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異化主題的短篇小說

異化主題的短篇小說

發布時間: 2024-07-06 21:22:50

Ⅰ 卡夫卡短篇小說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一、主題思想:反映了世紀末情緒,表現了人的孤獨與恐懼,表現了荒誕世界和異化主題。

二、卡夫卡生前一共出版了《觀察》《變形記》《鄉村醫生》以及《飢餓藝術家》等四本薄薄的短篇小說集。留下三部未完成的長篇小說《失蹤者》《訴訟》和《城堡》,另有大量的書信、日記、雜感、隨筆等。
三、卡夫卡簡介:
1、弗蘭茲·卡夫卡,生活於奧匈帝國統治下的捷克小說家。出生猶太商人家庭,18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文學和法律,1904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為4部短篇小說集和3部長篇小說。可惜生前大多未發表,3部長篇也均未寫完。
2、卡夫卡是歐洲著名的表現主義作家。他生活在奧匈帝國即將崩潰的時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學影響,對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觀態度,故其作品大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徵直覺的手法,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包圍的孤立、絕望的個人。
3、文筆明凈而想像奇詭,常採用寓言體,背後的寓意言人人殊,暫無(或永無)定論,令二十世紀各個寫作流派紛紛追認其為先驅。

Ⅱ 王蒙的「蝴蝶」小說的主要意思

《蝴蝶》是王蒙的一篇充滿反思力量的佳作。小說的主人公張思遠,是一個帶著自審自責意識反思靈魂異化的獨特的藝術形象,是一個真誠的少見的反思主體。

張思遠原是八路軍的指導員,進城以後,由軍管會副主任一直到市委書記,職位一天比一天高,生活一天比一天舒適,頭腦中的階級斗爭的弦也一無比一天綳得緊,而與人民的距離卻一天比一大遠,這是一個由人民的公僕異化成了人民的老爺的過程。

一切使他有恍若夢中之感,自己到底是低頭認罪面目可惜的走資派,還是氣宇軒昂、神采飛揚、大權在握的張思遠,也使他百思不得其解,「也許是一場噩夢,一場差錯,是一次惡狠狠的玩笑。」

當他走出監獄的大門,是一隻孤獨寂寞的蝴蝶,他不再是什麼了也什麼也沒有了。在那個遙遠的小山村中,他是背著糞筐走在崎嶇山路上的老張頭,是愛吃老鄉家那缸民國十八年老湯腌的老鹹菜的老張頭。

在勞動中,他發現自己真實的存在,發現軀體中奔突的生命力,找到了自己的價值,他與鄉親們親如一家,是名副其實的老張頭。恢復工作以後,重進市委大院,不斷升遷,一闊臉就變,他又拉長聲音說話了,當時,他的臉紅了。

他發現自己變了,於是,他要找回他失去的東西,找回他的魂。「他是『老張頭』,卻突然變成張部長嗎,他是張部長,卻突然變成『老張頭』?」人生滄海桑田,官場升降沉浮,這一切使人想起那個古老的傳說,「庄生夢蝶」。

(2)異化主題的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王蒙作品特色

王蒙的作品一直貫穿著理想主義的主題,理想主義精神特色在王蒙的作品裡體現得最為鮮明突出,他在創作中對理想的反思和執著也在同代人中最具典型。

曾經是「少年布爾什維克」的王蒙,在屢經劫難之後,依然沒有拋棄早年的理想主義精神,平反復出的遭際反而讓他更加堅定對歷史理想主義的認同,王蒙相信,不管實現理想的道路有多麼曲折,但前途總是光明的。

也正因為這樣,王蒙在對他心中的理想主義精神謳歌的同時,也冷峻的指出了實現理想的艱難性與反復性。正如王蒙在小說《蝴蝶》中的主人公張思遠,他一直渴望實現自己的理想生活,卻不得不在文革的夾縫中小心翼翼的處理著各種問題。

從省委高官到被打倒的反革命,再下放到農村改造,看上去張思遠似乎離他的理想越來越遠,他也不明白為什麼他那樣的努力卻依然觸碰不到他的理想,但是最後,文革結束,他不僅平了反,還升了職,重新得到了黨和人民的信任與尊敬。

張思遠遠在天邊的理想又再次回到指尖。小說中的張思遠多少有些王蒙自己的影子,也影射了王蒙在實現理想主義精神的時候所經歷的曲折與反復。

Ⅲ 《小公務員的死》寓意是什麼

《小公務員之死》這個故事的寓意:

反映了由於當時社會的極端恐怖所造成的人們的精神異化、性格扭曲、心理變態與行為荒誕,也表現了一個下等官員可悲的屈從、可鄙的奴性與可憐的結局。而作家埋藏在內心的對這種不合理的社會制度的深惡痛絕之情,就可見一斑了。

《小公務員之死》是俄國作家契訶夫的代表作品之一。講述了一個匪夷所思的故事:一名小公務員竟在一名大官的呵斥聲中被「嚇死」。

作品鑒賞

小說通過對幽默可笑的人和事的描寫。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極端恐怖所造成的人們的精神異化、性格扭曲及心理變態,表現了作家對黑暗社會的抗議及對思想庸俗、生活猥瑣的小市民的「哀其不幸」與「怒其不爭」,表明了作家對罪惡制度的無淚控訴,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小說雖然字數不多,篇幅短小,但反映的問題和包含的意義卻十分深刻。

打了一個噴嚏,三番五次地向將軍道歉,受到呵斥後膽怯而死,由此可看到小公務員切爾維亞科夫為人謹慎、膽小怕事、奴性十足、行為可笑的性格特點,而在這「謹慎」、「可笑」的行為背後卻是他極其悲慘的經歷。

他的死,貌似荒唐,實則有著真實的社會生活背景。在當時的俄國,「大人物」摧殘「小人物」是一種普遍現象。這種卑微的小人物的畏懼感和奴性心理是沙皇專制制度下森嚴的等級制度和達官貴人長期飛揚跋扈、盛氣凌人的社會現實造成的。

因此,切爾維亞科夫的死是一個具有深刻社會意義的悲劇,作者透過這一形象表露了對人性可憐之處的不勝悲哀,也暴露了整個沙皇統治時期專制制度的黑暗。

Ⅳ 歸在語言 異在文化 ——關於歐亨利兩篇短篇小說譯文的評析和對比

一. 析歸異之偏愛,求歸異之平衡

歸化與異化的說法最早來源於1813年6月24日德國早期思想家斯萊爾馬赫(Schleiermacher)在柏林皇家科學院所作的題為《論翻譯的方法》的演講,他認為翻譯不是盡可能讓讀者靠攏作者,就是讓作者靠攏讀者。歸化與異化主要包含兩大類,一是語言層面,一是文化層面。然而歸化異化各自傾向於哪個層面,孫致禮教授認為:「翻譯的根本任務是忠實再現原作的思想和風格,而原作的思想和風格都帶有濃厚的異國情調,翻譯中不採用異化的方法,很難完成這一使命。與此同時,為了達到譯文像原作一樣通順的要求,譯者在語言表達中,又不得不作出必要的歸化。」由此可知,在翻譯過程中,異化側重於思想文化的處理,歸化側重於語言表達的處理。然而具體翻譯中,通常同時涉及到文化和語言的處理,因此析歸異之偏愛後,應該求歸化與異化的平衡,歸化異化互為補充。

二. 譯海拾貝:小說《婚》和《沒》的譯本賞析和對比

1. 譯文和譯者簡介

歐亨利小說以其出人意料而又合乎情理的結尾情節設計深受讀者喜愛。本文選取的兩篇小說《婚》和《沒》都體現了歐亨利對小人物的命運的同情和關心,同時也對他們自身的劣根性提出了辛辣的嘲諷和批評,是典型的歐亨利式小說。同時選擇的譯本分別是2010年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出版的張經浩先生的譯本和2010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王永年先生的譯本。選擇這兩種譯本的原因有三,第一是這兩種譯本在各大網上書店銷售量大;第二是這兩種譯本各有千秋,但是都能體現語言層面歸化和文化層面異化的雜糅;第三,同是採取歸化策略,張譯本和王譯本在表達方式上有所不同,可以作出比較,各取其長,各補其短。

2. 歸化的具體體現

「欣賞翻譯的藝術就是要看譯者如何利用目標語的語言資源去克服翻譯困難。」漢語特有的語言資源有主要有量詞,疊字和四字格以及古體語。這四種處理方法,實際上是撇開了原語中的詞語和句法轉而迎合目的語的表達方式,盡量照顧目的語讀者的需要,是歸化的處理方法。

從張譯《婚》版本中,我們可以看到歸化的具體表現如下:

量詞:一卷鈔票;一大疊鈔票

疊詞:醉醺醺;

四字格:當之無愧;拚死拼活;笨手笨腳;鬍子拉碴;應接不暇;興師動眾;懷才不遇;不三不四;十有八九;財源滾滾;滑頭滑腦;天衣無縫;絡繹不絕;兩廂情願

古體語:見下文例3

王譯《婚》版本中:

量詞:一幢房子;一條人魚;一張五元鈔票;一支雪茄;一則廣告;一封回信;一卷大額鈔票

疊詞:冷冷地;咕嚕嚕;

四字格:酩酊大醉;游手好閑;唯利是圖;嬉皮涎臉;不可開交;無懈可擊;難分難舍;和盤托出

古體語:見下文例3

下面我們來對上述方法在譯文中的具體運用做簡要分析和對比:

例1:An old friend of mine, Zeke Trotter, had made his wife a widow a year before drinking some dyspepsia cure of the old doctor』s instead of the liniment that he always got boozed up on.  (斜體部分為本文作者所加,下同)

張譯:我有位老朋友,叫齊克特羅特。平常他總是灌黃湯灌得醉醺醺,一年前有次沒灌好,吃了老醫生治消化不良的葯,讓老婆成了寡婦。 

王譯:我有個老朋友,齊克特羅特,去年喝了一個老醫生的消化葯,而沒有喝那種老是使他酩酊大醉的萬應葯,結果害的老婆當了寡婦。

此處,張譯版本在翻譯」got boozed up」時採用了ABB疊詞處理方法。疊詞能夠增強語言音律美和節奏感,使得譯出的漢語更有表現力,更易使讀者接受。如果此處不使用疊詞,而是直譯為」他總是灌黃湯灌醉」,意思表達依然完整,但是表現力大打折扣。而此處王譯版本將其處理為四字格亦可,表達力也較強。兩種處理辦法均可。

例2:Out of that number something like thirty hundred will expect to give you in exchange, if they should win you, the carcass of a lazy and mercenary loafer, a failure in life, a swindler and contemptible fortune seeker.(206)

張譯:你等著瞧吧,這三千人里有三千零一或者是懶漢,或者是見錢眼開的人,或者是倒霉鬼,騙子,存心不良搞錢財的傢伙。(張經浩,第48頁)

王譯:在那批人中間,假如他們僥幸贏得了你的心,約莫就有三千人准備給你一個游手好閑,唯利是圖的臭皮囊,一個生活的失意人,一個騙子手和可鄙的淘金者作為交換。(王永年,第161頁)

此處張譯本將」thirty hundred」歸化翻譯為漢語中的特有句式」三千人里有三千零一個」,從中可以看出譯者對原文的深刻理解和在表達上的匠心獨運。原文所對應的名詞直譯應該為」三千人」,但是此處譯者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就譯者看來,這些居心不良的求婚者不在少數,甚至人人都各懷鬼胎,因此譯者大膽使用漢語特有的誇張句式」三千人里有三千零一個」,使得讀者能充分感受到當時整個社會人們道德水平普遍低下的境況的言外之意,不失為一種歸化的妙譯。反觀王譯本當中直譯成「三千人」就缺乏誇張的效果。並且從句式上看,王譯本對原文幾乎是直接直譯過來,顯得拖沓生硬,而張譯本更符合漢語的表達。因此,該處張譯本採取歸化的方法處理更為恰當。

例3:Would prefer a poor man with affectionate disposition to one with means as she realizes that the solid virtues are oftenest to be found in the humble walks of life.(205)

張譯:念卑賤者往往忠厚,故寧擇貧而情篤者。(張經浩,第47頁)

王譯:……然性情必須溫良,因微賤之人多具美德。(王永年,第159頁到160頁)

此處,兩種譯本都採取歸化的方法將原文翻譯成漢語味道濃郁的偏古體句,巧妙的將英語中的長難句簡化成符合漢語習慣的短句,贏得了漢語讀者的好感。兩種譯本均可,然而張譯本更是運用了對偶句,加強了譯本的文學性和節奏感,因此略勝一籌。

3. 異化的具體體現

翻譯的根本任務是忠實再現原作的思想和風格。然而有時候原作的思想和風格都帶有濃郁的異國色彩,或者說蘊含非常強烈的文化內涵,歸化的譯法無法傳達出其意義,此時就應該採用異化的方法。具體來說是就是直譯和解注文化負載詞。即,特意使用「不地道」的漢語,目的是保留原作的文化內涵。

據統計,張譯《沒》總共有註解11處,其中屬於文化負載詞的註解有6處;王譯《沒》總共有註解10處,其中屬於文化負載詞的註解有5處。以下舉例分析異化的具體表現以及對比:

例4:Dulcie went up to her room—the third floor back in a West Side brownstone-front.

