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合作化題材的短篇小說
『壹』 李準的成名作後
1953年11月20日,《河南日報》發表了李準的第一篇小說《不能走那一條路》,在出版單行本時名字改為《不能走那條路》。小說寫的是農民張栓因為做小買賣,「搗騰牲口」,欠下了賬,想賣掉土改時分的土地,「剩幾個錢再去撈一傢伙」;而村裡的另一個農民宋老定,土改之後攢了點錢,想買下這塊地為後代置業,後來在他的兒子、共產黨員東山的勸說下,放棄了買地的念頭,而將自己的錢拿出來幫助張栓,走上了互助合作的道路。這篇小說是最早反映土改後出現兩極分化現象的文藝作品,小說對以宋老定為代表的自發資本主義做了批評,指出只有互助合作才能使農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1954年1月26日的《人民日報》全文轉載了這篇小說,並加了編者按:「小說《不能走那一條路》,原發表在去年十一月二十日的《河南日報》上。這篇小說,真實、生動地描寫了幾個不同的農民形象,表現了農村中社會主義思想對農民自發傾向進行斗爭的勝利。這是近年來表現農村生活的比較好的短篇小說之一。」《人民日報》轉載時還是用的「不能走那一條路」的題目。
之後全國各地多家報紙先後予以轉載,並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文藝界得到了極高的評價,也引起了不小的爭論,最令人關注的是「李琮事件」。河南省檔案館館藏的兩份檔案真實地記錄了這篇小說在當時的影響和由此引發的「李琮事件」。
一份是1954年3月27日中南局下發的《關於轉載李准寫的小說的通知》。《通知》要求「分局和省(市)報紙都要轉載,要按照《人民日報》稿刊登,並根據《人民日報》按語的精神撰寫按語,號召農村幹部、知識分子學習這篇小說,若可能可以編成地方演唱材料供農村劇團採用」。當時的中國,農民翻身獲得土地以後,開始了農業合作化運動,生產資料收歸集體,集中勞動,平均分配,消滅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而合作化導致的後果是嚴重挫傷了勤勞者的積極性,生產力明顯降低,各種社會矛盾錯綜復雜。面對這種形勢,迫切需要在全國范圍內尋找一個正面典型,來證明既定路線方針的正確無誤,而小說《不能走那條路》的出現,正好迎合了當時的形勢,毛主席看後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並在《人民文學》上全文轉載。同時,毛主席在河南視察了新鄉七里營人民公社劉庄大隊,並樹立其為農業戰線的一面旗幟。當時的權威評論認為:《不能走那條路》「指明了中國發展的道路,通過合作化步入社會主義,實現共產主義。」這篇小說在當時特定的歷史環境和形勢下起到了指點迷津的關鍵作用。
