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期刊發布的短篇小說
⑴ 好的短篇小說長啥樣
短篇小說國內遇冷?短篇不如長篇?好短篇長啥樣?
來看看方方、趙玫、孫甘露、路內四位知名作家從短篇小說的寫作切入,暢談小說世界。
(本文源於文學論壇「甜美的時光片斷」)
短篇不是給長篇練手的
人們往往對「第一次」難以忘懷:方方記得第一部出版作品是短篇小說集《大篷車上》,「那時長江文藝出版社找我,我還有受寵若驚的感覺」;路內記得25歲那年自己的第一篇短篇小說發表在《萌芽》上,「200元的稿費夠我一個月的生活」。
他們都從短篇開始結緣文學。但耐人尋味的是,這些年長篇小說似乎比短篇更受青睞。「雖然短篇小說大師愛麗絲?門羅獲得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但在中國,作家似乎對長篇更偏愛,更把第一篇長篇的創作當做標志性事件。」袁筱一問:「大家怎麼思考短篇和長篇的關系?現在還寫不寫短篇?」
在方方看來,寫長篇還是短篇有一個時間分配的問題。她這一代中國作家於1980年代前後開始寫作。「以當時的經歷、閱歷、知識儲備和寫作技術的成熟程度,都還沒有力氣寫長篇。」
到1980年代中期,中篇小說出現了。「它比短篇容量大,寫起來比較盡興,又不需要花長篇那麼久的時間。所以中篇小說一下吸引很多人,我就是其中之一。」1990年代後,方方以寫中篇為主,基本沒寫短篇。直至去年,才又拾起寫短篇的筆頭。
「其實西方對中篇小說沒有一個嚴格的概念。」孫甘露表示,「在我看來就兩種――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或者說比較長的短篇和比較短的長篇,小長篇和短長篇。實際上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根本無法互相替代。有一種庸俗的論斷說『寫短篇練練筆』,這句話不成立,好的短篇根本無法寫成一個好長篇,這不是沖點水就可以做成的。」
人們對短篇的理解庸俗了
路內也不認同「短篇是作家起手」這類說法。他說:「有的作家也可能從詩歌、戲劇起手。我們總把長篇和短篇的關系看成一種對抗,還覺得短篇是弱勢。我們談短篇小說時一定會談到長篇,談長篇小說時卻不一定談到短篇。」
「但我覺得,如果有對抗,也不是兩種文體的對抗,而是一個作家身體內兩種特質的對抗。為什麼短篇衰落、長篇興盛?我感覺問題在於短篇小說在逐漸庸俗化,長篇小說逐漸功利化。這可能導致短篇小說更多地為讀者服務,長篇小說更多為作者自己的問題服務。」
路內解釋,長篇功利化是「有個文學野心在那,需要長篇完成里程碑式的東西」,「也可能牽涉到出版野心,出版社對作家也是有要求的。長篇必然會受到功利化的影響,適度范圍內也不是壞事。」
那什麼是短篇庸俗化?路內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當下的短篇小說被狗血和雞湯影響,出版界也歡迎這類作品。加上影視對小說的沖擊――需要你寫出影視化的東西。簡而言之,快餐式。」
「短篇小說變得庸俗,作家對短篇小說的理解變得庸俗,讀者對短篇小說的理解也庸俗起來。我們把短篇小說當做一種快速解乏的文化產品。這不是指責,而是一個有意思的文化現象。這和當下我們對小說、對文學認識和教育的不足也有關系。」
他表示人們工作緊張,各種不適,可以通過運動唱歌而非短篇小說解乏。「因為短篇小說是一種心絞痛的快速死法,它其實不提供解乏功能,不提供人生經驗和情感解決方案,不提供勵志和溫暖。好的短篇小說,套用拉納德的一個短篇集的名字:有人喜歡冷冰冰。」
未來是網路小說的天下嗎?
