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爾作品的短篇小說
A. 概述泰戈爾的短篇名作《摩訶摩耶》
1、《摩訶摩耶》是泰戈爾短篇小說名篇之一,通過一個哀婉、悲烈的愛情故事,抨擊了黑暗的、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慘無人道的寡婦殉葬陋俗。
2、該書的主題具有豐富多元的特質,而對愛情中人文精神的探討應該是小說的核心主題,這一主題至今仍然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能引起人們對愛情主題中人格尊嚴、相互尊重、信守承諾的問題的深深思考。
(1)泰戈爾作品的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泰戈爾的作品主題
泰戈爾在詩歌、體裁、語言及表現方法上能夠大膽創新,別具一格。體裁上把現實題材處理成具有冥想因素,把冥想體裁處理為具有現實成分;體裁上,詩人創造出「故事詩」和政治抒情詩的形式;還致力於創造自由體詩。
泰戈爾善於學習和運用人民生活中的口頭語言,使詩歌的語言清新活潑;在創作方法上,他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有機的結合起來,只是在抒情詩中,浪漫主義成分較重,在敘事性作品中,現實主義成分較多。
泰戈爾作品中的女性來自各種不同的種姓和階層,也有著不同的身份。如童養媳、守寡少女、陪葬寡婦、被騙失身的幼女、印度傳統家庭婦女、受過高等教育的名媛、擁有新思想的知識女性等,這些女性形象身份或單一呈現,或揉合紛雜,往往被塑造成傳統陋習的犧牲品、美滿愛情的追逐者和作者理想中的印度新型女性。
B. 泰戈爾簡介
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印度詩人、文學家、社會活動家、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飛鳥集》、《眼中沙》、《四個人》、《家庭與世界》、《園丁集》、《新月集》、《最後的詩篇》、《戈拉》、《文明的危機》等。[1]
1861年5月7日,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13歲即能創作長詩和頌歌體詩集。1878年赴英國留學,1880年回國專門從事文學活動。1884至1911年擔任梵社秘書,20年代創辦國際大學。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1941年寫作控訴英國殖民統治和相信祖國必將獲得獨立解放的遺言《文明的危機》。[1]
中文名
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
外文名
Rabindranath Tagore
國籍
印度
出生地
印度加爾各答
出生日期
1861年5月7日
人物關系
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
好友
快速
導航
個人生活
主要作品
創作特點
人物影響
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861年5月7日,泰戈爾生於印度西孟加拉邦加爾各答。由於是父母最小的兒子,拉賓德拉納特被家人親昵地叫做「拉比」,成為家庭中每個成員鍾愛的孩子,但大家對他並不溺愛。小拉比在加爾各答先後進過四所學校,雖然他對這四所學校都不喜歡,但他在長兄和姐姐的監督下受到良好的教育。[2] 泰戈爾在文學方面的修養首先來自家庭環境的熏陶。他進過東方學院、師范學院和孟加拉學院。但是他生性自由,厭惡刻板的學校生活,沒有完成學校的正規學習課程。他從小就醉心於詩歌創作,從13歲起就開始寫詩,詩中洋溢著反對殖民主義和熱愛祖國的情緒。[2] 13歲以後,泰戈爾發表了長詩《野花》、《詩人的故事》等。[3]
1878年,他遵照父兄的意願赴英國留學,最初學習法律,但他不喜歡法律,於是轉入倫敦大學學習英國文學,研究西方音樂。1880年回國,專門從事文學創作。[2]
1881~1885年,出版抒情詩集《暮歌》、《晨歌》、《畫與歌》,還有戲劇和長篇小說。戲劇和小說多取材於史詩和往世書,詩歌富於浪漫主義色彩。[3]
1884年,他離開城市到鄉村去管理祖傳的佃戶。他在這里熟悉下層人民的生活,觀察祖國故土和自然。1901年,為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他在孟加拉博爾普爾附近的聖地尼克坦創辦了一所學校,這所學校後來發展成為有名的國際大學。[2]
