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說歲歲年年燈會
Ⅰ 峻青的資料
峻青,男,原名孫俊卿,山東省海陽市人,當代作家,畫家,中共黨員。
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20世紀40年代開始發表作品。195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黎明的河邊》、《海嘯》、《血衣》等小說。中國作家協會第二、三、四屆理事。曾任上海作家協會副主席、代理黨組書記,《文學報》主編。
2019年8月19日晨,作家峻青在華東醫院病逝,享年96歲。
(1)短篇小說歲歲年年燈會擴展閱讀:
人物經歷
1941年參加革命工作,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膠東《大眾報》記者,新華社前線分社隨軍記者,昌維地區武工隊小隊長,《中原日報》編輯組長,中南人民廣播電台編委兼宣傳科長,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副主席、代理黨組書記,《文學報》主編。
195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短篇小說《血衣》獲1946年膠東文協二等獎、《黎明的河邊》獲上海蜂花杯獎,七絕《回歸詩》獲1997年香港回歸詩詞大獎賽榮譽獎。「文革」中受到嚴重迫害。粉碎四人幫後重新寫作。
1981年發起創辦《文學報》並主持該報工作。後任上海作協副主席,繼續在創作。幾年前又推出近400萬字的《峻青文集》(六卷)。峻青還是中國硬筆書協的名譽顧問,深受龐中華和全體同仁愛戴。
Ⅱ 【短篇】小說 雪兒的團圓年
1.
臘月,凍雨之後下了場棉花雪,雪照亮天空。田邊的草垛上開滿了冰花,樹枝上,屋檐下結滿一串串冰凌。在外打工的叔嬸們背著大小的行囊陸續回來,村口路上留下一排排深淺不一的雪窩窩。
雪兒的爸媽託人捎信,年三十前回家過年。
一群孩子拿著爸媽帶回的玩具,在野地里瘋玩,打雪仗,擲冰刀。唯獨雪兒悄悄地轉身離開,頭也不回地跑回家。
「奶奶,三嬸捎信了,爸媽年三十前回。」
「年三十回?那--好!」
「他們有沒有托你三嬸捎些年貨回來?」
「沒有。」
「唉,這過年也得有個年樣子吧!」奶奶長嘆了一口氣。
「快了,年三十,也沒幾天了,爸媽回來會買的。」
雪兒出生在08年元宵節,爸媽去廣東打工後,留下祖孫倆。去年奶奶中風癱瘓後卧床,雪兒除了讀書還要照顧奶奶的生活。
鄰家的爐灶間飄起了臘肉和瓦罐燉熱的米酒香,雪兒肚子咕嚕響,想著該給奶奶做中飯了。水缸面上結了一層薄薄的冰,雪兒破冰勺水,手指凍得像紅蘿卜。爐灶冰冷,雪兒引燃了干松枝,把手伸到火上烤。火滅了,雪兒再引火,將冷柴扔進火里,小手縮進袖管取暖。過一會兒鍋底的紅火漸漸燃燒起來,水沸騰了,雪兒做了雞蛋掛面,火煨紅薯,祖孫倆吃得香噴噴。
村裡有人家開始殺年豬,剁肉丸,腌蹄膀,備年貨。肉香彌漫,爆竹炸響,小年之後村裡的年味越來越濃。
雪兒家裡的老牛眯著眼,慢慢咀嚼著早晨吃下去的草,老母雞縮在雞窩里擠成一團。灶房裡只有一籃子土雞蛋,爸媽早點回來買年貨該多好!雪兒心想。
2.