說起長篇小說,方方也提到了網路小說。「現在年輕人寫長篇比較多,特別網路作家一上手就是長篇,嘩嘩嘩一直寫下去。」
對這塊有些陌生的領域,方方評價:「網路小說的好處在於野生野長、充滿活力。但確實沒有人來把關。它的用詞、句式、技術還是比較弱的。但它進步的速度比我們想像的快得多,所以我還是很看好的。」
「我認為網路小說最大的問題可能是不夠講究。它們講究情節快速遞進,要求故事迅速發展,吊著每天有人看他的東西。對十年磨一劍、起承轉合、結構追求什麼的,它不講究。當然年輕人不挑技術,只要給我一個故事框架和幾個人物就夠了。」
趙玫認為網路小說的現狀是泥沙俱下,「當然也有好的網路小說,但它與金錢的關系和傳統作家與金錢的關系完全不一樣。」
此外,趙玫表示文學本身是很嚴謹的東西,但是網路小說對語言的修煉不會這么多。「我原來寫作是第一遍手稿,然後謄一遍。後來即便上網打字,我的第一遍稿也一定要在紙上寫。把文字從紙張轉到電腦,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我覺得網路文學這個東西先要定義一下。我們現在講的網路文學是所有在網上發表的東西,這太籠統了。其實(網路文學)應該是指在專門網站上發表的,比如穿越、玄幻、言情等類型文學,然後每天更新,下面有打賞閱讀。」孫甘露說。
他曾聽聞有網路作家一天更新上萬字。「他們的創作我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他們是怎麼寫的。從單位時間來講必須是噼里啪啦就下去了。我們寫東西是來回琢磨,一句話這樣講那樣講,這個字在前面在後面,弄了半天,一年半年出來一篇東西。可能這些老朽的想法都要被掃干凈,以後可能就是網路的天下,文學就改了。」
「但一個行當總會出現一些高手,從理論上看,我樂觀其成。」
「像王朔出來時人家罵他,當時施蟄存就講過,你不要看不起這些粗俗的流行的東西,當時《詩經》出來的時候就是粗俗流行的東西。隨著時代轉變,所謂小說就是通俗的,就是閑話,不是很高的東西。」
至於好小說會在哪裡,孫甘露表示:「俄羅斯有個諺語說『眼對眼,看不見臉』,湊太近了反而不知道對方長啥樣。我們需要時間和距離從旁觀察。」
來源|澎湃
圖書介紹
華語短經典第一輯全8冊
雲淡風輕+巫和某某先生+早安北京+水鬼+虛擬+平安夜+信使之函+在屋頂上牧雲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雲淡風輕――方方短篇小說選
方方是當代文壇頗為活躍的女作家,其作品多次獲《小說月報》百花獎、中國女性文學獎等多種重大獎項,在社會各界已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多部小說被譯為英、法、日、意、葡、韓、泰等文字在國外出版。本書收錄了方方新作《雲淡風輕》《天藍》以及她的經典短篇代表作共12篇,其中《雲淡風輕》被評為2016年花地文學榜年度短篇小說。
巫和某某先生――趙玫短篇小說選
趙玫是較早以女性主義意識寫作的作家,她的小說多具浪漫主義色彩。其作品夢幻、詩意,帶著憂傷,真切感人,先後獲得莊重文文學獎、魯迅文學獎等多種重大獎項。本書收錄《巫和某某先生》《無調性短歌》《誰讓夢想變得低沉》等13篇趙玫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說。
早安,北京――徐坤短篇小說選
徐坤的短篇小說在文化反諷、女性命運和都市情愛等幾個方面有多重探索,表現出女性知識分子獨有的智慧與鋒芒。其作品獲過魯迅文學獎、老舍文學獎、馮牧文學獎等國家及省部級獎項及各大期刊獎30餘項,被翻譯成英、德、法、俄、日語等出版。本書收錄了作者開始創作以來發表過的影響較大的短篇小說8篇,其中《廚房》獲過第二屆魯迅文學獎,《遭遇愛情》《狗日的足球》《早安,北京》獲過《小說月報》百花獎,《鳥糞》獲得《小說選刊》優秀小說獎。
水鬼――蘇童短篇小說選
蘇童對創作短篇小說尤為偏愛,格非曾說:「毫無疑問蘇童是中國當代短篇小說的大師、巨匠,代表了短篇小說最高的程度」。其作品獲有茅盾文學獎、英仕曼亞洲文學獎、華語傳媒文學大獎、魯迅文學獎、布克國際文學獎提名等國內外重要文學獎項。本書收錄了《水鬼》《拾嬰記》《騎兵》等短篇小說代表作11篇。
