然而卻沒有人指責,這一切的荒誕在村莊里是如此和諧。

我並不贊同網路上大部分人所說,這是對人性最原始的復甦的贊美。更有甚者,說這是對人類原始的愛的贊揚。

受戒讀後感(二)

7歲,一個多麼美好的年齡,也正是一個對於人生、愛情有了慒懂的認識和嚮往的年齡,難怪,只在看到一個小女孩的小腳印後,便會心亂了。但他的天生的羞澀卻使他不敢表白,這份朦朧的愛只好在他的心裡孕育、成熟,他的心還是純真和美好的。他雖始終只是在被動地等待和接受初戀的到來,但他堅定地相信自己對小英子的愛的小英子對自己的愛。於是,在他等到了愛狂風暴雨般來襲時,他大聲說出了心裡話,雖然,這還是小英子的鼓動下,而這一次,他的勇敢已戰勝了怯懦。復甦的人性讓他把幸福緊緊攥在了自己手中。

相比之下,小英子更直白,更大膽。她毫無顧忌地坦露心跡,但她並不魯莽。她是在確定了明海的心後才以身相許的。她很直白,但很真誠;她很大膽,但很謹慎。她深信自己的可愛靈巧一定可以打動明海,她也清楚自己早已對那個漂亮溫順的少年暗暗傾心,於是她把這種愛表達出來,釋放出來。正是這種主動的交流和呼喚,才讓她和明海走到了一起。有時候,人與人心靈的交匯就在那麼一剎那,錯過了那一剎那,恐怕兩個人的手永遠也不會牽在一起。聰明的小英子用她的果敢贏得了屬於自己的那份真愛,她身上蘊含著的那份至真至純的人性之善讓她獲得了生命中最珍貴、最美好的幸福。

小說雖是描寫一派純美寧靜和諧舒淡的鄉野風情,但其中也隱藏著淡淡的憂傷,如明海為什麼出家,明海與小英子之間似愛非愛的純美情感能保持多久。這些都隱含一絲不易察覺的苦澀。汪曾祺的作品恬淡閑適,自由靈暢,可見作者自然通脫的生活追求,平淡的結尾往往蘊含著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讓人有一種隱隱的悸動。

受戒讀後感(三)

《受戒》的故事發生在一個叫做庵趙庄的地方。「趙」,是因為莊上大都姓趙。叫做莊,可是人家住得很分散,這里兩三家,那裡兩三家。「庵」,是因為有一個庵,庵叫菩提庵,而這個菩提庵在這個莊裡十分重要,因為這個地方出和尚。「就像有的地方出劁豬的,有的地方出織席子的,有的地方出箍桶的,有的地方出彈棉花的,有的地方出畫匠,有的地方出婊子」。在這里,和尚算是一種職業。這個庵如此重要,卻被大家叫訛了,叫成了荸薺庵。這篇文章就寫了發生在荸薺庵的零碎瑣事,這些事全似信手拈來,全都平常之極。整篇文章沒有深奧的人生哲理;沒有轟轟烈烈、盪氣回腸的故事,沒有高大光輝的人物形象,卻處處充滿濃濃的鄉土氣息和人情味。

這里的和尚,沒有僧人的苦行修持,也沒有出家人的清心寡慾,「他們吃肉不瞞人。年下也殺豬,殺豬就在大殿上」,「三師父仁渡一刀子下去,鮮紅的豬血就帶著很多沫子噴出來」,「可以收租、放債」,「可以賭錢、可以有相好的,而且不止一個」,「不興做什麼早課、晚課,這三聲磬就全都代替了。然後,挑水,喂豬」,讓人看來有些離經叛道之感。但因為和尚在此地不過是種職業,所以這些實實在在的世俗人情與人間煙火讓讀者們看到了和尚謬的閑適的生活,看到了他們的與世無爭,率性隨意。

而本文的主角——小和尚明海,是個聰明好學,悟性高而多才,純朴又老實的一個孩子。他與同樣純朴善良、聰明伶俐的農村小女孩——英子之間的絲絲情愫,似乎形成了這篇文章的線索,但都淡得讓人把握不住。

在看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的腦子里一直在回想著一部小時候看的電影,是林志穎主演的《旋風小子》,又叫做《笑林小子》。釋小龍演的那個小和尚,和那個古靈精怪的郝邵文,他們和明海一樣純真無邪,無所謂塵世如何,自有自己的歡樂。

