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短篇小說
1. 關於魯迅《孤獨者》的賞析
作品鑒賞
主題思想
當整個世界都陷入深眠的時候,唯一醒著的人就會成為孤獨者。魯迅筆下的孤獨者看似是由其本身一手造成了自己的悲慘命運,但其中蘊含的深意往往讓人掩卷長思。因此,即使他們的死亡不可避免地帶著幾分自戕性,也讓人不忍責備,不吝心痛。
魏連殳式的孤獨者之所以令人憐憫,是因為他們的孤獨並非是性格內向怯懦、不擅交際等等世俗的孤獨,而是來源於「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深層悲哀,來源於空負一腔熱血而無處潑灑的現實無奈,來源於出淤泥而不染、獨善於雲端的遺世獨立。
這類人通常就是魯迅時代顧影自憐的知識分子,如「魏連殳」者,往往持有才幹卻無人賞識,一身抱負卻處處羈絆無法施展,有心報國卻無法改變這個俗世。這種有心殺賊卻無力回天的痛苦所滋生的茫茫孤獨,耗盡了一代又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良心和血性。
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大多人微言輕,舉步維艱,出路渺茫,至多是學而優則師或學而優則仕,教書先生和官員似乎永遠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宿命,魏連殳的命運也不過如此。聊以安慰的是中國的知識分子前仆後繼,生生不息,正如魏連殳堅持認為「孩子總是好的」,呼籲申飛通過拯救孩子來拯救社會,總算留存一絲希望,頗有末路英雄的悲壯色彩。
同時,作為小人物,盡管他們在旁人眼裡是特殊的,盡管他們身上有一些異於世俗的氣質,可他們與世人一樣生活在雲端之下,必須在風沙塵土、鹽油醬醋中任由時間銷蝕。那些孤懸於雲端之上的精神屬性終究沒有能夠安身立命的土壤,他們孤獨與泯沒的必然性也就在於此。
現實生活中大概很難找出一個「魏連殳」來,因為無論是那種從頭至尾的孤獨,還是極端的異類感與絕望感,都能輕易將一個正常人的神智擊潰,甚至完全抹殺他的存在。這也給魏連殳日後的「轉身」找到了合理的解釋:險惡的生存困境使他放棄了驕傲而託人四處尋覓生計,最終更是背離自己的初衷,做了軍閥杜師長的顧問——這個「轉身」使他成功從俗世的孤獨上解脫出來,是「孤獨者」的最大勝利,可在他給申飛的信中卻反復提到自己是個失敗者,並說「現在才真是失敗者了」。
因為,他獲得「勝利」的代價是對本心的背離,是對靈魂的背叛。他的轉身在生活上險勝一局,卻同時讓他在靈魂與肉身兩方面都跌落了雲端,陷入了靈魂的孤獨感中,這是個更深的泥潭。俗世的孤獨在雲端之下,使人屈服;靈魂的孤獨在泥潭之中,使人毀滅。人一旦屈服,就必將被泥潭吞噬,趨於毀滅。由此看來,魏連殳式孤獨者的殉道,似乎是那個時代無法逃離的宿命。
然而宿命的真相又不盡如此。人屈服的理由在於俗世孤獨感,而俗世的孤獨除了個人的造就,也有社會的緣由。社會是個整體,很抽象,但歸根到底是人的整體,為人而存在。當「人的社會」手持利刃、一刀刀割下人的血肉、讓人陷入生存困境之時,其背後的主刀者也必然是人。
我們可以看到文中魏連殳的生活環境:鄉鄰眼中的異類,沒有親人,沒有伴侶,連鄰居家的孩子似乎也在逐漸疏遠。這看似一個真正的俗世事孤獨者,與社會沒有一絲羈絆,而社會於他,好像也只有惡意與隔閡。他曾說,「我還想多活幾天」,「有人願意我活」,並「願意為此求乞,為此凍餒,為此寂寞,為此辛苦」。盡管為生活所脅迫,魏連殳並未淪為絕望者,依舊有求生的慾望,留有一絲期盼。
