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短篇小說集
① 有哪些值得推薦的短篇小說集
海明威《雨中貓》、《白象般的群山》、《殺手》。
博爾赫斯《第三者》、《無禮的掌禮官上野介》、《南方》。
納博科夫《菲雅爾塔的春天》、《奧勒留》。
昆德拉《愛德華和他的上帝》(似乎是這篇名,忘了)。
村上春樹《盲柳與睡女》、《象的失蹤》。
川端康成《睡美人》
莫泊桑《項鏈》、《首飾》。契訶夫《農民》。麥克尤恩《立體幾何》。巴別爾《鹽》。皮里尼亞克《紅木》。塞林格《捕捉香蕉魚的季節》和《給艾斯美的故事》名氣極大,但如果非要我選,《木匠們,把房梁抬高些》最好。
卡佛的《真跑了那麼多英里嗎》很好,但我很鍾意他寫他父親那篇,非常真情流露。
魯爾福《烈火平原》。魯迅《鑄劍》。汪曾祺《受戒》。張愛玲《鴻鸞喜》。余華《朋友》。沈從文《丈夫》。
② 朱文的主要作品
文學著作 時間著作名稱備注1997年《我愛美元》小說集1998年《因為孤獨》1998年《弟弟的演奏》2000年《人民到底需不需要桑拿》長篇小說1999年《什麼是垃圾,什麼是愛》2002年《他們不得不從河堤上走回去》詩集電影作品 時間名稱備注1995年《巫山雲雨》編劇1999年《過年回家》聯合編劇,獲第5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2001年《海鮮》編劇、導演,獲第5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評委特別獎」2002年《雲的南方》編劇、導演,在第54屆柏林電影節上獲「亞洲電影促進網路」大獎柏林獲獎片《雲的南方》
柏林電影節上,新銳導演朱文執導的《雲的南方》獲得了非競賽單元的「 N ETPAC」獎。昨天談到這次柏林之行,作家出身的朱文很低調的回答說,「我沒有什麼感想了,這只是個游戲,其實獲獎沒有什麼的。」
這次獲獎的《雲的南方》的故事充滿了藝術色彩。朱文認為文藝片與商業片的追求是不一樣的,「盡管藝術影片是小眾化的,但是不代表它不具備商業性,比如索非亞科波拉的《迷失東京》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而商業片的定義也絕對不是指有很好票房的影片。在國外,藝術片有著自己固定的市場,而國內則不具備這個條件,我們很難看清兩者之間的界限。所以,目前來說,藝術片在中國的日子的確不是很好過,而要想達到國外的程度,是需要很多人一起努力的。」讓朱文高興的是,《雲的南方》已經通過了電影局的審批,不久就能上映,他希望大家能夠走進電影院,去感受一下藝術片的魅力。
《雲的南方》是朱文的第二部影片,他大膽的採用了 D V數碼攝像機來拍攝。而之前的電影處女作《海鮮》也是採用了這種方法,並且獲得了第5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也許有人會說我是因為沒有足夠的資金才想出這個的,但是我只是在按照自己的思路來拍攝影片。」朱文很自信地說,「 D V拍攝一定會成為一種流行。」至於下一步的打算,朱文說自己暫時還是要休息一段時間,因為自己屬於比較嚴謹的人,在每做一件事情之前,一般都是需要好好醞釀一下的。
談電影
《雲的南方》由北京世紀英雄公司和北京金菲林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聯合攝制,是世紀英雄扶持年輕導演的系列電影之一,講述了1960年代幾位年輕人在雲南的種種遭遇。在短短的一個小時內,朱文展示了他的機智、敏銳和配合的笑容,給我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而後他就消失了。我忽然有些狐疑:是不是所有1960—1970年代生人的導演,都要給人留下這樣的一種印象,就是他們對生活的無限理解,對經驗的剖析,都帶著一種有著適度驕傲,有著人性尊嚴的個人痕跡?他們這樣無聲地感動著某一代人,以及未來可能的大多數人。
吳虹飛: 能否先談談您的新電影。目前進展如何?是否遇到些困難?
朱文: 新電影還是一個未知數。原先想拍的《我的哥哥,我的妹妹》因為不能通過審查就擱下了。說起來也是一兩年前的事了,我的動作很慢。手頭在准備的電影還不適合談論。我將以最大的耐心來等待這第三部電影。吳虹飛: 是否能夠談談您的三部電影?是不是有什麼脈絡可以依循呢?