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好像是和表哥一起看的,那時候會去租VCD來看,五毛錢一張。後來我一遍又一遍樂此不疲地看這部電影,因為那時候電影頻道總會一遍又一遍樂此不疲地放這部電影。這部電影除了有郝邵文和釋小龍帶來的歡笑,還有包括林志穎他們帶來的關於少年時代的幻想——少林寺liuxue86.com,打棒球,滑輪,開車,女朋友……

那時候的我還在上小學,每天放學回家都會迫不及待地打開電視機——五點半的動畫城,六點的大風車,從來都不會錯過。藍皮鼠和大臉貓,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西遊記,哪吒……部部經典,時至今日提起仍然如數家珍。那時候的生活平淡但也不失精彩——紅領巾,升國旗,合唱賽,眼保健操……還有每個周末去少年宮上奧數班。那時候不會有什麼特別大的追求,所謂的理想似乎都在很遙遠的以後,也從來不會有面對塵世的辛勞之感。

讀著《受戒》就好像回到了那時候,看到了無拘無束的自己。

受戒讀後感(四)

文章開篇就用緩慢的文筆描述了一個獨特的世外桃源,與其說獨特更不如說荒誕。庵趙庄的人們太寬容了,在他們心中,和尚就是一個普通的職業,像是郎中,書生,當鋪,商人之類的職業,沒有區別。和尚可以喝酒吃肉,可以還俗,可以近女色,唱淫歌,可以賭博打牌。

和尚不用守清規還是和尚嗎?——這樣光怪陸離的生活,和人生的苦澀全然無關,完全不符合中國人傳統的觀念。

再說小英子一家,趙大伯是田場上樣樣精通的好把式,不僅脾氣好,身體也結實的像一顆榆樹;趙大媽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僅家鄉菜做得可口,而且剪的花樣子也是眾家嫁閨女的稀罕物;兩個寶貝女兒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靜,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潑,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鵲。由此村莊獨特的幸福生活可見一斑。

汪曾祺淡淡的文筆描述了這樣一個地方,沒有苦澀,沒有勾心鬥角,可以不包容一切原始慾望的世外桃源。荸薺庵里,二師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還把他老婆接來避暑納涼;三師父更是人不僅漂亮,有一手「飛鐃」的絕活,甚至每場法事之後,村裡就會有大姑娘或小媳婦驀然失蹤。然而卻沒有人指責,這一切的荒誕在村莊里是如此和諧。

我並不贊同網路上大部分人所說,這是對人性最原始的復甦的贊美。更有甚者,說這是對人類原始的愛的贊揚。

設身處地地想,《受戒》原文來說,「一場大焰口過後,也就像一個好戲班子過後一樣,會有一兩個大姑娘、小媳婦失蹤,——跟和尚跑了。」這是愛嗎?與其說這是自由戀愛,還不如說打著和尚的幌子誘拐良家婦女。那家人的父母知道含辛茹苦養大的女兒又會作何感想?

另外,文章中關於和尚殺豬的描寫也讓我不舒服。不殺生,本身就是和尚的戒律,然文中的和尚殺了,「一切都和在家人一樣」,只不過在豬臨升天時假惺惺地多了一道「往生咒」。惡心!有這種偽善的和尚在身邊,這里還是「桃花源」嗎?

在我看來,和尚本身不是一種職業,守清規也並不是對人性的壓抑。對於那些看破紅塵的人來說,選擇出家反倒是解脫。給心靈困惑的人們一個遠離塵世的機會。而文章中,和尚變成職業,用來賺錢,是對佛教信仰的侮辱。

再說全文的主線,明海和小英子,二人兩小無猜的感情倒是讓人動容。也只有在庵趙庄這樣寬容的環境里才有可能成長發芽的戀情。這也是全文唯一讓我覺得像世外桃源的地方。

文章題目是受戒,而受戒卻放在結尾,被淺淺一帶而過。作者適意讓人錯覺離題,然後再體味作者的用心良苦。「受戒」後,和尚本身就應該數著平淡的清修生活的,可是他們「不正經」,於是題目與正文便產生了反差效果,而這種反差效果恰恰是表達了作者心中想諷刺的現象。

受戒讀後感(五)

「我與我周旋,寧做我,我與我比我第一。」這是汪曾祺晚年時說過的一句話。

汪老先生是我十分喜歡的一個老人,喜歡汪老文字中流露出來的一派天真,喜歡他對世間尋常萬物的憐惜珍愛之情。他的文字很淡,所寫的小說不大有跌宕曲折的情節,但有的是意境之美,如青橄欖,如蘆花盪,十分耐嚼,回味甘甜綿長。讀他的文字,時常會激起我對平凡世俗煙火生活的感激欣賞之心,是一遍一遍重讀亦不覺厭倦的好文字。

