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說水手
⑴ 水手比利·巴德的作者簡介
赫爾曼·麥爾維爾(Herman Melville 1819年8月1日—1891年9月28日),美國小說家、散文家和詩人。由於家境不好,做過農夫、職員、教師、水手、海軍等職務,後來成為小說家,他以其海上經歷為事實依據寫成其寓言傑作《白鯨記》(1851年),這部小說被認為是美國最偉大的小說之一。英國作家毛姆在《世界十大小說家及其代表作》一書中對《白鯨記》的評價遠在美國其他作家愛倫·坡與馬克吐溫之上。麥爾維爾生前默默無聞,窮愁潦倒以終,在《白鯨記》出版後七十年才暴得大名;他的作品還包括短篇小說,如《書記員巴特子比》(1856年)以及中篇小說《水手比利·巴德》。他的小說往往流露出對現代西方文明的憎恨、對下層人民的同情和對正義的人道主義的追求。他的某些作品(如《瑪地》和《白鯨記》)還凝聚著他對宇宙和人類本性問題的哲理探索。
⑵ 世界四大短篇小說巨匠與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什麼關系好的話再追加100分
1)莫泊桑
十九世紀法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1880年發表第一個短篇小說《羊脂球》,此後陸續寫了一大批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短篇小說,博得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贊譽2)契可夫
十世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戲劇家和短篇小說藝術大師。他的早期合作諷刺和揭露了俄國社會官場人物媚上欺下的丑惡面目,寫得諧趣橫生,發人深思。代表作有短篇小說《變色龍》、《苦惱》、《萬卡》、《第六病室》、《套中人》等。
(3)歐.亨利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美國現實主義著名作家他一生創作了近三百篇短篇小說和一部長篇小說,對腐朽的資本主義制度、反人道的法律、虛偽的道德給予揭露和諷刺。代表作有長篇小說《白菜與皇帝》,短篇小說《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贊美詩》等。美國社會現實,無情地揭露了資產階級道德風尚的丑惡,對下層社會的「小人物」寄予同情。小說構思新穎,描寫生動,人物語言個性化,布局謀篇別具匠心。4)國作家。本名塞謬爾·朗赫恩·克萊門斯。馬克·吐溫是其筆名。出生於密西西比河畔小城漢尼拔的一個鄉村貧窮律師家庭,從小出外拜師學徒。當過排字工人,密西西比河水手、南軍士兵,還經營過木材業、礦業和出版業,但有效的工作是當記者和寫作幽默文學。
馬克·吐溫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說大師。他經歷了美國從「自由」資本主義到帝國主義的發展過程,其思想和創作也表現為從輕快調笑到辛辣諷刺再到悲觀厭世的發展階段。
他的早期創作,如短篇小說《竟選州長》(1870)、《哥爾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等,以幽默、詼諧的筆法嘲笑美國「民主選舉」的荒謬和「民主天堂」的本質。
中期作品,如長篇小說《鍍金時代》(1874,與華納合寫)、代表作長篇小說《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1886)及《傻瓜威爾遜》(1893)等,則以深沉、辛辣的筆調諷刺和揭露像瘟疫般盛行於美國的投機、拜金狂熱,及暗無天日的社會現實與慘無人道的種族歧視。《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通過白人小孩哈克跟逃亡黑奴吉姆結伴在密西西比河流浪的故事,不僅批判封建家庭結仇械鬥的野蠻,揭露私刑的毫無理性,而且諷刺宗教的虛偽愚昧,譴責蓄奴制的罪惡,並歌頌黑奴的優秀品質,宣傳不分種族地位人人都享有自由權利的進步主張。作品文字清新有力,審視角度自然而獨特,被視為美國文學史上具劃時代意義的現實主義著作。
19世紀末,隨著美國進入帝國主義發展階段,馬克·吐溫一些游記、雜文、政論,如《赤道環行記》(1897)、中篇小說《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1900)、《神秘來客》(1916)等的批判揭露意義也逐漸減弱,而絕望神秘情緒則有所伸長。
馬克·吐溫被譽為「美國文學中的林肯」。他的主要作品已大多有中文譯本。
⑶ 馬克吐溫船員經歷對後期作品的影響
