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門羅短篇小說逃離

門羅短篇小說逃離

發布時間: 2024-08-02 06:57:15

1. 逃離的內容簡介

出版於2004年的短篇小說集《逃離》由8個短篇小說組成,《逃離》、《機緣》、《匆匆》、《沉寂》、《激情》、《侵犯》、《播弄》、《法力》從不同角度,講述了一群女人的「逃離」經歷 。
門羅小說里的主人公,幾個小鎮的女性,有姑娘、已婚的婦人、單身的大學女老師、安靜的小鎮護士,她們總處在逃離的渴望中——已經談婚論嫁的姑娘突然和一個陌生的男人出走了一個下午;單身的大學女老師僅僅因為一封信,一個火車上遇到的男子,便去了他的小鎮;一個從母親身邊逃離到丈夫身邊的女人,有一天突然坐上車子,想再一次逃離;去城鎮觀看了歌劇回來的小鎮護士,每天都要熨燙一次那天她穿過的綠色連衣裙,她答應那個歌劇院邊上一家小店裡的男主人,要再穿著這件衣服一起再去看歌劇,她去了,回來了,沒有再離開過小鎮,可也沒有停止熨燙她的衣服。
故事中,人與人微妙地連接,卻又清晰地彼此分開——人生就是如此荒謬,卻又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溫暖,是另一種意義上的荒涼,可荒涼之地又處處是令人心盪神馳的美麗風景——生活是用來長久地回味的,所以生活不管怎樣都始終透露著溫情,哪怕再詭譎再扭曲,都有其存在的獨特性和共性。故事的最後,主人公的「逃離」都以失敗告終:卡拉最終崩潰在途中,在電話亭哀求曾經「讓她再也受不了」的男友來接她回家;格蕾絲浪漫之後,發現尼爾酗酒成性,讓她無法忍受,而對方最終因撞車身亡;朱麗葉在打魚男子出海失事後,選擇返回到過去,繼續完成她的博士論文。
門羅小說的主人公,一次次地逃離,自覺地,不自覺的,其實不是為了尋找,為的都是回歸。 1、《逃離》故事主人公卡拉,18歲,年輕的家庭主婦,生活在某農場;
2、《機緣》、《匆匆》、《沉寂》故事主人公朱麗葉,21歲,知識女性,獲得古典文學碩士學位;
3、《激情》故事人物格雷斯,3歲時母親逝世、父親移居外地並另行建立起了家庭。格雷斯由舅公舅婆撫養帶大,她幾乎學完了義務教育的所有課程。格雷斯的舅公以編織藤椅為生,他教會了格雷斯生活的手藝;
4、《侵犯》故事人物勞蓮是多倫多一所女子學校的學生,她5歲時喝下過半瓶啤酒,6歲時抽過含有毒品的香煙。她知道口交是怎麼一回事,也了解避孕的所有方法......
5、《播弄》故事主人公若冰年齡26歲,是某醫院從事精神治療的護士;
6、《法力》故事主人公是「她們」...... 要逃離的是家庭、是兩性、是越來越不滿意的自我。但是,這種逃離舉步維艱。 1、《逃離》,卡拉十八歲那年,為了擺脫父母的「囚禁」,她毅然決然地選擇和男友克拉克在一起。他們經營著一個騎馬場為生,可是生意並不是特別好。卡拉為了嘗試新的生活,她又一次把一切扔在了身後,坐上大巴,打算永遠離開克拉克;
2、三連篇《機緣》、《匆匆》、《沉寂》,朱麗葉想離開「並沒有怎麼融入社會的」父母,希望過一種「正常」生活。 《機緣》通過朱麗葉去溫哥華和去鯨魚灣這兩次旅途, 斷斷續續地呈現出她在不同時刻的感觸。21歲而滿腦子獨特思想的在讀女博士朱麗葉已經獲得古典文學碩士學位。朱麗葉面對結婚的壓力,開始千里迢迢投奔到之前在火車上偶遇的打魚男子,不理會漁夫已有的妻子和諸多情人, 憑著一股熱情與好奇去赴陌生人之約,沿途的一切註定了「她」要發生的一切緣分(《機緣》);《匆匆》寫離家多年的朱麗葉帶著女兒佩內洛普回小鎮探望父母。整篇小說,是由朱麗葉的感受、以及和父母等人的對話拼接而成的。《沉寂》講述了朱麗葉在女兒佩內洛普出走後的失意和沉寂。
3、《激情》 里,在旅店打工的格蕾絲想要逃離未婚夫,在訂婚前日,和未婚夫的哥哥開始了與未婚夫的哥哥一個下午的探險;
4、《侵犯》完全是關於欺騙的故事,德爾芬以為自己是勞蓮的生母,勞蓮不知道內幕,德爾芬對勞蓮的關心令勞蓮惶惑,因此這里又有逃離。最後勞蓮父母把那段辛酸的往事完全講出來,迷惑才釋然,德爾芬不是勞蓮的生母,而勞蓮的名字卻是來自於德爾芬女兒--勞蓮出生那晚車禍去世的姐姐。這種釋然是事情本身可以解釋清楚的,可是在解釋清楚之後,更大的困惑是關於愛的思考,甚至是人性的思考。
5、女性主人公總是能突然奇想,追隨感覺和心靈,盲目而任性地走在幸與不幸的邊緣。火車站特殊的離別,讓曾置身此境的「她」歲歲年年追懷不已(《播弄》);
6、《法力》是最曖昧的一則故事。寫一位克制的年輕女人,和女友和男性朋友之間漫長一生的糾結。直到最後,年邁的女主人公碰到男性朋友,彼此撒謊,隱藏了一生自己的疑惑。她是愛他的,她可能年輕時不理解自己的嚴厲、粗暴;她花了幾十年,追查所有的疑問,到最後遇到系鈴人時,她停頓了。

