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短篇小說
① 大學生必讀的經典名著推薦
歷經歲月淘洗而不朽,經典總有神奇之處。很多經典的名著是值得大學生去品讀的。下面是由我給大家帶來關於大學生必讀的經典名著,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大學生必讀的經典名著
01《戰爭與和平》
列夫·托爾斯泰
豆瓣評分:8.7(4646人評價)
如果說有一批作家,註定要在世界文學史上名垂千古,那麼列夫·托爾斯泰絕對是其中一個。
作為寫出了《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三部世界級巨著的偉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早已用他的文字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而我今天要推薦的則是《戰爭與和平》。
這本書我一開始是作為小學時的課外名著來讀的,後來當我長大,有了一定閱歷再去讀它的時候,它便成了我了解俄羅斯的全景式教材。
故事以四個家族的成員經歷為主線,但在戰爭與和平的交替中,是各個階級的尋常生活,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農民士兵。
他們既安逸寧靜,又慷慨激昂;既有偉大,又有恥辱;既幸福,又悲哀……
而當你把所有的這一切交織在一起的時候,你便得到了那個時代最清晰、也最完整的俄羅斯畫像。
02《堂吉訶德》
塞萬提斯
豆瓣評分:8.0(14636人評價)
《堂吉訶德》幾乎是每一個經典文學榜單上繞不開的絕對名著。
而它的作者塞萬提斯,是和莎士比亞同時代的大文豪,他們一起撐起了文學的文藝復興時代。
這本書的故事很簡單,講述的是一個年近五旬的人,因為沉迷騎士小說,於是幻想自己是行俠仗義的騎士,從而鬧出的一系列匪夷所思的笑話。
大部分人第一次讀這個故事的時候,都覺得堂吉訶德可笑,甚至荒.唐,我亦是如此。
而如今我再次翻開它的時候,對於堂吉訶德,我只有羨慕。
這個持長矛戰風車,搶臉盆當頭盔的男人,自始至終,都在貫徹自己心中的理想,盡管現實處處碰壁,然而他從未放棄的,就是對做自己的堅持。
你可以說他是一個瘋子,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又何嘗不是個聖人?
03《城堡》
卡夫卡
豆瓣評分:8.4(6201人評價)
《城堡》是卡夫卡生前最後一部小說,也是最長的一部小說。
但卡夫卡並沒有完成這部小說,他的好友為了讓小說顯得比較完整,只得將最後幾章刪除直接發表。
但卻因此讓人從中讀出了一種彷彿人生突然終止一般的猛烈沖擊。
一位土地測量員K受命來到某城上任,他沒有任何證明身份的公文,也沒有人知道他的身世來歷。所以當地官員宣稱他們並不需要土地測量員,將他拒之城堡門外。
於是K同城堡當局圍繞能否進入城堡之事展開了漫長的拉鋸戰,遺憾的是,K耗盡了一生的努力最終也沒能進入這座城堡。
很多人說這部小說是卡夫卡在諷刺繁雜而低效的官僚制度,但在我看來,卡夫卡寫下的是一次絕望的個體掙扎,也是一種追尋不到答案的無盡孤獨。
04《遠大前程》
查爾斯·狄更斯
豆瓣評分:8.4(3130人評價)
我第一次看到《遠大前程》這個書名的時候,以為會是一個勵志故事。
但讀過後才發現,它講述的是一個幻夢破滅、終將回歸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皮普是一個心思單純的孤兒,和他的姐姐、姐夫生活在一起。一次偶然的機會,皮普愛上了富家小姐艾絲黛拉,身份上的差距使他陷入了掙扎。
然而誰也不曾想到,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富翁從天而降,讓他走進了繁華的上流社會,走進了這個美麗的幻夢。
期間,財富漸漸侵蝕了皮普的內心,他甚至開始漠視自己的家人。
就在皮普以為遠大前程指日可待的時候,殘酷的真相給了皮普當頭一棒……
而皮普也終於明白了良知的可貴。
