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說大賽2021要求
1. 2021茅盾文學獎頒獎 共5部作品獲得獎項
20xx茅盾文學獎頒獎
10月14日晚的中國國家博物館西大廳舉行茅盾文學獎頒獎禮,而根據第十屆茅盾文學獎評獎辦公室8月16日發布公告,根據第六輪投票結果,梁曉聲《人世間》、徐懷中《牽風記》、徐則臣《北上》、陳彥《主角》、及李洱《應物兄》(按得票數排序)5部作品最終獲得本屆茅盾文學獎。
茅盾文學獎
茅盾文學獎是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根據茅盾先生遺願,為鼓勵優秀長篇小說創作、推動中國社會主義文學的繁榮而設立的,是中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
評選標准
1、堅持思想性與藝術性完美統一的原則,所選作品應有利於倡導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思想和精神,有利於倡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思想和精神,有利於倡導民族團結、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有利於倡導用誠實勞動爭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對於深刻反映現實生活,塑造社會主義新人形象,較好地體現時代精神和歷史發展趨勢的作品,尤應重點關注;要兼顧題材、主題、風格的多樣化。
2、要重視作品的藝術品位,鼓勵在繼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和借鑒外國優秀文化基礎上的探索和創新,鼓勵那些具有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具有藝術感染力的佳作。
歷屆獎項之最
最年輕獲獎者:1982年古華(40歲)
最年老獲獎者:20xx年王蒙(81歲)
獲獎次數最多:張潔(兩次)
篇幅最長獲獎小說:張煒《你在高原》450萬字
篇幅最短獲獎小說:古華《芙蓉鎮》16萬字
諾貝爾文學獎作家莫言的
1.安然的在被窩中躺過一世春秋。渾噩自知。
2.無論多麼落寂和蒼茫,那些身影總會過目不忘。
3.年月里,五味雜陳。
4.呆坐在眼睛裡的空洞和茫然,凝結成氤氳的哀傷,在青春的天空漸漸延伸和漫散。
5.黃昏是青春短暫的悲傷。
6.當時光碾過青春,我將以快樂註解悲傷。
7.我把你們的故事收入我的音筒,放在生活之上,我的記憶之下。
8.即使世界遺忘了你,也總會有那麼幾個人在你生命的伊始之日,道一聲:生日快樂!
9.所以,兵荒馬亂也要輕裝簡從。
10.那條黑爪子白狗走到橋頭,停住腳,回頭望望土路,又抬起下巴望望我,用那隻渾濁的狗眼。狗眼裡的神色遙遠荒涼,含有一種模糊的暗示,這遙遠荒涼的暗示喚起內心深處一種迷濛的感受。
11.我們總是以詩般的語言刻畫自己在青春的罅隙中的那般狼狽。
12.當筆下肆意揮灑的心情化為文字,我將用它記錄永生。
13.在年生里,我們因無知荒唐而美麗。
14.總在不經意的年生。回首彼岸。縱然發現光景綿長了十六個年頭。
15.一個好鐵匠睜模,總是盼望著一塊好鋼的出世,然後用奇特的方式,使它服從自己的意志,變成一把寶刀。
16.提筆伏案之年,窗邊,是心靈奔向青春的黑色河流,突兀的世界。
17.把每一個句子後面加一個完結的句號,記作虛無而迷惘的守候。
18.我在河之彼岸,守望曾經歸來,歸來無望兄森。
19.我總喜歡逆著時光,尋找我青春的足跡。
20.月光下,我用繁冗拖沓的文字祭奠我的青春,紀念我死去的友情和遲到的愛情。
