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奧康納短篇小說選
Ⅰ 辛尼德 奧康納
Sinead O'Connor
又名 : 西尼德 奧康娜
職業 : 主題曲演唱 演唱
所屬地區: 愛爾蘭
出生地 : 愛爾蘭
生日 : 1966年12月8日
官方主頁: www.sinead-oconnor.com
Sinead O'Connor屬於90年代最有特色以及最有爭議的Pop巨星。在這整整十年中,這些極富影響力的女子的表演在電視廣播中十分流行。坦白的說,她們的光頭,憤怒的表情以及奇裝異服都和傳統觀點里邊對女性和性的看法大相徑庭。O'Connor堅持不懈的改變著婦女在搖滾中的傳統形象,聲稱自己不是作為性感明星而是作為嚴肅的藝術家存在的,她們發起的這項運動波及甚廣,從Liz Phair到Courtney Love再到Alanis Morissette。
O'Connor1966年12月8日出生於愛爾蘭的都柏林。她的童年十分坎坷:八歲時父母離異,後來她抱怨說1985年死於車禍母親的母親當時常常虐待她。在被天主教學校開除後,O'Connor因為入店行竊而被送往感化院。15歲她在一次婚禮上演唱Babra Streisand的「Evergreen」時被愛爾蘭In Tua Nua樂隊的鼓手Paul Byrne慧眼識珠,在與In Tua Nua合作了第一首作品「Take My Hand」之後,O'Connor搬出了寄宿學校以便傾力於自己的音樂生涯,開始她在附近的咖啡館表演,稍後她在都柏林大學學習聲樂和鋼琴演奏。
1985年O'Connor與Ensign簽約,定居倫敦。然後她發行了自己的首張電影「The Captive」音軌,與U2的吉它手合作的「the Edge」。在被評論認為她的首張唱片過於凱爾特化後,她自己擔任出品人,著手重新灌制專輯「獅子與眼睛蛇」,取材於聖歌的91章,與電台單曲「Mandinka」和「Troy」並稱1987年最受好評的作品。幾乎從她出道開始,O'Connor就成為了媒體中的爭議人物。在這張唱片發行後,她開始為四處引發騷亂的愛爾蘭共和軍辯護,甚至開始與一直以來支持她的U2交惡,稱他們的作品「誇大其詞」。
O'Connor在1990年推出躍居榜首的I Do Not Want What I Haven't Got之前基本上還保持著正統形象,這部作品是因為她和鼓手John Reynolds離婚這一痛心事件的升華。因為原名Prince的單曲「Nothing Compare 2 U」,這張專輯奠定了她巨星的位置。就在她一直因對政治問題直言不諱而大受媒體抨擊的時候,小報記者也對她和黑人歌手Hugh Harris的羅曼史緊追不舍。在美國,O'Connor也因拒絕「The Star Spangled Banner」在她之前表演而受到奚落,從Frank Sinatra那兒的待遇並不比公眾更好,他威脅要「踢她的屁股」。她還因拒絕出席Saturday Night Live的表演因為客座主持Andrew Dice Clay是一個厭惡女性的人。她甚至四次拒絕了葛萊美大獎的提名。1992年的她的第三張專輯「Am I Not Your Girl」銷量極差,然而關於詞張專輯優缺點的任何評論都變得沒有意義:當她終於在Saturday Night Live節目中出現的時候,她中斷了表演,撕碎了教皇保羅二世的照片!這件事使得她的事業遭受到了出道以來最大的挫折。
事件發生後兩周,當她在紐約麥迪遜花園廣場舉行的Bob Dylan演唱會上客串表演時,在觀眾的噓聲下被迫下台。
這時不斷有消息說O'Connor將要從歌壇引退,後來澄清了謠傳,她只是重返都柏林學習歌劇。數年內她保持低調。有人說她飽受神經失常的折磨,並有自殺傾向。1994年,O'Connor攜新作Univeral Mother重返流行樂壇,盡管好評如潮,她還是沒有能夠重新回復超級巨星的地位,第二年她宣布不再對媒體發表意見,1997年她推出了唱片Gospel Oak,2000年中,她發行大碟Faith and Courage,這是她整整六年積淀的結果退場。
此人是光頭,也是非現實主義歌手,有著極強的個性.
她曾經有著一頭棕紅色的長發,也曾有過一段幸福的生活.......
她極為的抵制社會 抵制鏡頭,因為她不想別人用她的音樂和聲望來賺錢......
她拒絕了無數次別人給予她的獎項.......
她曾經在眾目睽睽之下撕毀過羅馬教皇的畫像,也曾別人認為是褻瀆神的人.....
她之後的舉動也曾被無數人所排擠 所反對 ....
但她的聲音和她的奮斗精神卻依然沒有任何退減.....