1886年,詩集《剛與柔》出版,標志著他在創作道路上進入面向人生與現實生活的時期。詩集《心中的嚮往》是他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他的獨特風格開始形成。這一時期還寫了劇本《國王與王後》和《犧牲》,反對恢復婆羅門祭司的特權和落後習俗。[3]
1905年以後,印度民族運動進入高潮時期,孟加拉人民和全印度的人民都起來反對孟加拉分裂的決定,形成了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運動,泰戈爾毅然投身於這個運動,充滿激情的愛國營人義憤填膺,寫出了大量的愛國主義詩篇。但是,沒有多久,泰戈爾就同運動的其他領袖們發生了意見分歧。他不贊成群眾焚燒英國貨物,辱罵英國人的所謂「直接行動」。他主張多做「建設性的」工作,比如到農村去發展自己的工業,消滅貧困與愚昧等等,但部分群眾不接受他的意見,由於失望,他便退出運動。從此以後,在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內,他過著遠離現實斗爭的遲隱生活,埋頭於文學創作。 [2]
19世紀90年代是泰戈爾創作的旺盛時期。從1891年起,在他主編的《薩塔納》雜志上,發表《摩訶摩耶》等60多篇短篇小說,主要是反對封建壓迫,揭露現實生活中不合理現象。他發表了《金帆船》、《繽紛集》、《收獲集》、《夢幻集》、《剎那集》5部抒情詩集,1部哲理短詩《微思集》和1部《故事詩集》。收入《繽紛集》的敘事詩《兩畝地》是作者民主主義思想的最高表現。從《剎那集》起,他開始用孟加拉口語寫詩。他的第二部英譯詩集《園丁集》里的詩大多選自這一時期作品。[3]
20世紀初泰戈爾遭遇到個人生活的不幸,喪偶、喪女、喪父的悲痛與傷感在詩集《回憶》、《兒童》和《渡船》中有真實記錄。他另有兩部長篇小說《小沙子》和《沉船》。[3]
1910年,長篇小說《戈拉》發表,它反映了印度社會生活中的復雜現象,塑造了爭取民族自由解放的戰士形象;歌頌了新印度教徒愛國主義熱情和對祖國必獲自由的信心,同時也批判他們維護舊傳統的思想;對梵社某些人的教條主義、崇洋媚外也予以鞭撻。這期間還寫了象徵劇《國王》和《郵局》及諷刺劇《頑固堡壘》。同年,孟加拉文詩集《吉檀迦利》出版,後泰戈爾旅居倫敦時把《吉檀迦利》、《渡船》和《奉獻集》里的部分詩作譯成英文,1913年《吉檀迦利》英譯本出版,泰戈爾成為亞洲第一個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3]
1915年,他結識了甘地。他同印度國大黨早就有聯系,還出席過國大黨的代表大會。但是,他同國大黨的關系始終是若即若離的。他同甘地,有很真摯的私人友誼。但是,他對甘地的一些做法並不贊同。這兩個非凡的人物並不試圖掩蓋他們之間的意見分歧。同時從道義上和在社會活動中,他們總是互相尊重,互相支持。[2]
1916年,泰戈爾來到日本,他對日本這樣充滿生機的一個新興國家,頗多感慨。後來他從日本又到了美國,以「國家主義」為題,作了許多報告,他譴責東方和西方的「國家主義」。1929年,他訪問了加拿大之後到了美國,又遭到美國移民官員扣留和盤問。[2]
1919年,發生了「阿姆利則慘案」,英國軍隊開槍打死了1000多印度平民。泰戈爾非常氣憤,挺身而出,寫了一封義正辭嚴的信給印度總督,提出抗議,並聲明放棄英國國王給他的「爵士」稱號。[2]
20世紀20年代泰戈爾仍堅持寫作,發表劇本《摩克多塔拉》、《紅夾竹桃》,長篇小說《糾紛》、《最後的詩篇》及一些詩作。[3]
1924年,他訪問了中國。他從年幼時起就嚮往這個古老而富饒的東方大國,並且十分同情中國人民的處境,寫文怒斥英國殖民主義者的鴉片貿易,這次訪問終於實現了他多年的願望。[2]
1930年,泰戈爾訪問了年輕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他在那裡看到了一個神奇的世界,使他極為振奮,興之所至,寫成了歌頌蘇聯的《俄羅斯書簡》一書。[2]
泰戈爾親筆信。
1934年,義大利法西斯軍隊侵略阿比西尼亞(衣索比亞),泰戈爾立即嚴厲譴責。1936年,西班牙爆發了反對共和國政府的叛亂,他站在共和國政府一邊,明確反對法西斯頭子佛朗哥的倒行逆施。1938年,德國法西斯侵略捷克斯洛伐克,他寫信給在那兒的朋友,表示對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的關懷和聲援。[2]
1939年,德國法西斯悍然發動世界大戰,他又應歐洲朋友之邀,撰文怒斥德國「領袖」的不義行徑。泰戈爾一貫痛恨法西斯。但是對被欺壓的弱小民族,他則表示無限同情。特別是對中國,他更是始終抱有好感與希望。[2]
