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之子短篇小說
A. 求台靜農的《春夜的幽靈》賞析
Tai Jingnong
台靜農
(1903~1990)
現代小說家。字伯簡,安徽霍丘人。曾在漢口上中學,未畢業即到北京大學國文系旁聽,後轉該校文科研究所國學門勤工儉學。1925年夏,魯迅發起成立未名社,台靜農為社員。創作以短篇小說為主,兼寫詩歌、散文,多載《莽原》半月刊、《未名》半月刊等刊物。後集為短篇小說集《地之子》、《建塔者》,分別於1928年、1930年由未名社出版,均為《未名新集》之一。另外編有《關於魯迅及其著作》一冊,內收有關《吶喊》的評論和魯迅訪問記等文章共14篇,1926年 7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為最早的魯迅研究資料專集。《地之子》共收小說14篇,顯示了作者善於從民間取材,通過日常生活和平凡事件揭露社會黑暗的特點。筆調簡練、朴實而略帶粗獷。格局不大,但有濃厚的地方色彩。魯迅認為,「在爭寫著戀愛的悲歡,都會的明暗的那時候,能將鄉間的死生,泥土的氣息,移在紙上的,也沒有更多,更勤於這作者的了」(《〈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他是20年代鄉土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建塔者》共收小說10篇,揭露新軍閥的血腥統治,歌頌在白色恐怖下堅持斗爭的革命志士,是作者思想更趨激進的產物。但由於生活積累不足,人物形象不夠豐滿。台靜農曾先後在輔仁大學、齊魯大學、山東大學、廈門大學等校任教。抗日戰爭開始,赴四川,在白沙女子師范學院任中文系主任。抗日戰爭勝利後,應當時任台灣省編譯館館長的許壽裳的邀請,到該館任職。後又隨許壽裳轉至台灣大學中文系任教。他是台灣出版的《中文大學典》編纂人之一。 春夜的幽靈
魂來楓林青
魂返關塞黑
我們在什麼地方相晤了,在夢境中我不能認出;但是未曾忘記的,不是人海的馬路
上,不是華貴的房屋裡,卻是骯臟的窄促的茅棚下,這茅棚已經是破裂的傾斜了。這時候,
你仍舊是披著短發。仍舊是同平常一樣的樂觀的微笑。同時表示著,「我並沒有
死?」我呢,是感覺了一種意外的歡欣,這歡欣是多年所未有的;因為在我的心中,僅僅剩
有的是一次慘痛的回憶,這回憶便是你的毀滅!
在你的毀滅兩周以前,我們知道時代變得更恐怖了。他們將這大的城中,布滿了鐵
騎和鷹犬;他們預備了殘暴的刑具和殺人機。在二十四小時的白晝和昏夜裡,時時有人在殘
暴的刑具下忍受著痛苦,時時有人在殺人機下交給了毀滅。少男少女漸漸地絕跡了,這大的
城中也充滿了鮮血、幽靈。他們將這時期劃成了一個血的時代,這時代將給後來的少男少女
以永久的追思與努力!
「俞也許會離開這個時期的!」我有時這樣地想,在我的心中,總是設想著你能夠從
鷹犬的手中避開了他們的殺人機;其實,這是僥幸,這是懦怯,你是將你的生命和肉體,整
個地獻給人間了!就是在毀滅的一秒鍾內,還不能算完成了你,因為那時候你的心正在跳動,
你的血還在瘋狂地奔流!
在你毀滅了以後的幾日,從一個新聞記者口中輾轉傳到了我,那時並不知道你便是
在第一次里完結了;因為這輾轉傳出的僅是一個簡單的消息。但這簡單的消息,是偉大的、
悲壯的。據說那是在一個北風怒嘯的夜裡,從堅冰凍結的馬路上,將你們拖送到某處的大牧
場里,殺人機冷然放在一旁,他們於是將你們一個個交給了。然而你們慷慨地高歌歡呼,直
到你們最後的一人,這聲音才孤獨地消逝了!自我知道這消息以後,我時常在清夜不能成寐
的時候,凄然地描畫著,荒寒的夜裡,無邊的牧場上,一些好男兒的身軀,偉健地卧在凍結
的血泊上。雖然我不知道你在其間。
一天清晨,我同秋談到這種消息,他說也有所聞,不過地址不在某處的牧場,其餘
的情形都是一樣的,但是他也不知道其間有你。忽然接到外面送來的某報,打開看時,上面
森然列著被難者的名字,我們立刻變了顏色。這新聞是追報兩周以前的事,於是證實了我們
的消息,並且使我們知道被難的日了。
這一天的夜裡,也許我還在熒燈前無聊的苦思,也許早已入夢了,反正是漠然地無
所預感。然而我所忘不了的仍是兩周後的一個清晨,報上所登的名字有你的好友甫。回憶那
三年前的春夜,你大醉了,曾將甫擬作你的愛人,你握著他,眼淚滴濕他的衣;雖然這尚不
免少年的狂放,但是那真純的熱烈的友情,使我永遠不能忘記。你們一起將你們自己獻給了
人間,你們又一起將你們的血奠了人類的塔的基礎。啊,你們永遠同在!