1954年4月,《不能走那條路》由通俗出版社出版單行本,到1959年先後印刷4次。該小說曾先後改編成電影、話劇、梆子、墜子、閩劇、豫劇、眉戶劇、話劇、連環畫等多種藝術形式,中南局的這份通知印證了該篇小說在當時產生的影響和引起的重視程度。
另一份檔案,是1954年6月27日,河南省委宣傳部向省委提交的一份請示。這份請示是在宣傳部組織召開完李准小說《不能走那條路》研討和批評座談會之後,向省委匯報座談會的情況及形成的主要意見的請示。主要內容是:「1954年5月24日、25日,省委宣傳部組織了李准小說《不能走那條路》的研討和批評座談會,並成立了研討會的臨時黨組。」座談會肯定了李準的小說「是為廣大群眾所歡迎的一篇小說」,「《河南日報》去年十一月二十日已經發表並作評論推薦這篇小說,而《河南文藝》卻始終未登載,反登載了基本是錯誤的李琮同志的批評文章,以與《河南日報》分庭抗禮」。認為「編輯部及其他一些文化藝術部門的一些錯誤不是偶然的,是因為他們長期脫離黨的領導,脫離政治,脫離實際的資產階級文藝思想的反映」,嚴厲批評了編輯「把《河南文藝》作為少數幾個人的自封陣地,在處理作品問題上,常常夾雜一些個人的好惡」,「這是一個較為嚴重的原則性錯誤,是與總路線的精神背道而馳的」,認為「如果脫離總路線而發展下去,造成河南文藝界的思想更加混亂,不僅縱容了這些犯錯誤的同志,更嚴重的是足以窒息了文藝創作的積極性」。在研討會上,省委宣傳部就自己「官僚主義、分散主義、不抓中心關鍵、不解決問題的思想作風」做了認真檢討,並認為「省文聯和《河南文藝》編輯部的一些同志的錯誤思想,在河南文化藝術界工作的幹部中是帶有普遍性的」。 那麼,「李琮事件」又是怎麼回事呢?《不能走那條路》發表以後引起廣泛關注,評價頗高,但也有人提出了批評。1954年《文藝報》第二期刊登了李琮的《〈不能走那條路〉及其批評》,文章對小說做了大體肯定,但也指出:「《不能走那條路》也像一般初學寫作者的作品一樣,有一些由於作者生活經驗、思想水平和藝術能力的限制而產生的缺點。」作者認為,小說的缺點在於:「首先是對於張栓的處理上的不當。……要想如作者所想像的:使農民避免階級分化,也必須著重地幫助和吸引張栓這樣的人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但是,作品中卻只把宋老定當做了自發資本主義思想的代表者,而把張栓放在不足重視的、好像不需要著重批判和改造的地位上。要知道,宋老定的落後思想和張栓的『吃飛利』思想,是同時存在、並相互聯系的。兩者都是農村資本主義傾向的根據。」此外他還認為小說中斗爭的展開簡單化了,「在東山來說,完全依靠的是講一般的道理;斗爭的解決,在宋老定來說,則完全是依靠對於過去的回憶,」作者也因此認為對這個小說的評價過高了,「我以為……對《不能走那一條路》的作者的幫助上,還有不實事求是的地方。……忽視對於青年寫作者的培養,這是錯誤的。但我們也不應該贊同『拔苗助長』的辦法,因為它對於青年寫作者並不是真正的幫助。」