曾經,不止一次地置身於汪老先生《受戒》中的桃花源,在這里我彷彿來到了一個原始的烏托邦,一個寧靜美妙的世外桃源,那是一片理想的樂土。

小說的標題叫《受戒》,開頭的第一句話是「明海出家已經四年了」,讀者一開始就會以為這是一篇寫佛門生活的作品。它也確實描述的是出家人的故事。只是讀著讀著,你會漸漸覺得小說中的人與事雖然未離佛門,但讀者感受到的並非佛寺的森嚴和佛徒生活的單調與清冷,而是與之相反的濃郁的世俗生活的情致與意趣。

人們實在看不出作為小說主人公的明海在這里到底受了什麼戒,反倒是他和他的老小夥伴們在這里盡情享受著日常世俗日子的溫馨與快樂。與其他職業相比,當和尚的好處一是可以吃現成飯,二是可以攢錢。因此,明海之所以去當和尚並且還有望當一個好和尚,就是非常好理解的事情了。他不僅嗓子好,而且記性好、相貌也好。更值得提及的是,他出家以後連名字也不用改,還叫「明海」。出家了的明海被大家喜歡著,但似乎從來不因為他當和尚的「本職工作」做得好,而是因為會畫畫、會唱歌、幫人干農活。「念經,一要板眼准,二要合工尺。」說的都是不關內容的形式方面的要求,因此小明海念經又怎麼會去關心經文本身的涵義?值得注意的,倒是他看見小英子的腳印,「身上有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覺得心裡癢癢的。」那每天本來就出於應付而不得不敷衍的經文恐怕早就忘到九霄雲外去了。

小說的最後,作者是把這種日常生活的詩情和溫馨渲染到了極致,那就是明海和小英子的戀情在回家途中的瓜熟蒂落,那一段優美的文字令所有的讀者讀後無不悠然神往。本來,明海剛剛受了戒,等於在出家人的人生中完成了一個重要儀式,沙彌頭、沙彌尾的前景開始在他的眼前浮現。殊不料小英子對所謂的沙彌頭、沙彌尾毫無興趣,她所想的,是給明海當老婆,而且要他馬上回答要不要。明海頭上的戒疤余痛未消,此刻卻要馬上回答這樣的問題。但明海似乎很快就被小英子給俘虜了,回答了「要」以後,兩人的小船就劃進了既充滿詩意、又引起人不盡聯想的蘆盪,小和尚這會兒頭上的戒疤恐怕是什麼感覺也沒有了吧。

作者在小說結尾說,這是「寫四十三年前的一個夢」,可見從那時起,汪曾祺對於人生的理想和憧憬就已顯現這樣的特徵。在許多曾經大紅大紫的應景之作被人漸漸遺忘的今天,汪曾祺的小說卻以它特有的個性和魅力依然受到讀者的青睞,我們現在這樣饒有興趣地欣賞和品味《受戒》不就是一個證明嗎?

❺ 著名短篇小說讀後感或賞析

《在鄉下》讀後感 讀了莫泊桑的《在鄉下》,感觸頗深。故事非常簡單,一位貴族婦女十幾年前在鄉下領養了一個孩子。而本該被領養的是與這個孩子年齡相仿的鄰居家的孩子。十幾年後當這個孩子衣著光鮮地返回家中見自己的生父母時,鄰家的那位兒子十分羨慕,責備自己的母親在當年沒有將自己送出去,而在夜裡出走。小說通過偶然因素帶給人物的命運帶來的變化,引發了對人性的拷問。 那位兒子只是見了被領養的夥伴衣著光鮮地回來探親,出於羨慕和妒忌,就忘了父母幾十年對自己的養育之恩,反過來責備父母是糊塗蟲和土包子,影響了自己的前程,並且賭氣離家出走。幾十年含辛茹苦的養育在這里抵不過華麗的服飾。親情抵不過金錢。難怪老婦人哭著說自己累死累活地養了兒子這么久,卻落得個如此下場。確實,當年父母捨不得將兒子送走是因為對孩子的感情太深而如今兒子卻反過來責備母親沒有送走自己,這難道不是一個巨大的諷刺嗎?作者通過這樣的情節反差,批判了當時人們的價值觀並且狠狠拷問了人們的良知。 縱觀現在,這種事情在現實中也屢見不鮮。為了一點的利益,與親生父母對簿公堂、甚至虐待父母的事情屢見報端。這些人應該好好地反省,喚醒自己的良知。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更何況是養育之恩呢?金錢、榮譽這一切的一切都乃身外之物。父母的養育之恩是無法用世俗之物品來衡量的。文章鞭撻了那些視金錢與榮譽勝過親情的人。而對於這種人,文章在最後也給出了答案。「他消失在黑夜裡。」這句話就暗示了這種人是不會有好下場的。