2. 美國諾貝爾文學獎作品

諾貝爾文學獎是諾貝爾在1895年11月27日寫下遺囑,捐獻全部財產3122萬余瑞典克朗設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為獎金,授予“一年來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根據他的遺囑,瑞典政府於同年建立“諾貝爾基金會”,負責把基金的年利息按五等分授予,文學獎就是其中之一。以下是我分享給大家的關於美國諾貝爾文學獎作品,希望大家喜歡!

美國諾貝爾文學獎作品

一、愛麗絲·門羅

《逃離》

“她是當代短篇小說大師。 ”

逃離,或許是舊的結束。或許是新的開始。或許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瞬間,就像看戲路上放鬆的腳步, 就像午後窗邊悵然的嚮往。

卡拉,十八歲從父母家出走,如今又打算逃脫丈夫和婚姻;

朱麗葉,放棄學術生涯,毅然投奔在火車上偶遇的鄉間男子;

佩內洛普,從小與母親相依為命,某一天忽然消失得再無蹤影;

格雷斯,已然談婚論嫁,卻在一念之間與未婚夫的哥哥出逃了一個下午……

一次次逃離的閃念,就是這樣無法預知,無從招架,或許你早已被它們悄然逆轉,或許你早已將它們輕輕遺忘。

她們的生活細節,世上女人天天都在經歷;細節背後的情緒,無數女人一生都不曾留意。

艾麗絲·門羅

加拿大女作家,被譽為“當代最偉大短篇小說家”。她筆下的 故事 大多以鄉間 小鎮及其鄰里為背景,故事人物和現實中人並無二致,亦經歷出生與死亡、結婚與離異。但泥土芳香的文字背後,卻是對成長疼痛與生老病死等嚴肅話題濃墨重彩的描寫。

二、奈保爾

《大河灣》

其著作將極具洞察力的敘述與不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為一體,是驅策我們從扭曲的歷史中探尋真實的動力。

《大河灣》為V.S.奈保爾巔峰代表作,被媒體譽為“最後一部現代主義的偉大史詩”。《紐約時報》這樣評價:V.S.奈保爾是個精神堅韌的作家,不為當代歷史的淺薄庸俗所惑。奈保爾在《大河灣》中表現出的強韌的精神一如既往,亦一如之後:黑暗就是黑暗,奈保爾從來不屑為之描上光明的花邊,以符合所謂的政治正確。

殖民者走了。國家獨立了。

薩林姆千里迢迢跑來到大河灣上的小鎮,在這里呼吸的每一口空氣和接觸到的每一顆塵埃上,都似乎散發著夢想和未來的芬芳。好像全世界的人都朝這里奔來,都像那滿河的水葫蘆朝小鎮漫卷而來。水葫蘆開著紫色的花,默默無語。