吐溫,M.(1835~1910)美國作家。塞繆爾·朗赫恩·克萊門斯的筆名。自幼生長在密西西比河上的小鎮漢尼拔。青少年時期曾在家鄉和美國中西部及東部當過排字工人,在密西西比河上當過舵手,還一度在南北戰爭中參加過南軍,又去內華達和加利福尼亞經營礦業,後來從事新聞工作。1865年因幽默故事《卡拉韋拉斯縣馳名的跳蛙》一舉成名,成為聞名全國的幽默大師。 馬克·吐溫的傑作多半取材於童年生活,尤其是他在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馬克· 吐溫這個筆名取自水手的行話,意思是「12英尺深」,指水的深度足以使航船通行無阻。他在1875年為《大西洋月刊》寫的《密西西比河上》(1883年出版)就以早年的舵手生活為題材。長篇小說《湯姆·索耶歷險記》(1876)及《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1384)也以密西西比河及河邊小鎮為背景。《艱難歲月》(1871)則反映他在西部新開發地區的生活經歷。 馬克·吐溫還寫過一些針砭時政、諷刺封建制度和宗教以及抨擊黑奴制的小說,如與查·沃納合寫的《鍍金時代》,以英國為背景的《王子與貧兒》和《亞瑟王朝廷上的康涅狄格州美國人》(1889)以及《傻爪威爾遜》(1894)。 馬克·吐溫晚年在作品中流露對現實的失望和對「人類」(實為對有產階級)的悲觀態度。這一時期比較重要的作品有《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1900)、《人是怎麼回事?》(1906)、《神秘的來客》(1916)等。但最重要的著作是他口授而由秘書筆錄的《自傳》。 馬克·吐溫是我國讀者十分熟悉和喜愛的美國作家。他的著作差不多都已有中譯本。
http://www.goldnets.com/author/3/20253.html
苦行記
作者:馬克·吐溫
內容簡介
《苦行記》是馬克·吐溫的一部半自傳體著作,寫他1861年-1866年間在美國西部地區的冒險生活。全書由幾百個妙趣橫生的故事組成,有的叫人捧腹,有的令人哂然。
《苦行記》是馬克·吐溫的第二部成名之作,書中有不少抒情、明快、幽默的篇章,突出反映了作者早期的寫作風格。
本書是國內唯一尚未譯介的一部馬克·吐溫的長篇著作。
MARK TWAIN ROUGHINGIT系根據美國Rinehart出版公司1953年版本譯出。
http://www.fzqs.com/shu/mingzhu/kuxingji70/index.html
作者介紹:馬克吐溫,(Mark Twain l835~1910)
美國作家。本名塞謬爾·朗赫恩·克萊門斯。馬克·吐溫是其筆名。出生於密西西比河畔小城漢尼拔的
一個鄉村貧窮律師家庭,從小出外拜師學徒。當過排字工人,密西西比河水手、南軍士兵,還經營過木材
業、礦業和出版業,但有效的工作是當記者和寫作幽默文學。
馬克·吐溫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說大師。他經歷了美國從「自由」資
本主義到帝國主義的發展過程,其思想和創作也表現為從輕快調笑到辛辣諷刺再到悲觀厭世的發展階段。他
的早期創作,如短篇小說《竟選州長》(1870)、《哥爾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等,以幽默、詼諧
的筆法嘲笑美國「民主選舉」的荒謬和「民主天堂」的本質。中期作品,如長篇小說《鍍金時代》(1874,
與華納合寫)、代表作長篇小說《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1886)及《傻瓜威爾遜》(1893)等,則以深
沉、辛辣的筆調諷刺和揭露像瘟疫般盛行於美國的投機、拜金狂熱,及暗無天日的社會現實與慘無人道的種
族歧視。《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通過白人小孩哈克跟逃亡黑奴吉姆結伴在密西西比河流浪的故事,不僅
批判封建家庭結仇械鬥的野蠻,揭露私刑的毫無理性,而且諷刺宗教的虛偽愚昧,譴責蓄奴制的罪惡,並歌
頌黑奴的優秀品質,宣傳不分種族地位人人都享有自由權利的進步主張。作品文字清新有力,審視角度自然
而獨特,被視為美國文學史上具劃時代意義的現實主義著作。19世紀末,隨著美國進入帝國主義發展階段,
馬克·吐溫一些游記、雜文、政論,如《赤道環行記》(1897)、中篇小說《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
(1900)、《神秘來客》(1916)等的批判揭露意義也逐漸減弱,而絕望神秘情緒則有所伸長。
馬克·吐溫被譽為「美國文學中的林肯」。他的主要作品已大多有中文譯本。
http://www.oklink.net/wgwx/novels/famouse/mktw/index.htm
馬克·吐溫及其作品集
fspace收集整理:
--------------------------------------------------------------------------------
作者介紹:馬克吐溫,(Mark Twain l835~1910)
美國作家。本名塞謬爾·朗赫恩·克萊門斯。馬克·吐溫是其筆名。出生於密西西比河畔小城漢尼拔的一個鄉村貧窮律師家庭,從小出外拜師學徒。當過排字工人,密西西比河水手、南軍士兵,還經營過木材業、礦業和出版業,但有效的工作是當記者和寫作幽默文學。