三年前,我同漱住在一塊,你是天天到我們那裡去的。我們將愛情和時事作我們談
笑的材料,隨時表現著我們少年的豪放。有時我同漱故意虛造些愛情的事體來揶揄你,你每
次總是搖動著短發微微地笑了。這時候我們的生活,表面雖近於一千六百年前魏晉人的麈尾
清淡,其實我是疏慵,漱是悲觀,而你卻將跨進新的道路了。
第二年你切實地走進了人間以後,我們談笑的機會於是少了。但是一周內和兩周內
還得見一次面的。漸漸一月或兩月之久,都不大能夠見面了。即或見了面,僅覺得我們生活
的情趣不一致,並不覺著疏闊,因為我是依然迷戀在舊的情緒中,你已在新的途中賓士了。
去年的初春,好像是今年現在的時候,秋約我訪你,但是知道你不會安居在你的住
處;打了兩天的電話,終於約定了一個黃昏的時分,我們到你那裡去。你留我們晚餐。我們
談著笑著,雖然是同從前一樣的歡樂,而你的神情卻比從前沉默得多了。有時你翻著你的記
事簿,有時你無意的嘴中計算著你的時間,有時你痴神的深思。這時候給我的印象,直到現
在還沒有隱沒,這印象是兩個時代的不同的情調,你是這樣的忙碌,我們卻是如此的閑暇,
當時我便感覺著慚愧和渺小了。
以後,我們在電車旁遇過,在大學的槐蔭下遇過,僅僅簡單地說了一兩句話,握一
握手,便點著頭離開了。一次我同秋往某君家去,中途遇著你,我們一同歡呼著這樣意外的
邂逅。於是你買了一些蘋果,一同回到我的寓處。但不久你便走了。秋曾聽人說,你是驚人
的努力,就是安然吃飯的機會,也是不常有,身上往往是懷著燒餅的。
不幸這—次我送你出門,便成了我們的永訣!這在我也不覺著怎樣的悲傷,因為在
生的途上,終於免不了最後的永訣;永訣於不知不覺的時候,我們的心比較得輕松。至於你,
更無所謂了,因為你己不能為你自己所有,你的心,你的情緒早已擴大到人群中了。況且在
那樣的時代中,時時刻刻都能夠將你毀滅的;』即使在我們熱烈地談笑中,又何嘗不能使我
們馬上永訣呢?
春天回來了,人間少了你!而你的幽靈卻在這凄涼的春夜裡,重新來到我的夢中了。
我沒有等到你的談話便醒了,僅僅在你的微笑中感覺著你的表示「我並沒有死」。
我確實相信,你是沒有死去;你的精神是永遠在人間的!現在,我不願將你存留在
我的記憶中,因為這大地上的人群,將永遠繫念著你了!
B. 台靜農燭焰的讀後感
1925年,在魯迅的鼓勵下,台靜農和幾個同鄉—起成立了「未名社」,著力於鄉土小說的創作,深層次揭露出民族的劣根性的一面。1927年初,台靜農發表短篇小說《燭焰》,批判了封建陋俗對勞動婦女的摧殘。1928年,台靜農將發表在《莽原》上的小說結集出版,取名為《地之子》,《燭焰》被收入此書。
短篇小說《燭焰》的最後一段: "伊的雙親的心,是碎裂了。昏昏的燈光,籠罩了全室,好像有無數
陰靈隱伏在這昏沉的陰影里。"
中國國家圖書館已將台靜農短篇小說集《地之子》列入為建設國家總書庫而永久保存的中文文獻。
台靜農短篇小說集
二、長篇小說,可列入「社會問題小說」題材。武漢出版社2008年9月第1 版。作者:鄭義華,(1956—— ) ,湖北省作協會員,祖籍安徽合肥。
長篇小說《燭焰》深切關注信仰與現實、物質財富與人性、社會發展與精神歸宿等人生基本問題,真實展現了既往年代的生活圖景,彌漫著澄澈晴朗的氣息和書卷氣。
作品描寫了幾個普通少年的成長經歷,他們的人生命運和情感都發生了裂變,內心世界漸趨豐富或枯萎。作品真實地重構了既往時代的社會環境氣氛,凸顯出幾道特別的痕跡,描寫了那個年代的一些生活細節,從歷史的角度尋找人們對信仰的堅守或丟失的軌跡。作品對生活中曾經存在過的善好清朗充滿了懷想和眷戀,對那個漸漸遠去的年代的背影,發出了最後的孤獨的一聲嘆息,表達了作者對商品經濟背景下的人性蛻化程度所產生的憐憫和憂慮。
中國國家圖書館已將長篇小說《燭焰》列入為建設國家總書庫而永久保存的中文文獻。
C. 台靜農的簡介
