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短篇小說白貓

短篇小說白貓

發布時間: 2022-05-12 03:28:54

⑴ 有哪些出版了的書是書的都行!!

長篇小說

1.楊爭光 《少年張沖六章》(作家出版社2010年3月)
2.關仁山 《麥河》 (作家出版社2010年11月)
3.韓 東 《知青變形記》 (花城出版社2010年4月)
4.陳 河 《布偶》 (《人民文學》2010年第11期)
5.秦巴子 《身體課》 (《花城》2010年第4期)

中篇小說排行榜

1.魏 微 《沿河村紀事》(《收獲》2010年第4期)

2.方 方 《刀鋒上的螞蟻》(《中國作家》2010年第5期)

3.須一瓜 《義薄雲天》(《人民文學》2010年第9期)

4.阿 袁 《顧博士的婚姻經濟學》(《十月》2010年第4期)

5.夜 子 《田園將蕪》(《長城》2010年第3期)

6.林 白 《長江為何如此遠》(《收獲》2010年第2期)

7.葉兆言 《玫瑰的歲月》(《收獲》2010年第5期)

8.東 紫 《白貓》(《人民文學》2010年第10期)

9.滕肖瀾 《美麗的日子》(《人民文學》2010年第5期)

10.張翎 《阿喜上學》(《江南》2010年第1期)

短篇小說排行榜

1.鐵 凝 《春風夜》(《北京文學》2010年第9期)

2.蘇 童 《香草營》(《小說界》2010年第3期)

3.付秀瑩 《六月半》(《人民文學》2010年第12期)

4.於 堅 《赤裸著晚餐》(《人民文學》2010年第5期)

5.范小青 《我們都在服務區》(《人民文學》2010年第4期)

6.魯 敏 《鐵血信鴿》(《人民文學》2010年第1期)

7.盛可以 《白草地》(《收獲》2010年第2期)

8.石舒清 《低保》(《人民文學》2010年第6期)

9.徐則臣 《這些年我一直在路上》(《收獲》2010年第4期)

10.張玉清 《地下室里的貓》(《人民文學》2010年第6期)

⑵ 鄭振鐸《貓》 文章主要是什麼描寫表達了「我」怎樣的思想感情 急~~~~~~~~~~~~~~~~~~~~~~~~~~~~~~~~~~~~

《貓》中講述的家庭生活,敘述時間與故事發展的時間同步(並沒有把故事時間採用插敘或倒敘等手法扭曲著來表現);文本反映的生活也不復雜,只是記寫了家養「三隻貓」的生活片段,似乎更像「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然而這正是鄭振鐸小說的特別之處,也是現代文學史上小說創作的一種嘗試。其中「黃色小貓」和「花白貓」都很活潑、很可愛,但詳略安排不完全相同;而且根據「這只貓較第一隻更有趣,更活潑」一句話來看,第二隻貓帶給「我和家人」的「生命的新鮮與快樂」來得更加強烈與鮮明。然而「結局總是失蹤或死亡」,恰好對應了一句話:「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強烈」。「我」在養貓的經歷中感受到了悲劇意味。第三隻貓無論從「出身」(來歷)還是醜陋和肥壯的外表以及時時表現得非常「憂郁性」和「懶惰」,都表明它在「我家」得到的寵愛都不如前兩只貓。如此看來,第三隻貓大概不會再落得一個「自然死亡」或「被外人掠奪走」的悲劇命運吧?但結果它出人意料地被「我」「冤苦」而死,被「我」害死。至此,「貓」這種動物的悲劇命運產生的悲劇色彩在構成對比的情節演繹中給讀者留下更加強烈的震撼和沖擊。
第一隻貓的病死,第二隻貓被外人掠奪,第三隻貓被人冤屈而死,這是小說敘事的表層結構(故事直接展示給讀者的情節發展流程),似乎波瀾不驚,而作品的深層結構(小說的隱性含義或線索)藉助「自此,我家好久不養貓」以及「自此,我家永不養貓」這兩句話的對比得以體現。前者是因為曾經擁有的「新鮮與快樂」無端地失落而下定決心不想再讓自己品嘗失去美好事物的痛楚;而後者是因為全家人誤解、冤苦、害死了「一隻不能說話辯訴的動物」在心中留下了負罪感,覺得永遠愧對這種生靈。如果說「好久」表達了「我」因為守護不住生命內心十分痛心與惋惜,那麼後者的「永不」則抒發了絕然毅然的情緒,內心的痛悔之意完全被遞進,被深化了。
《貓》創作於1925年11月7日,在這前後的時期鄭振鐸主要的社會經歷有如下一些:
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積極參加反帝反封建斗爭。
1920年11月,鄭振鐸與茅盾、葉聖陶等人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
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後,鄭振鐸與葉聖陶、胡愈之等創辦《公理日報》,揭露和抨擊帝國主義暴行。同年,他參加發起「中國濟難會」,並與郭沫若、茅盾、胡愈之等人簽名發表《人權保障宣言》。1927年2月,鄭振鐸與葉聖陶、胡愈之等人發起成立「上海著作人公會」,公會積極參加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前後的革命活動。
1934年回到上海,和周揚、茅盾、葉聖陶等發起成立「中國文藝界協會」。
1937年參加文化界救亡協會,與胡愈之等人組織復社,出版《魯迅全集》,主編《民主周刊》。
由上述可以看到,鄭振鐸也深受五四時期從西方傳入的科學、民主、博愛等思想的影響,然而在上個世紀20年代中期,跟魯迅在1924年至1925年思想上非常「彷徨」一樣,鄭振鐸也無法看清水深火熱之中的國家出路在何方。那麼,與其說是作家主動選擇家庭生活作為創作的題材,還不如說是當時反動軍閥段祺瑞執政時期黑暗的政治恐怖籠罩了整個社會(魯迅《紀念劉和珍君》1926年3月18日)的結果。這是因為對於作家而言,他們的生活中有兩個世界:一個是外在的社會生活,另一個是自己的內心世界。比如同時代的作家張愛玲,當她很年青的時候,其實在她擁有戀愛經歷之前,就已經把「兩人世界」描摹得入木三分了,這是內心想像的功夫和對人世洞若觀火的結果。而創作於1925年至1927年間的《家庭的故事》,秉承著「為人生」的現實主義創作精神,視角被嚴酷的社會現實所扼殺,由觀照社會轉向了「內視」,開始審視、挖掘和揭示人性的多面性。

短篇小說《貓》讀起來平淡朴實,其實正是作家刻意「淡化了傳統小說中的二元對立模式」(人和命運的二元對立),《貓》中出現的則是人和貓的命運之間的關系,只是將敘事內容採用散文化的寫法創作而已。「貓」是動物,「我」是「人」。可以這么說,當人和動物對立的時候永遠都要比人與人對立起來更能看到真實的「人性」,而且看得更真切。

比如第一隻貓「很活潑」,「我」看著三妹逗貓玩的融融泄泄的生活情景「感著生命的新鮮與快樂」,當貓無故病死後「可憐這兩月來相伴的小侶」並為之「酸辛」;當第二隻「更有趣,更活潑」的貓在周圍鄰居冷漠的觀望中被那些「過路人」捉走後就「悵然」、「憤恨」、「詛罵」,在這段生活經歷中展示的「我的人性」充滿愛心,表現得十分寬容、溫馨、善良和光明。然而在「芙蓉鳥事件」發生後的「我」,不僅只憑主觀猜測「妄下斷語」,面對貓這個弱小、可憐的動物「怒氣沖天」、「拿木棒追打」、「心裡還憤的,以為懲戒的還沒有快意」,人在動物面前恃強凌弱,則充分暴露了人性中凶惡、冷酷、殘暴和陰暗的一面。不過,當「我」明白這只丑貓並非是罪魁禍首後,良心受到了譴責,就開始對「無人性」(人性的陰暗面)的言行表現加以痛心疾首地批判,作為自己「心靈救贖」的「急救包」,則象徵著人性中「公正」和「正義」的覺醒。正如孟子在《魚我所欲也》里說的:「(本心:天性)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這又是光明的人性的回歸,唱響了一曲人性的牧歌。
《貓》這篇小說作為愛心等情感教育和反思精神等思想教育的題材比較合適。

