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羅生門短篇小說觀後感

羅生門短篇小說觀後感

發布時間: 2024-05-06 20:18:11

Ⅰ 芥川龍之介《羅生門》,虛偽是人的本性,我們甚至都做不到對自己誠實

芥川龍之介(1892~1927),被譽為日本文壇的「鬼才」,日本新思潮派短篇小說巨匠。但卻在35歲的時候因健康和思想情緒上的原因服毒自殺。 芥川龍之介擅長短篇創作,或從日本、中國的歷史傳說故事吸取靈感,不拘泥於時代,描繪武士、貴族、僧侶、匠人、盜賊、平民等等各色人等的離奇故事。

縱觀他的短篇,展現了一種對人間百態的坦露。他筆下的主人公幾乎沒有幾個算得上是可愛的人,除開那些窮凶極惡之人,最平常的普通百姓也是懷著隱秘不足外道的心思。《羅生門》中充滿了其對人心的剖析,對生存的不安與苦惱。

羅生門下,竹林叢中。他們理直氣壯,強取豪奪,他們為了私慾,編織謊言。披著生存的外衣,他們肆無忌憚。《羅生門》是芥川龍之介最廣為人知的經典名篇,以風雨不透的布局將人推向生死抉擇的極限,展示了人性丑惡的無可迴避。展示了芥川龍之介對人的無奈與絕望,探究了人性深處的真實。

「羅生門」在日文漢字中寫成「羅城門」,指設在外城的門,也有京城門之意。古代日本常年戰亂,許多無名死屍被拖到城門丟棄,而城門又年久失修,久而久之,城門顯得荒涼陰森。所以,在人們心中羅生門有通向地獄之門一說。

小說中關於城門有這樣一段描述:

京城尚且如此,城門的修繕更是無人問津,任其荒廢後,便成了狐狸棲息和盜賊蟄伏之地。久而久之,無主屍體便被遺棄至此。故日落黃昏之際,此處陰森恐怖,無人靠近。人跡罕至,烏鴉便集結成群,盤旋聒噪。日落時分,烏鴉就像撒了滿天的黑芝麻清晰可見。毋庸置疑,它們是為了啄食屍體而來的。

同名電影《羅生門》由黑澤明執導,其中電影背景取材於小說《羅生門》中《羅生門》一章,電影主要情節取材於小說《羅生門》中《竹林中》章節。

雨將城門緊緊困住,嘩嘩的雨聲從四面八方襲來。暮色沉沉,抬眼望去,門樓頂上斜刺的飛檐上掛著沉重的烏雲。雲游和尚、砍柴人和乞丐在羅生門(京都的南城門)底下避雨,三人閑聊,話題開始,故事的序幕拉開。

一個武士和他妻子路過荒山,遭遇了不測。妻子被侮辱,而武士慘遭殺害。慘案如何釀成?故事以在公堂上對嫌犯、證人和當事人的供詞為背景展開,從七個不同人物格子角度的陳述還原事情的「真相」。

真相只得一個,但是各人提供證詞的目的卻各有不同。根據樵夫的描述,他是在上山砍柴時發現的屍體,屍體雖然只中了一刀,但正中要害。雲游僧是在武士和妻子出事前一天,和他們有一面之緣,女施主騎著一匹被剪了鬃毛的桃花馬。讓他記憶猶新的是武士佩戴著腰刀,黑漆漆的箭壺里插了二十多支箭。被害人的岳母說,武士性情溫和,從不惹事生非。武士和妻子在出事前一天一起去若峽,怎想到飛來橫禍。

捕快抓住了臭名昭著的汪洋大盜多襄丸。據他描述,在他抓住多襄丸時,多襄久恰好從一匹被剪了鬃毛的桃花馬,手持一把鏤雕大刀,還帶著弓箭。而多襄丸是京城大盜中出了名的好色之徒,他推斷,多襄丸必定是兇手。