虛擬――畢飛宇短篇小說選
畢飛宇是中國當代最具實力的小說家之一。前期創作以中短篇小說見長,後期轉向長篇小說寫作。《哺乳期的女人》獲首屆魯迅文學獎,《玉米》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推拿》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本書收錄《哺乳期的女人》《懷念妹妹小青》《地球上的王家莊》等9篇畢飛宇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說。
平安夜――李洱短篇小說選
李洱被譽為中國先鋒文學之後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獲有茅盾文學獎、21世紀鼎鈞雙年文學獎,被翻譯成德語、英語、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等。《石榴樹上結櫻桃》得到德國總理默克爾的高度推崇,德媒評其為「配得上它所獲得的一切榮譽」。本書收錄《平安夜》《兒女情長》《夜遊圖書館》等8篇李洱短篇小說代表作。
信使之函――孫甘露短篇小說選
孫甘露是先鋒文學代表作家之一。作品有英、法、日等多種譯文,被收入海內外多種文學選集。本書收錄了其成名作《訪問夢境》以及《信使之函》《請女人猜謎》等孫甘露最具代表性短篇小說5篇。
在屋頂上牧雲――路內短篇小說選
路內,2007年以長篇小說《少年巴比倫》而受到關注,被認為是當代文壇出現的最讓人驚艷的小說家,被評論家稱之為中國70一代最好的小說家之一。其文字幽默暢快,而又傷感纏綿,常常讓人「微笑著讀他的文字,卻忍不住悲傷」。著有「追隨三部曲」,《花街往事》《慈悲》等。曾獲首屆《人民文學》新人長篇獎,《GQ》中文版年度作家、華語文學傳媒獎年度小說家。本書收錄了路內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說8篇。
⑵ 莫言的所有作品表
截止2019年,莫言的作品有:
《紅高粱家族》、《食草家族》、《酒國》、《檀香刑》、《透明的紅蘿卜》、《四十一炮》、《牛》、《十三步》、《會唱歌的牆》、《豐乳肥臀》、《生死疲勞》、《蛙》、《春夜雨霏霏》、《丑兵》、《為了孩子》、《售棉大路》;
《民間音樂》、《島上的風》、《雨中的河》、《球狀閃電》、《金發嬰兒》、《爆炸》、《枯河》、《老槍》、《秋水》、《築路》、《草鞋窨子》、《紅蝗》、《天堂蒜薹之歌》、《復仇記》;
《歡樂十三章》、《你的行為使我恐懼》、《父親在民夫連里》、《白棉花》、《戰友重逢》、《懷抱鮮花的女人》、《紅耳朵》、《神嫖》、《夜漁》、《魚市》、《翱翔》、《幽默與趣味》、《模式與原形》。
(2)2019年期刊發布的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在莫言的小說中,可以很容易發現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影響。這種影響是多方面的,有意識流小說的內心獨白、心理分析、感覺印象、幻覺夢境、時空顛倒等;有魔幻現實主義的隱喻、象徵、預言、神秘、魔幻;
也有荒誕派戲劇的誇張、變形、荒誕;還有結構主義、感覺主義、象徵主義等等。在西方作家中,莫言最推崇兩位,即威廉·福克納和加西亞·馬爾克斯。
莫言小說結構的最大特點就是不斷的場景切換和時空顛倒,具有明顯的空間形式小說的特徵,與福克納的風格遙相呼應。而他引用神話傳說以及動物角度敘事則明顯帶有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魔幻現實主義色彩。
⑶ 莫言作品有哪些
1981年,發表處女作短篇小說《春夜雨霏霏》。
1985年,因發表中篇小說《透明的紅蘿卜》而一舉成名。
1986年,在《人民文學》雜志發表小說《紅高粱》引起文壇轟動。
1987年,擔任電影《紅高粱》編劇。
1988年,發表長篇小說《天堂蒜薹之歌》。
1989年,出版長篇小說《食草家族》。
