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盧隱的短篇小說

盧隱的短篇小說

發布時間: 2024-03-30 11:22:31

① 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怎麼樣

從敘事時間、敘事角度、敘事結構來說。時間串連。 1898-1927為書研究中心。1898-1916梁啟超,林紓等「新小說家」,1917-1927五四小說家 1902-1906,1906-1911,1912-1916,1917-1921,1921-1927 1敘事時間參考俄國形式主義學派對故事與情節的區分,不是熱奈特的「情節時間」與「故事時間」區分。 到二十世紀接觸西洋小說前,中國小說基本採取連貫敘述寫法。 情節時間:政治小說一起之突兀,偵探小說令讀者駭其前而繹其後(見屍體倒敘在回看),言情小說之前後倒置(看官可曾曉得*的來歷,原來,另表一說等),五四小說理論家對敘事的淡漠(很少有人談及,不管是倒敘還或此檔是插敘,這種文法都理所當然了,但這種寫法已與小說家的主觀情緒及政治思想觀更好的結合了,如狂人日記) 2敘事角度相當於熱奈特的「焦點」 文言小說(唐傳奇至明清小衫亂說)部分採用限制敘事(1第一人稱,2史傳筆法,對人物紀其行狀,如柳毅傳)章回小說全知敘事; 新小說家從謀篇布局角度切近限制敘事,借一人來敘事(老殘游記中前面是游記,到後面寫了翠巧的事情,又變成了全知。去查),錄見聞的第一人稱敘事(吳研人(讀音)《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五四時期第一人稱敘事受青睞便於抒情,日記體,書信體小說風行(丁玲《薩菲女士的日記》、盧隱《海濱故人》),因第一人稱如長篇的話就變得過狂熱單調了,第三人稱純客觀敘事(魯迅的《葯》),真實感的追求。離間與反諷,詩趣。 敘事結構:作家創作時的結構意識。情節,性格,背景三要素選擇何種為中心。 小說三分法,風土人情,山水名勝讓位於人物和情節,作家突出人事的政治層面含義的創作意圖,景物被自覺地遺忘。(以前文人對風土人情重視,從南朝《荊楚歲時記》起重視,新小說家也有,不過不出彩,只是表態,未審美,只是為了增加小說真實感。胡適也說道中國小說缺乏風景描寫技術——到了寫景的地方,駢文詩詞中的許多成語便自然涌來。老殘游記中黃扒慶河結冰那一段比較好,看下),注重內面的新小說(「性格」被凸顯了,如《老殘游記》),政治小說中情節功能的削弱,五四小說結構重心的轉移(不注重情節奇巧而是貼近生活,「我」有個性有心理),獨白,詩意(五四作家在構思時,突出故事情節以外的「情調」、「風韻」,開始追求小說語言的表現形式) 第七章 史傳與詩騷傳統219-245 強調:1中國作家熱衷於引史傳、詩騷入小說的原因 2影響中國小說發展的是「史傳」與「詩騷」 3史傳、詩騷影響中國小說的具體表現 長篇小說本身就是史書,如三國演義水滸; 小說中常出現:「有詩為證」。 五四作家,個人抒情,短篇小說較長篇多,翻譯的童話多,趙景深的《安徒生童話》,冰心的。用詩騷。