多襄丸供認,昨日他碰見武士夫婦,覺得女人貌若天仙,便動了念頭,一定要把那女人搞到手,就算殺了那個男人也值。他以從山裡古墓挖出古銅鏡和刀劍,可以便宜賣給武士夫婦為引誘將他們引到了竹林前。他將武士綁到一棵杉樹上,搞定了那女人。他本沒打算殺那男人,是那女人說了一句:「你們兩個,誰活著,我就跟誰」,才讓他起了殺意。他和男人大戰二十三個回合後,他一刀刺穿了男人的前胸。此時,女人早已不見蹤影。

來自女人的懺悔之詞,多襄丸把她糟蹋後,她看到武士的眼裡充滿著對奴家的鄙視。萬念俱灰的她,昏死了過去。醒來後多襄丸已經離去,只留武士還綁在杉樹上。武士的眼神鄙視中帶著厭惡,無顏存活於她打算殺了武士後自盡。在殺了武士後,她卻沒了了斷的勇氣,以至於苟延殘喘。

武士的亡靈借巫婆之口敘述,多襄丸糟蹋了他的妻子後,對其妻子花言巧語,百般哄騙道,你已失身於我,再不能與你丈夫和好如初,與其過那種生活,不如嫁我如何?而妻子竟信了多襄丸的話,並且妻子竟讓多襄丸殺了我。令我難以置信的是,多襄丸沒聽妻子的話,反而問我怎麼處置妻子。在我躊躇不定之時,妻子逃跑了。多襄丸放了我,內心痛苦不堪的我一刀刺進了自己的胸膛。

一個案件,七篇供詞,一篇懺悔。竹林中,羅生門被打開,罪惡橫流。為了美化自己的道德,減輕自己的罪惡,掩飾自己的過失,人人都開始敘述一個美化自己的故事。竹林中的慘案,成了一團撥不開看不清的迷霧。盜賊為了讓人覺得他很英勇而掩蓋自己的懦弱,女子為了讓人覺得她忠貞不渝而掩蓋自己的不貞,武士為了維護自己作為武士和丈夫的尊嚴而掩蓋真相。盜賊的怯弱,妻子的不貞,丈夫的虛榮,一切都恰恰揭露了人性的自私和虛偽。我們永遠不知道別人真的在想什麼,在掩飾什麼,為了自身利益會做什麼舉動。

Ⅱ 羅生門讀後感範文5篇

羅生門樓里發生的 故事 就好像是大千世界中截取的一個小片段,沒有過多的雕琢痕跡,卻依舊讓人回味無窮。

羅生門 讀後感 1

先來聊聊作者。芥川龍之介,日本人,1892年生,卒於抗日戰爭前十年。他博聞強識,多愁善感,喜愛中國 傳統 文化 ,討厭隔靴搔癢式的含蓄。他擅長猛烈的直擊人心,毫不留情,所以無病呻吟與他徹底無緣。書中不止一次的提到他和我國大學者胡適的交集,提到孔子、諸葛亮、李白、蘇軾等名人,更是頻繁引用我國古詩,讓我心生好感。

言歸正傳,羅生門是人世與地獄之間的門,意味著「生死徘徊」。標題看似玄幻,情節卻真實得近乎殘酷。不論家將後來有沒有當強盜,都隱喻了他放低善念,從人間踏入地獄。家將手握短刀,逼問老婦時,一種站在道德高位上的驕傲感油然而生,他成了老婦的審判官,自以為是正義的化身。

羅生門是坐落於京都的一座破廟,故事年代,京都連年遭災:地震、龍卷風、大火、飢荒等不一而足。整個京城尚且衰敗不堪,何況小小的羅生門,於是,樂得狐狸來棲,盜賊入住,羅生門里的佛像和祭祀用具俱已損毀,塗著朱漆或飾有金箔的木料被人推在路旁當柴出售。