1993年,出版長篇諷刺小說《酒國》。
1996年,出版長篇小說《豐乳肥臀》。
1999年,出版長篇小說《紅樹林》。
2001年,出版長篇小說《檀香刑》。
2003年,出版長篇小說《四十一炮》。
2006年,出版長篇小說《生死疲勞》。
2009年,出版長篇小說《蛙》。
2011年,憑借《蛙》獲得茅盾文學獎。
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2019年,創作小說《等待摩西》。
2019年,長篇小說《紅高粱家族》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2020年7月31日,出版中短篇小說集《晚熟的人》。
(3)2019年期刊發布的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北京時間2012年10月11日晚上7點,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中國作家莫言。獲獎作品《蛙》。莫言因此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大陸本土作家。
莫言獲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這一消息不亞於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讓國人感到無比的振奮和自豪。應該說,諾貝爾文學獎是中國文學界的一個夢想,也是全體中國人的夢想。作為擁有經典作品無數的文化大國,不乏經典名著,但唯獨沒有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這成為國人的遺憾。
⑷ 靳以的《貓》原文是什麼
貓好像在活過來的時日中佔了很大的一部,雖然現在一隻也不再在我的身邊廝擾。
當著我才進了中學,就得著了那第一隻。那是從一個友人的家中抱來,很費了一番手才送到家中。
她是一隻黃色的,像虎一樣的斑紋,只是生性卻十分馴良。那時候她才下生兩個月,也像其它的小貓一樣歡喜跳鬧,卻總是被別的欺負的時候居多。友人送我的時候就這樣說:「你不是歡喜貓么,就抱去這只吧。你看她是多麼可憐的樣子,怕長不大就會死了。」
我都不能想那時候我是多麼高興,當我坐在車上,裝在布袋中的她就放在我的腿上。呵,她是一個活著的小動物,時時會在我的腿上蠕動的。我輕輕地拍著她,她不叫也不鬧,只靜靜地卧在那裡,像一個十分懂事的東西。
我還記得那是夏天,她的皮毛使我在冒著汗,我也忍耐著。到了家,我放她出來。新的天地嚇得她更不敢動,她躲在牆角或是椅後那邊哀哀地鳴叫。她不吃食物也不飲水,為了那份樣子,幾乎我又送她回去。可是過了兩天或是三天,一切就都很好了。
家中人都喜歡她,除開一個殘忍成性的婆子。我的姐姐更愛她,每餐都是由她來照顧。
到了長成的時節,她就成為更沉默更溫和的了。她從來也不曾抓傷過人,也不到廚房裡偷一片魚。她歡喜蹲在窗檯上,眯著眼睛,像哲學家一樣地沉思著。那時候陽光正照了她,她還要安詳地用前爪在臉上抹一次又一次的。家中人會說:「鏈哥兒抱來的貓,也是那樣老實呵!」
到後她的子孫們卻是有各樣的性格。一大半送了親友,留在家中的也看得出賢與不肖。有的竟和母親爭斗,正像一個浪子或是潑女。
她自己活得很長遠,幾次以為是不能再活下去了,她還能勉強地活過來,終於一雙耳朵不知道為什麼枯萎下去。她的腳步更遲鈍了,有時嗚叫的聲音都微弱得不可聞了。
她活了十幾年,當著祖母故去的時候,已經入殮,還停在家中;她就躺在棺木的下面死去。想著是在夜間死去的,因為早晨發覺的時候她已經僵硬了。
住到X城的時節,我和友人B君共住了一個院子。那個城是古老而沉靜的,到處都是樹,清寂幽閉。因為是兩個單身男子,我們的住處也正像那個城。秋天是如此,春天也是如此。牆壁粉了灰色,每到了下午便顯得十分黯淡。
可是不知道從哪裡卻跳來了一隻貓,她是在我們一天晚間回來的時候發現的。我們開了燈,她正端坐在沙發的上面,看到光亮和人,一下就不知道溜到哪裡去了。