1941年8月6日,泰戈爾在加爾各答祖居宅第里平靜地離開人世,成千上萬的市民為他送葬。
C. 泰戈爾愛情詩精選的短篇小說
短篇小說是泰戈爾整個著作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成就非常突出。正如孟加拉學者阿本·卡塞姆·喬杜里所說:「短篇小說是泰戈爾的第二個主要成就,僅次於詩歌。」1
短篇小說一直是泰戈爾最喜愛的文學體裁之一。16歲時,他就發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女乞丐》。上個世紀90年代創作了大量優秀的短篇小說。這種興致經久不衰,直到他生命的最後幾周。60餘年他創作了90餘篇短篇小說(約百萬字)。這在短篇小說體裁剛在孟加拉文學中誕生的年代,不能不算是驚人的成果。從效果方面來看,現實主義的短篇小說,與浪漫主義的詩歌一樣,都是最受讀者歡迎的篇章。
1 阿本·卡塞姆·喬社裡《泰戈爾小說集》(AbunKasemCaudhuri,《Rabi-ndranatherGalpaguccha》)達卡,孟加拉文版,前言部分。
泰戈爾是孟加拉文學以及印度文學現實主義短篇小說的開拓者。印度古典梵文文學極為發達,孟加拉民間文學也絢麗多姿。就散文文學而言,雖不乏引人入勝的民間故事、寓言、傳說、神話等等,但卻沒有現實主義的短篇小說。而中、長篇小說領域也還是19世紀中葉由泰戈爾前輩文豪般吉姆·錢德拉·查托帕代(查特吉)①等人所開拓。在泰翁大量創作短篇小說之前,這一體裁在孟加拉文學中還處於朦朧狀態。凱特羅·古普塔在《孟加拉現代文學史》一書中說得好:「孟加拉文學中的短篇小說體裁是由羅賓德拉納特開創的。」②蘇庫馬爾·森也說:「泰戈爾是孟加拉真正的短篇小說的創建者。」③
作家不只是在孟加拉文學乃至印度文學中開辟了短篇小說的新領域,而且還以自己量多質優的作品,將這一體裁推到了日臻完善的地步。正如孟加拉學者納拉揚·喬杜里說的:「羅賓德拉納特是孟加拉短篇小說的一位大師。在這方面的實際影響,直至今天,還無人能夠與之相比。」④泰翁的小說,大膽運用民間口語,給孟加拉文學語言帶來了生動活潑的氣息,促進了孟加拉現代文學語言的形成和發展。
①般吉姆·錢德拉·查托帕代(查特吉)(BankimcandrachattopādhāyCattopādhāy,1838—1894)是19世紀孟加拉乃至印度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創作了12部中、長篇小說。在孟加拉文學中為小說這一體裁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②凱特羅·古普塔《孟加拉現代文學史》(KsetraGupta《AdhunicBānlāSāhityerItihas》)加爾各答1961年孟加拉文版168頁。
③SukumārSer《HistoryofBengaliLiferatura》新德里,1979年英文版282頁。
④納拉揚·喬杜里《散文文學》(NārāyanCaudhuri《Katha-Sanitya》)加爾各答,1963年孟加拉文版,33頁。
泰戈爾的短篇小說不但在孟加拉和整個印度確立了無可爭辯的權威地位,而且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珍品。英國著名的文學家、發表過許多研究泰戈爾著作作品的E·湯普森曾說:「優秀的短篇小說使他(指泰戈爾——筆者按)成了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①這話毫不誇張。泰翁的短篇小說完全可以與莫泊桑、契訶夫等這些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作品相媲美。像《喀布爾人》、《莫哈瑪婭》、《烏雲和太陽》、《一個女人的信》等作品,無疑都屬世界短篇小說名篇之列。1912年泰戈爾訪問英國時,首先使英國文壇轟動的就是短篇小說《喀布爾人》和某些詩集的英譯本(由聖蒂尼克坦的教師艾吉庫瑪·查克拉瓦蒂翻譯的)。②泰戈爾短篇小說在世界各地不脛而走,大受歡迎,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其偉大成就。他的短篇,世界各大語言都有譯本。我國最早的中譯本可追溯到1917年《婦女雜志》上的《雛戀》(即《放假》)。《喀布爾·人》的中譯本至今已達八種之多。這種風起雲涌競相翻譯的盛況是很說明問題的。綜上所述,泰戈爾的短篇小說既是他眾多作品中最重要的成就之一,也是孟加拉文學、印度文學以及世界文苑中的瑰麗珍寶。