21.因了命途中的你們,我才沒有荒蕪了青春。
22.因此,在那個習慣於悲春傷秋的年代,你陪我看了多少個日薄西山的景緻,我陪你看了多少個破曉闌珊的夜,我們彼此靜默的坐著,不言朝夕。
23.極度的順從悉塵緩是悖逆。
24.回首,才看見我們是以快樂的心情寫悲傷的青春。
25.有些人,在不經意間,就忘了;有些人,你想方設法,都忘不了。
26.滿腹經綸是黔驢之技。易於遷延與遲滯。
27.久遠是迷途里醞釀的酒,愈陳愈香。
28.作品的影響力要靠讀者來發現。有些作品名聲很大,但它確實沒有多少文學價值和思想價值。所以不能靠名聲來判斷價值,還有比名聲更有價值的東西。
29.我永遠不會為了一個獎去寫作,不管是茅盾文學獎,還是諾貝爾文學獎。
30.我只是「世無英雄,豎子成名」。
31.作家只是憑自己的感覺寫作,每一位作家都知道應該將自己獨到的東西傳遞出來。
32.創作者要有天馬行空的狂氣和雄風。無論在創作思想上,還是在藝術風格上,都必須有點邪勁兒。
33.一個作家寫久了,總會想到要尋找自己的語言。某種語言在腦子里盤旋久了,就有一種蓄勢待發的力量,一旦寫起來就會有一種沖擊力,我是說寫作時,常常感到自己都控制不住,不是我可以要尋找某種語言,而是某種敘述腔調一經確定並有東西要講時,小說的語言就會自己蹦跳出來,自言自語,自我狂歡,根本用不著多思考怎麼說,怎麼寫,到了人物該出場時,就會有人物出場,到了該敘事時,就會敘事。
34.八月深秋,無邊無際的高粱紅成汪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輝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愛情激盪。秋風蒼涼,陽光很旺,瓦藍的天上游盪著一朵朵豐滿的白雲,高粱上滑動著一朵朵豐滿的白雲的紫紅色影子。一隊隊暗紅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網,幾十年如一日。
中國首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楊黎光經典語錄摘抄
中國首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1990年從事文學創作,著有長篇小說《走出迷津》、《大混沌》、《欲壑天網》等3部。發表有中短篇小說、散文、評論、報告文學、電影劇本、電視劇本等。1992年元月調深圳從事新聞工作,轉入長篇報告文學的創作,代表作有《沒有家園的靈魂》(獲首屆魯迅文學獎1996一1997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美麗的泡影》、《傷心百合》、《打撈失落的歲月》等。現出版有《楊黎光文集》(八卷)。另有《青春門》、《欲壑大網》、《失落的魂靈》等電視連續劇由中央電視台影視部、上海電影製片廠電視劇部、長春電影製片廠電視分廠等拍攝並播出。先後獲得人民文學出版社首屆中華文學選刊獎、廣東省第三屆金槍獎、廣東省第十一屆新人新作獎(特別獎)。1996年被評為廣東省宣傳思想戰線跨世紀優秀人才。199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現為深圳報業集團副總編輯兼深圳特區報副總編輯。
楊黎光經典語錄:
人是群居的動物,盡管人與人在一起總是打架,但人又離不開人。人最怕孤獨。
人的意識分兩種,有意識與無意識或叫做潛意識。意識如何一座舞台。燈光照得到的地方,叫有意識, 燈光照不到的地方叫潛意識。
生活,有時平靜得如同一泓秋水,很長日子連一個漣漪都沒有,讓你寂寞的希望能看見幾個人浪花。生活,有時又如突然奔來的一群烈馬,帶給你一系列焠來不及防的意外。
人生充滿偶然。偶然,常常是擺渡命運的帆船。