❻ 《莫泊桑短篇小說集》讀後感

【篇一】《莫泊桑短篇小說集》讀後感


《莫泊桑短篇小說集》這本書我已經閱讀過很多次了,第一次在書店看到這本書,認為是名人的作品,覺得有必要讀一讀。看了之後就被深深地吸引了。這本書,沒有太過於華麗的辭藻和語句,十分平淡,甚至有些庸俗,但也正因為如此,它讀起來才更平易近人,更加現實和親切,十分有趣。我很認真地閱讀,從中體會作者的寫作方法。

又一次讀,我自以為已經把這本書讀透了,但老師說:「體現這本書的價值的是它的語言特點和人物描寫的手法,要再一次去細細地體會,你一定會發現新的東西。」顯然,我以前只關注了它的語言方面的特殊之處和故事的趣味,並沒有看它的人物表現的手法。我又從頭開始,去品讀書的巧妙的描寫手法,果然收獲了以前沒有發現的東西。

莫泊桑的人物描寫可謂是出神入化,它的小說基本上都是寫資產階猛州級小市民、小指斗職員的日常生活,原來十分平淡無趣的素材,經過他的妙筆,變得津津有味。枝逗蔽他運用大量的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把人物刻畫的活靈活現,人物的一舉一動都若電影片一樣,不知不覺地浮現在讀者的腦海中,栩栩如生。因此才讓讀者讀的有趣。

由於莫泊桑親自經歷過普法戰爭,對戰爭的見聞十分豐富,所以他大部分作品都是以普法戰爭為背景的。想《羊脂球》,就是描寫當時法國一行人逃亡的事件。書中對那一行人各自的性格、神態描寫十分細致又生動有趣,比喻的修辭手法應用的也和巧妙。很沉重地體現出了羊脂球的痛苦無奈和那一行人的卑鄙、忘恩負義。《兩個朋友》也是以普法戰爭為背景,這兩個人的正義、愛國之心讓人十分敬佩,作者運用了許多反面人物來襯托出他們的正直。

這些短篇小說大都批判了人性的貪婪、罪惡與黑暗,指責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卑賤和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但也有正義和善良的人,他們為了祖國獻身,為了堅貞的愛情拋棄一切。它們讓我體會到了很多。讓我明白了這個社會確實存在一些黑暗的東西,但只要我們做好自己,做一個正直善良的人,我們感受到的社會就是快樂的,美好的。這就是《莫泊桑短篇小說集》帶給我的。

【篇二】《莫泊桑短篇小說集》讀後感


本書中短篇小說所描寫的生活面十分廣泛,它們構成了19世紀下半期法國社會一幅全面的世俗圖,包括普法戰爭,巴黎的小職員的生活與法國諾曼底地區的城鄉風光與瑣事。所以當你在讀這本書的期間,肯定會被莫泊桑那引人入勝的情節所吸引。

當然,莫泊桑在寫作的道路上並不是一帆風順,在他還未成名時,便遇到了一個令他焦急萬分的問題。原來,他從小酷愛寫作,並孜孜不倦地寫下了許多作品,但這些作品並沒有什麼特色,因此一直沒有成名。莫泊桑很疑惑,便去找他的師傅福樓拜,希望能通過福樓拜的指導解決這個問題。於是福樓拜便讓他去觀察自家門前來往的馬車並記錄。然而,莫泊桑並沒有發現馬車有什麼好寫的。於是,他登門再次拜訪,通過福樓拜的又一次的點撥,莫泊桑終於找到了寫作的技巧,從門前經過的馬車身上獲得了豐富的材料。在那之後,他通過孜孜不倦的學習與努力,積累了許多素材,並以短篇小說《羊脂球》一舉成名,成為了「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的其中之一。

【篇三】《莫泊桑短篇小說集》讀後感


今年寒假,我讀了《莫泊桑短篇小說集》。這本書主要由莫泊桑的三十篇短篇小說組成。莫泊桑的短篇小說,著重描寫了人間百態: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從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深刻了解19世紀法國的歷史、文化和習俗。而他對人性的剖析又是那麼的深刻。在這本書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的叔叔於勒》這篇。

