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研究譯本短篇小說
㈠ 英語短篇小說泄密的心翻譯
泄密的心
愛倫?坡
真的!焦慮,很焦慮,極其焦慮,經久以來,我都超級焦慮;可是為何說我瘋了?病痛消弱了我的知覺——木有消除——木有麻痹我的知覺。先說說我的聽力。放耳聽去,天上人間,冥界繁事,盡收耳內。所以我怎麼算是瘋子?聽仔細了!我可以不緊不慢、心平氣和地告訴你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
講不清啥時候第一次冒出這念頭;但自從想過後,它就日日夜夜縈繞心頭。木啥目的,也木啥貪念。我還挺喜歡那老人。他自從木有煩擾,甚至辱罵過我。我也不念叨他的小金庫。我想:是他的眼!對,就是他的眼!他其中一隻眼像禿鷹眼一樣——蒼藍色。每次他看我,我都全身涼透了;所以,自然而然,我決定滅了他,永遠脫離出那陰冷的視線。
此時正是關鍵。你當我是瘋子?瘋子可是什麼都不知道。你已經明白我做事多麼理智,多麼謹慎,多麼高瞻遠矚——我若無其事地上班!殺他前一星期,我對這老人超殷勤。每晚,午夜,我打開他的卧室門——哎,要多輕柔就多輕柔的說!接著,門縫夠容下腦袋時,我就伸進去一盞提燈。燈被裹得緊緊的,黑乎乎的,一絲光都不透的。然後我伸進頭。哈哈,你要是真看到我怎麼機智地進去的,你肯定會點32個贊的!我慢慢的,很慢很慢,超級緩慢地伸進頭,當然吵不醒那熟睡的老人啦。差不多1小時後,我才完全伸進頭去,就看到他躺在床上。哈哈——瘋子有這智商?後來,我可以方便點動時,就打開提燈。哇塞,我那麼謹慎,那麼小心,剛好露出一絲光線,正好投射到他那禿鷹眼。
連續七晚,我都干這事——每晚午夜——但是他眼睛一直閉著的;我沒辦法下手;因為惹火我的不是這個老人,而是他的魔眼。每天早晨,我進屋,親切地和他交談,誇獎他,呼喚他,問候他睡得好嗎。因此正如你所見,實際上他是純良之人,毫不懷疑每晚午夜時分我窺視他的睡顏。
第八天晚上,一如既往,我極其小心地開門。動作比手錶分針還磨蹭。此前,我從不知道我預見能力這么厲害。勝利在望,我又害怕又激動。心有所思地一點點推開門。他做夢都想不到我的心思我的行為。一想到這,我咯咯地笑了。莫非他聽到了?他好像驚醒,突然動了。你可能猜我現在會退縮——錯。他房間那麼黑,暗黑得不得了,(他害怕匪徒所以緊綳著身子顫抖。)因此我知道他看不見門在打開。我依舊偷偷摸摸地推開門。我伸進頭,要開提燈,手指剛滑過燈線,老人在床上跳起大吼「誰在那?」
我一動不動,始終沉默。一個小時過去了,我一絲肌肉也不曾鬆懈。這時我聽到他躺下的聲音。他也躺在床上聽著——如同我夜夜做的那樣,聽到死神注視著牆面。馬上我就聽到極低的嗚聲,我曉得這是神經恐懼才有的聲音。這不是因為疼痛或憂傷而產生——絕不是!這是過度驚悚時,從心靈深處升起的陰郁的顫抖的聲音。我深知這聲音。每每深夜,萬物皆眠,唯我夢醒子時,內心深處、靈魂深淵中就發出這種聲音,回聲陣陣,讓我恐懼到崩潰。我說了我了解這種聲音。我知道老人想啥子。雖然我心裡竊笑但我仍可憐他。我知道從第一次輕微聲音使他在床上轉身時,他就一直清醒著。他越來越害怕。他嘗試去忽視,但這不可能做到。他不停地自語——「什麼事都沒有,只是煙囪里的風——只是老鼠穿過地板」或「只是蟋蟀的聲音」。是的,他一直這么安慰他自己:但是白費力氣。毫無作用;因為死神來了,都站在他面前和他的影子談判,簽約受害者了。老人感覺得到陰郁地黑影——雖然看不見聽不到——卻真切感知我存在在房間里。
我耐心地呆了很久,還沒聽到他躺下的聲音。我打開了提燈,僅露出一絲縫隙。我開燈了——你想不到我有多偷偷摸摸地開燈——終於,從蜘蛛絲般細的狹縫里射出一線光,落進那禿鷹般的眼眸中。
