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同性短篇小說
Ⅰ 白先勇的〈孽子〉講的是什麼故事啊
那些青春鳥的旅程:少年形象分析
「那些青春鳥的旅程」是《孽子》第三章的標題。在這部小說里,白先勇用「青春鳥」這一別稱,來指代故事中所有同性戀少年的形象。在白先勇此類作品中,少年主人公的形象佔去了很大的比例。他們或是天性異稟,或後天受環境影響,都或濃或淡地體現出與常人相異的性向特徵。少年時期,慾望真實、敏感而又強烈不加掩飾,而作者少年時的某些真實的感受,就這樣清晰地投射在他們的身上。
(一) 同齡少年之愛
此部分要討論的是年齡相仿的少年形象間的感情關系與情感特徵以及作者少年時性向在作品中的投射。
1.寂寞的十七歲
十七歲,敏感而多情的花季年齡,為何會寂寞?作者用《寂寞的十七歲》中的「我」—楊雲峰,作了最好的詮釋。
楊雲峰性格孤僻,學業不佳,始終無法在對其期望極高的父親面前抬頭。在學校一無所長且不善交際的他沒有朋友,更成為同學嘲笑的對象。這個十七歲的孩子無論在家,還是在學校,都始終覺得郁悶孤單,以至於到了自己給自己打電話的地步。在他就讀的南光中學,唯一可以讓他傾訴、並理解他的,就是魏伯煬了。
在體育課上,楊雲峰意外受傷,在眾多嘲笑他的同學中,只有班長魏伯煬扶起他去醫務室,並護送他回家。路上,楊雲峰迴想自己在家及在學校遭受的種種不平,忍不住大哭:「平常我總哭不出來的,我的忍耐力特大,從小就被同學作弄慣了……爸爸媽媽刮我,我也能不動聲色……可是枕在他的臂彎里,我卻哭得有滋有味。」
從此之後,楊雲峰對魏伯煬的感情更加深厚,他不但找各種機會和魏伯煬待在一起,而且還幻想「他是我哥哥,晚上我們可以躺在床上多聊一會」。 上述種種都可以證明,魏伯煬已經是楊雲峰的唯一情感依賴。對於這種情感的把握,或許姑且可以認為是男孩子之間深厚的友情,但楊雲峰對魏伯煬的好感卻實實在在的超出了對一個朋友的程度。以至於到後來,楊雲峰的同學都開始對他們的交往議論紛紛,說他是魏伯煬的「姨太太」。終於,在風言風語中,兩人疏遠了,楊雲峰十分苦悶,「我真的想出家當和尚……從來沒有這么寂寞過。」
由此可見,在《寂寞的十七歲》中,作者筆下的主人公的寂寞感情明顯是由一個同齡的同性少年來排遣的。五六十年代的社會背景,相對單調的文化環境,年少而無知的單純心境,這一切都使得主人公無法對自己做出定論,而作者的高明也在於,他並沒有用什麼來鮮明地點清主旨,而是讓讀者悉心把握。實際上,在文章的結尾處,作者已給足了明示。楊雲峰在新公園(這又是個巨大的明示,白先勇的最重要的同性戀作品《孽子》就是以新公園為主要背景的)閑逛時受到了一個男同性戀的試探性騷擾。這一看似偶然的安排實際上已經起到了點睛的作用。
而出生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白先勇,恰逢國內連年戰事,同時又因為少時曾患傳染病而一度被家人隔離,所以童年時所經歷的孤獨心境,直至成年都依然鮮明。在家人宴請賓客,歌舞昇平之時,他卻被關在一個小屋子裡,只能默默地看著這一切。「一霎時,一種被人摒棄,為世所遺的悲憤兜上心頭,禁不住痛哭起來。」 又由於其父為國民黨高級將領,大陸解放之後,舉家遷至台灣,白先勇自然對陌生環境感到極不適應,生活中除了讀書,就覺得沒有其它樂趣了。這一切都在《寂寞的十七歲》中楊雲峰的身上有明晰的體現。這般愁苦的心境,自然需要對象來排遣。《寂寞的十七歲》中的魏伯煬,正直善良,樂於助人,必然是作者本人對其朋友的感情投射。由此可見,作者同性相戀的傾向,在年少時就已初露端倪。
在可查詢的白先勇作品之中,朋友王國祥是作者筆墨花得最重的一個人物。在《樹猶如此》中,白先勇把他和這位好友從高中到大學,從台灣到美國,從共同培植園林到不遠萬里幫助朋友求醫問葯的細節娓娓道來。兩人情誼的點點滴滴,在作者飽含深情的筆下,都有了洞察心靈的力量。從友情角度分析,兩人堪稱至交。但若從同性相戀的角度來講,文中的某些片斷才更能讓人理解。例如,白先勇為給王國祥治病,隻身從美國來到大陸,遍訪河北、浙江名醫。或許真的有這樣一種力量,可以使一個人為一個朋友踏遍千山萬水而毫無怨言。而這種力量是否還在友情的范圍,可由讀者細細體會。
