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願堅的主要作品短篇小說
『壹』 作者王願堅資料
王願堅
◆王願堅
年 代:當代
主要作品:
《黨費》、《糧食的故事》、《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隊政委》等。
生平/評價:
王願堅(1929—1991),山東省諸城縣人。當代作家。1944年7月到抗日根據地,參加革命工作。在部隊里當過宣傳員,文工團員,報社編輯和記者。1952年任《解放軍文藝》編輯。1954年開始寫短篇小說。《黨費》《糧食的故事》等短篇小說受到輿論贊揚。1956年至1966年,參加了「解放軍30年徵文」——革命回憶錄選集《星火燎原》的編輯工作,有機會系統地學習了黨和軍隊的歷史,接觸到更多老一輩革命者,使他的創作題材更豐富,文筆更洗練。又陸續寫出了《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隊政委》等十多篇短篇。1976年又繼續發表了《路標》《足跡》等10篇短篇小說。1974年與陸柱國合作改編《閃閃的紅星》為電影文學劇本。已出版的短篇小說集有《糧食的故事》《後代》《普通勞動者》《王願堅小說選》。
◆王願堅,中國電影編劇、小說家。1929年生,山東諸城人。1945年參加八路軍。曾任報社編輯,記者。1978年任八一電影製片廠編劇、文學部主任。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美術系主任。中國電影家協會第四、五屆理事。他的優秀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向世界發行,傳記被收入《中國名人詞典》和英國《世界名人錄》等。 王願堅一直致力於小說創作,1974年創作了第一個劇本《閃閃的紅星》,塑造了身處三十年代,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斗爭正激烈的時刻,潘東子等嚮往參加革命的紅孩子形象。對孩子的內心刻畫深入,幾個孩子的性格鮮明,各具特色,人物語言生動,可愛。形象真實、親切,令人難忘。劇作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戲劇性強...全文
王願堅(1929-1991),諸城市相州鎮相州七村人。王願堅自1952年開始發表短篇小說,其中《黨費》、《糧食的故事》、《支隊政委》等描寫了老革命根據地人民的斗爭;《七根火柴》、《三人行》、《趕隊》等歌頌了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英雄事跡;《普通勞動者》、《媽媽》、《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輩革命家的形象。其它還有《早晨》、《征途》和改編的電影文學劇本《閃閃的紅星》等。近幾年的新作有《足跡》、《標准》、《草》、《歌》等短篇小說,其中《足跡》獲人民文學雜志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王願堅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黨費》,多次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影響深遠。
王願堅曾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解放軍藝術學院藝術系(作家班)主任。
王願堅(1929—1991),山東省諸城縣人。當代作家。1944年7月到抗日根據地,參加革命工作。在部隊里當過宣傳員,文工團員,報社編輯和記者。1952年任《解放軍文藝》編輯。1954年開始寫短篇小說。《黨費》《糧食的故事》等短篇小說受到輿論贊揚。1956年至1966年,參加了「解放軍30年徵文」——革命回憶錄選集《星火燎原》的編輯工作,有機會系統地學習了黨和軍隊的歷史,接觸到更多老一輩革命者,使他的創作題材更豐富,文筆更洗練。又陸續寫出了《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隊政委》等十多篇短篇。1976年又繼續發表了《路標》《足跡》等10篇短篇小說。1974年與陸柱國合作改編《閃閃的紅星》為電影文學劇本。已出版的短篇小說集有《糧食的故事》《後代》《普通勞動者》《王願堅小說選》。
◆王願堅簡介
王願堅(1929年生)當代作家。山東省諸城人。幼年在家鄉讀書。1944年7月到抗日根據地參加革命工作。1945年1月參加八路軍,在部隊當宣傳員。
解放戰爭時先在部隊文工團擔任分隊長,後擔任報社編輯和記者。這期間,寫過一些小戲、演唱材料和新聞通訊。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2年任《解放軍文藝》編輯。次年,到福建東山島采訪時,訪問了老革命根據地,見到了一些紅軍老戰士、老游擊隊員和在白色恐怖下堅持斗爭的地下工作者,聽到了許多壯麗動人的故事,激發了創作熱情。
1954年3月發表了報告文學《東山島》,不久又寫了他的第一篇小說《黨費》。這篇小說描寫女共產黨員黃新在丈夫隨紅軍長征去後,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組織群眾堅持斗爭,並千方百計腌制鹹菜作為黨費,支援山上的游擊隊,最後為保護同志和組織而獻出了生命。此後又陸續寫了《珍貴的紀念品》《糧食的故事》等作品,1956年出版了短篇集《珍貴的紀念品》和《黨費》。1956年至1966年,參加「解放軍三十年徵文」革命回憶錄《星火燎原》的編輯工作,這期間,寫了《後代》《親人》《七根火柴》和《普通勞動者》等十多個短篇,後出版有短篇集《後代》和《親人》。