①E.Thompson《RabindranathTagore,hislifeandwork》倫敦,1920年英文版,103頁。
②見《泰戈爾評傳》(印)S.C聖笈多著,董紅鉤譯,原湖南人民出版社版,20頁。
二.泰戈爾創作的90餘篇短篇小說,題材廣泛,內容豐富,主題突出,愛憎分明。作家把古往今來的故事盡收眼底,但他那生花妙筆主要還是集中描繪了他所處時代的現實生活,即19世紀下半葉和20世紀前期印度城鄉生活的各個側面,描寫了當時各階層的不同人物。每當我們閱讀這些小說時,眼前便會呈現出一幅色調深沉令人感憤的時代畫卷。
作家所處的時代,正是英國在印度強化殖民統治的年代。祖國淪亡、民族屈辱的現實,激起作家崇高的愛國情感。他曾拋棄英王賜予的爵位,公開怒斥英國殖民者對人民進行的屠殺,並通過藝術形象宣揚愛國主義,揭露殖民主義。《烏雲和太陽》描寫一個與世無爭、愛好和平的大學生紹什普松,親眼看到一位洋大人尋歡作樂開槍擊沉鄉民小船淹死人時,滿腔仇恨地上告官府。然而官官相護,洋人逍遙法外。作家在小說中一針見血地指出:「在這個英國人的心目中形成了這樣一種信念:不會因為開了這樣一個小小玩笑而受到某種懲罰。」後來,這位主持正義的大學生,反而被投入監牢。
作家不但譴責英國殖民者,而且還把筆鋒指向其附屬機構和他們的奴才。通過一個鄉村醫生的見聞,揭發了警察當局敲詐勒索、欺壓村民、橫行鄉里的暴行(《過失》)。透過一寡婦失身淪落的經過和其自殺事件的處理,暴露了法官道貌岸然的虛假面目(《法官》)。
隨著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在印度的發展,追求金錢牟取暴利的惡念與日俱增,並且腐蝕著人們的靈魂。因而,金錢拜物教也逃脫不了泰翁的抨擊。在《藝術家》一篇中,寡嫂冒著傾盆大雨把兒子送到身為藝術家的侄子家裡。請他把兒子「從貪求金錢的欲惑中拯救出來」。因為滿身沾滿銅臭的監護人——孩子的堂叔的教導是「首要的事情,是全力以赴地撈錢」。
泰戈爾對封建勢力和陳規陋習嫉惡如仇。他反對種姓制度和宗教糾紛。《偏見》中一清道夫老頭,只因在公用水龍頭下洗衣服,後來又不知怎麼碰了一下他人,結果被打得頭破血流。而那些口頭上激烈的「愛國者」卻在圍觀,成了舊習俗的衛道士。《棄絕》描寫了種姓制度造成的鴻溝。一對彼此傾心相愛的男女,終於棄絕了種姓,堅持了愛情。《原來如此》是一篇嘲弄虔誠信神的好作品。查比平聽到虔誠修行的父親承認一穆斯林是自己的兒子時,他感慨萬端地說:「老一輩人虔誠就是這么一回事!」而書中另一角色講得更直截了當:「世上聖人和凡人的區別,就在於聖人會裝模作樣,而凡人則開誠布公。」《偷來的財寶》通過兩輩兩對戀人結合的故事,駁斥了「本命星」、「生辰八字」等迷信思想。《贖罪》則撻伐了因循守舊的贖罪儀式。作家不但嘲諷宗教的腐朽殘忍的習俗,而且還戳穿它的代表人物的虛假面孔。
泰戈爾之前,印度農村的情況在文學作品中極少反映。作家本人也說:「有一時期,我月復一月地創作有關農村生活題材的短篇小說。我相信,這之前在孟加拉文學中對農村生活的圖景還從來沒有過如此規模的描寫。①作家豐產期的短篇小說就主要是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的.作家對貧苦農民傾注了無限的同情。在《原來如此》中,我們看到佃戶阿奇姆丁傾家盪產,背一身債。在《判決》中,作家告訴我們,農民在收獲大忙季節,哪怕是自己的莊稼泡在水裡,也得去給地主修理公事房。「有時他們不得不站在雨水裡淋著,可是卻沒有拿到應得的工錢,相反,倒聽到了不少無禮的責罵。」泰翁既寫了農民貧困受壓迫的處境,也描述了農民的反抗。在《難以避免的災禍》里寫道:「地主總管想要大幅度增加地租,激起了佃戶們奮起反抗。」佃戶阿奇姆丁被逼得走投無路時,也終於舉刀向地主頭上砍去。
①轉引自《泰戈爾文集》莫斯科,1961年,俄文版,第一卷563頁。
印度婦女的低下地位和悲慘處境是政、族、神、夫四權束縛的結果,是封建殘余和資本主義人吃人社會造成種種弊端的反映。這些最低層的人們,是泰翁短篇小說中寫得最多的題材。作家描寫了許多不幸的婦女被封建婚姻制度無情地吞噬了。《莫哈瑪婭》是控訴寡婦殉葬的佳作。美麗多情的莫哈瑪婭與情人約會時,被兄長撞見。她兄長為保持種姓的純潔竟將其妹嫁給一個垂死的老頭。婚後的第二天她便當了寡婦。狠心的哥哥又強迫她給丈夫殉葬。後來雖死裡逃生,但烈焰已舔掉了她那俊俏的面容。作品以奇巧的構思和細膩的描寫,鞭笞了這種封建制度的罪惡。
泰戈爾對童婚惡習也進行了猛烈抨擊。這種落後的風俗既有害於少女的身體,也有損於她們的心靈。《筆記本》中的烏瑪年僅9歲就出嫁了。她不但失去了父母的寵愛,而且連學慣用的筆記本也被沒收。這是多麼殘忍的現實啊!