隨後《文藝報》在1954年第七期發表了康濯的文章《評〈不能走那條路〉及其批評》,對李琮的文章做了批評,指出,「這篇文章雖也有某些個別部分不無一定的優點,但整個來說,我以為是輕率的,有錯誤的」,「《人民日報》轉載這篇小說時所加的鼓勵和贊揚的按語,就嚴肅地說明了黨對這個作品的恰當的評價」。康濯在文章中一一反駁了李琮的觀點,也對《文藝報》做出了批評。可以說,「李琮事件」是導致《文藝報》編委會改組,副主編兼編輯主任陳企霞被撤銷職務,而主編馮雪峰則被降為七位編委之一,並且不是常務委員的導火索。
李准發表《不能走那條路》處女作時只有25歲,從此開始了創作生涯。河南省檔案館館藏的另外幾份檔案可以大致勾勒出李准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經歷。1954年8月主動要求舉家到滎陽縣落戶當農民,1955年開始從事專業創作。1959年他擔任編劇的電影《老兵新傳》被評為國慶十周年優秀影片,榮獲1959年莫斯科國際電影節銀質獎。1960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發表短篇小說《李雙雙小傳》,引起廣泛注意和好評,後改編成電影《李雙雙》,家喻戶曉,也被稱為李準的代表作。1962年元月,李準的行政級別已是十六級,1962年8月李准成為「吃皇糧」的專業作家。「文革」前,他寫了近50篇小說,10多部電影劇本,逐漸形成了拙樸、平易、詼諧的獨特藝術風格。
『貳』 灞變埂宸ㄥ彉綆浠嬪強璇︾粏璧勬枡
鍩烘湰淇℃伅
銆愪功 鍚嶃:灞變埂宸ㄥ彉
銆愭敞 闊熾:sh膩n xi膩ng j霉 bi脿n
銆愮被 鍨嬨:闀跨瘒灝忚
銆愪綔 鑰呫:鍛ㄧ珛娉
鍐呭圭畝浠
1958-1960騫村彂琛ㄣ1955騫達紝鍥㈠幙濮斿壇涔﹁般 *** 鍛橀倱縐姊呭夊懡鏉ュ埌鍋忓兓灞辨潙娓呮邯涔″拰鍐滄皯涓璧峰緩絝嬪悎浣滅ぞ錛屼絾涓浜涚佸績杈冮噸鐨勮佸啘鍗翠笉鑲鍏ョぞ銆
閭撶姊呭逛粬浠榪涜岃愬績緇嗚嚧鐨勬濇兂鏁欒偛錛屽苟鎸璐ヤ簡闃剁駭鏁屼漢鐨勭牬鍧忔椿鍔錛屽悎浣滅ぞ璧㈠緱浜嗙嬪d赴鏀躲備綔鍝佸杽浜庤繍鐢ㄦ柟璦鍦熻錛屽瘜鏈夋祿閮佺殑鍦版柟鑹插僵銆
浣滃搧璇勪環
銆婂北涔″法鍙樸嬬殑鍙璐典箣澶勶紝鍦ㄤ簬瀹冧負涓鍥藉綋浠f枃瀛︾殑浜虹墿鐢誨粖錛屽張澧炴坊浜嗛倱縐姊呫佸垬闆ㄧ敓銆佹潕鏈堣緣銆"浜闈㈢硦"銆佺帇鑿婄敓銆佸紶妗傜嬬瓑涓鎵逛釜鎬ч矞鏄庛佹牘鏍╁傜敓鐨勪漢鐗╁艦璞°
鐗瑰埆鏄"浜闈㈢硦"榪欎綅鑰佸啘錛岀畝鐩村氨鏄銆婃毚椋庨ら洦銆嬩腑閭d釜閫椾漢鍙戠瑧鐨勮佸瓩澶寸殑浜插厔寮燂紝鏄懼緱鍗佸垎涓版弧騫跺瘜鏈夌珛浣撴劅銆