睜著眼睛的——掙得大大的——看到這些我變得激動。我清楚明白地看到它——蒼藍的眸,似蒙了昏沉的紗,讓我感到徹骨寒氣;但我看不到老人的臉或身體:因為我順著光線直接精準鎖定目標。
跟你說了沒?有這么敏銳的感官會是瘋子?——此刻,我聽到一種聲音,沉悶,模糊,像是鍾表在棉花里發出的聲音。我也熟悉這種聲音。這是老人的心跳聲。我更為興奮,好像受到鼓聲激勵的士兵。但是我依然克制自己,保持沉默,呼吸都有些膽怯。我恍惚地提著燈,小心地保持光線照在那眼上。同時,那該死的心臟跳得更歡了。速度越來越快,聲音越來越大。他一定怕極了!聲音越來越大,分分鍾變大!——你懂我意思嗎?我說過我焦慮:我現在就焦慮著。今晚,挺屍的時,房內死一般的沉寂,多麼搞怪,我驚訝有這聲響竟讓我產生難以抑制的恐慌。目前為止,我仍極度克制,數分鍾一動不動。此時,我異常焦慮——鄰居會聽到聲音的!動手時候到了!大吼一聲,扔掉還亮著的提燈,我沖進房間。老人驚叫一聲——僅一聲。我一下把他抓到地上,掀倒厚重的床板壓住他。然後我會心地笑了。可是,過了很久,他心臟還跳著,發出那種沉悶的聲音。不過這回我沒發火;隔牆聽不到這聲音。終於聲音消失了,老人死了。我移開床,檢查屍身。的確,他死得硬硬的。我手在他心臟那很久,沒有感覺到脈搏。他最終死了。他的眼再也不會煩我了。
還當我瘋了么?聽完我多麼聰明細心地藏屍後,你就不會這么想了。夜深,我安靜地忙碌著。首先,肢解屍體,砍下頭、胳膊和腿。接著拿起卧室地板上的三個木板,把屍塊放入方格。然後重新放好木板。我如此聰慧如此機敏。沒人,就算是老人的眼——也察覺不到異常。沒啥要清洗的——沒任何污漬——沒血斑,啥子也沒有。我超級謹慎地處理了。都用澡盆清洗過了——哈哈!
都處理完,到四點了——天依然漆黑如午夜。鍾聲響起,街上傳來陣陣敲門聲。我淡定地下樓開門——我還有啥怕頭?進來三個人,他們和善地介紹自己是警署人員。那晚鄰居聽到那聲尖叫了;已經懷疑涉嫌謀殺;他們在警局登記了信息,已經開始著手調查。
我笑了——我還怕什麼?我歡迎他們進屋。我說,我做夢時尖叫了。還說,老人去鄉下了沒在這。我讓調查人員在屋子裡全部查看下。我請求他們好好查查——查仔細了。我帶他們去他的卧室。我給他們看他的財寶,一分不少,穩穩當當地放著呢。我相信自己,所以我熱情地搬了椅子進那間屋,招呼他們坐,緩緩疲乏。而我自己,肆無忌憚,坐在存放遇害者屍體的位置上的那把椅子上。警察們很滿意。我的舉止取信了他們。我非常放鬆。他們說話,我也開心地回應著。他們聊著類似的事情。不過,一會兒,我覺得不舒服了,我想他們先離開。我頭疼,幻聽到鈴聲:但他們還坐那兒聊天。鈴聲清晰了,越來越清晰。我說得更加流暢,不顧自己的感受。可是聲音還在,更清晰,更悠長,原來不是在耳朵里響的。
毫無疑問,我現在很虛弱——但是我說得更流利,聲音高昂。聲音越來越大——我能怎麼辦?有低沉的模糊的頻率很快的聲音——像棉花里的鍾表聲。我呼吸不順——警察還沒聽到吧。我說得更快速——更激動;可是雜聲自動變大了。我提高嗓門,嘲諷爭辯,聲音高昂,舉止粗魯;但是那聲音還在增大。他們為什麼還不離開?我大步走來走去,好像被人們看著而激動起來——但是他們干嗎還不滾?我要怎麼辦?我吐口水——胡言亂語——發誓!那些人正愉快地談笑。他們可能聽不到?萬能的神吶!——不,不可能!——他們懷疑啦!——他們嘲笑我的恐懼!——我止不住地這么想。但是沒什麼比這痛苦更糟糕了!沒什麼比嘲笑更不能容忍的了!我受不了這些虛偽的笑容了!我感覺我要麼咆哮要麼去死!——此刻——又來了!——聽!吵!很吵!更吵了!越來越吵!