社會經濟低迷,人們普遍生活窘迫,在生存壓力下,道德和良知失去約束,人性的「惡」漸露猙獰。由此犯下羅生門下的五宗罪。

第一宗罪。由於京都城的衰敗不堪,僕人被多年的僱主解僱,以致僕人走投無路,迫得在破廟棲身。經濟壓力下,僱主的冷漠與僕人的弱勢形成強烈對比。僕人對僱主不能說無怨無恨,卻也是無可奈何。僕人的當務之急是設法籌措明日的生計,但在經濟大蕭條的背景下,即使想方設法也是無法可想。為生計所迫,是僕人蛻變為盜賊的原動力。

第二宗罪。在蕭條的大背景下,廟宇因無人修繕而衰敗不堪倒也罷了。但無主屍體被遺棄於羅生門樓上且日久成俗,任由食屍鳥啄食,以致日暮時分羅生門的上空昏鴉蔽日。人世間重生輕死本是常情,然而對死者的遺棄卻超出了「輕死」的度,一個對死者失去尊重的社會必然見利忘義,死者的無助折射出整個社會弱勢群體的無助。

第三宗罪。為生計所迫,老太婆竟然去撥死人的頭發做假發。對死者的褻瀆,必然導致生者的同類相殘。無論這個得瘟疫死去的女人生前有多麼的十惡不赦,死亡等於清算,應該能洗去其一生的罪孽。然而,老太婆連死人也不肯放過,求生的本能淹沒了道德的界限,良知輕易地滑向罪惡,其行為之惡劣可與當年午子胥掘墓鞭屍相提並論。

第四宗罪。僕人三下兩下扯掉老太婆的衣衫,一腳把抱住自己腿不放的老太婆踹倒在死屍上,然後把剝下的絲柏樹皮色衣服夾在腋下,轉眼跑下陡梯,消失在夜色深處。僕人阻止老太婆對死人的褻瀆,是出於善的本能,然而當他去剝去老太婆衣服時,卻是以懲惡的名義在作惡。這是一個弱肉強食的社會,弱者無力抗爭強者,就將矛頭指向更弱者。

第五宗罪。被拔頭發的死去的女人,生前曾把蛇一段段切成四寸長曬干,說是魚干拿到禁軍營地去賣。禁軍們都誇她賣的魚干味道鮮美,竟頓頓買來做菜。東京都當年的食品安全問題與當前的中國何其相似。一個唯利是圖道德淪喪的社會里。

貧窮是人性滑向「惡」的首要推手。正如梁曉聲所言:「與富足相比,貧窮更容易使人性情惡劣,更容易使人的內心世界變得黑暗,而且充滿沮喪和憎恨。」羅生門里一共出現四個人物,包括僱主、僕人、老太婆、死去的女人。為了生存,僱主解僱僕人、僕人欺侮老太婆、老太婆褻瀆死去的女人,而死去的女人生前又去欺騙士兵。他們嚴格遵循叢林法則,剝去溫情的道德外衣,把人性的「惡」發揮得淋漓盡致。

這不禁讓我想起時下的道德綁架:你那麼有錢,捐款怎麼只捐五十萬?我這么討厭日本,你怎麼能買日本車?你出名了,為什麼不把錢分給鄉親們實現共同富裕?……

以上言論雖然聽起來可笑,卻真實的發生著,而且常常發生。很多人在指責惡行之時,同時掩耳盜鈴式的掩藏自己的惡念,還自以為自己所做的是正義的、是善的,值得深思。

羅生門讀後感2

暑假伊始,我拜讀了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雖說《羅生門》是芥川最優秀的作品集,但沒有讀過他的全部作品,實在羞於去談什麼體會。不期有人在言談中提及這件小事,令我頗感意外。把腳步放短一些也未嘗不可,我打算先談談對《羅生門》的理解。

《羅生門》是芥川龍之介創作的短篇小說的集合,其中收錄的第一篇標題即為「羅生門」。今日「羅生門」被廣泛應用於漢語當中,用以形容「對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說法,使得事物真相撲朔迷離」。韓寒有一部叫《三重門》的作品就是從此處得的靈感。該詞彙的推廣大概要歸功於黑澤明所拍攝的同名電影,不過應當注意,黑澤明所拍攝的《羅生門》改編自小說集中的《莽叢中》,並非《羅生門》。我上網路 網路 搜「羅生門」這一詞條的時候,發現這部「芥川龍之介的小說集「竟羞澀地躲在了繁多的流行音樂專輯當中,我有些困惑,卻又一下子豁然開朗了。