我很慶幸在年輕的時候讀了這本書,狄更斯用一場幻夢的破滅,讓我清楚地認識到,唯有善良、正直、仁愛,才是你通往遠大前程的穩定依靠。
05《戀情的終結》
格雷厄姆·格林
豆瓣評分:8.1(3746人評價)
2017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剛剛公布,而我想起的,仍然是格雷厄姆·格林,這位21次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傳奇大師。
我曾經用一整條的圖文推薦過他——
他的作品銷量長盛不衰,卻21次錯失諾貝爾文學獎;
馬爾克斯等一大票諾獎獲得者是他的死忠粉;
他還在二戰中充當雙面間諜,有過16年隱秘的偷情經歷……
而《戀情的終結》則是他最高水平的巔峰之作,故事的內容幾乎是他傳奇經歷的再現。
一位作家愛上了一個有夫之婦,兩人拋棄了倫理道德,肆無忌憚地沉浸在愛情中。
然而在一次轟炸中,男主僥幸逃生,女主不辭而別,一段戀情到這里看似終結。
格林筆下的離別苦痛而壓抑,但奇怪的是,我讀得越是心痛,就越是能感覺到這份愛情仍然真實地存在著。
終結的永遠只是戀情,而不是愛情本身。
經典優秀的名著
1、《簡愛》
作者:【英】夏洛蒂·勃朗特
《簡·愛》(Jane Eyre)是英國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創作的長篇小說,是一部具有自傳色彩的作品。
作品講述一位從小變成孤兒的英國女子在各種磨難中不斷追求自由與尊嚴,堅持自我,最終獲得幸福的故事。小說引人入勝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愛情經歷,歌頌了擺脫一切舊習俗和偏見,成功塑造了一個敢於反抗,敢於爭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婦女形象
2、《小王子》
作者:安托萬·德·聖·埃克蘇佩里
《小王子》是法國作家安托萬·德·聖·埃克蘇佩里於1942年寫成的著名兒童文學短篇小說。本書的主人公是來自外星球的小王子。書中以一位飛行員作為故事敘述者,講述了小王子從自己星球出發前往地球的過程中,所經歷的各種歷險。作者以小王子的孩子式的眼光,透視出成人的空虛、盲目,愚妄和死板教條,用淺顯天真的語言寫出了人類的孤獨寂寞、沒有根基隨風流浪的命運。同時,也表達出作者對金錢關系的批判,對真善美的謳歌。
3、《平凡的世界》
作者:路遙
《平凡的世界》是中國作家路遙創作的一部百萬字的小說。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
該書以中國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間為背景,通過復雜的矛盾糾葛,以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為中心,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沖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1991年3月份《平凡的世界》獲中國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第一版於1986年12月在文聯出版社出版;第二版於2012年3月在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正式發行。
大學生必看的經典小說
《審判》是奧地利作家弗蘭茲·卡夫卡創作的長篇小說,1925年出版。
小說敘述主人公約瑟夫·K在30歲生日那天突然被捕,他自知無罪,找律師申訴,極力加以證明,然而一切努力均屬徒勞,沒有任何人能證明他無罪,法院是藏污納垢的骯臟地方,整個社會如同一張無形的法網籠罩著他,最後被殺死在採石場,這就是官僚制度下司法機構對他的“審判”。
《審判》是卡夫卡三大長篇小說之一,其從出版之日起就受到各界的關注。
卡夫卡作品《審判》推薦理由