然而當他成為「魏大人」後,他終於說:「這人已被敵人誘殺了。」他反復提到自己在為一個「人」活著,而這個人最終又為「人」所害。魯迅並未在文中明確指出這里所指的「人」的概念,也不必指出。因為人指的就是當時整個社會群體,是全社會的人。如果一個人環顧四周,看到的只是一群混沌的人,看到只是一個沉淪的社會,這種孤獨是十分可怕的,是要出人命的。
魏連殳為生活屈服之前不過是一個有點古怪脾氣的,生活孤獨的文化人,常常有一些離經叛道之舉,骨子裡卻還是一個傳統的知識分子。譬如在祖母的葬禮上他依然順從傳統的習俗,表現中規中矩,但比那些俗人更哀更痛更率真,「忽然,他流下淚來了,接著就失聲,立刻又變成長嚎,像一匹受傷的狼,當深夜在曠野中嗥叫,慘傷里夾雜著憤怒和悲哀。
這模樣,是老例上所沒有的。」這個老例上沒有的模樣恰如其分地表達了一個真孝子的真情實感,對養育自己的長輩和祖先的尊崇,是我們中國知識分子的基本良心。但以魏連殳為代表的一系列孤獨者,往往在內心深處自詡為超脫世俗的雲端上人,是封建禮教天然的批判者——這種想法一開始就理想化地將他與社會相分離,但他畢竟真切地生活在雲端之下的俗世中,一旦為俗世所不容,便只能消弭在深不見底的泥潭裡。
同類相殘的悲劇,是那個時代的產物,是那個時代的悲劇。小說在一定程度上,也表達了當年魯迅自己內心的深度孤獨和對當時那個社會的深深失望。
藝術特色
第一人稱的敘事富有敘事角度彈性。敘述者的體驗和敘事大多是作者的自我投射。「我」即是小說的敘述媒介,又是被認知和解剖的對象。《孤獨者》中「我」不僅是故事的敘述者,也是作者自我的解剖。「我」與被敘述者之間存在對話性的復調關系。
小說開端,「我」是講述者。「我」只是在S城時聽到過魏連殳一些「奇異」事跡,沒有什麼交集。在寒石山,「我」也只是聽村民議論他。此時的敘述是單方面的。在第一部分最後,「我」因好奇心,途徑他家時才與之有簡單的對話。
回到S城,過大半年後,「我」和魏連殳才熟絡,逐漸打開心扉,進行心靈的對話。此時「我」的敘述主體性變弱。被敘述發聲後,變成了平等的對話關系。
「我」聽說魏連殳被辭退,看到魏連殳變賣了自己珍藏的書,決意要去訪問他。此時「我」的敘述主體地位下降,被敘述者魏連殳開始大段講述最近的遭遇及祖母的死。而「我」主要在傾聽,僅在傾聽過程中偶有發聲。
「我」在山陽教書時收到了魏連殳的信。在閱讀來信時,「我」的敘述主體地位完全讓位被敘述者魏連殳。他將其遭遇的事情通過信詳細地告知「我」。這種當事人自己講述悲慘的遭遇,更能夠讓讀者感受到一個人精神毀滅之後的絕望與悲涼。小說敘述的結構也形成了一種雙重結構。
當「我」再次回到s城時,魏連殳已去世。此時小說出現一個新的敘事者「大良的祖母」,被敘述者魏連殳的事跡由她進行講述。「我」又變成傾聽者。這里小說敘述結構又多了一條。
以上可以看到魯迅沒有像以往第一人稱敘事,如《故鄉》中「我」佔有絕對優勢,在整個敘述過程中佔主導地位。《孤獨者》中敘述對象是和我有相似經歷的知識分子,擁有著復雜的靈魂和生存經歷,「我」不存在任何優越感,對敘述對象也沒有評論的特權。「我」與魏連殳在結構上是並置的。這種復雜的敘事結構將文章結構的復雜性也展示出來了。
(1)孤獨的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孤獨者》是近代文學家魯迅創作的短篇小說,發表於1926年,後收錄於小說集《彷徨》中。
該小說講述主人公魏連殳是一個獨具個性的現代知識分子,他以逃避的方式活在自己親手造就的「獨頭繭」中品味孤獨,最終以「自戕式」的「復仇」向社會作絕望的反抗。