《羅生門》中比較出名的單篇短篇小說要數《羅生門》、《地獄變》、《莽叢中》這幾篇,有許多人都已詳細分析過,我也不再班門弄斧。我將選兩篇比較冷門但同時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來寫,一篇是《阿富的貞操》,一篇是《猴子》。

《阿富的貞操》講的是一個簡單的故事。故事發生於明治元年五月十四日,官軍剿匪,居民撤離,留下了荒蕪的城鎮。一個帶著槍的名叫老新的乞兒因躲雨停留於雜貨店中,遇到了雜貨店的女傭阿富,她回來尋找老闆娘的愛貓大花。老新與阿富本來相識,但老新看到阿富被雨淋濕的身體後卻起了邪念,仗著自己有槍,以大花的生命相威脅,而當阿富屈從之後,老新又徒生了厭惡之感,於是打消了原先的念頭。多年以後,阿富嫁了人,有了孩子,老新參加了明治維新,成了一號人物。

而《猴子》這個故事就更簡單了。主角「我」是一個船員。船上的財物失竊了,船長命令搜查全員的物品,這讓「我」想起了以前在船上抓一隻偷了手錶的猴子。真正抓到犯人之後,「我」竟對犯人產生了一種憐憫之情。

短篇小說的最大特點就是簡短,有人說過:「短篇小說是純文學,而長篇小說有故事也有文學;讀長篇需要耐心,而讀短篇需要教養。」光光知道故事的內容,不會體會到短篇的魅力。

在芥川的眼中,人類的善如風中燭火,在面臨抉擇時尤為脆弱,一點輕微的砝碼便可使天平朝另一極傾斜,因此他的小說中常見人物角色身份在不經意間的逆轉。拿第一篇來說,老新在剛出場時的形象絕對不是一個壞人,文中寫老新遇到大花後對它說:「大花啊,一到明天,這一帶就變成槍林彈雨啰。中一顆流彈就沒有了命了,你可得當心呢,不管外邊怎麼鬧,躲在屋頂下千萬別出去呀。」這樣的描述讓人看了老新善良的一面。但在行文的過程中,芥川不斷地穿插老新擺弄手槍的情景,暗示了老新並非是普通人,他是一個擁有力量的人。他看到美麗的阿富之後,動了猥褻的念頭,「把槍口向上,對准了正在暗中睜大兩只綠幽幽眼睛的貓兒。」當慾望占據老新的心靈時,他便拋棄了善良,倚靠力量將凌駕於他人之上,儼然一副征服者的姿態。但征服欲真正得到滿足,阿富不再反抗之後,「老新一見這情況,連忙像逃走似的退到廚房裡,臉上顯出無法形容既像嫌惡又像害羞的奇妙的表情。」在短暫的時間中,老新這一角色就完成了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的兩次轉化。

這樣的寫法在《猴子》中也可以見到,在沒看到犯人之前,看到副艦長因犯人失蹤,害怕其自殺而顯露出的慌忙表情,「我」想:「上次打仗的時候,他還曾以驍勇馳名...平時還凈講什麼精神修養呢,怎麼凈驚慌失措成這個樣子。」在「我」心中,這個犯人與自己之前逮住的那隻猴子沒什麼區別,讀後感當我發現犯人時,「我感到興奮異常。這是一種無法形容的愉快的興奮,渾身的血彷彿都要沸騰起來...我幾乎是不顧一切地撲向那個人,比獵犬還敏捷地用雙手按住他的肩膀。」描繪出了一個冷酷無情的獵人形象。後來看到犯人那個慘相,看到他被懲罰,我卻「羞愧得無地自容,低下了頭。我盡量不讓皮鞋發出聲音,沿著暮色蒼茫的上甲板從艦首折回到艦尾。我覺得讓禁閉室里的奈良島(犯人)聽到精神抖擻的鞋聲未免太過意不去了。」同樣地,在《猴子》里,主人公完成了從獵人到同情者的角色的轉變。