⑶ 一篇小說。就是男主為了救女主被自己親生母親殺死(誤殺)。然後小說

大龍門客棧(男主特別寵愛女主,而女主傻傻的不知道)無方少年游(女主可能強勢了些,不過男主真的好愛女主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對男主很有愛,沉默地愛著女主,而女主也很可愛)香蜜沉沉燼如霜(和三生有些像)東宮(男主是愛著女主的,不能算的上是很寵,總之就是很糾結的一本書,而且結尾很虐)歌進桃花(女主不算是很小白,但還不錯)醉玲瓏(男主很寵女主,但女主也很強)

⑷ 有哪些以貓為主題的文學作品

夏目漱石在《我是貓》中的描寫雖然有些誇張的成分,但是確實對針砭現實生活中的市儈哲學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評論者評價《我是貓》的成功之處在於:一方面從西方文化中汲取了理性的思維方法和豐富的學識教養,另一方面又從中國文化中吸收了狷介自守、憤世嫉俗的文人氣質,經過夏目漱石的攝取與消化,它們混合在一起,就成了這部經典的傳世名著。

⑸ 關於小貓的童話故事

1、奶奶家有兩只可愛的小貓咪,一隻全身黑乎乎的,一隻全身黃澄澄的。這天,小黑貓在牆角發現了一架木樓梯,它覺得很稀奇,抬起爪子試著爬。爬呀爬,它竟然順利地爬上了木樓梯,爬到了樓梯的另一端——閣樓里。

閣樓里黑乎乎的,那裡可能會有老鼠吧?小黑貓大概要去抓老鼠了。不一會兒,「喵——」的一聲,小黑貓露出了頭。它玩累了,想下樓梯了。它把爪子往樓梯上搭,可怎麼也搭不到,真是上樓容易下樓難呀!

小黑貓急得「喵喵喵」地大叫起來,好像在喊:「小黃貓,快來救我!」小黃貓聽到叫聲,不知從什麼地方跑出來,飛快地爬上樓梯,也跑到閣樓上。可過了一會兒,小黃貓竟自顧自地沿著樓梯又飛快地滑下去了。

小黑貓更著急了,它一邊「喵喵」叫,一邊小心翼翼地伸出前爪。啊,它終於把爪子搭在木樓梯的第一根橫木上了,爪子抓得木頭發出「咯咯」的響聲。爬了幾根橫木後,小黑貓也熟練地爬下了木樓梯。「喵——」的一聲,小黑貓飛快地鑽到櫃子底下,再也不出來了。小貓下樓梯可真有意思呀。

2、有一隻貓,一隻愛聽故事的貓,他每天除了出去捉老鼠外,就是聽貓外婆講故事。有一天,小貓又纏著貓外婆講故事。貓外婆剛說了一個開頭:「從前,天上有一個月亮,一個銀白色的月亮,那上面有隻小白兔……」

小貓馬上打斷了貓外婆的話:「我喜歡這只兔子,我要和他交朋友。」故事被打斷了,貓外婆顯得很生氣,她說:「你說什麼呀,你能爬到天空中去和月亮上的小白兔交朋友嗎?」

可是小貓不管這些。他真的喜歡上了這只月亮上的小白兔,他日日夜夜都想著要和這只小白兔交朋友。

貓外婆沒法子可想,只好告訴小貓:「我聽老人們常說,天上的月亮時常會下到地面上,在池塘里洗澡的。要是你能在小池塘里找到月亮,就能和月亮上面的小白兔交朋友了!」

「不難哪。」小貓說,「我每天都能在小池塘里瞧見月亮的。」「傻孩子。」貓外婆說,「那不是真正的月亮,那是月亮的倒影。」「那怎麼才能找到真正的月亮呢?」

「你得有耐心,每天晚上去池塘邊,你向池塘里的月亮扔石子兒,要是那個月亮碎了,這就是月亮的倒影。要是月亮不碎,仍然是好好的,那就是真正的月亮在池塘里洗澡。」

「其實用不著那麼復雜。」小貓自作聰明地說,「我只要抬頭望望天空,天上有月亮,池塘里也有月亮,那就是月亮的倒影;要是天上沒有了月亮,而池塘里有月亮,那一定是月亮在池塘里洗澡了。」

「傻孩子,你這一招不靈的。」外婆說,「月亮很聰明的,當她下來洗澡的時候,就把自己的影子掛在天上,你怎麼能分辨出池塘里的月亮和天上的月亮,哪個是影子,哪個是真月亮呢?」

這倒是的。小貓想,只能用外婆前面講的辦法來識別了。小貓每天晚上來池塘邊,向池塘里的那個月亮扔石子兒,每次他扔出的石子兒都打碎了月亮。小貓並不灰心,他每次扔完石子兒,就在池塘里學習游泳。

有一天,他扔出石子兒去,月亮並沒有被打碎。小貓一下跳下池塘,游到了月亮上。他見到了月亮上的小白兔。小貓和小白兔成了好朋友,他隨著月亮升上了天空。

再說,貓外婆幾天沒見到小貓,她知道小貓一定是到月亮上了。貓外婆天天晚上朝月亮看,月亮上除了小白兔外,真的還有一隻漂亮的小貓。

一天,貓外婆突然看見小貓濕淋淋地回家了。小貓說,他在月亮上住了一個星期,可他不習慣那兒的生活。小白兔在月亮上天天忙著種他的胡蘿卜。而小貓呢,卻無法在月亮上抓到老鼠,月亮上根本沒有老鼠,所以小貓覺得很寂寞,很冷清。

今天,趁著月亮又來小池塘洗澡,小貓告別了月亮和小白兔,回家看外婆了。貓外婆聽了小貓的講述,她高興得緊緊地摟住了濕淋淋的小貓。

從此,小貓再也不想到月亮上去了。可是他沒忘記他的好朋友——那隻月亮上的小白兔。小貓還會時常到池塘邊去扔石子兒,要是有一天他打不碎池塘里的月亮時,他就跑回家,背來一口袋的蘑菇和青菜,送給他的好朋友——月亮小兔。

他們會一起在池塘里的月亮上聊天兒、唱歌。那美麗的情景,讓人見了真羨慕。

3、海灘上,有一座小木屋。小木屋有一個漂亮的小陽台。

有隻白色的小貓坐在陽台高高的欄桿上,瞧著遠處的大海。小白貓的好朋友花狸貓,乘著一艘大船去大海那邊安家了。小白貓整天坐在陽台的欄桿上,望著大海,想念著好朋友。

一隻海鷗飛過這里,她說:「瞧哇,這陽台的欄桿上,坐著一隻瓷做的小貓,她望著大海,一動也不動……」小白貓心想:「我才不是一隻瓷做的小貓呢,我是一隻會蹦會跳會說話的真正的小貓!」

不過,小白貓還是一動不動地望著大海。有一天,海這邊來了一隻小黑貓,也是乘船從大海的另一邊來到這里的。小黑貓也在思念她遠在家鄉的一隻花狸貓。

小黑貓來到小白貓身邊,她說:「小白貓,我可以在你身邊的欄桿上坐下嗎?我想望一望遠處的大海。」小白貓頭也不回地說:「當然可以!」小白貓和小黑貓並排坐在一起,望著遠處的大海。

一隻海鷗飛過這里,她說:「瞧哇,那邊陽台的欄桿上又多了一隻瓷做的小貓,兩只貓望著大海,一動也不動……」

聽了這話,小白貓望望小黑貓,小黑貓也望望小白貓,她們笑著說:「我們才不是瓷做的小貓,我們是兩只會蹦會跳會說話的真正的小貓。」

就這樣,小白貓和小黑貓成了新朋友。她們時常在一起蹦蹦跳跳做游戲,一起交流好聽的故事,一起在海邊釣魚……

只是有的時候,她們還會一起坐在陽台高高的欄桿上,望著大海,思念她們遠方的好朋友。每當這時候,那隻海鷗就會說:「那邊陽台的欄桿上,坐著兩只瓷做的小貓,她們一動不動地望著遠方……」

4、家裡的小黃貓(也叫大黃)漸漸的長大了,她的想法也多了起來。有一天,她突然問小主人大波道:「我媽媽呢,她在哪兒啊?」大波笑了,「你是從很遠的親戚家抱來的,你媽媽住在我們的親戚家裡,那兒有上百里遠呢。」

唉,大黃沒有再問,她真的好想媽媽啊!平時看見好朋友小白的媽媽給小白買來那麼多好吃的,她羨慕極了,有媽媽的孩子可真幸福啊!