臘月二十五,國道上的車開始多起來。三嬸站在村口朝國道上張望,汽車喇叭聲不斷,開始擺起了長龍陣。
「堵車叻!這一堵得有個二三天了。」
「雪兒,跟三嬸上國道去賣快餐。」
「賣,快--餐?」
「我,不去。」雪兒低著頭踩著腳下的雪泥巴,球鞋頭脫膠了,雪水慢慢滲進了鞋裡,冰冷。
「我,不去,去了,我奶奶吃啥?」雪兒嚅囁道。
「嬸煎荷包蛋,蘿卜干炒臘肉,再炒個紅菜苔。做好快餐給你奶奶送一份。」
「我奶奶嚼不動蘿卜干。」
「那就兩個荷包蛋下春絲面,保管你奶奶愛吃。」
「去吧!賣快餐賺的錢,嬸給你買雙新鞋。」三嬸摸摸雪兒的頭。
雪兒跟著三嬸回家,換了雙襪子和套鞋。三嬸做好快餐後挑著擔子,雪兒拎著飯桶,踩著稀嘩嘩的雪泥,深一腳淺一腳地走上了國道。
國道上的車子像條長龍一樣蜿蜒著,車尾喘息著,冒著白哈哈的熱氣。小汽車的窗緊閉,車里老的少的,吃零食,看手機,幾乎沒人注意到雪兒。
「賣快餐咧!二十元一份。」三嬸大聲吆喝。
「賣---」,雪兒膽小,叫不出聲。
「走,跟著嬸,上那邊,大巴車人多。」
三嬸打開熱氣騰騰的飯桶開始叫賣,「正宗土豬臘肉,香煎荷包蛋,蒜香紅菜苔,烤紅薯香又甜,不吃不知道,吃了忘不掉。」陸續有人下車來買,快餐一會兒賣完了。
三嬸吐著唾沫星子飛快地數著鈔票,從一疊鈔票里抽出一張五十元遞給雪兒,「這五十給你買雙新鞋。」
雪兒緊捏著錢,一路飛奔回家,結冰的田埂濕滑,一個踉蹌雪兒摔在田裡,一臉的冰渣渣,生冷地痛。
三嬸挑著擔子在後面追上來,「傻丫頭,跑這么快,摔著沒?」
「不礙事,三嬸。」雪兒爬起來,咧嘴笑著。
雪兒跑進家門大聲告訴奶奶,「年貨錢有了。」
「哪來的?」
「跟著三嬸賣快餐,賺的。」
「五十塊,可以買點肉了。」
「嗯。」雪兒不想告訴奶奶這是三嬸給她買鞋的錢。
「雪兒,明早你把那籃土雞蛋煮茶葉蛋,拿到公路上去賣,可以多換兩個錢。」
「年前,跟你三嬸上集市買身新衣服和鞋子。」
「我不要新衣服,買雙鞋就可以了,剩下的錢家裡買年貨。」
「你爸媽也不知道哪天趕回來買年貨?」
「快了,爸媽年三十前一定能回。」雪兒知道爸媽年年要等到結完工錢才會回。
3.
一縷陽光穿透屋檐下的冰掛,折射出五彩光芒,亮晶晶的冰凌開始化作水,沿著屋檐落在地上濺起朵朵小水花。雪兒盼著今天把這籃子土雞蛋賣了,給家裡添點年貨錢。
數數總共三十三個蛋,將爐火燒旺,茶水咕咚咕咚地響,灶台彌漫著茶香。雪兒小心翼翼地把雞蛋放進鍋里,大火之後小火煨,兩個鍾後茶蛋清香四溢,雪兒挑出兩個留給奶奶,自己挑了一個破殼的嘗嘗味兒,鹹淡合適。
雪兒雙手拎著一桶熱氣騰騰的茶葉蛋上公路,村裡已有不少人在長龍車陣旁叫賣,賣快餐的,賣雞蛋的,賣熱水的……雪兒有點害怕縮在一邊,不敢吆喝。
「雪兒,過來。」看見三嬸雪兒心安一點兒。
「上小車那邊去賣,城裡人愛吃。」
挽著桶子,雪兒沿路觀察車窗里的人,多數人還在車里昏昏欲睡。一個和自己年齡相仿的女孩沖她招招手,雪兒立刻走上前,車窗搖下來暖風撲面。
「多少錢一個?」
「2元,」雪兒小聲說。
「給我5個。」
收到十元,雪兒暗自高興,心裡有底了。拎著桶子飛快地跑向中巴車,學著大人的樣子,吆喝起來:「茶葉蛋,香噴噴的茶葉蛋。」
「來三個,來兩個……」雪兒踮著腳尖,雙臂舉起茶葉蛋遞上窗口。看著她那雙潔凈的眼睛,紅撲撲的小臉蛋,大家搶著買她的茶葉蛋,幾分鍾茶葉蛋就賣光了。
雪兒喜滋滋地攥著一把零錢,呼哧呼哧地跑得像只小雪兔,風刮在臉上一點也不痛,飛濺起的雪泥水,在耳邊飛過。
村頭的石磨坊排起了長長的隊伍,一陣豆粉糍粑的香味兒鑽進鼻尖。想起媽媽做的豆粉粑粑,口水在嘴裡劃了幾個圈,悄悄地咽下。要是媽媽也能趕上今年的打糍粑那該多好。
4.
