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高郵的短篇小說
1. 汪曾祺的作品有那些
汪曾祺,江蘇高郵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鑽研。
作品有《受戒》《大淖記事》《晚飯花集》《逝水》《異秉》《晚翠文談》《雞鴨名家》等。
1、《受戒》
《受戒》 是一部由劉睿理執導,李昊宇、丹紅、張樟主演的愛情片,改編自汪曾祺同名代表作《受戒》。該片講述了南方小鎮中,和尚小明子和小英子的懵懂愛情。
2、《大淖記事》
《大淖記事》是著名作家汪曾祺以故鄉高郵為背景創作的鄉土系列小說代表作之一,展示出一個似水若雲、如詩似畫的純美世界。
大淖邊上,挑夫的女兒巧雲和小錫匠十一子彼此有意,卻不想巧雲被玷污,接著小錫匠被打得垂死。因為這件事,鄉鄰之中發生一系列與世俗特異的行為,顯示出寬容和祝福,仗義和關愛等人性之美。本文是對世俗的無視,還是人性的贊美?這一切是寓言,還是一場烏托邦幻夢?好像都是,又好像都不是。
3、《逝水》
《逝水》不同於其他名人作者的散文集,它沒有華麗的詞藻,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故事,文如其名,逝水!平淡似水,暖暖地浸入讀者的心靈深處。他的文風優美而淡雅,用詞講究,小小「熟悉」和「熟習」的使用,便「泄露」了汪老先生深厚的寫作功底。
4、《雞鴨名家》
《雞鴨名家》是現代作家汪曾祺早期創作的一篇小說。小說主要寫了余老五和陸長庚兩個風俗人物,表現了作者對大千世界萬物的欣賞,以及對普通人的關心與尊重之情。
5、《異秉》
《異秉》是汪曾祺四十年代創作而在新時期又重新修改發表的短篇小說。作者以簡潔恬靜的筆調描繪 了蘇中小鎮高郵的風土人情,世事雲煙。
2. 汪曾祺《高郵的鴨蛋》原文全文是什麼
1、端午的鴨蛋 汪曾祺
我的家鄉是水鄉。出鴨。高郵大麻鴨是著名的鴨種。鴨多,鴨蛋也多。高郵人也善於腌鴨蛋。高郵咸鴨蛋於是出了名。我在蘇南、浙江,每逢有人問起我的籍貫,回答之後,對方就會肅然起敬:「哦!你們那裡出咸鴨蛋!」上海的賣腌臘的店鋪里也賣咸鴨蛋,必用紙條特別標明:「高郵鹹蛋」。
高郵還出雙黃鴨蛋。別處鴨蛋有偶有雙黃的,但不如高郵的多,可以成批輸出。雙黃鴨蛋味道其實無特別處。還不就是個鴨蛋!只是切開之後,裡面圓圓的兩個黃,使人驚奇不已。我對異鄉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好像我們那窮地方就出鴨蛋似的!不過高郵的咸鴨蛋,確實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
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咸鴨蛋,我實在瞧不上。袁枚的《隨園食單·小菜單》有「腌蛋」一條。袁子才這個人我不喜歡,他的《食單》好些菜的做法是聽來的,他自己並不會做菜。但是《腌蛋》這一條我看後卻覺得很親切,而且「與有榮焉」。文不長,錄如下:腌蛋以高郵為佳,顏色細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間,先夾取以敬客,放盤中。總宜切開帶殼,黃白兼用;不可存黃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郵鹹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干、發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鴨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說,帶殼切開,是一種,那是席間待客的辦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高郵鹹蛋的黃是通紅的。蘇北有一道名菜,叫做「硃砂豆腐」,就是用高郵鴨蛋黃炒的豆腐。
我在北京吃的咸鴨蛋,蛋黃是淺黃色的,這叫什麼咸鴨蛋呢!端午節,我們那裡的孩子興掛「鴨蛋絡子」。頭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絲線打好了絡子。端午一早,鴨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個,鴨蛋有什麼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殼的。鴨蛋殼有白的和淡青的兩種。二要挑形狀好看的。
別說鴨蛋都是一樣的,細看卻不同。有的樣子蠢,有的秀氣。挑好了,裝在絡子里,掛在大襟的紐扣上。這有什麼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愛的飾物。鴨蛋絡子掛了多半天,什麼時候孩子一高興,就把絡子里的鴨蛋掏出來,吃了。端午的鴨蛋,新腌不久,只有一點淡淡的鹹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鴨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頭,不把蛋殼碰破。蛋黃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鴨蛋裡面洗凈,晚上捉了螢火蟲來,裝在蛋殼里,空頭的地方糊一層薄羅。螢火蟲在鴨蛋殼里一閃一閃地亮,好看極了!
