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小說霍夫的短篇小說

小說霍夫的短篇小說

發布時間: 2024-04-28 16:06:34

『壹』 有沒有關於以波蘭為背景的小說推薦下

亨利克·顯克維支波蘭小說不錯。
1、《第三個女人1905年作品《第三個女人》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 「由於他在歷史小說寫作上的卓越成就」。
2、老僕人魯彥 譯 這一篇從麗茄柴孟霍夫女士(Lidja Zamenhof)所編譯的世界語本顯克微支小說集中譯出,父參照寇丁(Jeremiah Curtin)的英譯本,略有增改。——譯者附記
3、《十字軍騎士》。波蘭愛國小說

亨利克·顯克微支是我國讀者熟悉的波蘭著名作家。他的歷史長篇小說《你往何處去》和短篇小說集早已介紹到我國來了。《十字軍騎士》是作者另一部重要的歷史長篇小說,這次介紹給我國讀者,將使我國讀者對這位作家得到進一步的了解。
亨利克·顯克微支一八四六年五月四日生於波蘭一個地主家庭。他的早期作品大多描寫波蘭農民的生活,對於農民的艱苦勞動、悲慘生活有所反映。一八七一年,顯克微支大學畢業,一八七二年起,顯克微支擔任《新聞》雜志的特約撰稿人,發表過一些諷刺小品和短篇小說。一八七六年,顯克微支到美國旅行,在美國住了將近三年,目睹美國勞工和移民的悲慘生活。回國後,他寫了政論《旅美書簡》和一些短篇小說,如《為了麵包》、《奧爾索》等。在這些短篇小說里,顯克微支揭露了美國資產階級的虛偽民主,反映了波蘭移民在美國的悲慘遭遇。稍後,顯克微支又發表了《勝利者巴爾傑克》等短篇小說。作者在這些作品裡描寫了波蘭人民的貧困生活,揭露了波蘭地主的偽善、外國佔領者的殘暴。一八八三年起,顯克微支陸續發表了歷史小說《火與劍》、《洪流》、《什洛竇耶夫斯基先生》三部曲,反映了十七世紀波蘭人民反對異族侵略的斗爭,但也美化了貴族地主階級。一八九四至一八九六年,顯克微支創作了歷史長篇小說《你往何處去》,描寫了羅馬皇帝尼祿的殘暴統治和對基督徒的迫害。一九○○年,顯克微支發表了充滿對異族統治的憤恨和愛國熱情的歷史長篇小說《十字軍騎士》。這部小說在顯克微支的創作和整個波蘭文學中都佔有重要地位。一九一六年十一月十四日,顯克微支病逝。他留下了許多文學作品,是一個有才能的歷史小說作家。
《十字軍騎士》反映的是十四世紀末到十五世紀初波蘭和立陶宛聯合抗擊條頓騎士團的侵略,並在格隆瓦爾德一戰取得歷史性勝利的一段光輝歷史。
波蘭國家是在九世紀到十世紀之間形成的。當時的波蘭公國承認德國為宗主國。到了波列斯拉夫統治時期,波蘭國家強盛起來,在十一世紀初擴大了領上,統一了波蘭,並擺脫了對德國皇帝的依附。十二世紀初,波列斯拉夫三世把國土分封給他的幾個兒子,從此形成了封建割據局面。波列斯拉夫三世死後,德國封建主發動了對波蘭的侵略,侵佔了波莫瑞一帶。一二二六年,波蘭瑪佐夫舍公國的康拉德大公為了佔領普魯士人的土地,決定把十字軍東征時建立的條頓騎士團引進波蘭,委託這個騎士團佔領普魯士。十字軍騎士團佔領了普魯士,強迫當地居民像奴隸般為他們耕種,同時引進德國移民,建立許多城鎮和鄉村,於是騎士團佔領的地區逐步日耳曼化了。十三世紀末,十字軍騎士團鞏固了自己的佔領區,建立了自己的國家,不承認波蘭大公們的領導,並覬覦波蘭的土地。波蘭西部和北部出現了強大的德國軍事國家組織,這對波蘭的獨立是個嚴重的威脅。十四世紀初,庫雅維亞大公弗拉迪斯拉夫一世為波蘭的統一進行了斗爭,一三二○年恢復國王稱號,建都於克拉科夫,結束了波蘭的封建割據局面。一三七○年,波蘭王位轉入匈牙利國王路易手中。路易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於一三七四年頒布了「科希策特典」,規定了波蘭貴族的一系列特權,但作為交換條件,也規定將來由路易的一個女兒作為波蘭女王。路易死後兩年,根據「科希策特典」的規定,由路易的小女兒雅德維迦繼承波蘭王位。這時波蘭仍處在十字軍騎士團的威脅之下,立陶宛的西北部也受到十字軍騎士團的嚴重威脅。十字軍條頓騎士團渴望與寶劍騎士團在領土上連成一片。當時寶劍騎士團佔領著拉脫維亞,這兩個騎士團企圖佔領被他們分隔開來的那片立陶宛領土,特別是當
時母德人居住的地區,以便在波羅的海建立一個強大的統一的騎士團國家。共同的敵人使波蘭和立陶宛聯合了起來。一三八五年波蘭貴族和立陶宛大公亞該老在克賴瓦簽訂了條約,根據這個條約,亞該老於一三八六年來到波蘭,與雅德維迦成婚,加冕為波蘭國王,波蘭與立陶宛合並,以便共同對付十字軍騎士團的侵略,收復失地。一四一○年,由於騎士團的步步進逼,終於爆發了波蘭和立陶宛對十字軍騎士團的戰爭。雙方在格隆瓦爾德會戰。會戰的結果,波蘭和立陶宛取得了反侵略戰爭的輝煌勝利,十字軍騎士團幾乎全軍覆沒。格隆瓦爾德會戰徹底摧毀了十字軍騎士團的威力,制止了騎士團對波羅的海沿岸的波蘭和立陶宛土地的侵略,使十字軍騎士團從此一蹶不振,終於在十五世紀中葉完全衰落。這次戰役是波蘭歷史上光輝的一頁,在波蘭人民當中是具有象徵意義的。
顯克微支的《十字軍騎士》在一定程度上真實地再現了波蘭這一段光輝的歷史。它通過主人公茲皮希科險遭條頓騎士團毒手和尤侖德父女的悲慘遭遇等情節,有力地揭露了條頓騎士團披著宗教外衣,干著豺狼勾當,專橫跋扈,兇殘暴戾,任意踐踏波蘭民族的尊嚴,殘害波蘭人民的生命,掠奪波蘭人民的財富等罪惡行徑,使讀者對條頓騎士團的暴行不能不感到義憤填膺,對波蘭人民的反抗寄予滿腔同情。
茲皮希科出於民族仇恨和年輕無知,誤向騎士團使者挑戰,險遭騎士團戕害這一情節是本書揭露騎士團罪行的第一個高潮。通過這個情節,作者第一次具體地向我們揭露了騎士團無視波蘭民族的尊嚴,驕橫不可一世的兇殘面目。