遠遠地雪兒望見,裊裊的炊煙升騰在自家屋頂,是爸媽回來了?心跳到了嗓子眼,撲騰撲騰地,雪兒飛快地沖進家門,屋裡放著大包小包行囊。
媽媽正在灶前燒火,紅紅的爐火印在媽媽的臉上。看見雪兒,媽媽張開雙臂,雪兒撲進媽媽的懷里,「媽,你怎麼提前回來了,我爸呢?」
「雪兒乖,今年老闆沒有拖欠工資,所以爸媽提前趕回來了。」媽媽緊緊把雪兒摟在懷里。
「奶奶說你和三嬸上公路賣茶葉蛋,你爸撂下行李去找你了,怎麼沒碰上?」
「嗯,我上村頭了,看見有人打糍粑,沒遇上爸爸。」
「想吃糍粑糕了?」「嗯,」雪兒使勁地點點頭。
「小饞貓!」媽媽刮刮她的小鼻尖。
「媽媽這就炒豆子,磨豆粉,蒸糯米。」
「這是我賣茶葉蛋和快餐的錢,給家裡添點兒年貨吧!」雪兒把錢交給媽媽,媽媽背過身去,擦眼角。
「媽,你哭了?」
「沒,柴禾灰進眼睛了。」
「傻丫頭,爸媽回來會買年貨,這錢留給你和奶奶用。」
「給雪兒買身新衣褲吧!」奶奶在裡屋應著。
「好,明天趕集去買。」
媽媽從行李袋裡變戲法似的拿出一包糯米,倒出一小盆黃豆。旺火燒熱鍋,媽媽把黃豆倒進鍋里翻炒,微微焦黃的豆子開始脹裂,噼里啪啦的,滿屋豆子香,炒香的豆子倒在竹匾上晾涼。
爸爸風風火火地走進屋,把雪兒抱起來,用鬍子扎雪兒的小臉蛋,爺倆笑呵呵。吃著咯嘣脆香的豆子,爐灶間飄揚著快樂的火焰,屋裡暖烘烘的,奶奶開心地笑。
媽媽磨好豆粉後,將糯米加水倒進木製飯甑。加柴燒旺火,鍋底的紅火熊熊燃燒,鍋蓋邊冒著氤氳水汽,飯甑咕咚咕咚地唱著歌兒。糯米蒸熟後,跟著爸媽端著熱騰騰的糯米,去村頭打糍粑。
村裡人老遠就喊爸媽,挨家挨戶拉著家常排隊等,雪兒看娃兒們放鞭炮。
輪到雪兒家時,爸爸挽起袖子,將蒸熟的糯米倒進石臼。揮起胳膊,舉起木錘用力敲打,「啪、啪、啪」木錘落在石臼里,糯米粘連成了白雪團。爸爸漲紅臉,額頭冒著汗,接連不斷地捶打,成團的糯米糍粑,被木錘拔起長長的細絲,細膩粘稠香噴噴,雪兒在一旁看得吧嗒嗒地流口水。
爸爸從石臼里取出糯米糍粑團,媽媽手腳麻利地揉成細長圓條,捏成雞蛋大小的糍粑團,放在鋪滿豆粉的竹匾里,再揚上一層層豆粉,輕輕滾動,糍粑團包裹著豆粉,空氣中彌漫著濃郁的豆粉和糯米香。
雪兒忍不住抓起一個咬一口,糯香劃過舌尖,潤澤喉嚨;豆粉香飄過鼻翼,鑽到心底。一團豆粉粘在了鼻尖上,甜絲絲的,雪兒伸出舌頭舔鼻尖。想起愛吃糍粑的奶奶,雪兒催促爸媽快回家。
5.
年二八,爸媽帶著雪兒趕鄉集,置辦年貨。集市上人山人海,各種商品琳琅滿目,賣春聯的,賣花炮的紅彤彤鋪滿一地,花花綠綠的糖果粒兒堆成小山,雪兒看得眼花繚亂。爸媽給雪兒和奶奶買了一套新衣褲和鞋子。
沿街的商鋪圍滿了人,鑼鼓聲震天響,一看是舞獅子,雪兒便挪不開步子。拉著爸媽直往人堆里擠。只見一隻金毛大獅子披紅掛彩,踩著鼓點,搖頭晃腦地走出來。人群擋住了視線,雪兒踮著腳尖也只能從人縫里看到獅子的半個身子,爸爸二話不說,把雪兒抱起來。鑼鼓聲密集起來,獅子忽然一躍而上跳上一根柱子,豎直身子,踩著鼓點在幾根柱子上走起梅花陣,忽然跳上一根更高的柱子,搖頭擺尾,雪兒心跳得撲騰撲騰的,生怕舞獅的人會摔下來。一陣鞭炮在獅子邊炸響,獅子張開大嘴吐出一張新年快樂的紅色條幅,人群一陣歡呼。
看完舞獅之後,爸媽帶雪兒逛集市,剛出油鍋的芝麻球,熱氣騰騰的粽子,酸甜的糖葫蘆串,甜絲絲的棉花糖……各種好吃的雪兒都想逐一嘗嘗。媽媽說,吃多了鬧肚子,去買肉,炸肉丸子,做鹵肉。想著媽媽用醬油、白糖和各種香料熬制的鹵蹄髈,雪兒口舌生津,連連拍手。
肉菜市場人潮湧動,爸媽按清單采購,新鮮的豬牛肉,活蹦亂跳的魚和蔬果,幾大袋沉甸甸爸爸肩挑手扛,媽媽拎著紅燈籠,一家人歡歡喜喜回家。
6.