1959年,出版了十年作品選《普通勞動者》。1972年以後,曾多次去長征路上采訪。
1974年,與陸柱國合作,將李心田的小說《閃閃的紅星》改編成同名電影文學劇本,拍成電影後獲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二等獎。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寫作了《路標》《足跡》《標准》等十多個短篇,描寫了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長征途中的一些感人事跡,其中的《足跡》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他是解放後成長起來的優秀短篇小說作家,他的作品多取材於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軍和老革命根據地人民的斗爭生活,構思巧妙、主題鮮明、富有故事性,並善於抓住典型細節和捕捉人物性格中閃光的東西來表現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寫得真切感人。他是中國作家協會和電影家協會的理事,現在「八一」電影製片廠任編劇。
王願堅是解放後成長起來的作家。雖然他沒有親歷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斗爭生活,但是他在做記者、編輯期間,接觸了老一代革命者。1953年還訪問過江西老革命根據地,到當年紅軍長征路上采訪。這使他有可能表現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史詩般的生活。從1954年起,他開始發表作品,有短篇小說集《黨費》《後代》《親人》《珍貴的紀念品》等。建國十周年時,出版了選集《普通勞動者》。
王願堅的作品多取材於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軍和老革命根據地人民的斗爭生活,構思精巧,主題鮮明,富有故事性,並善於抓住典型細節和捕捉人物性格中閃光的東西來表現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寫得真切感人。
『貳』 王願堅主要作品有哪些
有《黨費》、《糧食的故事》、《支隊政委》等。
王願堅,中國電影編劇、作家,出生於山東諸城市相州鎮七村。1945年,參加八路軍。曾任報社編輯、記者,並於1959年,出版十年作品選《普通勞動者》。1978年,任八一電影製片廠編劇、文學部主任。在1991年1月25日,因病於北京逝世。
1954年開始寫短篇小說。《黨費》、《糧食的故事》、《媽媽》、《七根火柴》、《普通勞動者》、《足跡》、《路標》等短篇小說。1956年至1966年,參加了「解放軍30年徵文」——革命回憶錄選集《星火燎原》的編輯工作。
1974年與陸柱國合作改編《閃閃的紅星》為電影文學劇本。已出版的短篇小說集有:《糧食的故事》、《後代》、《普通勞動者》、《王願堅小說選》。1978年任八一電影製片廠編劇、文學部主任。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美術系主任。
1974年創作了第一個劇本《閃閃的紅星》,塑造了身處三十年代,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斗爭正激烈的時刻,潘東子等嚮往參加革命的紅孩子形象。非常令人難忘。劇作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戲劇性強。
人物評價:
王願堅一直致力於小說創作與做一個戰地記者。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斗爭正激烈的時期,潘東子等嚮往參加革命的紅孩子的形象。
『叄』 王願堅的短篇小說有哪些
1954年開始寫短篇小說。《黨費》、《糧食的故事》、《媽媽》等短篇小說。1956年至1966年,參加了「解放軍30年徵文」——革命回憶錄選集《星火燎原》的編輯工作,有機會系統地學習了黨和軍隊的歷史,接觸到更多老一輩革命者,使他的創作題材更豐富,文筆更洗練。又陸續寫出了《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隊政委》等十多篇短篇小說。1976年又繼續發表了《路標》、《足跡》等10篇短篇小說。1974年與陸柱國合作改編《閃閃的紅星》為電影文學劇本。已出版的短篇小說集有:《糧食的故事》、《後代》、《普通勞動者》《王願堅小說選》。1978年任八一電影製片廠編劇、文學部主任。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美術系主任。中國電影家協會第四、五屆理事。他的優秀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向世界發行,傳記被收入《中國名人詞典》和英國《世界名人錄》等。 王願堅的一生一直致力於小說創作,1974年創作了第一個劇本《閃閃的紅星》,塑造了身處三十年代,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斗爭正激烈的時刻,潘東子等嚮往參加革命的紅孩子形象。對孩子的內心刻畫深入,幾個孩子的性格鮮明,各具特色,人物語言生動,可愛。形象真實、親切,非常令人難忘。劇作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戲劇性強。 王願堅自1952年開始發表短篇小說,其中《黨費》、《糧食的故事》、《支隊政委》等描寫了老革命根據地人民的斗爭;《七根火柴》 七根火柴