作家在描寫印度婦女悲慘命運的時候,也塑造了一些追求光明渴望自由的女性。《一個女人的信》里的姆麗納爾,在夫家15年終於覺醒,決定離開這墨守成規嫌貧愛富的家庭,以反抗吃人的禮教。吉麗芭拉也是一個感人的形象。這位「為自己周身漫溢著的青春所陶醉。的美人,受盡丈夫冷落欺凌後,毅然決然地投身於藝術舞台(《打掉傲氣》)。
印巴分治,使印度教徒與穆斯林之間由來以久的沖突愈演愈烈。1941年6月下旬,泰戈爾卧床不起之時,還專門構思了他最後一個短篇——《穆斯林的故事》。該篇雖未來得及進一步加工,泰翁就與世長辭了。泰翁早在上個世紀末就寫過一位穆斯林公主苦苦追求一婆羅門30餘年的故事(《泡影》)。可見大力宣揚兩教相互尊重和睦相處的創作主題是十分鮮明的。
泰戈爾短篇小說涉及的面極為廣泛。幾乎每一篇都閃耀著作者人道主義精神的光輝。作品中,到處可見真與假的搏擊,善與惡的斗爭,美與丑的對立,愛與恨的抗衡。作家總是旗幟鮮明地同情弱者,反對強權;褒獎真善美,貶斥假惡丑。他愈是較完美地把愛和恨有機地結合起來,把人與人之間的友愛寫得愈真摯和深刻,就愈能激起人們去增恨那些破壞友愛的勢力。《喀布爾人》是作家以人道主義為主題的作品中最突出的篇章。一個窮苦的喀布爾小販結識了一位富裕的孟加拉作家5歲的小女兒米妮。小販把對遙遠故鄉獨生女兒的愛,全部傾注在米妮身上。這種愛使他們跨越了年齡的鴻溝,成了無所不談的好朋友,並持續了多年。這種真摯之愛也感動了米妮的父親。他緊縮米妮的婚禮開支,資助喀布爾人回家,盡力使這久出不歸的父親能與自己親生女兒重逢。在這篇作品裡,泰戈爾把父女的感情和對窮人的同情完美地揉搓在一起,挖掘和表現極為深刻。愛與情的力量,消除了喀布爾和孟加拉之間迢遙萬里的距離,也消滅了富有的作家和貧窮的小販之間地位懸殊的差別,因為他們都是鍾愛自己女兒的父親!這怎麼能不「在人們心靈中喚起善良的感情」(高爾基語)。
三.泰戈爾短篇小說之所以成為文藝奇葩,除了在內容方面絢麗多姿、真實可信、引人入勝之外,還應歸功於作家的高超寫作技巧和生動朴實的語言。由於泰翁體察入微地觀察生活,在創作實踐中刻苦磨煉,並批判地繼承前人的藝術經驗,他所創作的短篇小說真是熠熠閃光。而且,不論是國度的差異,還是時間的流逝,都不能磨滅其光輝。下面主要從短篇小說的結構、形象、語言和場景四個方面略作分析:
·結·構泰翁短篇小說的結構布局極為靈活而且變化多端。從總體上來講,大多數篇章結構比較單純,但也有少數小說較為復雜,使人有應接不暇之感。就單篇來看,大多數通篇較為平淡,但平淡中常有奇峰突起,使人覺得意境新鮮。短篇的開頭有對話、有描寫、有插白……五彩繽紛。這樣即使情節的展開如行雲流水,舒捲自如,但又不落俗套,頗具新意。如《一個古老的小故事》一開頭就是「又要我講故事?不,我再也講不了啦」。賣過關子後,還是講了一個既古老又常新的寓言式的故事。開頭不拘一格各盡其妙。結尾呢,可以說是千變萬化回味無窮。如《加冕》以三呼「萬歲」來結尾,不是妙趣橫生而又新穎別致嗎!小說情節的發展大多是按事件發生先後順序平鋪直敘的,但有時也用跌宕起伏的倒述和回顧(如《棄絕》、《法官》等篇)。前者如滔滔江水奔騰直下,一瀉千里,痛快淋漓;後者似幽幽山徑蜿蜒盤旋,千回百轉,柳岸花明。
結構的千變萬化,如以愛情為主線的《河邊台階的訴說》、《棄絕》、《素芭》、《莫哈瑪婭》、《筆記本》、《打掉傲氣》、《女鄰居》、《海蒙蒂》、《訣別之夜》、《女隱士》、《新郎和新娘》、《偷來的財寶》等20幾篇短篇小說為例,它們各有側重,寫法各異,毫無雷同之處。