但眨眼之間,薩林姆發現繁榮里總透著無邊倉皇,無論他怎麼掙扎,他永遠是一個兩手空空的異鄉人,他已經完全失去了可以回去的地方。

只有水葫蘆依舊在黑色的大河上默默無語。

V.S.奈保爾

英國作家,生於一個印度移民家庭,50年代開始寫作,著有《米格爾街》、《斯通先生與騎士夥伴》、《自由國度》、《大河灣》、“印度三部曲”、《非洲的假面劇》等。

三、帕慕克

《我的名字叫紅》

“在追求他故鄉憂郁的靈魂時發現了文明之間的沖突和交錯的新象徵。”

帕慕克以酒館說書人的遣辭用字敘述一則歷史懸疑故事。《我的名字叫紅》有三個層面:它是一個謀殺推理故事,是一本哲思小說,也是一則愛情詩篇。珠玉般的詩文、旁徵博引的故事,讓人不禁贊嘆帕慕克擁有“迷人的藝術天賦及邪靈般的智慧”.

不論在自己的國家還是海外,帕慕克都有能耐跨立於兩個世界,也因此在商業上獲得極大的成功——他的作品被翻譯成二十種語言。他的小說間接援引舊蘇菲派的故事與伊斯蘭 傳說 ,並結合了大眾 文化 ,使他成為了這一代土耳其小說家中能夠置身歐洲文學主流的第一人。

奧爾罕·帕慕克

當代歐洲最核心的三位小說家之一,享譽國際的土耳其文壇巨擘,出生於伊斯坦布爾。2006年獲諾貝文學獎,作品囊括法國文藝獎、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和都柏林文學獎在內的歐洲三大文學獎項,已經被譯為40多種語言出版。

四、格拉斯

《剝洋蔥》

“其嬉戲之中蘊含悲劇色彩的寓言,描摹出了人類淡忘的歷史面目。”

德國社會標志性人物君特·格拉斯在這部爆炸性回憶錄中,自揭其隱瞞了六十年的秘密,從而引發震驚世界文壇的“格拉斯黨衛軍事件”。一時間,《剝洋蔥》成為世界各大媒體的標題新聞,年屆八旬的格拉斯首次公開承認這一人生污點後,受到了文學界、政界、評論界等各方的猛烈批評,《剝洋蔥》引發了近年來最具影響力的文化事件。

在回憶錄《剝洋蔥》中,格拉斯記敘了他從12歲到32歲的生活經歷,從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寫起,一直寫到他在巴黎的簡陋條件下完成《鐵皮鼓》。格拉斯聲稱12歲時戰爭的爆發,對他意味著童年的結束,此前的童年記憶往往是靠不住的,而他在《鐵皮鼓》之後的經歷,已經為人們熟知,無需寫入回憶錄。

在書中,他一次次地詰問年輕的自己,一層一層地剝去記憶的外皮,盡管這是一個痛苦、艱難、浸滿淚水的過程,因為格拉斯認為“必須為這本書找到一種形式”——我們的回憶、我們的自畫像都有可能是騙人的——它們也經常是騙人的,這是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

君特·格拉斯

作家、雕塑家、畫家,生於但澤。他是當代德國最有影響的作家,文學創作涉及小說、詩歌、 隨筆 。

五、赫塔·繆勒

《呼吸鍾擺》

“專注於詩歌以及 散文 的率真,描寫了失業人群的生活圖景。”

“這是一部關於政治紀實文學的不可忽視的作品。”德國《時代周刊》文學評論開篇就給予了赫塔·穆勒的長篇小說《呼吸鍾擺》這樣的評價。

這部作品講述的是二戰後在一個蘇聯勞改營里的俘虜的故事。在那個時期的專制社會中,時刻都有可能發生逮捕、酷刑和謀殺,這種恐怖的陰影像某種氣味一樣彌漫在人們日常生活所呼吸的空氣當中。赫塔·穆勒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將這種窒息的恐怖感在她的作品中表達了出來。

這部小說主要描寫了一個人,即奧斯卡·帕斯提奧。將他的命運轉化為一部文學作品是冒險,因為它必須能夠說服那些了解奧斯卡·帕斯提奧的人,同時也必須能夠說服那些經歷了這段歷史、始終也無法擺脫這段恐怖過去的人們。