《審判》是卡夫卡最為著名的作品,在歐洲以及全世界都有廣泛的影響。米蘭·昆德拉說,我們無法比卡夫卡的《審判》寫得更深入了,他為一個極無詩意的世界創造了極有詩意的意象。
《審 判》是卡夫卡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講述的是一個普通人突然被捕,自知無罪但卻申訴無果,最終被殘忍殺害的故事。該書形象描述了一個無權無勢的普通人在官僚 制度、不公司法機構壓迫下的噩夢。卡夫卡的小說大多不完整,《審判》也是一樣,不過該書有一個結尾章節。《審判》的不完整體現在故事敘述的不一致和不連接 上,比如時間的不一致。卡夫卡被視為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對存在主義等流派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
卡夫卡作品《審判》內容簡介
《審判》是卡夫卡最為著名的長篇小說。小說的主人公約瑟夫·K在30歲生日那天突然被捕,他不知自己犯了什麼罪,卻從此陷入無休無止的官司之中。他尋求各種幫助,但所有試圖“幫助”他的人,不是將他引向自由,而是為了控制他教他順從權威。最終,在一個黑夜裡他被帶走,並秘密處死……
一家銀行的高級職員約瑟夫·K,某天早晨醒來突然無緣無故地被某個法庭逮捕了。這個法庭並非國家的正式法庭,但卻擁有比國家法庭更大的權利,所有人都在它的監督之下。雖然被捕,但K的行動自由並不受限制,他仍然可以像往常一樣生活。
然而只要開始審判,就必然認定有罪,無法得到赦免。在這個法庭中,不存在無辜和有罪的區別,區別的只是已經找上你和暫時還沒有找上你。K回想不出自己犯過什麼過失,也不清楚有誰可能會控告他,於是他開始設法反抗法庭。他四處求人,甚至到法庭上為自己辯護。他力陳自己無罪,控訴在法庭的行動後面有一個龐大的機構在活動著,這個機構腐朽愚蠢,草菅人命。這個機構的存在只是為了誣告清白天事的人,對他們進行荒謬的審訊。
但一切都是徒勞的。最後,K連自己犯了什麼罪都不明白,就在他31歲生日前夕的一個晚上,被兩個劊子手帶到採石場,“像一條狗一樣被處死了。”
卡夫卡作品《審判》作者簡介
弗蘭茲·卡夫卡,1883年生,1906年獲得法學博士學位,曾在法院實習一年。卡夫卡被認為是現代派文學的鼻祖,著有《審判》《變形記》等作品。卡夫卡的作品大都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包圍的孤立、絕望的個人,成為席捲歐洲的“現代人的困惑”的體現。
他與法國作家馬賽爾·普魯斯特,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並稱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大師。卡夫卡生前默默無聞,孤獨地奮斗,隨著時間的流逝,他的價值才逐漸為人們所認識,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震動,並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一股“卡夫卡”熱,經久不衰。
猜你喜歡:
1. 一生必讀的60部名著
2. 一生必讀的經典名著推薦
3. 適合大學生讀的勵志名著
4. 清華大學必讀書單
5. 歷史專業本科生必讀書目
6. 大學生必讀100本書籍
② 讀《偉大的短篇小說們》
第一篇 《 鳥》
《 鳥》的作者布魯諾.舒爾茨(1892~1942),波蘭籍猶太作家,死於納粹槍殺。他存世作品也就兩本短篇小說。
《偉大的短篇小說們》的開篇就是《鳥》,說明它在編者心目中的份量。
《鳥》是一篇短小精煉小說,以兒子的視角,描寫了父親和現實生活中的俗事漸行漸遠,而對動物有著巨大的熱情,甚至做出創造出全新物種的嘗試。父親砸下大筆銀子,從荷蘭、漢堡、非洲搞來一堆受精的鳥蛋,把它們交給比利時的巨型母雞去孵,還真孵出了各種長著羽毛的奇幻生物。
父親不僅孵化鳥,還為鳥兒們舉行婚禮,他自己充當媒人。最後屋頂變成了鳥兒們的客棧,吸引了春天遷徙的各式各樣的鳥。而且,父親也有了模仿鳥振翅飛翔的行為。