② 五四潮流與盧隱小說有怎樣的關系

廬隱(1899-1934),原名黃英,福建閩侯人,是"五四"時期與冰心齊名的女作家。早年就讀於北京慕貞學院、北京女子師范學校。1919年考取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國文部。"五四"期間,積極參加並開始創作,以探索"人生究竟是什麼"的問題小說開始了自己的創作生涯。不幸的是,廬隱的身世是不幸的,雖生自官宦人家,但自幼很少得到父母的疼愛,她本人的生活道路也很坎坷,這些都使她的作品中總是強烈的流露出內心的悲哀與寂寞,這種調子,幾乎成了她作品的基調,而她本人就像她作品中描寫的主人公一樣,經歷著感情上的風風雨雨,卻始終在追求著一種個性的解放,始終執拗地追求著理想的愛情與人生。
廬隱是"五四"時期最早覺醒的女性,茅盾在他的《廬隱論》中談到這位"被'五四'的怒潮從封建的氛圍中掀起來的,覺醒了的作家":"廬隱她是'五四'的產兒......我們現在讀廬隱的全部著作,就彷彿再呼吸著'五四'時期的空氣......"。她於1921年成為文學研究會的第一批女作家。她的第一篇小說《一個著作家》在1921年《小說月報》第12卷第2號上刊出後,鼓舞了她的創作熱情,在隨後一、兩年內,她接連寫了《兩個小學生》、《靈魂可以賣嗎?》、《月下的回憶》、《或人的悲哀》等作品,於1925年結集為《海濱故人》出版。這是她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也是她前期代表作品,收有十四篇,前七篇屬於問題小說,揭露封建勢力的黑暗,譴責軍閥政權的殘酷和日本侵略者的險惡。具有鮮明的反帝反封建色彩。《一個著作家》寫金錢勢力下的知識青年的愛情悲劇,《一封信》寫農村姑娘的以身償債,被虐待致死,《兩個小學生》寫軍警鎮壓學生的請願。《靈魂可以賣嗎?》寫資本家的紗廠剝奪了女工的靈魂自由,使之成為機器的附庸。《余淚》寫修道院附屬小學的女教師,於辛亥革命中上前線宣傳基督教教義,呼籲免誅殘敵,反為敵軍子彈所中。而後七篇作品則通過對青年人愛情婚姻問題的描寫,探索人生,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看作是心理問題小說的,它們形象地描寫出"五四"時期一部分知識青年探索人生意義,卻找不到答案的追求與幻滅以及她們在理想與現實、理智與感情沖突下的悲歡苦悶,表現了一部分小資產階級女性開始覺醒,卻又沒有最後擺脫幾千年來傳統思想的束縛,歧路俳徊的精神狀態,真實地記錄了這個新舊嬗遞時期一種頗為普遍的社會心理。代表作《海濱故人》以"自敘傳"的手法寫露莎和幾位女同窗從聚首言歡到風流雲散的過程,宣洩了尋求人生意義和自我價值的郁悶心理,女主人公們對昔日良辰美景的傷逝之感,對無法把捉的命運遭際的哀怨之情,使作品充溢著悲觀的色調。《或人的悲哀》以亞俠給友人的十封信,傾訴了這位年青的知識女性以多愁多病之身,浮沉於愛情與人生的大海中的苦惱。她苦苦地思索著人生的意義,由北京到東京,由東京到杭州,真可謂上天入地,鍥而不舍,但她看到的是人間的虛偽,人類的利已心。她躲避違心的愛情,而追求一個熱心研究社會主義、決心為主義犧牲的青年,但這位有志氣的青年竟鬱悒病逝,在她的面前留下一片空虛。她只好哀嘆:"要探究人生的究竟,花費了不知多少心血,也求不到答案!"最後沉湖而死了。《麗石的日記》中的麗石,也是感情脆弱、行動彷徨,以致在"到處都是污濁的痕跡"里陷入煩惱的漩渦,甚至起"游戲人間"之念--但最終"只被人間游戲了我!"在這些女性的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些負荷著幾千年的傳統重壓,同時又初受新思潮洗禮的女性,作為過渡時代的人物,一方面渴望著個性解放,靈魂的自由,嚮往狂放不羈、自由自在的生活;另一方面,又不能決絕地沖出傳統價值標準的藩籬,對世俗的訾議和非難還不無忌懼,於是只好徘徊歧路。這種無法排解的苦悶常常使她們悒鬱無歡,給她們的性格染上了二重色彩。