魯迅通過這個故事表明,中國還遠不具備讓青年人作為自由個體可獨立生存,運用其天賦,服務於社會的社會環境。
內容簡介
第一部分,魏連殳被眾人視為異端,並在祖母大殮時受到眾人聯手的壓制和逼迫,他是孤獨的。
第二部分,他傲世蔑俗、孑然獨立,卻有著一副同情弱者、希望未來的熱心腸。可是,當他對兒童的希望被唆使兒童貪占搶奪的現實擊碎後,他陷入了茫然失望的孤獨。
第三部分,失業和眾人的歧視將他推向更凄涼的孤獨。而他談祖母,談「獨頭繭」似的人生態度時,顯露出他內心深處更沉重更頑固的孤獨。
第四部分,為活下去,他走上了一條違背意願的路,而新的一切連同自己的選擇都令人反感、令人憎惡,於是他仍然孤獨,而且是一種帶著絕望的痛苦和報復的快意的孤獨。
第五部分,他入俗玩世,胡鬧自戕,作踐別人,毀掉自己,是一種更慘痛、更絕望、更徹底的孤獨。死亡結束了他孤獨的一生。
創作背景
《孤獨者》創作於1925年9到10月之間,收入1926年出版的小說集《彷徨》。
創作這篇小說時,正值五四落潮,魯迅苦悶、猶豫,自己說「頹唐得很」。1923年7月魯迅與周作人兄弟失和,搬出了八道灣居所,受此事影響,魯迅的健康惡化,肺病復發,數月方愈。1925年因支持北京女子師大學潮而遭到反動派打壓和圍攻,段祺瑞執政府解除了他在教育部的職務。
生存環境的艱難、親情的惡變和疾病的折磨,使他陷入深深的困惑和苦悶之中。更令魯迅感到苦悶的是,他曾信任和幫助的青年,或出於自我保護,或出於私利,有的與魯迅冷淡疏遠,有的則站在了對立面與其為敵。這一切使魯迅變得更加多疑、孤獨和絕望,對生存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懷疑。這篇作品是他對人生困境和出路富有哲學意味的文學追問。
2. 《百年孤獨》的作者是誰
《百年孤獨》的作者是加西亞·馬爾克斯。
《百年孤獨》由加西亞·馬爾克斯創作,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
作品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像世界,成為20世紀最重要的經典文學巨著之一。
1982年加西亞馬爾克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奠定世界級文學大師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乃是憑借《百年孤獨》的巨大影響。
《百年孤獨》的作者生平
馬爾克斯18歲考入國立波哥大大學法學系,可是作家對法律毫無興趣。後因時局動盪,馬爾克斯中途輟學,隨後進入《觀察家報》任記者,並逐漸走上文學創作道路。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來,馬爾克斯陸續發表了一系列中短篇小說。
其中有《枯枝敗葉》(1955)、《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1961)、《惡時辰》(1962)、《格蘭德大媽的葬禮》(1962)。1965年開始創作《百年孤獨》,1967年小說出版後被譽為傑作,短時間內被翻譯成多種文字並飲譽全球,奠定了作家在文壇上的地位。