我們同時都為她那美麗的毛色打動了,她的身上有著各樣的顏色,她的身上包滿了茸茸的長絨。我們找尋著,在書架的下面找到了。她用驚疑的眼睛望著我們,我們即刻吩咐僕人,為她弄好了肝和飯,我們故意不去看她,她就悄悄地就食去了。
從此在我們的家中,她也算是一個。
養了兩個多月,在一天的清早,不知逃到哪裡去了。她仍是從風門的窗格里鑽出去(因為她,我們一直沒有完整的紙糊在上面),到午飯時不見回來。我們想著下半天,想著晚飯的時候,可是她一直就不曾回來。
那時候,雖然少了一隻小小的貓,住的地方就顯得闊大寂寥起來了。當著她在我們這里的時候,那些冷清的角落,都為她跑著跳著填滿了;為我們遺忘了的紙物,都由她有趣地抓了出來。一時她會跑上座燈的架上,一時始又跳上了書櫥。
可是她把花盆架上的一盆迎春拉到地上,碎了花盆的事也有過。記得自己真就以為她是一個有性靈的生物,申斥她,輕輕地打著她;她也就畏縮地躲在一旁,像是充分地明白了自己的過錯似的。
平時最使她感覺到興趣的事,怕就是鑽進抽屜中的小睡。只要是拉開了她就安詳地走進去,於是就故意又為她關上了。過些時再拉開來,她也許還未曾醒呢!有的時候是醒了,靜靜地卧著,看到了外面的天地,就站起來,拱著背緩緩地伸著懶腰。
她會跳上了桌子,如果是晚間,她就分去了桌燈給我的光,往返地踱著,她的影子晃來晃去的,卻充滿了我那狹小的天地,使我也有著鬧熱的感覺。
突然她會為一件小小的物件吸引住了,以前爪輕輕地撥著,驚奇地注視著被轉動的物件,就退回了身子,伏在那裡,還是一小步一小步地退縮著——終於是猛地向前一躥,那物件落在地上,她也隨著跳下去。
我們有時候也用絨繩來逗引,看著她輕巧而窈窕地跳著。時常想到的就是「摘花賭身輕」的句子。
她的逃失呢,好像是早就想到了的。不是因為從窗里望著外面,看到其他的貓從牆頭跳上跳下,她就起始也跑到外面去么?原是不知何所來,就該是不知何所去。只是頓然少去了那麼一隻跑著跳著的生物,所住的地方就感到更大的空洞了。
想著這樣的情緒也許並不是持久的,過些天或者就可以忘情了。只是當著春天的風吹著門窗的紙,就自然地把眼睛望著她日常出入的那個窗格,還以為她又從外面鑽了回來。「走了也好,終不過是不足恃的小人呵!」
這樣地想了,我們的心就像是十分安然而愉快了。
過了四個月,B君走了,那個家就留給我一個人。如果一直是冷清下來,對於那樣的子我也許能習慣了;卻是日愈空寂的房子,無法使我安心地守下去。但是我也只有忍耐之一途。既不能在眾人的處所中感到興趣,除開面壁枯坐還有其他的方法么?
一天,偶然地在市集中售賣貓狗的那一部,遇到一個老婦人和一個四五歲的女孩。她問我要不要買一隻貓。我就停下來,預備看一下再說。她放下在手中的竹籃,解開蓋在上面的一張布,就看到一隻生了黃黑斑的白貓,正自躺在那裡。
在她的身下看到了兩只才生下不久的小貓。一隻是黑的,毛的尖梢卻是雪白,那一隻是白的,頭部生了灰灰的斑。她和我說因為要離開這里,就不得不賣了。她和我要了極合理的價錢,我答應了,付過錢,就徑自去買一個竹筐來。
當著我把貓放到我的筐子里,那個孩子就大聲哭起來。她合不得她的寶貝。她丟下老婦人塞到她手中的錢。那個老婦人雖是愛著孩子,卻好像錢對她真有一點用,就一面哄著一面催促著我快些離開。
叫了一輛車,放上竹筐,我就回去了。留在後面的是那個孩子的哭聲。
誠然如那個老婦人所說,她們是到了天堂。最初幾天那兩只小貓還沒有張開眼,從早到晚只是咪咪地叫著。我用爛飯和牛乳喂它們,到張開了眼的時候,我才又看到那個長了灰色斑的兩個眼睛是不同的;一個是黃色,一個是藍色。
大小三隻貓,也盡夠我自己忙的了(不止我自己,還有那個僕人)。大的一隻時常要跑出去,小的就不斷地叫著。她們時常在我的腳邊纏繞,一不小心就被踏上一腳或是踢翻個身。她們橫著身子跑,因為把米粒粘到腳上,跑著的時候就答答地響著,像生了鐵蹄。
她們歡喜坐在門限上望著外面,見到後院的那條狗走過,她們就咈咈地叫著,毛都豎起來,急速地跳進房裡。為了她們,每次晚間回來都不敢提起腳步來走,只是溜著,開了燈,就看到她們偎依著在椅上酣睡。
漸漸地她們能爬到我的身上來了,還爬到我的肩頭,她們就像到了險境,鳴叫著,一直要我用手把她們再捧下來。
這兩只貓仔,引起了許多友人的憐愛,一個過路友人離開了這個城還在信中殷殷地問到。她說過要有那麼一天,把這兩只貓拿走的。但是為了病著的母親的寂寥,我就把她們帶到了xx。