在這個從不下雪的城市,有著火熱的生活的炎熱的冬季,卻人際關系冷漠。人們忙,忙的來不及留下一絲的微笑。因此,在熙熙攘攘的人海里,在這個狹長的熱土上卻擁擠著三百多萬人口的城市裡,我卻常常感到孤獨。
或許正是由於中華民族在她的成長過程中經歷了太多的苦難,才使我們對快樂的追求顯得如此熱切、強烈。在發源於中國本土的儒道兩大哲學思想中,快樂問題,總是被當作一個基本問題,也是一個核心問題被反復提及。
快樂是一朵嬌艷之花。若想讓它在人們的生活中處處綻放,必須營造出充滿陽光的社會氛圍。
快樂是一種能力。若想超越感官享樂的局限,實現心靈的愉悅,必須藉助情感教育和理性教育的雙翼才能得以升華。
人在童年的經歷,必將影響他的一生。童年,既是一個人的歷史,也是他的成長依據。
在一個社會轉型期,每個人都在經受考驗,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的精神家園。清貧的人因為清貧睡不著覺,暴富的人因為暴富睡不著覺,雖然兩者有著質的區別,但人最終還是要追求心靈的寧靜。因此,我希望人人都擁有一個枕頭,一個讓你想睡就能睡著的枕頭。
每個人在不損害別人快樂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快樂,或者在追求自己快樂的時候也幫助別人快樂,全社會的快樂就能夠極大化。我們的最終目標不僅僅是自己快樂的極大化,而且是全社會的快樂極大化。其方法就是自己快樂,別人也快樂。
隨著社會的叢林化,無論你是國家官員、商人、企業白領,還是剛從學校畢業的蟻族、背井離鄉的農民工,都面臨著沉重的生存壓力,都想在利益沖突與權利博弈中占據有利位置。於是,世界開始變得冰冷堅硬,人們開始變得鬱郁寡歡,各種因抑鬱而產生的精神疾患開始如傳染病般廣泛流行。社會,進入一種處處充滿焦慮不安的非正常狀態。
快樂是個宗教問題,快樂是個文化問題,快樂是個哲學問題最後,快樂還是個社會問題。
諾貝爾文學獎作家莫言的經典語錄
1.安然的在被窩中躺過一世春秋。渾噩自知。
2.無論多麼落寂和蒼茫,那些身影總會過目不忘。
3.年月里,五味雜陳。
4.呆坐在眼睛裡的空洞和茫然,凝結成氤氳的哀傷,在青春的天空漸漸延伸和漫散。
5.黃昏是青春短暫的悲傷。
6.當時光碾過青春,我將以快樂註解悲傷。
7.我把你們的故事收入我的音筒,放在生活之上,我的記憶之下。
8.即使世界遺忘了你,也總會有那麼幾個人在你生命的伊始之日,道一聲:生日快樂!
9.所以,兵荒馬亂也要輕裝簡從。
10.那條黑爪子白狗走到橋頭,停住腳,回頭望望土路,又抬起下巴望望我,用那隻渾濁的狗眼。狗眼裡的神色遙遠荒涼,含有一種模糊的暗示,這遙遠荒涼的暗示喚起內心深處一種迷濛的感受。
11.我們總是以詩般的語言刻畫自己在青春的罅隙中的那般狼狽。
12.當筆下肆意揮灑的心情化為文字,我將用它記錄永生。
13.在年生里,我們因無知荒唐而美麗。
14.總在不經意的年生。回首彼岸。縱然發現光景綿長了十六個年頭。
15.一個好鐵匠,總是盼望著一塊好鋼的出世,然後用奇特的方式,使它服從自己的意志,變成一把寶刀。
16.提筆伏案之年,窗邊,是心靈奔向青春的黑色河流,突兀的世界。
17.把每一個句子後面加一個完結的句號,記作虛無而迷惘的守候。
18.我在河之彼岸,守望曾經歸來,歸來無望。
19.我總喜歡逆著時光,尋找我青春的足跡。
20.月光下,我用繁冗拖沓的文字祭奠我的青春,紀念我死去的友情和遲到的愛情。
21.因了命途中的你們,我才沒有荒蕪了青春。
22.因此,在那個習慣於悲春傷秋的年代,你陪我看了多少個日薄西山的景緻,我陪你看了多少個破曉闌珊的夜,我們彼此靜默的坐著,不言朝夕。
23.極度的順從是悖逆。
24.回首,才看見我們是以快樂的心情寫悲傷的青春。
25.有些人,在不經意間,就忘了;有些人,你想方設法,都忘不了。
26.滿腹經綸是黔驢之技。易於遷延與遲滯。
27.久遠是迷途里醞釀的酒,愈陳愈香。