、《三人行》、《趕隊》等歌頌了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英雄事跡;《普通勞動者》、《媽媽》、《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輩革命家的形象。其它還有《早晨》《征途》和改編的電影文學劇本《閃閃的紅星》等。近幾年的新作有《足跡》《標准》《草》《歌》等短篇小說,其中《足跡》獲人民文學雜志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王願堅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黨費》,多次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影響深遠。
《燈光》《黨費》《糧食的故事》《七根火柴》《三人行》《普通勞動者》《支隊政委》《後代》《媽媽》 糧食的故事
《趕隊》《珍貴的紀念品》《草》電影《閃閃的紅星》…… 其中他的《七根火柴》,被選入上海兩期課改新教材七年級下學期語文課本第三單元:人貴有精神,第10課。 《草》,被選入蘇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課本第一單元第4課。 《燈光》,被選入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七單元第3課(略讀課文),人教版義務教育六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三單元:燈光,第11課(略讀課文) ,第52頁到54頁。九年義務教育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19課,第86到88頁。 《七根火柴》,被選入上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3單元第10課 《三人行》被編進,小學冀教版,六年級語文書下冊,第8課
就只有這些了??
----
tot
『肆』 王願堅短篇小說創造的藝術特點
王願堅的小說寫得較好的有《黨費》、《糧食的故事》、《媽媽》、《親人》、《三人行》、《七根火柴》、《普通勞動者》、《理財》等等。這些作品大多選取革命戰爭題材,但他的作品中絕少敵我正面沖突的場景,他更著力於展現我方軍民艱苦卓絕的斗爭條件以及它對人的意志的錘煉,可以說他在作品中注重開掘的是英雄人物身上的美好品德、頑強意志所折射出的美。
《黨費》中,在閩粵贛邊區,敵人為破壞我軍的地下群眾組織,採取了「移民並村」活動,加強了對地下革命活動的控制;戰爭也使邊區老百姓物資極度貧困。在這樣惡劣的條件下,黃新守著給山上的戰士准備的一籮筐鹹菜,卻不捨得給自己餓得已有氣無力的女兒吃一根腌豆角。為了保護地下組織的聯絡員「我」,黃新選擇了犧牲自己。《三人行》中的指導員王吉文身負重傷,又只能以幾片車前菜葉充飢,在背小周一人都力不能支的情形下,師長卻命令他再背起一名受傷的士兵,他有過猶豫,但為了多救一條同志的生命,他還是咬緊牙關,接受了任務。他硬是挺著,一次背一人往前,走了十七、八次來回,直至自己傷口迸裂,昏倒在地。《七根火柴》中的那位小戰士,為了給隊伍送七根火柴,他自己在最需要火的時候也沒有動一根火柴,最終他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王願堅雖主要寫的是殘酷堅苦的戰爭,但他的小說卻也充滿了人性美和人情味。他寫出了惡劣的斗爭條件下同志之間締結的濃厚情誼,也注意寫堅強的革命者在親人、同志面前的柔情。《親人》中的曾司令員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後,決定弄假成真,認犧牲了的戰友的父親為親爹,讓那位盼兒心切的老人心靈得到極大的慰藉。《媽媽》中的馮司長對下屬就像親媽媽一樣,當年為了革命的需要,她不得不賣了自己的兒子掙了完成任務所需的船票錢。當二十年後,回國參加祖國建設的兒子找到她時,她是那麼激動,她回想起當年撇下兒子時,自己走十幾步一回頭時內心的酸楚和在漫長的歲月里對兒子的思念,在塑造一位堅強的女革命戰士的同時也寫活了一個柔情似水的母親。《理財》中游擊隊供給部胡部長寧願被大家罵也要將糧食、金銀留到最關鍵的時候使用。看著戰士們只能以野菜充飢,他心疼得整夜流淚,睡不著覺。
王願堅的的小說的篇幅都非常短小,最短的還沒有兩千字。最長的的也不過萬把字,但他小說的情節卻非常生動,故事性強。《普通勞動者》的主題非常簡單,但由於小戰士不認識林部長,在互助勞動中小戰士對將軍的暗中相助,小戰士以聽來的當年紅軍的故事來教導將軍,工地上有人回憶起林師長當年幹活時的豪情卻不知將軍就近在眼前,等等這些情節就顯得非常有趣味性。《糧食的故事》雖敘述的是送糧的事,但裡面的故事性也很強,尤其是當郝吉標在帶兒子一起去送糧的路上遇到了敵人,他以兒子為活誘靶,引開了敵人這一情節設置具有傳奇性且感人至深。這些出色的故事情節使王願堅的小說有較強的可讀性。