鍦ㄤ漢鐗╁艦璞″戦犱笂錛屻婂北涔″法鍙樸嬪叿鏈夐矞鏄庣殑姘戞棌鐗硅壊錛屽埢鐢諱簡涓鎵瑰悎浣滃寲榪愬姩涓鐨勫厛榪涗漢鐗╁艦璞°
浣滆呭杽浜庡湪灝栭攼鐨勭煕鐩懼啿紿佷腑錛岄氳繃瀵屾湁涓鎬х殑琛屽姩錛岀獊鐜頒漢鐗╂ф牸銆傚︿範鍙ゅ吀灝忚村埢鐢諱漢鐗╃殑鎶娉曟槑鏄懼彲瑙併
銆婂北涔″法鍙樸嬪叿鏈夋祿閮佺殑鍗楀浗鐨勫湴鏂圭壒鑹詫紝婀栧崡灞辨潙娓呯淇婄編鐨勪埂椋庢按鑹插拰褰撳湴鐗規湁鐨勯庢儏姘戜織錛岃祴浜堝皬璇翠竴縐嶇壒孌婄殑鏂囧寲鈒存兜錛屽苟鍒涢犲嚭浠よ昏呭績椹扮炲線鐨勪紭緹庢剰澧冦
鍛ㄧ珛娉㈡槸椹鵑┉璇璦鐨勫法鍖狅紝銆婂北涔″法鍙樸嬩腑璇璦媧楃粌嫻佺晠錛屾竻涓借嚜鐒;浜虹墿瀵硅瘽騫介粯椋庤叮錛屽惈钃勪紶紲炪傜壒鍒鏄瀵規箹鍗楁柟璦鍦熻鐨勮繍鐢錛屾洿瑙佽璦澶у剁殑鍔熷姏銆
鍑虹増淇℃伅
浣滆:鍛ㄧ珛娉
欏墊暟:543
瀹氫環:27.0
涓涗功:涓鍥藉綋浠i暱綃囧皬璇磋棌鏈
鍑虹増紺:浜烘皯鏂囧﹀嚭鐗堢ぞ
瑁呭撫:騫寵
ISBN:9787020048953
鍑虹増鏃ユ湡:2005-1-1
灝忚寸洰褰
涓婂嵎
涓 鍏ヤ埂
浜 鏀涔
涓 褰撳
鍥 闈㈣儭
浜 浜夊惖
鍏 鑿婂挰
涓 娣戝悰
鍏 娣卞叆
涔 鐢寵
鍗 閫斾腑
鍗佷竴 鍖轟笂
鍗佷簩 紱誨
鍗佷笁 鐖跺瓙
鍗佸洓 涓瀹
鍗佷簲 鎮嬪湡
鍗佸叚 鍐沖績
鍗佷竷 澶濡
鍗佸叓 灞遍噷
鍗佷節 榪界墰
浜屽嶮 寮犲
浜屽嶮涓 闀滈潰
浜屽嶮浜 鐮嶆爲
浜屽嶮涓 杈涘姵
浜屽嶮鍥 鍥炲績
浜屽嶮浜 鎹夋
浜屽嶮鍏 鎴愮珛
涓嬪嵎
浜屽嶮涓 鏃╄搗
浜屽嶮鍏 紺鵑暱
浜屽嶮涔 鍓鎵
涓夊嶮 鍒嗘
涓夊嶮涓 鑰佸崟
涓夊嶮浜 絝炶禌
涓夊嶮涓 濂沖皢
涓夊嶮鍥 鐑傜Ё
涓夊嶮浜 澶ч椆
涓夊嶮鍏 綰犺憶
涓夊嶮涓 鍙嶇洰
涓夊嶮鍏 鐗涗激
涓夊嶮涔 鐭瑙
鍥涘嶮 璋冩煡
鍥涘嶮涓 濂斾撫
鍥涘嶮浜 闆ㄩ噷
鍥涘嶮涓 鎻掔敯
鍥涘嶮鍥 娑ㄦ按
鍥涘嶮浜 鍙屾姠
鍥涘嶮鍏 璁よ緭
鍥涘嶮涓 闇插簳
鍥涘嶮鍏 闇囨儕
鍥涘嶮涔 嬈㈠簡
浣滆呬粙緇
鍛ㄧ珛娉(1908-1979)錛屽師鍚嶅懆緇嶄華錛屾箹鍗楃泭闃充漢銆1934騫村弬鍔犱腑鍥藉乏緲間綔瀹惰仈鐩燂紝緲昏瘧鑲栨礇闇嶅か鐨勯暱綃囧皬璇淬婅寮鍨︾殑澶勫コ鍦般(絎涓閮)鍜屽熀甯岀殑鎶ュ憡鏂囧︺婄樺瘑鐨勪腑鍥姐嬨1939騫磋盪寤跺畨銆傝В鏀懼悗浠繪箹鍗楃渷鏂囪仈涓誨腑絳夎亴銆傝憲鏈夐暱綃囧皬璇淬婂北涔″法鍙樸嬨婃毚椋庨ら洦銆嬪強鐭綃囧皬璇淬婃箻奼熶竴澶溿嬬瓑銆
鏀圭紪榪炵幆鐢
鍚屽悕榪炵幆鐢匯婂北涔″法鍙樸嬫槸鐢卞皬璇存敼緙栬屾垚錛屼竴濂楀洓鏈錛岀敱钁楀悕鐢誨惰春鍙嬬洿緇橈紝1961騫7鏈-1965騫3鏈堢敱涓婃搗浜烘皯緹庢湳鍑虹増紺懼嚭鐗堛傚湪鏍規嵁鍛ㄧ珛娉㈢殑鍚屽悕闀跨瘒灝忚村壋浣滅殑銆婂北涔″法鍙樸嬩腑錛屼粬鍊熼壌銆婃竻鏄庝笂娌沖浘銆嬪強鏄庢竻鐗堢敾錛岄噰鐢ㄤ刊瑙嗗拰澶氳掑害鐨勬瀯鍥撅紝瀵瑰崡鏂逛笜闄靛湴甯︾殑灞變埂鐜澧冧綔浜嗗