朱文: 我一直不喜歡談自己的作品,不管是小說還是電影。更何況是談你都沒看過的作品。現在我被迫成了一個「有些神秘的」的導演,聽說過怎麼樣怎麼樣,就是沒見過。我對這種處境並不是太反感。它們當然是不同的,我希望它們非常的不同。《海鮮》考察了一個善惡問題,涉及性、暴力、政治。《雲的南方》關注的是時間、空間的問題,講一種不可能的生活,其中也有性,也有政治。但不管它們多麼不同,一定會有你所說的脈絡可循,這個工作留給別人做吧。吳虹飛: 談談您的《達馬的語氣》,您即將出版的新書。
朱文: 這是一本短篇小說選,說起來我的作品以短篇結集的方式出版還是第一次。雖然都是舊作,但是還是希望給大家帶來一點新意。這些年很多讀者,包括一些國內外的研究者,都抱怨市場上買不到我的書。對此我負有一定的責任。我的想法是,想忘記它們,想重新做人(笑)。這有點過於天真。我以前出的書版本大都非常難看,偶爾在書店遇著,我都繞著走,這傷了我的心。現在這本書的策劃是我的朋友楚塵,他送給我兩百多本新書,讓我看到這些年國內印刷術的進步。這極大地增強了我再版的信心。吳虹飛: 寫作於您,是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您說過,「就像一個植物的發芽開花一樣,都是特別自然的一件事。」為什麼寫作?您是如何走上寫作道路的?您的文學情結是什麼?為什麼會有詩歌情結(您的詩寫得很好)?而小說中的虛無感又從何而來?您看待詩歌、小說和電影的態度,前後有變化嗎?
朱文: 我說過類似的話。就我本身而言,「寫作」的發生是靜悄悄的,就像夏天,一場雷陣雨以後,院子里忽然長出一叢蓬蓬勃勃的雜草。跟草坪那種還是兩回事。現在看起來,所謂「走上寫作道路」是和青春騷動、尋找一種自由自在生活的沖動攪在一起的,叛逆、反抗,不想循規蹈矩。動作性很強,「文學性」次之。而「寫作」的職業性是我一直不太接受的,這一點到現在拍電影也還是一樣。為什麼寫作?玩唄。說實話,我的寫作觀念非常過時,始終相信寫作與內心有關,與內心的掙扎有關。我欣賞很多種寫作,但落實到自己,只會選擇這一種。
我沒什麼文學情結,也沒有什麼詩歌情結。小說中的虛無感從哪兒來?從生活中來,從腦袋裡來,從說不出的什麼旮旯里來。
③ 中國近代文學家排名
中國近代文學家排名:魯迅、巴金、林語堂、老舍、茅盾、沈從文、曹禺、張愛玲、錢鍾書。
1、魯迅
魯迅(1881-1936) 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才、豫亭,筆名魯迅。出身於封建官僚家庭。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的基石,後與《阿Q正傳》、《葯》、《故鄉》等小說名篇一同收入小說集《吶喊》。
2、巴金
巴金(1904-2005) 原名李堯棠,中國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興。現代文學家、出版家、翻譯家。同時也被譽為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是20世紀中國傑出的文學大師、中國當代文壇的巨匠。
1921年肄業於成都外語專門學校,1927年至1929年赴法留學,回國後,從事文學創作。被認為代表著中國大陸知識分子的良心,晚年提議建立中國現代文學館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館,但後者至今都未實現。
3、林語堂
林語堂(1895-1976) 中國現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語言學家,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出生於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坂仔鎮貧窮的牧師家庭。早年留學國外,回國後在北京大學、廈門大學等著名大學任教,林語堂於1940年和1950年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
1966年定居台灣,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八十二歲。林語堂既有扎實的中國古典文學功底,又有很高的英文造詣,他一生筆耕不輟,著作等身。
4、老舍
老舍(1899年—1966),原名舒慶春,另有筆名絜青、鴻來、非我等,字舍予。因為老捨生於陰歷立春,父母為他取名「慶春」,大概含有慶賀春來、前景美好之意。
上學後,自己更名為舒舍予,含有「舍棄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滿族正紅旗人。中國現代小說家、作家,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
5、茅盾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鴻,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人。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出生在一個思想觀念頗為新穎的家庭里,從小接受新式的教育。
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畢業後入商務印書館工作,從此走上了改革中國文藝的道路,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小說《子夜》。1981年茅盾自知病將不起,將稿費25萬元人民幣捐出設立茅盾文學獎,以鼓勵當代優秀長篇小說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