年三十,天剛蒙蒙亮,村裡就響起鞭炮聲,驚得犬吠雞鳴。家家戶戶開始准備生火做年夜飯,炊煙裊裊升騰,如夢境一般。
媽媽系著圍裙在灶台間忙碌,煎魚,剁肉丸子,鹵蹄髈,燉雞湯,廚房飄出一陣陣濃郁的香味。爸爸將暖烘烘的炭火,放在奶奶床邊,雪兒幫著奶奶梳頭洗臉換新衣,奶奶高興的合不攏嘴。
忙碌一整天,傍晚時分,一家人圍在爐火前,品嘗一桌子熱氣騰騰豐盛的美味。紅燒鯉魚寓意年年有餘,肉丸粉絲意味團團圓圓,鹵豬蹄髈泛著油光表示日子紅紅火火,蘑菇燉雞象徵來年大吉……,媽媽逐一告訴雪兒每道菜的寓意,囑咐雪兒魚不可動筷,隔日才能吃。雪兒嘴忙不停,爸爸端起醇香的米酒祝福奶奶,「過年好!身體健康!」奶奶說:「今年的年過得真好!年過好了,一年一家子都順暢。我們雪兒快快長大!」一家人歡聲笑語。
年夜飯後,雪兒換上新衣鞋揣著壓歲錢,看村裡的娃兒們放煙花,蒙著耳朵看」啾啾「亂竄的地老鼠飛竄上天,和女孩們轉著圈揮動著仙女棒焰火,希望五顏六色的火焰能有神奇的力量。畫個圈,雪兒許個願,希望今年爸媽能在元宵節給她過完生日再去打工。
一輪圓月升起在樹梢,屋檐下的紅燈籠透著溫暖的光,「團圓年,月圓圓」。春晚新年的鍾聲敲響時,爸爸點燃一大卷炮仗辭舊迎新。
Ⅲ 讀老舍作品有感 我是六年級的不要寫得太深也不要太淺 大約500字左右 多寫幾個讀後感
[原創] 老舍作品讀後感
熟悉階段
起初我對老舍先生的作品不比對魯迅、曹禺、巴金的更感興趣。我讀的第一部先生的作品是短篇小說《月牙兒》,不能說沒有感觸,但是在日記里連名字都沒有提,而張愛玲《金鎖記》倒留下了讀後感。現在想來,可能是小說中的壓抑和絕望色彩太濃,讓我實在寫不下去的緣故吧。
《我這一輩子》
因為先前看了電視劇,就讀了老舍先生著中篇小說《我這一輩子》,主人公的坎坷遭遇,對黑暗社會的迷惑與懷疑,對現實屢屢妥協又屢屢碰壁,無不帶給人一種辛酸之感,
而電視劇與原著相比,不僅增加了許多原著所沒有的人物(如瑞姑娘、趙二、鳳英等等)和情節,而且把時間跨度向後又延長了十餘年,將原有人物黑子(即劉方子)、福海(即順子)、馮先生(即吳仟南)的命運和性格也進行了推想和加工。但是這樣一來,主人公的形象就不像原著那麼豐滿了。
另外,在情節上將北京兵變改成張勛復辟時的搶劫行為,而且將市民的趁火打劫刪去,顯然是迴避了原著深刻而尖銳的思想內涵。至於為什麼要把主人公兒子的名字改成主人公自己的名字,更令我大為不解.