嚭鑹茬殑鎻忕粯銆備粬鍊熼壌闄堟椽緇剁殑浜虹墿鐢伙紝鐢ㄧ櫧鎻忔墜娉曞嬀鍕掑嚭璁稿氭ф牸椴滄槑銆佷翰鍒囨劅浜虹殑褰㈣薄銆傘婂北涔″法鍙樸嬬殑鎶掓儏椋庢牸銆佹皯鏃忕壒鑹蹭笉浠呭彈鍒拌昏呯殑騫挎硾鍠滅埍錛岃屼笖鑾峰緱浜嗙編鏈鐣岀殑楂樺害璇勪環錛岃璁や負鏄閭d釜鏃朵唬涓鍥借繛鐜鐢誨壋浣滅殑鏈楂樹唬琛錛岃鏂囪壓璇勮哄朵滑縐頒負涓鍥借繛鐜鐢誨彶涓婇噷紼嬬戝紡鐨勬澃浣滐紝1963騫達紝鍦ㄥ叏鍥界涓灞婅繛鐜鐢昏瘎濂栦細涓婏紝鑽h幏涓絳夊栥傝繖閮ㄦ濇兂鎬с佽壓鏈鎬ц緝楂樺張鐙鍏烽庢牸鐨勪綔鍝佺殑闂涓栵紝涓嶄粎鍙楀埌璇昏呯殑騫挎硾鍠滅埍錛岃屼笖寮曡搗鍏ㄥ浗鐢誨潧鐨勬敞鐩銆傛墦寮闀胯揪396騫呯殑銆婂北涔″法鍙樸嬶紝閭d簺鐢熸椿鍦ㄥ瘜鏈夋祿閮佺殑鍦版柟鐗硅壊鐨勬箹鍗楀北涔$殑浜轟滑錛屽湪鍐滀笟鍚堜綔鍖栬繍鍔ㄤ腑鐨勪竴璦涓琛屻-涓-鍔錛岃鎻忕粯寰楀欒叮妯鐢燂紝鐪熷垏鑷鐒訛紝涓鏃舵垚涓哄垵瀛﹁呯殑瀛︿範鑼冩湰鍜岀編鏈鐖卞ソ鑰呯殑鐝嶈吹鈃忔湰銆傛湁鐨勮昏呯敋鑷沖洜姝ゆ敼鍙樹簡鍘熸潵杞昏嗚繛鐜鐢葷殑瑙傜偣錛屾壙璁ゅ畠鏄鏃犳劎浜庡彲鐧"澶ч泤涔嬪爞"鐨勮壓鏈銆
1963騫達紝鍦ㄦ枃鍖栭儴涓庝腑鍥界編鏈瀹跺崗浼氫婦鍔炵殑鎴戝浗棣栧眾榪炵幆鐢昏瘎濂栦腑錛岃繛鐜鐢匯婂北涔″法鍙樸嬭幏寰楅噾濂栵紝鎴愪負涓鍥芥柊鏃舵湡榪炵幆鐢婚噷紼嬬戝紡鐨勪綔鍝併
緇樼敾浣滆呬粙緇:璐哄弸鐩(1922-)錛岀敓浜庝笂嫻鳳紝嫻欐睙闀囨搗浜猴紝鎴戝浗钁楀悕榪炵幆鐢誨訛紝鏇句換涓婃搗浜烘皯緹庢湳鍑虹増紺劇紪瀹°佷腑鍥界編鏈瀹跺崗浼氱鍥涘眾甯稿姟鐞嗕簨銆佽繛鐜鐢昏壓鏈濮斿憳浼氫富浠匯佷笂嫻風編鏈瀹跺崗浼氱鍥涘眾鍓涓誨腑錛屼腑鍥借繛鐜鐢葷爺絀朵細絎浜屽眾鍓浼氶暱銆佷笂嫻風編鏈瀹跺崗浼氬壇涓誨腑絳夈備韓鍙楀浗鍔¢櫌鐗規畩媧ヨ創銆
浠栫殑榪炵幆鐢諱綔鍝佽繕鍒拌繃鑻便佹硶絳夊浗灞曡堬紝鍦ㄨタ鏂瑰浗瀹跺睍瑙堝悗鏈変漢璇達紝"鐪嬩簡璐哄弸鐩寸殑鐢伙紝鎵嶆噦寰椾腑鍥戒竴浜涢亾鐞"銆備粬搴旈個鍦ㄦ硶鍥界殑緹庢湳瀛﹂櫌璁茶撅紝娣卞彈瀛︽牎瀛︾敓鐨勬㈣繋鍜岀埍鎴達紝浠ゆ硶鍥藉︾敓浠版厱涓嶅凡銆備粬紱誨紑鏃訛紝璇ユ牎瀛︾敓媧句唬琛ㄥ墠鏉ラ佽岋紝璇村ぇ瀹朵笉鏁㈡潵錛屾曞繊涓嶄綇浼氬摥銆1980騫翠腑澶緹庢湳瀛﹂櫌鎴愮珛榪炵幆鐢誨勾鐢葷郴鏃訛紝鐗硅仒璐哄弸鐩村吋浠繪暀鎺堛1985騫12鏈堜漢姘戠編鏈鍑虹増紺懼嚭鐗堜簡銆婅春鍙嬬洿璋堣繛鐜鐢誨壋浣溿嬩笓杈戱紝浠ュ強銆婅春鍙嬬洿鐭綃囪繛鐜鐢婚夐泦銆嬨併婅春鍙嬬洿鐢昏嚜宸便嬨併婁腑鍥借繛鐜鐢誨悕瀹剁粡鍏-璐哄弸鐩淬嬬瓑銆備粬鐨勫悕瀛楄鍒楀叆銆婁腑鍥藉ぇ鐧劇戝叏涔︺嬫潯鐩涓銆
『叄』 趙樹理有哪些作品
《小二黑結婚》、《李家莊的變遷》、《三里灣》、《李有才板話》、《鍛煉鍛煉》等。
1、《小二黑結婚》
《小二黑結婚》是現代小說家趙樹理寫於1943年的短篇小說。小說描寫了抗戰時期解放區一對青年男女為追求婚姻自由,沖破封建傳統和守舊家長的阻撓,最終結為夫妻的故事。