「夠啦」我吼叫「別裝了!我承認我乾的!掀開地板——這兒,就這兒——就他的心跳聲在吵。」
㈡ 莫泊桑短篇小說 哪個譯本最好
《莫泊桑短篇小說》眾多譯本中,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趙少候譯本比較好。 原因:趙少候翻譯的文風非常准確,言簡意賅,又不凡風趣。字里行間表達的文辭讓讀者讀起來很舒服。
莫泊桑,全名居伊·德·莫泊桑(1850年8月5日—1893年7月6日),十九世紀後半葉法國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與契訶夫和歐·亨利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
在世界文壇上,莫泊桑創作的卓越超群的短篇小說,具有某種典範的意義。俄國文學巨匠屠格涅夫認為他是19世紀末法國文壇上「最卓越的天才」,左拉曾預言他的作品將被「未來世紀的小學生們當作無懈可擊的完美的典範口口相傳」,法朗士稱譽他為「短篇小說之王」。本書精選了描繪普法戰爭眾生相、可悲可憐的公務員群相、五彩斑斕的諾曼底風土人情等莫泊桑短篇小說中比較有代表性的篇目。
㈢ 有哪些值得翻譯的英文短篇小說 在中國還未翻譯的
《欣然同意》(Agreeable)是美國作家喬納森·弗蘭岑的一篇短篇小說。喬納森·弗蘭岑是近兩年在美國文壇受人矚目的一個作家,早在1988年他就獲得「懷丁作家獎」,在2010年他的寫作到達一種頂峰狀態,登上《時代》周刊的封面,被譽為「偉大的美國作家」。在翻譯《欣然同意》的過程中,譯者最大的感受是小說翻譯作為文學翻譯的一種,有其獨特的特點,同時譯者在英譯漢這個跨文化交流的活動中面對文學翻譯的語言、藝術審美及其具有的社會文化功能方面的基本問題,在翻譯過程中不僅要做到譯意,還要譯「情」、譯「味」、譯「韻」。①將美學理念與審美思維有機結合起來,並將之運用到文學翻譯實踐當中去,從而最大限度地使譯入語文本接近源語文本,極力提高兩者的相似性,是文學翻譯者所應追求的目標之一。筆者將從短篇小說翻策略的角度入手,闡述英文小說翻譯的一些技巧。
㈣ 短篇小說集《斜面》讀後
作者: 墨西哥 阿爾豐索.雷耶斯
首先讓人感動的是譯者,是北大的趙德明老師,他在75歲高齡這一年翻譯了這本書。他提到,作為一個翻譯者,大部分作者的觀點他都是拒絕的。但,他必須通過查閱各種資料,去理解作者的意圖。在學術的道路上,他的導師,就是他過去翻譯過的那些作家,他所讀過的書籍。這是一位令人敬佩的翻譯者,翻譯的質量就不必擔心了。
這是一個短篇小說集,甚至可以稱之為小小說,總共只有100多頁。我大約讀了其中的一半。
第1篇是晚餐。
故事梗概很簡單。我懷著對愛情的憧憬,被一對陌生的母女請去吃晚餐。
一開場,我在街道上奔跑。街道上的景物映襯著我的心情,我注意著四處可見的鍾樓上面的鍾表,擔心自己會遲到。不過,我正好在9:00按時到達了目的地,那處陌生的邀請人地址。
我在踏入這個住宅前就展開了想像,並把實際所看到的景象與我的想像,做了對比。其間出現了一個戰士的肖像,我覺得,女兒很像她的母親,也很像畫中的肖像。
他們邊吃飯邊談話,談話雖然有點奇怪,但他感覺是愉快的。顯然這與他憧憬的愛情不同,女兒已經是一位老處女,應該和我不般配。當然,小說中並沒有明示我的年紀。吃完飯後,他們一起到花園里散步,花園很暗,我感覺花園就像一座墳墓。母女倆向我描述著,花園里實際上應當並不存在的各種美麗的花。然後我睡著了,母女倆開始講故事,顯然是關於肖像中男人的故事。我間或的聽到一些段落。有人打開了住宅中的一扇窗戶,窗戶的亮光刺激到我,我醒了。母女倆架著我回到住宅里的肖像邊,讓我看那副肖像,我發現自己和肖像中的男人非常相像。我落荒而逃,奔回家裡,正好是9:00。