馬克·吐溫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說大師。他經歷了美國從「自由」資本主義到帝國主義的發展過程,其思想和創作也表現為從輕快調笑到辛辣諷刺再到悲觀厭世的發展階段。他的早期創作,如短篇小說《竟選州長》(1870)、《哥爾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等,以幽默、詼諧的筆法嘲笑美國「民主選舉」的荒謬和「民主天堂」的本質。中期作品,如長篇小說《鍍金時代》(1874,與華納合寫)、代表作長篇小說《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1886)及《傻瓜威爾遜》(1893)等,則以深沉、辛辣的筆調諷刺和揭露像瘟疫般盛行於美國的投機、拜金狂熱,及暗無天日的社會現實與慘無人道的種族歧視。《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通過白人小孩哈克跟逃亡黑奴吉姆結伴在密西西比河流浪的故事,不僅批判封建家庭結仇械鬥的野蠻,揭露私刑的毫無理性,而且諷刺宗教的虛偽愚昧,譴責蓄奴制的罪惡,並歌頌黑奴的優秀品質,宣傳不分種族地位人人都享有自由權利的進步主張。作品文字清新有力,審視角度自然而獨特,被視為美國文學史上具劃時代意義的現實主義著作。19世紀末,隨著美國進入帝國主義發展階段,馬克·吐溫一些游記、雜文、政論,如《赤道環行記》(1897)、中篇小說《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1900)、《神秘來客》(1916)等的批判揭露意義也逐漸減弱,而絕望神秘情緒則有所伸長。
馬克·吐溫被譽為「美國文學中的林肯」。他的主要作品已大多有中文譯本。
======================
另類版本
什麼是幽默?問一千個人,也許有一千個答案。但是,大家在需要幽默的時候,
幾乎總會想到馬克·吐溫。
馬克·吐溫本名薩繆爾·朗荷思·克萊門斯,1835年生於美國密蘇里州。十二
歲以後獨立謀生,從事過多種職業,其中包括密西西比河汽船上的引水員。1863年,
他在內華達當記者時,開始用「馬克·吐溫」的筆名寫作,這個名字源於密西西比
河上的船員測報水深的用語。1865年,馬克·吐溫在舊金山把加州金礦流傳的故事
加工成《卡縣名蛙》。短短幾個月里,馬克·吐溫的名字隨《卡縣名蛙》傳遍了文
壇。
1870年,馬克·吐溫與奧麗維婭·蘭登結婚,婚後不久即遷居康涅迪格州哈特
福德。馬克·吐溫在70和80年代的重要作品大都是在那裡寫成的,其中包括他的長
篇代表作《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
從80年代末到20世紀初葉,馬克·吐溫遭受了一連串的打擊,生意受挫,喪妻
喪女。《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就是在這一時期寫成的。晚年的馬克·吐溫文名愈
盛。1907年,牛津大學授予他名譽文學博士學位,平素一襲白衣的馬克·吐溫紅袍
加身,登上了榮譽的頂峰。三年之後,當明亮的哈雷彗星掃過蒼穹的時候,這位文
壇巨匠辭別了人世。
馬克·吐溫是一位劃時代的作家,他終結了新英格蘭作家對美國文壇的統治,
使美國文學真正擺脫了附庸地位。在馬克·吐溫平易而又富於表現力的語言風格面
前,原本神聖不可動搖的歐洲文學傳統突然變得像(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當中的
那袋「金幣」。對美國風格、美國氣派的執著追求使馬克·吐溫超越了一大批同時
代的平庸幽默家,也對後起的海明威和福克納這些美國文壇上里程碑式的人物產生
了重要的影響。
馬克·吐溫的筆有一種點石成金的魔力,能使粗俗的市井生活變得意味雋永,
耐人咀嚼。
他把丹尼爾·韋伯斯特放在這兒的地板上——那蛤蟆叫丹尼爾·韋伯斯特——
大喊一聲:「蒼蠅,丹尼爾,蒼蠅!」快得讓你來不及眨眼,蛤蟆就噌地照直跳起
來,把那邊櫃台上的一隻蒼蠅吞下去了,然後像一攤泥「撲嗒」落在地上,拿後腿
抓耳撓腮,沒事人似的,好像覺得自個兒比別的蛤蟆也強不到哪兒去。(《卡縣名
蛙》)
在《卡縣名蛙》中,馬克·吐溫駕馭語言的才能、塑造性格的本領、政治諷刺
手段(作品中小斗狗和跳蛙分別與當年美國兩大黨頭面人物同名)都天衣無縫地溶
化在一篇賭徒軼事當中。作品中舉重若輕的幽默展示了他透徹的洞察力,讓我們不
由想起一句中國人的老話:「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在《卡縣名蛙》這樣的早期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馬克·吐溫對人類性格的一
種輕松樂觀的職業興趣。隨著19世紀後期美國社會心理從希望走向幻滅,以及個人
生活的變化,馬克·吐溫的作品變得沉重起來,他用犀利的諷刺筆觸剝開金錢在人
生中留下的蝕痕,使孔方兄面前的一副副嘴臉躍然紙上:
他笑著接了過去,這是那種無處不在的笑容,笑里有皺,笑里帶褶,一圈兒一
圈兒的,就像往水池子裡面扔了一塊磚頭;可是,只瞟了一眼鈔票,他的笑容就凝
固了,臉色大變,就像你在維蘇成火山山麓那些平坎上看到的起起伏伏、像蟲子爬
似的凝固熔岩。(《百萬英鎊》)
馬克·吐溫的筆觸固然犀利,但馬克·吐溫決不缺乏一個智者的同情心。他解
剖人性的弱點,不單是為了暴露人性的丑惡。對於《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中那對
良心未泯的老者,《三萬元遺產》中那對「夢里不知身是客」的夫妻,我們笑過之
後,感到的是悲憫,而不是鄙視;因為,有誰敢說在這些人物身上,看不到一絲一
毫自己的影子呢?