我先把她們的母親送給了別人,我忘記了她們離開母親會成為多麼可憐的小動物。她們叫著。不給一刻的寧靜,就是食物也不大能引著她們安下去。
她們東找找西找找,然後就失望地朝了我。好像告訴我她們是丟失了母親,也要我告訴她們:母親到了哪裡?兩天都是這樣,我都想再把那隻大貓要回來了。後來友人告訴我說是那個母親也叫了幾天,終於上了房,不知到哪裡去了。
因為要搭乘火車的,我就在行前的一日把她們裝到竹籃里。她們就叫,吵得我一夜也不能睡,我想著這將是一樁麻煩的事,依照路章是不能攜帶貓或狗的。
早晨,我放出她們喂,吃得飽飽的(那時候他們已經消滅了失去母親的悲哀),又裝進竹籃里。他們就不再叫了。一直由我把她們安然地帶回我的母親的身邊。
母親的病在那時已經是很重了,可是她還是勉強地和我說笑。她愛那兩只貓。她們也是立刻跳到她的身前。我十分怕看和母親相見相別時的淚眼,這一次有這兩個小東西岔開了母親的傷心。
不久,她們就成為一種累贅了。當著母親安睡的時候,她們也許咪咪地叫起來。當著母親為病痛所苦的時候,她們也許要爬到她的身上。在這情形之下,我只能把她們交付僕人,由僕人帶到他自己的房中去豢養。
母親的病使我忘記了一切的事,母親故去了許久我才問著僕人那兩只貓是否還活下來。僕人告訴我她們還活著的,因為一時的疏忽,她們的後腿凍跛了。可是漸漸地好起來,也長大了,只是不大像從前那樣潔凈。
我只是應著,並沒有要他把她們拿給我,因為被母親生前所鍾愛,她們已經成為我自己悲哀的種子了。
(4)2019年期刊發布的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靳以與巴金從1930年代在北平合編《文學季刊》起,直至建國後在上海共同主編《收獲》,不但是事業上的好搭檔,還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靳以的《貓》與巴金的《小狗包弟》,都通過對小動物的描寫與回憶,表達了對逝去親人的懷念,堪稱借物抒情的現代經典美文。不過,文本意蘊的鮮明反差,暗示了兩位老友對人生與文學的不同理解。
《貓》(1936)是靳以母親去世不久創作的。開篇即點明貓與自身生活的密切關系:「貓好像在活過來的時日中佔了很大的一部,雖然現在一隻也不再在我的身邊廝擾。」其中一次養貓經歷,是在暗淡心境的襯托下,以絮語風格傳達的:
住到×城的時節,我和友人B君共住了—個院子。那個城是古老而沉靜的,到處都是樹,清寂幽閑。因為是兩個單身男子,我們的住處也正像那個城。秋天是如此,春天也是如此。牆壁粉了灰色,每到了下午便顯得十分黯淡。可是不知道從哪裡卻跳來了一隻貓,它是在我們一天晚間回來的時候發見的。
收養這只貓,為「我」和友人的生活增添了無限生趣,且看這樣生動傳神的描寫。
靳以與巴金從1930年代在北平合編《文學季刊》起,直至建國後在上海共同主編《收獲》,不但是事業上的好搭檔,還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靳以的《貓》與巴金的《小狗包弟》,都通過對小動物的描寫與回憶,表達了對逝去親人的懷念,堪稱借物抒情的現代經典美文。不過,文本意蘊的鮮明反差,暗示了兩位老友對人生與文學的不同理解。
《貓》(1936)是靳以母親去世不久創作的。開篇即點明貓與自身生活的密切關系:「貓好像在活過來的時日中佔了很大的一部,雖然現在一隻也不再在我的身邊廝擾。」其中一次養貓經歷,是在暗淡心境的襯托下,以絮語風格傳達的。
沒有母愛呵護的小貓,不正是自己哀傷的寫照?不再養貓,也正是怕睹物思人。此文將對貓生動有趣的描寫、對母親的深深懷念、自己凄清落寞的心境,精緻而有機地編織在一起。
所有事件似乎都任意點染,卻無不獨具匠心,涉筆成趣。無形之中,貓事與人情密切關聯,貓成了作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並被寄託了無限的遐思。
靳以(1909~1959),現代著名作家,原名章方敘,天津人。少年時代在天津南開中學讀書,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國際貿易系。20世紀30年代寫了許多反映小市民和知識分子生活,描寫青年男女生活和愛情的小說。