總之,從結構方面來講,靈活勻稱渾然天成。既是匠心獨運,卻又看不出慘淡經營的痕跡。
·形·象塑造典型形象是文藝創作的中心問題之一。泰翁非常注意這問題,而且做得很成功。他的短篇幾乎篇篇都有鮮明的人物形象,使人過目難忘。他所塑造的人物從不圖解式臉譜化,而是各有特色。如小說中女主人公為數極多,但都找不出雷同的例證。他著力選擇和提煉典型人物。如《烏雲和太陽》中的紹什普松這個典型很深刻。他雖是法學碩士,但對打官司毫無興趣,是個十足的書獃子。然而正是這樣一個與世無爭、愛好和平的大學生,卻被迫主持正義打官司,足見壓迫之深和反抗之烈,更加突出了「官逼民反」的這層意思。人物形象一般都是以其自身的言論和行動來表現的。作家對於所同情的人物,描寫其內心感受和心裡活動一般比較詳細(如大多數女主角就是如此);對於嘲諷或抨擊的對象,常以他們的行動來表演。如《難以避免的災禍》中的地主總管,頗似狄更斯《大衛·科波菲爾》里的尤利亞·希普。作家未用任何「虛偽」之類的字眼來形容他,只是描寫他對同村一婆羅門五次行觸腳禮這個單調重復的動作,就把這個口蜜腹劍、笑裡藏刀的偽君子刻畫得淋漓盡致!作家嫻熟地運用對比手法,使人物形象極為鮮明。往往是以反面角色的卑鄙渺小,把正面人物襯托得更加高尚偉大。
·語·言鮮明的形象要靠生動的語言來塑造。泰戈爾駕馭語言的能力極強,不愧為一位大師。他的藝術語言下列幾個方面更為突出:
1.幽默諷刺尖銳詼諧。細讀泰翁的作品,常會情不自禁地發出會心的微笑或者憤怒的遣責。特別是那些略帶悲劇色彩的短篇,幽默詼諧的特點尤為明顯。
2.簡潔含蓄筆墨精煉。如《女隱士》結束部分僅用博羅達講的一句話和一個掏目錄的動作,就反映他12年來徹底變了的嘴臉。又如《海蒙蒂》結尾寥寥數語就明確透露出她的不幸命運。
3.借喻比擬浮想聯翩。這是作家經常採用的一種藝術手法。如在《法官》里有這樣一段話:「從海上看來,墨綠色森林籠罩著的海岸,像仙境一樣的可愛和美麗。然而一上了岸,就覺得不那麼迷人了。」作家以「海岸」來比擬一個15歲守寡少婦的心情和不懂人情世故而抱的幻想,既簡單具體又惜墨如金。
4.寓意象徵意味深遠。如《烏雲和太陽》,其篇名本身就寓示著光明與黑暗。
5.警句插白畫龍點睛。泰翁短篇里常夾著一些警句或警句式的插白,對前後文或主題的理解,可起畫龍點睛的作用。當描寫紹西對出門的丈夫從心靈深處激起了熱烈的愛情時,插上一句「離別的紐帶拉得越緊,溫柔的心裡的愛情結扣就系得越牢。」(《姐姐》)這是多麼形象化的高度概括!泰翁許多插白既風趣幽默又極為貼切。讀者自己去品味吧!
上述語言特點,常常是相互摻和交織在一起,大大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場·景在小說中泰戈爾很講究場景的描寫。一般無大段的風景畫面,往往以廖廖數筆就勾勒出一幅惟妙惟肖的圖景。在泰翁的短篇里,我們看到了孟加拉的旖旎風光——熙攘喧嘩的城鎮,悠閑寧靜的村莊,崢嶸競艷的春日,稻麻金黃的秋天……作家的場景描寫總是與表現主題、展開情節、刻畫人物、烘托氣氛息息相關,並且達到了情景交融、意境統一的地步。試舉一例:《棄絕》開頭的場面是「月圓之夜」鳥語花香,一對新婚夫婦坐在卧室里,沉浸在愛情的幸福之中。後來他們棄絕種姓堅持愛情而被雙雙趕出家門時,那一夜是「漆黑的夜晚。沒有鳥鳴。」環境描寫與情節發展配合得多麼緊密啊!