在這篇小說中,作者以第一人稱描寫了一個破落的中產階級家庭。他們的生活拮據、困窘。但他們又幻想著能過上富裕、體面的生活。他們全家都期盼著遠在美洲的於勒能給他們帶來大筆的財富,讓他們從此過上體面、富裕的生活。這時,於勒在他們心中,就成了神一樣的存在,成了他們的精神寄託。他們無比盼望著於勒的歸來。

可是,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遇到了真正的於勒——一個衣衫襤褸的牡蠣販子。這時,神的形象轟然倒塌。他們唯恐被於勒認出來而避之不及。他們對於勒無比嫌惡,甚至連「我」給了於勒一點小費,都被父母親責罵。

這篇小說,通過對「我」的父母對於勒前後的截然迥異的態度,充分反映了當時法國人的勢利、庸俗和冷漠。

【篇四】《莫泊桑短篇小說集》讀後感


莫泊桑所寫的小說反映了當時社會人性的冷漠、刻薄,社會思想的不成熟、不公平,對底層勞動人民的蔑視剖析,反映了當時人虛榮驕傲的人性弱點,從中讓我們得到了這些啟示。

莫泊桑短篇小說中的題材是多種多樣的,在他的作品裡,有著形形色色的社會生活。像戰爭的潰敗,上流社會的喜慶游樂,資產者的聚會,官僚機構的「例行公事」,小資產階級家庭的日常生活,宗教儀式與典禮,酒館里的喧鬧……無一例外都有著形象的描繪,都能使人陷入深刻的思考之中。社會各階級各階層的公共人物,從上層的貴族官僚、企業家,到中間階層的自由職業者,到下層的工人、農民、流浪漢以至乞丐都得到了十分鮮明的勾畫。在法國廣闊的天地中,從巴黎鬧市到外省城鎮以及偏遠鄉村與蠻荒山野的風貌人情,都有著細致入微的生動寫照。

我認為朴實、自然是莫泊桑短篇小說的一個最明顯的、最重要的標志,在選材上,莫泊的短篇小說大都以日常生活的故事為內容,就像是在給人們講述一件剛發生不久的事情一樣,在平淡的語言中含有莫泊桑自己對這個社會的評判或者想法,又給人們留下了想像的空間。在他的文章中,找不到那些華麗的詞藻,他總是以一些十分細微的、十分隱蔽的線索,將一些不起眼的小細節十分巧妙地串連在了一起,一步一步地將讀者引入文章的中心區域,一點一點將自己的情感潛移默化地感染著讀者。就像書中《一家人》這篇文章,幾乎沒有任何情節可言,但是莫泊桑卻生動入微地表現了他們的精神面貌。或許這種生活狀態是一種生活現實,但這些我們觀察不到的細節,作者卻能一一明列,環環相扣。

在文章的寫作中,莫泊桑不拘泥於所有的條條框框,他掙脫了一切束縛,將自己的思緒隨意地揮散在紙上。他所描寫的,有時是一個故事,有時又是生活中某一個片斷,或者是某一瞬間,或者是一段心理活動,又或者是一種精神狀態。正是以這種優美的語言,那些平實不起眼的情景便化成了莫泊桑筆下的小鎮情貌、田舍風光等自然景色,從而給人們眼中呈現了一幅幅構思清晰的圖畫。

莫泊桑把短篇小說藝術提高到了空前的水平,他拋棄了一切常規,以平實的語言使人們感受到了真摯的情懷。

真善美是世界上永恆不變的美德,莫泊桑所寫的每一篇都沒離開過它,他希望世界上的人都有美好的品德。讀了莫泊桑的文章讓我更認真的審視自己和這個社會,去掉人性的貪念,雖然這很難,但去掉一點去掉一點,這個社會會變得更加和諧。

熱點內容
給總裁送女人的小說 發布:2025-05-01 21:10:31 瀏覽:437
閑談錄小說免費看 發布:2025-05-01 21:02:56 瀏覽:11
封神類的網游小說 發布:2025-05-01 20:57:52 瀏覽:130
名家經典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5-01 20:57:05 瀏覽:587
元龍戰尊小說全文免費下載txt 發布:2025-05-01 20:52:16 瀏覽:660
網游小說高潔黨 發布:2025-05-01 20:37:09 瀏覽:558
許你浮生若夢網路小說 發布:2025-05-01 20:33:55 瀏覽:199
都市歡樂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5-01 20:31:34 瀏覽:342
相親協議結婚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5-01 20:31:33 瀏覽:549
怎麼下載都市言情小說 發布:2025-05-01 20:31:30 瀏覽: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