一連幾個晚上,她做著一個同樣美好的夢,夢見媽媽來看她了,把她抱在懷里,不停的親著,舔著,她幸福的躺在媽媽的懷里,吃著媽媽帶來的小魚餅干,開心的笑著,嘴裡大聲的叫著:「媽媽,小魚餅干真好吃……」

這天早晨起床,大波拿著一封信和一個包裹交給她,並對她說:「你媽媽來信了,還寄好吃的來啦!」「真的嗎?」大黃接過包裹打開一看,正是自己最愛吃的小魚餅干,用力一聞,真香啊!

「對了,還有信。」她把信打開遞給大波。大波坐在床頭,認真的讀了起來。貓媽媽在信中誇獎大黃聽主人的話,是個懂事的好孩子,鼓勵她要勤快,多捉老鼠,還要照顧好自己。還說因為離的太遠了,不能來看她,有什麼事情可以讓主人幫助寫信聯系。最後說親愛的寶貝,媽媽永遠都愛你!

這封信和餅干,讓大黃徹底沉浸在幸福里,她無比開心,一有空就讓大波給讀一遍信。沒事時就在想,媽媽長什麼樣呢,是高還是矮,是胖還是瘦呢。要是能見媽媽一面該多好啊,哪怕是照片也行啊!大波看出了她的心事,勸她不要著急。

又是一個早上,她醒來後看到床頭上有一個很大的信封,上面寫著她並不認識的漢字。向外面看一眼,大波沒在。先打開看看是什麼吧,她想。終於,她費力的撕開了信封,一個大大的照片露了出來,照片上是一隻威武健壯的大黃貓。

「媽媽!」她激動的叫了起來。「我有媽媽的照片啦!」她跳了起來,跑到外面去,她要把這個好消息馬上告訴給愛她的小主人,還有一起長大的小夥伴們!

足有半年時間,她一直被快樂包圍著,媽媽的照片被她親吻過無數遍。有一天,她參加了小白的生日聚會。小白的媽媽送給小白的生日禮物是一個電動小鯉魚,可漂亮啦!打開開關,像真魚一樣的在地上活蹦亂跳的,眼睛還一閃一閃的,真好玩。剛玩了一次就被小白搶回去了。

再過三天就是我的生日了,她想。如果我過生日時,能有媽媽送的禮物該多好啊!我最喜歡的是電動老鼠,比電動小魚好玩多了。既可以當玩具,又可以用來練習捕鼠本領,是最實用的玩具了。可是,媽媽離的太遠了,怎麼可能來參加呢?大波知道了她的心事,很快給貓媽媽寫了一封信。

大波去寄信剛走,大黃忽然想起天氣預報說下午有雨,急忙找來雨傘,叼在嘴裡追趕大波。

遠遠的看見大波拿著信前面走著,卻不是去郵局的方向。大黃正在疑惑,看見大波在一家玩具店門口站住,快速的把手裡的信撕了個粉碎,丟到牆邊的垃圾桶里,轉身走進玩具店裡,不一會兒,抱著一個紙盒走出店鋪。

大黃一下子全明白了,哪裡有媽媽的來信,哪裡有媽媽的照片,媽媽是誰,她在哪裡,是否還活著,沒人能知道,一切都是大波導演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我能夠擁有開心快樂,真是一個有愛心好主人,有這樣的小主人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和快樂啊!

一聲響雷,驚醒了大黃。她這才發現天早已下起雨來。不知是淚水還是雨水,模糊了自己的眼睛。迷濛中,她看見大波淋著雨向她走來。她急忙跑過去,遞上了雨傘。雨傘下,紙盒慢慢打開。正如她所想的,一個電動的老鼠快活的跳了出來。



5、小貓妮妮最愛漂亮了,小背包就有好幾只,今天背這只,明天背那隻。有一天,她發現一隻花背包的角上有一個小洞,愛美的妮妮哪裡還要背它,一邊把花背包往窗外扔,一邊嚷著:「媽媽,媽媽,我的花背包壞了,給我再買一隻!」

小狗傑米從小貓妮妮家的窗外走過,發現了那隻被妮妮扔了的花背包,他把背包撿起來,左看右看,自言自語道:「咦,這背包上的花帶子,我可以拿回去改一根{花腰帶。」

小兔麗沙從小貓妮妮家的窗外走過,發現了花背包,她把背包撿起來,左看右看,自言自語道:「咦,這背包面上的大花布,我可以拿回去改一隻花錢包。」

小老鼠西西從小貓妮妮家的窗外走過,發現了那隻花背包,她把背包撿起來,左看右看,自言自語道:「咦,這花背包的花邊,可以拿回去做兩只蝴蝶結。」

幾天後,小貓妮妮過生日,小狗傑米、小兔麗沙、小老鼠西西每人帶著一件禮物來到了妮妮家。傑米說:「妮妮,我送你一根花腰帶,祝你生日快樂!」妮妮一看,高興地說:「好漂亮啊,和我原來的花背包的花紋和顏色都是一樣的,太好了,謝謝!謝謝!」

麗沙說:「妮妮,我送你一隻花錢包,祝你生日快樂!」妮妮一看,高興地說:「好漂亮呀,和我原來的花背包的花紋和顏色都是一樣的,太好了,謝謝!謝謝!」西西說:「妮妮,我送你兩只蝴蝶結,祝你生日快樂!」

妮妮一看,高興地說:「好漂亮呀,和我原來的花背包的花邊是一樣的,太好了,謝謝!謝謝!」三個好朋友聽了,笑得合不攏嘴,他們一齊說:「不用謝,我們的禮物都是用你扔掉的花背包改的。」

⑹ 人教七年級下26貓寫作背景………………跪求!!!