我認為是芥川想通過這些角色轉化告訴我們,沒有絕對的善人,也沒有絕對的惡人,善與惡是對立存在於人們心中,在特定的境遇中,人可以向善,也可能向惡。而我們平時討論的善惡,只不過是評價某人在某件事上做出的具體抉擇罷了,無法代表這個人的過去,更不能用於魯莽預測這個人的未來。正如作家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中說到的:「卑鄙與偉大、惡毒與善良、仇恨與熱愛是可以互不排斥地並存在同一顆心裡的。」同時佛家中也出現類似的思想——被濫用的「一念成魔,一念成佛」。我想芥川在創作這些作品時,一定受到了佛學思想的很大影響。

芥川龍之介寫的小說遠不止《羅生門》一本,和復雜的人性一樣,其作品包含的思想也是復雜的。僅通過《羅生門》去理解他的思想實在太困難,這也是我不肯下筆的原因之一。

總的來說,《羅生門》這一本書值得一讀,想刷刷閱讀量,去《侏儒的話》里摘抄一些 句子 來點綴一下門楣也是挺好的。

羅生門讀後感3

著名導演黑澤明的驚世之作《羅生門》,是一部比較撲朔迷一離的片子,但深刻的揭露了人一性一的弱點和醜陋,每個人物的謊言貫穿整個電一影,使電一影劇情變得不明朗。1950年上映的《羅生門》歷經歲月的磨練依舊大放光彩,在現在依舊有很大的影響力。

一場滂沱大雨使三個人相聚在破舊不堪的羅生門下避雨,他們分別是樵夫,和尚,路人。樵夫的一句「我一點也不明白,我真是不明白」引起了路人的好奇心。故事從此展開,一個武士被人在叢林里殺害,案子變得離奇起來,因為每個人的證詞都各不相同。

案情的主要人物是強盜多襄丸、武士、武士的妻子、樵夫。樵夫上山砍柴發現了武士的一屍一體並且報了案。嫌疑兇手多襄丸出堂受審,聲稱自己是被武士妻子的美貌所迷惑,心起邪念,把武士騙到其他地方,捆綁到樹上,又騙來了武士的妻子,在武士面前佔有了她。之後便想離開,女人卻攔住了他說,要麼他死,要麼丈夫死。他們決戰,最後武士被長刀刺死。

武士的妻子哭訴道:她被強盜凌一辱後,在丈夫的眼神中看到的既不是憤怒也不是悲痛,而是冰冷的目光,憎惡的表情。她悲痛萬分,拿著短刀對准丈夫,昏了過去。女人用她的眼淚來愚弄眾人,甚至愚弄了她自己。

女巫召回死者武士的靈魂,女巫的證詞代表了武士。武士說:妻子人被強盜蹂一躪以後,竟願意跟隨強盜,甚至讓強盜殺了他。強盜對女人的做法感到很不滿,並問他該如何處置。他不能容忍妻子的背叛,自己剖腹而死。

自始自終,樵夫躲在樹叢後面,目睹了案情的全過程,但因為偷走了比較值錢的短刀而不敢說出真相,被路人追問後才說出比較符合案情的說辭。強盜凌一辱女人後便想帶她走,靠勞動養活她,但是女人讓他們決斗,兩人的懦弱根本就不是決斗,最後強盜刺死了武士。

因為人一性一的懦弱所以才撒謊,甚至對自己撒謊。也許仁慈只是一種偽裝,人們只想忘掉壞的東西,而去相信那些捏造好的東西。人們的一切行為都是利己的,去掩飾自己的謊言,掩蓋自己人一性一的缺憾。武士和強盜掩飾自己的懦弱,女人掩飾自己的不忠,樵夫掩飾自己的貪婪。

