璫的短篇小說
1. 陳映真的主要作品
陳映真發表過數十篇長、短篇小說,於2001年由台北洪範書店集結為6冊《陳映真小說集》:
第1冊:《我的弟弟康雄》(1959-1964)
面攤、我的弟弟康雄、家鄉村的教師、故鄉、死者、祖父和傘、貓和它們的祖母、那麼衰老的眼淚、加略人猶大的故事、蘋果樹、文書、將軍族、凄慘的無言的嘴
第2冊:《唐倩的喜劇》(1964-1967)
一綠色之候鳥、獵人之死、兀自照耀著的太陽喔!蘇珊娜最後的夏日、唐倩的喜劇、第一件差事
第3冊:《上班族的一日》(1967-1979)
六月里的玫瑰花、永恆的大地、某一個日午、累累、賀大哥、夜行貨車、上班族的一日
第4冊:《萬商帝君》(1980-1982)
萬商帝君
第5冊:《鈴璫花》(1983-1994)
鈴璫花、山路、趙南棟、當紅星在七古林山區沉落(報告文學)
第6冊:《忠孝公園》(1995-2001)
歸鄉夜霧、忠孝公園 《現實主義藝術的新希望》
該文以筆名「許南村」於1978年發表於《詩潮》第三集,文中稱:「主觀而主動地創造克服人的疏離的偉大的作品……這就不單只要求這個作家把他抵抗人的疏離的意念結晶於作品的內容,他還須要充份地認識到藝術品在工商社會中受制約於市場法則的整個生產到消費的行程,積極地掌握現有的藝術表達形式,寫出現代人生的破碎、不連續、庸俗化和失去動能的條件;鼓勵人和社會、人和歷史,從而人和人之間生動活潑的關系的偉大的、這個時代的、這個民族的現實主義之藝術。」
《知識人的偏執》
《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
《西川滿與台灣文學》
《中國結》 《人間雜志》
《人間思想創作叢刊》
2. 你覺得哪個小說寫的具有電影里的畫面感
《那年冬天什剎海沒有結冰》短篇完結
1999年到2019年,二十年的時間可以發生很多事。 有的人出生,有的人長大,有的人離開,有的人到來。 也有人,死在了1999年。 2019年的除夕,一隻貓帶周巢回到了20年前。
3. 元代有哪些著名的詩人
元代著名的詩人有很多,如:
1、白樸
代表作品:《奪錦標》《天凈沙·秋》《駐馬聽·吹》
白樸(1226-約1306),
原名恆,字仁甫,後改名朴,字太素,號蘭谷。漢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後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縣),晚歲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終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雜劇作家,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並稱為元曲四大作家(另有一說為關漢卿、馬致遠、王實甫、白樸)。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牆頭馬上》、《董秀英花月東牆記》等。
2、關漢卿
代表作品:《銅豌豆》
關漢卿(1219-1301年),元代雜劇奠基人,元代戲劇作家,「元曲四大家」之首。晚號已齋(一說名一齋)、已齋叟。漢族,解州人(今山西省運城),其籍貫還有大都(今北京市)人,及祁州(今河北省安國市)人等說,與白樸、馬致遠、鄭光祖並稱為「元曲四大家」。
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現存18部,個別作品是否為他所作,無定論。
最著名的是《竇娥冤》。關漢卿也寫了不少歷史劇,《單刀會》、《單鞭奪槊》、《西蜀夢》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數10多首。他的散曲,內容豐富多彩,格調清新剛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關漢卿塑造的「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廣為人稱,被譽「曲聖」。
3、揭傒斯
代表作品:《寒夜》《山水卷》《衡山縣曉渡》《漁父》《高郵城》
揭傒斯,元朝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史學家。字曼碩,號貞文,龍興富州(今江西豐城杜市鎮大屋場)人。家貧力學,大德年間出遊湘漢。延佑初年由布衣薦授翰林國史院編修官,遷應奉翰林文字,前後三入翰林,官奎章閣授經郎、遷翰林待制,拜集賢學士,翰林侍講學士階中奉大夫,封豫章郡公,修遼、金、宋三史,為總裁官。《遼史》成,得寒疾卒於史館,謚文安,著有《文安集》,為文簡潔嚴整,為詩清婉麗密。善楷書、行、草,朝廷典冊,多出其手。與虞集、楊載、范梈同為"元詩四大家"之一,又與虞集、柳貫、黃溍並稱"儒林四傑"。
4、馬致遠