但是,父親的鳥的王國卻被僕人阿德拉揮舞著長掃帚毀滅清除了,父親終於走下樓,走出了自己的領土。
《鳥》的篇幅簡短,看的時候會被一種濃厚的厭世的情緒擊中。父親研究鳥、養鳥,鳥的世界其實就是父親一個逃遁之所,讓我們從一種紛亂的氛圍里感受到父親內心的深處的無奈和孤獨。
當一個人與人類無法溝通時,人類的語言就失去了意義。逃避的唯一方式就是選擇一種新的溝通對象,共處卻不捆綁,同樂卻不牽絆,無聲卻能懂得。
作品意象豐富,又有著梵高作品的抽象美,語言美妙,結尾令人唏噓。
這是我在閱讀時的一點粗淺理解。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就是閱讀時很快就會想到另一個作家卡夫卡,那種相似的感覺,那種獨特的風格,立刻會驚艷到閱讀者。正如有人形容的一樣「遇見布魯諾·舒爾茨對我來說毫無徵兆,彷彿上帝的饋贈給我的一次美妙的聚會。」
遺憾的是作者五十歲就被納粹槍殺於街頭,又讓人對納粹暴行充滿了仇恨。如果作者不那麼早逝,一定會有更多的好作品以饗讀者。
金句摘抄:
1.那下面藏著被煙熏黑了的閣樓———它們像是碳化的大教堂,密布著肋骨般的椽子、檁條和支架,如同冬日狂風那黑暗的肺。
2.它們(烏鴉)在空中曼妙的飛舞,閃爍不定的叫聲染黑了渾濁昏黃的清晨光線。
3.日子因為寒冷無聊而變得堅硬,像是一塊去年的麵包。
4.這只鳥有著赤裸的脖子,皺巴巴的臉上布滿了腫瘤,它很像一個清瘦的禁慾主義者和藏傳佛教僧人,一舉一動中有著不可動搖的尊貴,以它高貴家族那鐵一般的紀律過活。它一動也不動,以埃及諸神永垂不朽的姿態,坐在父親對面。
5.銹紅色的大地被一層破破爛爛的白雪桌布覆蓋著。
6.他在爐子里生火,研究那永遠無法參透的火光,聞著冬日火焰,那金屬的鹹味和被煙熏過的氣味。
7.當這些盲眼的花苞綻放開來,迎向光亮,房間里充滿了彩色的喧嘩和閃爍不定的啾鳴。
③ 我想要幾本類似於《夏洛的網》這種含義很深有感人的書。( 我建議大家也去讀一讀《夏洛的網》)
1、《小王子》
《小王子》是法國作家安托萬·德·聖·埃克蘇佩里於1942年寫成的著名兒童文學短篇小說。本書的主人公是來自外星球的小王子。書中以一位飛行員作為故事敘述者,講述了小王子從自己星球出發前往地球的過程中,所經歷的各種歷險。
作者以小王子的孩子式的眼光,透視出成人的空虛、盲目,愚妄和死板教條,用淺顯天真的語言寫出了人類的孤獨寂寞、沒有根基隨風流浪的命運。同時,也表達出作者對金錢關系的批判,對真善美的謳歌。
2、《窗邊的小豆豆》
《窗邊的小豆豆》是日本作家、主持人黑柳徹子創作的兒童文學作品,首次出版於1981年。
這本書講述了作者上小學時的一段真實的故事:小豆豆(作者)因淘氣被原學校退學後,來到巴學園。在小林校長的愛護和引導下,一般人眼裡「怪怪」的小豆豆逐漸變成了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巴學園里親切、隨和的教學方式使這里的孩子們度過了人生最美好的時光。
3、《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是巴西作家保羅·柯艾略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88年。
該小說運用富含哲理和詩意的語言講述了牧羊少年聖地亞哥追尋寶藏的奇幻冒險故事,具有啟發性和勵志意義。
小說自1988年出版後,便風靡全球,暢銷160多個國家,登上20多個國家暢銷榜第1名,榮獲33項國際大獎,已經被翻譯成68種語言,是當今在世作家作品中被翻譯最多的小說。全球銷量超過6500萬冊,是歷史上最暢銷的葡萄牙語小說。這部小說被譽為20世紀最重要的文學現象之一。
4、《吹小號的天鵝》
《吹小號的天鵝》成書於1970年,作者是埃爾文·布魯克斯·懷特。講述了一隻生下來就有不能發聲這一致命缺陷的天鵝,克服種種困難和命運抗爭並獲得成功的的故事。後被理查德·瑞奇(Richard Rich)和特里·諾斯(Terry L. Noss)兩位美國導演翻拍成電影《真愛伴鵝行》。
5、《尼爾斯騎鵝旅行記》
《尼爾斯騎鵝旅行記》是瑞典女作家塞爾瑪·拉格洛夫創作的童話,首次出版於1907年。