那個時代的犧牲者不僅包括納粹分子本身,還包括當時被戰勝者抓捕的人們:例如所有17至45歲的羅馬尼亞籍德國人,他們在1945年1月被送到了蘇聯勞改營中。當時17歲的羅馬尼亞裔詩人奧斯卡·帕斯提奧以及赫塔·穆勒的母親也遭到了流放。由此,奧斯卡·帕斯提奧與赫塔·穆勒有著相似的經歷,而他們的共同之處更在於他們對語言內部力量的信任,這種力量可以穿越文字表面直達真理本身。正因如此,這兩位作家決定共同完成赫塔·穆勒在2001年開始的這部文學作品。

赫塔·穆勒

羅馬尼亞裔的德國女性小說家、詩人、散文家,被德國媒體稱為“德國文學的圈外人”。

代表作品:《我所擁有的我都帶著》、《光年之外》、《行走界線》、《河水奔流》、《呼吸鍾擺》等。

赫塔·穆勒的文字中不僅透露著詩性,同時也有著對日常生活的細致入微的描述和刻畫,這兩者又以一種奇妙的方式和諧地共存於作品之中。

六、略薩

《綠房子》

“他對權力結構進行了細致的描繪,對個人的抵抗、反抗和失敗給予了犀利的敘述。”

《綠房子》的故事發生在相距很遠的兩處地方,即位於秘魯海邊沙漠地區的皮烏拉市和遠在亞馬遜流域心臟地帶的能夠經商和傳教的聖瑪麗亞·德·聶瓦鎮。故事的象徵物就是那非常出名的,由外地人安塞爾莫建造的享樂中心——綠房子。

對於一切願意深入了解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敘事作品的人來說,閱讀《綠房子》這部拉美文學史上的典範小說,是一種不可或缺的體驗。

警長掃了帕特羅西紐嬤嬤一眼,肉蠅還停在她的額上。汽艇在混濁的河水上顛簸不已,兩岸牆一般的樹木散發出黏糊糊炙人的蒸氣。警察們光著上身,被中午黃綠色的太陽照射著,蜷縮在船篷下呼呼大睡。小個子的頭枕在討厭鬼的肚子上;黃毛汗出如雨;黑鬼張著嘴在打鼾。一群蚊蚋緊跟著汽艇;蝴蝶、蜜蜂、肉蠅在人體之間飛來飛去;馬達均勻地咕嘟著,打了哽噎,接著又咕嘟起來。領水員聶威斯左手掌舵,右手拿煙,臉上亮油油的,頭戴草帽,毫無表情。這些森林地區的人跟常人不一樣,不那麼汗淋淋的。安赫利卡嬤嬤閉著眼,直挺挺地坐在船尾,臉上至少有一千條皺紋,她不時地伸出舌尖舔舔鬍髭上的汗水,再吐出來。可憐的老太婆,怎麼能禁得起這種顛簸呢。肉蠅扇起藍色的翅翼,輕輕一震,離開帕特羅西紐嬤嬤發紅的前額,在白光中繞了幾圈就消失了。

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

作家、詩人,擁有秘魯與西班牙雙重國籍,是拉美“文學大爆炸”主將之一。 詭譎瑰奇的小說技法與豐富多樣而深刻的內容為他帶來“結構寫實主義大師”的稱號。

文學的意義,也許就在於其“無用之用”。梁文道說,讀一些“無用”的書,也許是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變化,就是來自這種時刻。

七、阿列克謝耶維奇

《二手時間》

“她的復調寫作,成為對我們時代里苦難與勇氣的紀念。”

本書通過口述采訪的形式,講述了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間的痛苦的社會轉型中,俄羅斯普通人的生活,為夢想破碎付出的代價。他們的真實講述見證了歷史轉折時代整個社會的變動,為這段影響深遠的歷史賦予了人性的面孔。

作者追溯了蘇聯和蘇聯解體之後的歷史歷程,讓普通的小人物講述他們自己的故事,從學者到清潔工,每個人都在重新尋找生活的意義——人們如何追尋信仰、夢想,如何訴說秘密和恐懼,人們重新思考什麼是“俄羅斯”和“俄羅斯人”,為什麼他們無法適應急劇的現代化,為什在近兩百年之後,他們依然與歐洲相隔。