小時讀囊螢映雪故事,覺得東晉的車胤用練囊盛了幾十隻螢火蟲,照了讀書,還不如用鴨蛋殼來裝螢火蟲。不過用螢火蟲照亮來讀書,而且一夜讀到天亮,這能行么?車胤讀的是手寫的卷子,字大,若是讀現在的新五號字,大概是不行的。
2、作者簡介
(1)汪曾祺,江蘇高郵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鑽研。作品有《受戒》《晚飯花集》《逝水》《晚翠文談》等。
(2)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畢業考入江陰縣南菁中學讀高中。1939年夏,從上海經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願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1950年,任北京市文聯主辦的《北京文藝》編輯。1961年冬,用毛筆寫出了《羊舍一夕》。1963年,發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1981年1月,《異秉》在《雨花》發表。1996年12月,在中國作家協會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推選為顧問。
(3)1997年5月16日上午10點30分因病醫治無效去世,享年77歲。
3. 汪曾祺代表作是什麼
汪曾祺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記事》、《雞鴨名家》、《異秉》、《羊舍一夕》、《邂逅集》《晚飯花集》、《茱萸集》、《初訪福建》等。
1、《受戒》
《受戒》是汪曾祺創作的短篇小說,發表於《北京文學》1980年第10期。作品描寫了小和尚明海與農家女小英子之間天真無邪的朦朧愛情,蘊含著對生活、對人生的熱愛,洋溢著人性和人情的歡歌。
2、《大淖記事》
《大淖記事》是汪曾祺以故鄉高郵為背景創作的鄉土系列小說之一,洋溢著和諧清新之美,處處充滿了對健康美麗人性的描繪。
他以優雅散淡的筆觸,靈敏細致地挖掘平民生活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在平凡中折射出人生哲理。他的小說從容平淡,給人一種」不可言說的溫愛「,就像一幅幅生動活法的畫,是一個愛與美的世界。
3、《雞鴨名家》
《雞鴨名家》是現代作家汪曾祺早期創作的一篇小說。小說主要寫了余老五和陸長庚兩個風俗人物,表現了作者對大千世界萬物的欣賞,以及對普通人的關心與尊重之情。
《雞鴨名家》寫了兩個風俗人物:余老五,陸鴨。余老五是孵小雞的炕房師傅,每年炕房把大缸糊上泥草,加溫烘孵雞蛋,「下炕」是鄉間盛事,三牲五事,大香大燭,燃放鞭炮,磕頭拜敬祖師菩薩。
4、《異秉》
《異秉》是汪曾祺四十年代創作而在新時期又重新修改發表的短篇小說。作者以簡潔恬靜的筆調描繪 了蘇中小鎮高郵的風土人情,世事雲煙。
刻畫出王二等勤儉謙恭的凡俗人物矜持萎瑣以至於自虐般的生 存狀態。雖然此作一如汪氏其它小說一樣有著彷彿和諧溫存的情致,亦含作家對人物生命形式的審視,是對苦澀人生的悲憫與憂傷。
5、《羊舍一夕》
《羊舍一夕》中作者汪曾祺的精心構思、精妙的文學語言,將四個可愛的農場少年不同的性格、生活命運和一個詩情畫意的羊舍之夜聯系在一起,他創造了人物個性,創造了詩意,創造了美。他的創作如一幀舒展自如的連續的畫軸。
4. 汪曾祺簡介
汪曾祺(1920.3.5~1997.5.16),江蘇高郵人,中國當代文學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畢業於西南聯大,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幹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輯。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
主要作品
短篇小說:《受戒》《大淖記事》《雞鴨名家》《異秉》《羊舍一夕》。
小說集:《邂逅集》《晚飯花集》《茱萸集》《初訪福建》。
散文集:《逝水》《蒲橋集》《孤蒲深處》《人間草木》《旅食小品》《矮紙集》《汪曾祺小品》。
藝術小品集,手稿《羊舍一夕》;《汪曾祺:文與畫》。
文學評論集:《晚翠文談》。