馬克·吐溫只靠他的幽默就足以贏得世界聲譽,這在文學史上幾乎是絕無僅有
的;更何況。他不只會幽默。
侯明古
1998年4月
===========================
主要作品有:
《哈克貝里·芬歷險記》 《湯姆·索亞歷險記》 《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 《苦行記》 《競選州長》 《案中案》 《卡縣名蛙》 《百萬英鎊》 《三萬元遺產》 《壞孩子的故事》 《火車上的嗜人事件》 《我最近辭職的事實經過》 《田納西的新聞界》 《好孩子的故事》 《我怎樣編輯農業報》 《大宗牛肉合同的事件始末》 《我給參議員當秘書的經歷》 《哥爾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 《神秘的訪問》 《一個真實的故事》 《法國人大決斗》 《稀奇的經驗》 《加利福尼亞人的故事》 《他是否還在人間?》 《和移風易俗者一起上路》 《狗的自述》
http://www.shuku.net:8080/novels/foreign/maketuwenzpj/mktw.html
http://www.bwsk.com/wg/t/tuwen/
http://www.shuku.net:8080/novels/foreign/maketuwenzpj/mktw00.html
⑷ 《水手比利·巴德梅爾維爾中短篇小說精選》epub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水手比利·巴德梅爾維爾中短篇小說精選》([美]赫爾曼·麥爾維爾)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8X7MY-hIs11yRl51bw_41w
書名 :水手比利·巴德梅爾維爾中短篇小說精選
豆瓣評分:8.1
作者:[美]赫爾曼·麥爾維爾
出版社:新華出版社
出版年:2015-11
頁數: 352
內容簡介:
美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超越時代與國界的作家。
入選著名文學評論家哈羅德•布魯姆所著《西方正典》之「經典書目」。
即使沒有寫出《白鯨》,梅爾維爾也足以憑借其短篇小說而在世界文壇佔有一席之地
」
本書是作者的中短篇小說選集,輯錄了作者最有代表性的中短篇小說,其中最著名的有《書記員巴特爾比》《水手比利•巴德》。這些作品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傾向與藝術水準。文學評論家認為,梅爾維爾即使沒有寫出《白鯨》這部巨著,也能憑借他的中短篇小說而在世界文學中佔有一席之地。其代表作《書記員巴特爾比》通過講述一個社會邊緣人的故事,體現了作者對人性的敏銳觀察和深刻批判。《水手比利•巴德》的故事具有古希臘神話的品質,一個年輕人殺了人,卻始終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受到審判並被定罪,凸顯了正義與法律的沖突。
作者簡介:
赫爾曼梅爾維爾(1819—1891),19世紀美國最偉大的小說家、散文家和詩人之一,與納撒尼爾霍桑齊名,梅爾維爾身前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在20世紀二十年代聲名鵲起,被普遍認為是美國文學的巔峰人物之一。 英國作家毛姆認為他的《白鯨》是世界十大文學名著之一,其文學史地位更在馬克吐溫等人之上。梅爾維爾也被譽為美國的「莎士比亞」。
⑸ 《世界的水手單讀14》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世界的水手》(吳琦)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UR9VgvYYkyoD3iZ38PME5w
書名:世界的水手
作者:吳琦
豆瓣評分:8.2
出版社:理想國 | 台海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7-6-1
頁數:360
內容簡介:
「做一個世界的水手,奔赴所有的港口。」——沃爾特•惠特曼
本輯專題圍繞「世界的水手」主題,邀請五位當代澳大利亞作者亮相,組成澳大利亞文學特輯,他們包括著名記者、普利策獎獲得者傑拉爾丁•布魯克斯,《辛德勒名單》原著小說作者托馬斯•基尼利,澳大利亞少年文學大師約翰•馬斯登,往返於中澳之間的學者尼古拉斯•周思,著名插畫家布朗溫•班克羅夫特,他們的作品呈現出當代澳大利文學的一個切面,反思本土性與世界性、邊緣與中心等諸多文學命題,試圖回答,在一個日益保守的、民族主義化的年代裡,如何重新想像一個擁有全球化精神的世界。