在《海濱故人》為廬隱奠定了文學地位以後,她又在短短十年的時間里,相繼出版了短篇小說集《曼麗》、《靈海潮汐》、《玫瑰的刺》;長篇小說《歸雁》、《女人的心》、《象牙戒指》以及她和李唯建的通信集《雲鷗情書集》;小品、雜文合集《東京小品》和一冊《廬隱自傳》。《曼麗》集中雖有一些自敘傳性的哀傷作品,但其餘作品的題材和境界顯然比《海濱故人》的後半部有所擴展。《曼麗》的女主公曼麗,抱著"為國家的正義而犧牲一切"的志向加入某黨盲目前沖。如今,她懺悔了,她目睹了這個從事革命的政黨內部的腐敗,貪污成風,宗派林立,相互出賣,相互刺探,為的是將來"作官發財,高車駟馬"。兩三個月的經歷,恰如毒蛇在曼麗的心頭盤咬,處處布滿傷痕。雖然她還想尋求一條光明的路,但心頭的創傷已將她送入上海的醫院。小說借一個青年女性的心靈歷程,批判了"革命為作官"的腐敗風氣,又以一場變質的革命為背景寫了一個心病患者的追求與幻滅。《象牙戒指》是廬隱後期創作的高峰,是作者對她的摯友石評梅與高君宇悱惻動人的愛情悲劇的珍貴紀念,其中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和意緒。它的真實感人的故事,濃郁誠摯的感情,哀婉纏綿的筆觸,使它堪稱為一時愛情小說的佳構。女大學生張沁珠為一個有婦之夫騙取愛情後遺棄,心靈帶上了滴血的創傷,認為人間只有"自私和淺陋","愁慘就是我的命運"。革命者曹子卿向她獻上一顆真摯的心,祈求她把靈台的方寸地作為他的歸宿。但她的心靈已失去常態,淡對這位革命者的一片真情,覺得"萬不能承受你這顆不應給我而偏給我的心",致使曹子卿"如火花之光明"的生命,如"慧星之迅速"地消逝。數年來的冰雪友誼,只博得遺恨千古。她終於把心獻給已死的曹,用他所遺贈的象牙戒指套住自己的餘生。小說成功地揭示了在一個新舊交替時期,新女性在舊習俗的摧殘下"矛盾而生,矛盾而死"的復雜心理以及"苦悶和愁慘"的命運,從而鞭撻了淺薄的世情,歌頌了真摯的愛情,情調幽怨悲凄,寫來字字皆淚。此外,《靈海潮汐》、《致梅姐》、《愁情一縷寄征鴻》、《寄梅巢舊主人》、《寄燕北故人》等小說散文也寄託著廬隱對石評梅的衷情厚意。而《玫瑰的刺》、《雲鷗情書集》幾乎就是廬隱與李唯建戀愛、婚姻生活的實錄。另外,在《歸雁》和《雲夢姑娘》中的紉青與雲涵、劍塵,雲夢與其情人的戀愛經歷中也能分明看到廬隱自己的感情經歷。
廬隱的作品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即悲憤人生的哀鳴。悲哀是廬隱一些重要作品的主旋律,它在廬隱小說中的位置,恰如母愛在冰心作品中的位置一樣。她毫不隱諱地承認"我簡直是悲哀的嘆美者"(《廬隱自傳》)。她的悲哀盡管缺乏強者的鬥志,卻通過對悲憤人生的哀鳴,表現了探索人生的積極意義。她的作品的題材比較狹窄,絕大多數以青年人的愛情婚姻為題材,寫不幸婚姻帶來的煩惱和痛苦,異常關切婦女的地位和命運,提倡女子要有獨立的人格、社會地位和完好的個性。她從婦女的角度描寫戀愛題材,認為戀愛是"世界上最大的問題",以描寫男女戀愛的專家自詡。但她筆下的愛情並非一味地柔情脈脈,而是悲氣蕭然。她抨擊封建禮教對青年男女的束縛,蔑視世俗社會對純潔愛情的謠諑,嫉憤薄情男子對女性的欺騙和玩弄,感慨有情人終不能成為眷屬。當時知識青年女性在愛情上的種種煩惱和悲劇,幾乎都被她寫到了。
在藝術風格上,廬隱是頗具個性的。廬隱的抒情風格,清淺直切,又不失雋麗瀟灑,纏綿悱惻與慷慨悲歌間有,筆鋒常帶感情;廬隱的小說基調,深受中國古典言情小說和婉約派詩詞影響,風格感傷,基調悲戚,可與同時期的郁達夫媲美;她的作品帶有濃厚的自敘色彩,大多數採用日記或書信或講故事的形式,這在"五四"小說家中可謂首屈一指;她的語言流利、自然、真切,纖�而不失酣暢;她小說的結構趨向散文,在缺少約束的行文中浸透著濃郁的感情,細膩蘊藉,沉哀入骨,前期作品結構鬆散,詞藻華麗,後期有長足的進步。