1927年2月,鄭振鐸與葉紹鈞、胡愈之等人發起成立"上海著作人公會",公會積極參加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前後的革命活動。"四·一二"政變後,他與胡愈之等人致信國民黨當局,強烈抗議屠殺革命群眾,為此險遭逮捕。
歐洲避難和游學
5月,他乘船到歐洲避難和游學。在法、英等國家圖書館里,遍讀有關中國古代小說、戲曲、變文等書籍,並研究了希臘羅馬文學,譯著了《民俗學概論》(後毀於日軍炮火)、《民俗學淺說》(1934)、《近百年古城古墓發掘史》(1930)等專著,還創作了短篇小說集《家庭的故事》(1929)中的大部分作品。1928年10月,又回到了上海。

鄭振鐸的《家庭的故事》(共16篇)是一部寫實短篇小說集。他的寫實小說歷來被文學評論家所忽略,大概是人們覺得「他寫那平平淡淡的家庭瑣事與脈脈溫情中輕籠的哀愁,更有悖於『血和淚的文學』的主張」(《略論鄭振鐸對中國文學現代化的貢獻》游友基,福建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貓》是《家庭的故事》中的第一篇。當我們讀過《貓》後,在潛意識里會把它當作記敘文或者散文。的確如此,因為在《貓》中講述的家庭生活,敘述時間與故事發展的時間同步(並沒有把故事時間採用插敘或倒敘等手法扭曲著來表現);文本反映的生活也不復雜,只是記寫了家養「三隻貓」的生活片段,似乎更像「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然而這正是鄭振鐸小說的特別之處,也是現代文學史上小說創作的一種嘗試。許多作家都有這樣的探索,如巴金的長篇小說《家》、林海音的《城南舊事》等都取材於作家熟悉的家庭生活;還有魯迅,如果說他的《傷逝》作為家庭小說的痕跡還不明顯的話,那麼《故鄉》中的一聲「迅哥兒」則是這類小說最鮮明的烙印,因為有作家濃重的生活影子在裡面。

初看《貓》,語言具有較大的隨意性,但是稍微分析一下作品的行文脈落就能發現其實作家很講究寫作技法,主題與寄託的情感在故事情節的發展過程中得到了渲染。

比如「三隻貓」,其中「黃色小貓」和「花白貓」都很活潑、很可愛,但詳略安排不完全相同;而且根據「這只貓較第一隻更有趣,更活潑」一句話來看,第二隻貓帶給「我和家人」的「生命的新鮮與快樂」來得更加強烈與鮮明。然而「結局總是失蹤或死亡」,恰好對應了一句話:「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強烈」。「我」在養貓的經歷中感受到了悲劇意味。第三隻貓無論從「出身」(來歷)還是醜陋和肥壯的外表以及時時表現得非常「憂郁性」和「懶惰」,都表明它在「我家」得到的寵愛都不如前兩只貓。如此看來,第三隻貓大概不會再落得一個「自然死亡」或「被外人掠奪走」的悲劇命運吧?但結果它出人意料地被「我」「冤苦」而死,被「我」害死。至此,「貓」這種動物的悲劇命運產生的悲劇色彩在構成對比的情節演繹中給讀者留下更加強烈的震撼和沖擊。

再如第一隻貓的病死,第二隻貓被外人掠奪,第三隻貓被人冤屈而死,這是小說敘事的表層結構(故事直接展示給讀者的情節發展流程),似乎波瀾不驚,而作品的深層結構(小說的隱性含義或線索)藉助「自此,我家好久不養貓」以及「自此,我家永不養貓」這兩句話的對比得以體現。前者是因為曾經擁有的「新鮮與快樂」無端地失落而下定決心不想再讓自己品嘗失去美好事物的痛楚;而後者是因為全家人誤解、冤苦、害死了「一隻不能說話辯訴的動物」在心中留下了負罪感,覺得永遠愧對這種生靈。如果說「好久」表達了「我」因為守護不住生命內心十分痛心與惋惜,那麼後者的「永不」則抒發了絕然毅然的情緒,內心的痛悔之意完全被遞進,被深化了。

生活在農村,大約都會有家養貓狗的習慣;當然,居住在城市中,人們也可以養寵物。如果從生活角度來觀照鄭振鐸的小說作品《貓》,會覺得文章幾乎完全是寫實,因此就會忽視文本的寫作思路和結構,讀者的眼光或許就很容易被描寫小貓可愛、活潑的形象語言所迷惑而局限其中,進而把一篇完整的作品讀得支離破碎。

二、主題探究

小說的主題是多元的。更何況《貓》是一篇特意迴避傳統的小說創作套路而只敘述人和貓的故事,對它的主題出現多樣化理解,是非常自然的。《貓》創作於1925年11月7日,在這前後的時期鄭振鐸主要的社會經歷有如下一些:

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積極參加反帝反封建斗爭。

1920年11月,鄭振鐸與茅盾、葉聖陶等人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

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後,鄭振鐸與葉聖陶、胡愈之等創辦《公理日報》,揭露和抨擊帝國主義暴行。同年,他參加發起「中國濟難會」,並與郭沫若、茅盾、胡愈之等人簽名發表《人權保障宣言》。

1927年2月,鄭振鐸與葉聖陶、胡愈之等人發起成立「上海著作人公會」,公會積極參加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前後的革命活動。

1934年回到上海,和周揚、茅盾、葉聖陶等發起成立「中國文藝界協會」。

1937年參加文化界救亡協會,與胡愈之等人組織復社,出版《魯迅全集》,主編《民主周刊》。

由上述可以看到,鄭振鐸也深受五四時期從西方傳入的科學、民主、博愛等思想的影響,然而在上個世紀20年代中期,跟魯迅在1924年至1925年思想上非常「彷徨」一樣,鄭振鐸也無法看清水深火熱之中的國家出路在何方。那麼,與其說是作家主動選擇家庭生活作為創作的題材,還不如說是當時反動軍閥段祺瑞執政時期黑暗的政治恐怖籠罩了整個社會(魯迅《紀念劉和珍君》1926年3月18日)的結果。這是因為對於作家而言,他們的生活中有兩個世界:一個是外在的社會生活,另一個是自己的內心世界。比如同時代的作家張愛玲,當她很年青的時候,其實在她擁有戀愛經歷之前,就已經把「兩人世界」描摹得入木三分了,這是內心想像的功夫和對人世洞若觀火的結果。而創作於1925年至1927年間的《家庭的故事》,秉承著「為人生」的現實主義創作精神,視角被嚴酷的社會現實所扼殺,由觀照社會轉向了「內視」,開始審視、挖掘和揭示人性的多面性。

短篇小說《貓》讀起來平淡朴實,其實正是作家刻意「淡化了傳統小說中的二元對立模式」(人和命運的二元對立),《貓》中出現的則是人和貓的命運之間的關系,只是將敘事內容採用散文化的寫法創作而已。「貓」是動物,「我」是「人」。可以這么說,當人和動物對立的時候永遠都要比人與人對立起來更能看到真實的「人性」,而且看得更真切。

比如第一隻貓「很活潑」,「我」看著三妹逗貓玩的融融泄泄的生活情景「感著生命的新鮮與快樂」,當貓無故病死後「可憐這兩月來相伴的小侶」並為之「酸辛」;當第二隻「更有趣,更活潑」的貓在周圍鄰居冷漠的觀望中被那些「過路人」捉走後就「悵然」、「憤恨」、「詛罵」,在這段生活經歷中展示的「我的人性」充滿愛心,表現得十分寬容、溫馨、善良和光明。然而在「芙蓉鳥事件」發生後的「我」,不僅只憑主觀猜測「妄下斷語」,面對貓這個弱小、可憐的動物「怒氣沖天」、「拿木棒追打」、「心裡還憤的,以為懲戒的還沒有快意」,人在動物面前恃強凌弱,則充分暴露了人性中凶惡、冷酷、殘暴和陰暗的一面。不過,當「我」明白這只丑貓並非是罪魁禍首後,良心受到了譴責,就開始對「無人性」(人性的陰暗面)的言行表現加以痛心疾首地批判,作為自己「心靈救贖」的「急救包」,則象徵著人性中「公正」和「正義」的覺醒。正如孟子在《魚我所欲也》里說的:「(本心:天性)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這又是光明的人性的回歸,唱響了一曲人性的牧歌。

《貓》這篇小說作為愛心等情感教育和反思精神等思想教育的題材比較合適。

⑺ 鄭振鐸《貓》原文

《貓》

作者:鄭振鐸

我家養了好幾次的貓,卻總是失蹤或死亡。三妹是最喜歡貓的,她常在課後回家時,逗著貓玩。有一次,從隔壁要了一隻新生的貓來。花白的毛,很活潑,常如帶著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陽光里滾來滾去。三妹常常的,取了一條紅帶,或一條繩子,在它面前來回地拖搖著,它便撲過來搶,又撲過去搶。