隨後又創作了《家長的沒落》(1975)和《一件事先張揚的兇殺案》(1981)等小說。1982年,馬爾克斯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後,馬爾克斯潛心創作,不斷有新作推出,《霍亂時期的愛情》(1985)和《迷宮中的將軍》(1988)等都是影響比較大的作品。
3. 如何評價理查德耶茲《十一種孤獨》
這本書字里行間透露出那種冷冷清清的孤獨與陰郁真的很吸引我,看了這本書,我就喜歡上了這個作家,他的文字真的太美妙了。小說中沒有什麼非常引人入勝的故事,只是簡單的描寫,我陶醉在他的文字里,真的很好。
4. 關於孤獨的短篇小說
斬風
5. 有哪些值得推薦的短篇小說集
1、《契訶夫短篇小說選》,契訶夫(1860-1904),俄國主要劇作家和短篇小說大師,以語言精練、准確見長,善於透過生活的表層進行探索,將人物隱蔽的動機揭露得淋漓盡致。
2、《項鏈》,採用了以物寫人的手法,將項鏈作為一條主線,從它與人物的多重關系出發,用它牢牢系住人物的行為、語言和心理活動,使讀者透過項鏈對女主人公的形象一目瞭然。
3、《麥琪的禮物》講述了一對窮困的年輕夫婦忍痛割愛互贈聖誕禮物的故事,反映了美國下層人民生活的艱難,贊美了主人公善良的心地和純真愛情。
4、《百萬英鎊》發表於1893年。講述了一個窮困潦倒的辦事員美國小夥子亨利·亞當斯在倫敦的一次奇遇。這部小說有一個很明顯的主題即對拜金主義的批判,此外作者還揭露了當時存在於英國社會中的種種滑稽荒誕的現象。
5、王小波《黃金時代》,是作品系列之「時代三部曲」中的一部作品,該系列入選《亞洲周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
6. 魯迅短篇小說《孤獨者》一《孤獨者》多,字共多少字
大約10200字
《孤獨者》是近代文學家魯迅創作的短篇小說,發表於1926年,後收錄於小說集《彷徨》中。
該小說講述主人公魏連殳是一個獨具個性的現代知識分子,他以逃避的方式活在自己親手造就的「獨頭繭」中品味孤獨,最終以「自戕式」的「復仇」向社會作絕望的反抗。
魯迅通過這個故事表明,中國還遠不具備讓青年人作為自由個體可獨立生存,運用其天賦,服務於社會的社會環境。
7. 關於孤獨的小短文100字左右
我的孤獨 在紛繁復雜的塵世,經常會有一種情緒難以釋懷,那就是孤獨。 真正的孤獨不是溫飽後的無病呻吟。孤獨是靈魂的放射,理性的落寞,也是思想的高度,人生的境界。它沒有聲音卻有思想,沒有外延卻有內涵,孤獨是一種深刻的詮釋,是不能替代的美麗。 在人流中,在暗夜裡,一種脫塵絕世的凄美,經常伴著淡淡的蒼涼向我走來。 思想的獨舞者是孤獨的。真正孤獨的人,一定喜歡靜悟,善於思考,見地深刻,獨辟蹊徑,所以,經常高處不勝寒。他不想只為自己的心靈和徹悟而活,卻很難融入喧囂。即使沒有太多的理解和應和,也不會刻意去奢望可憐的一致和相通。 喧囂里的獨行客也是孤獨的。也許越是紛繁越成空,越是孤獨越豐富。一個人未必孤獨,人多時,也許更茫然。月亮僅一個,卻有眾星捧,走在人海中,不知誰人懂。因此,才有了喧鬧中的慨嘆,熱烈中的冷觀。 獨處時,才有時間思考;靜思時,才有機會感悟。 能專心,方能深入。耐住寂寞、忍受孤獨,也許才有奇跡的誕生。那些超前的理論學說,往往都在長久煎熬後,方被後人體悟和理解。很多科學發明,也經歷了痛苦掙扎,才被人們認可和推廣。那近乎黑暗的埋沒,該是怎樣的一種孤獨? 融入喧囂,就難逃紛擾,經常身心疲憊、憔悴不堪。為功名利祿明爭暗鬥,為愛恨情仇惡性角逐,幾多不害他人,又幾多不被人害?殊不知,厚待別人方能善待好自己。 在一個群落,掩埋得越深,就越難找回真實的自我。只有一個人的世界,才能真正袒露活脫脫的自我。 不會享受孤獨,就不會享受人生。 