茲皮希科懷著巨大的民族仇恨,發誓要撥下條頓騎士團的三簇孔雀毛冠飾,為達奴莎的母親報仇,在不了解對方來歷的情況下,襲擊了十字軍使者里赫頓斯坦。雖然他的襲擊被護送里赫頓斯坦的波蘭著名騎士波瓦拉阻止了,並沒有傷害里赫頓斯坦一根汗毛,茲皮希科的叔父瑪茨科又立即向里赫頓斯坦道了歉,請求他寬恕孩子的無禮,波瓦拉也在一邊向里赫頓斯坦說情,但里赫頓斯坦卻極為傲慢,企圖以侮辱波蘭騎士的人格作為寬恕茲皮希科的條件。到了克拉科夫,里赫頓斯坦又向波蘭國王當面告狀,雖經兩個公爵夫人和許多著名波蘭貴族的求情,里赫頓斯坦還是非把茲皮希科置於死地不可。里赫頓斯坦肆意蹂躪一個鄰國,其驕橫跋扈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他根本無視波蘭國家的存在。波蘭舉國上下對此無不切齒痛恨,要不是達奴莎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及時挽救了茲皮希科,茲皮希科是無法逃脫里赫頓斯坦的毒手的。正是條頓騎士團的這種惡行導致了一四一○年的格隆瓦爾德大戰。瑪茨科和茲皮希科發誓要和里赫頓斯坦決斗,正是波蘭民族和十字軍騎士團的民族矛盾發展到勢不兩立的一種反映。
接著,作者通過尤侖德父女的被害進一步揭露了十字軍騎士團的毫無信義、毒如蛇蠍的本性。尤侖德的妻子是在十字軍騎士團背信棄義、野蠻襲擊瑪佐夫舍時死去的,尤侖德理所當然對十字軍騎士團懷著不共戴天的仇恨,他對騎士團的斗爭是正義的。但是他對騎士團的打擊使他成了騎士團的眼中釘肉中刺,齊格菲里特和鄧維爾特等十字軍騎士終於設計從瑪佐夫舍宮廷劫走他的女兒達奴莎,並要尤侖德親自到息特諾去領回他的女兒,答應只要尤侖德交還俘虜,送去贖金,到了息特諾就把達奴莎交還。但是尤侖德到了息特諾,不但沒有找回女兒,而且受到百般凌辱,最後還被齊格菲里特割掉舌頭、燙瞎眼睛、剁去臂膀,趕了出去。茲皮希科雖然歷盡艱辛,終於找回了達奴莎,但是找回來的達奴莎卻已被迫害得精神失常、奄奄一息,還沒有到家,就死在途中。尤侖德這樣一個威名遠揚的騎士競遭到這樣的凌辱,落得這樣悲慘的結果;達奴莎這樣一個好端端的姑娘,她跟茲皮希科的美滿姻緣、幸福生活竟遭到如此悲慘的殘害和破壞。波蘭人民的和平生活是誰破壞的?尤侖德父女這樣的悲劇是誰製造的?不是別人,就是十字軍騎士!作者用他動人心魄的手筆,通過這一情節把十字軍騎士團任意糟踐波蘭人民、在波蘭土地上橫行霸道等罪惡行徑進一步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作者對十字軍騎士的控訴,隨著情節的發展一步比一步強烈。這些控訴使小說對騎士團的揭露達到一個新的高潮。茲皮希科和尤侖德父女的遭遇是波蘭民族受到十字軍騎士欺壓蹂躪的一個縮影。
作者除了以茲皮希科和尤侖德父女的遭遇這些情節集中、形象地揭露十字軍騎士團的侵略罪行之外,還在許多地方直接描寫或提到十字軍騎士團對波蘭和立陶宛人民的欺壓和殘害,把這些描寫作為對茲皮希科、尤侖德父女悲慘遭遇的背景,使兩者得到緊密的呼應,這就更加有力地說明了茲皮希科和尤侖德父女的遭遇不是偶然的,不是孤立的,不是個人的,而是整個波蘭民族的。作者在小說中所敘述的事件獲得了典型意義,使我們全面而又具體地看到十字軍騎士團對波蘭、立陶宛等民族所犯下的血腥罪行,看到十字軍騎士團確實是波蘭人民最凶惡的敵人,是波蘭人民不共戴天的仇敵。
小說最後描寫了格隆瓦爾德大戰。波蘭和立陶宛聯合起來,同仇敵愾,合力禦侮,取得了輝煌的勝利;而瑪茨科和茲皮希科也終於找到了他們的仇人里赫頓斯坦,報了仇。這是整部小說合理的結局,為波蘭和立陶宛人民伸張了正義。小說真實地表達了波蘭人民和立陶宛人民對敵人的憎恨和愛國熱情,描寫了他們的英勇戰斗和敵人的慘敗,不愧是一曲波蘭人民和立陶宛人民反侵略戰爭的頌歌。顯克微支之所以博得波蘭人民的尊敬和愛戴,正是由於他充滿了愛國熱情,表達了人民的願望和意志,歌頌了祖國的正義斗爭。而《十字軍騎士》可以說是格隆瓦爾德戰役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紀念碑。
小說在藝術上也有許多特色。作者善於運用「懸念」的手法,他往往提出一個問題,卻遲遲不予解決,只是在故事經過種種曲折、情節經過種種變化之後,作者才別出心裁地拿出人們意想不到的辦法去解決小說中的戲劇矛盾,因此讀者無法預料故事的結局,只好緊緊跟著作者委婉細致的描述,把故事一口氣看下去。這種手法是很引人入勝的。作者的敘述也錯落有致,流暢自然。整部小說就像一道清澈的溪流,時而在亂石堆中沸騰激盪,時而在蜿蜒曲折的峽谷中跳躍奔流,時而在平坦的沙灘上緩緩流淌,使讀者在閱讀這部篇幅很大的小說時,並不感到冗長乏味,而是跟著情節的起伏,走進作者所安排的境界中。在小說中,作者還用豐富多彩的筆調廣泛描寫了波蘭人民十四到十五世紀的生活。波蘭貴族領地中的城堡、波蘭人民的風俗習慣、中世紀的騎士制度等都一一在作者筆下生動地再現出來。茲皮希科用手把新鮮的樹枝捏出汁水,波瓦拉在騎士團的宴會上徒手把鋼刀像卷羊皮紙似地捲起來等插曲都富有傳奇色彩。作者筆下的人物很有性格。英氣勃勃、無所畏懼的茲皮希科,精明謹慎、勇敢剛強的瑪茨科,單純朴實、美麗動人的達奴莎,熱情大膽、活潑可愛的雅金卡等都是作者用心刻畫的人物。就是一些次要人物,也各具不同的面貌和品性,如哈拉伐的忠實機警,山德魯斯的隨機應變,德·勞許的正直豪爽等,作者著墨不多,卻個個栩栩如生。這些人物的性格都各有各的特點,讀者是決不會把他們混淆起來的。
作者寫作這部作品的時候,正是波蘭被瓜分,普魯土、沙俄等佔領國加緊採取共同行動,企圖消滅波蘭民族的十九世紀下半期。在普魯士佔領區,佔領者實行日耳曼化政策,把不是德國臣民的波蘭人趕走,學校里取消波蘭語,加緊對波蘭報刊的迫害,對敢於反抗的波蘭人民進行殘酷的鎮壓,並且歪曲歷史,頌揚條頓騎士團為德國的統治開辟了道路。在沙俄佔領區也推行類似的非波蘭化政策。因此波蘭民族和佔領者之間的民族矛盾極為尖銳,波蘭人民採取各種形式和外國佔領者進行了英勇激烈的斗爭。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作者要直接寫作反對外國佔領者的作品顯然是不可能的,因而他找到了歷史小說這樣一種體裁,借古喻今,揭露外國佔領者對波蘭民族的血腥統治,鼓舞人民起來反抗外國佔領者。像《十字軍騎士》這樣的作品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起了鼓舞人民鬥志的積極作用的。格隆瓦爾德會戰勝利這樣的歷史事件對波蘭人民反對侵略者的斗爭無疑具有極大的鼓舞作用。作者正是以波蘭人民歷史上的勝利這樣的實例來激勵他的同胞,使他們加強奪取勝利的信心。小說的發表在當時是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