我坐在藤椅上看著他們,可以微笑著消耗過一二小時的光陰,那時太陽光暖暖地照著,心上感著生命的新鮮與快樂。後來這只貓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東西,光澤的毛也污澀了。終日躺在客廳上的椅下,不肯出來。三妹想著種種方法去逗它,它都不理會。我們都很替它憂郁。

三妹特地買了一個很小很小的銅鈴,用紅綾帶穿了,掛在它頸下,但只觀得不相稱,它只是毫無生意的、懶惰的、郁悶地躺著。又一天中午,我從編譯所回來,三妹很難過地說道:「哥哥,小貓死了!」 我心裡也感著一縷的酸辛,可憐這兩個月來相伴的小侶!當時只得安慰著三妹道:「不要緊,我再向別處要一隻來給你。」

隔了幾天,二妹從虹口舅舅家裡回來,她道,舅舅那裡有三四隻小貓,很有趣,正要給人家。三妹便慫恿著她去拿一隻來。禮拜天,母親回來了,卻帶了一隻渾身黃色的小貓回來。立刻引起了三妹的注意,又被這只黃色的小貓吸引去了。這只小貓較第一隻更有趣,更活潑。

它在園中亂跑,又會爬樹,有時蝴蝶安詳地飛過時,它也會撲過去捉。它似乎太活潑了,一點也不怕生人,有時由樹上躍到牆上,又跑到街上,在那裡曬太陽。我們都很為它提心吊膽,一天都要「小貓呢?小貓呢?」的查問好幾次。每次總要尋找一回,方才尋到。三妹常指它笑著罵道:「你這小貓呀,要被乞丐捉去後才不會亂跑呢!」

我回家吃午飯,它總坐在鐵門外邊,一見我進門,便飛也似地跑進去了。飯後的娛樂,是看他在爬樹,隱身在陽光隱約里的綠葉中,好像在等待著要捉捕什麼似的。把它捉了下來,又極快地爬上去了。過了二三個月,它會捉鼠了。有一次,居然捉到一隻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間便不再聽見討厭的「吱吱」的聲音了。

某一日清晨,我起床來,披了衣下樓,沒有看見小貓,在小園里找了一遍,也不見。心裡便有些亡失的預警。

「三妹,小貓呢?」她慌忙地跑下樓來,答道:「我剛才也尋了一遍,沒有看見。」家裡的人都忙亂地在尋找,但終於不見。李媽道:「我一早起來開門,還見它在廳上,燒飯時,才不見了它。」

大家都不高興,好象亡失了一個親愛的同伴,連向來不大喜歡它的張媽也說:「可惜,可惜,這樣好的一隻小貓。」這使我心裡還有一線希望,因為它偶然跑到遠處去,也許會認得歸途的。

午飯時,張媽訴說道:「剛才遇到隔壁周家的丫頭,她說,早上看見我家的小貓在門外,被一個過路的人捉去了。」

於是這個亡失證實了。三妹很不高興的,咕嚕著道:「他們看見了,為什麼不出來阻止?他們明曉得它是我家的!」我也悵然的,憤然的,在咒罵著那個不知名的奪去我們所愛的東西的人。自此,我家好久不養貓。

冬天的早晨,門口蜷伏著一隻很可憐的小貓,毛色是花白的,但並不好看,又很瘦。它伏著不去。我們如不取來留養,至少也要為冬寒與飢餓所殺。張媽把它拾了進來,每天給它飯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歡它,它不活潑,也不像別的小貓之喜歡遊玩,好象是具有天生的憂郁性似的,連三妹那樣愛貓的,對於它,也不加註意。

如此的,過了幾個月,它在我家仍是一隻若有若無的動物,它漸漸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潑。大家在廊前曬太陽閑談著時,它也常來蜷伏在母親和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時也逗著它玩,但並沒有對於前幾只貓那樣感興趣。有一天,它因夜裡冷,鑽到火爐底下去,毛被燒脫好幾塊,更覺得難看了。

春天來了,它成了一隻壯貓了,卻仍不改它的憂郁性,也不去捉鼠,終日懶惰的伏著,吃得胖胖的。

這時,妻買了一對黃色白芙蓉鳥來,掛在廊前,叫得很好聽。妻常常叮嚀著張媽換水,加鳥糧,洗刷籠子。那隻花白貓對於這一對黃鳥,似乎也特別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對鳥籠凝望著。妻道:「張媽,留心貓,它會吃鳥呢。」張媽便跑來把貓捉了去,隔一會兒,它又跳上桌子對鳥籠凝望著了。

一天,我下樓時,聽見張媽在叫道:「鳥死了一隻,一條腿沒有了,籠板上都是血。是什麼東西把它咬死的?」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隻鳥是死了,羽毛鬆散著,好象它曾與它的敵人掙扎了許多。我很憤怒,叫道:「一定是貓,一定是貓!」於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聽見了,也匆匆地跑下來,看了死鳥,很難過,便道:「不是這貓咬死的還有誰?它常常對著鳥籠望著,我早就叫張媽要小心了。張媽!你為什麼不小心?」張媽默默無言,不能有什麼話來辯護。

於是貓的罪狀證實了。大家都去找這可厭的貓,想給它以一頓懲戒。找了半天,卻沒找到。真是「畏罪潛逃」了,我以為。三妹在樓上叫道:「貓在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曬太陽,態度很安詳,嘴裡好像還在吃著什麼。我想它一定是在吃著這可憐的鳥的腿了,一時怒氣沖天,拿起樓門旁倚著的一根木棒,追過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聲「咪嗚!」便逃到屋瓦上了。我心裡還憤的,以為懲戒的還沒有快意。

隔了幾天,李媽在樓下叫道:「貓,貓!又來吃鳥了。」同時我看見一隻黑貓飛快地跳過露台、嘴裡銜著一隻黃鳥。我開始覺得我是錯了!

我心裡十分難過,真的,我的良心受傷了,我沒有判斷明白,便妄下斷語,冤枉了一隻不能說話辯訴的動物。想到它的無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針,刺我的良心的針!我很想補救我的過失,但它是不能說話的,我將怎樣地對它表白我的誤解呢?

兩個月後,我們的貓忽然死在鄰家的屋脊上。我對於它的亡失,比以前兩只貓的亡失,更難過得多。我永無改正我的過失的機會了!至此,我家永不養貓。

(7)短篇小說白貓擴展閱讀:

散文簡介:

《貓》是當代作家鄭振鐸於1925年創作的一篇散文。此文通過敘述了一個發生在一家人與三隻貓之間的故事,真切表現了作者復雜的內心情感。全文以淺顯直白的話語將三隻小貓勾勒得形神俱全,藉助形象的刻畫和故事的推進,寫出了人的恩怨情感,而透過人的感情變化,又極其自然地托出了人生哲思,情深性摯,哲思醒人。

作者簡介:

鄭振鐸(1898年12月19日-1958年10月17日),出生於浙江溫州,原籍福建長樂。中國現代傑出的愛國主義者和社會活動家、作家、詩人、學者、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翻譯家、藝術史家,也是著名的收藏家,訓詁家。

鄭振鐸(1898—1958)現代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考古學家。筆名西諦、CT、郭源新等。原籍福建長樂,生於浙江永嘉。1917年入北京鐵路管理學校學習,五四運動爆發後,曾作為學生代表參加社會活動,並和瞿秋白等人創辦《新社會》雜志。

1920年11月,與沈雁冰、葉紹鈞等人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並主編文學研究會機關刊物《文學周刊》,編輯出版了《文學研究會叢書》。1923年1月,接替沈雁冰主編《小說月報》,倡導寫實主義的「為人生」的文學,提出「血與淚」的文學主張。大革命失敗後,旅居巴黎。