訪談、散文、詩歌、評論等欄目均扣住這個命題追問:獨家刊登學者戴錦華的長篇專訪,站在一個中國人的立場,縱論人性的困境和文明的未來;旅英作家王梆發來對英國鄉村的細致觀察,研究英國脫歐背後的深層原因;旅居北京的阿根廷作家吉耶爾莫•布拉沃,是西語世界新銳的短篇小說創作者,這是他的作品首次在中文世界完整亮相;雲也退創作的以色列紀行,吳瑤推薦的全球最新書情,都在本期《單讀》中繼續連載;李娟書寫新疆的散文,學者凌越以「世界的胎記」為題創作的詩歌,李靜對於契訶夫的長評,楊慶祥對於中國急速發展的慨嘆,都將在不同的層面,重新梳理我們與世界的關系。
作者簡介:
尼古拉斯•周思 (Nicholas Jose):澳大利亞作家,以小說和文化隨筆見長。他在當代澳洲、亞洲藝術與文學方面著述甚廣,同時對中國作家與文學保持著密切的關注。
傑拉爾丁•布魯克斯(Geraldine Brooks):澳大利亞作家、記者,先後供職於《悉尼先驅晨報》、《華爾街日報》,後轉向小說創作,出版作品《馬奇》、《迦勒的十字路口》、《書之人》、《奇跡之年》等,並獲得普利策獎。現工作與生活在美國和澳大利亞,任職於哈佛大學。
托馬斯•基尼利(Thomas Keneally):澳大利亞國寶級作家,第一位獲得布克獎的澳大利亞人,《辛德勒名單》小說原著作者。他也是最早與中國展開文化交流的外國友人之一,曾參與創辦《中國日報》。
約翰•馬斯登(John Marsden):澳大利亞作家,出版四十餘部少年小說(young alt fiction),銷售數量驚人,被譽為「澳大利亞的少年小說之王」。他同時在教育領域工作,擔任一所學校的管理和教學工作,持續參與青少年成長以及更廣泛的社會議題。
布朗溫•班克羅夫特(Bronwyn Bancroft):澳大利亞藝術家、設計師,專注於創作兒童圖書繪本,也涉及公共藝術、時裝等領域,在全球各地舉辦過展覽。本期《單讀》的封面和內文影像均來自她的創作。
王梆:出版有電影文集《映城志》、 數本短篇小說繪本集以及漫畫故事《伢三》等。電影劇作《夢籠》獲 2011 年紐約獨立電影節最佳劇情片獎,紀錄片《刁民》亦在數個國際電影節參展。小說作品散見於《天南》、 美國俄克拉荷馬州大學《中國當代文學選集》、2016 年秋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故事新編」中國當代藝術展等。作為自由記者,為海內外媒體撰寫歐洲時政評論。譯有英國當代詩人Richard Berengarten詩選《改變》、英國當代詩人Peter Hughes詩選《貝多芬附魔曲》等。
李娟:散文作家,詩人。1979年生於新疆。高中畢業後一度跟隨家庭進入阿爾泰深山牧場,經營一家雜貨店和裁縫鋪,與逐水草而居的哈薩克牧民共同生活。1999年開始寫作。出版有散文集《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請放聲歌唱》等。
雲也退:作家,書評人,騰訊大家2013年度致敬作家。並譯有愛德華•薩義德《開端》、托尼•朱特《責任的重負》。
凌越:原名凌勝強,詩人,書評人。1972年生於安徽銅陵,現在廣東警官學院任教。著有詩集《塵世之歌》、評論集《寂寞者的觀察》、訪談集《與詞的搏鬥》等。
吉耶爾莫•布拉沃(Guillermo Mario Bravo):阿根廷作家、編輯。他在法國創建黃蜂出版社,涉獵手工書出版,同時經營《黎明》雜志。出版過短篇小說集《緘口莫言》、《餐刀》、《伺服器錯誤》、《巴西》、《春天的腫脹》,以及長篇小說《丘爾諾》。
李靜:作家、文藝批評家,現居北京。華語文學傳媒大獎「2011年度批評家獎」得主。著有話劇劇本《魯迅》,批評集《捕風記》、《刺蝟札記》(台灣)、《把葯裹在糖里》、《受傷者》等,並主編《中國隨筆年選》(2002年—2011年)、《中國問題》、《讀木心》(與人合編)等書。
楊慶祥:1980年生,文學博士。供職於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詩人,批評家。出版有思想隨筆《80後,怎麼辦》、詩集《我選擇哭泣和愛你》。
吳瑤:互聯網從業者、前媒體人、公共政策碩士,長期關注外交、環境與氣候變化領域,翻書黨,冷知識愛好者。
⑹ 瑪格麗特·杜拉斯一共寫了幾本書書名分別是什麼
《厚顏無恥的人》 1943年/小說 布隆出版社,1992年伽利瑪出版社再版 《平靜的生活》 1944年/小說 伽利瑪出版社 《抵擋太平洋的堤壩》 1950年/小說 伽利瑪 《直布羅陀的水手》 1952年/小說 伽利瑪 瑪格麗特·杜拉斯