『貳』 契訶夫的代表作有哪些

1、《凡卡》是俄國作家契訶夫創作的短篇小說,寫於1886年。這篇小說通過凡卡給爺爺寫信這件事,反映了沙皇統治下俄國社會中窮苦兒童的悲慘命運,揭露了當時社會制度的黑暗。

『叄』 托爾斯泰 有什麼作品

1、《戰爭與和平》

《戰爭與和平》是俄國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創作於1863—1869年。

該作以1812年的衛國戰爭為中心,反映從1805到1820年間的重大歷史事件。以鮑爾康斯、別祖霍夫、羅斯托夫和庫拉金四大貴族的經歷為主線,在戰爭與和平的交替描寫中把眾多的事件和人物串聯起來。

2、《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品。

作品講述了貴族婦女安娜追求愛情幸福,卻在卡列寧的虛偽、渥倫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頭破血流,最終落得卧軌自殺、陳屍車站的下場。

庄園主列文反對土地私有制,抵制資本主義制度,同情貧苦農民,卻又無法擺脫貴族習氣而陷入無法解脫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時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書在矛盾的漩渦中顛簸。這部小說是新舊交替時期緊張惶恐的俄國社會的寫照。

3、《復活》

該書取材於一件真實事件,主要描寫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引誘姑媽家女僕瑪絲洛娃,使她懷孕並被趕出家門。後來,她淪為妓女,因被指控謀財害命而受審判。男主人公以陪審員的身份出庭,見到從前被他引誘的女人,深受良心譴責。

他為她奔走伸冤,並請求同她結婚,以贖回自己的罪過。上訴失敗後,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亞。他的行為感動了她,使她重新愛他。但為了不損害他的名譽和地位,她最終沒有和他結婚而同一個革命者結為伉儷。

4、《童年》

9世紀50年代,托爾斯泰在高加索入伍期間開始了文學創作。

處女作《童年》(1852)通過對小主人公伊爾倩耶夫的單純而又富有詩意的內心世界的細致入微的描摹,出色地表現了一個出身貴族家庭的、聰穎、敏感、感情熱烈,並愛作自我分析的兒童的精神成長過程。它與後來作家寫就的《少年》和《青年》構成了自傳三部曲。

5、《哥薩克》

小說描述貴族青年奧列寧厭棄上流社會的空虛和虛偽而來到高加索,在高加索奇偉的大自然和純朴的哥薩克中間,認識到幸福的真諦在於愛、自我犧牲和為別人而生活,但他未能擺脫貴族的習性,這個理想以破滅告終。

在這篇小說里,作者第一次尖銳地提出從自己的階級「出走」,跟貴族社會脫離關系的問題。

『肆』 俄國作家契訶夫他的著作《凡卡》的資料

契訶夫。他是俄國著名的作家。生於1860年,死於1904年。他出身於小商人家庭,1879年進莫斯科大學醫學科求學。做過店員也當過醫生。他生活在19世紀末期,正是沙皇統治俄國最黑暗的年代。社會動盪不安。他的作品無情地揭露了沙皇統治下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