蘇聯解體已逾二十年,俄羅斯人重新發現了世界,世界也重新認識了俄羅斯。新一代已經成長起來,他們的夢想已不再關乎夢想,不再像90年代他們的父輩關心信仰。二十年來,人們看到了嶄新的俄羅斯,但她卻早已不是任何人曾經夢想過的俄羅斯了。

“一部20世紀後半葉的微觀俄國史,筆力直抵普京時代。”德國媒體盛贊該書擷取的是最為細小的馬賽克,卻拼出了一幅完整的後蘇聯時代圖景。

S.A.阿列克謝耶維奇

Святлана Аляксандра?на Алекс?ев?ч

記者、散文作家,出生於白俄羅斯。已出版的著作有:《戰爭的非女性面孔》《最後一個證人》《切爾諾貝利的回憶》等。

八、帕特里克·莫迪亞諾

《夜的草》

“他用記憶的藝術展現了德國佔領時期最不可捉摸的人類的命運以及人們生活的世界。”

這部作品是他在“半夢半醒之間”,用“記憶與遺忘、現實的殘片與幻想的光芒” 編織 出的又一個色彩絢麗的“錦綉花飾”,是他“群島式的寫作”中浮現出的又一座迷人的小島。

在一本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舊 筆記本 里,一位作家發現了一段往昔時光的蹤跡。五十年過去了,筆記本里記錄的文字將他帶回到蒙帕納斯、大學城、左岸以及那個“去殖民化”時代。那時他與一位名叫丹妮的年輕女子來往甚密,然而走在2012年的巴黎街道上,1966年發生的那些事變得可疑——她隱瞞了許多事實真相:她的真名,她的活動,還有一個令她著實煩惱的巨大秘密……警察局裡留有她與幾個熟人朋友的檔案,但追尋真相的線索依然若隱若現。空間與時間的錯位,現實與詩意的混淆,讓這部小說成為一個撲朔迷離的青春夢幻曲。

帕特里克?莫迪亞諾

法國當代著名作家,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莫迪亞諾的小說常常通過尋找、調查、回憶和探索,將視野轉回到從前的歲月,描寫“消逝”的過去;也善於運用象徵手法,通過某一形象表現出深遠的含義。

歷屆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者及作品盤點>>>點擊下一頁!

3. 如何評價加拿大作家門羅的小說《逃離》

《逃離》講述愛的力量和無止境的背叛,講述瑣碎生活中的不安分、錯過的機會,講述一次又一次的逃離,以及人們為此付出的代價。門羅關注日常生活,善於捕捉人與人之間復雜而微妙的關系。不同年齡、不同境況中的人,在門羅朴實克制的文筆下生動鮮活,似可觸摸。

4. 解析艾麗絲門羅《逃離》

「女人談論生老病死」
門羅出生在渥太華,大部分時間都在這個安靜的城市度過。她的小說寫得也都是這個城市郊區小鎮上演的平民中的愛情、家庭日常生活,而涉及的卻都是和生老病死相關的嚴肅主題。這個女作家的筆觸簡單樸素,但卻細膩地刻畫出生活平淡真實的面貌,給人帶來很真摯深沉的情感,簡單的文字帶來豐厚的情感,這恰好顯示了文學最本質的能量。很多人把她和寫美國南方生活的福克納和奧康納相比,而美國猶太作家辛西婭·奧齊克甚至將門羅稱為「當代契訶夫」,而在很多歐美媒體的評論中,都毫不吝嗇地給了她「當代最偉大小說家」的稱號。
門羅寫的大部分是女人的故事,她的早期創作中,是一些剛剛進入家庭生活的女孩子,為愛情、性、背叛、孩子等苦惱;到後期,則是在中年危機和瑣碎生活中掙扎的女性,但她們都有著慾望和遺憾,有著強大和軟弱之處。
門羅的小說並不特別重視情節,更多是利用時空轉換,將記憶和現實生活打碎重新組合,這也表現了她想表現的觀點:看世界,或許有新的角度,文學就可以幫助人們重新認識世界。她曾經在一篇散文中介紹讀小說的方式:「小說不像一條道路,它更像一座房子。你走進裡面,待一小會兒,這邊走走,那邊轉轉,觀察房間和走廊間的關聯,然後再望向窗外,看看從這個角度看,外面的世界發生了什麼變化。」