《塔吉尼亞的小馬》 1953年/小說 伽利瑪 《樹上的歲月》1954年/短篇小說集 伽利瑪,收有《蟒蛇》、《多丹夫人》、《工地》 《街心花園》 1955年/小說 伽利瑪 《慢板如歌》 1958年/小說 子夜出版社 《塞納-瓦茲的高架橋》 1959年/戲劇 伽利瑪 《夏日夜晚十點半》 1960年/小說 伽利瑪 《廣島之戀》 1960年/電影腳本 伽利瑪 《如此漫長的缺席》 1961年/電影腳本 與熱拉爾·雅爾羅合作,伽利瑪 《安德馬斯先生的下午》 1962年/短篇小說 伽利瑪 《勞兒·維·斯坦茵的迷醉》 1964年/小說 伽利瑪 《戲劇——卷一》 1965年/戲劇 伽利瑪 《副領事》 1965年/小說 伽利瑪 《音樂》 1966年/電影 與保爾·瑟邦合作執導 《英國情人》 1967年/小說 伽利瑪 《英國情人》 1968年/戲劇 伽利瑪 《戲劇——卷二》 1968, 伽利瑪 《毀滅,她說》 1969年 子夜 《毀滅,她說》 電影 伯努瓦·雅戈 《阿邦.薩芭娜和大衛》 1970年 伽利瑪 《愛》 1971年/小說 伽利瑪 《黃色太陽》 1971年/電影 伽利瑪 《娜塔麗·格朗熱》 1972年/電影 伽利瑪 《印度之歌》 1973年/戲劇,電影 伽利瑪 《恆河女子》 1973年/電影 伯努瓦·雅戈發行 《娜塔麗·格朗熱》 1973年 伽利瑪 《談話者》 1974年/與克薩維耶爾·高提埃的對談 子夜 《巴克斯泰爾,蔽拉·巴克斯泰爾》 1976年/電影 伽利瑪 《加爾各答的荒漠里她的名字叫威尼斯》 1976年/電影 伯努瓦·雅戈發行 《樹上的歲月》 電影 伯努瓦·雅戈發行 《卡車》 1977年/電影 《卡車》1977年/劇本 子夜 收有與米歇爾·波爾特的對談 《瑪格麗特·杜拉斯的領地》1977年 子夜 與米歇爾·波爾特合作 《伊甸影院》 1977年/戲劇 商神出版社 《黑夜號輪船》 1978年/電影 《塞扎蕾》 1979年/電影 瑪格麗特·杜拉斯
《墨爾本奧蕾里婭·斯坦納》 1979年/電影 《溫哥華奧蕾里婭·斯坦納》 1979年/電影 《薇拉·巴克斯泰爾或大西洋海灘》 1980年 阿爾巴特羅斯出版社 《坐在走廊上的男人》 1980年/短篇小說 子夜 《80年夏》 1980年 子夜 《綠眼睛黑頭發》 1980年 《電影日誌》 《阿伽達》 1981年 子夜 《阿伽達或無限閱讀》 1981年/電影 《外面的世界——卷一》 1981年 阿爾班·米歇爾出版社 《年輕姑娘和小孩》 1981年/錄音磁帶 揚·安德烈亞根據《80年夏》改編,瑪格麗特·杜拉斯朗讀 《羅馬對話》 1982年/電影 《大西洋人》 1981年/電影 《大西洋人》 1982年/短篇小說 子夜 《薩瓦納海灣》 第一版1982年,增補版1983年 子夜 《死亡的疾病》 1982年/短篇小說 伽利瑪 《戲劇——卷三 1984/戲劇 伽利瑪 《情人》 1984年/小說 子夜 《痛苦》 1985年 P.O.L.出版社 《音樂之二》 1985年 伽利瑪 《契河夫的海鷗》 1985年 伽利瑪 《孩子們》 1985年/電影 與讓·馬斯科羅和讓·馬克·圖里納合作製片 《藍眼睛黑頭發》 1986年/小說 子夜 《諾曼底海岸的妓女》 1986年 子夜 《物質生活》 1987年 P.O.L.出版社 《愛米莉·L.》 1987年/小說 子夜 《夏雨》 1990年/小說 P.O.L.出版社 《來自中國北方的情人》 1991年/小說 子夜 《揚·安德烈亞·斯坦納》 1992年 P.O.L.出版社 《寫作》 1993年 伽利瑪 《一切結束》 1995年 P.O.L.出版社 《小說,電影,戲劇,1943年一1993年回顧》 1997年 伽利瑪
⑺ 列夫托爾斯泰的【跳水】最後一小節孩子救上來會和水手們怎麼說
感謝水手們搭救自己,也會對大家抱歉自己魯莽爬上桅桿去追逐猴子,遇到事情先要冷靜地想辦法,不能憑一時沖動辦事。
原文:
一艘環游世界的帆船正往回航行。這一天風平浪靜,水手們都在甲板上。一隻猴子在人群里鑽來鑽去,模仿人的動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它顯然知道大家拿它取樂,因而更加放肆起來。
船長的兒子才十一二歲,他也笑得很開心。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頭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桿。水手們又大笑起來,只有那個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著猴子坐在桅桿的第一根橫木上,摘下帽子來用牙齒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氣,孩子嚇唬它,朝著它大喊大叫。猴子不但不理,還撕得更凶了。