影片最後,羅生門下傳來嬰兒的啼哭,那是一個被拋棄的嬰兒,路人拿走了包裹嬰兒的衣物,樵夫打算帶嬰兒回家撫養。和尚在樵夫身上看到了人一性一光輝的一面,感覺這個世界還是可以相信的,最後雨停了,太一陽一出來了,原來世界是那麼美好。

羅生門讀後感4

上周看完了《羅生門》,感觸頗深。電一影就是反映了一個關於人一性一的問題。其實《羅生門》的故事與人物設置都很簡單明了。但這個故事並不重要,而是黑澤明借這個故事想要表達的內容才是重點。並且通過黑澤明高超的電一影語言使得電一影本身很一精一彩。這部電一影也是直接對太一陽一進行拍攝的影片,那幾個太一陽一光透過樹蔭射入林子里的鏡頭也是很漂亮的畫面。影片中人物在畫面中的構圖關系也是很值得後人的學一習一和運用的。

每個人都只是在為自己而活著,人一性一本惡,每個人都是自私的。人的世界裡是沒有什麼絕對的善與惡,好與壞的。一切都是相對的。自私壞的品質嗎?每個人都是自私的,就算是一個小孩子也會和同伴爭搶玩具而絕不退讓,得到之後會死死攛在手裡,並且時時提防別人將玩具奪去。我們中國有句話說:人之初,一性一本善。我不同意,人的本一性一本就是邪惡和自私的,沒有這些天生的「本領」,人是無法在這個人類污濁的社會里生存的!對於我們的本一性一,我們不能去抑制他,也不能任其放肆。我們在後天的學一習一中,我們一定會受到我們所制定的一些道德標准所約束。父母師長會 教育 我們要博一愛一,要學會關一愛一他人,會告訴我們世界是多麼的美好。但矛盾的是,我們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會慢慢的認識到人一性一的險惡,我們會內心所想的東西會一次又一次的與我們那絕對的道德標准相抵觸,大部分人會找到一個平衡。但有些人也會失衡,或者說是在某一時刻會失衡。我們在影片中看到了那個乞丐和那三個人都是失衡的,而樵夫是一時的失衡,所以受到了自己良心上的譴責。

我們很喜歡,或者說是不自覺地去定義一個人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在電一影上更為明顯,我們會經常聽到一個小孩子問大人人電一影里到底是誰是好人,誰是壞人。但人《羅生門》展現的是一個真實的世界,我們很難說裡面誰是好人,誰是壞人。都只是普通人罷了,他們所作的都只是為了生存。

我們又一次在結尾看到了希望,樵夫收養了那個嬰兒,而和尚感動的對他說:因為有你,我還是可以相信人的。雨停了,天晴了。又再一次讓我們覺得這個世界還是有希望的,但這只是人類的自我安慰罷了,世界的本質就那個乞丐所說的一樣:這個世界本身就是地獄。他是真正看透了世界的人,他會依然在這個污濁的世界中生存下去,我欣賞他。海明威說過:這個世界是美好的,我願意為他為之奮斗。」我同意後半句話!

羅生門讀後感5

《羅生門》這部電一影中有一句台詞是:「人的惡把聚集在羅生門周圍的鬼怪都嚇跑了」。這句話揭示了人一性一的可怕。也是這部對人一性一之惡控訴的影片的 總結 。

采一花賊、男人和女人都編了不同的謊言。

采一花賊承認了自己殺了人,但與事實仍然不符合。他要強調自己與別人的斗劍從未超過20個回合,還要強調自己與那個男人鬥了23個回合和女人如何求他的細節。這些都體現了采一花賊想要表現自己如何勇一猛。也是因為他的自戀情結,所以他承認了自己殺死了人。並不掩飾自己最大的罪行。他的身上體現了惡。是對美色的欲一望與殺人的罪行。