小說塑造了二諸葛、三仙姑兩個落後農民和小二黑、小芹兩個年輕進步農民的形象,通過這兩對思想觀念截然相反的農民的對照。
揭示了當時農村中舊習俗的封建殘余勢力對人們思想行為的束縛,以及新老兩代人的意識沖突與變遷,說明實行民主改革、移風易俗的重要性。
同時歌頌了民主政權的力量,反映了解放區的重大變化。小說結構完整,情節跌宕,語言通俗,富於地方色彩,開創了中國評書體的現代小說形式。
2、《李家莊的變遷》
《李家莊的變遷》,趙樹理編著,描寫李家莊激烈尖銳的階級大搏鬥。主人公鐵鎖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人物形象。
他是李家莊的外來戶,一個勤勞、忠厚、憨直的貧苦農民。他安分過日,卻遭到地主李如珍、小喜、春喜等人的欺壓迫害,以致破產,為養家糊口去太原做工,又受到軍閥欺凌。
在共產黨員小常的幫助下,他提高了覺悟,團結群眾,與地主展開正面斗爭,並在斗爭中逐漸成長,後來參加了八路軍,走向了武裝斗爭的道路。
通過鐵鎖的個人生活的線索寓於整個李家莊的變化之中,將抗日戰爭作為大背景,敘述了農民與地主的斗爭取得的階段性的勝利。
3、《三里灣》
《三里灣》,趙樹理著長篇小說,成於1955年(乙未年)。是我國第一部反映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優秀作品。
華北解放區模範村三里灣在進行著如火如荼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秋收、整黨、擴社 、開渠……合作化運動給農村帶來新氣象,但由此也引發了有關於兩條道路、兩種思想、兩種生活方式的種種矛盾,三里灣在發生著巨變。
4、《李有才板話》
《李有才板話》是現代作家趙樹理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1943年發表。小說主要內容為:抗戰時期,地主閻恆元把持了敵後根據地閻家山的村政權,村幹部貪污盜竊,營私舞弊,欺壓群眾,卻居然騙取了「模範村」榮譽。
李有才帶領小字輩,以「快板詩」為武器,同他們進行智斗,並取得勝利。作品採用有說有唱、夾敘夾議的板話形式,生動活潑。
5、《鍛煉鍛煉》
《鍛煉鍛煉》是趙樹理的小說。趙樹理與農民有深厚的感情。五十年代的中國文學創作要求體現國家意志和時代聲音。
作為代表農民思想情感的趙樹理在表面上不得不隨時代強流而迎合國家政治的需要,但是在潛意識和靈魂深處卻始終與農民共命運,同呼吸。《鍛煉鍛煉》無疑就是這方面的顯著代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趙樹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