③ 關於盧隱及其作品介紹

廬隱(1898.5.4~1934.5.13)原名黃淑儀,又名黃英,生於福建閩侯。1903年父親去世,到北京舅舅家居住。1909年入教會辦的慕貞書院小學部。信仰基督教。1912年考入女子師范學校,1917年畢業後任教於北平公立女子中學、安徽安慶小學及河南女子師范學校,1919年考入北京高等女子師范國文系。
1921年加入文學研究會。1922年大學畢業後到安徽宣城中學任教,半年後回北平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教國文。1925年出版第一本小說集《海濱故人》。1926年到上海大夏大學教書,1927年任北京市立女子第一中學校長半年,幾年間,母親、丈夫、哥哥和摯友石評梅先後逝世,悲哀情緒浸透在這個時期出版的作品集《靈海潮汐》和《曼麗》之中。1930年與李唯建結婚,1931年出版了二人的通信集《雲歐情書集》。婚後她們一度在東京居住,出版過《東京小品》。1931年起擔任上海工部局女子中學國文教師。36歲時因分娩死於上海大華醫院。(
海濱故人》(小說集)1925,商務
《曼麗》(小說集)1927,北平文化學社
《歸雁》(小說)1930,神州
《象牙戒指》(小說)1930,商務
《靈海潮汐》(散文、小說集)1931,開明
《雲鷗情書集》(書信集)與李唯建合著,1931,神州
《廬隱短篇小說選》1932,女子書局
《玫瑰的刺》(小說集)1933,中華
《女人的心》(長篇小說)1933,上海四社出版部
《廬隱自傳》1934,上海第一出版社
《東京小品》(散文、小說集)1936,北新
《火焰》(長篇小說)1936,北新
《廬隱選集》1936,中央書店
《廬隱創作選》1936(出版單位不詳)
《廬隱佳作選》1947,上海新象書店

④ 現代女作家有哪些

冰心,丁玲,蕭紅,宗璞,陳衡哲。

拓展資料

一、冰心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女,原名謝婉瑩,福建長樂人 ,中國民主促進會(民進)成員。中國詩人,現代作家、翻譯家、兒童文學作家、社會活動家、散文家。筆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壺」。

1920年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講授西洋史;1920年9月27日與任鴻雋結婚;後任職於商務印書館、國立東南大學、四川大學;著有短篇小說集《小雨點》、 《衡哲散文集》、《文藝復興史》、《西洋史》及《一個中國女人的自傳》等。

⑤ 中國20年代到30年代的作者的作品

1、《頭發的故事》

《頭發的故事》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0年創作的短篇小說。小說以「雙十節」為線索,以N先生獨白的方式,圍繞著男人留辮子、剪辮子,女子剪發等「頭發」問題組織故事。

通過頭發問題所引起的反復曲折的風波,表達了作者魯迅對中國普通民眾的深深同情和對只重形式、不重實質的統治者或革命者的憤激。小說通過人物獨白敘事抒情,生動有感染力。

2、《風波》

《風波》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0年創作的短篇小說,收錄於小說集《吶喊》中。小說通過對在江南某水鄉發生的一場由辮子引起的風波的描寫,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揭示了當時封建帝制還在統治著農村、農民愚昧落後、缺乏民主和自由思想的狀況;