張譯:達爾西走進西區一所正面用褐色石頭建造的房子三樓的一間後房,這兒是她的住房。

王譯:達爾西上樓到她的房間里去——西區一座褐石房屋的三樓後房。

此處,張譯本和王譯本最大的不同在於,張譯本對「褐色石頭建造的房子」加入了註解「19世紀時房子正面用褐色石頭建造表示房主人富有」,歐亨利將一個貧困的女售貨員的住處設計成代表富有的「褐色石頭房子」實際上是一種諷刺,既諷刺了社會貧富差距大,也暗指了女售貨員的虛榮心,她的生活和她幻想中的生活存在極大的落差,就如同褐色房子表面的富有和內在的貧困一樣。因此此處的註解對讀者正確理解原文作者意圖是不可或缺的。張譯使用異化的處理策略十分恰當。

例5:So, we began to insert our advertisement in newspapers covering the country far and wide. One ad was all we used. We couldn』t have used more without hiring so many clerks and marcelled paraphernalia that the sound of the gum chewing would have disturbed the Postmaster-General.(207)

張譯:「我們立即在全國各地報紙登徵婚啟事,只登了一次,多登非應接不暇,鬧得興師動眾,露出馬腳不可。」(張經浩,第49頁)

王譯:我們在全國各地的報紙上刊登了廣告。我們只登一次。事實上也不能多登,不然就得僱用許多辦事員和女秘書,而她們嚼口香糖的聲音可能會驚動郵政總長。(王永年,第162頁)

此處,張譯連用「應接不暇」「興師動眾」「露出馬腳」三個四字短語,優點是其形式簡潔明快,且具有模糊性和概況性,適宜用於處理冗長復雜的英文句子。並且易於被漢語讀者接受。但是此處歐亨利在原文中設計了「辦事員和女秘書嚼口香糖」的情節實際上是一種反諷,諷刺了當時社會行政人員工作態度的怠惰和工作效率的低下,換句話說,此處涉及到特殊的文化內涵。如果略去而是直接用四字短語替代,則不能體現原作者在此處的良苦用心,也沒有做到忠實。因此,該處應該採取異化當中直譯的方法處理。王譯的處理更為恰當。

例6:We no longer groan and heap ashes upon our heads when the flames of Tophet are mentioned.(60)

張譯:如今人們談起地獄的火焰時,不再邊哼呀咳呀邊往頭上倒灰了。(張經浩,第84頁)

王譯:如今人們提到地獄的火焰時,我們不再唉聲嘆氣,把灰塗在自己頭上了。(王永年,第33頁)

此處,在翻譯」heap ashes upon our heads」的時候,張譯和王譯都採取異化的方法,加註解釋「往頭上倒灰」是一種猶太的風俗,悲切懺悔時,身穿麻衣,須發塗灰。這種做法較好地保護了源語文化,同時讓讀者享受到異域特色。

三. 譯語喃喃:歸化異化 相得益彰 歸異同心

通過作者的親身翻譯實踐和對以上譯本的對比分析後發現,歸化多用於處理語言層面,異化多用於處理涉及文化的層面,雖然各有偏愛但是不完全分開,即歸化異化是相得益彰的;歸異同心,這里的心就是指讀者能喜愛和接受的翻譯文本。無論是歸化的策略還是異化策略,不能一味採用一種翻譯策略,而是應該從實際出發,歸異相糅,才能是好的翻譯。

Ⅳ 如何理解卡夫卡的《變形記》

卡夫卡的《變形記》中,由於沉重的肉體和精神上的壓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質,異化為非人。它描述了人與人之間的這種孤獨感與陌生感,即人與人之間,競爭激化、感情淡化、關系惡化,也就是說這種關系既荒謬又難以溝通。推銷員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變成甲蟲,盡管它還有人的情感與心理,但蟲的外形使他逐漸化為異類,變形後被世界遺棄是他的心境極度悲涼。