水手們笑得更歡了,孩子卻氣得臉都紅了。他脫了上衣,爬上桅桿去追猴子。他攀著繩子爬到第一根橫木上,正要伸手去奪帽子,猴子比他更靈巧,轉身抓著桅桿又往上爬。
此文出自俄國列夫·托爾斯泰《跳水》
(7)短篇小說水手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跳水》是俄國偉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部傑出作品。它的主要內容是:在一艘輪船上,發生了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一隻頑皮的猴子在船上蹦來蹦去,成為了水手們的笑料。它越發放肆,摘掉了船長兒子的帽子,爬上了桅桿,孩子惱羞成怒,追了上去,一直到了桅桿頂上的橫木上。
他雖然取得了帽子,但也把自己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如果一失足就會摔到甲板上,落個粉身碎骨,即使不失足,也難以轉身走回。
在場所有人都提心吊膽,為孩子處境擔憂。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如果你自己是一名旁觀者,可能會慌亂,也可能會害怕。可是孩子的父親——船長卻十分鎮定,用槍「逼」著孩子跳水。最後,孩子得救了。
1857年托爾斯泰出國,看到資本主義社會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滅社會罪惡的途徑,只好呼籲人們按照"永恆的宗教真理"生活。這些觀點反映在其短篇小說《琉森》(1857)之中,後又創作了探討生與死、痛苦與幸福等問題的《三死》、《家庭幸福》。
⑻ 《歐·亨利短篇小說集》是誰的著名作品呢它主要包括了一些什麼內容呢
《歐·亨利短篇小說集》是美國著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歐亨利的著名作品。歐·亨利與莫泊桑,契訶夫共成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大師,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部著作的主要內容。
歐·亨利憑借自己在短篇小說之間的遨遊,像一個有著豐富經驗的水手,他總是能夠很自然地把他人生當中一些精彩的故事擺放在人們面前,並且讓人們身臨其境的去感受到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這些故事很多都是比較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這也讓讀者以為就發生在自己的身邊。但是就在你認為自己猜中了故事的結局歐·亨利會狠狠的扇你一個耳光,然後給你一個出人意料的結局,然後看到你目瞪口呆的表情之後揚長而去。
以上這個故事僅代表我個人的觀點,如果有任何錯誤,敬請諒解。
⑼ 英文短篇小說《the blue jar》(Isak Dinesen的)中文翻譯。
英國一位富有的老先生,年輕時任過內閣大臣,也當選過議會議員;如今年紀大了,無欲無求,獨愛搜藏青瓷老古董。為此他偕同女兒海琳娜,不惜遠渡重洋到波斯,日本還有中國尋覓愛物。一個寂靜之夜,這對父女坐的輪船進入中國海域時意外失火了。漆黑和混亂之中,別的乘客很快轉移到救生船中,海琳娜卻還在著火的船上,就這樣與老父親斷了聯系。等她逃上甲板,整艘船已被燒毀得差不多了,眼看就要將她葬身火海。這時一位年輕的英國水手出現了,二話不說背起她,安全登上最後那隻被逃生者們慌亂之下遺忘的救生船。黑暗的海面泛起大片磷光,猶如大火從四面八方涌來,追趕吞噬著這兩個亡命者。彼時,二人仰起頭,一顆流星劃過夜空,好像瞬間就要落入他們船里一樣。整整九天過去,兩人才被救上一條荷蘭商船,最後總算回到了英國。
原以為女兒早已葬身火海的老爵士這會是喜極而泣,不能自已。為了讓身心受難的女兒盡早康復,老先生匆匆將她安頓在一個溫泉療養勝地。他還想到,萬一這個在航海業謀生的年輕水手大嘴巴,全世界都會知道海倫娜和一個陌生男人孤男寡女在海上漂了九天,這肯定會讓女兒很不開心。於是老爵士給了水手一大筆錢,並讓他承諾只在另一個半球繼續航海,永遠不再回英國。老先生說,這不正是好人做到底嗎?