D. 泰戈爾 《螢火蟲》全文
我的夢幻是流螢
點點靈動的毫光
在黑暗中熠熠閃爍
路邊的蝴蝶花
不會招徠漫不經心的一瞥
只得把零亂的詩句低聲吟哦
心靈如同沉寂黑暗的洞穴
撿起白天商隊遺落的碎片
夢在那裡構築自己的巢
春天吹得花瓣繽紛飄落
不是為了將來的碩果
而是為了一瞬的奇思妙想
我的言語是那樣的飄逸
也許在時間的波浪上輕盈舞蹈
而我的詩文卻因載道而沉淪
心靈如地下的蟲蛾
生出了薄薄的翅膀
在夕陽西下的天空中
依依地飛行
蝴蝶忽略月份而重視瞬間
於是便獲得了充裕的時光
我的思想,宛如火光
舞著驚詫的翅膀
攜著一聲歡笑,破空飛去
樹木愛憐地凝望
自己美麗的身影
卻永遠不能得到它
夜色深部可測
白晝是絢麗的氣泡
飄盪在它的水面上
我的付出太過羞怯
怎好讓你懷戀
或許,你卻因此記住了我
如果這禮物是一個重負
那麼,吧我的名字抹去吧
但要留下我的歌
四月,彷彿是一個孩童
用花兒在塵土上寫下象形文字
隨即又擦去,忘卻了
記憶是個女祭司
殺死現在
將它的心獻祭到
已逝往昔的神殿上
幽暗的寺院庄嚴肅穆
孩子們從裡面跑出
坐在塵土中嬉戲
神看著他們,卻忘卻了僧眾
思想的流波泛起了光華
我的心靈感到驚訝
彷彿小溪突然聽到的淙淙樂音
稍縱即逝,不再重現
群山中,寂靜彌漫上來
以探究山的崇峻
湖水裡,也運動靜止下來
以凝思湖的深邃
在清晨緊閉的雙眸上
即將逝去的黑夜烙下那一吻
在啟明星中散步著灼灼光華
少女啊,你的美麗想一顆果實
還沒有成熟
並因勘不破的秘密而緊張
哀愁失去了記憶
恰似沉寂黑暗的時光
沒有鳥兒的鳴唱
只有那蟋蟀在低吟
孩童總在永恆的神秘里安居
歷史的塵埃無法將他蒙蔽
微風悄悄問蓮花
「你的秘密是什麼?」
「是我自己。」蓮花說
「偷走了它,我也就消失了。」
神厭倦了天堂,卻羨慕人。
雲是霧一樣的山巒
山是雲一樣的岩石
都是時間之夢中的幻象
我以頌歌感動上帝
征途高山用飛瀑
感動遙遠的大海
因為鳥籠美觀又安全
他們毀掉鳥巢竟指望得到感激呢
為了你這個人啊
我滿懷著愛意
向你償還無盡的相思債
你詆毀偉大的人,是不敬
那隻會傷害自己
你誹謗小人物,是卑鄙
那隻會傷及受害者
大地開放的第一朵花
是向尚在孕育的歌兒
發出的邀請
風咆哮著要奪走火焰
只不過是吹滅了它
我的新月啊,你升的遲了
而我的夜鳥是為了問候你
至今還未睡下
樹木是大地向靜聽的天堂傾訴
所作的不懈努力
天堂的風颳起來
鐵錨拚命地摳住河泥
我的扁舟用胸膛撞擊著鐵鏈
花兒憐惜小蟲
可小蟲不是蜜蜂
花兒的情誼
是大錯也是負累
用恐怖的勝利後的殘垣斷壁
孩子們搭建布娃娃的家園
熬過漫漫白晝的怠慢
燈盞守候的是夜色中火焰的長吻
羽毛慵懶地躺在灰塵里
心滿意得
而忘記了藍天
獨秀的花兒
不必羨慕荊棘
盡管它們多不勝數
為了生存的權利
我們付出所有代價
才獲得了自由
生,是穿越黑夜的神秘
走進白晝更大的神秘中
我的這些紙船
只想在時光的粼粼漣漪上舞蹈
卻沒有什麼去處
漂泊的歌,從我心頭飛出
在你喁喁溫存的聲音里找尋歸巢
危險、疑慮與拒絕之海洋
圍繞著人類小小的孤島
信念卻激勵他們
敢於面對未卜的世界
每枝盛開的玫瑰花兒
帶給我的
都是永恆春天的玫瑰的問候
我工作是上帝敬重我
我歌唱時上帝喜愛我
在被昨日愛情丟棄的巢里
我今天的愛戀找不到家園
痛苦的火焰為我照亮
一條明晰的小路
穿過心靈的悲哀
小草使高山更加蔥蘢
因為它從無數的死亡中復生
你從我身邊離去
在天空的蔚藍間
留下一抹難以捉摸的觸動
於陰影中飄盪的風里
留下你那看不清的身形
在空中,我雖沒留下翅膀的蹤跡
但是,我欣慰,因為我曾經翱翔
玫瑰對太陽說:
「我會永遠把你銘記。」
她的花瓣卻飄落在塵埃里
群山是大地絕望的身影
對那難以企及的天空
盡管你那花兒的刺刺痛了我
但是,美啊!