1929年回國。曾在生活書店主編《世界文庫》。抗戰爆發後,參與發起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創辦《救亡日報》。和許廣平等人組織「復社」,出版了《魯迅全集》、《聯共黨史》、《列寧文選》等。抗戰勝利後,參與發起組織「中國民主促進會」,創辦《民主周刊》,鼓動全國人民為爭取民主、和平而斗爭。

1949年以後,歷任文物局局長、考古研究所所長、文學研究所所長、文化部副部長、中國民間研究會副主席等職。1958年10月18日,在率中國文化代表團出國訪問途中,因飛機失事殉難。

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說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雜記》,專著《文學大綱》、《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國通俗文學史》、《中國文學論集》、《俄國文學史略》等。有《鄭振鐸文集》。

⑻ 靳以的《貓》原文是什麼

貓好像在活過來的時日中佔了很大的一部,雖然現在一隻也不再在我的身邊廝擾。

當著我才進了中學,就得著了那第一隻。那是從一個友人的家中抱來,很費了一番手才送到家中。

她是一隻黃色的,像虎一樣的斑紋,只是生性卻十分馴良。那時候她才下生兩個月,也像其它的小貓一樣歡喜跳鬧,卻總是被別的欺負的時候居多。友人送我的時候就這樣說:「你不是歡喜貓么,就抱去這只吧。你看她是多麼可憐的樣子,怕長不大就會死了。」

我都不能想那時候我是多麼高興,當我坐在車上,裝在布袋中的她就放在我的腿上。呵,她是一個活著的小動物,時時會在我的腿上蠕動的。我輕輕地拍著她,她不叫也不鬧,只靜靜地卧在那裡,像一個十分懂事的東西。

我還記得那是夏天,她的皮毛使我在冒著汗,我也忍耐著。到了家,我放她出來。新的天地嚇得她更不敢動,她躲在牆角或是椅後那邊哀哀地鳴叫。她不吃食物也不飲水,為了那份樣子,幾乎我又送她回去。可是過了兩天或是三天,一切就都很好了。

家中人都喜歡她,除開一個殘忍成性的婆子。我的姐姐更愛她,每餐都是由她來照顧。

到了長成的時節,她就成為更沉默更溫和的了。她從來也不曾抓傷過人,也不到廚房裡偷一片魚。她歡喜蹲在窗檯上,眯著眼睛,像哲學家一樣地沉思著。那時候陽光正照了她,她還要安詳地用前爪在臉上抹一次又一次的。家中人會說:「鏈哥兒抱來的貓,也是那樣老實呵!」

到後她的子孫們卻是有各樣的性格。一大半送了親友,留在家中的也看得出賢與不肖。有的竟和母親爭斗,正像一個浪子或是潑女。

她自己活得很長遠,幾次以為是不能再活下去了,她還能勉強地活過來,終於一雙耳朵不知道為什麼枯萎下去。她的腳步更遲鈍了,有時嗚叫的聲音都微弱得不可聞了。

她活了十幾年,當著祖母故去的時候,已經入殮,還停在家中;她就躺在棺木的下面死去。想著是在夜間死去的,因為早晨發覺的時候她已經僵硬了。

住到X城的時節,我和友人B君共住了一個院子。那個城是古老而沉靜的,到處都是樹,清寂幽閉。因為是兩個單身男子,我們的住處也正像那個城。秋天是如此,春天也是如此。牆壁粉了灰色,每到了下午便顯得十分黯淡。

可是不知道從哪裡卻跳來了一隻貓,她是在我們一天晚間回來的時候發現的。我們開了燈,她正端坐在沙發的上面,看到光亮和人,一下就不知道溜到哪裡去了。

我們同時都為她那美麗的毛色打動了,她的身上有著各樣的顏色,她的身上包滿了茸茸的長絨。我們找尋著,在書架的下面找到了。她用驚疑的眼睛望著我們,我們即刻吩咐僕人,為她弄好了肝和飯,我們故意不去看她,她就悄悄地就食去了。

從此在我們的家中,她也算是一個。

養了兩個多月,在一天的清早,不知逃到哪裡去了。她仍是從風門的窗格里鑽出去(因為她,我們一直沒有完整的紙糊在上面),到午飯時不見回來。我們想著下半天,想著晚飯的時候,可是她一直就不曾回來。

那時候,雖然少了一隻小小的貓,住的地方就顯得闊大寂寥起來了。當著她在我們這里的時候,那些冷清的角落,都為她跑著跳著填滿了;為我們遺忘了的紙物,都由她有趣地抓了出來。一時她會跑上座燈的架上,一時始又跳上了書櫥。

可是她把花盆架上的一盆迎春拉到地上,碎了花盆的事也有過。記得自己真就以為她是一個有性靈的生物,申斥她,輕輕地打著她;她也就畏縮地躲在一旁,像是充分地明白了自己的過錯似的。

平時最使她感覺到興趣的事,怕就是鑽進抽屜中的小睡。只要是拉開了她就安詳地走進去,於是就故意又為她關上了。過些時再拉開來,她也許還未曾醒呢!有的時候是醒了,靜靜地卧著,看到了外面的天地,就站起來,拱著背緩緩地伸著懶腰。

她會跳上了桌子,如果是晚間,她就分去了桌燈給我的光,往返地踱著,她的影子晃來晃去的,卻充滿了我那狹小的天地,使我也有著鬧熱的感覺。

突然她會為一件小小的物件吸引住了,以前爪輕輕地撥著,驚奇地注視著被轉動的物件,就退回了身子,伏在那裡,還是一小步一小步地退縮著——終於是猛地向前一躥,那物件落在地上,她也隨著跳下去。

我們有時候也用絨繩來逗引,看著她輕巧而窈窕地跳著。時常想到的就是「摘花賭身輕」的句子。

她的逃失呢,好像是早就想到了的。不是因為從窗里望著外面,看到其他的貓從牆頭跳上跳下,她就起始也跑到外面去么?原是不知何所來,就該是不知何所去。只是頓然少去了那麼一隻跑著跳著的生物,所住的地方就感到更大的空洞了。

想著這樣的情緒也許並不是持久的,過些天或者就可以忘情了。只是當著春天的風吹著門窗的紙,就自然地把眼睛望著她日常出入的那個窗格,還以為她又從外面鑽了回來。「走了也好,終不過是不足恃的小人呵!」

這樣地想了,我們的心就像是十分安然而愉快了。

過了四個月,B君走了,那個家就留給我一個人。如果一直是冷清下來,對於那樣的子我也許能習慣了;卻是日愈空寂的房子,無法使我安心地守下去。但是我也只有忍耐之一途。既不能在眾人的處所中感到興趣,除開面壁枯坐還有其他的方法么?

一天,偶然地在市集中售賣貓狗的那一部,遇到一個老婦人和一個四五歲的女孩。她問我要不要買一隻貓。我就停下來,預備看一下再說。她放下在手中的竹籃,解開蓋在上面的一張布,就看到一隻生了黃黑斑的白貓,正自躺在那裡。

在她的身下看到了兩只才生下不久的小貓。一隻是黑的,毛的尖梢卻是雪白,那一隻是白的,頭部生了灰灰的斑。她和我說因為要離開這里,就不得不賣了。她和我要了極合理的價錢,我答應了,付過錢,就徑自去買一個竹筐來。

當著我把貓放到我的筐子里,那個孩子就大聲哭起來。她合不得她的寶貝。她丟下老婦人塞到她手中的錢。那個老婦人雖是愛著孩子,卻好像錢對她真有一點用,就一面哄著一面催促著我快些離開。

叫了一輛車,放上竹筐,我就回去了。留在後面的是那個孩子的哭聲。

誠然如那個老婦人所說,她們是到了天堂。最初幾天那兩只小貓還沒有張開眼,從早到晚只是咪咪地叫著。我用爛飯和牛乳喂它們,到張開了眼的時候,我才又看到那個長了灰色斑的兩個眼睛是不同的;一個是黃色,一個是藍色。