《貓城記》
因為天熱,前後經過22天才讀完了《貓城記》。小說作於1932年,通過主人公「我」在火星上的奇遇,用寓言式的手法描寫了一個行將滅亡的古老貓國,藉以影射舊中國的腐朽、墮落、愚昧、自私、勇於窩里斗……
貓國的官僚愚昧、人民麻木、軍隊不守紀律而強橫、學生游盪惹事。居民不喜歡吃飯,專以一種叫「迷葉」的毒品為糧,時時處於醉生夢死的狀態。對於外國人,貓國人既順從又倚恃;敵人入侵,不願反抗,卻在滅亡之際還要自相殘殺。個別清醒者如小蠍、大鷹的舉動沒能挽救亡國滅種的命運,最後或
絕望 自殺或自我犧牲。
作者由於對社會主義的不理解,用同樣誇張的手法,對貓國人實行的「大家夫司基」,對「馬祖大仙」的頂禮膜拜,進行了諷刺和抨擊。但我認為:作者並非是在否定社會主義,而只是對蘇聯的社會主義某些方面有所不滿,江青根本不可能理解這種超越時代的看法,所以作者的悲慘結局就無法避免了(這正是我讀《貓城記》的原因)。
盡管這本書後來連老舍先生本人都不喜歡了,但由於它形式上的有趣,以及批判的尖銳(盡管方向上有誤),後來仍然成為我最喜歡的國內現代文學作品。
《駱駝祥子》(讀後備忘)
用了八天時間,讀完了「語文新課標必讀叢書」的《老舍小說選》中的《駱駝祥子》,又用兩天重讀了短篇小說《月牙兒》。這里只談前者。
小說通過做洋車夫的祥子「三起三落」的買車經歷,在殘酷現實面前理想抱負的逐漸破滅,從一個指望通過個人奮斗過上好日子的下層社會青年墮落成一個懶漢和流氓的全過程,折射出舊北平以至於舊中國的社會風貌。
對於祥子的善良、自信而略有些自私,往吃、喝、嫖、賭、耍滑頭、詐騙、告密的轉化;虎妞的庸俗懶惰,以及對祥子生活的消極影響;小福子坎坷悲慘的命運;曹先生對平民的寬容體諒,小說都有傳神的刻畫。至於精明熱心的高媽(曹家的女僕),為生存苦苦掙扎的老車夫老馬、陰狠貪婪的孫偵探、妖淫的夏太太等次要人物,雖然著墨不多,都令人過目不忘。
小說用北京方言寫作,有些詞語還是我不曾聽說的,地方色彩很濃,促使我購買收藏。人物心理描寫也比較精彩。
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這本《老舍小說選》收入的《駱駝祥子》和《月牙兒》恰好表現了一個小夥子和一個姑娘在舊時代從追求理想到走向墮落的過程,而作為女性的《月牙兒》主人公命運更加悲慘。
《茶館》第三幕
讀完《地球的紅飄帶》的同一天還讀完了老舍作三幕話劇《茶館》的第三幕。姐姐上高中時在課本上讀了第二幕,1997年又在老張書記家借閱了第一幕,前後十幾年才讀完了全劇。
第三幕除了國民政府接收人員指良為「逆」,特務密探橫行施暴,出賣民族資本家產業之外,小劉麻子和小唐鐵嘴的賣淫業「托拉斯」,龐四奶奶(龐太監的四侄媳)借「三皇道」登上「皇後」寶座的臆想,印象最深,比當今社會的
「百丑圖」 更加「絢麗」,以事實有力地反駁了為國民政府作辯解的言論。
《老舍短篇小說集》(讀後備忘)
在昨天,《老舍短篇小說集》電子書成為我今年讀完的第一本書。書中除《我這一輩子》外,均未接觸過。其中除《「火」車》、《兔》、《東西》批判舊時代的專橫霸道、弱肉強食、媚外求榮之外,其餘《殺狗》、《一封家信》、《浴奴》等六篇則描寫抗戰時期,歌頌普通群眾的英勇不屈,批判普通人中的自私、懦弱、孤芳自賞習氣。
深入階段
2008年春天,被《老舍評傳》勾起了興趣,萌發了讀老舍其餘一些作品的念頭。第三年的春節前夕,開始了預定的「老舍作品閱讀年」。
《離婚》
用12天讀完了老舍的一部較早期的長篇小說《離婚》。通過幾個科員鬧離婚又不了了之的經過,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三十年代的社會風貌,批判了知識分子尤其是老李的懦弱和顧慮。
老李誠然是對黑暗社會不滿,而有時也能作出勇敢的舉動,與渾渾噩噩甚至同流合污的老吳、邱先生等人不同。然而他畢竟不敢和黑暗社會、庸俗生活決裂,最後只能採取逃避的方式,而依他的軟弱,逃避也未必能夠堅持,然而這也不能讓老李負全責,他人對現實的屢屢妥協,讓他看不到生活的希望。
