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超短篇小說
Ⅰ 21年書單13《馬克·吐溫短篇小說集》
13.《馬克·吐溫短篇小說集》| [美]馬克·吐溫 推薦星級:★★★★
這是我看過的「世界四大短篇小說集」的最後一部。馬克·吐溫被我們熟知,源於中學課本的一篇課文《競選州長》。他的語言有別於本系列其他小說家,屬於幽默諷刺風。讀他的作品,我的眼睛本能地活潑起來,就像是看卓別林的滑稽表演。然而看完後,也像是看完了卓別林的電影,心中一片感慨,讓我從某些方面了解了馬克·吐溫生活時的美國社會。美國自詡為一個「言論自由」的國家,處處打著「民主」的旗號,對於自己並沒有那麼「民主」。像馬克·吐溫這樣的作家,創作的諷刺美國社會的作品在他有生之年並沒有得到出版。這不是啪啪打臉嗎?
在這本書中他的作品,有很多都值得推薦。比如《運氣》,講的是一名道貌岸然的傻瓜,因為運氣,一步步成為眾人心目中的英雄和楷模。《阿甘正傳》就有這篇小說的影子。《百萬英鎊》,一個流浪漢一個月成為百萬富翁的故事。《敗壞了哈德利伯格的那個人》一個恨透了哈德利伯格這個小鎮的人,設計了陷阱,讓小鎮的好名聲盪然無存。《一個沒有結尾的故事》,推理絲絲入扣,但卻無法安置一個好的結尾。讀馬克·吐溫的作品真的非常有趣,推薦閱讀。
Ⅱ 202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為《囚籠》,這是一部什麼樣的作品
《囚籠》》是一篇短篇小說,由73的小說家阿卜杜勒扎克·古爾納所著,作家來自坦尚尼亞。
這部小說之所以能獲獎,是因為這是一部寫實小說,作者通過小說表達了自己對殖民主義的不妥協,文中大量描寫反映了作者對難民滲入的同情心。
這是一樣悲傷的故事,作者深入解析了當時的他們面對當代社會普遍存在的殖民和種族主義餘孽時的痛苦與迷惘,這種碎片似的敘事風格,更能撥動人心,也許它沒有那麼驚天動地的描寫,但已然把書中人物的命運躍然於紙上,與讀者緊緊相連,這就是優秀作品的魅力。
Ⅲ 讀艾瑪的短篇小說《島》(刊於《收獲》雜志2021 No.6)
第一次買《收獲》,讀的第一篇就是艾瑪的《島》,我很喜歡。雖然第一遍看完的時候,還有些雲里霧里,但它的好,卻是已經感受到了的。我馬上就看了第2遍,稍許理清了頭緒。
艾瑪必定是她的筆名,我去網路了一下。艾瑪1970年生人,那現在也就是52歲了。2007年開始創作發表小說,也就是37歲才出發。現在是一名自由撰稿人,也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所著《夾叉》入選"2018收獲文學排行榜"中篇小說類第4名, 所著《繪畫助力夢想》榮獲第二屆"羅峰獎"全國非虛構散文大賽優秀獎, 所著《白耳夜鷺》獲得首屆"短篇小說雙年獎"。她是湖南人,現居青島,也是在那裡,她獲得了《島》的靈感。
青島海岸線曲折,附近海域,有大大小小一百多座小島,有7座海島上有常駐居民。《島》寫的,就是一個時代居住在島上的家庭,在心理里試圖離開島,而離不開的故事。
我在這個故事中看到了一種擺脫不掉的小島式的封閉文化對人的侵蝕,人的掙扎、人性的搖擺。
1.母親
父親和母親的沖突是故事的主線。父親和母親本是自由戀愛,也有過甜蜜的青蔥年華,然而在島上的漫長婚姻,卻因為封閉甚至封建的漁民文化,而日趨瓦解。死去的大女兒是埋在母親心底最鋒利的一根刺,但這肯定不是唯一的刺。主人公去父親的老友林叔家喝酒時,林叔用筷子狠狠敲了他的腦袋,說:"你這不中用的貨! 沒個規矩還行?由著女人鬧嗎?" 女人在小島上的地位可見一斑了,或許一直都是當家漁船主人的附屬品?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主人公回憶起幼時,母親帶他離開小島去趕集的時候,母親的輕松和快活。那時的母親才是真正的自己,可以果斷花錢,可以主動熱情地打招呼。那麼這些,她在小島上一定都是做不到的。
在這幾十年的過程中,母親未必一直是逆來順受的,她可能有過她的反抗。有的反抗是不自覺的,比如抱著林叔的女兒幸兒,就想起來了自己的女兒,在奶奶面前就哭了起來;有的反抗是主觀故意的,比如在奶奶死後,就把奶奶住的院子門封上了,我在這里立刻就讀到了一種理解的快感;有的反抗是無奈之舉,比如她後來開始信洋教,如果沒有信仰,我怕她很容易變成抑鬱症吧,信教是她可以寬恕丈夫、寬恕婆婆,寬恕這個小島,讓自己能夠繼續生活下去的一根救命稻草,我跟她一樣感謝這個教;有的反抗是最後的決絕,父親不理解母親,厭惡母親的神,砸碎了母親的神像,導致母親終於決意出走,離開他,離開小島。這最後一根稻草 -- 神像的壓垮,是整個故事矛盾沖突的最高點,也是故事裡所有人物中,最強烈的一次離開島的舉動。
母親幾乎是整個故事中最勇敢的人了,雖然她也是被逼的。
2.父親