28.作品的影響力要靠讀者來發現。有些作品名聲很大,但它確實沒有多少文學價值和思想價值。所以不能靠名聲來判斷價值,還有比名聲更有價值的東西。
29.我永遠不會為了一個獎去寫作,不管是茅盾文學獎,還是諾貝爾文學獎。
30.我只是「世無英雄,豎子成名」。
31.作家只是憑自己的感覺寫作,每一位作家都知道應該將自己獨到的東西傳遞出來。
32.創作者要有天馬行空的狂氣和雄風。無論在創作思想上,還是在藝術風格上,都必須有點邪勁兒。
33.一個作家寫久了,總會想到要尋找自己的語言。某種語言在腦子里盤旋久了,就有一種蓄勢待發的力量,一旦寫起來就會有一種沖擊力,我是說寫作時,常常感到自己都控制不住,不是我可以要尋找某種語言,而是某種敘述腔調一經確定並有東西要講時,小說的語言就會自己蹦跳出來,自言自語,自我狂歡,根本用不著多思考怎麼說,怎麼寫,到了人物該出場時,就會有人物出場,到了該敘事時,就會敘事。
34.八月深秋,無邊無際的高粱紅成汪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輝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愛情激盪。秋風蒼涼,陽光很旺,瓦藍的天上游盪著一朵朵豐滿的白雲,高粱上滑動著一朵朵豐滿的白雲的紫紅色影子。一隊隊暗紅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網,幾十年如一日。
2. 寫作那些事|《短篇小說寫作指南》——新手寫小說的快速進階書 (1)
對於寫小說這件事我是一邊寫一邊琢磨的。從2021年年底開始寫我的第一本女性小說《站在人生路口凝望的女子》,正因為沒有寫小說的經驗,所以迫切需要一本指導自己寫小說的書籍。
好在平時儲備一些書,於是在櫃子里翻出這本《短篇小說寫作指南》這一本書,准備在2022年過年的時候閱讀。在過年七天里,沒有什麼事情,除了一日三餐和陪孩子,所以一有時間都在看這本書,只用六天的時間便看完了。
《短篇小說寫作指南》一書不是哪個人的個人著作,而是一本由多位作家、編輯的文章編撰成的合集,該書的目的正如書中的副標題那樣地寫道:「一本書講透寫作,讓你也能寫出好故事猜凳」。
其實對於是否能通過讀一本書就達成那樣的目標,我是持懷疑態度的。我認為它頂多隻能叫定心丸,讓我們這些新手能快速上道以免走偏,我們絕非看了一本書就能真正掌握寫小說奧妙的。
在不同的認知和感受力條件下,我們寫出的小說屬於不同的層次,就像雲層的分布,在對流層磕磕碰碰、結結巴巴,越往上到平流層我們才能看到更美的風景。
但是通過看《短篇小說寫作指南》這本書至少能夠讓我們明白一本小說它的核心構成要素是什麼,如何從一個業余寫作者一步一步向專業的寫作者邁進。
《短篇小說寫作指南》一書圍繞短篇小說寫作具備的要素排列組合不同作家和編輯的文章,分為:
圍繞對這本書並結合自己寫第一本女性小說的一點心得與大家共勉。
起步階段,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作家喬伊斯·卡羅爾·歐茨,在《序言》就給我們提出一個問題:
嘩鎮 我們為什麼要寫作?可能都是初學寫作的人不自覺會想要問的問題,不論是問自己還是問他人。
就我自己來說,我走上寫作這條路是屬於上道較晚的那種,三十多歲了才開始愛上寫作。而且之前也沒有什麼文學功底,只是一直從事法律工作,多少養成一點嚴謹的思維習慣,初生牛犢不怕虎,沒有想太多,也沒有想自己有沒有寫作天賦。
當時只是出於一個世俗的目的,因為弟弟生病,突然之間覺得自己無力應對生活,想要變現,於是就找到平台開始寫。
寫著寫著我才發現在寫作這條路上的人很多,天資高的人也不在少數,自己也缺乏商業運營的頭腦,也沒有看到成功的曙光。只是自己的讀者從一位數、兩位數增長,和文友的交流在亂兆粗增多,漸漸的就停不下來了。
決定開始寫,那寫什麼?