張大哥夫婦是完全習慣於甚至喜歡這種黑暗的,他們的樂於助人已經接近於為非作歹了。但是殘暴的統治仍然使他們面臨了飛來橫禍,由於丁二爺平生頭一遭的英勇行為才得以解脫(他們卻蒙在鼓裡)。
小趙則不止是同流合污,更是黑暗的幫凶,集促狹、狹隘、虛偽、陰毒於一身,幸好最後被丁二爺掐死,沒有造出更大的禍害。
老舍還以可敬的膽量,影射了國民黨的特務機關,那個小趙似乎也是其中一分子。
小說對人物,即使是次要人物的心理感受和變化描寫很生動,而又不失北平的地方特色。尤其是對小趙的描寫,在充分暴露了他的丑惡內心之後,也袒露了他對誘騙不諳世事的張秀真(張大哥的女兒)的於心不忍及動了真情,表現人性的復雜很是到位。
《四世同堂》
我曾兩次看過1985版的《四世同堂》改編電視劇,遺憾的是都沒有看完整。讀了原著,不僅看到了日寇的屠殺、虐待、盤剝,還看到了愛國志士和普通百姓不同形式的反抗。除了對北平風俗人情,物產飲食的描繪,對侵略者心態和策略的剖析之外,還對佔領之下北平百姓的麻木和軟弱進行了批判,這讓我看到了魯迅的影子。
在敵人任意的淫威之下,祁老人的逆來順受、只求平安起了短暫的作用後,終究被連續的打擊敲得粉碎;祁天佑的老實本分,錢默吟老詩人的沉浸詩歌不問世事,小文夫婦的只顧個人小天地而又沒有任何招災惹禍的根由,都沒有能避免他們個人或家庭的毀滅。到了最難以忍受的時日,盡管在面臨飢餓的威脅下,也沒有發生集體的反抗,但錢默吟作為一介文人,傷身破家之後堅定地走上了甚至要扔出手榴彈的斗爭之路;為了家庭一貫忍受退避的祁瑞宣在太平洋上的戰火燒掉他最後一份工作之後,也投入了地下宣傳工作。劉師傅的出走,常二爺兒子大牛兒的報仇,李四爺對日本憲兵的還擊,說明了普通百姓中不乏反抗的火星。就連一生處世冷漠的小文在妻子被無故殺害之後,也做出了唯一一件英勇的舉動——砸碎了行凶日本軍官的腦袋。
老舍確實很會說故事。初讀時,我剛對日常生活的漫長描繪感到一點疲乏,就看到了由於漢奸冠曉荷的告密,錢默吟老人被日軍捕去,錢家長子和錢太太相繼慘死。錢家喪事剛了,錢老人意外地帶著累累傷痕撲倒在家門前……金二爺陪著錢老人闖進正打麻將的冠家,出手教訓冠曉荷、大赤包夫婦,在長久的悲憤之後第一次讓我感到痛快。讓我更痛快的是書中的漢奸幾乎都沒有落個好下場,這糾正了我由電視劇得到的一個錯誤印象:強橫威風有如西太後的的大赤包最後死在日軍的獄中。盡管死得非常慘,也不能引起我絲毫的同情。獻媚邀寵不遺餘力,卻又缺少作惡的膽量的冠曉荷,與自私自利,庸俗得讓人生厭的祁瑞豐同樣死在自己主子手裡,同樣到死都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可恨之餘又可悲。與大赤包同樣狠毒,卻只有在保證安全時才敢於害人的藍東陽,最後在日本死於原子彈爆炸。這個爬蟲除了可鄙只有可笑了。只有
被自己昔日男友祁瑞全結果 的冠招弟,才讓我能有一點憐惜,因為她所以墮落成特務,主要是受家庭的熏陶,而又有嬌美的外表。
再說深一點的感受:其一是老舍一貫的北京地方特色並沒有阻礙深邃的思想和遼遠的視野。
其二是「蘆笛」的 無聊阿彭
版主說老舍「善於表現人性」,確實如此,但這與「人性化」不同。冠曉荷和大赤包有時也有點「人性」,但那是建立在自私的基礎上的。例如冠曉荷難忘恩愛,不顧大赤包發威也去給尤桐芳收屍,可是對小妾的感情還是抵擋不住對野墳場的恐懼。這點「人性」的火星也照不亮黑惡的心靈。
《趙子曰》
用5天讀完了老舍最早的一部成功的小說《趙子曰》(作於1926年),敘述20年代一群大學生不同的精神風貌。最突出的當然是那位既庸俗無聊又欺軟怕硬,顯示自己不畏強權的趙子曰。他敢於挑頭組織學生大鬧學校,捆打校長,卻不敢搭救被退職奉軍軍官逼做流氓的同鄉譚玉娥——也是因見對方不像酒後初見時那麼漂亮,以致怕軍官報復(資助了譚玉娥一點錢)丟下家庭教師的差事逃之夭夭。他和武端、莫大年一直懷疑李景純與他們同樣,一心爭風吃醋,直到看到王女士給李景純的信,才知道冤枉了已不在人世的同學。