講述平凡女性的命運
《逃離》(RUNAWAY)是愛麗絲·門羅2004年的作品,全書由8個短篇小說組成,其中的3篇互有關聯。該書將於近期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著名翻譯家李文俊翻譯,本文為該書譯後記。
近年來,在美國的重要文學刊物如《紐約客》、《大西洋月刊》、《巴黎評論》上,都可以經常讀到愛麗絲·門羅的作品。美國一年一度出版的《××××年最佳短篇小說集》中,也多會收入她的作品。她幾乎每隔兩三年便有新的小說集出版,曾三次獲得加拿大最重要的總督獎,兩次獲得吉勒獎。2004年第二次獲吉勒獎即是因為這本《逃離》,評委們對此書的贊語是「故事令人難忘,語言精確而有獨到之處,朴實而優美,讀後令人回味無窮。」 我國的《世界文學》等刊物也多次對她的作品有過翻譯與評介。可以說,門羅在英語小說界的地位已經得到確立,在英語短篇小說創作方面可稱得上「力拔頭籌」,已經有人在稱呼她是「我們的契訶夫」(美國女作家辛西婭·奧齊克語)。英國女作家A.S。拜厄特亦贊譽她為「在世的最偉大的短篇小說作家」。
望採納!!!!

5. 諾貝爾文學獎愛麗絲門羅《逃離》沒看懂

《逃離》由八個故事組成,八個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女性,且都生活在加拿大小鎮上,她們的日常生活細節,是當代小說中失落已久的,農活、甜點、清湯寡水的日常交際、萬語千言的日記和書信;她們目光所及處的風景,也是我們久久不曾領略的,楓樹、野菊花、落雨的下午、地毯上的線條;她們所經歷的生老病死,也多半是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所謂的「由自然之力造成的死亡」,死於海難,或者惡劣的天氣,這一切是極具加拿大氣質的,提示著作者的地域屬性和文化身份。但他們生活中,那種陰森的現代性卻並沒因此減少,「逃離」就是現代社會賦予他們的悲劇性機緣,以朱麗葉為主人公的《機緣》、《匆匆》、《沉寂》里,朱麗葉逃離女校教職去追隨偶然結識的漁夫,她的父親逃離原有的生活去做農夫,她的女兒驟然離家,棄她而去,在另一個地方過著富足的生活。《逃離》可以被視為「概念小說集」,八個故事隱隱被一個概念、一種氣質統一,人物的生活背景、遭遇、情感也多有近似,八個故事並無隔離之感,氣韻也並不被阻斷,混在一起組成了長卷。這種傳統的上游,是舍伍德·安德森和詹姆斯·喬伊斯,再龐大一點,還有福克納。

6. 為什麼這么翻譯門羅的逃離

因為《逃離》由8個短篇小說組成,講述了一群女人的「逃離」經歷。
《逃離》是加拿大女作家艾麗絲·門羅創作的短篇小說集,於2009年榮獲布克國際獎。
《逃離》全書共收錄八篇作品,集中體現了愛麗絲·門羅的文學造詣。
《逃離》可以被視為「概念小說集」,八個故事隱隱被一個概念、一種氣質統一,人物的生活背景、遭遇、情感也多有近似,八個故事並無隔離之感,氣韻也並不被阻斷,混在一起組成了長卷。

熱點內容
都市小說建造迪士尼樂園 發布:2025-05-09 03:44:35 瀏覽:689
校園重逢小說現代言情 發布:2025-05-09 03:36:36 瀏覽:464
求好看的短篇都市小說 發布:2025-05-09 03:35:54 瀏覽:96
易魔尊的最新小說作品 發布:2025-05-09 03:30:45 瀏覽:21
小說都市凡雲 發布:2025-05-09 03:25:53 瀏覽:934
石投網路小說下載安裝 發布:2025-05-09 03:25:09 瀏覽:563
我是網路小說反派 發布:2025-05-09 03:23:55 瀏覽:716
游戲都市累小說 發布:2025-05-09 03:18:06 瀏覽:222
東城令最新小說作品 發布:2025-05-09 02:59:35 瀏覽:678
關於重生三國劉琦的小說 發布:2025-05-09 02:49:45 瀏覽: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