凡卡》選自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的一篇短篇小說。契訶夫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生活在俄國沙皇統治最黑暗、最殘暴的時代。小說寫於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統治下的那段最黑暗的時代。當時,無數破產的農民被迫流入城市謀生,他們深受剝削之苦,連兒童也不能倖免。契訶夫通過凡卡給爺爺的信,寫出了學徒工的悲慘遭遇,對沙俄的黑暗統治進行了控訴,從一個側面揭露了沙皇制度的黑暗和當時社會的罪惡。「凡卡」正是千千萬萬俄國兒童的縮影。
凡卡
九歲的男孩凡卡·茹科夫三個月前被送到靴匠阿里亞興的鋪子里來做學徒。在聖誕節的前夜,他沒有上床睡覺。他等到老闆夫婦和師傅們出外去做晨禱後,從老闆的立櫃里取出一小瓶墨水和一支安著銹筆尖的鋼筆,然後在自己面前鋪平一張揉皺的白紙,寫起來。他在寫下第一個字以前,好幾次戰戰兢兢地回過頭去看一下門口和窗子,斜起眼睛瞟一眼烏黑的聖像和那兩旁擺滿鞋楦頭的架子,斷斷續續地嘆氣。那張紙鋪在一條長凳上,他自己在長凳前面跪著。
"親愛的爺爺,康司坦丁·瑪卡雷奇!"他寫道。"我在給你寫信。祝您聖誕節好,求上帝保佑你萬事如意。我沒爹沒娘,只剩下你一個親人了。"
凡卡抬起眼睛看著烏黑的窗子,窗上映著他的蠟燭的影子。他生動地想起他的祖父康司坦丁·瑪卡雷奇,地主席瓦烈夫家的守夜人的模樣。那是個矮小精瘦而又異常矯健靈活的小老頭,年紀約莫六十五歲,老是笑容滿面,睒著醉眼。白天他在僕人的廚房裡睡覺,或者跟廚娘們取笑,到夜裡就穿上肥大的羊皮襖,在庄園四周走來走去,不住地敲梆子。他身後跟著兩條狗,耷拉著腦袋,一條是老母狗卡希坦卡,一條是泥鰍,它得了這樣的外號,是因為它的毛是黑的,而且身子細長,象是黃鼠狼。這條泥鰍倒是異常恭順親熱的,不論見著自家人還是見著外人,一概用脈脈含情的目光瞧著,然而它是靠不住的。在它的恭順溫和的後面,隱藏著極其狡獪的險惡用心。任憑哪條狗也不如它那麼善於抓住機會,悄悄溜到人的身旁,在腿肚子上咬一口,或者鑽進冷藏室里去,或者偷農民的雞吃。它的後腿已經不止一次被人打斷,有兩次人家索性把它吊起來,而且每個星期都把它打得半死,不過它老是養好傷,又活下來了。
眼下他祖父一定在大門口站著,眯細眼睛看鄉村教堂的通紅的窗子,頓著穿高統氈靴的腳,跟僕人們開玩笑。他的梆子掛在腰帶上。他凍得不時拍手,縮起脖子,一忽兒在女僕身上捏一把,一忽兒在廚娘身上擰一下,發出蒼老的笑聲。
"咱們來吸點鼻煙,好不好?"他說著,把他的鼻煙盒送到那些女人跟前。
女人們聞了點鼻煙,不住打噴嚏。祖父樂得什麼似的,發出一連串快活的笑聲,嚷道:"快擦掉,要不然,就凍在鼻子上了!"
他還給狗聞鼻煙。卡希坦卡打噴嚏,皺了皺鼻子,委委屈屈,走到一旁去了。泥鍬為了表示恭順而沒打噴嚏,光是搖尾巴。天氣好極了。空氣紋絲不動,清澈而新鮮。夜色黑暗,可是整個村子以及村裡的白房頂,煙囪里冒出來的一縷縷煙子,披著重霜而變成銀白色的樹木、雪堆,都能看清楚。
繁星布滿了整個天空,快活地睒著眼。天河那麼清楚地顯出來,就好象有人在過節以前用雪把它擦洗過似的。……
凡卡嘆口氣,用鋼筆蘸一下墨水,繼續寫道:"昨天我挨了一頓打。老闆揪著我的頭發,把我拉到院子里,拿師傅幹活用的皮條狠狠地抽我,怪我搖他們搖籃里的小娃娃,一不小心睡著了。上個星期老闆娘叫我收拾一條青魚,我從尾巴上動手收拾,她就撈起那條青魚,把魚頭直截到我臉上來。師傅們總是耍笑我,打發我到小酒店裡去打酒,慫恿我偷老闆的黃瓜,老闆隨手撈到什麼就用什麼打我。吃食是什麼也沒有。早晨吃麵包,午飯喝稀粥,晚上又是麵包,至於茶啦,白菜湯啦,只有老闆和老闆娘才大喝而特喝。他們叫我睡在過道里,他們的小娃娃一哭,我就根本不能睡覺,一股勁兒搖搖籃。親愛的爺爺,發發上帝那樣的慈悲,帶著我離開這兒,回家去,回到村子裡去吧,我再也熬不下去了。……我給你叩頭了,我會永遠為你禱告上帝,帶我離開這兒吧,不然我就要死了。……"
凡卡嘴角撇下來,舉起黑拳頭揉一揉眼睛,抽抽搭搭地哭了。
"我會給你搓碎煙葉,"他接著寫道,"為你禱告上帝,要是我做了錯事,就自管抽我,象抽西多爾的山羊那樣。要是你認為我沒活兒干,那我就去求總管看在基督面上讓我給他擦皮靴,或者替菲德卡去做牧童。親愛的爺爺,我再也熬不下去,簡直只有死路一條了。我本想跑回村子,可又沒有皮靴,我怕冷。等我長大了,我就會為這件事養活你,不許人家欺侮你,等你死了,我就禱告,求上帝讓你的靈魂安息,就跟為我的媽彼拉蓋雅禱告一樣。

2 凡卡
"莫斯科是個大城。房屋全是老爺們的。馬倒是有很多,羊卻沒有,狗也不凶。這兒的孩子不舉著星星走來走去①,唱詩班也不準人隨便參加唱歌。有一回我在一家鋪子的櫥窗里看見些釣鉤擺著賣,都安好了釣絲,能釣各式各樣的魚,很不錯,有一個釣鉤甚至經得起一普特重的大鯰魚呢。我還看見幾家鋪子賣各式各樣的槍,跟老爺的槍差不多,每支槍恐怕要賣一百盧布。……肉鋪里有野烏雞,有松雞,有兔子,可是這些東西是在哪兒打來的,鋪子里的伙計卻不肯說。
"親愛的爺爺,等到老爺家裡擺著聖誕樹,上面掛著禮物,你就給我摘下一個用金紙包著的核桃,收在那口小綠箱子里。你問奧爾迦·伊格納捷耶芙娜小姐要吧,就說是給凡卡的。"
凡卡聲音發顫地嘆一口氣,又凝神瞧著窗子。他回想祖父總是到樹林里去給老爺家砍聖誕樹,帶著孫子一路去。那種時候可真快活啊!祖父咔咔地咳嗽,嚴寒把樹木凍得咔咔地響,凡卡就學他們的樣子也咔咔地叫。往往在砍樹以前,祖父先吸完一袋煙,聞很久的鼻煙,訕笑凍僵的凡卡。……那些做聖誕樹用的小雲杉披著白霜,站在那兒不動,等著看它們誰先死掉。冷不防,不知從哪兒來了一隻野兔,在雪堆上象箭似的竄過去。祖父忍不住叫道:"抓住它,抓住它,……抓住它!嘿,短尾巴鬼!"
祖父把砍倒的雲杉拖回老爺的家裡,大家就動手裝點它。
……忙得最起勁的是凡卡喜愛的奧爾迦·伊格納捷耶芙娜小姐。當初凡卡的母親彼拉蓋雅還活著,在老爺家裡做女僕的時候,奧爾迦·伊格納捷耶芙娜就常給凡卡糖果吃,閑著沒事做便教他念書,寫字,從一數到一百,甚至教他跳卡德里爾舞。可是等到彼拉蓋雅一死,孤兒凡卡就給送到僕人的廚房去跟祖父住在一起,後來又從廚房給送到莫斯科的靴匠阿里亞興的鋪子里來了。……
"你來吧,親愛的爺爺。" 凡卡接著寫道,"我求你看在基督和上帝面上帶我離開這兒吧。你可憐我這個不幸的孤兒吧,這兒人人都打我,我餓得要命,氣悶得沒法說,老是哭。前幾天老闆用鞋楦頭打我,把我打得昏倒在地,好不容易才活過來。我的生活苦透了,比狗都不如。……替我問候阿遼娜、獨眼的葉果爾卡、馬車夫,我的手風琴不要送給外人。孫伊凡·茹科夫草上。親愛的爺爺,你來吧。"
凡卡把這張寫好的紙疊成四折,把它放在昨天晚上花一個戈比買來的信封里。……他略為想一想,用鋼筆蘸一下墨水,寫下地址:

寄交鄉下祖父收

然後他搔一下頭皮,再想一想,添了幾個字:

康司坦丁·瑪卡雷奇

他寫完信而沒有人來打擾,心裡感到滿意,就戴上帽子,顧不上披皮襖,只穿著襯衫就跑到街上去了。……
昨天晚上他問過肉鋪的伙計,伙計告訴他說,信件丟進郵筒以後,就由醉醺醺的車夫駕著郵車,把信從郵筒里收走,響起鈴鐺,分送到世界各地去。凡卡跑到就近的一個郵筒,把那封寶貴的信塞進了筒口。……
他抱著美好的希望而定下心來,過了一個鍾頭,就睡熟了。……在夢中他看見一個爐灶。祖父坐在爐台上,耷拉著一雙光腳,給廚娘們念信。……泥鰍在爐灶旁邊走來走去,搖尾巴。……

①指基督教的習俗:聖誕節前夜小孩們舉著用簿紙糊的星星走來走去。

『伍』 契訶夫短篇小說的藝術特色

第一篇《黃鼠狼」 霍爾與卡里內奇》小說譯文約一萬一千字。情節很簡單。「我以獵人的身份訪問瑞茲德林縣,在曠野里結識了小地主鮑盧台金」。他邀請「我」到他那裡過夜,因為路遠,「我們」先步行到了「黃鼠狼」霍爾的家,但霍爾進城去了。於是由他十五歲的小兒子瓦夏駕車送「我們」回鮑盧台金家過夜。第二天,鮑盧台金被迫進城跟鄰居皮丘可夫打官司去了。於是「我」一個人出外打獵,傍晚前「我」返回途中,有意順便來到霍爾的家。「我」在霍爾的柴草房裡住了三天,與他多次長談,了解了許多情況,學到了許多東西,恰好有一次卡里內奇也來看朋友霍爾。第四天傍晚,鮑盧台金派卡里內奇來接「我」,於是「我」跟霍爾依依告別。「次日,我離開了鮑盧台金先生好客的家」。故事就這樣結束。

像標題指明的那樣,小說的主人公當然是這兩個農奴——黃鼠狼「霍爾」與卡里內奇,尤其是「黃鼠狼」霍爾。作家對「黃鼠狼」霍爾濃墨重彩,對卡里內奇則輕描淡寫。無疑「我」也是當然的主人公。小說不僅記錄了「我」跟他們兩人、特別是霍爾的長篇對話,而且寫出了「我」對霍爾的觀察、感受與理解。「我」本人的思想觀點、文化素養、性格特徵、音容笑貌、言談舉止以至身份經歷,也都全盤托出了。「我」也是地主,而且不是小地主,是奧廖爾人,確切說,出生並居住在奧廖爾省的首府奧廖爾市(不是波爾霍夫縣),「我」是個有高文化、出過國的知識分子,關心農民,同情婦女;「我」平易近人,沒有架子,虛心向農民學習,四天的工夫,就跟「黃鼠狼」霍爾這樣的農民交了朋友。

第二篇《獵人葉爾摩萊與磨房主妻子》譯文約一萬二千字。簡單的情節如下:「我」帶著僱傭的獵人葉爾摩萊,傍晚日落前在樹林里「守獵」。為了第二天黎明日出前「守獵」,他們想在附近一個磨房裡過夜。磨房主怕引起火災,所以拒絕了他們的請求,但最後還是安排他們住在距離磨房一百步遠的一個四面敞開的小棚里。後來,磨房主叫他妻子阿麗娜出來招待這兩位不速之客。原來阿麗娜是一個地主太太的貼身丫頭,由於要求與地主老爺的貼身男僕結婚而被攆到鄉下。是她現在的丈夫花錢為她贖的身。看來葉爾摩萊與她有舊情。這兩個主人公的身世完全是通過「我」、即作家的述說介紹出來。有些情況則是通過「我」與他(她)兩人的對話獲得。這都是「我」的第二手材料。但「我」侃侃道來,故事娓娓動聽,語言朴實精練,人物栩栩如生,充分展現了作家高超的語言技巧與寫作才能。

第三篇《從草莓泉水到伯爵管家》譯文約一萬字。標題或直譯《草莓泉水》,但該泉水不是小說的主題,也不是主要的描寫對象,而只是一個「引子」,引出兩個被「解放了」、即贖身後的「自由」農民——他們才是小說的主人公。故事情節非常簡單:在初秋八月、天朗氣清、陽光燦爛的一個炎熱的日子,「我」帶著獵犬來到伊斯塔河畔打獵。泉水從河岸的一條裂縫里噴出,經過峽谷,流入伊斯塔,形成一個泛起漣漪的河灣。由於炎熱難熬,所以來到這個附近聞名的「草莓甘泉」,痛飲了清涼的泉水,自然也就見到了「我」早就認識的那兩個農民。一個叫斯交布希卡,是一個祖宗四代就不知道有姓、來歷不明、無家可歸、流落在外、吃了上頓、不知下頓的、「既不能認為是人,也不能認為是家僕」的「二溜子」,他現在「寄住」在給主人管菜園的米托洛方的菜園,不知他到底靠什麼活著的;另一個叫米哈伊洛·薩魏里甫·「塗蠻」(名·父名·姓),但「塗蠻」這個姓,像第一篇小說里的「黃鼠狼」霍爾一樣,也來源於綽號;其字面意義是「霧」,似有「糊塗」之義。此人曾經是已故伯爵彼得·伊里奇家的管家,在伯爵生前就「已放歸為自由人」,他現在七十左右,如今寄住在縣城裡一個得癆病的旅店老闆那裡。這兩個人就是本篇小說的主人公。但核心人物是這位老人。從他口裡,讀者知道那個伯爵的故事。伯爵生前風光了一陣子,但他因此傾家盪產,死於旅館的客房裡。老人對自己的主人至今有好感,懷念多於埋怨。看來他是一個相當聰明、頗有見解、比較良善的老人。