台靜農(1903--1990),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字伯簡,筆名有青曲、孔嘉等,安徽省六安葉集人。幼承庭訓,讀經史,習書法,中學後入北京大學國文系旁聽,後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肄業,奠定了國學基礎。1925年春初識魯迅,後兩人關系密切,友誼深厚。1927年後,任教於輔仁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大學及齊魯大學等。抗戰後,舉家遷四川,任職國立編譯館。1946年赴台,後任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台靜農治學嚴謹,在文學、藝術、經史等多種領域均涉之甚深,並以人格耿介、文章書畫高絕馳名。有《靜農論文集》、《靜農書藝集》、《台靜農散文集》、《台靜農短篇小說集》等行世。 他也是一個著名的書法家,其書法廣泛涉獵金文、刻石、碑版和各家墨跡,篆、隸、草、行、楷諸體皆精
。亦擅篆刻、繪畫。台靜農書藝的涵蓄是可圈可點的,他幼年得先君庭訓,苦摩古帖,後「取悅新知,視書藝為玩物喪志」,一度中輟。「抗戰軍興,避地入蜀」,復臨舊碑,得沈尹默先生指導,於胡小石、張大千處獲書法秘本,這才境界別開,格調生新,其後,「時日累聚,亦薄有會心」,一時間求字者勝於問學者。有《台靜農書藝集》。 曾三次被捕。抗戰爆發前,於北京輔仁大學、山東大學、廈門大學等校執教。抗戰時期赴四川,任職白沙國之編譯館,並於白沙女子師范學院執教並任中文系主任。曾創作小說《大時代的小故事》。 在藝術上,台靜農的小說「師法魯迅」前面已有論述,其格調沉鬱陰冷,手法質朴圓熟,出色地寫出了當時農村社會的環境氣氛。因此,楊義先生認為:「如果說三十年代一批優秀雜文家發揚了雜文上的『魯迅風『,那麼台靜農則在二十年代繼承了小說上的『魯迅風『,他主要不是繼承魯迅小說格調中那種果戈理式『含淚的笑『,而是繼承了安特萊夫式的陰冷」(《中國現代小說史》)。
1927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來到中國考察時,曾與劉半農商定,擬提名魯迅為諾貝爾獎金候選人,由劉半農托台靜農寫信探詢魯迅意見。魯迅在致台靜農的信中答道:「諾貝爾賞金,梁啟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這錢,還欠努力……我覺得中國實在還沒有可得諾貝爾賞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們,誰也不給。倘因為黃色臉皮人,格外優待從寬,反足以長中國人的虛榮心,以為真可與別國大作家比肩了,結果將很壞。」這大概是中國作家第一次問鼎諾貝爾獎金之事。而這里,魯迅對於中國人得到諾貝爾獎金之事的態度和看法,則頗值得時下許多急著要問鼎諾貝爾獎的作家(或經濟學家……)好好反省一下了。一個文學家或者是一個科學家,如果沒有寂寞艱苦的勞作和淡泊名利的修養,而僅僅靠媒體的炒作來浪得虛名,就能得到諾貝爾獎嗎? 三、台灣的書法名家 台靜農自幼在父親的影響下即練習書法,又喜收藏。
早年所習隸書為華山碑與鄧石如,行楷為顏魯公《麻姑仙壇記》及《爭座位帖》。及至求學北京時,台靜農受到五四運動新思潮的影響,視書藝為「玩物喪志」,因此不再練習。抗戰居川期間,受到業師沈尹默的指導,頗喜倪元璐行書之格調清新,並為之心折不已,後來,隸書又改習《石門頌》。任教台灣大學後,台靜農由於與魯迅及左翼文壇的親密關系,再加之他在戰前幾次鋃鐺入獄的經歷,其行動和言語受到了台灣當局的嚴密監控。在此背景下,台靜農遂開始寄託浸淫於書藝。他在《靜農書藝集》序上說:「戰後來台北,教學讀書之餘,每感郁結,意不能靜,惟時弄毫墨以自排遣,但不願人知」。經過四十年的苦練,台靜農的書法卓然成為一代名家,這也是他始料不及的。 台靜農的書法廣取前人墨意,變化倪書筆致,由行書而草書,以晉唐人為典則,於奇肆古雅中顯出個人風格。著名美術評論家蔣勛先生評論道:「大體說來,靜農先生的書法,動勢的狂辣嚮往晚明,線條的起落和移動則來自於漢隸北碑,是頗為復雜的綜合」。除了書法外,台靜農對中國書法史上幾位既能承繼傳統又能開創新局面的樞紐人物,如生於陳隋末世的智永禪師及生於五代末世的楊凝式也作了深入的研究,並有談論書法藝術的《靜農書藝集》問世。