大小三隻貓,也盡夠我自己忙的了(不止我自己,還有那個僕人)。大的一隻時常要跑出去,小的就不斷地叫著。她們時常在我的腳邊纏繞,一不小心就被踏上一腳或是踢翻個身。她們橫著身子跑,因為把米粒粘到腳上,跑著的時候就答答地響著,像生了鐵蹄。

她們歡喜坐在門限上望著外面,見到後院的那條狗走過,她們就咈咈地叫著,毛都豎起來,急速地跳進房裡。為了她們,每次晚間回來都不敢提起腳步來走,只是溜著,開了燈,就看到她們偎依著在椅上酣睡。

漸漸地她們能爬到我的身上來了,還爬到我的肩頭,她們就像到了險境,鳴叫著,一直要我用手把她們再捧下來。

這兩只貓仔,引起了許多友人的憐愛,一個過路友人離開了這個城還在信中殷殷地問到。她說過要有那麼一天,把這兩只貓拿走的。但是為了病著的母親的寂寥,我就把她們帶到了xx。

我先把她們的母親送給了別人,我忘記了她們離開母親會成為多麼可憐的小動物。她們叫著。不給一刻的寧靜,就是食物也不大能引著她們安下去。

她們東找找西找找,然後就失望地朝了我。好像告訴我她們是丟失了母親,也要我告訴她們:母親到了哪裡?兩天都是這樣,我都想再把那隻大貓要回來了。後來友人告訴我說是那個母親也叫了幾天,終於上了房,不知到哪裡去了。

因為要搭乘火車的,我就在行前的一日把她們裝到竹籃里。她們就叫,吵得我一夜也不能睡,我想著這將是一樁麻煩的事,依照路章是不能攜帶貓或狗的。

早晨,我放出她們喂,吃得飽飽的(那時候他們已經消滅了失去母親的悲哀),又裝進竹籃里。他們就不再叫了。一直由我把她們安然地帶回我的母親的身邊。

母親的病在那時已經是很重了,可是她還是勉強地和我說笑。她愛那兩只貓。她們也是立刻跳到她的身前。我十分怕看和母親相見相別時的淚眼,這一次有這兩個小東西岔開了母親的傷心。

不久,她們就成為一種累贅了。當著母親安睡的時候,她們也許咪咪地叫起來。當著母親為病痛所苦的時候,她們也許要爬到她的身上。在這情形之下,我只能把她們交付僕人,由僕人帶到他自己的房中去豢養。

母親的病使我忘記了一切的事,母親故去了許久我才問著僕人那兩只貓是否還活下來。僕人告訴我她們還活著的,因為一時的疏忽,她們的後腿凍跛了。可是漸漸地好起來,也長大了,只是不大像從前那樣潔凈。

我只是應著,並沒有要他把她們拿給我,因為被母親生前所鍾愛,她們已經成為我自己悲哀的種子了。

(8)短篇小說白貓擴展閱讀:

靳以與巴金從1930年代在北平合編《文學季刊》起,直至建國後在上海共同主編《收獲》,不但是事業上的好搭檔,還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靳以的《貓》與巴金的《小狗包弟》,都通過對小動物的描寫與回憶,表達了對逝去親人的懷念,堪稱借物抒情的現代經典美文。不過,文本意蘊的鮮明反差,暗示了兩位老友對人生與文學的不同理解。

《貓》(1936)是靳以母親去世不久創作的。開篇即點明貓與自身生活的密切關系:「貓好像在活過來的時日中佔了很大的一部,雖然現在一隻也不再在我的身邊廝擾。」其中一次養貓經歷,是在暗淡心境的襯托下,以絮語風格傳達的:

住到×城的時節,我和友人B君共住了—個院子。那個城是古老而沉靜的,到處都是樹,清寂幽閑。因為是兩個單身男子,我們的住處也正像那個城。秋天是如此,春天也是如此。牆壁粉了灰色,每到了下午便顯得十分黯淡。可是不知道從哪裡卻跳來了一隻貓,它是在我們一天晚間回來的時候發見的。

收養這只貓,為「我」和友人的生活增添了無限生趣,且看這樣生動傳神的描寫。

靳以與巴金從1930年代在北平合編《文學季刊》起,直至建國後在上海共同主編《收獲》,不但是事業上的好搭檔,還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靳以的《貓》與巴金的《小狗包弟》,都通過對小動物的描寫與回憶,表達了對逝去親人的懷念,堪稱借物抒情的現代經典美文。不過,文本意蘊的鮮明反差,暗示了兩位老友對人生與文學的不同理解。

《貓》(1936)是靳以母親去世不久創作的。開篇即點明貓與自身生活的密切關系:「貓好像在活過來的時日中佔了很大的一部,雖然現在一隻也不再在我的身邊廝擾。」其中一次養貓經歷,是在暗淡心境的襯托下,以絮語風格傳達的。

沒有母愛呵護的小貓,不正是自己哀傷的寫照?不再養貓,也正是怕睹物思人。此文將對貓生動有趣的描寫、對母親的深深懷念、自己凄清落寞的心境,精緻而有機地編織在一起。

所有事件似乎都任意點染,卻無不獨具匠心,涉筆成趣。無形之中,貓事與人情密切關聯,貓成了作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並被寄託了無限的遐思。

靳以(1909~1959),現代著名作家,原名章方敘,天津人。少年時代在天津南開中學讀書,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國際貿易系。20世紀30年代寫了許多反映小市民和知識分子生活,描寫青年男女生活和愛情的小說。

少年時代在天津南開中學讀書,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國際貿易系。20世紀30年代寫了許多反映小市民和知識分子生活,描寫青年男女生活和愛情的小說。40年代目睹國民黨破壞抗戰,思想感情發生變化,作品中出現革命的傾向。

新中國成立後熱情參加文化建設工作和各項政治活動,曾任人大代表,中國作家協會理事、書記處書記,作協上海分會副主席等職。1959年因心臟病發作逝世,享年50歲。一生共有各種著作30餘部。

40年代目睹國民黨破壞抗戰,思想感情發生變化,作品中出現革命的傾向。新中國成立後熱情參加文化建設工作和各項政治活動,曾任人大代表,中國作家協會理事、書記處書記,作協上海分會副主席等職。1959年因心臟病發作逝世,享年50歲。一生共有各種著作30餘部。

193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國際貿易系。抗戰期間任重慶復旦大學教授,兼任《國民公報》副刊《文群》編輯。1940年在永安與黎烈文編《現代文藝》。又任教於福建師專。1944年回重慶復旦大學,勝利後隨校遷回上海,任國文系主任,與葉聖陶等合編《中國作家》。

1933年起,先後與鄭振鐸合編《文學季刊》,與巴金合編《文季月刊》。1959年7月,一直「跟著黨跑」的靳以加入中國共產黨。建國後,歷任滬江大學教務長、教授,復旦大學教授,《收獲》主編,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中國作協第一、二屆理事和上海分會副主席。是第二屆全國人大代表。

出版有《貓與短簡》、《霧及其他》、《血與火花》、《聖型》、《珠落集》、《洪流》、《前夕》、《江山萬里》,散文集《幸福的日子》、《熱情的贊歌》等。

《靳以逝世二十周年》 (摘自巴金「隨想錄」2006年5月第一次印刷)

時間好像在飛跑,靳以逝世一轉眼就二十年了。但我總覺得他還活著。

一九三一年我第一次在上海看見他,他還在復旦大學念書,在同一期的《小說月報》上發表了我們兩人的短篇小說。一九三三年年底在北平文學季刊社我們開始在一起工作(他在編輯《文學季刊》,我只是在旁邊幫忙看稿,出點主意)。