代表作品:《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大都(今北京)人。他是一位「姓名香貫滿梨園」的著名作家,又是「元貞書會」的重要人物,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為「元曲四大家「,元代散曲家、戲曲作家。被尊稱為「曲狀元」,在元代的文學史上具有極高的聲譽。馬致遠著有雜劇十五種,存世的有《江州司馬青衫淚》、《破幽夢孤雁漢宮秋》、《呂洞賓三醉岳陽樓》、《半夜雷轟薦福碑》、《馬丹陽三度任風子》、《開壇闡教黃粱夢》、《西華山陳摶高卧》七種。馬致遠的散曲作品也負盛名,現存輯本《東籬樂府》一卷,收入小令104首,套數17套。其雜劇內容以神化道士為主,劇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元末明初賈仲明在詩中說:「萬花叢中馬神仙,百世集中說致遠」「姓名香貫滿梨園」。
5、王冕
代表作品:《墨梅》《諸暨人》
王冕(1287年~1359年),字元章,號煮石山農,亦號"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諸暨楓橋人,元朝著名畫家、詩人、篆刻家。他出身貧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學成為詩人,畫家。他以畫梅著稱,尤工墨梅。王冕詩多同情人民苦難、譴責豪門權貴、輕視功名利祿、描寫田園隱逸生活之作。他性格孤傲,鄙視權貴。有《竹齋集》3卷,續集2卷。存世畫跡有《三君子圖》、《墨梅圖》等。能治印,創用花乳石刻印章,篆法絕妙。在小學課文《少年王冕》里寫到,他總是把好的留給母親,由此看出他也是一個孝子。後來王冕為躲避朝廷徵聘,隱居會稽山中,得病去世。
6、王實甫
代表作品:《鳳求凰·琴歌》《十二月過堯民歌為別情》《長亭送別》
王實甫(約1260-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興(今定興縣)。元代著名戲曲作家,雜劇《西廂記》的作者,生平事跡不詳。
著有雜劇十四種,現存《西廂記》、《麗春堂》、《破窯記》三種。《破窯記》寫劉月娥和呂蒙正悲歡離合的故事,有人懷疑不是王實甫的手筆。另有《販茶船》、《芙蓉亭》二種,各傳有曲文一折。
王實甫與關漢卿齊名,其作品全面地繼承了唐詩宋詞精美的語言藝術,又吸收了元代民間生動活潑的口頭語言,並將它們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創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詞彙,成為中國戲曲史上"文采派"最傑出的代表。
7、楊載
代表作品:《望海》《題墨竹》《到京師》《宗陽宮望月》
楊載(1271—1323)元代中期著名詩人,與虞集、范梈、揭傒斯齊名,並稱為「元詩四大家」。字仲弘,浦城(今福建浦城縣)人。延祐二年進士,授承務郎,官至寧國路總管府推官。楊載文名頗大,文章以氣為主,詩作含蓄,頗有新的意境。
8、元好問
代表作品:《摸魚兒·雁丘詞》《點絳唇》《鷓鴣天》《梨花》《清平樂》
元好(音hào)問(生於1190年,卒於1257年),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著名作家和歷史學家、文壇盟主,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際在文學上承前啟後的橋梁,被尊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詩、文、詞、曲,各體皆工。
著有志怪短篇小說《續夷堅志》四卷二百零二篇,其思想和文學創作受道家《列子》的影響相當大
。
9、鄭光祖
代表作品:《迎仙客》《普天樂》
鄭光祖生於元世祖至元初年(即公元1264年)
,字德輝,漢族,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平陽襄陵(今山西臨汾市襄汾縣)人。
鄭光祖從小就受到戲劇藝術的熏陶,青年時期置身於雜劇活動,享有盛譽。但他的主要活動在南方(杭州),成為南方戲劇圈中的巨擘。所作雜劇在當時"名聞天下,聲振閨閣"。元·周德清在《中原音韻》中激賞鄭光祖的文詞,將他與關漢卿、馬致遠、白樸並列,後人合稱為"元曲四大家"。
所作雜劇可考者十八種,現存《周公攝政》、《王粲登樓》、《翰林風月》、《倩女離魂》、《無塩破連環》、《伊尹扶湯》、《老君堂》、《三戰呂布》等八種;其中,《倩女離魂》最著名,後三種被質疑並非鄭光祖作品。除雜劇外,鄭光祖寫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數二套流傳。
4. 看了一本重生小說,男主是國公,女主是國公夫人,女主醒來的時候,男主要把女主送到寺里……
絕對是明月鐺的《雙歸雁》男主豐琉,女主清兮
5. 明月璫的挽留TXT下載
鏈接:
《挽留》的作者是月璫編寫穿越架空類型小說。連載於起點女生網。該小說講述的是一個穿越女長樂郡主「百里沉醉」在架空王朝的特立獨行的淫靡奢華生活和與二殿下景軒君(楚律——日後的國君,不學無術敗家子腹黑男的代稱)的愛恨情仇。
6. 推薦幾本作者明月璫風格類似挽留芙殤四季錦類型的小說,古代的,不要現代的。風格不要二百五搞笑的。
這樣的小說還是比較多的,只要你可以喜歡自己喜歡的東西就可以了,在網路上都是可以下載的
7. 元代著名的詩人有哪些
元代著名的詩人有很多,如:
1、白樸 代表作品:《奪錦標》《天凈沙·秋》《駐馬聽·吹》
白樸(1226-約1306), 原名恆,字仁甫,後改名朴,字太素,號蘭谷。漢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後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縣),晚歲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終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雜劇作家,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並稱為元曲四大作家(另有一說為關漢卿、馬致遠、王實甫、白樸)。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牆頭馬上》、《董秀英花月東牆記》等。
2、關漢卿 代表作品:《銅豌豆》
關漢卿(1219-1301年),元代雜劇奠基人,元代戲劇作家,「元曲四大家」之首。晚號已齋(一說名一齋)、已齋叟。漢族,解州人(今山西省運城),其籍貫還有大都(今北京市)人,及祁州(今河北省安國市)人等說,與白樸、馬致遠、鄭光祖並稱為「元曲四大家」。
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現存18部,個別作品是否為他所作,無定論。 最著名的是《竇娥冤》。關漢卿也寫了不少歷史劇,《單刀會》、《單鞭奪槊》、《西蜀夢》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數10多首。他的散曲,內容豐富多彩,格調清新剛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關漢卿塑造的「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廣為人稱,被譽「曲聖」。
3、揭傒斯 代表作品:《寒夜》《山水卷》《衡山縣曉渡》《漁父》《高郵城》
揭傒斯,元朝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史學家。字曼碩,號貞文,龍興富州(今江西豐城杜市鎮大屋場)人。家貧力學,大德年間出遊湘漢。延佑初年由布衣薦授翰林國史院編修官,遷應奉翰林文字,前後三入翰林,官奎章閣授經郎、遷翰林待制,拜集賢學士,翰林侍講學士階中奉大夫,封豫章郡公,修遼、金、宋三史,為總裁官。《遼史》成,得寒疾卒於史館,謚文安,著有《文安集》,為文簡潔嚴整,為詩清婉麗密。善楷書、行、草,朝廷典冊,多出其手。與虞集、楊載、范梈同為"元詩四大家"之一,又與虞集、柳貫、黃溍並稱"儒林四傑"。
4、馬致遠 代表作品:《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大都(今北京)人。他是一位「姓名香貫滿梨園」的著名作家,又是「元貞書會」的重要人物,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為「元曲四大家「,元代散曲家、戲曲作家。被尊稱為「曲狀元」,在元代的文學史上具有極高的聲譽。馬致遠著有雜劇十五種,存世的有《江州司馬青衫淚》、《破幽夢孤雁漢宮秋》、《呂洞賓三醉岳陽樓》、《半夜雷轟薦福碑》、《馬丹陽三度任風子》、《開壇闡教黃粱夢》、《西華山陳摶高卧》七種。馬致遠的散曲作品也負盛名,現存輯本《東籬樂府》一卷,收入小令104首,套數17套。其雜劇內容以神化道士為主,劇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元末明初賈仲明在詩中說:「萬花叢中馬神仙,百世集中說致遠」「姓名香貫滿梨園」。
5、王冕 代表作品:《墨梅》《諸暨人》
王冕(1287年~1359年),字元章,號煮石山農,亦號"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諸暨楓橋人,元朝著名畫家、詩人、篆刻家。他出身貧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學成為詩人,畫家。他以畫梅著稱,尤工墨梅。王冕詩多同情人民苦難、譴責豪門權貴、輕視功名利祿、描寫田園隱逸生活之作。他性格孤傲,鄙視權貴。有《竹齋集》3卷,續集2卷。存世畫跡有《三君子圖》、《墨梅圖》等。能治印,創用花乳石刻印章,篆法絕妙。在小學課文《少年王冕》里寫到,他總是把好的留給母親,由此看出他也是一個孝子。後來王冕為躲避朝廷徵聘,隱居會稽山中,得病去世。