李景純是一位可敬的有為青年。屢屢勸告趙子曰做點於國家社會有益的事,不要混日子。他不主張使用暴力,但為了為民除害,也為了救王女士和張教授,決意刺殺軍閥賀司令,不幸失敗被捕。在生命的最後時段,他還繼續激勵趙子曰等人,終於促使他們洗心革面。
那個卑劣無恥、成為一切禍患的根源的惡少歐陽天風,我不想多說了。
老舍的幽默風格,尤其在人物細微的動作中體現出來,而這又充實了人物的性格。
另外,小說中寫到學生因不滿考試大鬧學校時,割下老庶務員的耳朵釘在門框上,聯想到《貓城記》中貓國學生切割校長身體的描寫,看來那並不完全出於幻想……
《火葬》
用和《趙子曰》同樣的天數,讀完了老舍在抗戰期間寫的一部直接描寫戰爭的小說《火葬》。
我是在《老舍評傳》中知道這部據說不成功的作品的,因此對它產生了興趣。但是讀過之後,卻說不出它有多麼差,也許是我的鑒賞力差勁吧。固然老舍對便衣隊石隊長這樣的抗日軍人的描寫是比較膚淺的,也沒有將他作為主人公表現。另外對便衣隊開始攻城時結果田麻子和日本憲兵的描寫,有些戲劇化色彩。但除此之外,對人物的刻畫,尤其是對王舉人為求保命屈身降敵,兩頭敷衍,並不顯得平庸。這個人物讓我想起了《四世同堂》中的牛教授,而牛教授只不過是個沒有出場的次要人物罷了。其他像夢蓮(王舉人之女)從嬌小姐到女戰士轉變的內心根源,石隊長的智勇雙全和慷慨赴死,劉二狗把漢奸做到底的愚蠢和虛榮(有點像藍東陽),都是栩栩如生。還有田麻子雖為虎作倀又不願把壞事做絕的心理——這確是體現了「人性化」的思想,但還在合理范圍之內。小說雖短,對日寇和漢奸的殘暴,表現的力度也不弱於《四世同堂》。
可見文豪的作品,即便是「劣作」,也是我難以企及的。
《神拳》
因為閱讀器電量不足,好像上天開玩笑似的又是一個5天才讀完了老舍在建國後一部較有名的劇作《神拳》。至此,「老舍作品閱讀年」宣告結束。
該劇通過義和團運動期間,直隸(今河北)某縣高永義、高大嫂為首的一支農民義和團隊伍從醞釀 發動
到參與保衛北京城的過程,小中見大地表現出整個義和團的發展過程,對於義和團爆發的原因,作者用簡潔的對話交待出了北方大旱和洋貨傾銷,在第四幕里又用同樣方式表現了清廷對東交民巷(使館區)「明攻暗保」的招數。爆發的又一原因——民教矛盾,作者則以夜貓子的橫蠻猖狂,映襯出其入教的哥哥、惡霸張飛龍的丑惡而加以表現。
其他如以孫知縣、明大人反映清廷官吏的腳踏兩只船和兔子膽作風,以喬神甫反映侵略者的偽善和陰險,就不算多麼出色了。
在對義和團的同情與歌頌基調之外,作者對他們的愚昧迷信有所表現,但刻意淡化;雖然寫了富家子弟田富貴的投機自保、渾水摸魚,但沒有觸及貧民中敗類的濫殺行徑——這就是義和團受人指責的重要原因。這些不足都出於時代的限制,不是作者能力的問題。在大氣候中文豪也無法寫出深刻的作品。
老舍作品經典(上下卷) 讀後感
拿到手中的是中國廣播出版社的《老舍作品經典(上下卷) 》,是從卓越網上購買的,原價65元,卓越上的價格是59.6元,相當於是88折。老實說比較其他書,折扣並不是很大的幅度。但是書是很好的書,厚厚的兩冊,700多頁,很重實的感覺,包裝不算是豪華,但是和老舍先生的作品風格相配。
不知道為什麼這書在卓越上介紹時寫的是「作者:舒乙 」,照 我看這是不合適的吧?我知道這個「作者:舒乙 」其實是老舍先生的兒子,不過他畢竟不是寫出這些好作品的真正作者啊?其實應當是編者就比較正確了。而書的封面上也確鑿地印著「 舒乙 編」,卓越為什麼會犯這樣的錯誤呢?有點讓人費解,也是不應當發生的情況。
老舍先生的才華是無可非議的。確實是大作家,平民風格與天生幽默,自居一家獨具一格。建議重點閱讀一下最前面的「代前言」,極其精練准確,先讀了這個代前言,就可以更好地閱讀和理解老舍先生的文章了。不知道這個精彩的「代前言」是誰寫的?據我想不會是他的兒子舒乙 ,因為那個口氣不像,應當是一個比較有份量的大家的手筆。開篇就總結了老舍先生的五個最重要的特點,而這五點「是了解他,懂得他的五把鑰匙。」