並由此說明今後的社會革命若不徹底改變民眾的觀念就難以成功。

《風波》這篇小說圍繞「辮子」的有無展開情節,事件的起伏跌宕。人物的感情變化,在結構上完整地遵循著開端、發展、高潮、結局、餘波的程序演進,而且既突出主要人物,又「注彼而寫此」,場面不大,個個人物鮮靈生動。

小說最後寫「新近裹腳」的六斤一瘸一拐的樣子,更深化了小說的主題思想,並且留下深長的餘味,其精警深刻,發人深思。

3、《故鄉》

《故鄉》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1年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小說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為線索,按照「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情節安排,依據「我」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著重描寫了閏土和楊二嫂的人物形象,從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

同時深刻指出了由於受封建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勞苦大眾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縛,造成純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該小說入選初中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級(上冊)。

4、《蝕》

中國現代著名作家茅盾創作的系列小說作品,《蝕》三部曲,包括三個略帶連續性的中篇:《幻滅》(發表於1927年)、《動搖》《追求》(1928年先後完成)。

通過對革命分子心靈世界細膩的描寫,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大革命前後革命營壘中存在的矛盾與分化。

《蝕》從在中國革命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心理歷程的獨特角度來反映大革命,絲毫不迴避歷史教訓,顯示了茅盾對中國革命及中國社會的認識、把握以及清醒的現實主義批判精神。

5、《沉淪》

《沉淪》,是20世紀20年代郁達夫創作的早期短篇小說,亦是他的代表作。出版時即震撼了當時的文壇。該小說以郁達夫自身為藍本,講述了一個日本留學生的性苦悶以及對國家弱小的悲哀。

1915年,郁達夫考入名古屋第八高等學校(現名古屋大學)。1919年畢業後,郁達夫從名古屋前往東京。途中,他以在名古屋讀書四年的生活體驗寫下了此篇作品《沉淪》。

1998年,名古屋大學在豐田講堂前,為郁達夫和他的小說《沉淪》樹立了一塊郁達夫文學碑。文學碑以福建廈門產的花崗石造成,碑面一側嵌有穿學生服戴學生帽的郁達夫鑄像,鑄像下刻有「郁達夫」三字。碑面另一側刻有「沉淪」兩個大字。

⑥ 中國近代有哪些知名的女作家

心,廬隱,凌淑華,蕭紅,張愛玲,丁玲,蘇青,林徽因,石評梅,蘇雪林、三毛,陸小曼,鐵凝,陳染,林白,王安憶,安意如 ……

陸小曼,名眉,生於1903年11月7日,於1965年4月3日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62歲,她是畫家和作家。 陸小曼是一個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人,也是這種性格,她與第一任丈夫軍人王庚離婚,後來遇到最愛的徐志摩。

熱點內容
網游小說主角的刀叫末日 發布:2025-10-20 08:36:28 瀏覽:618
菠蘿包輕小說簽約規則 發布:2025-10-20 08:36:27 瀏覽:143
官渡之戰經典小說推薦 發布:2025-10-20 08:33:28 瀏覽:650
以武為尊的都市小說 發布:2025-10-20 08:28:15 瀏覽:799
莫泊桑短篇小說每章主要內容 發布:2025-10-20 08:12:35 瀏覽:468
漢武帝小說全集免費閱讀下載 發布:2025-10-20 08:06:42 瀏覽:500
尋秦記小說原著結局很慘啊 發布:2025-10-20 08:04:11 瀏覽:985
主角有一個珠子空間的都市小說 發布:2025-10-20 07:52:04 瀏覽:834
愛情短篇小說心碎 發布:2025-10-20 07:50:34 瀏覽:584
類似國家游戲的小說 發布:2025-10-20 07:50:23 瀏覽:84