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短篇小說的藝術成就
㈠ 魯迅成就和影響有什麼
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偉大奠基者,魯迅創作的為數不多的小說建立了中國小說的新形式;他所創作散文更是「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他的所開創的雜文文體富有現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戰斗性,是後世作家最常使用的「批判武器」。
他所創作的雜文更是中國社會、政治、歷史、法律、宗教、道德、哲學、文學、藝術乃至文化心理、民性、民情、民俗的網路全書。幾乎所有的中國作家都在魯迅開創的基礎上,發展了不同的方面的文學風格體式。
作為翻譯家他大量的翻譯了外國的文學作品、科學自然作品為開啟民智,引入先進的科學文化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而作為美術愛好者魯迅大量引進了西方木刻、版畫作品,並在精神、理論和精神等多方面支持青年人學習木刻、版畫藝術,極大的推進了現代木刻、版畫在現代中國的傳播與發展,為現代中國的美術事業做出卓越的貢獻。
(1)魯迅短篇小說的藝術成就擴展閱讀:
人物經歷
光緒七年(1881年)9月25日(夏歷辛巳年八月初三),生於浙江紹興城內東昌坊新台門周家。幼名阿張,長根,長庚,學名周樟壽。
光緒十九年(1893年),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獄,父周伯宜又抱重病,家產中落,全家避難於鄉下。每每為父親出入於質鋪及葯店,遭人冷眼。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4月,入南京水師學堂,改名周樹人。12月,被本家叔催促參加縣考,中榜後以四弟患病為由不再參加府考,繼續前往南京求學。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轉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礦務鐵路學堂,學開礦。這期間接觸了赫胥黎的《天演論》,對他以後的思想具有一定影響。除讀新書外,愛騎馬運動,敢於和旗人子弟騎馬競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魯迅
㈡ 以《傷逝》為例論述魯迅小說的藝術貢獻
《傷逝》是魯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說,也可以說是唯一一部以愛情為主題的小說。它所講述的是兩個覺醒的知識分子涓生和子君的愛情故事。作為魯迅的唯一愛情小說,卻以涓生和子君他們愛情的破裂為結局,可以說是一個悲劇,但它的悲劇原因又是什麼呢?我想,大概有以下的幾方面首先,他們生活在那「萬難破壞的鐵屋子裡」,整個社會的沉滯、腐朽不可能不毀滅這個愛情的綠洲。
封建禮教是一個吃人的社會,愛情,當然也不例外。涓生和子君只是希望獲得婚姻自主和愛情上的自由,可以說,是這個世界上一個小小的願望,但那些「仁義道德」卻容不下他們的叛逆!他們需要的是奴隸!一個「忠誠」的奴隸!在那些「德高望重」的封建衛道士和「鐵屋子」裡面的「沉睡者」們,他們都不允許他們的「屋子」里出現叛逆者!
1、魯迅小說對現代小說民族新形式的創造
魯迅是現代小說民族新形式的創造者,他的小說「格式特別」,一方面吸收了西方小說結構上的優點,打破了傳統章回小說的舊套子,一方面又保留了傳統小說描寫手法上的長處,創造了既是現代化的,又是中國化的小說新形式,對中國現代小說的創作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魯迅小說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就
魯迅小說貢獻了現代文學史上第一批典型形象,如阿Q、閏土、祥林嫂、涓生、子君以及孔乙己等。這是魯迅小說在現實主義藝術方法上的最主要的成就。魯迅總是把人物置於一定的歷史背景和具體的生活環境中來表現,在他筆下的那些典型形象身上,都達到了共性與個性的統一,能從他們的思想性格中看出某種復雜的社會關系的總和。
3、魯迅小說重視人物心靈的描寫
魯迅對人物心靈的揭示,幾乎有勾魂攝魄的力量,常常只用極簡煉的筆墨,便能寫出人物心靈深層的東西。在表現方法上,與西方小說長篇大論的心理描寫不同,他極少用靜止的描述,而大多採用傳統小說中以人物的語言、行動來揭示心理的方法,有時也有極簡要而又極精彩的肖像描寫。因此,魯迅小說的心理和肖像描寫都頗有寫意特色,很富民族傳統的意味。
4、魯迅小說非常重視細節的真實性
講究細節的真實性,是現實主義的重要特點之一。在魯迅小說中常常可以通過人物活動的一個小小細節,便認識到人物當時的心理、身份、性格,乃至他所處的時代和環境。由於細節的真實,使魯迅的小說中有許多可靠的風土習俗,人情世俗的記錄,具有極高的認識價值,這對形成他的嚴格的現實主義至關重要。
5、魯迅小說形成了「寓熱於冷」的獨特風格
所謂「寓熱於冷」,就是將熱烈的激情寓於冷峻的外表之下。魯迅小說在冷靜的客觀描寫中充滿了強烈的愛憎,在描寫人物、場景,敘述故事情節時,一方面採用精煉、簡潔的白描手法,一方面環境氣氛又處處洋溢著作者強烈的愛憎,使作品色彩樸素而又詩味濃郁。
㈢ 魯迅的《吶喊》《彷徨》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
【思想內容】
魯迅的小說集《吶喊》與《彷徨》是中國現代白話小說的奠基之作和經典之作,它們實現了對傳統小說的革命性突破,完成了現代小說的藝術轉型,沒有魯迅的篳路藍縷之功,我們今天的小說恐怕不會有如此繁榮和創新的局面。
【藝術成就】
一、題材的突破和深化
傳統小說注重情節,追求故事的完整性、傳奇性,敘述的對象或是叱吒風雲的帝王將相,或是聚散離合的才子佳人,形成舊小說特有的題材模式。而《吶喊》和《彷徨》則直面慘淡的灰色人生,轉向寫普通人的平常事,刻畫「老中國的兒女」的靈魂,在題材上有了全新的突破。
二、敘述方式的現代轉變
與傳統小說有頭有尾,環環相扣,依次展開情節的結構方式不同,魯迅的小說作品敘述方式靈活多變,別具匠心。這位創造新形式的先鋒,自覺地借鑒西方小說形式,通過他的天才的發揮和轉化,建立起中國現代小說的新典範。《吶喊》里的十多篇小說,幾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而這些新形式主要與小說的敘事藝術相關,魯迅有意識地發展了小說敘述者的復雜藝術。
三、象徵性意蘊
五四時期的小說創作以「為人生」的社會寫實小說為主,而表現自我、袒露內心的自敘小說也風行一時,在民族靈魂改造和個性解放方面它們都起過巨大的作用,而在藝術表現上,卻不如《吶喊》、《彷徨》深沉蘊藉。可以說,《吶喊》、《彷徨》兩部小說集奠定了新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而這現實主義又是開放的,以寫實為主,融合了多樣表現手法,尤其是汲取「象徵」的手法,使作品具有濃郁的象徵色彩和意蘊。象徵的運用增強了寫實文學的文學性,有言近旨遠、餘味無窮的藝術效果。
四、語言特色
魯迅的文字精警峭拔,減省有時到了「潔癖」的程度,他以深刻的社會閱歷和強大的思想能量為神髓,著墨不多而內力充實,元氣精銳;但有時為造成一種崎嶇輾轉的效果,也不吝嗇繁復、冗長的表達。整體上看,如李長之所說,從容不迫是魯迅小說特有的優長。
總之,作為中國小說現代化的發軔力作,《吶喊》、《彷徨》兩部小說集以各自強大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在中國小說現代化進程中起著巨大的作用,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占據著不可替代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