一次相當奇異的歷險。故事想說明什麼?故事的主人公是我,母女,還是肖像畫中的男人?他是活著還是死了--故事中只提到他的失明?誰在打開窗戶?這些都不得而知,留下了一大串讓人費解的謎團。
故事中,對周圍的環境,母女的表情,語言等等,都有相當多的描繪。故事從一開始滿懷期待,最終則落荒而逃,有情緒的強烈的變化。從進入那個宅地的一眼開始,我們就能夠感覺到,作者描繪中滲透著的強烈的死亡和陰冷的氣氛。從他的另一篇小說我們也可以看到,作者非常善於用感覺和環境來描寫,營造氣氛,提示故事的走向。
那是1910年代。雖然身處墨西哥,但是依然能夠感覺到其中的歐式生活痕跡,近乎19世紀的歐洲。
我想,這篇小說反映的應該是母女倆的生活。他們是富有的遺產繼承者,每天無所事事,除了談論她們的丈夫或者父親。他們似乎是在完成父親的某種遺願--是呢,他們想讓我談談我在巴黎的見聞。因為父親路過了巴黎,卻沒有機會停留,進而永遠失去了親眼看到的機會。這也就是說,老人當然是已經死了。我被母女倆當作實現老人遺願的工具。但他們太急迫了,因而無法達成目標。
第3篇是《會面》。描述的是我如何促成自己的兩位朋友,會面認識的過程。這里可能帶有自傳性,因為從他提供給兩位朋友作為談資的哲學書來看,顯然,他是一位作家或者學者。
他帶著一位好朋友,從街道進入房間,陽光照得他睜不開眼,進屋後一下難以適應。而房間中的另一位朋友則用目光迎上來。他不斷從雙方的目光,微笑,表情中探尋他們對這一次會面的感受,以及對於他本人的意義。我們常常會認為男人是粗糙的,但那隻對那些所謂的陽剛男人來說如此。對文藝男來說,則完全相反。他如此豐富細致的感受性,足以讓絕大部分女人目瞪口呆。另一個普魯斯特。但風格似乎又很不一樣,我不知道是翻譯的原因,文化的原因,或者是他們本身語言的風格差異所在--當然文化會是造成風格差異的一個重要的因素。
看起來作家非常喜歡用那種間斷的對話來展示他的意圖,在這一篇小說中也同樣如此。第3部分,是"難以覺察的對話"。我從對兩人表情等肢體語言的無窮無盡的揣摩,轉入到他們對話的探索。這種方法有點像一副大量留白的中國畫。讀者得不斷展開思索的頭腦,才能獲得閱讀的樂趣。
當"我"能夠加入到他們新起的一個話題中,准備屏息靜聽的時候,小說噶然而止。
我看到的第4篇是初次懺悔。這里有一點我習慣上的那些短篇小說的形式。兒童我被祖母帶到修道院,去聽懺悔。聽到了幾個老太太談論,一個曾經賢淑,在看到修道院舉辦的一次婚禮後懷孕的一個老修女的故事。我於是四處轉述了這個故事。奶奶要求我去做懺悔。我還沒來得及出口,牧師便發表他的長篇大論,說我肯定是那種普通的小男孩,他給我提供了無窮種惡作劇的可能性,一種比一種嚴重。我最終告訴他,我沒有做任何的惡作劇,只是把一個過去修女的故事,告訴了別人。但後來我真的變成了牧師口中那個惡作劇的小男孩。這可能是他自身的經歷,帶著很濃的批判意味。
第5篇是阿齊納斯與艾萊娜的對話。這正如他文中所提到的一句話,"一種編織了種種疑問和驚叫的談話",描述的是,一男一女兩個演員在古羅馬廢墟布景前的對話排練,而對兩人心情與處境的說明,則可能是演員本身的,也可能是演員所扮演的角色,需要邊讀,邊思考。我讀的5,6篇小說,其中就有兩篇,屬於這種我們可能會把它歸入先鋒派小說的類型中。我感覺讀起來不太有趣。這表明我不是一個真正喜歡挑戰的閱讀者。
我在閱讀過程中做了少量筆記,否則我估計,已經忘得差不多了。作者的文字並不華麗,但意象和感情非常充沛。哎,我不知要何時才能訓練得到其中的一二。