少年時代在天津南開中學讀書,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國際貿易系。20世紀30年代寫了許多反映小市民和知識分子生活,描寫青年男女生活和愛情的小說。40年代目睹國民黨破壞抗戰,思想感情發生變化,作品中出現革命的傾向。
新中國成立後熱情參加文化建設工作和各項政治活動,曾任人大代表,中國作家協會理事、書記處書記,作協上海分會副主席等職。1959年因心臟病發作逝世,享年50歲。一生共有各種著作30餘部。
40年代目睹國民黨破壞抗戰,思想感情發生變化,作品中出現革命的傾向。新中國成立後熱情參加文化建設工作和各項政治活動,曾任人大代表,中國作家協會理事、書記處書記,作協上海分會副主席等職。1959年因心臟病發作逝世,享年50歲。一生共有各種著作30餘部。
193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國際貿易系。抗戰期間任重慶復旦大學教授,兼任《國民公報》副刊《文群》編輯。1940年在永安與黎烈文編《現代文藝》。又任教於福建師專。1944年回重慶復旦大學,勝利後隨校遷回上海,任國文系主任,與葉聖陶等合編《中國作家》。
1933年起,先後與鄭振鐸合編《文學季刊》,與巴金合編《文季月刊》。1959年7月,一直「跟著黨跑」的靳以加入中國共產黨。建國後,歷任滬江大學教務長、教授,復旦大學教授,《收獲》主編,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中國作協第一、二屆理事和上海分會副主席。是第二屆全國人大代表。
出版有《貓與短簡》、《霧及其他》、《血與火花》、《聖型》、《珠落集》、《洪流》、《前夕》、《江山萬里》,散文集《幸福的日子》、《熱情的贊歌》等。
《靳以逝世二十周年》 (摘自巴金「隨想錄」2006年5月第一次印刷)
時間好像在飛跑,靳以逝世一轉眼就二十年了。但我總覺得他還活著。
一九三一年我第一次在上海看見他,他還在復旦大學念書,在同一期的《小說月報》上發表了我們兩人的短篇小說。一九三三年年底在北平文學季刊社我們開始在一起工作(他在編輯《文學季刊》,我只是在旁邊幫忙看稿,出點主意)。
這以後我們或者在一個城市裡,或者隔了千山萬水,從來沒有中斷聯系,而且我仍然有在一起工作的感覺。他寫文章,編刊物:我也寫文章,編叢書。
他寄稿子給我,我也給他的刊物投稿。我們彼此鼓勵,互相關心。一九三八年下半年他到重慶,開始在復旦大學授課。
他進了教育界,卻不曾放棄文藝工作。二十幾年中間,他連續編輯了十種以上的大型期刊和文藝附刊,寫了長篇小說《前夕》和三十幾本短篇小說和散文集,並為新中國培養了不少優秀的語文教師和青年文學工作者。
不少有成就的中年作家大都在他那些有獨特風格的刊物上發表過最初的作品,或多或少地得到他的幫助。那些年我一直注視著他在生活上、在創作上走過的道路,我看見那些深的腳印,他真是跨著大步在前進啊。
從個人愛情上的悲歡開始,他在人民的歡樂和祖國的解放中找到自己的幸福,《青的花》的作者終於找到了共產黨,他的精神越來越飽滿,情緒越來越熱烈,到處都聽見他那響亮的、充滿生命和信心的聲音:「你跑吧,你跑得再快再遠,我也要跟著你轉,我們誰也不能落在誰的後邊。」
二十年過去了。他的聲音還是那樣響亮,那樣充滿生命和信心。我閉上眼,他那愉快的笑臉就在我的面前。「怎麼樣?」好像他又在發問。「寫吧。」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這就是說,他的聲音、他的笑容、他的語言還在給我以鼓勵。
靳以逝世的時候剛剛年過五十,有人說:「他死得太早了。」我想,要是他再活三十年那有多好。我們常常感到惋惜。
後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我和其他幾位老作家在「牛棚」里也常常談起他,我們卻是這樣說:「靳以幸虧早死,否則他一定受不了。」我每次挨斗受辱之後回到「牛棚」里,必然想到靳以。
「他即使在五九年不病死,也會給折磨死的」我有時這樣想。然而他還是「在劫難逃」,他的墳給挖掉了。幸而骨灰給保存了下來,存放在龍華革命公墓里…...