海倫娜身體恢復得差不多時,旁人給她講王宮和家族的動態,最後還說了那個救她的年輕水手永遠離開英國的來龍去脈,他們發現海倫娜精神上依舊受那次大難折磨著,而且她變得對世間一切事都不在乎了。她不想回到父親大庄園的城堡,也不想去宮里,或游覽任何一個歐洲怡人小鎮。她唯一想要做的事就是和父親以前一樣,去搜集珍稀青瓷。於是海琳娜開始航海旅行,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這次是父親一直陪在左右。
尋找青瓷時,海琳娜跟賣瓷器的人說,她正在找一種特別的藍色,願意為之付出任何代價。她買過數千隻青瓷罐和瓷碗,但過一段時間就擱到一旁,嘆道:「唉,這不是我想要的那種藍呢。」 陪她航行多年的父親勸道:也許根本就沒有這種顏色存在吧。「天啊,爸爸,你怎能說這種喪氣話呢?曾幾何時我們的世界一切都是藍藍的,肯定會有那麼一些遺留下來啊。」海琳娜十分堅定地說。
遠在英國的兩位姑媽都懇求外甥女回家,並要給她介紹好人家。但海琳娜回答說:「不不不,我必須去航行。親愛的姑姑啊,你們一定都知道,有學之士宣揚大海是有底的,那是謬論胡說。正好相反,大自然中最高貴的海水,肯定是貫通大地的,所以我們的地球實際上像一個肥皂泡般浮在宇宙之中。而在另一個半球有這么一艘船航行著,我的船必須跟它齊驅並駕。在深海之中,兩只船像是彼此的倒影。我乘的船正下方就是前面所說的那艘船,它就在地球的另一面行駛著。你們從沒見過會有一條很大很大的魚在船底之下,如一個暗黑的影子在海里隨船而行吧。但我們這兩艘船恰恰就是這樣,不管我坐的船在地球大部分區域穿行到哪,另一個半球那隻船就像影子一樣,被牽引著來回移動,這和潮水在月亮的引力下漲起退去是差不多的道理。如果我停止航行,那些靠航海謀生的出身不好的水手怎麼辦?」 海琳娜還說:「我得告訴你們一個秘密,在最後的最後,我坐的船會下沉,直到地球中心,另一隻船也會在同一時間沉下來,就如通常人們說的沉沒。但我可以向你們保證,在海里沒有你上我下,因為在世界的最中心,我們兩只船會相遇在一起。
一年又一年過去,老爵士作古了,海倫娜也變成失聰的老太太,卻未曾停止航行。大清帝國的頤和園被入侵洗劫後,有位商人給她帶來了一個古老的青瓷罐。一看到它海琳娜就發出一聲可怕的尖叫:「就是它!」她哭喊著:「我總算找到了!這是真正的藍!瞧,它真讓人暈眩!天啊,它清新得像一陣柔美的微風,又深邃得好如一個玄妙的秘密,還圓潤得像我說過的什麼來著?」海琳娜雙手顫顫巍巍,將瓷罐捧入懷里,靜靜凝思著,六個小時就這么過去了。其後她對私人醫生和女伴說:「現在我可以死去了。到時請把我的心取出來,安放在這個青瓷罐里,那樣一切都回到最初的模樣。我的世界會化作藍色,在這個純藍天地的最中心,我的心純潔而自由,還會溫柔地跳動,像輪船航海的尾波輕輕哼唱,像槳葉劃動的水滴盈盈滑落。」一小會兒後她問到:「相信只要懷著耐心,一切美好都能重現——這不是一件很杏糊的事嗎?」 不久之後,老太太離開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