6、王實甫 代表作品:《鳳求凰·琴歌》《十二月過堯民歌為別情》《長亭送別》
王實甫(約1260-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興(今定興縣)。元代著名戲曲作家,雜劇《西廂記》的作者,生平事跡不詳。
著有雜劇十四種,現存《西廂記》、《麗春堂》、《破窯記》三種。《破窯記》寫劉月娥和呂蒙正悲歡離合的故事,有人懷疑不是王實甫的手筆。另有《販茶船》、《芙蓉亭》二種,各傳有曲文一折。
王實甫與關漢卿齊名,其作品全面地繼承了唐詩宋詞精美的語言藝術,又吸收了元代民間生動活潑的口頭語言,並將它們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創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詞彙,成為中國戲曲史上"文采派"最傑出的代表。
7、楊載 代表作品:《望海》《題墨竹》《到京師》《宗陽宮望月》
楊載(1271—1323)元代中期著名詩人,與虞集、范梈、揭傒斯齊名,並稱為「元詩四大家」。字仲弘,浦城(今福建浦城縣)人。延祐二年進士,授承務郎,官至寧國路總管府推官。楊載文名頗大,文章以氣為主,詩作含蓄,頗有新的意境。
8、元好問 代表作品:《摸魚兒·雁丘詞》《點絳唇》《鷓鴣天》《梨花》《清平樂》
元好(音hào)問(生於1190年,卒於1257年),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著名作家和歷史學家、文壇盟主,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際在文學上承前啟後的橋梁,被尊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詩、文、詞、曲,各體皆工。
著有志怪短篇小說《續夷堅志》四卷二百零二篇,其思想和文學創作受道家《列子》的影響相當大 。
9、鄭光祖 代表作品:《迎仙客》《普天樂》
鄭光祖生於元世祖至元初年(即公元1264年) ,字德輝,漢族,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平陽襄陵(今山西臨汾市襄汾縣)人。
鄭光祖從小就受到戲劇藝術的熏陶,青年時期置身於雜劇活動,享有盛譽。但他的主要活動在南方(杭州),成為南方戲劇圈中的巨擘。所作雜劇在當時"名聞天下,聲振閨閣"。元·周德清在《中原音韻》中激賞鄭光祖的文詞,將他與關漢卿、馬致遠、白樸並列,後人合稱為"元曲四大家"。
所作雜劇可考者十八種,現存《周公攝政》、《王粲登樓》、《翰林風月》、《倩女離魂》、《無塩破連環》、《伊尹扶湯》、《老君堂》、《三戰呂布》等八種;其中,《倩女離魂》最著名,後三種被質疑並非鄭光祖作品。除雜劇外,鄭光祖寫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數二套流傳。
8. 明月璫小說中經常出現的一句詩,好像有一句是「月作璫」
是《芙殤》里的一句詩。。。
「青雲教綰頭上髻,明月與作耳邊璫」
滿意請採納。。。謝謝。。。
9. 穿越神鵰之武林公主的txt全集下載地址
穿越神鵰之武林公主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本站提供的小說《穿越神鵰之武林公主》是一部非常優秀的網路文學作品,穿越神鵰之武林公主最新章節以及文字均由小說閱讀網網友上傳和維護
穿越神鵰之武林公主的作者為:衛璫,閱讀更多衛璫的書籍,請到各大書店或網店購買閱讀。 穿越神鵰之武林公主全文閱讀適用於在PC電腦中閱讀,穿越神鵰之武林公主TXT版下載適用於在掌機、PDA、商務通、手機中閱讀。
江南鄉間,阡陌縱橫,處處江河水流,采蓮女的歌聲遙遙飄來,婉轉清越,夾雜著少女銀鈴般無憂無慮的笑聲。
小說閱讀網
一個穿著錦衣羅衫的小女孩蹦蹦跳跳地走在路上,不時笑眯眯歪頭去看溪上輕舟,有采蓮女見她生得可愛,心中喜歡,朝她揮手,她唇邊笑意加深,也不多加理會,又將目光轉投向別的事物。這時天空中突然傳來一聲清鳴,小女孩仰頭招手,一隻雪白大雕俯沖過來,她靈活如猿地一躍,跳上雕背,騎著它就走。
雕兒載著她飛到一片樹林上空,同另一隻幾乎一模一樣的白雕匯合,兩只雕兒長嘶一聲,交頸纏綿,……
10. 急求2000字左右的文章
即便我們生活在一個資本主義社會,我仍不得不相信,人們獲取成功的動機多來自個人的滿足感,而非財富,盡管我玩世不恭。在契訶夫的短篇小說《打賭》中,一個人答應在獄中耗費生命十五年,以換取一百萬。顯然,如此極端之賭,其動機是錢財,但等到刑期結束,這個人已不再在乎金錢了。經過多年的反思,以及對莎士比亞、《聖經》和課本的閱讀,他竟對自己曾孜孜以求的金錢嗤之以鼻了,那可是他用十五年生命換來的金錢。他沒有到銀行家那裡去取錢,而是繼續過他已愛上了的獨居生活,不再為金錢和財富煩憂。