第四篇《縣醫愛情奇緣》譯文約八千字。原文標題直譯成《縣城的大夫》,該大夫就是小說的主人公。除了第一段,全文都是這位「縣醫」的自述:他對「我」講述他本人在給一個小地主家的姑娘治病過程中親身經歷的一段終生難忘的戀愛故事。

這個愛情故事的情節很簡單。縣城的醫生應邀下鄉,去離城四十多里遠的「一個女地主、一個寡婦」家,為她的一個女兒治病。在治病過程中,兩人產生了感情。姑娘很感激醫生,醫生為姑娘的美貌所吸引。雙方的文化修養相配,看來也起了不小作用。但不幸的是,天公不作美,有情人未成眷屬,由於農村醫療條件差,離城雖只有四十多里,但道路泥濘,進城買葯,來回一次需要幾天,姑娘一病不起,折騰幾天幾夜後一命嗚呼。臨死前姑娘勇敢地向醫生表白愛情,而醫生似乎接受,但仍然保持一定距離。愛情就這樣不了了之。在醫生心裡留下了終生的遺憾和永久的記憶。

第五篇《我鄰村的地主拉其洛夫》譯文約八千字。唯一的主人公是小地主拉其洛夫。其人其事,小說做了比較全面的介紹:這也是一個正在變窮的小地主。他至多五十來歲,小說寫:「論年齡,拉其洛甫可以做她(即奧麗佳)的父親」;他年富力強,步履輕快,為人慷慨,待人和善,包括自己的僕人。「拉其洛夫曾在陸軍步兵團服役了十來年,還到過土耳其」。他不僅當過兵,打過仗,參加過俄、土戰爭;而且負過傷,住過院,幾乎送了命。他見多識廣,談吐自由,但性情內向。他結過婚,但三年後妻子因難產病故。現在他和妻子的妹妹奧麗佳雙方有意,最後他帶著姑娘離家出走,拋下了他的母親和家。這事件在省里引起了轟動。

第六篇《富農奧夫謝尼科夫》本篇譯文近兩萬字。小說第一主人公是富農奧夫謝尼科夫。但從他口裡,讀者知道一批地主貴族,大的和小的,好的壞的,老式的和新式的,開明的和吝嗇的,俄國土生土長的,外國後來的,各種類型都有,其中包括「我」的外公和外婆。此外,小說還寫到富農奧夫謝尼科夫的親侄子米加。可以說,如果把小說其他內容去掉,只留下富農奧夫謝尼科夫和親侄子米加的有關部分,實在也是一篇精彩的短篇小說或散文。標題就可以改成《奧夫謝尼科夫和他的親侄子》。叔侄二人都是小說從正面肯定的主要人物。特別是富農奧夫謝尼科夫,簡直就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第七篇《李郭甫村外蘆葦盪遇險》全篇譯文約六千字。寫的是「我」和獵人葉爾摩萊到距離李郭甫村十里的蘆葦盪里撐船打野鴨遇險的故事。中間,他們先遇到華而不實的獵人符拉基米爾,「他是地主家一個解除了奴隸身分的僕人」;然後又找到看管一個破木船的漁夫、綽號「干樹枝」的老人舒喬克。「蓬頭垢面、破衣爛裳、光著雙腳的舒喬克,一看就是辭退了的地主家僕,年紀六十歲左右。」他先後為地主貴族老爺當過仆從、廚子、車夫,現在是漁夫。「我們」四人就是坐著他那隻破舊不堪的平底木板船在蘆葦盪打獵的。第二篇《獵人葉爾摩萊與磨房主妻子》詳細介紹過獵人葉爾摩萊:他是一個槍法高明的好獵手,他能巧妙地用同一個布袋(分成兩半)裝火葯和子彈而不讓二者攪混在一起,他能用最次的獵槍打中飛鳥。本篇則更加突出他的勇敢和聰明,能乾和良善。在本篇,他可以說是「智、仁、勇」三者兼備的「英雄」!本篇可以看成《獵人葉爾摩萊續篇》。其中還可以節錄出一篇精彩的散文:《蘆葦盪打獵遇險》

第八篇《河灣草地上的五個小孩兒》譯文近五萬字,是《獵人日記》中最長的一篇。但情節很簡單。「我」因為貪戀打獵晚歸,回家途中迷了路,後來只好跟五個小孩兒在河灣大草地的篝火旁邊過夜,「我」假裝睡著了,聽到了孩子們的談話。「我」如實地記錄了他們談話的內容:主要是關於家神、美人魚的迷信和神話,以及當地發生過的一些傳說。

這篇小說在寫作上的突出的特點就是寫景佔了很大篇幅,對於日出和日落,朝霞和晚霞,有非常精彩的描寫,充分展現了作家屠格涅夫這位語言大師高超的寫作才能。

小說對與五個小孩兒的介紹和描寫,語言非常朴實自然。故事真實可信,生動感人。特別是勇敢、聰明、正直、善良、可愛、可惜的巴夫魯沙!《獵人日記》把篇幅最長的篇章獻給《河灣草地上的五個小孩兒》,由此也可見作者對兒童的這份愛心!