學會忙裡偷閑,鬧中取靜,才能享受孤獨的時光,默默感悟失去和得到,回味遺憾和美好。 擠一點時間,品一杯香茗,做一次思考,那是何等的愜意? 能從忙碌中解脫勞頓,能在靜夜裡獨對心靈,能在晨曦時思考未來,那是一種無法表達的玄妙。 暗夜裡,獨守一盞心燈,凝望蒼涼無垠的夜色,便沒了痛苦,沒了壓抑,靜靜地品味著那份空曠開闊和寂靜清遠的孤獨。漫步於自我的心靈旅途,就把平日里那顆焦躁的心融入了如水的寧靜,在追憶和反思里淡品人生,在夜的最深處,觸摸飛舞的靈魂,讓虛無變得富有,這又是怎樣的一種享受! 讀懂孤獨的人才會珍惜和感恩。他不會因獨處冷淡了親情、友情和愛情。 細數淡漠下隱藏很深的渴望和寂寞,當你徜徉在孤獨的海洋,一定會覓到另一顆同樣孤寂的心,而那塵封的心靈敞開,你會在驚詫中再次迎來絕世的戀情。 越是孤獨越清醒。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很苦也很痛,是如何的超凡脫俗才能安然從容?不掙脫紅塵紛雜,卻要淡泊慾念叢生,血管里永遠流動著不屈不卑的鮮紅,而靈魂中依舊神往悠然自得的雲淡風輕。 當你走進孤獨,才能感受飄進心空的清風。 當你接納孤獨,才能感受更多的溫暖和光明。 當你欣賞孤獨,才能體悟更加精彩的人生......
8. 十一種孤獨的介紹
鏈接:https://pan..com/s/1msRc9Mtt8bJL8DG4PI6ZKQ
《十一種孤獨》以冷峻的筆觸描寫了美國二戰後五六十年代普通紐約人的生活,寫了十一種孤獨的人生,主人公都是缺乏安全感、生活不太如意的人:曼哈頓辦公樓里被炒的白領、有著傑出想像力的計程車司機、屢屢遭挫卻一心想成為作家的年輕人、即將結婚卻又十分迷茫的男女、古怪的老教師、新轉學的小學生、肺結核病人、老病號的妻子、爵士鋼琴手、鬱郁不得志的軍官、退役軍人等。耶茨筆下都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描寫的是普通人的孤獨、失落與絕望,他自己曾說:「如果我的作品有什麼主題的話,我想只有簡單一個:人都是孤獨的,沒有人逃脫得了,這就是他們的悲劇所在。」
9. 有哪些短篇小說,讓你覺得「意難平」
有哪些短篇小說,讓你覺得“意難平”?一共有三篇短篇小說比如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孤獨者》讓小編感到‘意難平’
10. 人為什麼孤獨地活著 《小王子》
《小王子》是法國作家安托萬·德·聖·埃克蘇佩里於1942年寫成的著名兒童文學短篇小說。本書的主人公是來自外星球的小王子。本書與一個飛行員的視角,他跟外星的小王子接觸以後,表達對於人類的孤獨寂寞,隨風漂泊,沒有根基的命運,表達出了一種對成年人的空虛,盲目愚蠢和死板教條的批判。同時還描寫了對金錢至上的社會關系的批判,並且對真善美進行了謳歌。這個是他所要表達的思想意識,也就是說人孤獨的活著,其實你只去去體驗一下自己的人生就知道了,人確實是孤獨的活著,因為不管我們有多少朋友多少親人,他最終都會離我們而去。所以人要能夠忍受住,寂寞孤獨,才能夠有一番成就。我覺得他這篇文章主要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因為人類的精神世界不夠豐富,總是向外奢求金錢利益等等,所以才會造成人類的孤獨,只有把精神世界豐富了才不會感到孤獨,而要豐富精神世界就必須讓內心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