在心理學的課堂上,在涉及動機這個問題時,學生首先要研究的便有外部刺激與個人內趨力的關系。任何一本教科書都會告訴你,研究表明,如果某項任務會使孩子感到高興,那它使孩子全力以赴去完成任務的可能性大於給予孩子外部獎勵。如果學習成績好能讓孩子有更好的自我感覺,這就比父母每次孩子上了優等生名單就獎勵更能促進他獲得好成績。我對這個動機理論表示認同,因為它體現在每天的生活中。每天晚上,紀實性的電視節目都在告訴我們金錢與榮譽的重要性,但如果我的姐姐在乎金錢與榮譽,那她在高中畢業後就會去上大學。然而她知道學校學習並不會給她帶來快樂,她不打算因一張大學文憑能帶來更好的工作而多上四年學,多受四年苦。現在,她的工作賺錢不多,但她熱愛生活,喜歡自己的生活方式。與坐在教室里聽課比起來,工作時她從接聽電話、與人打交道的過程中獲得的快樂要多得多。去年,我自己也被迫審視自己的生活重點。我從小到大都在學校努力學習,每學期都是優等生,因為我喜歡。我沒有因為選修微積分與經濟學能讓大學對你有好印象,而把自己不喜歡的科目硬塞進自己的日程表裡。以我各科的平均分,我是完全夠格加入全國優秀學生協會的,但我決定不參加,因為雖然它可以給很多大學的招生官員留下深刻印象,但它不會給我帶來快樂。相反,我把時間花在了學習創造性寫作、藝術史以及其他我真正摯愛的學科上了。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快樂原則,其基本含義是,人們會做最讓自己感到快樂或最不痛苦的事。我認為確實如此,而且我感到大多數人追求的幸福無關金錢和奢華。從媒體上看或許並非如此,因為廣告上都說人們夢想成為地產巨頭特朗普那樣的人物,但這並非現實生活。現實生活是,我的鄰居把給別人打理花園當作自己的第二職業,盡管報酬很低,但他喜歡天氣好時在戶外用兩只手幹活。我相信沒有人不會在意中彩,但如果說中彩是生活的主要動力,那是可悲且不切實際的。一個工資微薄但快樂的人,比一個常年在高強度工作下每周工作64小時,大把大把掙錢的人活得更長。不是有人被金錢強烈地驅使著嗎?文學、心理學以及我們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我們絕非如此,我相信將來也一定如此。
先談談《一杯滄海》。
題中明確提示考生「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其含義作文」。材料內容可歸納為三個方面:(一)我國國民圖書閱讀率持續走低;(二)識字的人不讀書的理由:「沒時間」「不習慣」「買不起」「沒地方借」;(三)網上閱讀率正在迅速增長。材料含義(隱含的信息,即寫作主旨范疇)也有三點:(一)分析國民圖書率持續走低趨勢,網上閱讀迅速增長的原因、利弊等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二)針對識字的人不讀書的理由(其中一種或幾種)說看法;(三)這兩個方面含義可以結合起來寫,也可以只寫其中一個方面,或者一個方面中的一點或幾點。所謂選擇「一個側面(包括正面、反面)、一個角度」,就是這個意思。那麼,《一杯滄海》寫了什麼呢?
第一,它說「如今的讀書似乎已經「埋沒隨百草」,淡出人們的視野了」,即讀書的人少了;至於為什麼讀書的人會少了,作者說是「人們習慣了整日的奔忙」,結果就「無人嚮往片刻的閑適」,而「只有偷得片刻清閑的人們,才能有心情去領略一本書的芬芳,咀嚼那一杯水中暗藏的滄海」。從這幾句話里看,這篇作文主要扣住了材料內容中「沒時間」「不習慣」,從反面說人們現在習慣了「整日的奔忙」。但讀者不禁要問:人們忙些什麼呢?整天搓麻將,玩撲克,常常趕飯局,玩游戲,這些人的確都很「忙」,這也確實可以作為一個「沒時間」讀書的理由,但這理由充分嗎?是不是只有讀書才是「閑適」的呢?躺在軟綿綿的沙發上聽音樂、看電視就不「閑適」嗎?怎樣才能「偷得片刻清閑」來讀一點書?……
這段文字雖然沒有離題,但作者對自己的觀點卻沒有展開深入而充分的論述,給讀者留下了一連串疑問。
第二,作者說「即使科技發達到所有的書都變成電子的、網路的,讀書的人依然存在,因為生活還要繼續,因為學會了讀書才能學會生活」。從表面看,這句話扣住了內容(一)中圖書閱讀和網上閱讀的關系,但實質上卻泯滅了兩者之間的區別:圖書(紙質)閱讀與網上閱讀一個樣,都是讀書人的閱讀,沒有圖書(紙質)了,「讀書的人依然存在」。——這就多少背離了材料隱含的實質內涵。當然,如果能說出充分的理由來證明,言之成理,「反彈琵琶」,也可算是合題,但理由呢?「因為生活還要繼續,因為學會了讀書才能學會生活」?這個理由本身就是虛假的「學會了讀書才能學會生活」,歷史上有那麼多文盲,他們不識字談何讀書?難道他們都沒有在這個世界上生活過?還有,「學會了生活」的人還要不要讀書?讀書和生活是什麼關系?按筆者理解,讀書是喜歡讀書的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是相當重要的一部分,不讀書的人照樣生活,只是相對來說精神生活可能不如喜歡讀書的人豐富而已。——虛假的理由怎麼能證明論點呢?