晚上10:00左右,上完課下車後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放慢腳步,努力體會自己的感覺,如同小說的敘述者一樣。可是除了一種熟悉感,我的頭腦中擠不出更多的感受。
且慢!擱筆之後,我馬上又想起一些我應該補充的地方。我的想像和記憶在某種程度上,被這個寫作的過程所激活,雖然這幾乎只是一篇復述。我寫完文章經常如此。
我終於突然變成了一個有一點專業知識的寫作者。我終於意識到,那些創意寫作書讓我們寫下過去的記憶,並非是認為我們那些708碎的碎片,本身具有多大的價值,而是因為其中包含的關於生命的感受。作家的價值之一,也許在於他是一個人類感受的收集器。
所以追憶似水年華中的第1部分,用50頁的篇幅,記錄了一個小男孩躺在床上入睡前的感受。這個8歲的小男孩真的可能在那一時刻想到那麼多,那麼美嗎?不,不可能。中年的普魯斯特在吃完一塊雷德利娜餅干之後,真的,一氣就起了50頁的文學思維嗎?不可能!本書作者阿爾豐索,真的在大街上趕時間奔跑的時候,浮想聯翩嗎?恐怕也不是,也許他注意鍾表上的時間是真的,豐富的想像則更可能是某一天,他閑散的漫步在一處街道的時候,所想到的。當然,小說中的我,8成也並非作者。甚至這個事件是否曾經發生,也頗存疑問。在本文這一個合適的場景中,他有限度的利用了那麼一次漫步。
作家不是怪物,也不是超人,他們和我們一樣,是一些生活普通的人。他們只是善於記錄,他們的偷聽,偷窺,以及他們自己的思維碎片。長期的訓練讓他們具備了,把那些零零碎碎的小花瓣,或平淡,或美艷,重新淬煉,編織成一個無與倫比的美麗大花籃的能力。我們每個人都具備成為作家的素質和能力,但我們或者缺乏激情,或者缺乏那一份長期的堅持。
這表明我還不是一個具有專業自發性的寫作者。我的自發性依然屬於一個普通的中年婦女,她甚至可能比我生活中表現得更為弩鈍。
為什麼我感覺自己的寫作是由內而外的平庸?因為我幾乎從來沒有動用可令我成為作家的那些專業訓練。我一直只動用了我作為普通人的直覺在寫作。所以我甚至找不到修改的需求。我能想到的修改,只是個別的字詞句,以及某些段落的順序,刪減等。我的寫作實踐,和我自己學到的專業寫作知識是完全脫節的,這便是問題所在。
如何結合?寫,不斷的寫。勤密的讀寫。我認為你不是個傻瓜,所以只要你堅持,你一定能成為作家,但我不敢保證你時間--好吧,只要你堅持下去,並活到壽終正寢。如果你半途死去,你也是倒在探尋真理的路上--你和所有追尋真理的人命運一樣。
㈤ 都柏林人哪個譯本好
好的譯本推薦:《都柏林人》詹姆斯·喬伊斯著,蔣怡所譯本。
解釋如下:
譯本選擇對於讀者理解原著至關重要。《都柏林人》作為詹姆斯·喬伊斯的經典短篇小說集,國內有多個譯本。其中,蔣怡的譯本被廣大讀者認為是非常好的一個版本。
蔣怡的譯本以其准確的翻譯和深刻的文學理解,成功地再現了喬伊斯的作品魅力。他在翻譯過程中,不僅注重語言的精確性,還充分考慮到文學作品的審美要求,使得中文讀者能夠較為容易地理解和接受原作的精髓。
此外,蔣怡的譯本在保持原作風格的同時,也考慮到了中文的表達習慣,使得譯文流暢自然,能夠更好地為中文讀者呈現喬伊斯筆下的都柏林風貌。他的譯本也受到了許多文學評論家的推薦和肯定。
因此,如果想要閱讀《都柏林人》,蔣怡的譯本是一個值得推薦的選擇。
請注意,由於個人閱讀體驗和審美偏好不同,不同的讀者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建議在購買前查閱多個版本的介紹和評論,以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