這以後我們或者在一個城市裡,或者隔了千山萬水,從來沒有中斷聯系,而且我仍然有在一起工作的感覺。他寫文章,編刊物:我也寫文章,編叢書。

他寄稿子給我,我也給他的刊物投稿。我們彼此鼓勵,互相關心。一九三八年下半年他到重慶,開始在復旦大學授課。

他進了教育界,卻不曾放棄文藝工作。二十幾年中間,他連續編輯了十種以上的大型期刊和文藝附刊,寫了長篇小說《前夕》和三十幾本短篇小說和散文集,並為新中國培養了不少優秀的語文教師和青年文學工作者。

不少有成就的中年作家大都在他那些有獨特風格的刊物上發表過最初的作品,或多或少地得到他的幫助。那些年我一直注視著他在生活上、在創作上走過的道路,我看見那些深的腳印,他真是跨著大步在前進啊。

從個人愛情上的悲歡開始,他在人民的歡樂和祖國的解放中找到自己的幸福,《青的花》的作者終於找到了共產黨,他的精神越來越飽滿,情緒越來越熱烈,到處都聽見他那響亮的、充滿生命和信心的聲音:「你跑吧,你跑得再快再遠,我也要跟著你轉,我們誰也不能落在誰的後邊。」

二十年過去了。他的聲音還是那樣響亮,那樣充滿生命和信心。我閉上眼,他那愉快的笑臉就在我的面前。「怎麼樣?」好像他又在發問。「寫吧。」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這就是說,他的聲音、他的笑容、他的語言還在給我以鼓勵。

靳以逝世的時候剛剛年過五十,有人說:「他死得太早了。」我想,要是他再活三十年那有多好。我們常常感到惋惜。

後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我和其他幾位老作家在「牛棚」里也常常談起他,我們卻是這樣說:「靳以幸虧早死,否則他一定受不了。」我每次挨斗受辱之後回到「牛棚」里,必然想到靳以。

「他即使在五九年不病死,也會給折磨死的」我有時這樣想。然而他還是「在劫難逃」,他的墳給挖掉了。幸而骨灰給保存了下來,存放在龍華革命公墓里…...



⑼ 2010最好看的小說是哪本

小說?那種類型的小說啊?建議去看看中國小說排行榜。2010年度中國小說排行榜 (中國小說學會)

長篇小說

《少年張沖六章》 楊爭光(作家出版社2010年3月)

.《麥河》 關仁山(作家出版社2010年11月)

《知青變形記》 韓東(花城出版社2010年4月)

《布偶》 陳河(《人民文學》2010年第11期)

《身體課》 秦巴子 (《花城》2010年第4期)

短篇小說

《春風夜》 鐵凝(《北京文學》2010年第9期)

《香草營》 蘇童(《小說界》2010年第3期)

《六月半》 付秀瑩(《人民文學》2010年第12期)

《赤裸著晚餐》 於堅(《人民文學》2010年第5期)

《我們都在服務區》 范小青(《人民文學》2010年第4期)

《鐵血信鴿》 魯敏(《人民文學》2010年第1期)

《白草地》 盛可以(《收獲》2010年第2期)

《低保》 石舒清(《人民文學》2010年第6期)

《這些年我一直在路上》 徐則臣(《收獲》2010年第4期)

《地下室里的貓》 張玉清(《人民文學》2010年第6期)

中篇小說

《沿河村紀事》 魏微(《收獲》2010年第4期)

《刀鋒上的螞蟻》 方方(《中國作家》2010年第5期)

《義薄雲天》 須一瓜(《人民文學》2010年第9期)

《顧博士的婚姻經濟學》 阿袁(《十月》2010年第4期)

《田園將蕪》 夜子(《長城》2010年第3期)

《長江為何如此遠》 林白(《收獲》2010年第2期)

《玫瑰的歲月》 葉兆言(《收獲》2010年第5期)

《白貓》 東紫 (《人民文學》2010年第10期)

《美麗的日子》 滕肖瀾(《人民文學》2010年第5期)

《阿喜上學》 張翎(《江南》2010年第1期)

⑽ 2010中國小說排行榜中篇和短篇分別是哪十部

2010年度中國小說排行榜 (中國小說學會)

長篇小說

《少年張沖六章》 楊爭光(作家出版社2010年3月)

.《麥河》 關仁山(作家出版社2010年11月)

《知青變形記》 韓東(花城出版社2010年4月)

《布偶》 陳河(《人民文學》2010年第11期)

《身體課》 秦巴子 (《花城》2010年第4期)

短篇小說

《春風夜》 鐵凝(《北京文學》2010年第9期)

《香草營》 蘇童(《小說界》2010年第3期)

《六月半》 付秀瑩(《人民文學》2010年第12期)

《赤裸著晚餐》 於堅(《人民文學》2010年第5期)

《我們都在服務區》 范小青(《人民文學》2010年第4期)

《鐵血信鴿》 魯敏(《人民文學》2010年第1期)

《白草地》 盛可以(《收獲》2010年第2期)

《低保》 石舒清(《人民文學》2010年第6期)

《這些年我一直在路上》 徐則臣(《收獲》2010年第4期)

《地下室里的貓》 張玉清(《人民文學》2010年第6期)

中篇小說

《沿河村紀事》 魏微(《收獲》2010年第4期)

《刀鋒上的螞蟻》 方方(《中國作家》2010年第5期)

《義薄雲天》 須一瓜(《人民文學》2010年第9期)

《顧博士的婚姻經濟學》 阿袁(《十月》2010年第4期)

《田園將蕪》 夜子(《長城》2010年第3期)

《長江為何如此遠》 林白(《收獲》2010年第2期)

《玫瑰的歲月》 葉兆言(《收獲》2010年第5期)

《白貓》 東紫 (《人民文學》2010年第10期)

《美麗的日子》 滕肖瀾(《人民文學》2010年第5期)

《阿喜上學》 張翎(《江南》2010年第1期)

評委:
雷 達(中國作協創研部原主任)
何向陽(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副主任、研究員)
楊劍龍(上海師范大學教授、博導)
朱小如(《文學報》編審)
夏康達(天津師大文學院教授)
盧 翎(天津師大文學院教授)
林 霆(天津師大文學院副教授)
段守新(天津師大文學院講師)
李 星(賈平凹文化藝術研究院院長)
譚 湘(河北教育出版社編審/教授)
王春林(山西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王達敏(安徽大學中文系教授)
汪 政(江蘇省作家協會創研室主任)
洪治綱(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導)
江 冰(廣東商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
李運摶(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導)
畢光明(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特邀評委:
陳公仲(南昌大學中文系教授)
陳駿濤(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

列席評委:
續小強(《名作欣賞》執行主編)
顏敏(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導)
郭寶亮(河北師大文學院教授)
王侃(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劉階耳(山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黃萬華(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導)
張 明(二十一世紀出版社編審)

本人已閱讀了所有獲獎的中篇與短篇。本人以為寫得很好的是:短篇:1、《地下室里的貓》;2、《低保》;3、《春風夜》。中篇《顧博士的婚姻經濟學》。如果想挑幾篇讀,那就挑這四篇吧。至於其他的,我以為很一般。

熱點內容
最經典體育競技小說優書網 發布:2025-07-21 23:40:10 瀏覽:485
都市頂級家族背景的完結小說 發布:2025-07-21 23:20:04 瀏覽:380
現代虐文催淚小說短篇片段 發布:2025-07-21 23:18:46 瀏覽:88
有墨羽輕塵的小說 發布:2025-07-21 22:55:18 瀏覽:913
十大巔峰都市後宮小說玄幻 發布:2025-07-21 22:54:36 瀏覽:639
經典穿越小說貼吧百度雲 發布:2025-07-21 22:54:33 瀏覽:905
人間最得意小說大結局解析 發布:2025-07-21 22:47:56 瀏覽:687
小說軍婚言情 發布:2025-07-21 22:47:45 瀏覽:39
BOSS是游戲BUG的小說 發布:2025-07-21 22:46:23 瀏覽:282
經典律師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21 22:40:07 瀏覽: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