不僅於此,該段中前面剛說「誰的一生不是在書的陪伴下愈走愈充實,愈走愈美麗」,緊接著卻說「拒絕讀書的人也許至今還在漂泊,還在尋找」,這是不是自相矛盾? (類似的地方還有,限於篇幅,不再列舉。)
除了這兩段,通篇幾乎都是圍繞「讀書」的話題展開的,與材料的含義幾乎沒有多少聯系。——該作文題雖然離不開談「讀書」,但卻不能泛泛地談「讀書」。
第一段三句排比說的是「一本書」就是「一杯滄海」。——可是這話(同「一葉知秋」一樣)的言外之意是什麼?讀一本書就夠了!
第二段首句:「古人雲:『知書而達禮』。」說的是古人讀書的目的或結果。按說這起首的一句應該是這一段的中心,起碼也起個過渡作用,但下文所寫,與該句毫無瓜葛。
第四段什麼意思?好像是:無論讀的是什麼,也無論怎樣讀,只要讀了,就可以得知「『一花一世界』的燦爛,和那『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恬淡」。(這點似乎也還「切題」,但符合實際嗎?有證據嗎?)
第六段說了什麼,我看不懂。這篇作文中讓人看不懂的地方太多了!只知道反反復復講「讀書」與「人生」。
綜觀全文,「一本書,是一種人生」就重復了四次,看樣子這該是文章的主旨了吧?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它跟材料的含義相吻合嗎?
——給材料作文不同於話題作文,從理論上說起來,大家都頭頭是道,但一遇到具體作文就抓瞎。你看,連最合題的兩段話都幾乎不能自圓其說,這樣的作文怎麼給了滿分呢?北京大學知名教授曹文軒先生深知高考作文可以「蒙」和「騙」的「貓膩」,坦白地說:我自己是一個搞文學的,覺得無論如何得幫助兒子在高考語文考試中考個好成績吧。怎麼辦呢?我為孩子鑽研了一個星期的時間,做了六篇範文,然後給孩子「上課」,告訴孩子各種作文的套路都超不過這六篇:三篇記敘文,三篇議論文,高考作文無論怎麼變化都萬變不離其宗。我讓孩子花了一個星期的時間背下來,而且掌握了應付變化的對策。最後孩子在高考中的作文成績也接近滿分。(引自《孩子的作文與生活》,見2005年10月《創新作文·初中版》)《一杯滄海》正是這樣的一篇「背下來」以後根據考題拼出來的應試作文。——這類作文在滿分作文中還有不少,只要稍加留意就能發現。
美國考生的作文用不著我饒舌,它是一杯清純的水,一眼就能看到底,不像中國考生的作文那樣雲里霧里,讓人一頭霧水的。他們的寫作時間只有25分鍾(難以想像!盡管這里有英語書寫方便的優勢,又不用擬題)。從美國學生的作文中,我們知道了什麼叫坦然,真誠,個性,以及獨立人格;說它「字字是我」,說它「文如其人」,說它「嚴絲密縫」,說它如「行雲流水」,也許不見得很過分。
如果打個比方,前者是變性整容的時裝模特,後者是健俊朴實的西部牛仔;前者是金蓮,後者是天足;前者是輕飄飄的白蘆葦,後者是沉甸甸的紅高粱;前者是氣球,後者是鉛球。孰真孰假,孰美孰丑,孰重孰輕,不是一目瞭然的嗎?
再打一個比方:如果把試題比作海,美國考生是在大海中自由地游泳,而中國考生則像一隻蜻蜓,老是在水面上飛舞,只是時而用尾巴點一下水(點題);美國考生玩得認真,玩得累,中國考生玩得「瀟灑」,玩得「美」。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別?「輮使之然也」!請看不同導師的評價:
中方
旁批:
①詩意的排比耐人尋味。開篇即張揚富有個性的文采,實在是考場作文的一大技巧,因為它便於以先聲奪人之勢一下子抓住閱卷老師的心。
②以書喻人生雖不新鮮,但由此悠然契合了題目,不能說其手法不高妙。
③以書正在「淡出人們的視野」暗合「國民圖書閱讀率持續走低」,如此切題,實在高。
④恰切地對讀書人分類,以小中見大手法折射人生,頗有滴水藏海之妙。
⑤「學會了讀書才能學會生活」,此等感悟,實乃無深切體驗者所難有。
⑥在精警的博喻中深化主旨而又回應了標題,實有一箭雙雕之妙。
點評:
好個「一杯滄海」!這別致的標題,一下子就以量詞錯位手法吊起了讀者的胃口,讓人忍不住要看個究竟,這就是精心擬題的妙處。接著,考生開篇作比,即以博喻手法妙論書趣,精警而透闢;承接下來,筆鋒陡轉,切入現實,——讀書者日見其少,巧妙地暗合了要求中「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六年來我國國民圖書閱讀率持續走低」,真正妙合無痕,還讓人於其頓挫之筆下、精美的引用中、整飭的結構內、新奇的比喻里領略到該考生的真知灼見——「學會了讀書,才能學會生活」。最後仍以博喻收尾,既呼應了開頭、深化了主旨,又使得全文圓融自然、渾然一體。