在該書中,作者用新穎、靈活的手法,幽默而生動的筆調為孩子們描繪了瑞典一幅幅氣象萬千的美麗圖畫,並通過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對瑞典的地理和地貌、動物、植物、文化古跡、內地居民和偏僻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民的生活和風俗習慣,進行了真實的記錄,融文藝性、知識性、科學性於一體。
④ 巴金的短篇小說
短篇小說集
1、《英雄的故事》,1953
2、《明珠和玉姬》,1957,少年兒童出版社
3、《復仇》,1931,新中國書局
4、《光明》,1932,新中國書局
5、《電椅》,1933,新中國書局
6、《抹布》,1933,北平星雲堂書店
7、《將軍》,1934,生活書局
8、《神·鬼·人》,1935,文化生活出版社
9、《沉落》(又名《淪落》),1936,商務印書館
10、《發的故事》,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11、《雷》,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12、《還魂草》,1942,文化生活出版社
13、《小人小事》,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14、《豬與雞》,1959,作家出版社
15、《李大海》,1961,作家出版社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堯棠,字芾甘,男,漢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興,中國現代文學家、出版家、翻譯家。同時也被譽為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是20世紀中國傑出的文學大師、中國當代文壇的巨匠。
作品久被翻譯成各國文字,1949年之後再無長篇小說面世。妻子蕭珊,1944年5月結婚。1983年3月起,巴金連續五次當選全國政協副主席,任職直到去世為止。
(4)1942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主題思想
一、真善思想
巴金文學思想的核心為:真與善。這兩點之間,「真」是巴金文學思想的生命,是核心,「善」是巴金文學思想的基點,是價值。巴金文學思想中的善是人的絕對自由追求的價值觀,這主要得益於他早期所接觸的無政府主義思想。
無政府主義思想提倡個體之間的自助關系,關注個體的自由和平等。而巴金處女作的《滅亡》則把他反專制的憎和對人類的愛的這兩面作了非常青春激情的表述,而後的《家》則更為直接的體現了他對限制個人自由的封建的主義的無情的控訴。
後期,《火》《第四病室》《憩園》《寒夜》,都體現了對40年代中國社會黑暗的揭露與批判。《火》對抗戰的直接描寫,《第四病室》對社會底層黑暗的揭露,《憩園》對不平等社會的反思,《寒夜》對社會黑暗的控訴。
到了晚期的巴金對於「善」的思考則更加帶有更明確的社會內涵,這個內涵,主要是通過對文化大革命的反思來體現,即反對文化專制、反對長官意志、反對粉飾現實、懺悔自己精神上的軟弱,認為整個民族都應該懺悔和反思。於是他也響亮地提出,要建立文革博物館 。
二、批判封建
巴金的封建批判思想主要體現在對封建家庭的批判。在《家》中,巴金把封建家庭看作是黑暗專制的王國,又把高老太爺一類的家長視為「封建統治的君主」,很顯然,他是明確地把「家」與「國」、「家長」和「國君「對應地聯系在一起了,就是說,他己看清了中國封建社會里「國」與「家」的同質結構關系。
所謂君君巨臣父父子子的上下尊卑的等級關系,就是這一同質結構的最好說明。在這個意義上,完全可以說國是擴大了的家,家是縮小了的國。不論在家還是在國,所實行的都是專制的家族統治,人處其中,受到同質結構關系的約制,使人性扭曲,個性不得張揚和發展。
所以,巴金「禮教的監牢」和「狹的籠」這些家的喻象也是指向封建國家的,他所創作的家庭小說是對整個家族制度進行批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