首先寫自己,「在各種藝術形式中,小說寫作需要的是最為私密的個人情感。」「毋庸置疑的是,你最好的作品一定是最貼近你個人的。你的夢想是什麼?野心是什麼?把它寫出來吧。」
其次是如飢似渴的閱讀,為了掌握好某個題材最好的方法是不斷的收集、整理和歸檔一切與主題相關的材料。除此之外,需要細致觀察身邊的人和周圍的世界。
我在寫自己的第一本女性小說過程中,是邊讀、邊寫、邊思考,對於女性問題的思考,除了日常的觀察,我還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在喜馬拉雅上聽波伏娃的《第二性》、渡邊純一的《不分手的理由》、《女人這東西》和叔本華《人生的智慧》等,凡事與女性有關的書籍和朋友討論關於女性的話題我都有很濃的興趣。
在2021年的時候為了日更千字文,再加上年底加班所以無法應對日更,所以我開始寫《站在人生路口凝望的女子》這一本小說的前十四章。那算是第一稿,後來是在這十四章的基礎上修改添加的第二稿、第三稿。第三稿更名為《女性私語》在17K小說網發表。目前快要完本。
寫小說,我的體會是其實寫作的功夫在詩外。要多讀好書、多讀經典!
寫小說,從捕捉情緒開始,養成觀察我們的日常,感受我們身邊的人、事和物的習慣。可以說,不養成一顆敏感而具有感受力的心!
3. 作品精選算短篇小說集嗎
作品精選是指集合了一個或者幾個作者寫的作品裡最好的內容集結成書,並不限定小說的篇幅長短,可能是短篇,也可能是中篇或者長篇,而短篇小說集則完全是由短片小說組成的。
4. 個人文集小說出版 及 短篇小說、長篇小說連載簽約上架 有獎徵文大賽
二、小說連載簽約上架變現,讓文字有最好的安放,前來投稿賽文有獎!
賽出優質長篇小說連載,運作作品與文化公司簽約上架變現。
前段時間,翎遠華章文化公司簽約部主編淡水淺唱與琴雪山人運作十幾位作者成功簽約上架番茄、懶人暢聽或喜馬拉雅等平台,逐漸實現了作品變現。
本次賽事受公司簽約部主編
組織本次長篇小說連載賽事。
1.徵文范圍: 只限於長篇小說連載,傳播正能量。
字數越多越有優勢。文後附長篇小說連載簡介。
2.徵文投稿
節選連載 部分章節
入圍作品將發布到「鄉情鄉韻文學部」推廣並依閱 讀量計算點數 評定一定名次。
將入圍名次作品送交文化公司簽約部主編淡水淺唱組織的三人以上 專家團隊評定獎次,並報送文化公司組織簽約備案後,按照評定名次按照獎項設置,頒發獎勵。
一等獎 3名 2000貝/人
二等獎 6名 1000貝/人
三等獎 12名 500貝/人
優秀獎 20名 300貝/人
優質作品將簽約上架,實現你變現的作家夢!
所有獲獎者將頒發獲獎證書。
4.賽事起止時間
即日起——2月27日
5.徵文活動享有編輯權和最終解釋權!
投稿參賽作品,即同意上述理念。
鄉情鄉韻文學部 簽約部主編
2021年12月27日
5. 讀艾瑪的短篇小說《島》(刊於《收獲》雜志2021 No.6)
第一次買《收獲》,讀的第一篇就是艾瑪的《島》,我很喜歡。雖然第一遍看完的時候,還有些雲里霧里,但它的好,卻是已經感受到了的。我馬上就看了第2遍,稍許理清了頭緒。
艾瑪必定是她的筆名,我去網路了一下。艾瑪1970年生人,那現在也就是52歲了。2007年開始創作發表小說,也就是37歲才出發。現在是一名自由撰稿人,也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所著《夾叉》入選"2018收獲文學排行榜"中篇小說類第4名, 所著《繪畫助力夢想》榮獲第二屆"羅峰獎"全國非虛構散文大賽優秀獎, 所著《白耳夜鷺》獲得首屆"短篇小說雙年獎"。她是湖南人,現居青島,也是在那裡,她獲得了《島》的靈感。