美方
作者重點以「文學、心理學以及我們自己的生活經驗」中的例子有力且有見地地闡述了一個觀點,即「即便我們生活在一個資本主義社會,我仍不得不相信,人們獲得成功的動機更多來自個人的滿足感,而非財富」。作者重點以「文學、心理學以及我們自己的生活經驗」中的例子支持這個觀點,體現了過人的批判能力。文章開頭以契訶夫的短篇小說《打賭》中的主人公改變自己的生活追求為例,接著以「外部刺激與個人內趨力」的心理學原理、以及該原理在作者本人及姐姐身上的體現為論據,再次展示了過人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文章結尾再次藉助心理學,通過「快樂原則」的概念強化「大多數人追求的幸福無關金錢與奢華」,而是「從做有益的事情中獲得的個人滿足感」。全文結構嚴謹,重點突出,觀點闡述具有高度的整體感,一致性和流暢性。作者對語言的應用很有技巧,所用的句式多樣而得當。
綜上所述,作者的寫作能力在本文得到明顯而充分的體現,因而獲得滿分。
註:SAT寫作考試的評分者包括經驗豐富的高中教師,大學里教授英語、寫作、語言藝術的老師,以及所教學科涉及大量寫作的其他學科教師。評分者依據評分規則和範文進行評分。每篇文章由兩位評分者單獨打分,分值在1-6分之間,6分為最高分。
以上評述表明,中美兩國教師對待高考作文有完全不同的評分標准。中方強調辭藻,欣賞技巧,鼓勵炫耀,唆使媚悅;美方欣賞知性,強調理性,強調個性,尊重獨立人格。
從作文內容看,美國學生的作文也相當「另類」:開篇就說「本人玩世不恭」——文中的觀點不符合社會主流意識——「紀實性的電視節目都在告訴我們金錢與榮譽的重要性」,而這位考生偏說「不」;其論證自己觀點的理由之一可以「活得更長」,這也可能不符合大多數閱卷老師的價值觀。然而,美國的閱卷老師能夠理解,能夠寬容,他們對該文給予高度的贊賞,並給了它滿分。由此可見,這位美國考生是幸運的——當然幸運的不會只是他一個人。與之相比,我們中國考生中的「另類」作文的命運可謂一在雲霄,一在塵泥:零分!不但「殺雞」,還要「嚇猴」 (拿它示眾):誰如果再「另類」,格殺勿論!——而且年年如此。本意當然是想斬盡殺絕,可結果總與願望相違: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教師能奈其何?
毋庸諱言,美國考生中的「另類」,在美國教師看來,表現是極其自然的,平靜的,習以為常的,因此,閱卷老師不會受到刺激;而中國考生中的「另類」則氣盛言過,其語言、手法或誇張,或反諷,字字譏刺,句句「幽默」,如匕首,似投槍,刺你「沒商量」 (這實際上也是晚清譴責小說以及魯迅雜文的傳統);社會主流意識和閱卷老師的權威受到公然的挑戰,閱卷老師往往受不了,所以就以打零分作為報復。顯然,美國的考生考官都是理智的,明智的,而中國則多發泄意氣,感情用事,考生如此,考官也不見得更富理性更有涵養。因此,假如讓美國教師評中國的零分作文,決不會給零分——在他們的規則里,只要不離題,就不能給零分,反而極有可能給高分;假如讓美國教師來評中國的滿分作文,很可能有一半以上不會滿分,有的甚至會在及格線以下。反之,如果中國教師評美國的滿分作文,肯定會把其中的一大批(甚至絕大多數)降級。這是必然的,因為在他們看來,這些作文都缺乏文采。
為什麼會出現這么大的反差?原因有歷史的,也有現實的。
從政治背景看,中國有兩千多年封建專制的歷史,政治專制思想根深蒂固。唐代朱慶余的《閨意獻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正是這種意識形態的反映。盡管歷史已經進入二十一世紀,但是,無論是人們的意識形態,還是社會現實,當年為魯迅先生所痛斥痛恨的「主子」們還是在拿「主子」的架子,「奴才」還得奴顏婢膝,低聲下氣地過日子,考官與考生之間始終保持著一種曖昧的「婆媳關系」,甚至是主子與婢女關系——名師們那些洋洋灑灑的高考作文指導大作就是明證;容不得反社會主流意識的作文,也是這種社會現實的一面鏡子。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下,掌握閱卷大權的教師總是「站在時代的高度」,憑著一種強烈的「對社會負責的政治責任感」來制定評分標准,強化「主題」的正統性和重要性,並按這個標准「嚴格把關」;而一般教師,按既定「評分標准」評分已是「輕車熟路」,一看見「另類」作文,大筆一揮:零分!既省時又省事,何樂而不為?當然,爭論總還是有的,但「小巫」終究斗不過「大巫」,更何況大多數「小巫」還站在「大巫」一邊。美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民主社會的國家,盡管還是「資本主義」的,但他們的教師不必像我們這樣有強烈的「政治責任感」,他們可以淡化意識形態,嚴格從學科、學術的角度去評分。