文章並沒有花太多篇幅直面描繪父親的早年面目。但有兩個間接的場景,還是讓我心裡豎立起了像一個封建老頭一般的權威的父親形象。一個場景是,主人公5歲的時候,父親帶他上船,他摔倒、大哭、嘔吐,父親對他這個漁民的兒子居然水土不服露出了令他終身難忘的嫌棄表情。另一個場景是,當父親在炕上睡覺時,母親和他都輕手輕腳地做事,彼此還會心領神會地一笑。這顯示並不是那種因為體恤父親而來的輕手輕腳,反而像是一種地主家的長工看到地主好不容易打了個盹,趕緊喘口氣,偷著樂一下的模樣。
島文化中的男權主義對父親的影響似乎已經根深蒂固,牢不可破了。
可妙的是,在文章的結尾,父親悲憤交織的一句"她把什麼話都說給她的神聽,神明明什麼都知道,可神屁都沒跟她放一個!"似乎又在告訴我們,其實父親還是有傾聽母親的內心話的的渴望的,當年的女兒的事或許不是他的意思,也許他也有他的不得已,長久以來的酗酒或許是他反抗的一種形式。
或許,在強硬的外表下,他也在微弱地掙扎。
3.奶奶、林叔、其他人
當奶奶抱著幸兒哭自己的女兒時,奶奶不耐煩地數落母親,阻止母親的哭。
當主人公到林叔家喝酒,林叔呵斥他,怎麼可以由著女人鬧。
當主人公想到父母的分居,擔憂的是,"城裡老人鬧鬧分居、搞搞黃昏戀什麼的,不會有人說什麼,在鄉下可就是胡鬧,就是丑聞了。"
這一切都在告訴我們,這個小島式的封閉文化侵蝕的絕不僅僅是一個人,一家人,而是所有人。
4.主人公-他
主人公在文章里沒有名字,就用了一個"他"來指代。
主人公的塑造是在整篇文章里最有意思的部分。全篇文章看似講的是父親和母親之間的糾葛,由他的回憶以及現在他上島去見父親這個事件串聯起來。實際上,我覺得,"他"這個人物從幼時,到現在的思想行為軌跡,才是整篇小說的主題能凸顯出來的最關鍵的部分。
如果沒有"他"的串聯,故事就只是個因文化沖突引起的婚姻矛盾。而有了"他"的思想行為軌跡,讀者就感受到了一種深深的被封閉文化禁錮住了的,擺脫不掉的無奈、無力感。
主人公其實也像他的母親一樣,一直在掙扎,但他比他的母親,好像更多了搖擺,這就讓故事似乎更可悲了。
他的搖擺在於,他自小依戀母親,站在母親一邊,但後來長大了後卻好像變得跟父親一樣,開始嫌棄母親。
他明知去島上見頑固的父親不會有什麼結果,但是卻還是去了,就好像那次雨夜尋貓。
上島之前,他明明同情、理解母親,似乎有能力去責難父親,但是當父親對他說,如果母親臘月里不回來,就不要回來了時,他卻虛弱地為母親辯解"哪能呢"。這句話好像在暗示,他離開島之外,很快就會去勸母親回來,似乎離島是母親的過錯了。
就是在這里,我知道了,埋藏在他心底里,自小就耳聞目染的小島文化其實一直都在。
文章的另一條線索,是關於主人公和他妻子之間關於孩子的拉扯。妻子做夢夢見女孩兒,妻子擔心感冒對懷孕不利,他的態度總是含糊其辭,不能明確他到底是想要孩子還是不要,不明確他喜歡女兒還是兒子。他既愛護妻子,怕妻子收到家族觀念的傷害,但又不能不敢表達他的主張。這種矛盾的掙扎,就好像他在父親和母親之間的搖擺不定一樣。
雖然他早已物理上離開小島生活,但是他的內在竟一直離開不了。
就好像林叔,雖然腿腳不便,也還是非要在小島上過著孤獨的生活。他們似乎在心靈上擺脫不了這個小島。
整個事件實際並無驚心動魄的矛盾沖突,也就是家長里短的小事。讓故事可讀性增強的關鍵,是作者把多年前死嬰的原因作為了一個餌(懸念),引導著讀者一直讀下去。它貫穿了整個文章,串起了父母的矛盾,也串起了主人公目前和妻子之間的尷尬境況。
文章最大的亮點,我覺得是寫的主人公對於要不要孩子,和妻子之間隱晦的幾次交流。剛開始看第一遍時並不懂這些和父母事件的關聯,直到看第二遍、第三遍時才能體會到這是島文化給他的烙印。他的這種懦弱,游離,矛盾,就更讓人唏噓了。文章的立意就是在他這里升了起來。
易讀,有代入感,引發思考,文學表達的這三個要求,作者都做到了。當然,離開第四個要求,讓人思來想去,好像又想不明白,似乎還有些距離。
作者選取的這個小島生活的題材,有一定的稀缺性,故事本身也用獨特的角度,對生活進行了提煉,整篇故事中基本沒有無關的情節。
看完這個故事,我馬上就聯想到了我自己,這種想走出去又走不出去的困境,或許每個人身上都有,比如童年的陰影,比如一些執念。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掙扎。我覺得,如果在文章最後,能把這個議題再隱隱地擴大一些,是否會更好呢?因為每個人心裡都可能有一座走不出去的島。
附錄:金句摘抄
這幾座大風車讓島看上去更像是一艘船了,彷彿它們細長的葉片轉得再塊一點,島就會跑向大海深處去了。
父母對孩子隱而不宣的那一部分生活,像是一件襤褸的皮襖,盡管他們捂得很緊,但還是時不時就會漏風。
他在他們之間長大,像在冷水裡長大的魚,也自然地沒養成活潑、開朗的性情。
他站在碼頭上,看著那幾座大風車,想起工程師說換螺絲的事,就覺得父母之間應該也是有個螺絲壞了,只是不知道去哪裡找新螺絲來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