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課是短篇小說作者以
A. 最後一課的體裁是。。。。。。。。。。。。。
您好,很高興為您回答!
《最後一課》是短篇小說。作者:阿爾封斯·都德(1840---1897)法國作家,十九世紀法國現實主義作家。
內容簡介
《最後一課》描寫普法戰爭後被割讓給普魯士的阿爾薩斯省一所鄉村小學,向祖國語言告別的最後一堂法語課,通過一個童稚無知的小學生的自敘和對他的心理活動的描寫,生動地表現了法國人民遭受異國統治的痛苦和對自己祖國的熱愛。作品題材雖小,但精心剪裁,記敘詳略得當,主題開掘得很深。教師韓麥爾先生作為一個普通的老師和一個愛國知識分子的典型,他的形象栩栩如生。本文被譯成世界各國文字,常被選為中、小學生的語文教材,中國也有譯文。
《最後一課》寫於普法戰爭剛結束的第二年(1873),以淪陷了的法國阿爾薩斯省的一個小學校被迫改學德文的事為題材,描寫了最後一堂法語課的情景,刻畫了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國人民深厚的愛國感情。
但是《最後一課》其實是都德不顧歷史事實顛倒黑白的編造之作。阿爾薩斯省在當時絕大部分居民都是說德語方言的,阿爾薩斯地區在過去長期屬於德意志地區。直到1648年,才成為法國的「非正式保護國」。直到路易十四時期,法國佔領斯特拉斯堡,這才確立了對此地的正式統治,但阿爾薩斯依舊獲得自治的獨特地位。1871年,法國戰敗後,阿爾薩斯被劃歸為德國。1918年一戰德國戰敗,該地區又劃歸法國。一直到今天,該地區絕大部分人依然說德語,很少說法語。據英國《不列顛網路全書》第一卷245頁記載——「一戰後,法國政府企圖同化該地,特別是企圖用國立學校取代當地傳統的教會學校,並禁止德文報紙出版(德語是當地75%居民使用的書面語)」。後果是:「阿爾薩斯自治運動蓬勃發展,尋求在法蘭西共和國內自治。」後來法國政府放棄了這些文化同化的措施,自治運動才停歇。
1871年,阿爾薩斯有人口150萬。其中也的確夾雜著說法語的5萬人口。法國戰敗後,那5萬人後來多數遷移到了法國。
都德的描寫即使是真實的,也只反映了極小部分法國人的遭遇。過去由於信息流通不發達,別國難以了解這件事的內情,所以許多國家誤把這篇文章收入教材。但在今天,都德的做法已經被人揭露,作為讀者一定要明辨是非。
內容簡介
《最後一課》描寫普法戰爭後被割讓給普魯士的阿爾薩斯省一所鄉村小學,向祖國語言告別的最後一堂法語課,通過一個童稚無知的小學生的自敘和對他的心理活動的描寫,生動地表現了法國人民遭受異國統治的痛苦和對自己祖國的熱愛。作品題材雖小,但精心剪裁,記敘詳略得當,主題開掘得很深。教師哈墨爾先生作為一個普通的老師和一個愛國知識分子的典型,他的形象栩栩如生。本文被譯成世界各國文字,常被選為中、小學生的語文教材,中國也有譯文。小說以普魯士戰勝法國後強行兼並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的事件為背景,通過一個小學生在上最後一堂法文課時的所見所聞與內心感受,深刻地表現法國人民深厚的愛國主義感情。時隔70年,當二次大戰中德國侵略者的鐵蹄再次踐踏美麗的法國領土時,面對似曾相識的景象,人們不能不感慨歷史的輪回以及戰爭的無情,本文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之下創作的。本文以普法戰爭為背景,主人公是小弗郎茨與哈墨爾先生,文章的題目在文中起著貫穿故事情節,深化主題的作用。
《最後一課》寫於普法戰爭第二年(1873年)。篡奪了法國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復辟帝制後,力圖通過戰爭擴大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勢力,以擺脫內部危機,鞏固王朝統治。俾斯麥則打算通過戰爭,建立一個容克地主的德意志帝國,企圖佔領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一八七○年七月,法國首先向普魯士宣戰,這個掠奪性的戰爭,正如馬克思當時指出的,敲響了摰詼�酃�納ブ訑。九月,色當一役,法軍大敗,拿破崙三世被俘,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佔領了法國的阿爾薩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這時,對法國來說,已經變成自衛戰爭。面對普魯士軍隊的殺掠奪,法國人民同仇敵愾,抗擊敵人。這個短篇,就以淪陷了的阿爾薩斯的一個小學校被迫改學德文的事為題材,通過描寫最後一堂法文課的情景,刻畫了小學生弗郎士和鄉村教師韓麥爾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國人民深厚的愛國感情。