由於資料有限,且白先勇本人在作品之中,以紀實或回憶方式記錄個人少年情感片斷的情況並不多見,故以上分析均只能是推測性結論。
2.龍鳳情深
《孽子》是白先勇同類題材作品之中的巔峰之作,也是華語同類題材作品之中的扛鼎之作。王夔龍(龍子)是將門之後,學業初成,意氣風發。結識了新公園中的「名角」阿鳳。兩人宛如「天雷勾動地火」,相見恨晚,情意綿綿。龍子隨即逃出家門,在稻田邊與阿鳳共築愛的小屋。作品中,龍子英俊高大,家境殷實,用情專一,阿鳳瀟灑矯健,浪漫多情,憂怨頻生。二人故事背景中常伴隨一望無垠的金黃稻田,忽明忽暗的銀色星空,爭相怒放的紅色蓮花等浪漫唯美的景象,再加上阿鳳與龍子的感情糾葛始終以過去時出現,所有故事陳述者的口氣中都充滿著強烈的羨慕與嚮往,這一切,都使得此二人的感情充滿了浪漫與唯美。而龍子親手將愛人阿鳳刺死的結局則使得二人的感情更加轟轟烈烈。在新公園這個男同性戀的世界裡,他們的愛情凄美多於真實,已經成為作者筆下的一個只能供傳說的神話了。
在《寂寞的十七歲》中,同性戀主題晦澀不明,而在《孽子》中,關於這個主題的情節構成了小說的主要內容。所以,這部長篇小說的主題給予作者無限的空間與平台去解構、詮釋作者內心深處的同性戀情結。從作品的第一主人公李青(即作品中的「我」)一出場,阿鳳和龍子的感情糾葛就由他人之口,在其耳邊縈繞。此時,阿鳳已死去多年,從美國歸來的龍子也已滄桑中年,讀者都是通過作者安排不同人物的回憶和轉述,來對阿鳳和龍子進行概念化的把握,但結論都幾乎一致:這是一對痴龍怨鳳,這是一幕過於凄美浪漫的愛情悲劇的傳說。
少年形象是《孽子》的主要群體。作品中大部分的主人公都是無家可歸或是有家不能歸的少年。他們因為相同的性情走到一起,在台北新公園的蓮花池邊組成一個與世隔絕的「黑暗王國」,在這樣的一個「世界」里,世俗的道德禮治被暫時擱置,少年們用自己的標准理解和構築他們的愛情。在這里,少了些世俗的羈絆,少了些家庭的干涉,而少年又因為年齡的特點而大膽執著,所以他們的感情就顯得壯烈而唯美。龍子和阿鳳的糾葛就是這種感情的最佳代表。
在這樣一個寬闊的寫作平台上,作者用這樣濃情的筆墨構築了自己的情感烏托邦。根據大多數人的觀念和社會的禮制習俗,同性戀都是異類,在這樣的情況下,和自己有相同取向的人相識都很困難,更不用說在這有限的人群中找到心儀的另一半了。所以,這樣的巧合一旦發生,或者是作者理想中的臆造,白先勇自然會傾注驚人的濃墨重彩。這正是他的同性愛情觀。既然它不為世人所容,那麼它就一定要像傳說般浪漫動人,像神話般轟轟烈烈。
作品中有這樣一處設計,龍子的父親是軍界要人,家境殷實。龍子殺死阿鳳觸犯重罪,隨即被家人送往美國避風頭。而白先勇的父親白崇禧為國民黨五星上將,白先勇大學畢業即去美國深造。這種巧合化的設計或多或少是為了讓龍子身上折射出作者的影子。而龍子對愛情的執著則無疑就是作者在塵世中苦苦追尋真情的明證
Ⅱ 《一把青》txt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HkcFS--rzH2z0ikI6uXWCw
提取碼:wycy復制這段內容後打開網路網盤手機App,操作更方便哦
作品簡介:
《一把青》是白先勇創作的短篇小說,發表於1966年8月《現代文學》,收錄於小說集《台北人》中。
Ⅲ 緹庡浗鍦1973騫存妸鍚屾ф亱縐誨嚭綺劇炵柧鐥呭嚭鑷鍝涓閮ㄥ皬璇
瀛藉瓙銆傚藉瓙鏄涓閮ㄥ悓鎬ф亱灝忚達紝浣滆呮槸鐧藉厛鍕囥傚湪榪欓儴灝忚翠腑鍐欏埌鍦ㄧ編鍥1973騫存墠灝嗗悓鎬ф亱浠庛婄簿紲炵柧鐥呰瘖鏂鍜岀粺璁℃墜鍐屻嬩腑鍓旈櫎錛屼笉鍐嶆妸鍚屾ф亱褰撲綔鏄綺劇炵柧鐥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