青島海岸線曲折,附近海域,有大大小小一百多座小島,有7座海島上有常駐居民。《島》寫的,就是一個時代居住在島上的家庭,在心理里試圖離開島,而離不開的故事。
我在這個故事中看到了一種擺脫不掉的小島式的封閉文化對人的侵蝕,人的掙扎、人性的搖擺。
1.母親
父親和母親的沖突是故事的主線。父親和母親本是自由戀愛,也有過甜蜜的青蔥年華,然而在島上的漫長婚姻,卻因為封閉甚至封建的漁民文化,而日趨瓦解。死去的大女兒是埋在母親心底最鋒利的一根刺,但這肯定不是唯一的刺。主人公去父親的老友林叔家喝酒時,林叔用筷子狠狠敲了他的腦袋,說:"你這不中用的貨! 沒個規矩還行?由著女人鬧嗎?" 女人在小島上的地位可見一斑了,或許一直都是當家漁船主人的附屬品?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主人公回憶起幼時,母親帶他離開小島去趕集的時候,母親的輕松和快活。那時的母親才是真正的自己,可以果斷花錢,可以主動熱情地打招呼。那麼這些,她在小島上一定都是做不到的。
在這幾十年的過程中,母親未必一直是逆來順受的,她可能有過她的反抗。有的反抗是不自覺的,比如抱著林叔的女兒幸兒,就想起來了自己的女兒,在奶奶面前就哭了起來;有的反抗是主觀故意的,比如在奶奶死後,就把奶奶住的院子門封上了,我在這里立刻就讀到了一種理解的快感;有的反抗是無奈之舉,比如她後來開始信洋教,如果沒有信仰,我怕她很容易變成抑鬱症吧,信教是她可以寬恕丈夫、寬恕婆婆,寬恕這個小島,讓自己能夠繼續生活下去的一根救命稻草,我跟她一樣感謝這個教;有的反抗是最後的決絕,父親不理解母親,厭惡母親的神,砸碎了母親的神像,導致母親終於決意出走,離開他,離開小島。這最後一根稻草 -- 神像的壓垮,是整個故事矛盾沖突的最高點,也是故事裡所有人物中,最強烈的一次離開島的舉動。
母親幾乎是整個故事中最勇敢的人了,雖然她也是被逼的。
2.父親
文章並沒有花太多篇幅直面描繪父親的早年面目。但有兩個間接的場景,還是讓我心裡豎立起了像一個封建老頭一般的權威的父親形象。一個場景是,主人公5歲的時候,父親帶他上船,他摔倒、大哭、嘔吐,父親對他這個漁民的兒子居然水土不服露出了令他終身難忘的嫌棄表情。另一個場景是,當父親在炕上睡覺時,母親和他都輕手輕腳地做事,彼此還會心領神會地一笑。這顯示並不是那種因為體恤父親而來的輕手輕腳,反而像是一種地主家的長工看到地主好不容易打了個盹,趕緊喘口氣,偷著樂一下的模樣。
島文化中的男權主義對父親的影響似乎已經根深蒂固,牢不可破了。
可妙的是,在文章的結尾,父親悲憤交織的一句"她把什麼話都說給她的神聽,神明明什麼都知道,可神屁都沒跟她放一個!"似乎又在告訴我們,其實父親還是有傾聽母親的內心話的的渴望的,當年的女兒的事或許不是他的意思,也許他也有他的不得已,長久以來的酗酒或許是他反抗的一種形式。
或許,在強硬的外表下,他也在微弱地掙扎。
3.奶奶、林叔、其他人
當奶奶抱著幸兒哭自己的女兒時,奶奶不耐煩地數落母親,阻止母親的哭。
當主人公到林叔家喝酒,林叔呵斥他,怎麼可以由著女人鬧。
當主人公想到父母的分居,擔憂的是,"城裡老人鬧鬧分居、搞搞黃昏戀什麼的,不會有人說什麼,在鄉下可就是胡鬧,就是丑聞了。"
這一切都在告訴我們,這個小島式的封閉文化侵蝕的絕不僅僅是一個人,一家人,而是所有人。
4.主人公-他
主人公在文章里沒有名字,就用了一個"他"來指代。
主人公的塑造是在整篇文章里最有意思的部分。全篇文章看似講的是父親和母親之間的糾葛,由他的回憶以及現在他上島去見父親這個事件串聯起來。實際上,我覺得,"他"這個人物從幼時,到現在的思想行為軌跡,才是整篇小說的主題能凸顯出來的最關鍵的部分。