Ⅵ 卡夫卡的作品給人的感覺是怎樣的呢,大家有是怎樣評《變形記》

卡夫卡的創作旺盛期正值德國表現主義文學運動的高潮時期。他的短篇小說《變形記》可以說是表現主義的典型之作。表現主義的創作主張是遵循「表現論」美學原則而與傳統現實主義的「模仿論」原則相對立的。它反對「復制世界」,即不把客觀事物的表面現象作為真實的依據,而主張憑認真「觀察」和重新思考去發現或洞察被習俗觀念掩蓋著的,而為一般人所不注意的真實。為此就需要一種特殊的藝術手段,把描寫的客觀對象加以「陌生化」的處理,以造成審美主體與被描寫的客體之間的距離,從而引起你的驚異,迫使你從另一個角度去探悉同一個事物的本質。這種藝術手段通稱「間離法」,在布萊希特那裡叫作「陌生化效果」。《變形記》的變形即是一種間離(或「陌生化」)技巧。作者想藉以揭示人與人之間——包括倫常之間——表面親親熱熱,內心裡卻是極為孤獨和陌生的實質;之所以親親熱熱,因為互相有共同的利害關系維系著,一旦割斷這種關系,則那種親熱的外觀馬上就消失而暴露出冷酷和冷漠的真相。正如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文中所揭示的:「維系家庭的紐帶並不是家庭的愛,而是隱藏在財產共有關系之後的私人利益。」可謂一針見血。你看,當格里高爾身體健康,每月能拿回工資供養全家的時候,他是這個家庭里一名堂堂正正的而且受人尊敬的長子。

但當他一旦患了不治之症,失去了公司里的職務,因而無法與家庭保持這種經濟聯系的時候,他在家庭里的一切尊嚴很快被剝奪干凈,甚至連維持生命的正常飲食都無人過問。

他變成「非人」,他的處境無異於動物。當然也可以讓主人公得一種致命的重病或遭遇一次喪失勞動力的重殘,然後寫他被家人厭棄的過程。但這樣的構思其藝術效果不如變形那樣強烈。因為作為病人,他有口會說話,有眼睛會看人,你不能當著他的面表現出對他的厭倦,或不給他送飯吃。而一隻甲蟲,既不會說話,也沒有表情,他的孤獨感就更加令人感到凄然了——以上是從社會學觀點去看的。

如果從西方流行的「異化」觀念去看,這篇小說也是寫人與人之間、人與自我之間關系的一篇傑作。在實際生活中,卡夫卡在家庭里與父親的關系確實是不和諧的,但與母親關系是正常的,與他第三個妹妹特別要好。但卡夫卡卻在一封信中說:「我在自己的家裡比陌生人還要陌生。」現在卡夫卡通過《變形記》暗示我們:即使像他的妹妹那樣愛著哥哥,但一旦這位哥哥得了一種致命的絕症,久而久之,她也會像小說中的那位女郎那樣厭棄他的。這里,卡夫卡寫的是一種普遍的人類生存狀況。人的變形,也是自我「異化」的一種寫照。尤其是主人公變成甲蟲以後,人的習性漸漸消失,而「蟲性」

日益增加,彷彿格里高爾異化出人的世界以後,倒是在動物的世界裡找到「蟲」的自我了。這樣的寫法是絕妙的。

在人與人之間還沒有取得和諧關系的世界裡,人的變形也是一種象徵,一切倒霉人的象徵:人一旦遭遇不幸(喪失工作能力的疾病、傷殘、政治襲擊等),他就不再被社會承認,從而失去作為人的價值的「自我」,成為無異於低等動物的「非人」。

在現代藝術創作中,變形是一種怪誕的表現手段,是一種創造「距離」或「陌生化」

的技巧。按照美國美學家桑塔那那的說法,怪誕也是一種創造;它違背客觀事物的表面真實,卻並不違背客觀事物的內在邏輯,因此它已進入現代美學的范疇,成為表現主義文學藝術偏愛的一種手法。

表現主義文學創作強調從主觀的內心感受出發,作品往往具有一種個人的真實性,這在卡夫卡筆下呈現為自傳色彩。不僅主人公的身份(公司雇員)和心理(作為長子必須盡家庭義務)與作者近似,其他人物如父親、母親和妹妹幾乎都可以與卡夫卡的家庭成員進行比較。

熱點內容
網游小說主角的刀叫末日 發布:2025-10-20 08:36:28 瀏覽:618
菠蘿包輕小說簽約規則 發布:2025-10-20 08:36:27 瀏覽:143
官渡之戰經典小說推薦 發布:2025-10-20 08:33:28 瀏覽:650
以武為尊的都市小說 發布:2025-10-20 08:28:15 瀏覽:799
莫泊桑短篇小說每章主要內容 發布:2025-10-20 08:12:35 瀏覽:468
漢武帝小說全集免費閱讀下載 發布:2025-10-20 08:06:42 瀏覽:500
尋秦記小說原著結局很慘啊 發布:2025-10-20 08:04:11 瀏覽:985
主角有一個珠子空間的都市小說 發布:2025-10-20 07:52:04 瀏覽:834
愛情短篇小說心碎 發布:2025-10-20 07:50:34 瀏覽:584
類似國家游戲的小說 發布:2025-10-20 07:50:23 瀏覽: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