32歲,她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小生命 然而她也在人們的抵制和贊揚中悄悄離開了人們的視線.....
2000年 她曾經舉辦過自己的一次告別演唱會,台下的所有歌迷都哭了..包括她自己..
然而,她還是悄悄的走了,並沒有因為別人的挽留而繼續創作和演出.......
如今的她,也可以叫做隱居吧.....
也許在一個偏僻的、不知名的小村子裡,可以看到她悠然的身影......
[關於a prefect indian]
這首歌曲是她在當了媽媽之後所唱的,整張專輯的第三收歌 也是最為著名的......
Ⅱ 弗蘭納里·奧康納的個人經歷
當代美國南方女作家弗蘭納里·奧康納(Flannery O'Connor,1925-1964)出生於喬治亞州。1945年畢業於喬治亞州女子學院,之後,獲得了研究生獎學金,進入著名的依阿華大學作家培訓班。39歲時死於紅斑狼瘡。在其短暫的生命中,她創作了兩篇長篇小說和三十一篇短篇小說,1957年獲歐·亨利短篇小說獎。
據說弗蘭納里·奧康納(Flannery O'Connor)五歲時,便教會她所喜愛的矮種雞倒退行走。這絕活吸引了百代(Pathe)電影公司的注意,一名來自北方的攝像師還被派到奧康納位於喬治亞州薩瓦納市的家後院拍攝記錄這一絕技。盡管該滑稽短片於1932年在美國眾多電影院上映,但奧康納從沒看過。在多年後一篇發表在《假日》(Holiday)雜志上的文章中,她說這不太像真實的事件「給我留下終身的創傷」。
到她1961年寫下《鳥禽之王》(「The King of the Birds」)時,奧康納已是擁有狂熱追隨者的文藝界名人了。她發表了兩部小說--《智血》(「Wise Blood」)和《強暴奪魁》(「The Violent Bear It Away」),以及一部短篇小說集《好人難尋》(「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這些作品使她聞名於世。《新聞周刊》(Newsweek)上刊登了一幅奧康納二戰前位於喬治亞州米利奇維爾(Milledgeville)的房屋的照片;《時尚芭莎》(Harper's Bazaar)則刊登一幅可謂魅力四射的奧康納肖像;此外,《時尚》(Vogue)雜志摘錄了她的作品。奧康納以這奇特的小雞為掩飾,思考了她與名譽以及流行文化之間那種令其不安的關系,並稱這一切對她的關注,讓她感覺自己像「羅伊·羅傑的明星馬和1955年奪冠的西瓜小姐」。(羅傑的馬被稱作是影視界最聰明的馬)
1964年,年僅39歲的奧康納死於紅斑狼瘡。她終身未嫁,大部分時間和她的母親呆在農莊裡。奧康納在那時本以為自己這樣的生活和工作會從人們的記憶中消失,她肯定沒人會為她立傳,因為「圍繞房子和雞圈轉動的生活不會成就令人興奮的作品。」然而《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認為奧康納小說集《上升的必將匯合》(「Everything That Rises Must Converge」)中的其中一篇短篇小說是「英語中有關寫作形式的極少數經典之作」。該小說集在她去世八個月後出版發行。奧康納的《短篇小說全集》(「Complete Stories」)則在她去世之後於1972年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她是二戰後首位列入權威的「美國文庫」的美國女作家。「有點弗蘭納里·奧康納的味道」這樣的短語走進我們的語言,它指的是那些詼諧、神秘和怪誕的時刻。和她後院的小雞一樣,奧康納的小說正因其與許多流行文學和文化背道而馳而不斷散發著迷人魅力。
瑪麗·弗蘭納里·奧康納於1925年3月25日出生於薩瓦納,是家中的獨苗,父親愛德華(Edward)是房地產開發商,母親是瑞加娜(Regina)。美國南方以新教徒居多,而住在聖約翰教堂附近的拉菲特廣場的奧康納是在少數愛爾蘭天主教社區中長大的。她在聖文森特語法學校的修道院受到嚴格的教育。奧康納自小就擅長寫作和繪畫,她的第一部「作品」「My Relitives」是由他慈愛的父親裝訂起來的一些尖刻諷刺的繪畫和圖片說明。在經濟大蕭條時期,為了父親在聯邦房建管理局的工作,奧康納一家搬到亞特蘭大。不久之後,父親患上紅斑狼瘡並於1941年初去世,奧康納受盡百般呵護的童年也隨之結束。