如果沒有"他"的串聯,故事就只是個因文化沖突引起的婚姻矛盾。而有了"他"的思想行為軌跡,讀者就感受到了一種深深的被封閉文化禁錮住了的,擺脫不掉的無奈、無力感。
主人公其實也像他的母親一樣,一直在掙扎,但他比他的母親,好像更多了搖擺,這就讓故事似乎更可悲了。
他的搖擺在於,他自小依戀母親,站在母親一邊,但後來長大了後卻好像變得跟父親一樣,開始嫌棄母親。
他明知去島上見頑固的父親不會有什麼結果,但是卻還是去了,就好像那次雨夜尋貓。
上島之前,他明明同情、理解母親,似乎有能力去責難父親,但是當父親對他說,如果母親臘月里不回來,就不要回來了時,他卻虛弱地為母親辯解"哪能呢"。這句話好像在暗示,他離開島之外,很快就會去勸母親回來,似乎離島是母親的過錯了。
就是在這里,我知道了,埋藏在他心底里,自小就耳聞目染的小島文化其實一直都在。
文章的另一條線索,是關於主人公和他妻子之間關於孩子的拉扯。妻子做夢夢見女孩兒,妻子擔心感冒對懷孕不利,他的態度總是含糊其辭,不能明確他到底是想要孩子還是不要,不明確他喜歡女兒還是兒子。他既愛護妻子,怕妻子收到家族觀念的傷害,但又不能不敢表達他的主張。這種矛盾的掙扎,就好像他在父親和母親之間的搖擺不定一樣。
雖然他早已物理上離開小島生活,但是他的內在竟一直離開不了。
就好像林叔,雖然腿腳不便,也還是非要在小島上過著孤獨的生活。他們似乎在心靈上擺脫不了這個小島。
整個事件實際並無驚心動魄的矛盾沖突,也就是家長里短的小事。讓故事可讀性增強的關鍵,是作者把多年前死嬰的原因作為了一個餌(懸念),引導著讀者一直讀下去。它貫穿了整個文章,串起了父母的矛盾,也串起了主人公目前和妻子之間的尷尬境況。
文章最大的亮點,我覺得是寫的主人公對於要不要孩子,和妻子之間隱晦的幾次交流。剛開始看第一遍時並不懂這些和父母事件的關聯,直到看第二遍、第三遍時才能體會到這是島文化給他的烙印。他的這種懦弱,游離,矛盾,就更讓人唏噓了。文章的立意就是在他這里升了起來。
易讀,有代入感,引發思考,文學表達的這三個要求,作者都做到了。當然,離開第四個要求,讓人思來想去,好像又想不明白,似乎還有些距離。
作者選取的這個小島生活的題材,有一定的稀缺性,故事本身也用獨特的角度,對生活進行了提煉,整篇故事中基本沒有無關的情節。
看完這個故事,我馬上就聯想到了我自己,這種想走出去又走不出去的困境,或許每個人身上都有,比如童年的陰影,比如一些執念。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掙扎。我覺得,如果在文章最後,能把這個議題再隱隱地擴大一些,是否會更好呢?因為每個人心裡都可能有一座走不出去的島。
附錄:金句摘抄
這幾座大風車讓島看上去更像是一艘船了,彷彿它們細長的葉片轉得再塊一點,島就會跑向大海深處去了。
父母對孩子隱而不宣的那一部分生活,像是一件襤褸的皮襖,盡管他們捂得很緊,但還是時不時就會漏風。
他在他們之間長大,像在冷水裡長大的魚,也自然地沒養成活潑、開朗的性情。
他站在碼頭上,看著那幾座大風車,想起工程師說換螺絲的事,就覺得父母之間應該也是有個螺絲壞了,只是不知道去哪裡找新螺絲來換。
6. 哪個網站寫小說更容易得稿費
emmmm,新人適合什麼樣的寫作平台,按照我自己寫文這一年來的體驗,我很推薦每天讀點故事。
我的理由也很明確,首先是推薦給新人的,而讀點平台對新人非常非常的友好。
這點真的很重要,有些大的寫作平台確實有很多大神,top的稿酬也讓人很眼紅,但是一篇文投下去,水花都見不到,寫了幾百萬字,全部石沉大海,連罵都沒人罵,那種感覺實在是太難受了。 我大概是2021年的一月份在讀點開始發文的,讀點從一開始就讓我體驗了它的友好,一句話來說,讀點是個有溫度的平台。推薦讀點大概有 3個原因。