我喜歡《貓城記》,稍微有一點歷史知識的人看了都會知道,老舍先生是說的民國這前後幾十年的舊中國的國情,只是假借一個所謂的「貓國」奇遇,真正的意味是不言自明的。老舍先生和魯迅先生一樣,深愛自己的祖國和人民,看到國家遭受侵略人民慘
被壓迫,心中是十分痙的,而他們所能做的,只能是用自己的一支筆,去批判社會批判黑暗,希望能夠有一個真正帶領中國人民的領導群體,挽救瀕於滅亡的中國和中華民族。在老舍先生創作這些小說的時候,多是在30年代左右,那個時候還沒有共產黨的強大影響,所以總的來看,那個時候老舍先生還是悲觀多過樂觀的。在《貓城記》的最後,他寫了自私自利還好內斗的貓國人在外來侵略者的打擊下全部滅絕的慘狀,他寫道「要形容一切我所看見的,我的眼睛哭瞎了;」,而滅亡貓國的「矮人們」,照我想來,當是指日本無疑了。不能不佩服老舍先生的深遠眼光,他早看出來,中國人不會滅亡在外國人手下,只會因為內斗自私而自絕,而日本永遠不會是我們的朋友,他們永遠不會放棄滅亡中國的妄想!這是多麼深刻的洞見!可是我們現在也仍然無法放下老舍先生的擔憂,因為我們的心仍然不齊,仍然有許多人甘願當小日本的奴才,以做鬼子的漢奸為榮,這是多麼可怕的事實,然而這又是千真萬確的,中國的許多事其實就是壞在了漢奸的手上,而漢奸永遠層出不窮,真是令人絕望!
《上任》是一個小短篇,十足的幽默,看了讓人發笑。《正紅旗下》感覺和《小人物自述》是差不多的,都是老舍先生帶自傳體的小說,只是可惜沒有寫完,尤其是《正紅旗下》,剛剛開了個頭,精彩的好戲才要開演,竟然搞成了絕唱!唉,可惜可嘆!如果不是文化大革命,老舍先生不知道要有多少精彩的作品再創作出來!不過以他的性格看來,是「士可殺不可辱」的典型,所以文化大革命一來,他就是不死,怕是也不會多寫一個字了吧?唉,時代的悲劇戕害了多少真正的大家呀!
讀《北京的春節》有感
剛剛考完試,爸爸媽媽就叫我預習下學期的內容,心裡很不高興,快春節了,並且剛考完,不讓人家休息一下,太「法西斯」了。
機械的翻著書本,想到春節,居然就看到有一篇《北京的春節》,不想被吸引住了。
原來的春節多熱鬧啊。照這個日子計算,現在也該為春節准備了。過去北京的春節從臘月初旬就開始了:人們熬臘八粥、泡臘八蒜、購買年貨、過小年……做好過春節的充分准備。
可現在呢?沒有一點節日氣氛,而且還不許玩,唉。現在人們過年的方式和習慣一點都已經找不到像老舍先生眼中的樣子了。臘八粥、麻糖、餃子,我很少吃,甚至沒吃過,過去過年吃的,應該很好吃吧,可沒有了。現在我吃的是漢堡、薯條、可樂,當然,味道也不錯。
真想回到過去,大吃一頓,痛痛快快的玩,過去春節可要放一個月啊!
讀《北京的春節》有感
老舍先生認為元宵節是新年的高潮「除夕是熱鬧的,可是沒有月光:元宵節呢,恰好是明月當空」這當然不能成為理由。老舍先生最在意元宵節恐怕就是元宵節的燈會了,也有焰火。
我認為還是除夕和正月初一最美!不說現在還未到元宵節工人就要返崗工作,學生就要返校上課,實在有煞風景。況且中國南北方,東西部傳統和文化是有一些差異的,對元宵節的重視程度也不一樣。甚至有些地方已趨於淡薄。而除夕就不同了,舉國歡慶,大江南北,長城內外,五湖四海,全球華人到處歡歌笑語——辭舊迎新嘛!
在中國的詞語里恐怕沒有比「除夕」更甜更美的詞了!甜在哪美在哪?恐怕就是詞條後面的舉國同慶,合家團聚,萬家燈火了!
而「正月」呢?「正月初一」也是開心和快樂的——新的一年又開始了,雖然總不明白為什麼這一天總是歡天喜地的,但既然高興既然滿足那就成了,也不去想那麼多。
現在有了「五一」「十一」這些黃金周,加之平時休假時間長了,有更多休閑方式可供選擇,「年」的情結便淡了下來,但不管如何「年」已深深紮根中國人心底,是團聚和諧平安親情的符號!
借老舍先生的話來做結:「以前,人們過年是托神鬼的庇佑,現在是大家勞動終歲,大家也應當快樂的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