1982年,台靜農首次在台北歷史博物館舉辦了一次個人書法展。翌年9月,台北《雄獅美術》月刊151期接著推出「書家台靜農專輯」,由學理上闡釋台靜農在書法上的傑出成就,從而奠定了他在書法史上的崇高地位。雖然他從不以書法家自詡,然而他的書藝卻聞名中外。從此,求書者日多,台靜農越寫越覺得不勝其苦。這是因為台靜農個性和氣親切,又從不對人擺架子,故對於登門求書者不管識與不識,幾乎像「土地公似的,有求必應」。1985年元旦,台靜農在《聯合報》上以《我與書藝》為題,發表了他的《告老宣言》,鄭重聲明自1985年起,一概謝絕為人題書寫字,這樣,許多中外人士都以得不到台靜農的字為憾。 台靜農《詩畫》中對書畫方面提的幾點建議: 一、書法: (一)臨帖:一帖至少臨二百至三百遍。 (二)選帖:字帖對練字的人來說十分重要,因此,他選帖以「墨跡本」為佳,並推薦唐 褚遂良《倪寬贊》、智永《真草千字文》供初學者參考。 (三)要有耐心,不要求快,要慢慢磨。 (四)要讀書。 (五)要越寫越有興趣,否則將前功進棄。 二、繪畫: (一)臨畫:目的在學筆法、設色。 (二)要經、要熟。 (三)要有功夫、要研討。 (四)求姿態(結構)之美。 (五)見識要廣:可多游歷欣賞、觀察自然界之美。 魯迅在台靜農的小說集《地之子》出版後,也稱贊它為「優秀之作」(《二心集·我們要的批評家》),並在後來編輯《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時,特意以自己的小說發端,而以台靜農的小說殿後。其中,台靜農入選四篇:《天二哥》、《紅燈》、《新墳》和《蚯蚓們》,與魯迅的篇數相等,而超過其它作者。這足以說明,在魯迅看來,台靜農的小說是不容忽視的。 二、魯迅的終生摯友 1925年4月,台靜農經由小學同學張目寒的介紹,初識魯迅。從此,兩人成為終生摯友。魯迅之於台靜農,是亦師亦友的關系。他們一直過從甚密,據《魯迅日記》記載,二人交往在180次以上。在他們十一年半的交往中,台靜農致魯迅信件有74封,魯迅致台靜農信件有69封,收錄於《魯迅書信集》中的尚 有43封。綜觀這些書信,不管是論人或議事,都直言不諱、毫無忌憚地袒露自己的心聲。如果不是一種特殊的關系,像魯迅這樣為人謹慎的「世故老人」是斷不會如此而言的。由此可見,魯迅對台靜農的由衷信任和深厚情誼。
魯迅一生,以尖刻冷峻而著稱於世,故其終身少有朋友。而他所引以為至交的,大多為忠厚、正直、篤實之人,如許壽裳、台靜農等人即是。「台君為人極好」(《書信331219·致姚克》),這是魯迅對台靜農人品的高度評價。 1926年,台靜農曾花費很大功夫,搜集文壇對魯迅的評論,結集為《關於魯迅及其著作》。這是台靜農問世的第一本書,也是新文學以來第一本評論魯迅的論著。他講到編輯緣起時,認為魯迅小說中尤其清楚地表現出戰斗的精神,「這種精神是必須的,新的中國就要在這里出現」,「我愛這種精神,這也是我集印這本書的主要原因」。寫完這篇序言的次月,他就創作了《天二哥》和《吳老爹》等鄉土題材的小說,自此便文思如潮,把所耳聞目見的「人間的酸辛和凄楚」,「用我的心血細細地寫出」了。《地之子》結集之前,全部小說稿曾寄呈魯迅審閱,魯迅建議把書名《蟪蛄》改為今名。 書 名: 台靜農
作者:洪文慶
出版社: 湖南美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3-1
ISBN: 9787535630957
開本: 16開
定價: 15.00元 台靜農(1902~1990)
《陳大樽詩》
《誠齋小詩》
《梁任公集宋人詞句聯》
《篆書格言》
《董作賓墓誌銘》
《六言隸書對聯》
《五言隸書對聯》
《四言隸書對聯》
《七言行書對聯》
《草書橫批》
《鷗香館詩》
《登樓賦》
《詩箋》
沉鬱勁拔欹側道麗——台靜農書法略論
台靜農和他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