奧康納的母親隨後帶奧康納來到克萊因宅第(Cline family home),和親戚住在一起。克萊因宅第是一所由聯邦政府於1838年建造的房屋,裝飾有圓柱和楔形板,在米利奇維爾成為戰後喬治亞州的首府時,它曾臨時作為州長的住所。奧康納與她的母親瑞加娜和三位姨媽--瑪麗(Mary)、凱特(Katie)和格蒂(Gertie)住在一起,在一種強烈的母權環境中度過了她的青少年。奧康納在皮博迪中學(Peabody High School)和當地的喬治亞州女子學院就讀時,就作為校內漫畫家而引人注目。她花了大量功夫創作麻膠版畫,那些都是諷刺校園生活的「單格諷刺漫畫」。奧康納敬仰詹姆斯·瑟伯(James Thurber)(他是為《紐約客》雜志供稿的小說家和漫畫家—譯者注),也跟著把自己的漫畫作品投給《紐約客》(The New Yorker)雜志,但回應她的是「許多鼓勵性的回絕信」。
奧康納於1945年秋季入讀愛荷華州立大學的新聞研究生院,她一開始計劃當一名職業政治漫畫家。在愛荷華市的前幾周,奧康納發現了由保羅·安格爾(Paul Engle)組織的作家工作室,那是美國首個提供藝術碩士學位的研究項目,她因此轉了專業。在發現自己要當一名作家後,奧康納把「瑪麗」從她的名字中剔除;在《音調》(The Accent)雜志上發表第一個故事《天竺葵》(「The Geranium」);獲得了萊因哈特(Rinehart)獎學金,開始創作長篇小說。1948年,她來到藝術家社區亞多(Yaddo),花了九個月的時間繼續創作她的小說,並且在那裡認識了詩人羅伯特·羅威爾(Robert Lowell);1949年,奧康納在曼哈頓住了六個月,遇見了出版商羅伯特·基盧克斯(Robert Giroux);隨後移居到康涅狄格州的萊丁市(Redding),寄居在詩人兼翻譯家的羅伯特·菲茨傑拉德(Robert Fitzgerald)家裡,與其妻子薩利(Sally)和他們的孩子住在一起,創作小說《智血》。
奧康納的唯一一次出國之旅是在1958年4月和她的母親前往盧爾德(Lourdes)。在她後來一篇描寫此次療養之旅的文章中,奧康納寫道,「在那,我為自己正在創作的小說祈禱,而不是為我的骨頭,我沒那麼關心自己的骨頭。」她所祈禱的小說最終發表了,小說名為《暴力奪魁》(Farrar, Straus and Cudahy;1960)。次年她為《瑪麗·安回憶錄》(「A Memoir of Mary Ann」)作序,該書講述的是一個臉上長腫瘤且相貌受損的小孩獲得亞特蘭大的癌症救援所傳道修女們的照顧的故事。盡管大部分時間都集中在創作短篇小說上,奧康納還於1962年開始寫作她的第三部未竟小說,書名暫定為《異教徒為何發怒》(「Why Do the Heathen Rage」);此外,她常常拄著拐杖前往美國各所學院和大學,共發表並主持了60多場演講和讀書會,其中包括芝加哥大學、聖母院大學、范德比爾特大學、洛約拉大學和喬治城大學。她向一個朋友透露她自己「些許像拙劣的表演者」。
1964年,在做完纖維瘤切除手術後,奧康納的紅斑狼瘡再次復發。她在米利奇維爾的鮑德溫縣醫院和亞特蘭大的皮埃德蒙特醫院就醫。狼瘡再次復發時,奧康納正好在為她已計劃好的第二部小說集進行創作。她繼續寫作《審判日》(「Judgment Day」)和《帕克的後背》(「Paker』s Back」)。《審判日》是對她發表的第一篇短篇小說《天竺葵》的重寫。奧康納把書稿藏在醫院的枕頭下,這樣醫生就不會阻止她寫作。她六月份回到家裡,在7月7日接受了臨終塗油禮,不久便獲悉她的小說《啟示》( 「Revelation」)榮獲得了歐亨利文學獎第一名。8月3日,奧康納腎衰竭去世。8月4日在聖心教堂舉行彌撒,在低沉的安魂彌撒曲結束後,她被埋葬在米利奇維爾的梅默里希爾公墓上,和她的父親相鄰。她的第二部小說集《上升的必將匯合》在她去世一年後發表,獲得了高度的稱贊和一致的好評。查爾斯·波爾(Charles Poore)在《時代周刊》(Times)上評論道「她履行了...諾言」;《新聞周刊》的評論家稱之為「大師之作」。這本白色封面的小說集背面印著托馬斯·默頓(Thomas Merton)所寫的唯一墓誌銘:「閱讀弗蘭納里·奧康納時,我想到的不是海明威(Hemingway)、凱瑟琳·安·波特(Katherine Anne Porter)或薩特(Sartre),我想到的是像索福克勒斯(Sophocles)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