『伍』 王願堅的創作經歷
王願堅自1952年開始發表短篇小說,其中《黨費》、《糧食的故事》、《支隊政委》等描寫了老革命根據地人民的斗爭;《七根火柴》、《三人行》、《趕隊》等歌頌了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英雄事跡;《普通勞動者》、《媽媽》、《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輩革命家的形象。其它還有《早晨》《征途》和改編的電影文學劇本《閃閃的紅星》等。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王願堅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黨費》,多次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影響深遠。
解放戰爭時先在部隊文工團擔任分隊長,後擔任感慨報社編輯和記者。這期間,寫過一些小戲、演唱材料和新聞通訊。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2年任《解放軍文藝》編輯。次年,到福建東山島采訪時,訪問了老革命根據地,見到了一些紅軍老戰士、老游擊隊員和在白色恐怖下堅持斗爭的地下工作者,聽到了許多壯麗動人的故事,激發了創作熱情。
1954年3月發表了報告文學《東山島》,不久又寫了他的第一篇小說《黨費》。這篇小說描寫女共產黨員黃新在丈夫隨紅軍長征去後,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組織群眾堅持斗爭,並千方百計腌制鹹菜作為黨費,支援山上的游擊隊,最後為保護同志和組織而獻出了生命。此後又陸續寫了《珍貴的紀念品》、《糧食的故事》等作品,1956年出版了短篇集《珍貴的紀念品》和《黨費》。1956年至1966年,參加「解放軍三十年徵文」革命回憶錄《星火燎原》的編輯工作,這期間,寫了《後代》、《親人》、《七根火柴》和《普通勞動者》等十多個短篇,後出版有短篇集《後代》和《親人》。1959年,出版了十年作品選《普通勞動者》。1972年以後,曾多次去長征路上采訪。
1974年,與陸柱國合作,將李心田的小說《閃閃的紅星》改編成同名電影文學劇本,拍成電影後獲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二等獎。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寫作了《路標》《足跡》《標准》等十多個短篇,描寫了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長征途中的一些感人事跡,其中的《足跡》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他是解放後成長起來的優秀短篇小說作家,他的作品多取材於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軍和老革命根據地人民的斗爭生活,構思巧妙、主題鮮明、富有故事性,並善於抓住和捕捉典型的人物以及在其性格中閃光的優點來表現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寫得真切感人。他是中國作家協會和電影家協會的理事,「八一」電影製片廠的編劇。
王願堅是解放後成長起來的作家。雖然他沒有親歷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斗爭生活,但是他在做記者、編輯期間,接觸了老一代革命者。1953年還訪問過江西老革命根據地,到當年紅軍長征路上采訪。這使他有可能表現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史詩般的生活。從1954年起,他開始發表作品,有短篇小說集:《黨費》、《後代》、《親人》、《珍貴的紀念品》等。建國十周年時,出版了選集:《普通勞動者》。
解放戰爭期間,在華東野戰軍一個縱隊的報社任編輯和記者。1947年入黨,1952年調《解放軍文藝》任編輯。1956年至1966年,參加革命回憶錄《星火燎原》的編輯工作。1972年和1975年先後兩次到長征路上采訪。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黨費》《糧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勞動者》《足跡》《路標》以及電影文學劇本《閃閃的紅星》(與陸柱國合寫)。《燈光》,被選入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七單元第3課(略讀課文),人教版義務教育六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三單元:燈光,第11課(略讀課文) ,第52頁到54頁。九年義務教育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19課,第86到88頁。《三人行》被選入冀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八課(略讀課文),第46頁到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