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尾戛然而止煞尾短篇小說
『壹』 莫泊桑項鏈,戛然而止的結局有什麼意義
留給讀者無限的思考與遐想,同時是一種寫作手法。
一般寫故事最忌諱平鋪直敘,讓讀者看到中間就知道結局,這種故事會讓人覺得索然無味。好的寫作者,不但要學會設置故事主線,也需要設置讓人為之一振的結尾。所謂「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說的就是這類結尾。
莫泊桑的小說《項鏈》。女主角忙活了半輩子,最後才知道項鏈是假的,這個結局可能很多人並沒有想到,但這個結尾在行文邏輯上讓前面所有的鋪墊都有了意義。
恍然大悟式結尾在內容上會讓人大吃一驚,但是在邏輯上卻是完整的閉環,也就是說,所有的鋪墊都是為了讀者最後的「哇」的一下,所以這種形式不只可以應用在寫小說、寫故事裡,還可以應用在所有需要最後揭示謎底的文章中。
《項鏈》故事梗概:
瑪蒂爾德是一位漂亮的女子,她的丈夫是一個普通的小職員。她雖然地位低下,卻迷戀豪華的貴族生活,為了出席一次盛大的晚會,她用丈夫積攢下的400法郎做了一件禮服,還聽了丈夫的慫恿從好友那裡借來一串美麗的項鏈。
在部長家的晚會上,瑪蒂爾德以她超群的風姿出盡了風頭,她的虛榮心由此得到了充分的滿足,可她竟然把借來的項鏈丟失了,在這種情況下,她只有隱瞞著好友,慢慢來賠償。
從此,夫婦倆度過了10年節衣縮食的生活。在這艱難的積攢過程中,瑪蒂爾德的手變得粗糙了,容顏也衰老了。後來,她偶然得知了她丟失的那條項鏈不過是一條價格低廉的人造鑽石項鏈,而她賠償的卻是一掛真鑽石項鏈。就這樣瑪蒂爾德白白辛苦了10年。
『貳』 《圍城》的結尾好突然,為什麼會這么突然
圍城是錢鍾書先生所寫的一本小說,而這本小說當你讀完之後會迸發出無限思考。我們都知道圍城的結局是窮留學生方鴻漸跟孫柔嘉的吵架作為結局的。這樣結局給人戛然而止,非常堵的慌的感覺,於是有人好奇圍城為什麼要這么突然的結尾?我覺得這種結尾反而讓讀者想像出不同的結局,方鴻漸跟孫嘉柔有沒有和好?方鴻漸的工作有重新找好等?
看圍城的時候會感覺方鴻漸就是我們,而不同的人看到這個結局會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把圍城當做婚姻話,你是會跳進去還是跳出來呢?而生活本身不正是讓人不舒服又繼續前進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