劇本京劇:《沙家浜》(主要編者之一)。
京劇:《范進中舉》。
(4)有關高郵的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傍晚出生於江蘇高郵城鎮的一個舊式地主家庭。
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貢」。
父親:汪菊生(1897-1959),字淡如,多才多藝。
生母:姓楊,在汪曾祺三歲的時候因肺病去世;
第一個繼母:姓張,後也死於肺病;
第二個繼母:姓任,伴隨汪曾祺的父親度過漫長而艱苦的滄桑歲月,汪曾祺對她很尊重。
長子:汪朗
兒子:汪朗,汪明,汪朝
5. 文學作品中出現過哪些令人身臨其境的敘述
推薦題主看一篇汪曾祺的短篇小說《異秉》,老汪的小說相當一部分內容都是對曾經生活過的高郵和昆明的描寫,其中「吃」可以說是占據了相當的大頭,《異秉》中關於高郵市井生活、尤其是食物的描寫還是很有味道的:王二是這條街的人看著他發達起來的。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他就在保全堂葯店廊檐下擺一個熏燒攤子。「熏燒」就是鹵味。他下午來,上午在家裡。 他家在後街瀕河的高坡上,四面不挨人家。房子很舊了,碎磚牆,草頂泥地,倒是不仄逼,也很乾凈,夏天很涼快。一共三間。正中是堂屋,在「天地君親師」的下面便是一具石磨。一邊是廚房,也就是作坊。一邊是卧房,住著王二的一家。他上無父母,嫡親的只有四口人,一個媳婦,一兒一女。這家總是那麼安靜,從外面聽不到什麼聲音。後街的人家總是吵吵鬧鬧的。男人揪著頭發打老婆,女人拿火叉打孩子,老太婆用菜刀剁著砧板詛咒偷了她的下蛋雞的賊。王家從來沒有這些聲音。他們家起得很早。天不亮王二就起來備料,然後就燒煮。他媳婦梳好頭就推磨磨豆腐。——王二的熏燒攤每天要賣出很多回鹵豆腐乾,這豆腐乾是自家做的。磨得了豆腐,就幫王二燒火。火光照得她的圓盤臉紅紅的。(附近的空氣里彌漫著王二家飄出的五香味。)後來王二餵了一頭小毛驢,她就不用圍著磨盤轉了,只要把小驢牽上磨,不時往磨眼裡倒半碗豆子,注一點水就行了。省出時間,好做針線。一家四口,大裁小剪,很費功夫。兩個孩子,大兒子長得像媽,圓乎乎的臉,兩個眼睛笑起來一道縫。小女兒像父親,瘦長臉,眼睛挺大。 兒子念了幾年私塾,能記帳了,就不念了。他一天就是牽了小驢去飲,放它到草地上去打滾。到大了一點,就幫父親洗料備料做生意,放驢的差事就歸了妹妹了。 每天下午,在上學的孩子放學,人家淘晚飯米的時候,他就來擺他的攤子。他為什麼選中保全堂來擺他的攤子呢?是因為這地點好,東街西街和附近幾條巷子到這里都不遠;因為保全堂的廊檐寬,櫃台到鋪門有相當的餘地;還是因為這是一家葯店,葯店到晚上生意就比較清淡,——很少人晚上上葯鋪抓葯的,他擺個攤子礙不著人家的買賣,都說不清。當 初還一定是請人向葯店的東家說了好話,親自登門叩謝過的。反正,有年頭了。他的的攤子的全副「生財」——這地方把做買賣的用具叫做「生財」,就寄放在葯店店堂的後面過道里 ,挨牆放著,上面就是懸在二樑上的趙公元帥的神龕,這些「生財」包括兩塊長板,兩條三條腿的高板凳(這種高凳一邊兩條腿,在兩頭;一邊一條腿在當中),以及好幾個一面裝了玻璃的匣子。他把板凳支好,長板放平,玻璃匣子排開。這些玻璃匣子里裝的是黑瓜子、白瓜子、鹽炒豌豆、油炸豌豆、蘭花豆、五香花生米、長板的一頭擺開「熏燒」。「熏燒」除回鹵豆腐乾之外,主要是牛肉、蒲包肉和豬頭肉。這地方一般人家是不大吃牛肉的。吃, 也極少紅燒、清燉,只是到熏燒攤子去買。這種牛肉是五香加鹽煮好,外面染了通紅的紅曲,一大塊一大塊的堆在那裡。買多少,現切,放在送過來的盤子里,抓一把青蒜,澆一勺辣椒糊。蒲包肉似乎是這個縣里特有的。用一個三寸來長直徑寸半的蒲包,裡面襯上豆腐皮,塞滿了加了粉子的碎肉,封了口,攔腰用一道麻繩系緊,成一個葫蘆形。煮熟以後,倒出來, 也是一個帶有蒲包印跡的葫蘆。切成片,很香。豬頭肉則分門別類的賣,拱嘴、耳朵、臉子,——臉子有個專門名詞,叫「大肥」。要什麼,切什麼。到了上燈以後,王二的生意就到了高潮。只見他拿了刀不停地切,一面還忙著收錢,包油炸的、鹽炒的豌豆、瓜子,很少有歇一歇的時候。一直忙到九點多鍾,在他的兩盞高罩的煤油燈里煤油已經點去了一多半,裝熏燒的盤子和裝豌豆的匣子都已經見了底的時候,他媳婦給他送飯來了,他才用熱水 擦一把臉,吃晚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