⑸ 莫言的書有哪些
莫言,本名管謨業,男,1955年2月17日生於山東省高密縣河涯鄉平安庄(現為高密市東北鄉文化發展區大欄平安村),中國當代作家,中共黨員。現為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國際寫作中心主任,河北大學特聘教授。
2012年10月,成為首位中國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主要作品
1981年,發表處女作短篇小說《春夜雨霏霏》,展露文學天賦。
1985年,發表成名作中篇小說《透明的紅蘿卜》。
1986年,發表中篇小說《紅高粱》,在文壇引起轟動。後被張藝謀改編為同名電影,莫言擔任編劇。1988年《紅高粱》獲得西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1988年,發表長篇小說《天堂蒜薹之歌》。
1989年,出版長篇小說《食草家族》。
1993年,出版長篇小說《酒國》。
1996年,出版長篇小說《豐乳肥臀》。
1999年,出版長篇小說《紅樹林》。
2001年,出版長篇小說《檀香刑》。
2003年,出版長篇小說《四十一炮》。
2006年,出版長篇小說《生死疲勞》。
2009年,出版長篇小說《蛙》。
2019年,創作小說《等待摩西》。
2020年,出版中短篇小說集《晚熟的人》。
主要作品簡介
1、《透明的紅蘿卜》
講述的個頂著大腦袋的黑孩 ,從小受繼母虐待, 沉默寡言,經常對著事物 ,並對大自然有著超強的觸覺 、聽覺等奇異功能的故事。
2、《 紅高粱家族》
《紅高粱》以抗日戰爭及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高密東北鄉的民間生活為背景,主要通過我的奶奶戴鳳蓮以及我的爺爺余占鰲兩個人之間的故事,講述發生在山東的生命贊歌。
《紅高粱》主線是爺爺余占敖率領的武裝壓擊日軍,輔線是爺爺余占鰲和我奶奶戴鳳蓮之間的愛情故事。故事發生的主要地點是高密東北鄉,從民間的角度給讀者再現了抗日戰爭的年代,展現的是一種為生存而奮起反抗的暴力欲。
3、《蛙》
以新中國近60年波瀾起伏的農村生育史為背景,講述了從事婦產科工作50多年的鄉村女醫生姑姑的人生經歷,也反映出中國計劃生育的艱難歷程。該書秉承了作者鄉土文學的一貫風格,以細膩的筆觸、朴實的文字,落腳於中國社會的一隅。
4、《豐乳肥臀》
是莫言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小說熱情謳歌了生命最原初的創造者——母親的偉大、樸素與無私,生命的沿襲的無與倫比的重要意義。並且在這一幅生命的流程圖中,彌漫著歷史與戰爭的硝煙,真實,不帶任何偏見,再現了一段時期內的歷史。1997年《豐乳肥臀》奪得中國「大家文學獎」。
5、《生死疲勞》
《生死疲勞》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小說中敘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國農村這50年的歷史發展過程。圍繞著土地這個沉重的話題,闡釋了農民與土地的種種關系,並透過生死輪回的藝術圖像,展示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農民的生活和他們頑強、樂觀、堅韌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