小說以「我」的見聞感受為線索安排情節,全文共29個自然段,按上學路上、上課、下課的記敘順序,課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6段),寫小弗郎士上學路上的見聞和心理活動。(上學路上)
第二部分(第7~23段),寫韓麥爾先生講授「最後一課」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轉變。(上課)
這—部分是小說的中心部分,按情節的發展,又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第7~10段),寫上課前教室里異乎尋常的情景。
這一層主要運用對照寫法。作者分別從氣氛、學生、老師、後排板凳四個方面寫出了上課前教室里的異乎尋常。這一層通過小弗郎士的觀察,把這「最後一課」庄嚴、悲憤的氣氛烘托得愈來愈重,愈來愈強烈,充分表現了「最後一課」引起的學生、老師以及鎮上人的強烈震動和他們對這「最後一課」的無比珍惜。
第二層(第11~16段),寫韓麥爾先生宣布上「最後一課」後,小弗郎士的悔恨和鎮上人對這最後一堂法語課的紀念。
韓麥爾先生的話點明了「最後一課」的含義。「最後一課」是抗議普魯士統治者奴役法國人民的愛國舉動。作者運用心理描寫表現了小弗郎士思想感情的巨大變化。這一層,正面揭示了「最後一課」的嚴肅意義,點明了主題。普魯士佔領者強迫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學校學德語,這是對法蘭西人民民族感情的無情傷害。它促使小弗郎士心靈深處愛國主義思想的猛醒,因而學習法語的感情一下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
第三層(第17~23段),寫「最後一課」的動人情景。
這一層里依次寫了語法課、習字課、歷史課。
語法課上,韓麥爾以高度的民族責任感對這場悲劇的原因進行了總結。韓麥爾先生對教育作用的高度認識,對阿爾薩斯人對教育作用認識不足的直率批評,對自己以往工作中的缺點的檢討,表現了他對教育工作的高度熱愛,對祖國語言的高度評價和贊美。
小弗郎士說不出分詞用法時,心理活動有了變化,「心裡挺難受」,頭也不敢抬起來,這是小弗郎士從自悔到自尊的升華。老師的話使小弗郎士受到強烈的愛國主義教育,他的愛國情感進一步升華。他帶著愛國的感情細心聽講,所以覺得以前最怕的語法「全都懂」、「挺容易」,並對老師的苦心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習字課主要寫了字帖、教室里的氣氛和小弗郎士的所見所想。韓麥爾先生精心設計的新字帖,上面用美麗的圓體字寫著「法蘭西」、「阿爾薩斯」。小弗郎士感到這些字帖「就好像許多面小國旗在教室里飄揚」,說明他領悟了老師的意圖,將永遠把「法蘭西——阿爾薩斯——祖國」牢記在自己心中。
作者通過小弗郎士的眼睛,描繪了韓麥爾先生的神態,表現了韓麥爾先生對這服務了四十年的學校無限依戀,不忍離開的感情。
歷史課作者只一筆帶過。初級班的拼音一課則特別描寫了郝叟老頭兒讀拼音的情景,從郝叟的身上,人們看到了淪陷區人民對祖國和祖國語言的熱愛和對敵人的仇恨。
第三部分(第24~29段),寫韓麥爾先生臉色「慘白」是他內心無比悲痛的表現。「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一句,歌頌了韓麥爾先生——一個普通的鄉村教師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哽住」表現了韓麥爾先生此時的無比悲憤。
「法蘭西萬歲」這兩個大字把故事推向高潮。「使出全身的力量」是因為傾注了愛祖國、恨敵人的全部感情。「法蘭西萬歲」是韓麥爾先生的心聲,表達了他對祖國必勝的堅定信念,集中體現了法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不屈的意志。最後以韓麥爾先生的「定格」和無聲的手勢結局,表現了韓麥爾先生在面對國土淪喪的殘酷的現實時,又陷入了極大的痛苦之中,這些動作中包含了極其復雜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