第九篇《來自美奇河畔的侏儒卡西楊》本篇的譯文近兩萬字,故事情節也很簡單。「我」打獵(從第二篇可知他是黎明時候打獵)歸來,坐在馬車上,一路顛簸。上午(中午前)的天氣悶熱,車輪乾裂得吱吱響。在路上碰到出殯的隊伍,為了避開這「不祥之兆」,車夫趕馬向前,結果車軸壞了。為了買新的車軸,「我們」來到了只有六戶窮苦農民的「移民新村」,「我」見到了「來自美奇河畔的侏儒卡西楊」,由他陪同到了伐木場買車軸和打鳥,從「我」和他的交談中了解到卡西楊的身世和為人。在伐木場度過了後半天,返回新村前見到了十三、四歲的小姑娘小安娜——可能就是老人的私生女。最後回到家裡,天已大黑。小說語言朴實自然。但也有展現作家高超才能的精彩片段。

卡西楊是該主人公的名,小說沒有提到他的姓。「這是一個五十歲左右的侏儒…他的整個身體異常虛弱和瘦小,而他的眼神奇特到無法用言語來形容。」這是「我」對他的第一感的印象,後來「我」問車夫關於他的為人,車夫說他「是個怪人,簡直是個瘋子,傻子,不會幹活兒…他是這樣一個不安心的人,真像是一隻跳蚤。不過他歌唱得好」。車夫雖然說他不會治病,但又說「治好了我的瘰癧症······」就是這樣一個有才能的「怪人」,帶著一個小姑娘住在這個貧窮的移民村。他的家一貧如洗,四壁空空,只有小姑娘剛從樹林里拾來的一筐蘑菇。

第十篇《田莊管家》譯文約一萬四千字。這不是一般的地主家裡的管家,他的兒子當村長,他自己被主人委派掌管庄園, 「天高皇帝遠」,他成了田莊真正的「主人」或老爺,在庄園當家做主、發號施令。此人聰明能幹,地主老爺喜歡他和賞識他,但當地農民怕他、恨他,罵他是吃人的惡狗。

本篇寫的第一主人公是年輕的地主阿爾卡奇·巴夫萊契·別諾契金。此人是個表面和善、開明,內心冷酷、守舊的人物。他跟第五篇描寫的那位寬厚良善的地主拉其洛夫形成鮮明的對照。這兩篇都是寫在一八四七年。

在寫作技巧上,本篇和第五篇也可以互相對比。雖然兩個主人公都是「我的鄰居」,但一個原先不認識,所以「我」在與他初次見面的過程中逐步地觀察、了解和評介他的言行和為人;一個本來就認識,有較多的了解,所以開頭就對他作詳細介紹,然後再寫「我」和他的這次交往和陪同他去田莊「巡視」或「參觀」。

第十一篇《田莊管理處》譯文約兩萬字。小說的情節非常簡單。一個綿綿細雨的秋天,「我」打獵歸來,為了找一個避雨的地方,經一個看守窩棚的老人指點,來到安尼耶沃村洛司涅科娃夫人的田莊管理處,被管理處的主要負責人安排在隔壁的房間里睡覺、休息。「我」後來透過間壁的空隙看見和聽見管理處發生的一切,特別是主要負責人的所說、所為。

該管理處就是代表女主人洛司涅科娃夫人管理安尼耶沃村田莊。管理處雖然由六人組成,但大事小情幾乎是一人獨斷,他就是小說的主人公尼古拉·葉列梅奇·赫伏司托夫(名·父名·姓)。他實際上就是管理處的主要負責人。雖然小夥子說這里沒有「總管」,但尼古拉·葉列梅奇·赫伏司托夫就是總管。事實上,小說里有幾處就這樣寫稱呼他。小說里寫了他在一天里接待的三個人和三件事(買秧苗的商人、林場來求他的木工西多爾、找他吵架的醫生保羅),從中可見他的忙碌和精明,也可見他的卑鄙和險惡。

當然,最後說了算的是女主人葉琳娜·尼古拉夫娜·洛司涅科娃·(名·父名·姓),雖然在小說里幾處提到她,但一直沒有出場亮相。

第十二篇《護林神》本篇譯文約八千字。故事情節很簡單。「傍晚我一人駕著輕便馬車打獵歸來,離家還有十六里」,天氣突變,烏雲蓋天,接著是狂風暴雨,電閃雷鳴,拉車的母馬陷在泥濘中拔不出腿。就在這艱難的時刻,看林人皮留克「彷彿從大地鑽出來」,幫「我」走出困境,把「我」拉到他家。雨過天清後,皮留克准備送「我」回家,但此時聽見有人偷砍樹木,於是皮留克到樹林(「我」也跟了去)一舉擒獲了那個農民,帶回家中,經我的幫助,皮留克終於放了這個貧困可憐的農民。然後他送「我」出了樹林,分手告別。故事娓娓動聽,真實可信,發人深思,令人感嘆。主人公一家(特別是那個小女孩兒)的貧困和不幸,那個農民一家以及全村(甚至是當時整個俄國)的落後和貧窮,具體而深刻地反映在這篇短短的的小說之中。小說只寫了四個人物。除了「我」,就是主人公皮留克和他十二歲左右的女兒,以及偷砍樹木的那個貧窮農民。

這位主人公是「我」心目中的一個「英雄」。「我」在描寫他的肖像時,帶著由衷的喜愛和羨慕;「我」述說他的言行時充滿著好奇和敬佩;最後,當看林人放走了那個可憐的農民後,「我」情不自禁地又一次誇他「實在是個棒小伙兒!」

第十三篇《兩個地主》本篇譯文約五千字。標題是《兩個地主》。」《獵人筆記》幾乎每一篇都要寫到、至少提到地主,但此前專門寫地主的篇章,除了第五篇《我鄰村的地主拉其洛夫》,就是本篇了。這兩個地主出身和經歷不同。一個是退伍的將軍(從當勤務官升到少將,但從未打過戰),所以當地主後,始終不減昔日的派頭:一個是土生土長、從未在外面任職的、閉目塞聽、孤陋寡聞的地主。這是他們兩人的共性,雖然各有自己的特點。小說完全用敘述文的筆法描寫了將軍的其人其事;而對這個土老爺,則主要用「我」的一次訪問記實以揭露他的外表熱情溫和、內心冷酷殘忍的偽君子言行。可見小說開場白說「他們是好幾個縣里十分有禮貌、有善心、並受到普遍尊敬的人」,——原來這是徹底的「反話」!