第一就是,在讀點投稿的稿子,是可以要求編輯給出修改意見的。
這點對新人來說真的真的真的,太重要了。因為新人自己是看不出自己稿子的好壞的,給身邊的人看,不管評價是好是壞意義都不大,因為不專業,但是有了專業編輯的評價,對自己而言進步就會很快。 哪裡寫的不好下次可以改,針對自己的問題去改,進步就會越來越快,而且會很有成就感,不會讓寫作者覺得自己是在單機。之前在其他平台投的稿子,那稿子你都看不出來是真人看過的,因為不管是過了沒過,你都只會收到非常官方的通知,但在讀點投稿,是可以要求編輯給出修改意見的。
第二是,讀點是真的會給新人機會。
每一篇稿子讀點的編輯都會認真去看,不管你是不是簽約作者,是不是這個平台的小白,在過稿這件事上,讀點的編輯是一視同仁的。哪怕你是第一次在讀點投稿,只要你投的稿子通過了vip的審核標准,編輯就會給你過稿。我在讀點第一次投vip就過稿了,感謝我編輯當時對我那篇稿子的不殺之恩,我得承認那篇是有點小瑕疵的,但是我編輯非常耐心的來聯系我,然後將修改意見發給我,幾乎是手把手的教我修改。這點我真的會哭出來啊QAQ因為我一開始寫文的時候邏輯整個就是稀巴爛,像個千瘡百孔的漁網,一眼就能看出來破了好多個洞,我編輯是真的耐心,一個一個的給我挑出來然後教我改。
我在讀點一年多,偶爾回頭翻一翻才發現自己居然已經寫了這么多篇了,並不和別人比,就和我自己一年前寫的那些妖魔鬼怪一比,我確確實實是進步了很多的。如果沒有讀點平台給我機會,然後有責編手把手帶我,那我肯定是成長不了這么快的。我剛來讀點的時候,那屬於是一窮二白,滿打滿算六個粉絲,後來才知道,六個粉絲裡面五個都是我朋友的小號,怕我覺得寫文沒人看很灰心,特地來裝讀者的。她後來也說,早知道我成長這么快,她就不費這個心思了。我說讀點給新人機會是因為,我自己就是新人,然後確確實實在讀點這個平台下,利用讀點的資源,成長起來的。這是我實實在在的感受。
第三就是,讀點的稿酬還是很優厚的,尤其是對於新人而言。
只要過了讀點的vip審核就是一千塊錢保底。我當時看到這個徵稿條例的時候多少是有點不敢相信,啊,一篇文一千啊。對於我這種窮學生來說,真的真的很足夠了。每個月哪怕只過一篇也夠我生活費了。從我簽約讀點開始,我就基本沒有向家裡要過生活費了。這種經濟獨立真的很爽很爽,年輕人尤其知道,有些東西在家長眼中那就是浪費錢,但是只有浪費錢的項目能給我快樂啊。像劇本殺,密室逃脫,和小姐妹出去逛街,買新衣服,給游戲里的兒子女鵝買新衣服,這些在家長眼裡浪費錢的項目,自己有了經濟來源之後,簡直不要太爽。做自己熱愛的事情得到酬勞去做讓自己快樂的事情,這個快樂就閉環了第四是因為,讀點是一個有情懷的平台。讀點過v從來不是只看流量的,讀點非常重視好的故事內核。不管是懸疑還是科幻還是小眾題材,只要寫的好看,讀點都會讓你過稿,讀點從來不是一個只追求流量的平台。讀點讓我看到在這個喧鬧浮躁的互聯網上,是真的有平台在堅持挖掘好故事,而不是一味的嘩眾取寵。所以所以我真心的希望我可愛的讀點,越來越好,有越來越多的優秀作者湧入,吸引來更多的讀者,形成良好的生態循環,最後能成為中國最大的短篇小說平台。讀點還有非常多的徵文活動,獎勵很豐厚,像新年的徵文,一等獎是千字千元,設置了五個賽道,愛情賽道的一等獎大大直接拿了將近五萬的稿費。
可能有大大會有疑惑覺得這樣的徵文關小透明什麼事,有關,真的有關,因為讀點從來不看人氣評獎,故事質量才是最重要的。有很多作者都是從徵文開始融入讀點的。這么好的小說平台,各位大大們不要等了,直接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