從文化背景說,中國是一個具有幾千多年文明發展歷史的古國,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積淀。這些文化積淀,有精華也有糟粕。從源頭說,有《詩經》的現實主義,《離騷》的浪漫主義;發展到後來,有追求形式美的賦體,也有講究「筋骨」的桐城派散文。從屈原到司馬相如到王勃,文采一脈,源遠流長,深受歷代文人嗜愛;而從《詩經》到古文運動到桐城派,質實一脈,同樣香火庚續,綿延(不斷。梁實秋說自己的文章「還有一點硬朗挺拔之氣」,應該歸功於當年的一位國文老師(梁實秋《我的一位國文老師》)就是一例。只是在文人中,前者更有市場,更旺人氣,往往形成強勢,使後者不敵。下面一則笑話就反映了這種狀況:
熙寧(宋神宗年號)未改科(改革科舉考試)前,有吳儔賢良為廬州(今安徽合肥)教授,嘗誨諸生作文須用倒語,如「名重燕然之勒」之類,則文勢有力。廬州士子遂作賦嘲之曰「教授於廬,名儔姓吳,大段意頭之沒,全然巴鼻(來由)之無。」——《一杯滄海》正是「滄海一杯」的倒語,而且整篇文章也是「大段沒意頭」「全然無巴鼻」的標本:歷史何其相似乃爾!
這類笑話很多。據《耳譚》載:
「太監府有歷事生,遇大比,亦是本監考取,類送鄉試。一璫(璫,宦者冠飾,這里借代宦者)不深書義,曰:『今不必作文論,只一對佳者便取。』因出對雲『子路乘肥馬』。諸生俯首匿笑,一黠者對雲:『堯舜騎病豬。』璫大稱善。」——《一杯滄海》不也是因為文理不通的排比、博喻受寵么!
自古考官多迂薄,從來黠者總先登,難怪飽學之士再三感慨:「衡文者,知文章為何物?掌銓者,又知人才為何物?」
古往今來,科舉取士幾乎都以文采為重,究其原因,主要可能是歷代「教授」多為淺薄迂腐的「准才子」「准專家」之故。這些「准才子」「准專家」對八股文以及華麗的詞藻有一種特殊的偏嗜,他們按自己的偏嗜取文,結果當然只能是「謬種流傳」「貽害無窮」了。如果是讓王勃之類的真才子來評卷,我想他們一定不喜歡作假賣弄的文采;如果是讓葉聖陶、呂叔湘這些真專家來評卷,我想更不會給那些作假賣弄「文采」的作文以滿分。而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歷史比我們年輕得多,在他們的歷史文化中,沒有像我們這樣賣弄「文采」的傳統,這用不著我展開論述。所以,美國教授對中國留學生缺乏理性的寫作極不滿意:「動不動就抒情」〔見《語文學習》(2006,7-8)孫紹振《感性命題和智性潛在量問題——評2006年高考作文題》〕
漢語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中華民族的驕傲,但從另一個意義上說,它又是中國一代代學子的桎梏和裹足布。繁難的字形,繁多的字義,繁復的字音,……無不折磨著讀書人。十來年的讀書時間,大量地花費在這一類令人困苦的辨別記憶之中。正如我剛在《致徐江老師的公開信》(見2006年第10期《語文教學與研究·教師版》)引用過的南翔先生的《如鯁在喉兩則》中所說:學生「考後即忘」,「既不增加知識量,又沒有應用價值,十足的浪費時間」的內容,充斥著作業和試卷。這些「學了沒有用,算不得知識的『知識』,既浪費學生時間,又浪費學生腦力與目力」。(1998年5月號的《隨筆》)除此之外,還有沒完沒了的「閱讀分析」,把很多似是而非的東西硬塞給學生,把學生引進連教師自己也走不出來的「迷宮」;更有寫作中沒完沒了地傳授寫作「秘訣」的「輔導」,加之以高考作文的「導向」,把學生的天足裹成「三寸金蓮」。——你說中國的學子能不苦嗎?呂叔湘先生曾提出中國語文教學效率為什麼居低不高的疑問,我看其根本原因就在這里。
——好像又扯遠了,還是言歸正傳:真希望高考中「另類」作文打零分的歷史就此畫上句號;真希望還中國學子以天足,與美國學子一樣自由競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