第十四篇《列別姜市場買馬記》本篇譯文約一萬三千字。小說的情節很簡單。「我」由於貪戀打獵,不知不覺來到了列別姜,於是下榻於當地一個大的旅館(因為公爵也下榻於此),然後去馬市場買了兩匹馬。回旅館吃完午飯,看公爵和退伍中尉打完檯球,然後又去馬販子家買馬,但由於公爵的到來而沒有成交。最後「我」在另外一家買了一匹,但「到家」後發現自己上當受騙:原來這是一匹瘸腿的病馬,賣馬的是一個信誓旦旦的老式地主。小說還對紈絝子弟出身的公爵和陪公爵玩耍的退伍中衛打檯球的場面做了生動的描寫。但寫得最精彩的部分還是關於馬和馬販子。

本篇開頭一段專門寫到「打獵的主要好處和快樂」。「我」先說「打獵的主要好處之一就在於打獵使你們不停地旅行,從一個地方轉到另一個地方;這對於閑暇的人是很愉快的。」然後舉了旅行中的許多的不快和不便,「但所有這些不便和倒霉都被別的好處和快樂補償了」。其實,這「別的好處和快樂」就是因為「我」在打獵旅行中能獲得許多「見聞」。《獵人筆記》其實就是「我」的《打獵旅行見聞錄》。

第十五篇《達吉雅娜·鮑里莎夫娜及其侄子》本篇譯文約一萬二千字。標題直譯是:《達吉雅娜·鮑里莎夫娜及其侄子》。「達吉雅娜·鮑里莎夫娜」(黑點前是名,後是父名)是尊稱,因此也可譯為「尊敬的達吉雅娜·鮑里莎夫娜」。本篇寫達吉雅娜·鮑里莎夫娜的為人,以及她收養與培養侄兒的情況。但這位侄兒學畫沒有成功,白花了她的錢和心血。

本篇主人公達吉雅娜·鮑里莎夫娜,「她出生貧窮的地主世家」,不僅她,她的祖輩幾代都是窮地主;她現在五十來歲,很早就守寡;她沒有多少文化,但很聰明;她為人善良,思想自由。她是「我」這樣的青年人敬愛的「老媽媽」。在《獵人筆記》中,這是以主人公的「名和父名」這種尊敬的稱呼為標題的是唯一的一篇。「我」對她的敬愛和崇拜,溢於言表。

第十六篇《俄羅斯人之死》本篇譯文約一萬二千字。原文標題直譯是一個《死》字。根據內容譯成《俄羅斯人之死》。作者先後寫了五個俄羅斯人的死,他們的死因和臨死時的心態,以及周圍人的反應,特別是「我」的思索和感慨。結尾的一句話,就是本篇的主題:「是的,俄國人的死是奇怪的!」

第一個「死」的是伐木場上被伐倒的大樹壓傷致死的包工頭馬克西莫;第二個「死」的是在地主家幹活兒的一個農民,他「在穀物乾燥房被大火燒得半死」,被人拉出了來後不久就死在自己的炕上;第三個「死」的是一個患「疝氣」的磨房主,「小腸串氣」這病本來好治,但他耽誤了治療,而且一誤再誤,不治而死。第四個「死」的是「我」大學時的同學阿威尼爾·索洛哥烏莫夫。他大學未畢業,無家可歸,為生活所迫,帶著肺病在地主家當家庭教師,不久就死在他家裡,「我」對他懷著美好的記憶和深切的同情。最後,第五個死的是一個地主老太婆,她是病死的,死得也很平靜,臨死前還從「枕頭底下拿一個盧布想支付牧師的禱告費」。小說的結尾言簡意賅,幽默風趣,非常精彩。「我」的結論是:「俄國人的死是奇怪的!」

第十七篇《酒店賽歌》本篇譯文約一萬六千字。標題可以直譯成《歌手》或《兩歌手》,但根據故事內容意譯成《酒店賽歌》。小說主題就是兩個歌手在郭洛托夫卡村一個孤零零的酒店賽歌的具體過程;但小說主人公除了這兩個歌手——小包工和土耳其人亞什卡,還有酒店老闆尼古拉·伊萬雷奇、「笨蛋」沃巴杜伊、「眨巴眼」莫爾加奇、以及大力士「野老爺」。他們是聽眾,也是裁判。這些人物個個都有綽號,都有特點,可以說個個都是下層社會的「能人」。這些平民百姓能在艱難的人生道路上生存,總有這樣或那樣的「能力」。小說對這些人物有概括、精彩的描寫。此外還有「我」,不用說,是當然的主人公。小說的情節大體如下:

郭洛托夫卡村位於山坡上,一條峽谷直穿村街的中央.離峽谷源頭幾步遠的地方有一個小酒店,店老闆尼古拉·伊萬雷奇是個機靈聰明而有影響的人物。在七月的一個炎熱的夏日,「我」路經此地,進酒店歇腳避暑,正當兩個歌手在三個聽眾兼裁判的鼓動下准備賽歌。賽歌前「我」把這三個人物做了簡要的介紹。然後是賽歌的具體過程,直到賽歌結束、「我」離開酒店。

第十八篇《小地主卡拉塔也夫的愛情故事》本篇譯文約一萬六千字。不到三十歲的卡拉塔也夫愛上了離他家三十多里一個財主和女地主老太婆的丫鬟瑪特遼娜——「一個美麗、聰明、善良的姑娘」。他願意出高價(五百盧布)為她贖身,但遭到老太婆的拒絕,並因此把她遣送到一個草原村子吃苦受累、挨罵受氣。後來,在一天夜裡,勇敢的卡拉塔也夫駕車把可憐的瑪特遼娜帶回到自己家,從此兩人過著甜蜜的生活。但好景不長,由於他們、特別是瑪特遼娜的疏忽大意,他們竟駕雪橇車經過女地主家,偏偏在路上正面碰上了老太婆的馬車。事情敗露,女地主狀告他們,並窮追猛打,糾纏不休。最後瑪特遼娜決定自首,此後就石沉大海,緲無音訊。從此情侶永別,成了千古遺恨。由於這件事,小地主卡拉塔也夫負債累累,變賣家產,遠走莫斯科謀事。在莫斯科一年,差事還沒有著落。但他決心不回家鄉,而是「要死在莫斯科」。從他背誦和低吟《哈姆雷特》那些詩句、以及他的悲觀絕望的心情:「死,就是熟睡」,他以後的生活和結局,可想而知!

字數原因,就去博客看看網頁鏈接

熱點內容
萌寶來襲類的短篇小說 發布:2025-05-14 13:17:42 瀏覽:600
烏蘇小說結局解析 發布:2025-05-14 13:10:36 瀏覽:781
結局很好卻意難平的小說 發布:2025-05-14 13:09:44 瀏覽:945
2017年最近最火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5-14 12:37:40 瀏覽:799
盛寵總裁老公太會撩話本小說 發布:2025-05-14 12:33:20 瀏覽:300
幾年前言情的小說男主囚禁女主 發布:2025-05-14 12:31:03 瀏覽:116
太古神王小說白鹿怡結局 發布:2025-05-14 12:30:13 瀏覽:86
都市女主芳菲小說 發布:2025-05-14 12:27:31 瀏覽:288
鳳髓小說結局 發布:2025-05-14 12:21:49 瀏覽:126
網路小說當歌 發布:2025-05-14 11:43:43 瀏覽: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