男人的死,讓他沒有機會在大堂上說出自己的所見所聞。於是導演安排了巫婆這一角色,雖然觀眾會覺得這一細節過於迷信。但這是讓第三種情景再現、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最好 方法 。也是對日本那個年代社會風氣的真實表現。男人說的與事實最大的不同是自己是自一殺還是他殺。而這正體現了日本男人對「武士」的忠誠。我們在電一影中經常看到日本武士剖腹的情節。為了表現一個武士應有的尊嚴。而男人與武士的定義顯然相差甚遠。他對自己的描述是女人背叛之後,自己把刀插在了自己的胸口。但是事實是在最後走投無路是喃喃道:我還不想死。這一矛盾正是為了嘲諷這種為了所謂的尊嚴而撒謊的貪生小人。他的身上體現了惡。是對榮耀的貪和拋棄自己女人的懦弱。

在樵夫說出真相之前,女人最讓人惋惜。女人因為遭到了采一花賊的蹂一躪而痛哭不已,采一花賊百般安一撫也無濟於事,可以理解。但是當采一花賊說:「那隻能殺了你」時。女人竟站了起來,把男人的綁鬆了。讓二人決斗,絲毫沒有與她丈夫協力的意思。不過男人「一個女人當著兩個男人的面出醜,不如自一殺」的理由也顯然出乎她的意料。夫妻感情不深是推動故事發展的直接原因。事已至此,誰生誰死,就看三人誰更睿智了。女人顯然更勝一籌。在見兩個男人都將離去時,竟教唆著讓二人又回來決斗。而她後來又食言,拒絕跟采一花賊走。女人雖然先前很可憐,但她的本一性一同樣也壞。是對男人的不忠與排除異己而不擇手段的極度的自私自利。

黑澤明除在對劇情的成功編排外,還重在表現了大量的細節。比如采一花賊在對女人實施強一暴時,女人將手搭在了采一花賊的背上,表達了她的主動,對後來揭示她的人一性一之惡起了暗示作用。

另外就是樵夫、和尚和避雨人這三人。這部影片運用插敘,將三人的對話和故事情節銜接的非常好。樵夫的真相揭秘起到了畫龍點睛的升華作用,而和尚是這部影片的一大亮點----是人一性一中善良的化身,凡是該他講話,必是一番大道理。黑澤明也借樵夫和避雨人的對話表達他對世間善惡之間的看法。結果是導演相信善良的----那個在角落裡的孩子,象徵著善良的希望。雖然樵夫藏起來了那把刀,但也是情有可原。

黑澤明在影片的處理中,讓配樂貫穿始終。尤其是樵夫一個人走山林和兩個男人決斗時,很好的起到了襯托作用。

影片的最後,鏡頭又回到了那個斷壁殘垣的城樓,羅生門。與開頭不同的是,現在已是晴天。樵夫帶著孩子可以走出一陰一霾,走出所有的惡,走向黑澤明想要表達的光明。

相關 文章 :

1. 關於《羅生門》讀後感7篇

2. 關於《羅生門》讀後感6篇

3. 關於《羅生門》讀後感5篇

4. 電影《羅生門》觀後感範文5篇

5. 馮志遠觀後感範文5篇

6. 讀《白夜行》1200字讀後感作文

熱點內容
地獄的第十九層小說大結局 發布:2025-05-14 07:23:17 瀏覽:977
追網路小說軟體 發布:2025-05-14 07:22:02 瀏覽:822
小說超級總裁的貼身保鏢 發布:2025-05-14 07:21:53 瀏覽:5
口碑最好十部經典系統小說 發布:2025-05-14 07:13:22 瀏覽:520
喪屍小說吧短篇小說 發布:2025-05-14 07:03:50 瀏覽:283
重生後我成了大佬小說 發布:2025-05-14 06:58:02 瀏覽:407
都市色綜合小說 發布:2025-05-14 06:52:54 瀏覽:346
戰神天尊小說免費下載 發布:2025-05-14 06:47:57 瀏覽:937
莽荒紀小說中九蓮結局 發布:2025-05-14 06:47:55 瀏覽:543
都市小說夜未央 發布:2025-05-14 06:43:37 瀏覽: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