我依然感激你
不要讓我的愛成為你的負擔
我的朋友,
你知道,為愛而愛才是友情
在小小葉片的搖曳中
我看到空氣無形的舞蹈
在樹葉綽約的光影里
我感到碧空隱隱的心跳
森林,好
為了勝利的權利
我們付出所有的代價
才獲得了自由
你從我身邊離去
在天空的蔚藍間
留下一抹難以捉摸的觸動
於陰影中飄盪的風里
留下你那看不清的身影
我的陰霾在黑暗中憂傷
竟忘了是它們自己遮住了太陽
離別後,你拋下的記憶
點燃了我那盞孤寂的燈
天空沒有設下陷阱來俘獲月亮
束縛月亮的
只是她自己的自由
E. 娉版垐灝旂殑涓昏佷綔鍝佹湁鍝浜
銆婃晠浜嬭瘲闆嗐嬶紙1900錛夈併婂悏妾榪﹀埄銆嬶紙1910錛夈併婃柊鏈堥泦銆
錛1913錛夈併婇為笩闆嗐嬶紙1916錛夈併婅竟緙橀泦銆嬶紙1938錛夈併婄敓杈伴泦銆嬶紙1941錛夛紱閲嶈佸皬璇存湁鐭綃囥婅繕鍊恆嬶紙1891錛夈
銆婂純緇濄嬶紙1893錛夈併婄礌鑺銆嬶紙1893錛夈併婁漢鏄媧葷潃錛岃繕鏄姝諱簡錛熴嬶紙1892錛夈併婃懇璇冩懇鑰躲嬶紙1892錛夈併婂お闃充笌涔屼簯銆
錛1894錛夛紝涓綃囥婂洓涓浜恆嬶紙1916錛夛紝闀跨瘒銆婃矇鑸廣嬶紙1906錛夈併婃垐鎷夈嬶紙1910錛夈併婂跺涵涓庝笘鐣屻嬶紙1916錛夈併婁袱濮愬廣嬶紙1932錛夛紱閲嶈佸墽浣滄湁銆婇〗鍥哄牎鍨掋嬶紙1911錛夈併婃懇鍏嬪氬旀媺銆嬶紙1925錛夈併婁漢綰㈠す絝規冦嬶紙1926錛夛紱閲嶈佹暎鏂囨湁
銆婃諱骸鐨勮錘鏄撱嬶紙1881錛夈併婁腑鍥界殑璋堣瘽銆嬶紙1924錛夈併婁縿緗楁柉涔︾畝銆嬶紙1931錛夌瓑銆備粬鐨勪綔鍝佹棭鍦1915騫存椂浠嬬粛鍒頒腑鍥斤紝鐜板凡鍑虹増浜10鍗鋒湰鐨勪腑鏂囥婃嘲鎴堝皵浣滃搧銆嬨備粬鐨勬暎鏂囪瘲銆婇噾鑹茶姳銆嬭閫夊叆鍒濅腑璇鏂囪炬湰銆
F. 摩訶摩耶主要表達了什麼
該書的主題具有豐富多元的特質,而對愛情中人文精神的探討應該是小說的核心主題,這一主題仍然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能引起人們對愛情主題中人格尊嚴、相互尊重、信守承諾的問題的深深思考。
《摩訶摩耶》是印度泰戈爾著短篇小說,創作於1892年,1893年發表在泰戈爾自己主編的文學雜志《薩塔納》上。196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十卷本《泰戈爾作品集》第三卷收入了這篇作品,中譯者唐季雍。另外尚有董友忱的譯本,譯名為《莫哈瑪婭》,1983年收入灕江出版社出版的泰戈爾小說集《飢餓的石頭》中。
相關信息:
這是一個 篇幅短小的作品,講述的是一個悲慘的故事。讀完之後,掩卷沉思,讀者也許難以相信一個年輕美麗的姑娘就這樣被殘酷荒謬的非人性的制度所毀滅了。
作者為了回答這樣的問題,在小說的開頭,寫了下面的一段文字:「讀者千萬不要不相信我的故事,不要認為這是虛構的,脫離現實的。在流行寡婦殉葬的年代裡,據說的確發生過這一類的事。」也許作為一篇小說,從藝術的角度講它帶有某些虛構的成分,但在印度的歷史上,確實存在過這個殘酷的習俗。
G. 泰戈爾一生寫過多少作品
泰戈爾的作品:
泰戈爾一生寫了50部以上的詩集,12部中長篇小說,100多篇短篇小說,28種戲劇,2000餘首歌曲,還有許多政論文章。他70高齡時學習作畫,繪了1500幅畫,在世界許多地方展出。
著名詩集有《故事詩集》(1900)《園丁集》(1913)《新月集》(1913)《采果集》《邊緣集》(1938)《飛鳥集》(1916)《吉檀迦利》(1910)《愛者之禮物》《流螢集》(1928)《岐道》《生辰集》(1941);
劇本有《犧牲及其他》《郵局》《暗室之王》《春之循環》;
論文集有《生之實現》《人格》;
小說有短篇《還債》(1891) 《棄絕》(1893)《素芭》(1893)《人是活著,還是死了?》(1892)《摩訶摩耶》(1892)《太陽與烏雲》(1894),中篇《四個人》(1916),
長篇小說:《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與世界》(1916)《兩姐妹》(1932);
重要劇作有《頑固堡壘》(1911)《摩克多塔拉》(1925)《夾竹桃》(1926);
重要散文有 《死亡的貿易》(1881)《中國的談話》(1924)《俄羅斯書簡》(1931)等。
拉賓德拉納特 · 泰戈爾(1861年-1941年),印度著名詩人、文學家、社會活動家、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1861年5月7日,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他的詩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學的見解,泰戈爾的詩在印度享有史詩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飛鳥集》、《眼中沙》、《四個人》、《家庭與世界》、《園丁集》、《新月集》、《最後的詩篇》、《戈拉》、《文明的危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